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鸭肉每斤30多元,却很少看到有商家卖鸭肉?

  近日,湖南长沙一知名连锁餐饮企业被指牛排中含有“鸭肉”。被曝光的企业是长沙金牛角王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据公开数据显示,该餐饮企业的牛排每年可卖出百万份。湖南媒体报道还显示,该餐饮企业牛排的供货商为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

  据调查报道,长沙金牛角王餐饮服务有限公司送检的一份儿童牛排(检测单位:湖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除了牛源性成分,竟还检测出有鸭成分!

  无独有偶,12月5日,长沙的袁先生在超市购买的一份“精选肥牛片”中发现了猪肉成分。

  长沙市食药监部门表示,从本月6日开始,长沙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将全面开展一次肉及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牛排、牛羊制品相关生产、流通、餐饮企业进行专项摸排检查。市民如果发现可疑肉品可以拨打5进行举报。

  事件:买精选肥牛发现添加猪肉

  在长沙工作的袁先生平时家里做菜多用牛肉。11月3日,袁先生在长沙大润发超市购买了一盒青岛家家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精选肥牛片”,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这盒“肥牛”居然是由猪肉和牛肉拼接而成。

  “肉煮熟后,没什么香味,而且口感明显不对。”袁先生仔细查看剩下的半盒“肥牛肉”发现,扒开后里面的肉呈粉色,而平常购买的牛肉是深褐色,并且对比下,家家全公司的牛肉纹理比较细,好的牛肉则相对紧实。

  让袁先生愤怒的是,在“精选肥牛片”包装盒后的配料栏内,厂家用很小的字体标注:精选牛肉内20%成分为猪肉。

  “从来没想过牛肉里竟然还可以添加猪肉,商家真的太坑人了。”袁先生介绍,自己将“肥牛肉”放入清水中浸泡,约十分钟后,整个牛肉分成了多个小块,一部分明显就能看出是猪肉。

  12月5日,家家全食品有限公司的客服人员告诉记者,“精选肥牛片”并不是纯牛肉做的,“牛肉三四十元一斤,要是纯牛肉的,我们就赔钱了”。该客服强调,已经在配方栏中注明了有猪肉含量,公司的这种生产工艺有生产许可证、合格证、工商执照、检测报告等证件,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专家:拼接肉缺乏监管,危害不小

  牛肉和猪肉价格悬殊,通过机器压挤或者人工“手术”拼接,将猪肉拼接在牛肉上对外出售,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12月6日,记者在长沙市马王堆农贸市场购买了一款产地为内蒙古的袋装羊肉卷,该产品的配方栏内同样标有猪肉成分。对此,长沙某大型超市质检员贺晓敏介绍,在市场里面真正称为肥牛的部位,就是腹部和脊背。这类肉品,在条形码上会标注为1号,意思为整块的肉或者腹部肉,没有拼接;条形码标注2号的牛肉,则为零散的牛肉压缩成块后,再分切出售的肉;3号和4号肉都是由碎肉混加猪肉拼接而成。

  根据我国《速冻调制食品》相关规定,肉制品主料为猪肉、鸡肉的,主料占产品净质量比例只要大于等于10%,主料为牛肉、羊肉的,主料占产品净质量比例只要大于等于8%,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牛肉制品,一般只能检测是否含有牛肉成分,但无法检测含多少,只要是正规厂家出品、条码合格、检验检疫合格,标明配料成分,在目前的法律中并不算违法。

  拼接起来的肉,食用后会不会有危害?长沙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医生何傅表示,如果拼接肉里掺入了一些带淋巴结的“边角料肉”,肯定有影响。淋巴结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是重大隐患,如果加热时间不足,这些病原微生物就不能被有效杀灭,吃进肚里有被感染的危险。

  律师:标“精选牛肉”配料表写猪肉属欺诈

  长沙国晖律师事务所律师周成表示,“精选肥牛片”生产企业是否欺诈,主要看标注是否明确,如果产品名为牛肉制品,那么厂家在配料中标注该产品含有猪肉等成分,那么就不构成欺诈消费者。

