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健身镜怎么选?

疫情催生“宅经济”,也引发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在家健身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而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智能健身”更是顺势崛起,通过智能健身设备让用户在家能实现专业的健身训练。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多样化的训练方式,还有动画引导、交互特效、数据反馈等更多元健身体验。而传统健身房的经营模式,正面严峻临挑战。


一、2021年中国智能健身家电市场发展概述

2021年中国智能健身家电市场规模预计约人民币180亿元,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增长到820亿元,智能健身家电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产品形态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正呈现出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趋势。


1、人工智能、物联网,推动健身家电朝智能化发展

初级的智能健身设备,增加了音乐、视频等娱乐功能,让消费者在运动的时候能够更加放松。而高阶的智能健身家电,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用户云智能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系统,更像是私人健身教练,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体情况来定制健身计划。


通过芯片、传感器、计算平台等物联网的结合,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机器视觉、语音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让智能健身更加个性化,全面提升智能健身的体验。

此外,相比于传统健身房高昂的“年费”模式,以及可能面临“跑路”的风险,智能健身家电这种低门槛的运动健身形式,也在吸引越来越多人进行智能健身的消费。

2、单一模式转型,软硬件结合更受资本青睐

目前智能健身行业的落地形态主要是硬件+软件,即智能健身家电+智能健身软件的形式。面对智能健身家电和智能健身APP的分流,线下的健身门店也开始向智能健身房转型。在原有硬件基础设备上,配套了“互联网”健身房,能够帮助使用者记录数据并设计合理的锻炼计划,通过软硬件的配合来升级健身体验。


传统健身门店转型智能健身,以及智能健身硬件相关的企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资本的青睐。2021年多个项目接连完成数轮融资,Fiture、金史密斯相继融资3轮,Keep完成2轮,其中软硬件结合的项目更受资本欢迎。

通过软硬件结合的商业模式,硬件成为主要盈利点,而软件更能通过内容付费、电商变现来获客,并增加用户粘性。头部的软硬件玩家,也都在逐渐互相渗透,扩大盈利的来源。

其中智能健身APP等软件平台,在整体智能健身生态中更是扮演了导入与赋能的关键作用。将健身信息的载体,普及到所有互联网终端用户,让数字化健身方式成为了新的趋势潮流。

3、智能健身镜成创投“新宠”,打造全民健身新“触点”

作为智能健身家电中,问世不久的全新品类细分赛道,智能健身镜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风口”时期,市场关注度不断攀升。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提供多样化的视频健身课程,通过视频监控和传感器来实现媲美健身教练的实时指导。


目前国内已经有超5家企业入局智能健身镜,据GymSquare不完全统计,包括Fiture、myShape、乔山、Justin&JulieFitness、沸腾时刻等。其中,Fiture两年内完成3轮融资,投资机构中不乏凯辉基金、黑蚁资本、BAI、红杉资本中国等头部资本。

智能健身镜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最重要的还是其“诱人”的商业模式。智能健身镜的硬件只是消费端口,而一系列的运动健身服务才是提升价值和持续盈利的关键,通过不断的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升级用户的运动健身体验,从而打造核心竞争力。

4、居家健身静音、防护需求攀升,动感单车、划船机成“潜力股”

智能健身家电众多品类中,动感单车、划船机成为了“潜力股”。主要因为其占地面积小、噪音小,而且有很好的防护性,其能更有效避免对膝盖、脚踝的损伤。2020年划船机购买人数同比增长高达60%,罗老师的带货也是卓有成效。


此外健身周边产品,如智能手环、减震垫、筋膜枪等,也顺势爆发。据央视数据,2020年1-6月,筋膜枪销量增长20倍。

二、2021年中国智能健身家电部分产品线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TOP10品牌关注比例

在智能健身镜出现之前,智能电视是家庭健身场景中的主要硬件入口,但由于其作为一个综合性终端,缺乏专业性,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健身需求,智能健身镜成为了最佳的替代方案,近年来智能健身镜也呈现多足鼎立,蓄势待发的趋势。


今年以来,智能健身镜成为健身领域的一大网红产品,健身达人、明星网红纷纷打卡种草,国内市场也涌现出了一批智能健身镜产品,什么是智能健身镜?目前市场反应如何?

