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当中的贸易之才是在乎耶和华在哪一张

  “警醒”是清醒戒备,是当兵的人最了解,因为站岗或值班巡夜的时候一定要清醒戒备。“谨守警醒”就是清醒戒备。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基督教讲章务要警醒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基督教讲章务要警醒

  经文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

  所以,我们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弟兄姊妹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从以下三个方面一起来思考“务要警醒”这个问题。第一方面:为自己的警醒;第二方面,为自己的属灵生命警醒;第三方面,为自己的侍奉警醒。

  这里的“健康”指的是身体健康,是我们肉体的健康。

  《约翰三书》1:2说:“亲爱的弟兄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这句话在当时是一句很常见的。

  从这句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圣经》并没有要求人仅仅注重属灵的需要而忽略身体的需要。这就提醒我们要在健康上多加注意和休息。得病的原因很多,有的时候是因为,有的时候是因为一些的因素,有的时候是因为魔鬼的攻击。《圣经》告诉我们,魔鬼是可以使人患病的。《马太福音》有记载说魔鬼可以使人变哑;《马可福音》有记载说魔鬼可以使人患上。但是,并非一切肉身的都源自魔鬼的攻击,《圣经》清楚地区分了魔鬼使人生病和自然因素使人生病这两个方面。

  我想说的是,疾病最主要的来源是来自我们的无知。比如我们逢年过节一定要大吃大喝,一定要大鱼大肉,一定要喝酒打牌。所以在我们国家,“三高”者很多,病患者很多。

  我有几位朋友患了,都一个一个离开了世界。我曾经去探访过他们。癌症晚期的病人都非常瘦,在探访时我发现,他们的亲戚往往会指责那些照顾病人的人:“他这么瘦,你没有给他吃好!你给他多吃点肉,他就不会这么瘦了。”我听了以后真是无语。有的时候,癌症就是吃出来的。这都是与我们的无知,缺乏意识有关。

  从这一点,也引发出我对牧者健康的关心,包括我的一些担忧。去年,我所知道的一位牧者,非常有才华,才40岁,在北京读研究生,得了,我们大家都为他祷告、募捐,最后他还是离开了。于是就有另外一位牧者写了一篇文章,牧者的健康问题。他列了一个死亡清单,我吃惊地发现,那上面全是牧师,而且都非常年轻,都是因病去世的。这可能就与他们长期疲劳,没日没夜地工作有关。

  很多牧者都抱着这样的观念:我只要拼命,只要熬夜,哪怕不吃饭,只要是做主的工,神就会恩待我。可能有些牧者就是抱着这个观念,认为越拼命就越得神的赏赐,但这是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岂不知我们的身体也是神的殿吗?岂不知《圣经》上也说“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吗?

  牧师的压力有的时候来自信众。信众认为牧师就是神在人世间的代表,所以就应该是全能的,就应该什么都能做,就应该什么都会做,就应该什么都当做。信徒给牧者这样的压力,会使牧者认为这些要求都是对的。于是他就只能让自己拼命,让自己扮演一个全能的角色。但这是在透支自己的健康。

  《圣经》让我们看到,教会其实需要分工协作的。保罗建立起教会以后,就将教会交给当地人来管理;在使徒时代,他们在耶路撒冷建立教会,但精力主要集中在讲道方面,至于做饭等行政后勤事务,则分立了七位执事,由他们分管。

  我希望牧者能重视自己的健康,有个好的身体才能为主做工;另外,作为信徒,我们也要为牧者的健康祷告,也要学会分担教会的担子。

  我们总要保养顾惜自己的身体,因为《圣经》上是这样说的。

  我们要留心我们的生活环境,留心我们的饮食,留心我们的作息,也要留心我们的心情,一个每天活在焦虑中的人,一定不会健康。

  这里的“生命”指的是属灵的生命。有些_想当然地认为“我只要相信就可以了”,“不就是表个态吗”,认为只要来教会就可以了。岂不知作为基督_们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保罗说进入神的国必须要经历许多磨难。主耶稣也讲过“若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随我”。我们选择信基督,不是为了走一条荣华富贵的道路,而是要走一条舍己、奉献、牺牲、服侍的道路。因为这是当年主耶稣在地上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我们既然做了他的门徒,就要效法他的受苦和服侍。

  很多人希望有生之年要做财主,去世之后要做拉撒路,不管生死,都要舒舒服服的。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希望大家对信仰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我们选择这种信仰,是要有付出的。

  有的时候,个别牧师也会误导信徒。在韩国的教会里有个非常有名的牧师,他认为生病了没有关系,一祷告病就得医治,不必去医院,也不必吃药。真是这样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为什么保罗和提摩太会被疾病和穷乏所折磨呢?难道是他们在祷告上不够下功夫吗?

