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者一辈子不吃肉,只吃蔬菜水果和奶蛋,他身体健康吗?

“纯吃素能有效改善身体机能”、“素食能够降低患病率”、“碳排放要靠不吃荤解决”、“选择不吃荤是一种生命觉醒”……

11月25日,一部公益纪录片《素食行者》一上线便引发了诸多争议。社交媒体上,网友对于这种纯素食宣传并不买账,纷纷驳斥。

三甲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专家谭医生告诉观察者网,一些所谓吃纯素能够改善身体机能、健康状况的说法,在没有大量科学数据、案例支持的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并不推荐贸然去实践吃纯素。此外,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蛋白质补给,才应该是广大民众的首选。

11月25日,知名演员张静初在个人微博发布了一条视频,视频的时长为45分钟,内容为倡导素食主义,做“素食行者”。

没想到,视频发出没多久,评论区就翻了车:

让网友如此愤怒的视频到底讲了啥?

视频一开始,便是一些国外屠宰家畜、捕捞鱼类的镜头,似乎在暗示吃肉是一件很残忍的事。

接下来,视频找来了几位嘉宾,分享了他们各自的吃素经历。

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跃升,自称素食时间8年。他在视频中表示,自己每周都会跑一个马拉松级别的比赛,吃素是因为看了美国越野跑冠军斯科特·尤雷克一本名叫《Eat and Run》的书,坚信“吃素让你恢复得比较快。”

他还把“碳中和”与不吃牛肉牵扯到了一块。“你吃那块牛肉,相当于汽车跑六十公里。同一块土地可以养三十个吃素的,只能养一个吃肉的。”

“因为即使我不开车,我不烧煤,如果我们还使劲吃肉,这个解决不了(环保问题)。”

他还把吃肉认为是一个“习惯”,声称“要是把这个习惯戒掉的话,我觉得有助于戒很多习惯。”

演员陶虹,自称素食时间五年。她称自己是从吃蛋奶素过渡到锅边素再到最后的纯素,一天一天变得“清醒、轻松、清净”。

对于吃素,她认为“这是你一点点了解自己的身体和食物的关系后,你才知道的结果, 然后你再自己做自己的实验。”

她还说自己在辟谷中的所见所闻中,让自己重新去想,“是不是人必须吃这口肉,你才能活下去。”

演员张静初,自称素食时间5个月,作为志愿者加入到这个节目组中。她表示吃素之后,“体能发生了质的改变。”两年没有骑车,随后跟着一个专业团队骑了45公里、爬升1200米,第二天一点不觉得酸疼。

她给出的理论是,“我们的抗氧化剂在蔬菜里,比所有的肉类大概要高出60倍左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细胞缺氧,没有办法完成很好的新陈代谢,也没有很好的力量对抗自由基, 所以我们会衰老。”

谈到吃素,她声称,“其他的动物真的被口腹之欲来驱使,他们饿了不得不去杀戮,它们没有别的选择。但是我们人不一样,我们人是有主动权的,这是我觉得生而为人最高贵,也是最卓越的地方。

演员邢佳栋,每个月7~10天吃素。他认为狗、马这些动物,“它们就是不会说话而已。有些人感受不到,我不知道哪个更美好,哪个更可怕。”

不过他也承认,自己在试着吃全素之后,过一段时间还是会有吃荤的欲望。他也是视频中唯一建议人们尝试吃一下全素,而非直接提倡吃全素的嘉宾。

学者刘丰,自称素食时间27年。对于吃素,他声称,“一个内在的追求,或者我们进入更高维度的生命,实际上它需要我们整个能量场,是一种相对清明的状态。”

他还抛出了一个观点,“文明竞生是人类合伙高效率掠夺我们自己和后代的生存资源,它是一个人类集体自杀之路。所以人类必须要转换,否则人类没有未来了。”“人类只有一条路就是和自然和谐共生,素食,尊重生命,是和谐共生最重要的。”

他对于人的内在结构也有一个概念,就是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兽性、人性、天性、灵性、佛性和神性。”

“神性佛性占比例多的人,他的生命投影出来是喜悦的,自在的,充满创造力充满慈悲的。如果兽性占比例多的话,他的生命是恐惧的、贪婪地、纠结的。”

他甚至还提到了所谓的“生命觉醒”。“大量的生命都在觉醒的路上,对于年轻人来说,一出生就带着高维能量的人,占的比例越来越多。”

台湾心脏内科专家林俊龙,自称食素近40年。他认为吃纯素可以降低心血管等疾病得病几率,而吃荤则反之。

同时,他通过一些有争议的数据,把全球的碳排放的主因归结到畜牧业上,声称“我们饲养的动物,这个还不包括海里面长的,我们去捕捞的。大家想想看,这些东西要不要呼吸,它吸进去的氧气,呼出来的二氧化碳,这个就是我们温室气体很重要的一个来源。”

他还说,这个畜牧产业,需要花费很多资源,“你用二十磅的谷物去养,喂出来只有一磅的牛肉,所以这些动物不吃的话,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一些国家目前早遇到的饥饿问题。”

除以上内容外,视频还用了个别国外运动员、健身人士“纯吃素”的案例,证明“不吃肉也能强壮”;

通过一些屠宰家畜、捕捞鱼类的镜头,来支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想法;

最后画风一转,开始宣传人造肉。

视频尾声,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跃升的表态,似乎道出了这条视频的目的:“如果大家多消费的话,有了规模成本就会下来,好吃、便宜、环保,为什么不做呢?”

