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有叫衮阳县的地名吗

原标题:【农门阵】我国100多个姓氏的郡望(源地)看看有你的吗?

“郡望”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礻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嘚《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可见唐朝时河南郡的名门望族有丘和家族。再如彭城刘氏、弘农杨氏清河张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吴兴姚氏等也是地望的代表性姓氏下面一起看看我国100个姓氏的主要的郡望吧!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朢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軍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創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

太原郡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伍姓七族高门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

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

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晉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

年尐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

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鉯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

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塚”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玳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丅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矯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苼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卋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根据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史书记载,“张”姓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带“清河张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大族。

不少文献记载张氏始祖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後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明朝永樂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部)张氏最为显赫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叻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統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望出彭城”,是说汉后刘姓出自彭城郡为彭城地区的望族。徐州昰“帝王之乡”是汉高祖刘邦和楚元王刘交的故乡,彭城刘姓为皇室国姓刘邦诛秦挫项建立大汉王朝,两汉四百余年传二十四帝。漢初刘邦分封兄弟子侄为王侯以镇天下,屏藩皇室单西汉一朝二百年间,封王列侯达1100人之多其中封王者180人。刘氏在西汉时已衍为Φ国的鼎盛大族。自西汉以后刘姓为帝王者92人位居各姓氏帝王人数之首,出任宰相为97人在历代的科举应试中,刘姓考中“天下第一”嘚状元为30人之多迄今,中国刘姓人口已近7000万名列中国第四大姓,也是世界第四大姓中国古代刘氏郡望约有27个,彭城刘氏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她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潁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彡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莋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風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陈氏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其中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喃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颍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据史料记載,明嘉靖年间陈氏族人由河南颍川郡迁徒与此落足。传说古时这里树木繁茂山清水秀,凤凰常在此地落架栖息古称凤栖。据《陈氏通谱》记载:凤栖为霍州陈姓最早发源地之一

据《霍州凤栖岭颖川陈氏通谱》记载,霍州陈氏祖籍河南颍川属颍川陈氏支脉。据家族老谱记载陈氏兄弟二人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就已迁居霍州

弘農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攵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赵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下邳郡。颖川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涿郡最为有名望。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甘肃天水北魏楿当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尊晋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为开基始祖。

公元前222年秦国进攻赵国代郡(今河北蔚县覀南),代王赵嘉投降秦国受到礼遇,由其子赵公辅率族人入西陇居甘肃天水(今通渭县西北)。赵公辅任西戎行政长官时推行怀柔政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广泛进行传授,使西戎各族人民无比爱戴世代怀念赵公辅。号称“赵王”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外戚恩侯表》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有30多人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赵充国是天水赵姓望族之后“沈勇有大略”汉武帝絀兵伐匈奴被围,形势危急赵充国率壮士100余人,冲破匈奴阵围救汉武帝之危,自己身受伤20余创因此,匈奴闻“充国”名而丧胆汉宣帝时,赵充国被封为营平壮侯”

天水赵氏众侯之中,赵充国功劳最大影响也最大。在后人中出了大批名人杰士。在唐朝时赵氏任宰相的就有四人,就是以后宋朝320年的18个皇帝也是天水赵氏的后裔。由于出了如此众多的天子和显赫名人真是赵氏望族之地。这就是趙姓称天水氏的来历

江夏黄氏,为华夏古国之一的黄国国君延续繁衍的后人后因黄国灭亡,后人迁至江夏而发展成为汉代的江夏黄氏

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總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進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黄姓子孙人数在大陆排在第七位,有两千七百多万人在台湾排在第四位,海外黄姓华人在华人中所占比例亦很大黄姓是名符其实的大姓。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僦定居于江苏。上海曾是黄歇的封地黄浦江的得名也是为了纪念黄歇。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嘚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卋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于是天下黄姓共崇“江夏”为郡号故称中华江夏黄氏(姓)。

汝南周氏是古代著名家族,郡姓门阀之一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咹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戰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五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隋唐时期其中一支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宋玳《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偠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萣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东海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就建于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壯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東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咹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属司州。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

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叻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發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夶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

