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怎么样?

本文由公众号“苏宁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元

2020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全球的健康、贸易、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领域,无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笔者所在的科技领域,也恰逢现代人工智能(简称AI)发展10周年。前10年,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留下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那么,未来AI技术将会如何发展呢?本文将结合学术界、工业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笔者个人研究见解,从算力、数据、算法、工程化4个维度,与读者一起探索和展望AI发展的未来。

我们首先分析数据的发展趋势。数据对人工智能,犹如食材对美味菜肴,过去10年,数据的获取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又或者是数据的种类,均增长显著,支撑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数据层面的发展会有哪些趋势呢,我们来看一组分析数据。

首先,世界互联网用户的基数已达到十亿量级,随着物联网、5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带来更多数据源和传输层面的能力提升,因此可以预见的是,数据的总量将继续快速发展,且增速加快。参考IDC的数据报告(图1),数据总量预计将从2018年的33ZB(1ZB=106GB),增长到2025年的175ZB。

其次,数据的存储位置,业界预测仍将以集中存储为主,且数据利用公有云存储的比例将逐年提高,如图2、图3所示。

以上对于未来数据的趋势,可以总结为:数量持续增长;云端集中存储为主;公有云渗透率持续增长。站在AI技术的角度,可以预期数据量的持续供给是有保证的。

另一个方面,AI技术需要的不仅仅是原始数据,很多还需要标注数据。标注数据可分为自动标注、半自动标注、人工标注3个类别。

那么,标注数据未来的趋势会是怎样的?

我们可从标注数据工具市场的趋势窥探一二,如图4所示。可以看到,人工标注数据在未来的5-10年内,大概率依然是标注数据的主要来源,占比超过75%。

通过以上数据维度的分析与预测,我们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数据量本身不会限制AI技术,但是人工标注的成本与规模很可能成为限制AI技术发展的因素,这将倒逼AI技术从算法和技术本身有所突破,有效解决对数据特别是人工标注数据的依赖。

我们再来看看算力。算力对于AI技术,如同厨房灶台对于美味佳肴一样,本质是一种基础设施的支撑。

算力指的是实现AI系统所需要的硬件计算能力。半导体计算类芯片的发展是AI算力的根本源动力,好消息是,虽然半导体行业发展有起有落,并一直伴随着是否可持续性的怀疑,但是半导体行业著名的“摩尔定律”已经经受住了120年考验(图5),相信未来5-10年依然能够平稳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摩尔定律在计算芯片领域依然维持,很大原因是因为图形处理器(GPU)的迅速发展,弥补了通用处理器(CPU)发展的趋缓,如图6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GPU的晶体管数量增长已超过CPU,CPU晶体管开始落后于摩尔定律。

当然,半导体晶体管数量反映整体趋势可以,但还不够准确地反映算力发展情况。对于AI系统来说,浮点运算和内存是更直接的算力指标,下面具体对比一下GPU和CPU这2方面的性能,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GPU无论是在计算能力还是在内存访问速度上,近10年发展远超CPU,很好的填补了CPU的性能发展瓶颈问题。

另一方面,依照前瞻产业研究院梳理的数据,就2019年的AI芯片收入规模来看,GPU芯片拥有27%左右的份额,CPU芯片仅占17%的份额。可以看到,GPU已成为由深度学习技术为代表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硬件计算标准配置,形成的原因也十分简单,现有的AI算法,尤其在模型训练阶段,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加,而GPU算力恰好比CPU要强很多,同时是一种与AI算法模型本身耦合度很低的一种通用计算设备。

除了GPU与CPU,其他计算设备如ASIC、FGPA等新兴AI芯片也在发展,值得行业关注。鉴于未来数据大概率仍在云端存储的情况下,这些芯片能否在提高性能效率的同时,保证通用性,且可以被云厂商规模性部署,获得软件生态的支持,有待进一步观察。

现在我们来分析算法。AI算法对于人工智能,就是厨师与美味佳肴的关系。过去10年AI的发展,数据和算力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算法结合其应用取得的性能突破,是AI技术在2020年取得里程碑式发展阶段的重要原因。

那么,AI算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学术界、工业界集中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延续过去10年AI技术的发展,得益于深度学习,但是此路径发展带来的算力问题,较难持续。下面我们看一张图,以及一组数据:

