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瘦、无力,上腹无规则的疼痛是什么问题?

消瘦、乏力、厌食3个月,腹胀、双下肢水肿1个月

【一般资料】 男性,44岁,农民 【主诉】 消瘦、乏力、厌食3个月,腹胀、双下肢水肿1个月。 【现病史】 患者诉缘于3个月前无明确诱因出现体重减轻,四肢无力,精神不振,厌油腻食物,无发热、腹痛,曾于当地诊断为“肝炎”,予口服药物治疗(药名及剂量不详),无明显好转。1个月前出现进食后上腹饱胀不适,无恶心、呕吐,无泛酸、嗳气,无腹泻,后腹胀进行性加重,未进饮食也出现腹部胀满不适,无黄疸,无牙龈出血,并出现双下肢水肿,为求诊治来我院,门诊以“肝硬化腹水”收入院。 【既往史】 既往“乙肝”病史20年,间断服用“护肝片”等药物,无手术史,外伤史及药物过敏史,否认“结核”等传染病接触史。 【查体】 T:36.2℃ ,P:80次/分,R:21次/分,BP: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志清楚,肝病面容,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皮肤弹性正常,可见肝脏、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外形正常。睑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角膜无混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眼球运动正常,光反射灵敏。耳廓外形正常,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双侧听力粗测正常。鼻无畸形,鼻腔粘膜无充血、水肿,鼻中隔无偏曲,鼻翼无扇动,各副鼻窦无压痛。口唇无苍白,颊粘膜无溃疡、白斑,伸舌居中。咽后壁无红肿,悬雍垂居中,扁桃体无肿大,喉发音清晰。颈软,未见颈静脉怒张,颈动脉无异常搏动及杂音。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胸壁无静脉曲张,胸式呼吸,呼吸运动双侧对称,肋间隙无增宽或变窄。语颤无异常,无捻发感及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清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侧1.5cm。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心浊音界无扩大。心律 8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无脉搏短拙,无奇脉及大动脉枪击音。无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腹膨隆,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肝于肋下3cm,剑突下5cm,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缘锐利,随呼吸上下移动,脾肋下4cm,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随呼吸上下移动;肝区叩击痛,双肾区无叩击痛,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5~7次/分,未闻及气过水声及金属音。**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脊柱无畸形,双下肢胫骨前指凹性水肿。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辅助检查】 腹部B超示:肝脏增大,形态规则,包膜光滑,肝脏回声增粗,回声不均匀,门静脉内径1.3cm,脾脏厚4.0cm,肋下脾脏3.5cm,腹腔可见大量液性暗区,深约7.0cm,内透声好。提示:肝硬化、腹水。 【初步诊断】 1.肝硬化 2.腹水 【诊断依据】 1.中年男性,慢性病程; 2.消瘦、乏力、厌食3个月,腹胀、双下肢水肿1个月; 3. 既往“乙肝”病史20年,间断服用药物; 4. 腹膨隆,肝于肋下3cm,剑突下5cm,质硬,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缘锐利,随呼吸上下移动,脾肋下4cm,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随呼吸上下移动;肝区叩击痛,叩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活跃,5~7次/分,双下肢胫骨前指凹性水肿; 5. 腹部B超示:肝硬化、腹水。 【鉴别诊断】 1.肝癌:患者消瘦、乏力、厌食3个月,腹胀、双下肢水肿1个月,查体肝脏质硬,未及包块,腹部B超和甲胎蛋白可以明确诊断。 2.慢性肝炎:可表现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可有黄疸,肝区疼痛,触诊肝脏质地中等,很少出现腹水,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增高,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肿大,实质回声均匀,无门静脉增宽可以鉴别。 【诊治经过】 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给予限制水钠摄入,口服螺内酯,静脉应用**注射液,同时每日静脉输注白蛋白40g,维持钾平衡,患者腹胀消失,双下肢水肿消失。 【临床诊断】 1.肝硬化 2.腹水 【分析总结】 肝硬化腹水,是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门静脉毛细血管床滤过压增高,组织液回流减少而漏入腹腔,肝内淋巴液生成增多,肝功能减退导致的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皮质的醛固酮和垂体后叶的抗利尿激素肝内灭活减少,促进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诊断容易,患者主要表现腹胀,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主要是静脉应用白蛋白注射液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每日40~60克,口服螺内酯,保钾利尿,**注射液于白蛋白滴注完毕后2小时静脉输注,效果更好,螺内酯与**用量之比100mg:40mg,如效果不明显,可逐渐按比例加大两种药物剂量,最大剂量为螺内酯400/d,**160mg/d,利尿治疗不易过猛,以体重每天减轻不超过0.5kg为宜,剂量过大,利尿过猛,容易诱发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腹水消退后利尿剂2周左右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

表1-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
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 1.整体审察 2.诊法合参 3.病证结合
颜之推敲原创,转载须注明
一、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风寒表证
2.发热轻而恶风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伤风表证
3.发热重恶寒轻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风热表证

颜之推敲原创,转载须注明
二、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突然感觉怕冷,体温不高 里实寒证
2.久病恶寒 经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 里虚寒证
三、但热不寒 1.壮热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1)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
2.潮热 (1)日哺潮热(阳明潮热):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 阳明腑实证
(2)午后和夜间有低热 阴虚火旺
(3)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4)身热夜甚:发热以夜间为甚者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5)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湿温病
3.微热 (1)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2)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
(3)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4)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气郁发热(郁热)
(5)小儿于夏季长期微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四、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 (1)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
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2)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一、特殊汗出 1.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1)气虚证
2.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3.绝汗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4.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正邪抗争,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二、局部汗出 1.头汗 (1)上焦热盛(2)中焦湿热(3)元气将脱(3)虚阳上越(4)进食辛辣、酒等
2.半身汗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3.手足心汗 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一、疼痛性质 1.胀痛 (1)气滞:胸、胁、脘、腹胀痛
(2)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头目胀痛
3.冷痛 (1)实证:寒邪阻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痛乏力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