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葛立恒数次方是多少?

集合论中的无限有两大类:序数与势。

序数,是指总能比较大小的东西,大小关系满足三歧性和传递性,而且任何序数组成的集合都存在最小值。序数分为0(最小的序数)、后继序数(比它小的序数之中有最大值)、极限序数(比它小的序数之中没有最大值)三种。

{ω,0,1,2,3,……},……这样一来,序数之间的“<”就等同于“∈”。

序数有一个重要的性质:从一个给定的序数α开始,每次操作取一个比它还小的序数,那么经过有限次操作以后就会得到0,而无法无限次地操作。

|B|(这个定理证起来可不简单)。

集合的势的大小关系满足传递性,而且任何集合中各元素的势总是存在最小值。于是可以把集合的势从小到大安排一大串序数:第0小的势、第1小的势、第2小的势、……、第ω小的势、第ω+1小的势、……为了方便研究无限的势,人们仍把有限的势记作0、1、2、……而把最小的无限大的势(第ω小的势)记作(即阿列夫0),把第ω+1小的势记作(即阿列夫1),把第小的势记作(注意,下标α是序数而不是势)。

对于序数α,如果任何小于α的序数都与α不等势,则称α为基数。因此,一个基数是具有同样势的一大堆序数之中最小的一个。而每一种势都恰好对应一个基数。基数同样有0(最小的基数)、后继基数(比它小的基数之中有最大值)、极限基数(比它小的基数之中没有最大值)之分。

对应于的基数是ω,对应于的基数记作,对应于的基数则记作。

习惯上,也可以用基数来表示势,即把|A| = |α|略作|A| = α。

四、序数运算和基数运算

序数的基本运算有后继、加法、乘法、乘方。

后继:,即表示大于α的最小序数。

加法:;;对于极限序数β,有。

乘法:;;对于极限序数β,有。

乘方:;;对于极限序数β,有。

基数的基本运算也有后继、加法、乘法、乘方。

后继:表示大于α的最小基数。

加法:如果集合A、B满足|A| = α,|B| = β,,那么。

乘法:如果集合A、B满足|A| = α,|B| = β,记,那么。

乘方:如果集合A、B满足|A| = α,|B| = β,记为从B到A的所有函数的集合,那么。

有了替代公理模式,我们就可以构造形如这样的集合,通过使用更大的f,就能获得更大的序数和基数。比如;omega-fixed-point

但是,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基数,从任何比它小的序数或基数出发,不管怎么用序数运算、基数运算,不管怎么用替代公理模式,总还是得不到大于等于它的序数、基数。基于这个奇怪的特性,这类基数就叫做不可达基数(inaccessible cardinal)。

不可达基数定义为不可数正规强极限基数。下面是这3个条件的含义。

不可数集合定义为势大于的集合。反之,可数集合则是势小于等于的集合。

正规序数的定义基于共尾性(cofinality)。

对于极限序数α,有许多这样的序数序列(长度为β),其中任何,且满足。这种序列称作极限序数α的fundamental sequence,它的最短长度(最小可能的序数β)称作cofinality of α,记作cf α。另外规定cf 0 =

正规序数就是使得cf α = α的序数α。

对于基数α,如果任何比α小的基数β都使得(此处乘方为基数运算),则称α为强极限基数。作为对比,极限基数α只要求“任何比α小的基数β都使得”即可。

0,可数、正规、强极限。1,可数、正规、后继。2,可数、非正规、后继。ω,可数、正规、强极限。,不可数、正规、后继。,不可数、正规、后继。,不可数、非正规、极限。,不可数、正规、后继。omega-fixed-point,不可数、非正规、极限。用通常的序数运算、基数运算、替代公理模式得出的基数,三个条件总是不能同时满足,都不是不可达基数。

不可达基数相当巨大。记I为最小的不可达基数,那么I是极限、强极限基数。I还是一个omega-fixed-point——。如果记,,(对极限序数α),那么仍有成立。而类似的序数不动点还有很多很多。

不可达基数是如此古怪,以至于声明“不可达基数不存在”都不会跟已有的ZFC公理集合论矛盾。

大基数性质正是这样一类关于基数的命题P,大基数公理“存在α,使得α是基数而且P(α)”无法在ZFC中证明也尚未证伪,而其否定——“不存在α,使得α是基数而且P(α)”不会跟已有的ZFC公理集合论矛盾(即,假如ZFC是无矛盾的,那么“ZFC+大基数公理的否定”也无矛盾)。