 根据OpenAI最新的测算,训练一个大型AI模型的算力,从2012年开始计算已经翻了30万倍,即年平均增长11.5倍,而算力的硬件增长速率,即摩尔定律,只达到年平均增速1.4倍;另一方面,算法效率的进步,年平均节省约1.7倍的算力。这意味着,随着我们继续追求算法性能的不断提升,每年平均有约8.5倍的算力赤字,令人担忧。一个实际的例子为今年最新发布的自然语义预训练模型GPT-3,仅训练成本已达到约1300万美元,这种方式是否可持续,值得我们思考。

2.  MIT最新研究表明,对于一个过参数化(即参数数量比训练数据样本多)的AI模型,满足一个理论上限公式:

上述公式表明,其算力需求在理想情况下,大于等于性能需求的4次方,从2012年至今的模型表现在ImageNet数据集上分析,现实情况是在9次方的水平上下浮动,意味着现有的算法研究和实现方法,在效率上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3.  按以上数据测算,人工智能算法在图像分类任务(ImageNet)达到1%的错误率预计要花费1亿万亿(10的20次方)美元,成本不可承受。

结合前文所述的数据和算力2个维度的分析,相信读者可以发现,未来标注数据成本、算力成本的代价之高,意味着数据红利与算力红利正在逐渐消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将主要依靠算法层面的突破与创新。就目前最新的学术与工业界研究成果来看,笔者认为AI算法在未来的发展,可能具有以下特点:

(1)先验知识表示与深度学习的结合

纵观70多年的人工智能发展史,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是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形成的3个学术流派。如今,以深度学习为典型代表的连接主义事实成为过去10年的发展主流,行为主义则在强化学习领域获得重大突破,围棋大脑AlphaGo的成就已家喻户晓。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独立发展的3个学派,正在开始以深度学习为主线的技术融合,比如在2013年,强化学习领域发明了DQN网络,其中采用了神经网络,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称作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那么,符号主义类算法是否也会和深度学习进行融合呢?一个热门候选是图网络(Graph Network)技术,这项技术正在与深度学习技术相融合,形成深度图网络研究领域。图网络的数据结构易于表达人类的先验知识,且是一种更加通用、推理能力更强(又称归纳偏置)的信息表达方法,这或许是可同时解决深度学习模型数据饥渴、推理能力不足以及输出结果可解释性不足的一把钥匙。

(2)模型结构借鉴生物科学

深度学习模型的模型结构由前反馈和反向传播构成,与生物神经网络相比,模型的结构过于简单。深度学习模型结构是否可以从生物科学、生物神经科学的进步和发现中吸取灵感,从而发现更加优秀的模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另一个方面,如何给深度学习模型加入不确定性的参数建模,使其更好的处理随机不确定性,也是一个可能产生突破的领域。

AI模型训练依赖数据,这一点目前来看不是问题,但是AI模型训练依赖人工标注数据,是一个头痛的问题。利用算法有效解决或者大幅降低模型训练对于人工标注数据的依赖,是一个热点研究领域。实际上,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过程中一直若隐若现的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经将此领域定为其AI3.0发展计划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程度。

现有的AI算法,无论是机器学习算法,还是深度学习算法,其研发模式本质上是通过训练闭环(closed loop)、推理开环(open loop)的方式进行的。是否可以通过设计模型自评估,在推理环节将开环系统进化成闭环系统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在通信领域,控制领域等其他行业领域的大量算法实践表明,采用闭环算法的系统在性能和输出可预测性上,通常均比开环系统优秀,且闭环系统可大幅降低性能断崖式衰减的可能性。闭环系统的这些特性,提供了对AI系统提高鲁棒性和可对抗性的一种思路和方法。

上文已经对人工智能数据、算力、算法层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我们看看工程化。工程化对于人工智能,如同厨具对于美味佳肴一样,是将数据、算力、算法结合到一起的媒介。