以上种种,在张静初等明星转发该视频后,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无论是视频的宣传方式,还是严谨程度、思维方式等,网友都提出了质疑。

有网友表示,吃素可以是个人的选择,但在受众明显是中国民众的情况下,宣传纯吃素并不合理。

有网友表示,吃什么都是个人选择,没有谁比谁高贵之说。

有网友表示,用国外宰杀动物的视频进行引导,没有任何意义。

另外,视频末尾的人造肉宣传,以及信跃升的相关言论,也让不少网友对该视频的最终目的产生了怀疑。

与此同时,一些科学界、医学界的博主也纷纷对此视频发声。

观察者网查阅资料发现,该视频由一个名为“次第花开”的网站发行,邀请了中信资本高级董事总经理信跃升、学者刘丰、台湾心脏内科专家林俊龙、全国青少年武术冠军静文,以及演员张静初,陶虹,邢佳栋参与出镜。

据其官网介绍,“次第花开”是一个“弘扬佛教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倡导关爱生命、介绍闻思修方法、连载大德教言等方式呈现佛教文化的慈悲与智慧,将佛陀教法的自在清凉带给有缘众生。”

该网站中提到的希阿荣博堪布,曾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等等佛教书籍。

视频一出,讨论最多的,就是该不该宣传吃纯素。

对此,观察者网采访了三甲医院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专家谭医生。专家认为,一些所谓吃纯素能够改善身体机能、健康状况的说法,在没有大量科学数据、案例支持的情况下,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并不推荐贸然去实践吃纯素。

事实上,通过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众多人群是不适合吃纯素的,包括学龄儿童、青少年、孕妇、老年人等等。

该专家以老年病患为例,强调了适量的蛋白质摄入对于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性。“一些老人在入院前营养不好,胃口不好,只吃一点素食,不吃荤菜。来了以后水肿得厉害,心功能又不全。这时候需要用蛋白,但他的心功能又很差(必须谨慎使用)。实际上就是他之前机体所需要的能量性的物质,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和补给。

近年,国外所谓的“食素主义”流传到国内,大多只是空有“概念”的宣传,实际上起到的是负面作用。

今年3月,成都一“国学教育”幼儿园对幼童采取,就引发了巨大争议。最后该校被判定违反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和《成都市幼儿园膳食管理办法》。

事实上,尽管作为“素食主义”的发源地,国外也有许多科学研究都在进一步论证,不合理的食素可能是有害健康的。

去年8月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子刊的一份研究称:过度的素食主义饮食可能导致人体胆碱摄入不足从而影响大脑健康。胆碱对脑部健康,尤其是胎儿发育阶段的脑部健康至关重要。

由于人体肝脏产生的胆碱不足以满足机体需求,因此需通过膳食补充,而膳食胆碱主要来源于肉蛋奶制品。孕妇和哺乳期女性缺少胆碱摄入会影响胎儿大脑健康。

对于正值发育成长期的学龄儿童、青少年来说,营养的均衡摄入同样重要。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2020年11月发布的有关“200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至2019年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指数轨迹”调查显示,基因、年幼时的饮食、活动都对学龄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指数演变趋势有关。

“但以上几点,都受到营养的影响,包括营养均衡以及营养物质的充足性和质量,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微量营养素。”

《中国科学报》曾援引该报告研究人员称,造成一些国家的儿童身高增长太少,体重增加太多的最重要原因是学龄儿童缺乏足够健康的营养和生活环境,因为身高和体重的增加都与儿童的饮食质量密切相关。“可以说,营养不良‘偷走’了人们的健康。”

另外,有网友还提到了所谓的“吃纯素”,可能是要搭配其他营养品的。

知名科学学科博主@科学未来人 2019年就演员娜塔莉·波特曼宣传吃素发表过一篇长文(目前微博置顶),其中提到,“那些有钱的纯素者,一边吃着营养师给配的各种营养品和膳食补充剂,一边拿着话筒向台下的青少年学生、蛋白质缺乏高危人群宣扬纯素食。”

换句话来说,吃素想要吃出健康,或是“正确吃素”,成本颇高,也许并不适用于大众。

临床医学专家谭医生告诉观察者网,往往一些试着吃纯素的人在一段时间后会感到乏力,有饥饿感。而之后服用的所谓的营养素,未来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根本说不清楚,必须要有科学依据。与此同时,该专家认为这些营养品价格高昂,对于大众来说,合理搭配各种食物获取营养才是更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视频中拿一些国外运动员举例,也有同样的争议,中国运动员适合纯素吗?

从目前来看,奥运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优异表现能够证明的,是肉蛋奶对他们的积极影响。

共青团中央曾发文称,“从刘长春到刘翔再到苏炳添,一代代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的过程,就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国力不断提升,人民可以享受更多肉蛋奶的过程。”

提倡肉蛋奶并不是只吃这些,而是做到营养均衡。在中国食品生产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肉蛋奶充足的同时,蔬菜、水果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营养均衡加上科学合理的训练,是中国运动员取得进步不可逆的过程。

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新闻网《百米比博尔特多跑7步,苏炳添为何还能成功?》一文指出,坚持、自律、改变饮食习惯等等,都是身高并不出众的“亚洲飞人”不断突破极限的关键因素。

苏炳添曾在一档节目中曝光了自己一日三餐的食谱,早餐一般吃牛奶、鸡蛋、面包、米粉、饺子、面条;午餐和晚餐以低脂肪、低热量的高蛋白食物为主,再搭配绿色蔬菜。

不仅仅是运动员,普通人的饮食中,蛋白质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人民日报》曾报道过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刘翔的食谱,早餐最喜欢的是煎蛋和海鲜粥;午餐、晚餐多以海鲜为主,搭配牛羊肉和各类蔬菜。他最喜欢的是明虾鳝贝王、花蟹、鲇鱼银鳕鱼、菌类和七成半熟牛排及各类蔬菜。

根据@B站工具人Tim 给出的数据,我国的年人均肉食消费量正在不断增长,已经从1985年的16.6公斤增加到了2020年的超过60公斤。

数据是否准确?吃荤=得病率增加?