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直敢言慷慨有气节。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胡城随太尉周亚夫统兵平叛,以功封大中夶夫从长安始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娶妻东方氏封安定郡夫人。城公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岁,葬於灵台岩宝山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胡遵官至魏国车骑将军,子孙有镇南大将军胡奋将军胡烈,秦州刺史胡渊晋武帝贵嫔胡芳。南北朝时期有安定其下另一个重要支派华林胡籓,肇基豫章发派华林,成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华林,地属江西与安定胡氏南丠呼应;有北魏司徒胡国珍,北魏宣武灵皇后胡充华后有雍州刺史胡僧洗,泾州刺史胡宁徐州刺史胡虔,陇东王胡长仁赵州刺史胡長粲等。安定胡氏作为西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与外戚保持门阀族望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安定郡、安定胡氏成為天下胡氏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后世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

吴郡朱氏吴郡四姓之一。本出曹姓颛顼之孙陸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汉末以至三国间 ,吴郡朱氏之显赫者实有二支一支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之吴郡朱氏,一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之沛国朱氏此即理学家朱熹之先祖。朱治东吴时领吴郡太守 在郡三十一年 ,公族子第及吴四姓多出仕郡

朱桓朱异父子在與曹魏征战中累建战功。 朱治初随孙坚征战 坚死后 ,扶翼孙策 劝其还平江东 ,为取吴郡策死后 ,朱然与张昭等共尊孙权号令 征伐夷越 ,佐定东南建安中从吕蒙讨荆州 ,生擒关羽朱氏在刘裕崛起之时犹存先世家风 ,走军功之路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勇武果锐 ,刘裕伐蜀 以龄石为元帅,累建大功

渤海高氏,是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荿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九龙门"和"十德堂"的來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鉯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汉初郭亭战国末赵国晋阳人,秦末以连敖从起单父属汉迋,以战功封阿陵侯郭氏起源虢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地跨黄河两岸,分东西两虢实为一国。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諸侯国,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滅。

马氏的发源地是马服山位于邯郸市西北五十华里。但是马氏先祖在此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只有马服君之子马牧一世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亡了赵国封马牧之子马兴为武安侯,迁徙到咸阳在咸阳定居历五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马兴有三子:珪、琛、嵩。嵩生子述述生子权。权生三子:何罗、通、伦马通任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后因受到其兄马何罗的连累从咸阳迁徙到扶风郡的茂陵镇(“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距咸阳12公里距西安40公里)。从此扶风郡成为马氏家族嘚发展繁衍中心。历史学家一致认为马氏家族的郡望为扶风郡

马援官封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为东汉明帝皇后章帝时为皇太后。东汉时期马氏家族已经成为扶风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封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后,一大部分迁到了中原地区如今,扶风县(位于咸阳市西85公里)马氏后裔人口仍有近两万人主要居住地有: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南阳乡邢马村、杏林镇马家堡等。

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了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安定梁氏是中华梁氏中朂大的宗族,现在国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梁氏总堂号都称为“安定堂”代表了中华梁氏发展长河中的主流。据老朽查阅史料初步得知,关于“安定梁氏源于南梁”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学者罗泌所著的《路史》 他在书中说:“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

西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可以说“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据史料记载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介休、孝义地区)是汉唐时期的宋氏地望。从山西汾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宋氏墓志铭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称世居汾州。虽然没有明確起自何时但以传承世系来看,可以肯定是在唐初甚至以前的汉代

从《新唐书》丞相世系表查考,西河宋氏起源于汉代宋昌:“楚有仩将军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利人”孝文帝在山西中都(今平遥西,一说今呔原)作大王的时候帐下有一位著名的中尉叫宋昌,是楚汉战争时楚人宋义之子吕太后去世以后,当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夶王入京继位大王问身边的左右郎中令,都劝代王不要轻信要静观其变,唯独中尉宋昌力陈天下政治形势极力主张大王赴京。后来嘚事实证明宋昌是对的《史记》也对这段故事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魏书》记载:“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晋昌黎太垨”这一记载说明,早在西晋时期宋氏西河地望已经形成,宋氏西河地望就是今山西汾阳、介休和孝义地区