北京的李女士一直有健身的习惯,两个多月前她入手了目前市面上销售火爆的一款智能健身镜,李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像她这样每天打卡的健身爱好者来说,健身镜相比起线下健身房便宜又便捷。

作为集人工智能、内容服务、硬件于一身的新型健身产品,健身镜在关机状态下和普通的镜子没有什么区别,开机之后,镜面上就会出现AI虚拟教练,在线实时指导教学。对于一些没有时间去健身房的消费者来说,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家健身,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锻炼,增加亲子互动。

作为健身领域今年最热门的智能产品,众多厂家纷纷推出各种健身镜产品。据天猫电商平台透露,目前已经有6~7个智能健身镜品牌在天猫开店或者正在开店的过程中,这个数据比双十一前将近翻了一番。

据天猫运动户外健身器械行业负责人介绍,智能健身镜品类在618期间的表现非常出色,整体的成交已经达到大机械行业Top5的水平,预计在八九月份会有一波开店高潮,整体的货品宽度会提升50%以上。

根据天眼查数据,如若算上生产厂商,以及核心供应链企业,这条赛道已经云集近两百家企业。除了抢占居家健身入口,不少健身镜品牌也另辟蹊径,把目光投向酒店、医院、健身房、体测中心等应用场景。

健身镜仍处于市场培育期

智能健身镜产品的突然走红,也让不少人产生质疑,一面健身镜售价几千元,到底值不值?昂贵的健身镜究竟是智商税,还是下一个新风口呢?

记者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目前市面上的智能健身镜产品,价格从2000~9000多元不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健身镜现在仍处于市场“培育期”,没有产生规模效应,产品成本无法降低,高售价仍然是阻碍健身镜进一步打开市场的主要壁垒之一。

除了较高的价格,不少消费者对健身镜的产品功能也存在疑虑,尤其是作为该产品卖点之一的AI识别技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覆盖该功能,识别的精准度也有待提高。

据运动专家介绍,健身镜现有的形态比较单一,镜面现有的大小与角度对健身者运动的路径和角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地面上的动作或者左右移动空间较大的动作,摄像头就没有办法全面地覆盖,这也导致了系统无法多角度地识别、抓取运动者的精准动作。

业内人士认为,产品的强交互性和AI赋能的健身课程是吸引消费者购买健身镜最重要的因素。虽然目前来说,健身镜的大众认知度较低、价格偏高,但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智能健身镜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使用什么形式的智能健身产品,关键还在于坚持锻炼以及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

智能健身赛道成资本新宠

在市场开始火热之前,其实智能健身镜早已被资本相中,不仅仅是智能健身镜,包括智能动感单车、智能划船机等不少智能健身产品也纷纷得到资本的青睐,标志着智能健身时代即将到来。

仅仅成立两年的FITURE是智能健身镜赛道中跑得最快的企业之一。资料显示,FITURE成立于2019年3月,其核心产品就是智能健身魔镜FITURE。此外,公司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跻身于独角兽之列,刷新了家庭科技健身品牌的成长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FITURE仅仅成立5个月后,便拿到了红杉中国600万美元天使轮融资。即便在疫情期间,FITURE的融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2020年9月,FITURE宣布完成A轮6500万美元融资,腾讯领投,C资本、凯辉基金、黑蚁资本、CPE源峰、BAI资本、全明星基金跟投,红杉中国追加投资;同年12月,FITURE获得了A+轮2000万美元,蔚来资本、金沙江创投、Z1资本相继入局。今年4月,FITURE宣布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从FITURE背后的投资方名单,也可窥见资本对于这个市场的浓厚兴趣。

天眼查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领域有10家企业产生了超20起融资,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到数亿人民币不等。

不仅仅是智能健身镜产品,和智能健身相关的硬件产品纷纷吸引了资本的关注。除一直处在该领域的企业之外,包括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多家大型科技企业,也纷纷布局智能健身产品赛道。

今年3月发布的《2020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健身人口增长至7029万,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 ,同比增长3.19%,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健身产品正在成为健身产业新的风口。

据天猫运动户外健身器械行业负责人介绍,第一,是资本的大量进入,资本关注到了新兴品类,所以有很多新兴品牌开始在这个行业进行布局,推动了行业的爆发;第二,智能化趋势的推动,更多的品牌、厂家开始关注智能化健身设备,从而推动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智能新兴细分市场的发展。

这个问题值得好好回答,答案会比较长,会从健身镜产品本身,拟合未来这家公司以及智能家用健身器械赛道三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下我的看法。

一、健身镜是怎么诞生的

健身镜并不是 Fiture 独创的产品,它的前辈是美国的 mirror,公司在2016年就已经成立,4年期间累计获得了7480万美元的融资,最终在去年被 lululemon 以5亿美元收购。

Fiture 与 mirror 在工业设计、课程内容、品牌调性、定价等方面都高度相似,唯一的区别是Fiture集成了深度摄像头做视觉AI动作识别,而 mirror 目前没有涉及AI领域。因此,套用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Fiture 可以说是对 mirror 的一次对标复制,所以分析健身镜为什么会出现时,需要先回到美国市场。

过去一年里,美股市场上有3支妖股:Tesla、Zoom 以及 Peloton。聊到健身创业赛道,Peloton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上市才一年的它如今已经冲到了400亿市值,你能想象一家只有两款健身器械产品的公司市值超过了阿迪达斯、福特汽车吗?