除了为该不该宣传吃素打上一个问号,视频中的素材、数据几乎都来自国外,而出镜的医学领域专家仅有一位,说服力不足。

此外,视频中的经验、数据、结论,在准确性、被解读的准确性、时效性上,都有待商榷。

素材视频之一《What you eat matters》,其中讲的是“过量食用动物性食品或加工食品,会对人体内皮细胞造成伤害,导致血管发炎,硬化和变窄,继而产生危害健康、生命的后果。”

但随后林俊龙的解读是,“成百上千的研究报告显示,食素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是少之又少,吃荤的多了很多。吃素的人,得中风的机会少一半,得糖尿病的机会只有四分之一,还对忧郁症、白内障、脂肪肝等有影响。”

此外,信跃升引用的《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由康奈尔大学营养学教授坎贝尔于1990年完成。结论是:基于植物食品的饮食,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为主,几乎没有动物食品的饮食,一直都是与部分癌症、中风、心脏病的低死亡率有关。

事实上,早在2017年,《中国医药报》就发文解读过相关误解,“肉蛋奶不是疾病根源”。

《中国医药报》指出,坎贝尔在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研究本身就有问题,再加上网上的文章对书中观点的进一步歪曲,导致错误的结论广为传播。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学术著作,很多只是坎贝尔的个人观点。在这本书中,坎贝尔用了一章的篇幅来介绍“中国健康调查”这个项目,全书的其余部分都是引用其他研究结果来支持他的核心观点。但是,坎贝尔本人的很多观点也并不被科学界认可。许多科学家批评他在引用文献时存在很大偏颇,比如只选取了符合自己观点的一小部分研究,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不符合自己观点的实验结果。

其次,这篇文章在很多论述和观点上都不严谨,在某些地方甚至曲解了所引用的文献。比如文章称:“从1983年到1989年间,中美两国的顶尖级科研人才……动用了65万名工作人员,研究覆盖了当时中国人口总数的96%。”但实际上,这项研究只是针对中国的65个县而已,与全国“普查”的说法相差十万八千里,并且文章提到的一些研究样本量都很小,研究方法也存在漏洞,由此得出的结论并不靠谱。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其实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导致慢性病的发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最有利于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也就是说,坎贝尔所提到的所有的“素食膳食模式”,全部都是指“以素食为主的膳食模式”,并不是“纯素食的膳食模式”。但是,大量传播的网文却歪曲了其原意,说成是素食有益健康甚至是素食能治愈癌症、肉蛋奶会使人得病等。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饮食清单是不同的。

拿胆固醇过高这一常见的身体状况举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李海霞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胆固醇大部分由自己身体合成,需要根据自身的代谢速度来决定摄入量。

因此尤其是对于代谢速度慢的人来说,只吃素并不能解决胆固醇过高的问题。与此同时,该问题还要同时兼顾年龄、饮食、生活习惯、体重等因素。

临床医学专家则表示,人体对抗外来病毒需要依靠摄入蛋白质增加免疫力,而在肿瘤病人的食物清单中,高蛋白、高维生素更是缺一不可。

减少畜牧业碳排放就是少吃或不吃?

“联合国农粮署报告显示,饲养动物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部人为排放的51%,超过一半”。这又是林俊龙在视频中使用的一个争议性数据。

然而根据联合国农粮署官网调查,真实数据是全球牲畜的总排放量为每年7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14.5%。

该机构在2013年的论文中提出的应对策略是,改善牲口的餐单、选择饲养胃气较少的牛等,而非少吃肉或不吃肉。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首席专家徐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就是科学养殖,“畜牧业确实会产生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但通过少吃肉甚至不吃肉来遏制温室气体排放肯定是不现实的。可以通过提高畜禽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来有效提升单产水平,在减少动物养殖数量的同时,减少单位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

相反,@科学未来人 曾引用Elem Sci Anth期刊数据称,纯素食对土地的利用率是极低下的,这种单一的土地利用方式必然对农田提出更多需求。这就等于随着地球人口增多,更多的草原、森林用地要被开垦出来做农田。

将减少碳排放与不吃肉联系在一起,这和西方媒体渲染中国人“少吃肉改变地球”的陈词滥调类似。

但拿数据说话,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4年的数据,人均肉类消费量最多的依次是澳大利亚(90.3kg),美国(90.1kg),阿根廷(86.6kg),欧盟国家平均水平是64.9公斤。中国的人均肉消费量排在众多西方国家后面。

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即“人类要为了减排而少吃肉”,那无论从科技依据还是从消费量来看,首先要做表率的,毫无疑问是西方发达国家。

但从此前美国政府的态度来看,希望不大。

《时代周刊》所指出,美国有着强大的肉类行业游说团体,以及围绕着牛仔和牧场的“建国神话”。特朗普时期的副总统彭斯就曾嘲讽哈里斯:“我们不会允许拜登和哈里斯让美国人少吃肉。”

对于适应了植物性饮食的人以及那些脑力工作者来说,最好不要像雅库特人一样吃那么多的肉。最近的研究证实了此前的发现,即尽管人类食用红肉(牛肉、羊肉等)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但大量食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的患病风险,这适用于绝大部分人,而且罪魁祸首不仅仅是饱和脂肪或者胆固醇。

出品|网易科学人栏目组 翟中超

第一行:田螺、沙丁鱼和蚕豆(希腊克里特岛);咸牦牛奶茶泡饼(阿富汗);油炸天竺葵(希腊克里特岛);水煮海蟹(马来西亚);生甜菜根和柑桔(希腊克里特岛);印度薄饼、牦牛奶制黄油和岩盐(巴基斯坦)。

