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有多少颗行星?

在太阳系里,行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有的行星围着太阳打转发光,除月亮这颗瞩目的行星外,最为我们了解的是八大行星了。这八大行星中最亮的是那颗,最大的是哪颗呢?这八大行星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有八个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它们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具体数据如下:

水星:水星在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排列倒数第二,但是它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金星:金星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次序是第二颗行星,在日落的任何时间里,在西方的上空看见一个发光的天体就是金星。金星自己不会发光,它是反射了太阳的光才发亮的。

地球:地球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三颗行星,是九大行星中唯一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的地方。

火星:火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四颗行星,又叫“红色星行”,它一出现在天上,就可以看到他那淡淡的红色。

木星:木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五颗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行星,它是地球半径的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18倍。

土星:土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六颗,是太阳系里的第二大行星,它有七个美丽的光环,他的光环鲜艳夺目,因此有人把土星成为“星中美人”。

天王星:天王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到远的距离排列是第七颗,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他的体积位居第三。,因为它的大气层中含有甲烷,因此天王星呈蓝绿色。

海王星:海王星是环绕太阳运行的第八可颗行星,他是一颗淡蓝色的行星他是典型的气体行星。

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很多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以及从柯伊伯带延伸将近一光年远的奥尔特星云,都属于太阳系的范围,而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木星,人类已发现木星拥有68颗卫星。

八大行星体积大小排列顺序

赤道半径大小的排列顺序和体积是一样的,下面是以地球体积为1作比例,比较出八大行星体积排列顺序的大小关系,如下面数据所示:

体积:(以地球为1,体积1.12km?)

由此可以看出木星是八大行星体积最大的,土星次之。

行星的质量是评定是否是八大行星的条件之一。下面我们通过这八大行星的重量及平均密度从大到小做一个排序,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地球、金星、火星、水星,具体情况如下: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 :95.18、平均密度0.70g/cm?)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月球及彗星等太阳系内的天体,并不会自己发光的,他们是靠反射太阳的光线。星等是天文学上对星星明暗程度的一种表示方法,记为m(magnitude)。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一律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1,星的亮度大约相差2.5倍。八大行星那颗最亮眼呢?这需要依据情况而定,不同时期行星的亮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根据这八大行星最亮的时候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数据:

金星最亮的时候:-4.4m

水星最亮的时候:-2.6 m

土星最亮的时候:-0.3m

天王星最亮的时候:5.5m

海王星最亮的时候:7.8m

在八大行星中,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是人类地球上肉眼可见的。金星,夏天旁晚西边可见,发出淡黄色光,最大亮度-4.4等,又叫长庚星或启明星。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时太阳升起前三小时东方可见;被称为长庚星时是太阳下落后三个小时西北方可见。现在的金星在西方可见,所以又被叫做长庚星。 木星,最大亮度-2.2等,发出白光。位于双鱼座,晚上8.00左右东南方可见,最近都可见,很明显。此时南边的天空最亮的就是他了,很容易知道。 火星,现在晚上6点在金星旁边,夏天傍晚六点天还没有暗下来,比较观测到。土星,夏天傍晚6点已经不可见了,已经往西落。

行星的定义:一是必须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二是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三是其轨道附近应该没有其他物体。

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应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

3、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中国小康网3月23日讯 老马 美国宇航局表示,本周宇宙中已确认的行星总数超过 5,000 颗,并增加了 65颗系外行星。

  已确认的系外行星总数刚刚超过 5,000 颗

  美国合众国际社UPI报道,该航天局表示,已确认的行星只是银河系可能拥有的数十亿颗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当考虑到我们自己以外的星系时,这个数字只会增加。

  美国宇航局表示,新增加的系外行星存在于我们太阳系之外的世界,已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和同行评审的科学论文得到证实。它们于周一被添加到美国宇航局系外行星档案馆。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档案科学负责人、加州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美国宇航局系外行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杰西·克里斯蒂安森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新世界,一个全新的星球。我对每个人都感到兴奋,因为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

  在我们太阳系外发现的所有系外行星中,许多包括像地球这样的小型岩石世界、比木星大的气态巨行星、靠近恒星旋转的所谓“热木星”、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和一些继续旋转的行星周围有坍塌,死去的星球。

  在我们的太阳系之外确认的第一颗行星是在 1992 年发现的,其中确定了三颗行星围绕着一颗被称为脉冲星的中子星运行。美国宇航局说,脉冲星旋转得非常快,并周期性地爆发出“灼热的辐射”。

在银河系旋臂的数千亿颗恒星中,会存在多少外星智慧文明?一项新研究给出的计算结果是:36个。该研究假设地球生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宇宙中普遍的生命演化方式,认为智慧生命诞生于一颗与恒星距离适当的岩石行星上,经历大约50亿年的演化过程。如果这一假设是正确的,那么在银河系中,人类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只是由于距离太过遥远,使我们至今还未与其他邻居相遇。

资深天文学家塞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搜寻外星文明研究所(SETI Institute)工作,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他表示,该研究的另一个重大假设是宇宙中所有地方的生命演化时间轴都与地球相同,这意味着表面上看似精确的计算其实具有误导性。