Peloton 主营的产品是一款带屏幕的健身单车,屏幕呈现的是顶级动感单车的教练,他们每天都会出现在 Peloton 的直播厅里,带领单车的用户们一起挥洒汗水。听起来这好像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人在家里也是这么用 Keep 的。但 Peloton 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把单车卖到了2500美金,毛利率超过50%,而且卖了几十万台,而且买了单车的用户年流失率不到5%,平均每月会运动20多次,这些数字所描绘的是一个满意度超高的产品体验,还巨挣钱,再加上疫情全球化以及数字内容订阅用户规模的增速,机构认为Peloton还有广袤的增长空间,所以才有了400亿的市值。

在教育界有一个常识「生源比师资更重要」,一个学校如果生源优秀,那自然就能获得更高的升学率,师资则是锦上添花的存在,而 Peloton 的购买者,就是最优质的那批健身消费者。与Keep的用户大多为健身小白不同,Peloton 的购买者大部分是在健身房、健身工作室稳定出勤的健身者,Peloton 早期为了打动他们,在销售策略上主推了免息分期,并在营销推广上引导用户去和健身房月费做比较,那些需要自己开车到郊区去健身的用户,很容易被引导出「买一台peloton在家练更划算」的消费决策,再然后,他们所作的只是在健身房已有的健身习惯迁移到了peloton上。

另一方面,soucycle 等精品工作室带来的动感单车潮流也孕育出了很优质的客户群体,他们为Peloton 提供了优质的基本盘。

在Peloton崭露头角的时候,嗅觉灵敏的创业者们发现了机会,Peloton 是专注于动感单车领域的公司,但在美国抗阻训练才是更主流的健身方式,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硬件产品,来复制Peloton 在动感单车品类下的成功,Mirror 健身镜就此诞生了。

每个健身房,人最多的地方永远是镜子前的区域,无论是为了判断自己动作是否到位,还是更好的欣赏自己训练换来的美好肉体,镜子确实能极大提升健身的体验,把镜子和教练同时搬到家里,是不是也能像 peloton 一样打动到在健身房操厅的用户呢?很遗憾 Mirror 并没有公布过它的出货量、运营数据,我无从得知。但不公布本身就是一种不自信,加上最终收购的价格,可以推测Mirror 并没有取得像 peloton 一样的销量及用户满意度,这对于抗阻训练受众这样一个比动感单车更大的市场来说,并不是个能让资本满意的成绩。

事实上,健身镜产品本身门槛不高,产业链很成熟,魔镜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户外广告领域,相信大家在一些商场的洗手间都见过。mirror 出现后,美国市场也有Forme、Tempo studio等公司跟进了这一产品形态,虽然定义各有差异,但在疫情期间均未能撕开市场。

2018年左右,崭露头角的 Peloton 开始进入中国创业者的视野,出现过无数的效仿者,从早期的快感飞车,到后来野小兽、小乔甚至 Keep 健身单车。到目前为止,这些公司还在持续投入,还不断有新的玩家入局,资本的入场拉升了2020年智能健身单车的销量,但由于健身单车本身市场太小,直到现在还没有哪家能拉开差距形成规模。而健身镜,由于单价高,研发成本高,内容运营难度高等特点,早期鲜有创业者指染,只有Fiture这家公司认定了这条路。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而 Fiture 的选择,把自己逼到了更艰难的岔路上。

难点 1:视觉 AI 技术

摄像头识别健身动作并不新鲜

或许是为了给资本讲一个更有想象力的故事,或许是为了最大化的发挥团队的技术实力,又或许是其他原因。Fiture选择给健身镜里装了一个成本上千块的深度摄像头模组,来支持人体关节点视觉识别算法,在Fiture的介绍中提到这项技术能为用户提供实时的反馈和指导。这个技术其实并不陌生,2010年发售的 XBOX Kinect 就早已实现并畅销全球,也诞生了《型可塑》《舞力全开》等知名体感游戏,知乎还有大量的讨论存在,但随着如今视觉 AI 的进步,对人体轮廓、关节点的识别早已不需要依赖高成本的深度摄像头,仅手机前置摄像头就足以完成,目前行业做的最好的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运动app乐动力,其识别的精准度、姿态丰富度、动作数量远超目前的 fiture,考虑到Fiture 已经在这一领域打磨了 1 年以上,可以初步推断 Fiture 在视觉 AI 的技术储备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目前能看到 Fiture 对于「实时的反馈和指导」还只停留在简单动作的个数、肢体运动幅度、节奏判断,而能判断动作标准与否的智能私教还非常遥远。