  福音的本质是什么?是罪人藉着主耶稣罪得赦免并获得灵魂的拯救。福音并不意味着你接受了耶稣就一定大富大贵和事事如意。有的时候我们会拿中国的去套福音,把我们中国人的吉祥观念等同于福音。

  当年主耶稣在地上确实行了很多神迹,使饥饿的人得饱足,使有病的人得医治,使被魔鬼捆绑的人得释放,今天有些信徒也希望自己被这样对待,他们甚至就是抱着吃饼得饱的目的来信耶稣的。是的,耶稣确实愿意我们得饱足、得医治,但是,我们要看清楚耶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他来是不是就为这些事情?如果他将这些事看得很重,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享受到他的医治,而大部分人还是为疾病所困?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受压迫?正确的答案是:耶稣侍奉的目的和中心不是这个。如果你反复读福音书就会发现,耶稣侍奉的中心就是宣扬上帝的国度,就是要人们以上帝为中心,按照上帝国度的原则和标准去生活。耶稣在地上赶鬼医病,不是要得到人的赞赏,而是要让我们看见神的国度,要让我们看到神的国度已经临到这个世界。在神的国度里没有人掉眼泪,没有人哀恸,没有人愁烦,没有人焦虑,没有人生病,没有人饿肚子,没有人彼此嫉妒为仇,也没有魔鬼来搅扰;在神的国度里,每一个人都非常健康,每一个人都彼此相爱,大家一起敬拜上帝。这个愿景已经开始临到我们,只不过它的完全实现要等到耶稣的再来,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完全经历到。

  耶稣所行的神迹,是为了让我们在当下能够瞥见神国度的荣耀。这是为了让我们做出选择。如果你选择了主耶稣,就意味着你成为了神国度里的一员。这一瞥,就是要你脱离这个世界的罪恶和败坏,将你引入神的国度。这一瞥并不意味着你从此没有苦难,而是让你有盼望、有信心。这才是耶稣当年在地上的目的,他就是要我们做出选择,做出回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经历疾病和磨难。

  有的时候,上帝让我们经历磨难,是为了让我们在属灵的生命中有所成长。保罗身上有根刺,祷告多次都没有被上帝挪去,后来保罗领悟到一个道理——是因为上帝不想让他过于自高。因为保罗一生的成就巨大,作为一个人,他肯定也免不了会骄傲。神不把他身上的这跟刺挪去,是为了免得他过于自高自大。

  弟兄姊妹们,上帝给我们很好的做工的福气,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和珍惜。

  香港有位歌星叫杜丽莎,唱了三十多年,在舞台上非常光鲜,在台下却承担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她婚姻失败、事业受挫,后来跑到了美国,把自己藏起来,不想和任何人见面。在美国的时候,有一位师母来寻找她。这位师母比她早八个月搬到美国。她一见杜丽莎就说:“主给我异像和感动,要我传福音给一个人,当我见到你的时候,我心里就明白和感动,我知道,主要我找的那个人就是你!”自此以后,这位师母每天关心她、陪伴她,引导她认识上帝,带她去教会参加团契。后来,杜丽莎信了主,她说:“这位师母是我生命当中最好的朋友。”

  杜丽莎的生命发生了翻转,她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传播福音。她开了培训班,教孩子们音乐,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和孩子们在一起谈信仰。这些孩子中有人就成为了_,说不定将来会有这么一两个就全职服侍主了。那位当年传福音给杜丽莎的师母,因此也间接地帮助了很多的人。

  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有人来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机会,和他们分享基督的信仰。恐怕你很难开口,但是你可以建议他们周日到教会去看一看走一走,可以推荐一部电影给他们,也可以向他们推荐一本书,这些都可以。上帝可以使用任何的途径和媒介去改变一个人。