“如果你放宽这些很重大假设的条件,那你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肖斯塔克说道。

当然,人类是否是宇宙中唯一智慧生命的问题,目前来看短时间内不会有确定的答案。不过在1961年,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提出了一种估计地外文明数量的方法,即著名的德雷克方程式。这个方程式根据不同的变量,确定人类是否有可能找到外星智慧生命(或者被其发现)。这些变量包括:银河系中每年的恒星形成速率;恒星与行星的数量之比;形成生态系统的行星占所有行星的比例;以及演化出生命的行星所占的比例。接下来还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加入更多变量,如产生智慧生命(而不是简单的藻类)的行星占所有行星的比例,以及其中发展出通讯能力(可以从太空探测到)的行星所占的比例(人类就属于这一类,因为人类应用无线电波进行通讯的历史已有将近一个世纪)。

最后一个变量是与外星文明交流所需的平均时间。银河系大约有140亿年的历史。如果智慧程度较高并具有星际通讯能力的地外文明最多能持续几百年,那么地球人与他们的交流机会也就少得可怜了。

求解德雷克方程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变量的值是未知的。然而,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康塞尔利斯(Christopher Conselice)和同事们对使用恒星形成和系外行星存在的新数据进行尝试饶有兴趣。系外行星是指在太阳系以外围绕其他恒星运行的行星。在6月15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康塞尔利斯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

“在几年前,这篇论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康塞尔利斯说道。研究小组计算了银河系中恒星的年龄分布,寻找其中至少有50亿年历史的恒星,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足以形成类似人类的文明。他们发现,银河系中97%的恒星年龄超过50亿年。康塞尔利斯表示,我们所处的太阳系有45亿年的历史,在银河系中相对较新,因此银河系中存在许多更老的恒星是很合理的。

然后,研究人员计算出拥有足够密度和稳定的行星系统的恒星数量。在年龄超过50亿岁的恒星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符合条件。接下来,利用目前天文学家对系外行星分布的了解,研究人员估计了这些恒星的宜居带内岩石行星的数量。他们还计算出了哪些恒星具有足够高的金属含量,足以为环绕其运行的岩石行星提供必要的元素,用于建设各种基础设施(比如无线电发射器)。最后,他们根据迄今为止使用无线电技术的地球时间线,将具有通讯交流能力的文明寿命设定为100年。

结果如何?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其他行星上的生命演化轨迹地球相同,那么在今天的银河系中,应当存在着36个具有智慧、能与人类交流的外星文明。不过,这一估值具有不确定性,外星文明的数量范围在4个到211个之间。如果外星文明大致均匀地分布在银河系各处,那么我们最近的邻居可能就在17000光年之外。

如此遥远的距离意味着我们不太可能联系上他们。研究人员计算出,外星文明所广播的可探测信号理论上需要大约3060年的时间才能被我们接收到。换言之,要与这样的外星文明建立双向对话,人类(和外星人)必须在至少6120年的时间里保持文明的延续。

对于寻找外星人的问题,研究人员还提出了更加乐观的设想。例如,如果生命在50亿年之后的任何时间——不一定是在50亿年时——都能演化出智慧文明,则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文明数量将上升到大约928个。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外文明只需要1030年的时间就能与我们取得联系。

肖斯塔克表示,这些估算数字的问题在于,研究作者们用天文数据填补了德雷克方程中的一些空白,却没有经过太多讨论就省略了一些最复杂、最具争议的变量。生命真的会在类太阳恒星系适居带内的任何岩石行星上演化吗?生命诞生45亿年后就一定会演化出智能生命吗?

如果6600万年前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而导致恐龙灭绝,那么地球上智能生命的演化时间轴可能就完全不同。肖斯塔克认为,或许最具局限性的变量是其中一个假设:一个能够交流的文明只会在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传递出信号。他表示,即使对人类文明来说,这样的论断似乎也过于悲观。尽管近几个月来人类文明遇到了许多挑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似乎不太可能停止使用无线电波。

德雷克方程的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命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智慧生命)在一颗行星上出现的可能性,还有智慧生命延续的时间,”肖斯塔克说,“这些都是可以使答案发生数量级改变的重大事件。”

康塞尔利斯表示,计算是理解人类存在及其未来的一种方式。如果事实证明,银河系中存在的文明比该研究所预测的更多,那就意味着生命可以在比地球更宽泛的条件下演化,或者表明迄今为止,地外文明的寿命往往比我们人类的文明长久得多。“如果我们发现了很多这样的行星,那将是一个好迹象,表明我们的文明可能有很长的寿命,”康塞尔利斯说道。

另一方面,如果对地外生命的搜寻仍然一无所获,可能就意味着生命的出现在宇宙中非常罕见;或者当智慧生命出现时,他们往往会迅速自我毁灭。也许银河系在几十亿年前还是相对“热闹”的,但那些生命早已灰飞烟灭。肖斯塔克表示,最终只有一种方法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只有找到一两个这样的外星社会,你才能写论文来估计宇宙中会有多少外星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河系类似地球的行星有多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