大基数公理之间的强弱可以通过一致性(即无矛盾性)来线性比较。对于大基数公理A和B,只有下列3种可能之一:

  1. 可在ZFC中证明“ZFC+A一致,当且仅当ZFC+B一致”(此时A、B描述的大基数性质一样强)
  2. 可在ZFC+A中证明“ZFC+B一致”(此时A描述的大基数性质强于B)
  3. 可在ZFC+B中证明“ZFC+A一致”(此时B描述的大基数性质强于A)

一般人面对像葛立恒数、TREE(3)那样的大数,总会有这种感觉:

这与科普文写作的好坏无关,只是因为一般人的理念中没有“快速增长的函数”罢了。而想要理解大数的大小,就必须先从函数的增长快慢入手。

函数的增长快慢是无法仅用一个数来表示清楚的。比如,用一个数n来表示幂函数的增长快慢,增长得越快,对应的数n也就越大。可这样做之后,我们便没有办法来衡量指数函数的增长快慢了,因为它比任何增长得都要快,也因此不可能给它安排一个合理的数m——那样的m得大于一切自然数才行

而解决这种问题的做法是给安排一个序数ω——这样它就比一切自然数都大了。

这样的序数是有范围限制的。考虑从自然数到自然数的函数,这样的函数总共有个,如果把序数对应到其中一部分函数上,那么那些序数也一定小于。

接下来就是构建一系列“标准增长的函数”的时刻了。说到函数的增长,一般要求

Hardy层数用表示序数α对应的函数。这些函数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的加强:。

先从一个相对很简单、增长比较慢的函数开始吧——,这就是序数0对应的函数。

从上一个函数获得下一个(增长得更快的)函数,只需利用的性质就可以了——。

至于极限序数,事情就非常麻烦了。首先做个记号:小于的极限序数α,一定满足cf α = ω,于是用α[n]表示其fundamental sequence中的第n项(n = 0,1,2,…)。然后,Hardy层数遇到极限序数的情况可以定义为。

于是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表达出序数,特别是比较大的、可数的、用于Hardy层数的序数?如何设置规则,从α和n确定α[n]?

首先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例如1的标准表达式是,2的标准表达式是。

于是如下规定Wainer阶层: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ε序数是满足的序数ε,也就是“ω指数函数”的不动点。记号:则是大于所有(β < α)的最小ε序数。

值得一提的是,若是定义、、(β为极限序数),那么,,还是——不管β是多少(只要大于等于ω)都是。

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3.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1. ε的下标为后继序数:、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ζ序数是满足的序数ζ,也就是“ε下标函数”的不动点。记号:则是大于所有(β <

可以按照类似的办法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3.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4. 如果α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1. ε的下标为后继序数:、
  2. ζ的下标为后继序数:、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把ω指数函数视作第1层,把ε序数视作第2层,把ζ序数视作第3层,那么第n+1层总是可以视作“前n层函数的共同不动点”的枚举函数——这就是二元φ函数。其定义为,。

因此,φ(α,β)是所有φ(δ,·)(其中δ < α)函数的不动点,而且是φ(α,δ)(其中δ < β)这些不动点的下一个。例:、、、、、、。

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1. α = 0,β为后继序数:
  2. α为后继序数,β = 0:、
  3. α为后继序数,β为后继序数:、
  4. α为极限序数,β = 0:
  5. α为极限序数,β为后继序数: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其定义为,(其中S表示任意长的一串序数),(其中α > 0,S表示任意长(长度可以为0)的一串序数,Z表示任意长(长度可以为0)的一串0)。

因此,φ(…,α,β)是所有φ(…,δ,·)(其中δ < α)函数的不动点,而且是φ(…,α,δ)(其中δ < β)这些不动点的下一个;φ(…,α,0,β)是所有φ(…,δ,·,0)(其中δ < α)函数的不动点,而且是φ(…,α,0,δ)(其中δ < β)这些不动点的下一个;φ(…,α,0,0,β)是所有φ(…,δ,·,0,0)(其中δ < α)函数的不动点,而且是φ(…,α,0,0,δ)(其中δ < β)这些不动点的下一个;……

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都是标准表达式,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1. 1参数,β为后继序数:
  2. α为后继序数,β = 0:、
  3. α为后继序数,β为后继序数:、
  4. α为极限序数,β = 0:
  5. α为极限序数,β为后继序数:

(其中S表示任意长(长度可以为0)的一串序数,Z表示任意长(长度可以为0)的一串0)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所谓“序数元”φ函数,虽然非零参数的个数仍为有限个,但参数的位置可以是任意序数,有无限种取法。用表示位置为β的参数α(最右侧位置为0),则其定义为,(其中S、T表示任意长(长度可以为0)的一串序数),(其中,S表示"")。