  求神赐予我们属灵的眼光,好让我们发现身边还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我们可以主动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当他们主动来找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住机会。当他主动来找我们的时候,就是上帝为我们预备了一块好土,我们只要撒种,就一定会生长。就算我们没有很好的,但只要我们有很好的生命表现,一样能改变一个人。

  有位年轻人,信了主之后为主大发热心,愿意服侍主,在马路上派发福音传单。但路人拿到福音单之后,瞥两眼就扔在了地上。看到满地的福音单以及上面被人踩过的肮脏的脚印,年轻人心里非常难过。他认为没有人会相信,是自己太幼稚了。但是若干年后,有个人找到他,问:“年轻人你认识我吗?”年轻人回答“不认识”。那人说:“但是我认识你。你就是当年在马路上发福音单的小弟兄。谢谢你!我就是看了你发的福音单才信主的。现在,我是一名牧师。”年轻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发的福音单居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我希望大家都够积极地去做,不要担心自己不会讲、不会写,只要你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将基督的生命流露出来,就会有人相信,就会有人被感动。因为上帝可以使用任何人,可以使用任何资源。我们更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宝贵的资源在我们里面,这就是圣灵!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乘着今天的和平时代,乘着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好好地做主的工作。如果我们不冷不热、虚度光阴,恐怕我们建的工程将来不能存留得住。如果我们的工程不能存留得住,那会怎么样?保罗说:“我们乃要像从火里面经过一样。”你还是会得救,但是要像从火里经过一样。这不是说把你放在火里烤,而是说将来我们被主责备,心里会有一种火烧般的痛楚感。

  保罗在《歌罗西书》4:2中说:“你们要恒切地祷告,在此警醒感恩。”在《帖撒罗尼迦前书》5:6中,他说:“不要睡觉像别人一样,总要警醒谨守。”

  与“警醒谨守”的生活所相反的,则是一种懒惰、麻痹、沉迷、醉生梦死的生活。这种生活往往更容易抓住我们。当我们沉迷于此的时候,恐怕管教就会临到我们。

  求神帮助我们,藉着祂的话语让我们保持警醒,一生不做糊涂人。

  基督教讲章:你们要警醒

  核心提示: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干旱、瘟疫、洪水等重大灾情,厄难横生。大地布满伤痕,心灵哭泣哀鸣。面对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圣经对我们说,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

  人类豪情满怀地迈入21世纪的时候,带着很多美好的憧憬。可是这些年来无休止的灾难,无情地把我们的美好愿望一一击破。一次又一次的地震、干旱、瘟疫、洪水等重大灾情,厄难横生。大地布满伤痕,心灵哭泣哀鸣。面对满目疮痍、生离死别,圣经对我们说,也是对众人说,要警醒!

  《马可福音》13:33,“你们要谨慎,警醒祈祷”。主耶稣多次提醒我们要警醒祷告。祷告是_每日的功课,这不是苦差事,在这个不安定、没有安全感的时代,尤其显出祷告是我们站立得稳的要诀。

  1、警醒祷告,免得跌倒,祷告使我们稳固。耶稣提醒彼得,要警醒祷告。因为撒旦想要得着你们(路22:31)。彼得是个很自信的人,性情很直爽,喜欢夸口。他总认为自己信仰笃定,矢志不渝,他在众人面前对主豪言壮语:就是所有人离开你,我不会离开你;就是所有人不认你,我也不会不认你;就是所有人都会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参太26:33-35)后来他远远地跟着主,再后来三次不认主,彼得跌倒了,跌得很厉害,没有能在信仰上稳固。好在后来复活的主向他显现,以爱接纳并激励他,让他重新站立起来。保罗在林前16:13说:你们务要警醒,在真道上站立得稳,要作大丈夫,要刚强。