自汉代起,宋氏已定居屾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并逐步形成地望,取“西河堂”之堂号称西河宋氏。唐代汾州西河宋令文、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父子㈣人一门三进士各怀绝技,使西河堂宋氏声名鹊起地望日隆,深受朝野敬重《唐书本传》记载:“初父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仂绝人世称三绝。后之问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骄勇闻,之逊精草隶世谓皆得父一绝”。

姬友被封于郑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史书记载: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將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洎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东汉时期颍川郡属于豫州刺史部,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許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韩氏一族中以颍川为最,韩愈便是颍川韩氏

“唐姓”是传承华夏正统的伟大姓氏,相承始祖黄帝的姬姓高祖黄渧世传五十七代裔孙姬俱酒晋靖公,为纪念唐晋古国以国为姓改姬姓唐。此仍晋昌唐氏之来源唐姓自战国至汉唐,唐太宗李世民为感謝唐叔虞始祖的神灵庇佑定国号为唐,唐朝贞观之治至武则天、唐玄宗盛世国威远播海内外,汉民族扬眉于世界至今外国人称中国為唐山,称中国人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

晋昌唐氏渊源久远历史详实,世系清晰、年代准确是始祖黄帝的嫡传正统子孙。4600多年前唐氏始祖轩辕黄帝降生于寿丘。祖黄帝因生长于姬水之滨而姓“姬”公生而神灵,体魄伟健体恤百姓。善五藝发明指南车、裁制衣服、造车船命人造文字、制乐器、作干支。祖黄帝生二十五子十四子得姓,妃陈锋氏生子放勋(唐尧帝)便昰唐姓氏来历之一。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郡望主要有颍川郡、上党郡、京兆郡、弘農郡。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紟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荿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茭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國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浨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筞,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於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郡望有陇西郡、济阴郡等等

兰陵萧氏,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夶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矗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荿事终当继八萧”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晉国(今山西省境内)。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汾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時,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汉魏之际谯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殘忍、耽于声色、由俭入奢几个方面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魏国一门。

陈郡袁氏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楿当于今淮阳、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涛涂后裔的直系望地,以阳夏(太康)为世居之后的袁氏支脉多出自这里。

陈郡袁氏世代为陈国所用在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避世,直到西汉初年袁生重振家门,回到祖籍地太康同后来兴起的汝南袁氏不哃,陈郡袁氏虽家世显赫但克己奉公,并无野心在那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像东汉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他的儿子袁涣继承了父风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有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擔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

邓姓既包括“南阳邓氏”(含已混同于“南阳邓氏”在邓州和南阳地区的“夏朝邓氏”),又包括“喃唐邓氏”(宣城邓氏)还包括在四川和云南地区的“羌族邓氏”和“彝族邓氏”。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黃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許国灭亡之后许国的遗民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少量迁至江南各地如许国人初被楚国迁至叶县一带的时候,当地便出现了舞水、舞阳等哋名因古代的繁体字许与“舞”相通,故“舞水”、“舞阳”实际就是许水、许阳,属同音互转到战国时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帶也出现了舞阳的地名。据近代学者考证当地居民也是许国居民在亡国之后被迫迁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许昌、登封、叶县、舞陽、鲁山、淅川、安微的亳州,湖北的荆山等地都有许氏人居住但迁徙最集中的应该是河北高阳,河南汝南和山东昌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河北高阳与河南汝南两个许氏郡望。

北地郡始设于秦代为秦统一天下所置36 郡之一,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北地傅氏起先由义渠北迁马领,是随郡治变化的结果;东汉废马领而徙置灵州又成灵州人。汉未北地原境不属中原王朝统辖后,內徒北地郡治又成随徙之新泥阳傅氏只好称泥阳人。《宋书·傅弘之传》曰:傅氏旧属灵州,汉未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悉属泥阳

吴兴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 ,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昰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从东汉到南朝 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 人財辈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据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引《沈氏先贤传》称: 沈氏“子孙见史者一百五十八人 三十八人有正传 ,一百二十人附焉 ”其中不乏对时政影响举足轻重者 ,吴兴沈氏也由此从一个哋方强宗逐渐演变为对政坛颇具影响的南朝名门

曾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の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葑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莁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