  但如果产品标示为牛肉片,或者为精选牛肉,字体还十分醒目,而配方中却用小字标注成分含有其他肉,属于欺诈误导消费者,因为这样的行为会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和误解。

  而对于长沙金牛角王西餐厅等餐饮单位隐瞒产品成分,直接用拼接牛肉来销售,属于主观故意销售欺诈消费者,要相应承担行政责任和对消费者的民事责任。

  爆料:拼接肉工艺简单利润高

  在长沙高桥火焰市场,一名自称已经改行的化工商行老板爆料,拼接肉利润极高,工艺却很简单。他表示,做拼接肉除了把零散肉和边角料肉挤压切卷外,整块的猪肉也可以加工。

  具体的做法就是,把猪肉涂上淀粉之后,用大机器滚压,这样猪肉的纹理会变得粗糙,接近牛肉的质感。然后,再加点焦糖,出来的颜色就跟新鲜牛肉没多大区别了。

  他表示,在冷冻食品以及烧烤和油炸类食品中,拼接肉使用最多也最不容易发现。目前长沙市场上,新鲜猪肉的价格为每斤13元左右,新鲜羊肉则是每斤28元,牛肉更是卖到了35元/斤左右。一次制作50斤猪肉来冒充牛肉,就可直接获利1100多元。

  除了物理工艺,记者发现目前市场上还可以买到牛肉膏、羊肉膏、鸡肉膏、鸭肉膏、鹅肉膏、鱼肉膏、墨鱼膏等同性质的添加剂,商家表示,只要加入相应的添加剂,把猪肉变成任何肉都是可以的。

  最新:封存金牛角王1969.6公斤牛排类产品

  12月6日,长沙市食安办就近期媒体曝光市面上出现销售涉嫌掺杂猪肉、鸭肉的牛排的问题,发布了初步调查进展。

  长沙市食药监局已责令长沙金牛角王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召回所有门店牛排类产品,连同库存产品一并封存于其中央厨房冷库,总计7个品类共1969.6公斤。并对10批次疑似问题牛排产品送国内具有合法检测资质和能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定量检测,检测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同时,对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长沙经销商(长沙市融侨食品贸易有限公司)检查发现的,标示生产企业为上海品尚食品有限公司的无生产日期的719袋牛排产品和超过保质期的32袋牛排产品予以扣押,并立案调查。

  提醒:辨别假牛肉教你几招

  1、看牛肉的颜色。新鲜牛肉的颜色比较深,应该整体呈深红色。而假牛肉的颜色较浅,即使是通过特殊手段加工上色的也不会像真牛肉一样自然。真牛肉的牛肉筋是紧紧嵌在肉里面的,是比较正常的纹路,而假牛肉则不一定有这样的纹路。

  2、闻牛肉的味道。牛肉有膻味,虽不像羊肉那么浓,但是仔细闻有一种微微的膻味。而其他肉类则不会有膻味。

  3、摸牛肉的质感。因为牛肉的纤维要比猪肉粗,所以摸上去应该是比较紧实的,而且从牛肉断面上可以看到小块的纤维纹理。如果是上色牛肉,摸完手上还会有牛肉掉下来的颜色。

  4尝牛肉的口感。如果你已经把牛肉买回家了,那么就把牛肉煮一下吧。如果煮出来的牛肉颜色较浅,纤维不粗,那么八成是假牛肉了。牛肉的口感通常比较粗糙,你会感觉嚼起来不易烂。

这几天315晚会之后,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又被带热了,没想到就在这个当口,张亮麻辣烫又出了问题。虽然也关注好几天了,但是这事好像就准备冷处理了,感觉还是有些失落,食品安全问题果然是尽可能大事化小啊。

话说回来,这个事也不能说是真的预想不到,至少我经常在北京甜水园街买水果,看到隔壁张亮麻辣烫店排的长队,总感觉有些异样,最多也就是调侃一下流传已久的“长亮麻辣烫”,却从来没有进去过。北京这样的城市,麻辣烫作为一类方便食品,它受欢迎并不奇怪,但是开在闹市区,它的食材品质如何保证,却很难想象。