  2、警醒祷告,免得迷惑,祷告使我们归正。耶稣经常提醒跟从他的人,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参太26:41)在纷乱的时代中,周遭有太多的诱惑与吸引,人容易迷失。人们整日整夜地为生活忙碌着,然而没有了生活。感觉每个人都在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可每到岁末总觉得又是一年虚度。太多人被金钱迷惑,以为人生就是赚钱花钱,为欲望去贪图,因空虚而放纵。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赔上了自己的生命。耶稣的门徒犹大,没有警醒祷告,撒旦入了他的心,受三十两银子指使,干起卖主卖友的勾当。在旧约,以利亚祈祷,因为众民落在偶像的迷惑当中,在迦密山顶的以利亚举目祷告耶和华,求上帝在众人面前显出他的真实可畏。后来众民俯伏下拜,齐声说道,“耶和华是神,耶和华是神”,至此全国信仰归正。

  3、警醒祷告,免得沉睡,祷告使我们苏醒。耶稣在那个被称为“酒榨” 的客西马尼园,大声哀哭,流泪祷告,之前他要门徒们和他一起警醒祷告,哪怕只是片时,可这些跟着耶稣三年之久的门徒,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竟然打盹沉睡了。如今,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有如二更天、三更天,人们沉沉睡去,人心也沉沉睡去。大震震不醒,大旱旱(撼)不动。唯有祷告祈求圣灵苏醒人心,正如经上记着应许说,“我若使天闭塞不下雨,或使蝗虫吃这地的出产,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这称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祷告,寻求我的面,转离他们的恶行,我必从天上垂听,赦免他们的罪,医治他们的地。”(代下7:13-14)

  4、警醒祷告,免得失败,祷告使我们得胜。古时摩西在山上举手祷告万军之耶和华,山下与亚玛力人争战的以色列人就得胜。圣经说,“摩西何时举手,以色列人就得胜;何时垂手,亚玛力人就得胜。”(出17:11)这里很形象地表明了警醒祷告天上的神是我们胜败的关键。祷告就得胜,不祷告就失败。所以圣经有劝勉说,你们要挺起发酸的腿,举起下垂的手。但以理一日三次面朝耶路撒冷祷告上帝,上帝就将他毫发未损地从狮子坑里救出来,得胜了魔鬼借着恶人的诡计与攻击。哈巴谷先知,在田地不出粮食、无花果不发旺的时候仍站在守望楼上祈祷求问上帝,终能因耶和华欢欣,稳行在高处,得胜了环境。约伯在儿女双亡、财产挪光、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时候,仍然没有弃掉他的纯正、丢掉他的信仰,得胜了撒旦。

  《路加福音》12:35-48,耶稣讲到几种仆人,他们在面对主人回来的事情有竟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其中有的仆人是忠心有见识的管家,把主人分派的事情,管理得有条不紊,及至主人来到,这样的仆人有福了;有的仆人认为主人必来得迟,没有警醒,也不谨慎,大打出手,攻击同工同伴,并且吃喝醉酒,生活行动极其放肆,及至主人来到,这样的仆人被重重处治;还有一种仆人,腰里束上带,灯也点着,一直警醒等候主人回来,即便同伴都沉沉睡去,他仍专心等候听闻主人回来的脚步声、叩门声,一有主人回来的声响,就立刻开门,请主人进来。主人为有这样警醒等候的仆人而欢喜,及至进了门,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主人就叫这样的仆人坐席,接下来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就是主人要进前伺候这样的仆人。这样的仆人得到主人如此厚爱与尊重,真是有福了。今天的你和我,是哪一种的仆人呢?耶稣说,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约12:26)。我们有“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神”(来12:28)吗?我们面对那必快来的主,我们有警醒等候吗,我们能安然见他吗?

  1、警醒等候,殷勤服侍。灾难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普遍。单就地震来说,2010年第一季度仅仅4个月内全球六到九级大地震有十八次之多。每次的大灾难攫夺了无数的生命,丢下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与喊叫,我们祈祷逝者安息,生者珍重。有人问,这就够了吗?仅此而已吗?其实,我们知道不够,可又能这样呢?虽能将生命挽留,虽能将逝去的生命夺回?号称能征服自然征服一切的人类面对这一切也只能束手无策。大灾难提醒我们生命的无定与脆弱,以往我们总认为“离去”距离我们很遥远,总以为我们还有“那么长的一辈子”可以挥霍与打发。大灾难提醒我们,不要推迟我们爱的计划,或把对别人的爱隐藏不去表达,总以为“未来还有机会”,“等下一次再说”。其实“未来”会不会来,有没有“下一次”,也不在你我的掌控当中。_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快把福音传,用爱祈祷,用爱守候,用爱服侍。不要以为以后还有机会给这个人传,下一次我再给那个人传。有人说,等这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我再去传福音给他,等那个人到了病床上不能动的时候我再去服侍。还有人说,我现在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服侍主,等我退休了,等我什么事都没有什么都不用做的时候我再来服侍主。诸位,我们要等到几时呢?还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日子,可以让我们等呢?我们等候主来,不是坐等,而是要像那个忠心有见识的管家,做好主人分派的各样事情,且要殷勤地做,就像那个腰里束上带的仆人那样,束上腰带就是为了多出力、愿出劲地服侍。