第二行:杏脯汤(巴基斯坦);煮熟的大蕉(玻利维亚);油炸珊瑚礁鱼(马拉西亚);碎小麦、水煮蛋和荷兰芹(塔吉克斯坦);海藻沙拉(马来西亚);煮熟的雷鸟(格陵兰岛)。

第三行:烤金枪鱼(马拉西亚);熟土豆、番茄和橄榄油中的蚕豆(希腊克里特岛);牦牛奶制黄油和米饭(阿富汗);炸鱼和罗望子(马来西亚);杏干(巴基斯坦);烤黑斑羚(坦桑尼亚)。

一些专家表示现代人应效仿祖先的饮食。接下来的介绍可能会令你大吃一惊。

对于一些文化而言,他们的食物几乎全部来自海洋。

这里是亚马逊流域内玻利维亚低地,晚饭的时间到了,Ana Cuata Maito坐在茅屋的泥土地上搅拌着一大碗大蕉和甜树薯,身旁还有一堆闷烧的灰烬。这时她听到丈夫回来的声音。Ana的丈夫带着骨瘦如柴的猎狗从森林回到了家里。

一个女婴正在吃奶,而身旁7岁的小男孩一直扯着她的袖子,Ana告诉我说他希望丈夫Deonicio Nate今晚能带些肉回来。“小孩没肉就不高兴,”翻译人员帮我传达了Ana的话。

Nate带着步枪和弯刀今天一早就出门了,现在是1月份,经过2小时的长途跋涉他进入了原始森林。在林中,Nate默默地扫视着树冠上的卷尾猴和长鼻浣熊,这时猎狗嗅到了地面上的气味,这应该是野猪或水屯一类的留下的。如果Nate幸运的话,他就能打到一只大貘,这种动物会用长鼻子在潮湿的蕨类植物中搜寻嫩芽。

今晚Nate空手而归。39岁的Nate看上去精力充沛一直不闲着,他不是在打猎、钓鱼、修补屋顶就是在伐木做舟。但当坐下来打算吃碗里的稀饭时,他就会抱怨很难为家人打到足够的肉。因为Nate有2个妻子(这在部落中并不罕见)和12个孩子。伐木声把动物都吓跑了,他也无法在河上钓鱼因为暴风雨把独木舟冲走了。

我在Anachere部落(有着90名左右成员的古齐曼内人部落)参观时看到许多类似的情况。雨季又到了,现在是打猎捕鱼最难的时候。在亚马逊河流域内接近圣博尔哈(秘鲁首都利马的一个区,距玻利维亚西部城市拉巴斯约360公里)的两条河流旁生活着1.5万以上的齐曼内人,他们组成了100多座村庄。但从圣博尔哈到Anachere部落即使乘着机动独木舟也需要两天的时间,所以这里的齐曼内人仍主要从森林、河流以及他们的菜地里获取食物。

我和亚瑟·罗辛格结伴前行。我们的团队是由美国西北大学生物人类学家威廉·伦纳德和博士生罗辛格共同带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研究齐曼内人并记录下他们的“雨林饮食结构”。当这些齐曼内人远离他们传统的饮食结构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并转而糖、盐、大米、油类、肉干和沙丁鱼罐头后他们的会有何变化呢?该团队对此十分感兴趣于是想一探究竟。这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人类学家正在通过研究像齐曼内人一样的土著民族的饮食来告诉现代人应该如何饮食。

Lero在河边种植了一个郁郁葱葱的菜园,这菜园是在他9岁的时候开始种的。José领着我们走过一条小径,小径旁结着金色的木瓜、芒果、簇簇的绿色大蕉和圆圆的柚子。鲜红色的螯状海里康属花和野生姜在玉米甘蔗茎秆丛中蔓延的像野草一样。“José家的水果比谁家的都多,”罗辛格说道。

在这个露天的住所内,Felipe的老婆Catalina正在熬粥。我问道:“菜园里的蔬菜水果够不够吃?”Felipe说不够所以他得去打猎捕鱼,他还说自己不想只吃瓜果蔬菜。

图注:玻利维亚的齐曼内人的食物主要来自于河流、森林或者田园菜地。

图注:洪水堵塞后的Maniqui河,José在河边的浅滩洗澡,一只橙色的蝴蝶落在他的肩膀上。即便是像José这样78岁的老人也要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而每天跋涉数公里之远。

图注:Cunay在挑选成熟的大蕉。这片田地是年长的齐曼内人年轻时用砍伐和火烧的方式建立的。四代人以来都依靠这片农地生存,此外他们还要打猎,比如说图片右部的就是一只打来的犰狳爪。

图注:在Anachere部落,一个小女孩正注视着几个豆荚。这些豆荚是她的家人在丛林中找了一天才收集到的。这豆荚是印加树的果实,这种豆子甜蜜芳香,是小孩子们的最爱。

2050年我们需要养活20亿人口,所以就会出现一个紧迫的问题,到底哪种饮食能担此重任呢?未来几十年里我们选择吃何种食物将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简而言之,在发展中国家,和奶制品占比越来越大,但是这会对全球资源产生巨大压力。相反,如果我们以未加工的粗粮、坚果、水果和蔬菜为主的话不仅能减轻地球的负担,还能收获健康。

直到1万年前农业才发展起来,而此前的人类会通过打猎、采集和捕鱼获取食物。随着农业的出现,坚持游牧狩猎者逐渐远离了基本农田,最终这些猎人被限制在了亚马逊森林、非洲干旱草原、东南亚的偏远岛屿和北极冻土地带。如今地球上只保留着少数分散的狩猎采集部落。