工程化的本质作用是提升效率,即最大化利用资源,最小化减少信息之间的转换损失。打一个简单的比喻,要做出美味佳肴,食材、厨房灶台、厨师都有,但是唯独没有合适的厨具,那么厨师既无法发挥厨艺(算法),又无法处理食材(数据),也无法使用厨房灶台的水电气(算力)。因此,可以预见,工程化未来的发展,是将上文提到的算力与算法性能关系,从现在的9次方,逼近到理论上限4次方的重要手段之一。

过去10年,AI工程化发展,已形成一个明晰的工具链体系,近期也伴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变化,笔者将一些较为明显的趋势,汇总如下:

总结来说,AI工程化正在形成从用户端到云端的,以Python为编程语言的一整套工具链,其3个重要的特点为:远程编程与调试,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的GPU加速支持,以及模型训练与推理工具链的解耦。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厂商对开源社区的大量投入,将为中下游企业和个人带来工具链的技术红利,降低其研发门槛和成本,笔者认为微软、脸书、英伟达3家上游厂商主推的开源工具链尤其值得关注。

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过去10年发展取得的成就,有人归因于数据,也有人归因于算力。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笔者大胆预测,算法将是核心驱动力。同时,算法研发的实际效率,除了算法结构本身,还取决于设计者对先进工具链的掌握程度。

未来10年,科技界是否能用更少的数据,更经济的算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呢?我们拭目以待。

本回答4750字,读完预计花10分钟。
从战胜围棋冠军李世石的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到会打乒乓球的库卡(KUKA)机器人,到能够远程控制做手术的“达芬奇”机器人,再加上越来越智能的语音助手,让人感觉人工智能已经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了。而霍金、比尔盖茨和美国现实世界里的“钢铁侠”Elon Musk则一直在提醒人们“警惕人工智能”,这不禁让大家在惊叹的同时,也不禁担忧:人工智能到底会如何发展?会发展达到人类智能级别的“强人工智能”甚至达到远超人类智能水平的“超人工智能”么,甚至机器人会发展成为像科幻电影《黑客帝国》中那样奴役、驱使人类的新“上帝”吗?

做手术的KUKA机器人
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看下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进展。

语音助手——人工智障 or 人工智能?

语音技术是人工智能取得快速的突破的领域之一,语音识别的错误率已经从2012年的近三分之一下降到如今的约3%左右了,这项技术的突破让机器终于能够“听懂”并能够在某种意义上“理解”人的想法和意图。
大多数人对于语音技术的印象是,语音识别输入法或者微信中的语音转文字等,但其实这只是语音识别技术(ASR)。
语音技术还包括很多方向,比如声纹识别、语音合成、音色转换、语音增强等等。
而未来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无疑是语音助手了。
语音助手就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用户的命令。
具体实现是:先通过语音识别将语音转化成文字,再通过自然语言识别(NLP)来处理、理解文字内容,通过后台来响应处理该请求,并通过语音合成来完成反馈,这就完成了人机对话的全过程。
语音助手的终极目标是能够成为你真正的个人助手,完成一定复杂程度的操作和帮你获取一定的资讯等。但是,现实很骨感,当前大多数语音助手都是“人工智障”。用户经过简单几轮对话后,语音助手就开始听不懂,开始说“伦家听不懂啦,能不能换一句”,说一次可以说当你是卖萌,用户还会觉得有趣,说十次就当是傻了,最终只能沦为被调戏的对象。
不过,就在最近,事情发生了转机,就在前几天的2018 Google I/O 大会上,Google Assistant 的更新备受关注。这一次的 GoogleAssistant 助手不仅增加了更真实的人声配音,变得更自然,而且一些新功能甚至有些“成精”了。