  2、警醒等候,敬虔度日。所有从大灾难走过的人,被称为幸存者。我们存留下来不是因为我们比离去的人更义,我们有今天,是掌管生命的主留给我们对生命的深思与抉择的时间。我们需要向上帝悔改。“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要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都要悔改,无一例外。将来,都要审判,无一例外。因为,“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所以,要“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2:12),尽管你敬虔度日,会遭到不虔不义之人的逼迫与毁谤,但仍要敬虔。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以致作恶。作恶的人,必越久越恶,不是上帝不管,不审判,让作恶的人越久越恶,没有悔改的心,他们自己将自己送到灭亡里去,这本身就是上帝在施行审判。我们往日也和这些人一样,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如今我们不从人的情欲,只从神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了。(参提后2:12,彼前4:1-5)。万不可像那又恶又懒的仆人,认为主必迟来,生活就放肆起来。这个世界上,不仅有人以为主必迟来,甚至有人以为主必不来,更有甚者,认为没有主,没有上帝,也没有审判,于是有些人道德没有了底线,行事为所欲为起来。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既然没有上帝,那么一切都是可行的。试问,谁说主必迟来,谁说主必不来,莫非是那起先就说谎的,又是“说谎之人的父”。真理是不能被扭曲的。耶稣说,“我就是真理”。耶稣说,“我必快来”。他来了,所有的人都要接受最后的也是最公正的审判,按各人的行为审判,或恶或善受报。

  3、警醒等候,盼望主恩。《彼得前书》1:13, “要约束你们的心,警醒等候主的再来,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在这里“约束你们的心”,原文是,“束上你们心中的腰”。这就让我们联想到那个腰上束上带的好仆人。意思就是我们要保守己心,不要松懈,更不要放肆,乃要“谨慎自守,专心盼望”。盼望什么呢?盼望主来的时候所带给我们的恩。那么这恩又是什么呢?就是主来的那日,他要接我们与他同住,永远同住,在世间所有的眼泪他要擦干,在地上必死的身体要改变,在人间所有的悲哀、哭号要终结。

  4、警醒等候,忍耐结实。圣经教导我们,要忍耐等候,如同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要忍耐,不要彼此埋怨,要效法先前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参雅5:7-11)我们要学像农夫,殷勤撒种,忍耐等候,直到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参太13:23)为什么要在等候结实中警醒呢?因为有彼此埋怨的,不能受苦不能受屈的。有不少人在教会里待久了,作工的热情就退尽了,受点苦受点委屈就很随己意地放弃主工了。也有好一点的,就是能任劳能流汗,但不能任怨不能流泪的。但亲爱的肢体们,别忘记我们的主为我们流泪、流汗又流血的,他为我们流出的不仅是汗水、泪水,更有血水。因此我们不要彼此埋怨,要甘心受苦,甘愿受屈。保罗说,“为什么不情愿受欺呢?为什么不情愿吃亏呢?”(林前6:7)只要能得人,能结实就行。我们要学会留心观看各人的结局。人生收场看收成。只要我们忍耐结实,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参加6:9)。

  《歌罗西书》4:2说, “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警醒祷告,警醒等候,是教会讲台上常常提起的,大家比较熟悉。但警醒感恩,是不多被提及、被注意的圣经真理。为什么要警醒感恩呢?因为“我人忘恩,易于流水”。不仅如此,甚至有在恩典中把恩主忘记,只要恩典不要恩主的,也有把主赦免之恩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的,非但没有在恩典中长进,反倒在恩典中坠落。正因为此,要记着经上的话说,“警醒感恩”!