正因如此,科学家们正在加紧努力赶在这些东西消失前来了解这些古老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采猎者并不是活化石,”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校区人类营养学家阿莉莎·克里滕登说道。克里滕登研究坦桑尼亚哈扎人的饮食,哈扎人是最后一批真正的狩猎者。“地球上的采猎者不多了,时间紧迫,如果我们想收集游牧觅食的信息,那现在就得开始研究。”克里滕登说道。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齐曼内人、北极因纽特人和哈扎人等觅食者的研究发现他们传统上没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很多人认为我们今天吃的东西和祖先在进化中所吃的东西并不一致,”美国阿肯色大学古人类学家彼得·昂加尔说道。于是有人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他们认为现代人类的身体还和石器时代差不多,但现在饮食却是快餐式的,所以人类应该学习旧石器时代的饮食。这种所谓的穴居人或石器时代饮食的观点颇为流行,他们认为现在人的基因还没有足够时间适应种植的食物。所谓旧石器时代是指大约260万年前到农业革命开始前这一阶段,而石器时代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此处两者姑且可以理解为一个意思。

石器时代的饮食是指“唯一适合我们的基因构成的食物,”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化营养学家洛伦·科登在其《旧石器饮食法:通过吃你该吃的食物来瘦身并保持健康》书中写道。在研究狩猎采集者的饮食后得出了“73%的采猎者从肉类中得到了一半以上的卡路里”,于是科登提出了自己的“旧石器饮食”处方:多吃瘦肉和鱼,少吃乳制品、豆类或谷物。他的理由是后三类是在烹饪和农业发明后才引入的食物。旧石器饮食的拥护者比如科登表示如果我们坚持吃祖先所吃的食物,我们就能避免患上文明社会的疾病,比如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甚至还有痤疮!

这听起来挺有吸引力。但我们的确进化成以肉类为主的饮食结构了吗?研究人类祖先化石的古生物学家和记录现代采猎者饮食的人类学家都表示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昂加尔指出人们对旧石器饮食法的信奉是基于错误的概念而产生的。

图注:坦桑尼亚哈扎人是世界上最后一批“全职”采集狩猎者。他们找到什么就吃什么:猎物、蜂蜜和植物,其中植物包括块茎类、浆果类和猴面包树果实。

图注:Wande和她的丈夫Mokoa正打算外出寻找食物。Wande用一把刀把棍子削尖来获取块茎类植物,块茎植物在雨季能作为主粮。而Mokoa能用弓箭进行狩猎和防御,他还用斧子砍下树干上的蜂巢。

图注:对于坦桑尼亚的哈扎人来说,蜂蜜既是其能量来源也是其请客的美味。少年Ngosha跟着“采蜜向导”发现了这个蜂巢,而向导就是一种鸟类。他们点燃一小堆木柴树叶产生烟雾驱赶走蜜蜂然后侥幸盗取了蜜蜂的食物、后代及家园。

图注:像这种扁担杆属果实的浆果,哈扎人经常在其觅食过程中食用,他们一般不收集带回家以后再吃。哈扎人把这种小果实放在嘴里吃掉果肉然后再把种子吐在地里,这样到来年又会长出浆果灌木丛。

图注:年轻的哈扎猎人在Yaeda谷地巡视(图片右部)。不管猎人打到什么猎物,家人都会食用,包括这个可怜的丛猴幼崽(图片左部)。在过去的50年里,这些部落的祖先活动的区域大部分已被牧人和农民“接管”。牧民的牲畜吓跑了野生动物,而农民砍倒树木制成了栅栏。

肉类在人类饮食进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雷蒙德·达特于1924年在非洲发现了人类祖先的第一个化石,自此人类早期祖先在非洲草原靠打猎来生存的形象就传播开来。达特在上世纪50年代的文章中对人类祖先有这样的描写:“人类祖先是食肉动物,靠暴力来打猎,直到打死猎物,他们贪婪地饮着受害者的热血、疯狂地咬食着还在因剧痛而扭动着的肉体。”

有些科学家认为20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食肉性对祖先进化出更大的大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莱斯利·艾洛和古人类学家彼得·惠勒首先提出的想法,他们认为人类祖先直立人不像类人猿一样吃植物,反而开始吃高热量的肉类和骨髓,这就为更大的大脑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消化肉食并少吃植物纤维使这些人有了更小的内脏。内脏变小了,那么腾出的能量就能用于大脑的发展。当休息时,大脑需要消耗人体能量的20%;相比之下,猿类大脑只需8%。这意味着从直立人时代开始,人类就需要高能量食品。

几百万年后人类的饮食随着农业的发明而迎来了另一个重要的转变。像高粱、大麦、小麦、玉米和水稻等谷物创造了丰富的、可预测的食物供应,这就为农民夫妇较高的出生率提供了物质保障。农业时代每隔2.5年就能迎来一个婴儿,而此前的采集狩猎时代需要3.5年。于是人口迎来爆发,不久后农民数量超过了采集猎人。

在过去的10年里,人类学家很难对这个转变的关键做出解答。农业是人类健康明显进步的关键吗?或者是,为了换取粮食安全,放弃采集狩猎转而种地畜牧就意味着人类失去了更健康的饮食、更强壮的身体吗?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物人类学家克拉克·斯潘塞·拉森表示农业初始阶段情况要困难些。拉森认为早期农民依赖庄稼,这样一来农民饮食的营养多样化程度就远不及采猎者的饮食。拉森还表示,每天吃同样的谷物使得早期农民产生蛀牙和牙周病,而这两种疾病在采猎者中很少发现。当农民开始驯养动物,那些牛、绵羊和山羊就成了肉类和奶类的来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寄生虫和新的传染病。早期农民缺铁、发展迟缓并且在身材体型上变小了。

尽管农民的人口数量在增长,但它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不如采猎者的那样健康。拉森表示农民生育了更多的婴儿,但这也只能证明“生孩子不一定就得处于无病状态。”