当理发店告知需要查查档期,请稍等时,Google Assistant的一句嗯哼(Mm-hmm)让台下的观众惊艳,其真实自然和随机应变的反应,让不少人感叹“真的是成精了”。
从PC互联网到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后,下一时代的爆点是什么?
很多人说是智能硬件,受制于屏幕的限制,语音助手就很关键了。在看到了语音助手广阔的应用前景后,各家公司纷纷推出各种语音助手,比如微软的Cortana,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Google的Google Now等,虽然未必都尽如人意,但是也都在快速发展,未来可期。
语音助手最容易落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可穿戴设备和可移动设备上(比如AppleWatch和智能音箱),还有一种是作为通用的应用程序入口(比如Google Assistant)。
假以时日,未来语音技术能做什么?想象一下,当你回到家说一句“芝麻开门,我是王俊凯”,门就打开了;当你在家中说“好热啊”,空调就打开了,你说好闷啊,窗户就打开了。你说“有点无聊,想看会电视”,电视就打开了,调到你最喜欢的频道播放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助手还可以按照设定好的作息时间来提醒你该准备睡觉了并调暗灯光,当你出门时,会提醒你今天天气预报有雨,记得带伞,天气降温多穿点衣服等,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家居。
不过这也不是太遥远的事情,脸书(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豪宅就拥有了一个智能管家Jarvis,名字来源于漫威超级英雄钢铁侠的智能管家Jarvis。 Jarvis会对来客进行识别,为其开门并提醒主人访客已到达。Jarvis可以控制家中的电灯开关、烤吐司片、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播放音乐、提醒女儿 Max 不要忘了上汉语课。

不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相信这些明星豪宅的智能家居也能很快惠及每个人,让大家都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计算机视觉——让机器看懂这个世界

除了语音技术外,另一个受惠于人工智能技术而获得重大突破的领域就是计算机视觉(ComputerVision)了。
计算机视觉,其目的就是用机器的眼(摄像头)来代替人眼,去适应、理解外界环境。
提起计算机视觉,大多数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人脸识别了,的确随着人脸识别在支付领域(比如支付宝的人脸识别支付和iPhone的Face ID)有不少应用,其在金融、安防领域(如身份鉴定、工作考勤、访客管理和公共场所安检等)也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简单概括说来,计算机视觉主要解决的是物体识别、方位确认和运动判断等。

比如物体识别,典型的代表就是在淘宝上可以通过图片搜索同款商品,非常简单便捷。
此外,在医疗领域,计算机视觉也有很多应用,目前最成熟的莫过于医学影像分析领域了,简单而言,就是分析医疗影像,帮助医生定位病症分析病情,辅助做出诊断。目前医疗数据中有超过90%来自医疗影像,这些数据大多要进行人工分析,如果能够运用算法自动分析影像,再将影像与其它病例记录进行对比,就能极大降低医学误诊,帮助做出诊断。
此外,计算机视觉还可以对视频识别、行为识别等视频对象提取与分析,可用于视频监控、疑犯追踪、人流分析、防暴预警等场景,未来在监控摄像头下,让犯罪无处可匿。
VR(虚拟现实)也用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对人的形象的扫描,把玩家的头像加到游戏人物的头像上,让玩家作为主角,体会游戏或者动漫中的情节,完全具有代入感。
除此之外,AR(增强现实)也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与VR不同,AR不需要购买专用设备(如VR眼睛),依靠智能手机自带的摄像头,只要安装AR软件,即可以在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基础上,结合虚拟画面进行展示和互动。
该项技术将在教育领域和营销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另外,Google I/O 2018上也展示了AR的新用途——定位导航,通过视觉进行定位,相信不少人有在高楼林立的CBD迷失的经历,打开手机摄像头即可成功定位,除了显示你关心的商铺信息外,还可以导航到你要去的地方,非常方便。

除了生活上的应用外,人工智能在城市管理上也有很大的应用。
比如很多城市都在打造智慧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集中监控空中摄影测量和交通信号来进行智慧决策,优化城市的通行效率。

无人驾驶——彻底颠覆人类的出行方式

关于人工智能在具体行业里的应用,讨论的最多的应该是无人驾驶了。
所谓无人驾驶,其实就是利用车载的各类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陀螺仪等,来实时感知周围的环境(道路、行人、车辆等),并通过实时预测、路径规划、决策,来完全控制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以代替人类驾驶员的作用。
虽然无人驾驶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2018年,全球无人驾驶的领头羊Waymo(原Google X实验室)已经在美国凤凰城推出无人出租车服务,用户通过Waymo的App,就能叫到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
虽然距离全面商用还有点距离,不过我相信那一天将在几年内来临。