为什么麻辣烫我会更多留意呢?其实很简单——食材的品种数量问题,这是麻辣烫小吃的命门。

注意看就会发现,街头小吃的普遍特征就是一个:专。比如我作为开封的女婿,经常也会游走于开封的夜市,而开封也算是小吃圣地,各类小吃琳琅满目,但是一个摊一般就做一种食物,比如白吉馍、鸡血粉丝、桶子鸡什么的,所用的食材品种不超过五种,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可能把采购成本降到很低,而小吃的溢价主要来自于摊主的手艺。

麻辣烫的特点正好相反,食材才是关键。也不是没有烹饪门槛,至少各家麻辣烫的汤汁还是有区别的,但是总的来说,手艺简单易学,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可言,拼食材就成了麻辣烫的看家本领。很多人评价一家麻辣烫是否值得去,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他们家的菜品是不是够多。

正所谓“多就是少”,菜品越多,意味着每种食材上的利润也就越难保证,因为采购成本变得更高。这很容易理解,在市场上一次性买一百斤斤肉,肯定比分一百次每次只买一斤要划算。而且,菜品越多,意味着顾客总会尽可能挑出那些他们认为比较划算的菜,那么必然就有出现有些菜品滞销的情况,增加了不必要的损耗。本来麻辣烫的原料就要保持新鲜,蔬菜放几个小时就会打蔫儿,哪儿还会有人去挑?

但是,上面分析的这些问题,都算不上是核心问题,因为明眼人瞧得出来,这都是可以通过品牌管理去避免的。那么,为什么在“张亮麻辣烫”这个品牌已经如此耀眼的时候,还会出现门店失控的问题呢?

其实相关新闻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是加盟店模式。

加盟店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给品牌交一定的费用,按照品牌的质量标准,经过培训合格之后,便可以挂着这个品牌去营业了。对品牌来说,优点是开店的速度快,但是缺点就是,品牌对门店的控制难度大。

门店为什么给品牌交钱?当然是因为品牌能为门店带来溢价,如果不是因为看中这一点,交这笔钱,谁会甘心?所以,在完成前面那一套程序之后,等到签了约,挂上牌,门店就变成强势的一方了。它需要赚钱——如果加盟店不能赚钱,对品牌是最大的损害,因为这样的话就没有人再愿意投资了。所以,加盟店没有什么政治纲领,就是尽可能把利润做起来,控制成本,吸引客流,这个时候,品牌要想严控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如果说一定要做些什么,可能就是把品牌溢价继续往上提,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光顾。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做法对于街头小吃来说并非易事,很多人印象中的麻辣烫还停留在“六块钱”的价位上,短短几年间,吃一碗麻辣烫已经是四五十块钱,可供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只需要做一个十分简单的数学题,就不难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盟费是定数,房租水电年年涨,客流量就那样,价格么也基本到头了,还能调控的,便只剩下食材成本了。

按照本次爆料的情况,涉事门店在海口,当地羊肉价格每斤45元左右,而标称“羊肉”的复合肉却只有10元左右,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有意而为之,知假买假,完全符合我们前面的推测。

其实凭良心说,“张亮麻辣烫”还算是不错的,大城市加盟费1.98万算不得多高,大部分食材统一配送,已经挺负责任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单单靠一腔热血就能解决的,因为加盟小吃店这个业态本身的缺陷,“张亮麻辣烫”这几年差不多是到处灭火,2017年最红火的时候,也是食材过期和食品卫生问题频繁出现的时候,根本上都是门店为了降低成本,而品牌方却很难管控。

当然,办法总比困难多,特别是涉及到食品安全,人类束手无策就麻烦了。

熟悉连锁经营的人肯定知道,一般有三种不同的连锁形态,一种叫自由连锁,这就相当于是一种联盟,大家都是独立个体,约定了统一经营;加盟连锁也叫特许经营,就是张亮麻辣烫这种,品牌方建立了总部,打出了名气,然后由各地的加盟商进行扩张;除此以外,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其实一般人也经常听到,叫做直营连锁。