因此,φ(…,α@β,γ@0)是所有φ(…,δ@β,·@η)(其中δ < α,η < β)函数的不动点,而且是φ(…,α@β,δ@0)(其中δ < γ)这些不动点的下一个。若将"@"后面的序数限制为自然数,此函数将等同于多元φ函数。

规定序数的标准表达式:

  1. 如果α和β都是标准表达式,且α ≥ β,那么α+β也是标准表达式
  2. 如果都是标准表达式,且,且,那么也是标准表达式
  1. 无非0位参数,0位参数为后继序数:
  2. 为后继序数,为后继序数,无0位参数:、
  3. 为后继序数,为后继序数,0位参数为后继序数:、
  4. 为后继序数,为极限序数,无0位参数:
  5. 为后继序数,为极限序数,0位参数为后继序数:
  6. 为极限序数,无0位参数:
  7. 为极限序数,0位参数为后继序数:

此阶段可以表示小于的序数。

下面是Hardy层数的一些例子。

,,,这些函数都是“把自变量加上一个常数”的函数。

与此不同,它的增长比所有“把自变量加上一个常数”的函数都要快,其下标也大于所有自然数。

,,——“把自变量乘2,再加上一个常数”的函数。

【注意】与不同,前者大于后者。因为前者的ω要把“+1”归约掉之后才能归约,那时候函数里面的自变量已经变得更大了:。

,,——“把自变量乘4,再加上一个常数”的函数,比前一组增长得快。

,,——每经过一组,自变量所乘的常数都会变大,得到增长更快的函数。但它们全都是线性函数。

与此不同,它的增长比所有线性函数都要快。

,,——底数增大,但这些函数仍处在指数函数的增长率的范畴内。

与此不同,它的增长比所有指数函数都要快,达到了两重指数函数的程度。

,,,分别达到3、4、5重指数函数的增长率。

,增长得比所有“常数重指数函数”都快,达到四级运算的级别。

增长得比所有“常数重四级运算”都快,达到五级运算的级别;增长得比所有“常数重五级运算”都快,达到六级运算的级别;……但它们都还能归入超运算之中。

,其增长率达到了超运算的极限。

不超过ω^ω的序数图示。外侧的序数较小,内侧的序数较大。若把每一根线看作一个(由Hardy层数确定的)函数,那么内侧的函数增长得比外侧快。中心的H_{ω^ω}达到了超运算的极限。

,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乘上常数所得的序数),或者有限次迭代的超运算。

,增长达到了“把超运算当作指数函数”的超运算的极限。

,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ω的线性函数)。

,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ω的多项式函数)。

,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ω的多项式函数)。

的增长达到了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的线性函数)。

的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的多项式函数)。

的增长快于一切(其中α是的多项式函数)。

的增长达到了“加入了的”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加入了和的”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加入了ε序数的”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加入了ε序数和ζ序数的”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第一参数限制为自然数的”二元φ函数(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二元φ函数(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3元φ函数(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的增长达到了多元φ函数(以Hardy层数衡量)的极限。

如果用Hardy层数来表示,那么葛立恒数介于与之间。明白了Hardy层数以后,你可以用“把简单的数值(63或64)放入Hardy层数的第个函数”所得的结果来理解葛立恒数的大小。

而n个箭头的超运算的增长大约与相当,而G函数的增长则与相当。

在所有由“顶点k染色的树”组成的,而且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的序列中,序列的最大长度就记作TREE(k)。
1. 任意正整数i,序列的第i项只有不超过i个顶点
2. 任意正整数i<j,序列的第i项不能嵌入第j项

这里,顶点染色的树之间的嵌入关系比较复杂,但可以转换成下面这个比较简单的定义。如果树A能够通过有限次“去掉一个叶子”和“去掉一个子顶点数为1的顶点,并把它的子顶点和它的父顶点连接起来”操作变成树B,那么B就能嵌入A。

如果用Hardy层数来表示,那么。而TREE函数的增长大约与相当——超越了超运算(上箭头)、超越了葛立恒函数、超越了康威链式箭号、超越了Wainer阶层(以Hardy层数衡量)、超越了二元φ函数和多元φ函数(以Hardy层数衡量)。

关于TREE(3)的分析以及“为什么它这么大”,可以参阅

(未完?若想了解更加强大的表示法,请在评论中说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葛立恒数之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