关于未来无人驾驶的场景,可以想象一下,你下楼了,提前通过APP预约的车已经在楼下等你了,车上没有驾驶员,你上车后,车辆已经规划好的路线了,并且为你避开了因交通事故发生拥堵的路段以及因修路而封闭的路段。车中有舒服的沙发,你可以休息或者通过车载大屏娱乐或者购物,目的地到达后,你直接下车,车辆自己驶走。
等到那一天,很多事情都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其除了能够改变人类的驾驶模式外,还能够彻底颠覆整个人类的交通出行模式甚至城市规划和房价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没关系,我来分析给你听。
首先,等到实现无人驾驶那一天,交通事故数量大大减少,甚至能够实现“零伤亡”,除此外,也将不再需要专职司机(出租车、卡车等),这些人如何安置,是个不小的问题。
其次,等到无人驾驶时候,将会不需要红绿灯,因为届时已经可以车与车,车与通讯台之间可以实现无线通讯,不再需要借助于交通信号灯来判断路口是否需要通行,直接车与车将直接通讯,来判断谁将在优先通行。
再次,因为无人驾驶取代了司机,所以共享出行的成本将大大降低,城市居住人口将倾向于不再购买私人汽车,而是选择共享出行。因为用户除了不需要开车外,还不需要缴纳停车费和保险等费用,只需要按需付费即可,届时,停车场也将不复存在,占用大量土地的停车场将修建成中央公园,城市环境将变得更加宜人。
最后,因为点到点的交通变得更简单了,而且通行途中也更加舒适了,届时人们可以选择住在离市区较远的地方,原本处于市区中心地带的房价也将不再高企。
你看,一项无人驾驶的技术,竟然对人和城市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真是不可思议。

下面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到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其实霍金等名人们担心的是“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媒体在宣传时断章取义的曲解、歪曲了其原意。
而看究竟会不会出现强人工智能,去咨询行业内的专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当前的理论条件下,即使有足够的数据和算力下,人工智能可能在某个狭义领域内或者某项技能上超过人类,但是其不可能具备接近人类的思考、推理能力以及跨领域想象力。换句话说,除非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发生巨大突破,否则不肯能出现“通用人工智能”,更不可能出现“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
引用曾任职Google、腾讯的人工智能专家,《数学之美》和《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的一句话,来解释人工智能威胁论,再恰当不过了。
人工智能是存在边界的,可以这样理解:
1. 世界上有很多问题,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数学问题;
2. 在数学问题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有解的;
3. 在有解的问题中,只有一部分是理想状态的图灵机可以解决的;
4. 在后一类的问题中,又只有一部分是今天实际的计算机可以解决的;
5. 而人工智能可以解决的问题,又只是计算机可以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选择工作岗位?

虽然担心“人工智能威胁人类文明”有点杞人忧天了,但是人工智能将会威胁大量工作岗位确是实实在在眼前即将发生的问题,会对就业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工业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让机器能够代替重复、枯燥的体力劳动,如流水线工人,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器将会代替掉大量单一工作技能的工作岗位,比如专职的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股票交易员等。
不过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也淘汰掉部分工作岗位,但是随着新的技术的出现,也会涌现出大量新工作岗位,以前那些赶马车的马车夫不再需要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司机岗位。
不过考虑到人工智能的巨大的局限性,其实未来工作的性质肯定会很大程度上是以“人机协作”的形式存在的,人只需要去做哪些机器不能做或者做不好的部分或者岗位就好了。

比如说,因为机器不能理解人类复杂的情绪,所以机器人无法取代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岗位,如聆听、安抚客户情绪的客服专员。虽然机器能够在某些医学领域做的比人还好,但是对于病人的情绪安抚却无能为力,所以医生还是需要的。
机器需要能够操作者和开发者,这也是目前所涌现的最大的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所以各大院校分别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各个城市也分别建立人工智能创业园区等。
机器没有想象力和创意,所以大部分的创意工作还是由人来完成,比如广告策划、设计师、作家等。虽然现在也有部分报道说有人工智能写诗或者作曲的新闻报道,但是仔细一看就知道,其实只是对已有作品进行拙劣的模仿,人工智能写出来的诗韵脚都极好,但是内容却极为空洞,没有灵魂,连打油诗都比不上。真正需要创意的工作还是需要人来完成。
机器只能够完成某个领域内的工作,所以跨领域的人才也将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在未来,跨界、多栖人才、斜杠青年将成为更普遍的现象。
根据吴军老师《智能时代》里讲的,根据历史上过去几次技术革命的教训来看,每次经历重大技术革命,首先受益的是和那些产业相关的人、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人。而这些人大概只占2%左右,而其他人,要么工作岗位受到威胁,面临淘汰风险,要么基本上维持原样,享受不到技术变革的红利。
你是想做那引领时代的2%?还是做那被淘汰的那部分?还是眼睁睁的看着变革,与之失之交臂。
人工智能时代的序幕即将拉开,你,做好准备了吗?