  1、流血圣恩,不可忽略。《希伯来书》2:1-3, “所以,我们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我们随流失去。那借着天使所传的话既是确定的,凡干犯悖逆的,都受了该受的报应;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这救恩起先是主亲自讲的,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耶稣血流成溪,在十架上成就了救赎大功。我们罪恶得赦免,生命蒙拯救,有份于神国,都因耶稣基督流血的恩才成的。这十字架要提醒我们记得上帝对我们是无条件地爱与接纳,我们也当效法,待人有恩。因着这神圣之恩,我们罪孽洗清。我们不是干干净净才获准进入教会,而是带着不干不净的本相,走进教会之后,宝血从十字架上发源,流进我们的生命,使我们被洗净的。有时候我们责问上帝为什么不除掉那些可恶的人?上帝要是听你的,第一个除掉的可能就是你,就是我。我们感谢神,他的赦免之恩临到我们,使我们得以存留。这恩,大到一个地步是我们无法形容,无法不以为然。若忽略这恩,就是忽略生与福,选了死与祸了。这个世界,把耶稣的血当作平常,把耶稣并他钉十字架当作笑谈,对恩主不知感恩。我们要警醒,不可随这样的流。耶稣设立圣餐,提醒我们每逢吃着饼喝着杯的时候,为的是纪念主,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主的舍命流血的神圣恩典。

  2、蒙恩感恩,理所当然。《希伯来书》12:28,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因耶稣的救恩,我们有了蒙恩的地位,就当感恩的生活。什么是感恩的生活?就是照神所喜悦的,侍奉神。换句话说,感恩的生活就是侍奉的生活。正如保罗说,“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罗12:1)为什么要警醒感恩呢?这个世界愿意受恩,不愿意施恩,愿意要“福杯”,却不愿意“满溢”,不愿意溢出一丝一毫给别人。耶稣让我们得生命就是指我们有了蒙恩的地位,并且让我们得的更丰盛,就是要我们有感恩的生活,去服侍上帝、服侍众人的生命。耶稣医好十个长大人,只有一个回来感恩,耶稣问,“那九个到哪里去了?”耶稣的问话深深触动我的心灵,我们蒙了耶稣许多的恩典,是不是也只用一分来感恩?还以自己能够做到十一奉献为傲,认为不像很多人还做不到呢?岂不知这是本分,是理所当然的。那九分到哪里去了呢?耶稣也在问我们。耶稣全然爱我们,将他生命所有给我们,我们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他爱我们十分,我们爱他几分?

  3、数算主恩,恩上加恩。上帝给我们的恩典,点点滴滴,我们能够记得多少,时常数算回味、与人分享吗?大灾难提醒我们,能活着是恩典。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那位生命的主(参徒17:28)。因此,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在此要警醒,免得撒旦夺走我们对恩典的记忆,种下抱怨与仇恨的种子,甚至把不信的恶心放在人的里面,就把永生神离弃了。我们发现有些会友离开主一段时间,后来又回来了,问起原因是他们回想起初信之时恩主赐予的各样恩典。有时候人在互相攀比中丢失了感恩。想想自己所有的,学会珍惜这些所有的。与其为没有的耿耿于怀,不如为已有的满怀感恩。换一种想法,就是换一种生活。我想到海伦凯勒说过这样的话,她说,“我一直哭,哭自己没有鞋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竟然有人没有脚。”为什么要警醒感恩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健忘的族群,不太会数算我们所有的,反倒会数算我们所没有的和所失去的。当别人有的我们没有时,我们会忌妒;当我们原先有的被别人夺去时,我们会嫉恨。所以我们的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记恨,却没有一本感恩日记。我们记得住上帝在什么事上没有答应我们,记不住上帝在哪些事上成全我们;我们把别人对我们的亏负记得一清二楚,把别人对我们的担负忘得一干二净。这合乎理吗?我亲爱的弟兄,你愿意“计算人的恶”吗?有爱的人是不计算人的恶的。我亲爱的姊妹,你想恨上加恨,越记越恨吗?那就继续在你的记恨日记本上书写你的恨吧,终有一日你会被不断增加的恨所刺透的。不要记恨要记恩!我们要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在感恩日记本上,记录上帝赐予我们的各样的恩典,这样你会恩上加恩,每每数算主恩,就会立时欢呼,不断赞美,终有一日我们会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而越发向神感恩。(参林后9:15)

  我再说:“你们要警醒!”