很多大品牌的门店都会强调自己是直营店,比如大型餐饮业的海底捞、外婆家等,而在现在最火的O2O新零售,还有盒马鲜生和7Fresh这样的大品牌在火拼。他们能采取直营,主要就在于有钱,因为直营需要总部进行投入,开出的门店通常也比较大。不过,也有一些品牌是专注于小型门店,比如其他答案中有提到的便利蜂,就是以小型“直营店”为卖点,发展很迅速,而这些零售企业也都同时会做餐饮小吃。

坦率来说,直营并不是将食品安全问题彻底杜绝,比方说上面的外婆家也在这次315中栽了跟头,海底捞也曾经惹过麻烦。但是,直营店的优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流程可追溯,换句话说,如果是出了食品安全的问题,可以立即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并作出处理。

对比就不难发现,张亮麻辣烫的这次事件中,在已经曝光之后,店主还不知情,停业三天后又重新营业了。而在历次危机之后,实际怎么处理的结果,总部也很难过问,最后无非是品牌价值打折扣。但是很多人肯定还记得此前海底捞的“自查”,不管怎么说,在食品安全问题爆发时,这种公关方式挽救了很多人对这一品牌的信任。

关于“外婆家”的这次问题,我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除此以外,客观上来说,直营模式的食材管控也会更强一些,毕竟经营都是自家的,不上心也不行。很多人不熟悉现在的运送环节,但是一定听说过冷链物流。实际上,冷链物流就是为了应对食品变质而发展出的一种技术。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一些海鲜商贩开始利用冰块对食物进行保鲜,但是,一直发展到现在,才有了真正成熟的冷链技术,只不过成本依然很高。所以我在前面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食品安全问题,只要舍得花钱,总是可以解决的。除此以外,客观上来说,直营模式的食材管控也会更强一些,毕竟经营都是自家的,不上心也不行。很多人不熟悉现在的运送环节,但是一定听说过冷链物流。实际上,冷链物流就是为了应对食品变质而发展出的一种技术。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有一些海鲜商贩开始利用冰块对食物进行保鲜,但是,一直发展到现在,才有了真正成熟的冷链技术,只不过成本依然很高。所以我在前面说,办法总比困难多,食品安全问题,只要舍得花钱,总是可以解决的。

这样一说,就很容易解释一个现象了:小吃品牌几乎都是以“加盟”的形式运营,就连在北京特别有名的护国寺小吃、庆丰包子,这也都是加盟店。就算财大气粗的盒马和7Fresh,也都表示,不会排除将来要走加盟的业态。

不过,加盟归加盟,像护国寺和庆丰这样的,加盟只是减轻了资产,在食品控制方面和直营没什么两样。比如说“中央厨房”,可以统一提供菜品,这看起来就是直营店的特色,但是现在很多加盟店也在开始学习。说到底,加盟模式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漏洞,业内人士也都已经注意到,并且借鉴了直营模式的经验。

这其实也就从侧面说明一点,要想兼顾快速发展和品质,坚持直营是多么地困难。如果要保持模式不变,就只能从经营方式上考虑变化了。比如前面提到的便利蜂,以便利店为主,经营成本原本就不低,还要在生鲜方面投入,所谓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其实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总而言之,对于餐饮业而言,食品安全问题要想完全避免,恐怕没有哪个店敢保证。但是从出错概率上说,连锁品牌肯定要好过普通店铺,而直营品牌又比加盟店更让人放心一些。只不过遗憾的是,市面上的直营餐饮主要还是一些正餐品牌,小吃几乎没有,这就看新业态发展的情况了,或许会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

食品安全无小事,如果确实非常担心健康问题,尽可能还是在家吃饭吧,特别是有家人的话,能够其乐融融在家吃饭也是很幸福的。当然了,这对X漂的很多人来说毕竟是奢望,一定要在外面填饱肚子的话,多花店心思了解品牌的相关资料,至少中招的概率可以低很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一只烤鸭才20块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