我是许良,专注于前沿科技的思考(AI/自动驾驶/区块链),欢迎关注留言。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 业界良新

面对危机和风口,汽车从业者如何转型
一篇文章教你从零基础成为深度学习高手(推荐,高赞长文,建议 收藏!)
转型?追风口?无人车算法工程师了解一下
作为汽车从业者,我转型的心路历程之自动驾驶篇
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为什么要去菜鸟做无人驾驶?
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会有一半的人失业吗?

陈立明 平安科技CEO

谷俊丽 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

牛奎光 IDG资本合伙人

Tom Mitchell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机器学习系主任

Michael Jordan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人工智能专家

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从诞生到爆发,最终重构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如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正在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再次步入重构与再造的快车道上。

从去年底开始, 手机行业便悄然掀起一股AI风潮,不少手机新品中开始融入AI功能和元素。荣耀总裁赵明认为,AI将给手机带来划时代的变革,而荣耀也早在2016年便开始了对手机AI领域的探索。

赵明:其实我们从2016年12月,发布荣耀Magic,它是集中在手机的智慧操作系统。到2017年荣耀V10是集成麒麟970的芯片,它是一个专为人工智能打造的AI处理器。再到今天荣耀10,其实它是把AI处理器、AI智慧系统、AI引擎,以及AI应用所集成起来。AI,荣耀一直把它定义成是未来人脑的协处理器,它能够帮助我们,延伸很多能力,缩短普通人跟任何专家之间的差距。

AI是人类能力的延伸 让普通人成为“专家”

比如在手机当中的拍照,其实我们一般人拿着单反相机也拍不出一张好照片来。参数设置、取景,整张照片,人物在取景当中的结构,构图是什么样的,这其实是我们(与摄影师)的差距。那现在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学习摄影师的拍照技巧。比如人物照,一般人物照的构图是什么样的,他处在照片中什么位置,黄金比例的分割点是在什么地方,把这些融入到人工智能手机当中,一下就把我们跟摄影师之间拍照的差距缩短了。

“中兴事件”反映出我国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在关键芯片、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基础薄弱。任正非在2012年曾说过,不自主研发,就永无安宁之日。加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当务之急。业内普遍认为,AI芯片仍属新兴方向,中国有机会在此寻求突破。

一直坚持多芯片战略降低供应链风险

赵明:我们在芯片策略上,一直采用的是既有自主研发,也有多方的合作,高通、MTK(联发科技),其实全球的芯片我们是没有障碍的,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构建我们全球供应链的体系。第二,在核心的关键技术上,其实我们自己要有所突破和积累。在推出人工智能手机的时候,我们会打造自己的芯片,我们会打造自己的智慧引擎和系统。当你把核心的能力和战略控制点,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你的发展当中,依赖部分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致命的影响。举例来说,到今天AI的智慧引擎,我们已经做了六年,那AI的芯片,我们十年的芯片积累,打造麒麟970,在AI处理能力上远超现在行业内所有的手机处理芯片。

第三,AI应用,只有在头两方面都有强大的处理能力,给真正的AI体验和应用带来大幅度提升的时候,互联网的公司和互联网的应用才愿意跟你合作。其实我们现在是把核心的应用,都在用AI的能力进行改造,抖音的改造,看到其实差别非常大,还有WPS,还有淘宝,大幅度提升我们日常的体验。

人工智能的开启,在迅速改变着金融生态与环境。以平安科技为例,通过将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图片识别等AI技术应用于具体金融场景,智能认证、金融营销、反欺诈、个人信贷、智能投顾等等,人们的使用方式和真实体验都在发生着切实的改变。