  基督教讲章:“总要警醒祷告

  最后晚餐之后,耶稣“带着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即雅各和约翰,作者注)同去”,进入客西马尼园,在一个宁静的角落深情地祈祷。“你们在这里等候,和我一同警醒”,这是耶稣当时对三位门徒的期盼。可是,他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行在耶稣的心上。耶稣恳切祷告的时候,门徒居然酣然入睡。第一次祷告之后,耶稣“来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就对他们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警醒片时吗?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耶稣洞察门徒的“心灵”,所以他相信他们真的“愿意”与他“一同警醒”,一起祷告,他们未能满足他的心意,不是因为他们的“心灵”缺少忠诚,而是因为他们“入了迷惑”,以致“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因此,耶稣郑重地提醒门徒,“总要警醒祷告”。面对《圣经》的教导,我们也有“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的时候,所以,也当深思“总要警醒祷告”这个劝勉。

  一、祷告应对“迷惑”

  耶稣带着“甚是忧伤,几乎要死”的心情唤醒熟睡的门徒,但他并未过多批评他们,因为他非常清楚,门徒未能与他“一同警醒”,根本原因是他们“入了迷惑”。耶稣所说的“迷惑”,是指撒但的试探,《启示录》告诉我们:“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但,是迷惑普的。”(参启9∶12)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参来4∶15),所以他深知撒但的恶毒,也深知人性的软弱。故此,最后晚餐之前,他就曾提醒门徒:“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参路22∶31)现在,他再一次警告他们,一定要避免“入了迷惑”。撒但的“迷惑”固然可怕,但也并非不能战胜,“警醒祷告”,就是“秘密武器”。经上说:“你们要顺服上帝。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你们亲近上帝,上帝就必亲近你们。”(参雅4∶7-8)

  耶稣和门徒一样,也要面对撒但的“迷惑”,但他从未“入了迷惑”,原因就是他总在“警醒祷告”。耶稣刚刚开始工作,就“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参可1∶13),他最终没有“入了迷惑”,源于他借着“禁食四十昼夜”(参太4∶2)来“警醒祷告”。撒但没有出现在客西马尼园,但他的“迷惑”并未离开耶稣。所以,耶稣便在客西马尼园里恒切祷告,祈求上帝赐予他承受“这杯”的力量。耶稣“警醒祷告”,所以他没有“入了迷惑”;门徒昏昏入睡,所以他们“入了迷惑”。面对撒但的“迷惑”,“警醒祷告”就是有如此奇妙的力量。不愿“警醒祷告”,等于坐以待毙!

  无论灵性多好,信心多大,我们都无法避免撒但的“迷惑”,但我们可以通过“警醒祷告”避免“入了迷惑”。撒但的“迷惑”会让我们山穷水尽,但“警醒祷告”能帮我们柳暗花明。经上说:“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它,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彼前5∶8-9)

  二、祷告坚固“愿意”

  三位门徒没有与耶稣“一同警醒”,但耶稣并未因此怀疑他们的忠诚,因为他相信他们的“心灵”是“愿意”与他“一同警醒”的。门徒没有拒绝与耶稣同行,能够与他一同走进客西马尼园,足见他们的“心灵”中没有任何对耶稣的悖逆和反抗。并且,不久之前,雅各和约翰还向耶稣表示,他们能喝他所喝的杯,能受他所受的洗。(参可10∶35-45)彼得更是信誓旦旦地对他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我就是必须和你同死,也总不能不认你。”(参太26∶31-36)可是,他们的“愿意”未能化作行动,未能成为现实,因为他们的“愿意”在撒但的“迷惑”下产生了动摇。于是,耶稣便提醒门徒“总要警醒祷告”,因为祷告能坚固他们“心灵”的“愿意”。