图注:格陵兰的因纽特人除了肉几乎什么都不吃,当然极地气候严酷,因纽特人即便想吃水果蔬菜气候条件也不允许。如今的市场提供了品种多样的饮食,而肉类依然存在。

图注:格陵兰岛偏远东部地区一个名叫Isortoq的村庄住着64户居民,这里的居民仍然打猎捕鱼,但同时也会用传统的因纽特食物到超级市场换取所需品。图中近景处巨大的红房子就是一处市场。他们最喜欢的就是浸在番茄酱和沙拉酱中的海豹。

图注:一个因纽特女孩正在喂弟弟吃海豹的肝脏(图片左部),这个肝脏是他们的爸爸刚打回来的。不能马上吃掉的食物将被储藏在户外,那里有他们的“天然冰箱”。“冰箱”中会存放肉类、排骨、虎鲸颌部还有髯海豹前鳍。

图注:一只正在舔虎鲸背鳍的雪橇犬。因纽特人在捕杀猎物后会把将要食用的部分带回,而剩下的就储存在冰窖里。然后,他们还会分出一些食物来喂养他们的雪橇犬。

真正的旧石器时代饮食并不只是肉类和骨髓。的确,相比其他食物,世界各地的采猎者都更渴望肉类,而且他们每年获取的总热量的30%都是从动物身上得来的。但是如果每周只有一点肉类,大多数采猎者也能忍受。新研究表明古代祖先大脑的增长不仅是肉类的结果,更有野果和植物的贡献。

全年观察确认采集狩猎者作为猎人的打猎成功率并不乐观。比如说,非洲的哈扎人和布须曼人带着弓箭勇敢地外出打猎但大半情况下会空手而归。这就表明,如果人类祖先没有这些武器那么打猎会更难。“很多人都以为即便在热带大草原上漫步也到处都是羚羊,你只需砸它们的脑袋即可,”乔治·华盛顿大学古人类学家艾莉森·布鲁克斯说道。布鲁克斯还是博茨瓦纳Dobe Kung人的专家。除了北极地区,没有人会那么频繁的吃肉。传统因纽特人卡路里的99%都来自海豹、独角鲸和鱼类。

那么当没肉的时候,采猎者如何获取能量呢?原来是“男人打猎女人采集”,正是女人带着小孩采集植物野果,才为困难时期的采猎者获取了足够的卡路里。Brooks表示当肉类、水果或蜂蜜稀缺时,采猎者就靠“储备食物”度日。哈扎人70%的卡路里都来自植物,Kung人在传统上依赖块茎和蒙刚果坚果(mongongo nut),刚果河流域的俾格米人依赖蕃薯,齐曼内人和亚马逊流域的亚诺玛米人依赖大蕉和树薯,澳洲土著人依赖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香附子和荸荠。

“很多人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即打猎和食肉对人类的进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位于莱比锡的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进化人类学研究部门的生物学家阿曼达·亨利说道。“坦白而言,我认为上述观念并不完整,该观念漏掉了一半的故事。采猎者想吃肉,那是当然的。但他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靠的是植物类食物。”另外,阿曼达还在牙齿化石和石器上发现了来自植物的淀粉颗粒!这表明至少在10万年前人类可能一直就在食用谷物和块茎!这个时间长度足够使人类祖先形成食用植物的身体条件。

所谓“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停止了进化”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我们人类的牙齿、颌骨和面部已经变得更小了,而野生食肉动物的牙齿和颌骨明显要大,并且我们的DNA自农业发明以后就发生了变化。“人类现在还在进化吗?是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遗传学家莎拉·蒂什科夫说道。

一条惊人的证据就是乳糖耐受,即乳糖由人体内生成的乳糖酶分解,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状态。所有人类婴幼儿都能消化母乳,但在1万年前牛开始被驯化之前,已经断奶的儿童是不用消化牛奶的,因为这之前也没有牛奶可喝。结果是,断奶后的人类会停止生成乳糖分解酶,正是这种酶才能将乳糖分解为单糖。当人类开始集中畜牧后就有了牛奶喝。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牧民中,乳糖耐受就独立进化而来。而畜牧较少或不依赖牲畜产奶的群体,如中国人、泰国人、美国西南部的皮马印第安人以及西非的班图人仍保留着乳糖不耐症。

人类在咀嚼食物时从淀粉类食物中提取糖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取决于他们遗传了多少个特定基因的副本。相比西伯利亚雅吃肉占比较大的库特人,传统上吃淀粉类食物较多的人群如哈扎人拥有更多的基因副本,并且后者的唾液有助于在食物到达胃部之前先行分泌淀粉。

这些例子印证了“人如其食”这句谚语。更准确的表达就是“人如其祖先所食”。人类靠何种食物生存成长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取决于基因遗传。传统饮食在今天包括印度耆那教的素食主义养生法、因纽特人的以肉为主的饮食以及马拉西亚巴瑶族的以鱼为主的饮食。印度沿岸附近的尼科巴群岛Nochmani人从昆虫身上获取蛋白质。“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是因为我们具有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寻找食物的能力,”齐曼内人研究小组共同领导人伦纳德说道。

研究表明土著群体放弃自己传统的饮食和积极的生活方式转而选择西方生活方式会对自身产生负面影响。比如说,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美洲的玛雅人几乎不知糖尿病为何物。当他们转向西方高糖饮食后,糖尿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西伯利亚游牧民族如鄂温克驯鹿牧民和雅库特人饮食中肉类占比很大,直到苏联解体前他们几乎没有心脏病。但当许多人在城镇定居并开始吃市场食物后情况出现了变化。“如今,生活在农村中的约半数雅库特人都有超重,并且三分之一人患有高血压,”伦纳德说道。相比仍然依靠采猎而食,选择吃市场食物的齐曼内人更易患上糖尿病。