陈立明:从金融来说,比如有个人贷款,你可以从一个手机APP,你自己上传所有的文档,然后用视频跟我们的经理交流,在这个过程的背后,已经有人脸识别的应用,已经有声纹识别的应用,同一时间连情绪、微表情情绪识别,也是包含在里面,所以我们每一个场景里面,都要很多不同的AI技术在背后。

车险定损仅5分钟 AI技术助力效率提升

这提高是蛮明显。举例车险,如果有碰撞的时候,以前可能是要拍完照,填表格,现在只是用我们的APP,你如果把车碰撞的地方拍照片,立即上传给我们后台,机器学习,图片的识别,立刻知道这车是不是你的车,然后也知道碰撞的严重性,再联系我们零配件的数据库,立刻知道碰撞应该大概要花多少钱来解决,如果客户同意的话,整个过程从你上传照片,到理赔到你的账号,只是5分钟的事情,以前可能要几天,现在5分钟过程就可以统统解决,所以效果是提升很高的。

但同时各项AI技术,在金融业落地推广过程中,可能导致的潜在安全、隐私或风险,尤其是金融数据的安全问题也尤为引人关注。

解决数据安全问题 技术和管控两手抓

陈立明:数据安全可能有两个纬度,第一个纬度是我们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这个安全问题,技术来说我们当然要不停地研发更新的技术,拿到所有不同的全球的认证,除了自己不断优化以外,也希望利用自己内部工具的办法,对任何将来的风险,我们要提早防范。

管控方面,平常我们员工的文化要提升,最重要是谁可以看到什么数据,这是很重要的,以前可能是管控谁可以看到什么,我们现在也用人工智能来判断,不但是你可以看,而是你可以看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看,用人工智能判断一下,可能你是可以看到这个客户的信息,那么应不应该看到那么多,我们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也管控得到,所以是不同纬度解决这个问题。

自动驾驶汽车无疑是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竞争较激烈的战役,谷歌、特斯拉、百度等科技巨头,以及国内新兴造车势力纷纷投身其中。这其中也包括互联网造车新星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表示,AI未来发力点将是自动驾驶、互联网整合车。

当今AI最大挑战 产业化和产品落地

谷俊丽:因为我们自己做一个很大的场景下可用的产品,肯定要突破很多idea层面的东西,把它变成产业化,这也是当今AI最大的挑战,如何从idea变成一个完整的在场景下可用的一个产品,这是我们一定要从产品研发阶段,去把它紧密耦合的一个层面。从我们小鹏自己的量产车上,全国海量场景中搜集数据,从数据中我们进行AI的算法创新,以及软件的自我研发,然后把这个算法推送到我们车载的高性能计算芯片上去,我们将会跟国际上最前端的芯片公司一起合作,智能车在未来是一个集大成者。

AI汽车要针对驾驶问题逐一突破

我们现在自动驾驶事业部是横跨硅谷、广州、上海,最近在北京也有和很多优秀的人才去聊,AI肯定是我们核心的驱动力,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机器人,还有大数据,还有计算层面,嵌入式层面很多人才的储备。所以AI不是一个单维的一项技术,AI是一种方法论,要把大数据,要把AI的算法,其实AI的算法也不是一个算法,AI的导论非常广,如何把它六维感知,针对我们的驾驶问题进行逐一的突破。

与前几次人工智能浪潮不同,如今它不再只是一个漂浮的概念,随着AI技术的成熟,不少应用场景已经逐渐成熟、产生规模化价值。

资料显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的生产力工具可以让世界整体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40%;同时,到2030年,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在各个行业里的带动作用,可能可以使全球的生产总值提升14%、15.7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加印度的GDP总和。

目前人工智能在哪些领域应用最为成熟?

牛奎光: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来说,它能解决人输入和输出多媒体的问题,从人接受和输出的信息量上来讲,眼睛大概占80%,语音占18%,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视觉领域这样一些人工智能的应用,更好更快抓住了机会,成长起来。

汤姆·米歇尔:我认为目前AI应用最成熟的领域之一是信用卡交易和金融交易。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AI系统应用于此。通过分析先前的交易数据,计算机可以知道哪些交易可以优化改进,所以这是早期大数据应用于机器学习的案例。

当我们使用信用卡或者微信来进行支付时,交易中的自动决策都是由AI系统来决定的。由此可见,AI在金融领域已经可以成熟应用了。同样地,计算机图像识别是一个新兴领域,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目前最受瞩目的皮肤癌检测,在这一领域计算机图像识别,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迈克尔·乔丹:我不认为最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是仿生方面,例如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自然语言。我认为像供应链预测,欺诈检测,推荐系统,AB测试等,这些才是在行业中广泛应用的。这些都应用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AI算法。这些领域的应用,都是有巨大的影响,背后有着数百万的价值。因此这些领域,才是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的。

人工智能为什么这次不再是泡沫?