  耶稣“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参腓2∶8),这是上帝的,也是耶稣的意愿,他曾公开宣告:“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参约10∶18)因此,对于即将到来的十字架,耶稣的“心灵”绝对“愿意”承受。然而,这种“愿意”并非没有挑战,肉体的疼痛,心灵的煎熬,他人的非议,没有一样容易接受。故此,耶稣来到客西马尼园,在上帝面前祈祷,向他祈求坚固这种“愿意”的力量。头一次祷告,耶稣如此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这次祷告的侧重点是希望上帝能把“这杯”挪去。经过这一次祷告,耶稣明确了上帝的意思,所以第二次的祷告发生了改变:“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全。” 这次祷告的侧重点是如何承受“这杯”,表明他的“愿意”得到了进一步的坚固。在与耶稣“一同警醒”这个问题上,三位门徒都绝对“愿意”,但他们缺少支撑这种“愿意”持续有效的力量,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像耶稣那样“警醒祷告”。

  对于属灵品格的追求,我们时常有一万个“愿意”,但结果却是一万次失败,因为我们的“愿意”缺少持续有效的动力,保罗也曾为此哀叹:“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发出这段无奈的哀叹之后,保罗笔锋一转,道出了“脱离这取死的身体”的方法:“感谢上帝!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就能脱离了。” (参罗7∶18-25)对于“心灵”中的“愿意”,我们也时常有这种挣扎,所以需要“警醒祷告”。

  三、祷告战胜“软弱”

  对于与耶稣“一同警醒”,门徒一定“愿意”,但他们的“愿意”未能化作行动,不是“心灵”出了问题,而是“肉体”出了问题,马太就曾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困倦”。荣入圣城以来的那些日子,耶稣一直很忙,门徒自然很累,“眼睛困倦”一定在所难免。“肉体”极度疲惫之时,自然很难回应“心灵”的声音,正如马太•亨利(Matthew Henry)所言:“在敬虔的事工上,基督之门徒的身体跟不上心灵的步伐,这是他们的苦恼和负担。”于是,“肉体”的“软弱”成为三位门徒走向失败的导火索,撒但的“迷惑”固然是其根本原因,但如果没有“肉体”的“软弱”,失败就不会来得那么迅速。耶稣提醒门徒“警醒祷告”,因为祷告能帮助他们战胜“肉体”的“软弱”。

  耶稣“亲自成了血肉之体”(参来2∶14),他的身体与我们一样,也会疲惫,也会疼痛,也会“软弱”,但他的“软弱”从未导致失败或者犯罪,除了因为他本身就是完全的上帝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在“警醒祷告”。对于“这杯”,如果单纯地从“肉体”的角度考虑,耶稣肯定不愿意承受,因为“这杯”所带给他的,将是疼痛、屈辱和死亡,所以才有了“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的祈求。耶稣的“肉体”最终听从了“心灵”的声音,正是“警醒祷告”产生的功效。三位门徒的“心灵”都“愿意”与耶稣“一同警醒”,但他们既缺少对“肉体”之“软弱”的认识,又缺少“警醒祷告”的追求,所以他们就失败了。如果他们也能“警醒祷告”,结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道德品行的追求上,有一颗伟大的“心灵”并不困难,难的是这颗“心灵”始终不被“肉体”的“软弱”削弱。从小到大,我们接受过各种各样的道德说教,但我们的道德品行并未因此走向完美,原因不是我们的“心灵”未被说教打动,而是我们的“肉体”未被“心灵”驱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很多人面对“肉体”与“心灵”严重脱节时无力的叹息,就连孔子也有无奈之时:“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离世两千余年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他和他的传人找到了“闻义不能徙”的“病灶”:“吾窃贵邦儒者,病正在此。常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主(上帝),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总要警醒祷告”,正是“祈慈父之佑”的具体行动。

  亲爱的弟兄姊妹,对于属灵生命的操练和属灵品格的追求,你是否常为“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而尴尬,而苦恼呢?其实,耶稣早已为我们找到“病因”并开出“药方”:“病因”就是撒但的“迷惑”,“药方”就是“警醒祷告”。任何时候,只要不至“入了迷惑”,我们的“心灵”就能一直“愿意”,我们的“肉体”就不总是“软弱”,而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只有一个,就是“警醒祷告”。巴克莱(William Barclay)曾说:“当我在默祷时,觉得罪恶在我身上萎缩下去了,而善的力量却加增起来。”我想,每一个“警醒祷告”的弟兄姊妹,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耶和华对以色列的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