圆柱的体积?

导语:为考生提重庆教师资格证说课、试讲、结构化、答辩等面试知识点及各类说课稿、教学设计等。今天我们关注--小学数学《圆柱的体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体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节内容《圆柱的体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圆柱的体积奠定了基础,同时学习本节课也为接下来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作出了良好的铺垫。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我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

通过观察、类比、分析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难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观察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从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入手。

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忆之前知识很快能说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两者还有共有的体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复习过后,我将带领学生研究另一个熟悉的几何图形,圆柱的体积公式。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圆柱的体积》。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既巩固了之前所学知识同时增强了本节课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探索新知。我将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法、练习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从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第一阶段: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

我会在大屏幕出示底面积和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

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根据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学生很快能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相等。继而引导学生类比之前学过的体积公式,圆柱的体积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学生可以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和底面积、高有关,圆柱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

这一阶段让学生类比之前所学的体积公式,提出新的猜想,提高正迁移的能力。

第二阶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是通过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类比圆的面积公式,提问学生:圆柱可以转化成已知体积公式的哪个图形呢?学生可以回答出:把圆柱转换成长方体。继而追问:如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学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把圆柱等份分割平均分成16等份,组合成近似长方体的图形。此时我会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把圆柱等份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的情境,随着等份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具有怎样的关系?5分钟后请小组代表进行回答。学生通过刚才的动手实践和多媒体出示的情境,不难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高和体积分别等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高和体积。

这一阶段通过分一分,拼一拼,可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体会极限思想。

第三阶段: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出

我会提问学生: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通过之前圆柱体积公式的猜想,结合小组讨论的探究过程,

学生能够得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大写字母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

如何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不难得出:V=Sh

在此我会强调字母V、S是大写,h是小写。并继续追问:回顾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学生有哪些心得体会?

经历了整个体积探究过程,学生可能收获可以用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也可能收获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与探索圆面积的方法类似;还可能收获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我会对学生获得的体会予以肯定和表扬。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符合新课标理念,将课堂归还于学生,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地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提升空间观念。

紧接着是巩固提高环节,让学生做做试一试的练习题。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通过习题,能够很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对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提问学生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学生能够说出本节课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掌握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后作业我会布置:找找生活当中的圆柱物体,量一量底面半径和高,算一算物体体积。这样的作业不限制学生思维,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让学生总结所学过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洁明了突出重点的原则,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设计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长方体的体积 =shs是底面周长,h是高)

正方体的体积=shs是底面周长,h是高)

3、猜一猜:圆柱体体积的计算的字母公式:

旧知回顾,为本节课学习做铺垫。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计算的结论。

根据已学知识提出假设。

二、合作探究,验证假设

1、将你携带的硬币堆叠起来,观察一下,能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能:只要知道一个硬币的底面积,知道硬币的高,就能求出来圆柱体的体积。

2、讲圆柱体按如图所示平均切割成32,拼接成长方体,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将圆柱体教具充分利用,引入本节课,给学生大脑中先渗入实物的形象,打消他们对空间图形的模糊印象,并体会到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生: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不变。

师:根据同学们的发现,你们能写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v=sh,也就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师: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生:圆柱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生:圆柱体的高),因此,圆柱体的体积=,即v=sh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已经做出回答了以后,利用教具在进行一次演示,将圆柱体到长方体的变化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进行讲解,已达到每个弟子薄弱的学生都理解的目的。)

让学生课前准备好要用的一元钱硬币,然后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堆叠硬币成员主题,再思考:如果硬币的面积已知,能不能求出圆柱体的体积

学生观察图形分割的过程,并利用手上的圆柱体模型跟着老师一起分割,并将其拼接成一个长方体。然后跟同伴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学生跟着老师教具的演示,描述。

1、计算圆柱体的体积:

2、一个圆柱形木料,底面积为75平方厘米,长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培养学生解决有关计算圆柱的体积实际问题的能力。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点?

2、你是否会利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

1、课堂作业:课本练一练第2

1、本节课的收获:本节课,我完全是给学生的探索过程画了一条线,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猜一猜,验证自己的猜测等活动,将这条线一步一步的搭建成一个桥梁。让他们体会到了探索的乐趣,数形结合的强大,以及各种图形之间奇妙的联系。

2、本节课教学相长的地方:个别学生反映,对于本节课的个别细节又不能理解之处,如:学生提出硬币本身有花纹,上面刻了花纹的缝隙,难道也要算体积吗?对于这一点,我还没有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回答。

3、本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拼接图形的能力。注意调节课堂的氛围。






点击显示全文,继续预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