选择这么高规格的屏幕,能看出来 Fiture 团队对产品品质、品牌调性的追求,但这也意味着它不是触屏,否则成本直接爆表。Fiture 在产品页上也用了个技巧,它在没有主动提及不是触屏,却但反复强调「人机交互」的关键词,引导用户误以为这是一款触屏产品。除了开关机、音量调节之外,与镜子的任何交互都要通过手机 app 进行,这会极大限制未来健身内容与用户互动玩法的丰富度和密集度,也会和 Keep 一样,在健身过程中占用手机的正常使用。

目前 Fiture 健身镜售价券后 8000 左右,根据业内消息,它的BOM(硬件物料清单)成本在4600左右,扣去渠道成本、模具、NRE摊销,这个定价已经很难再降。在中国,做一款单价8000元的消费电子产品,成功几率非常渺茫,回顾华为、小米等硬件大厂,除了顶配智能电视,几乎没有这个价位段的产品。高单价的消费电子产品几乎都是 to B 产品,靠做定制做服务来支撑高毛利,而目前 Fiture 的高管团队市场、销售的负责人均是 To C市场背景,如果要走这条路,对 Fiture 是的重大考验。

当然,也存在另一种可能,就是 Fiture 长期目标里想做的并不是只是健身镜,或许他们想依靠健身镜这样一个有科技感的产品,在消费者眼中锚定一个调性高、有科技含量、懂健身的运动品牌,背靠着优质的品牌资产去做更容易赚钱的健身器械和服务,或许这正是大疆科技市场副总裁陈慕儒女士愿意加入他们的原因。

我个人的建议是:目前不值得,1 年之后可以再考虑。

所以这里只讨论对于预算充足、家里空间充足的人而言,Fiture值不值得买,因为在目前来看,Fiture 健身镜不值得进行任何「性价比」相关的讨论, Keep、健身网红们的跟练课程、智能电视里的各种健身频道和app……对于想在家里跟着教练健身的人来说,市面上有无数的性价比之选,Fiture的价格在这里。

Fiture 健身镜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的首款产品,硬件、软件以及内容上必然存在各种 bug,这是硬件产品的属性所决定的,考虑到健身镜的复杂度以及持续新增的功能,Debug 时间持续 1 年以上并不奇怪,对于这样的公司这样的产品,不存在「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的福利,如果你从知乎的健身区跳到数码区去问这个问题,相信会得到类似的答案。

其次,Fiture 课程内容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但并没有一条清晰的路径帮助用户筛选到合适的课程和教练,除了产品功能设计的问题,也与课程本身的规划缺乏体系与运营节奏密切相关,这个问题 Keep 与 Peloton 都经历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除了常规的健身课程,Fiture 的游戏化健身内容也它的另一套线,Fiture的内容副总裁谢定原曾负责EA在中国的游戏发行,或许他心里有一个健身环大冒险追求,但目前也还处于很前期的 demo 阶段,Unity的游戏研发团队目前还在搭建中。

最后,Fiture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虽然它已经获得了6500万美元的融资,但同时它也是一家接近500人规模的公司,还拥有一个4000多平的影棚,再考虑到健身镜备货的现金流压力,以及高举高打的市场策略,这笔钱根本不够他们花 1 年。而健身镜这种产品,目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创业公司在跟进,相信小米、华为等大厂里立项 PPT 也摆到高管的眼前,消费电子巨头进场后,会充分发挥供应链优势,在成本和渠道上对创业公司降维打击。如今 Fiture 产品面世后,面临着重大的销售、运营压力,他们需要向资本拿出 peloton 一般漂亮的用户满意度和会员复购率,为此他们甚至主动将用户拉进微信群进行更直接的督促和奖励补贴,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如果健身镜厂商倒了,它在你家就只是一面穿衣镜了,考虑到这层风险,也建议想买的人先观望观望。

健身镜产品在美国市场并未获得足够的成功,在国内市场的路只会更加难走,中国的团课工作室这两年才刚刚兴起,紧接着疫情又受到沉重打击,市场上还远未形成优质的用户群来让硬件收割,更何况健身镜在美国也没有成功复制 Peloton 的销售策略。

但我还是很佩服 Fiture 这家公司,他的决心、执行力、以及对品质的追求在健身赛道里是非常罕见的,内容储备也在1 年时间内已经完成了非常可观的积累,健身镜本身也是非常 Cool 的产品,我由衷祝愿他们能获得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能健身镜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