对于那些祖先适应了植物性饮食的人以及那些脑力工作者来说,最好不要像雅库特人一样吃那么多的肉。最近的研究证实了此前的发现,即尽管人类食用红肉(牛肉、羊肉等)已有200万年的历史,但大量食用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癌症的患病风险,这适用于绝大部分人,而且罪魁祸首不仅仅是饱和脂肪或者胆固醇。我们的肠道细菌要消化肉类中一种叫做左旋肉碱的东西。在一项小鼠实验中,消化左旋肉碱提高了动脉阻塞发生的几率。研究还表明红肉中一种叫做Neu5Gc的糖会对人类免疫系统造成伤害,这种糖会引起炎症,虽然在人年轻时处于低水平,但最终可能引起癌症。Neu5Gc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非人类哺乳动物中的唾液酸分子,类人猿体内也有,但人类自身无法合成这类分子。“如果你只想活到45岁的话那么红肉肯定能帮到你,”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Neu5Gc研究的第一作者阿吉特·沃尔基说道。

许多古人类学家表示尽管现代版旧石器饮食的拥护者敦促我们远离不健康的加工食品,但他们的其他主张并不能反映事实,他们把肉类比重想的太高,实际上这和我们祖先多样化的饮食并不相符,而且这些拥护者也没有考虑到祖先的积极生活方式保护了他们免受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困扰。“让许多古人类学家感到困惑的是,我们事实上没有一例穴居人的饮食。旧石器时代跨度为300年前至1万年前,穴居人是20万年前至4万年前,这期间明明有不少穴居人呀。”纽约人类学研究温纳-格伦基金会主席莱斯利·艾洛说道。

换言之,从来就没有一种理想化的人类饮食。艾洛和伦纳德表示人类真正的标志并不是我们对肉类的喜爱,而是我们能适应多样化栖息地的能力,以及将不同食物组合起来形成许多健康饮食的能力。不幸的是,现代西方饮食似乎并不具有上述特征。

图注:马来西亚巴瑶族人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中生物。有些巴瑶人住在海边或高脚屋里;另外一些以船为家。

图注:脸上涂着特制防晒粉的小女孩Alpaida正划船去高脚楼上找她的朋友。这种防晒粉由水稻和香兰叶制成。小女孩和他的家人都是巴瑶人,他们常年居住在手工制成的船屋上。

图注:一名巴瑶渔夫抓住了一只章鱼(图片左部)。除了一份木薯做的菜,巴瑶人的食物都来自海洋。一名巴瑶族儿童在午睡(图片右部),他身旁的锅里是鲍鱼,这是他们家的晚餐。

图注:巴瑶人也可能会用到西式装备如牛仔裤和泳镜,但他们的捕鱼方法还和几世纪前是一样的。他们划船来到暗礁附近,然后就盯着水面,只要目标出现就跃入水中用鱼叉捕鱼。图中一名叫做Dido的年轻巴瑶人抓到了一条小圆燕鱼。

为什么现代饮食会令我们生病?哈佛大学灵长类动物学家理查德·兰厄姆给出了最新的线索。兰厄姆表示人类饮食中的最大革命并非人类开始吃肉而是我们学会了烹调。兰厄姆说道,大约在180万到40万年前开始烹饪的人类祖先可能要养活更多的孩子。分割并加热食物相当于“预先消化”,所以我们肠道就节省了分解食物的能量,这样就能比生吃吸收更多的能量与营养,如此一来也就为大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养料。“烹饪能使食物更软、更富含能量,”兰厄姆说道。如今我们无法单靠生食何未加工的食品存活,我们已经进化到依赖熟食了。

为了检验他的想法,兰厄姆和他的学生用生食和熟食喂养大鼠和小鼠 。当我参观了兰厄姆在哈佛大学的实验室后,他当时的研究生学生雷切尔·卡莫迪打开冰箱门向我展示了装满肉类和番薯的塑料袋,其中既有生的也有熟的。用熟食喂养的大鼠比那些只吃生食的大鼠在体重上多增加了15%至40%。

如果兰厄姆是对的,烹饪不仅为早期人类形成更大的大脑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还帮助了他们从食物中获得更多的卡路里这样他们才能增重。在当前背景下,兰厄姆假设的另一面就是人类可能是自己成功的受害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第一次如此擅长处理食物,因此人类在在一天中就会获得高于身体所需的卡路里。“粗面包变成了夹馅面包,苹果被榨成苹果汁,我们要更加注意高度加工食品所带来的高卡路里后果。”他这样写道。

加工食品在全世界的流行导致了肥胖症和相关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如果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能多吃些当地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少吃些肉类鱼类,并且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样一来对我们的健康、对我们的地球来说都将是个好消息。

图注:阿富汗北部帕米尔高原上的吉尔吉斯人生活的高海拔地区没有作物生长。当地人以动物奶、肉和实物交易为生。

图注:放在木席上摊开晾晒的酸牦牛奶。这些酸奶是用数小时的微火煮沸牦牛奶制成的,制成后放在相应容器内,然后再把它们晾到垫子上或房顶上晒干。酸奶晒干便于储存,在鲜奶不足的冬天也可食用。冬天时把这些干奶片放在热水中融化后就可饮用。

图注:一名吉尔吉斯女性正在用手滤掉牦牛奶里的牛毛和其他杂物(图片左部)。与中国接壤的巴基斯坦北部的遥远村庄里的村民正在照管他们绵羊(图片右部)。当地人用夏季丰盛的牧草将牦牛、山羊和绵羊养肥,这样这些动物在冬天成了他们食物的来源。

图注:Ayeem Khan穿着她爸爸的靴子蹲在小牛旁。Ayeem头上戴着的红色头巾是吉尔吉斯未婚女孩的装饰,当她们结婚后会换成白色的。Ayeem一天要挤两次牦牛奶,一部分牛奶凝乳将晒干留到冬季再用。