汤姆·米歇尔: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以及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乐观

正如人们开始意识到的一样,AI现在的确受到了过多的关注。未来人们将会更加理智,但我们仍然会看到AI不断发展,会不断有令我们惊喜的新技术出现。人们可能都忘记了,这十年,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了多大的进步。十年前当IPhone刚刚诞生时,计算机既不能“听”和“看”,IPhone刚出现时,你也不能像今天这样和它对话。苹果甚至不允许你对IPhone说话。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技术还不够成熟。尽管我们已经习惯每天使用Siri这样的AI技术,我们却忘记了这些改变仅仅是十年时间。

按照这样想想,未来十年会怎么样?我想未来十年会令人更加兴奋,因为一方面,相比十年前,现在更多力量开始介入AI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领域已经产生很多令人惊奇的新技术,并且这些技术,制造了巨大的财富,真正的财富。这是与前两次人工智能泡沫,最大的区别之处,之前的人工智能更多的是吹嘘,更多的是泡沫,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今天还是有很多的吹嘘与大话,但还是有一些实质性的发明,并且真的产生了大量的财富和利益。

继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人工智能今年又出现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具备着资金、数据、政策等方面的多重优势,中国有望成为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将承担什么角色?

汤姆·米歇尔:我到过世界各个国家,考察人工智能的发展。从我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目前是这一波人工智能发展最活跃的开发者。在这两个国家,开发者、风险投资、创新公司、创新想法中都蕴含巨大活力,在这两个国家都非常明显。中国和美国将旗鼓相当,它们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可能性,这将产生很多令人惊喜的人工智能商业应用。中国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正有望成为领导者,中国有数据、技术,中国有政府结构和文化,更容易向世界来展示,AI如何成为社会化商品。

牛奎光:人工智能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目前来讲应用上比较多的,其实都是这种大数据,小智能。就是在数据量比较大的一些标注数据的训练情况下,然后能得到一个好的,或者能够比人更好的一个结果。典型的比如人脸、物体的识别,这是典型的应用,包括语音的识别。这些情况下,其实中国在这个方面的应用,比其他国家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的人口最多,我们的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最多。换句话说,找同样几百万或者是几十万的数据,那在我们这个地方,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和便宜的,那有这个数据基础的话,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竞争。

第二,从人才上来讲,其实华人里面的人才,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并不落后。我们跟美国相比,华裔科学家发表的论文,应该是跟美国差不多的,都是40%多,然后剩下的是一些其他的国家。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话,我们人才上没有太大劣势,然后在数据上有巨大的优势,而且我们从市场迭代的情况来讲,中国也有巨大的优势。其实总体上来讲,我觉得对于中国出世界级AI企业,我挺看好的,市场还是有巨大的一个比较优势。

另外小数据,大智能,我们可能往人工智能,在本质的地方更去靠近的一些尝试。从这点上来讲,应该说整个人工智能还是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方面还是有很多的挑战和研究,新的东西需要去做。这块因为涉及很多研究性的东西,很多学科包括,神经学,包括心理学,包括认知学,包括博弈论,这样的一些综合交叉科学,那可能进展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快。

迈克尔·乔丹:首先我认为所有国家,都应该参与进来,这并不是一场国家间的竞争。中国将是一个很好交易对象,不同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再用自己的专长,与其他国家交换,这样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部分。我认为中国拥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大量的人口,意味着大量的数据,同时中国学生受到了大量的数学思维训练。因此在数据,统计学方面,中国很强大,很多人认为AI是计算机领域,这只是部分事实。我认为它也涉及到许多统计学的知识,在其他国家没有这么强大的数学和统计训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谈谈人工智能的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