Nate的一个12岁的女儿、名叫Albania的小朋友告诉我们说她爸爸和她16岁的同父异母的哥哥Alberto打猎回来了,他们还打到一些东西。我们跟着Albania来到烹饪小屋并且闻到了烤东西的气味。我们一看,原来火上架着三只长鼻浣熊,连带着皮毛!当火烧焦了浣熊的斑纹皮毛,Albania和她12岁的妹妹Emiliana就去刮掉皮毛直至浣熊的肉体裸露出来。 然后他们把动物尸体洗干净准备再次烧烤。

Nate的妻子在清洗两只犰狳,准备用来和切碎的大蕉一起烹调。Nate坐在火堆旁,描述着今天打猎的经历:先是射杀了两只在溪边小憩的犰狳,随后猎狗发现并追赶一群长鼻浣熊并急冲而上咬死了躲在树上的两只长鼻浣熊。Alberto开了一枪但没打着,接着又开了一枪结果打住了一只长鼻浣熊。三只长鼻浣熊和两只犰狳足够了,于是这对父亲和儿子就收拾一下就准备回家了。

正当家庭成员在享受盛宴时,我发现已经病了一周的小男孩Alfonso现在正在火堆旁跳舞、开心地嚼着一段烤熟的浣熊尾巴。Nate看起来很高兴。今晚的Anachere,远离饮食的辩论,这里有肉,而且看上去不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最后,让我们一起以地中海型饮食作为文章的结尾吧!

图注:希腊第一大岛克里特岛上的居民的饮食丰富多样,食物取自果园、农场和海洋。他们的饮食被称为地中海型饮食,现在这种饮食已成为一种时尚。

图注:春天里的克里特岛米雷斯的农村,农民Fanouris Romanakis在修建橄榄树,这样就能结出更多的果实。Romanakis能从橄榄树果实获取橄榄油,这既是一项经济来源也是他们饮食中的主要组成。在果园中树木中间,农民还会耕种土豆、蚕豆和其他蔬菜。

图注:克里特岛乡村典型的午餐包括地中海里的鱼和腹足类动物、田里的蔬菜以及当地的葡萄酒。图片左部是希腊城镇皮尔戈斯的一处农田,Adonis Gligoris和他的孩子们还有一位朋友在采集荷兰芹。Gligoris的农田既是家里的食物来源,也是家里的经济来源。

图注:Popi和Costas Semanderes居住在克里特岛中部的一处村庄,他们家周六的午餐非常丰盛。他们用自家酿造的桃红葡萄酒和当地材料做成的菜肴(从左至右:葡萄叶片、野生草本植物煎蛋卷、橄榄油炸土豆)招待客人。

1.纯素食一定能健康长寿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在这要提醒大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例如,某某山区的老人,一辈子没吃肉,天天吃大山里自己种的食物,喝大山里的水活到了100多岁。对这种说法我们听听就好,不要把它当回事,因为我们知道,以同样生存方式生活的古人们,人均寿命仅有叁十多岁。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从现在的纯素食主义者健康状况来看,的确要比普通人群要好,我们分析其塬因得出,纯素食主义者的健康观念比普通人群要高,也就是说,在一些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上,纯素食主义者自我控制能力要优于普通人,如抽烟、喝酒、熬夜等习惯,纯素食主义者都会进行自我控制。因此,我们并不能判定,纯素食主义者所拥有的较高的健康状况就是因为素食本身得来的。

当我们膳食中高油脂的动物性食物比例较高时,的确会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因此,我们需要调整饮食结构,提高素食比例,改善这一现状。当然,中国营养学会没有让我们完全素食,自己也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是,当我们的膳食结构不断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靠拢时,我们就走在了追求健康的道路上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也像那些纯素食主义者一样,扔掉香烟、喝酒、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时,我们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延长寿命也不是不可能的。

素食是一种饮食文化,是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生态、返朴归真的生活理念,适当的素食又何偿不可呢。

3.素食主义者要了解的4大误区,坚持素食对长寿无益

  误区一:坚持素食有助于长寿

蛋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主要成分,而动物蛋白质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是优质蛋白,这是植物蛋白不能取代的。应食用适当的优质动物蛋白,如鱼、奶、蛋、瘦肉等,以满足人体的需要。

  误区二:以为所有蔬菜一样好

对于严格素食者来说,蔬菜的营养意义更为重要,不仅要担负供应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的重任,还要在铁、钙、叶酸、维生素B2等方面有所贡献,所以,应当尽量选择富含这些营养素的蔬菜品种,绿叶蔬菜是其中的佼佼者,例如芥蓝、绿菜花、苋菜、菠菜、小油菜、茼蒿菜等。为了增加蛋白质的供应,菇类蔬菜和鲜豆类蔬菜都是上佳选择,如各种蘑菇、毛豆、鲜豌豆等。如果只喜欢黄瓜、番茄、冬瓜、苦瓜等少数几种所谓的“减肥蔬菜”,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误区三:素食就一定要以生冷食物为主

蔬菜中的很多营养成份需要添加油脂才能很好地吸收,加热后细胞壁完整性破坏,吸收率大幅度提高。例如,维生素K、胡萝卜素、番茄红素都属于烹调后更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K对骨骼健康是必需的,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而番茄红素是抗氧化和预防癌症的重要健康成份。同时还要注意,沙拉酱的脂肪含量高达60%以上,用它进行凉拌,并不比放油脂烹调热量更低。

  误区四:素食可以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这要看素食者所摄入的素食是否是真正的高纤维食品,只有高纤维食品中含有促进肠蠕动的膳食纤维,才能达到通便润肠的作用。应经常关注最新的营养常识,了解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豆类就是不错的选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素食主义者不让别人吃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