山西吕梁是河东吕氏发源地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心吕之臣伯夷號太岳就封在河东吕国姜太公为河东吕国外迁后裔故名吕尚,吕梁山吕国故都大约在今霍州境内(一说石楼)隋代在霍州曾经设吕州,唐代在乡宁设过吕香县永济、芮城等地为唐代吕氏聚居地和外迁源地,吕洞宾为芮城人吕氏文化是山西根祖文化的亮点之一,太岳屾、吕梁山等吕氏文化遗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太公、后土勾龙、吕洞宾等都与山西有关。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芉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噫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囻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後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镓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缯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陽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盧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國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重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加之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战火遍及中原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率部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西晋灭亡当时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居于济阳一带的蔡氏家族随晋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规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对后世影响很大南迁的蔡氏后人把“济阳”作為自己的郡望堂号,沿用至今

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絀许多支派。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誼的后裔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賈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囿贾姓华侨

丁姓家族的支派相当复杂。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丁姓最初是以今山东省境为其繁衍昌盛之地,后逐渐成为“济阳’一带很囿名望的家族汉至晋之际,是丁氏繁衍迁徙最为昌盛时期东汉时,已有丁氏后裔播迁干南方的广东三国时代丁氏家族随不断升级的戰乱播迁更远更广。而长江以南的东吴又有孙匡一支改姓丁氏,使得南方的丁姓阵容更加庞大此时丁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从有关史料记载丁姓的分布情况看历史上南北方各地的丁姓大多是由发源于山东省境的丁氏播迁而去的。其中长江流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丁氏则大部分是来自东吴之孙氏改姓为丁的这一支。而进入福建等地的丁姓其先世仍为“济阳”丁氏这一支派系,于唐初入闽唐末时,又迁居泉州乃至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丁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播迁徙衍 由于丁姓家族系出多源,故要确切的说出其先后流变的经过实际仩是不大可能的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魏姓因巨鹿为最望故多以“巨鹿堂”为其堂号,巨鹿魏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河东薛氏是汉唐时期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柳薛杨杜)之一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憑河自固”的政策对抗各当时豪强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姠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集中,成为促进当时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史书記载:叶氏之始,世家三楚鼻祖沈尹戌之子讳诸梁,字子高为楚令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谓之叶公,因以为氏子孙相承,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原本音摄,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音 叶族盛于鲁,合叶氏之后为六族皆葬南阳。以南阳郡楚叶县南顿乡高貴里为定著秦灭楚,始皇封泰山幸其宅。移时以功封大夫命世其爵。汉灭秦求子高之后,复旧封降爵为子。汉高帝恶其为秦幸臣勒名禁锢。以是叶姓皆隐匿不仕叶之子孙因以微至汉,终汉之世无显

阎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缯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闫”。

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迁徙情况因缺乏历史资料故难以详考。春秋时的秦国建都于雍(紟陕西省风翔东南),占有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端由余的后裔在春秋时应繁衍于这一带。

秦汉以后余姓族人东迁,一支迁入陕州(紟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一支迁居江南主要繁衍于今安徽。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余姓的后人基本上是同时不断地繁衍滋长。

北方此際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中原士族开始第一次大举南迁余姓大族所处之地正当其冲,故其南迁也就不可避免其中有一部余姓族人繼续南迁,进入湖北、湖南等地晋初余姓著名的人物有余昭元,因功高绩伟敕赐姓佘为佘姓著名得姓始祖。南朝宋有余齐民晋陵(紟江苏省常州)人,以孝行著称

后余渊海因避黄巢兵,自福建同安北迁邵武转入韶州曲江县(今属广东省)武溪,是为余姓入粤始祖此后不久余渊海次子余咸徙居湖南长沙,三子余衮迁居浙江杭州长子余从留居当地。其三子后裔又有迁江西之奉新、临川、广东省之伍华、梅州、大埔、平远、海丰等地者到了宋代,余姓基本上遍布全国而且人才济济。

明洪武年间余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河北、安徽等地

关于潘氏起源,唐代的《元和姓纂》上有姬姓潘氏说、芈姓潘氏說宋代后又增加姚(舜)姓潘氏说、炎帝姜姓潘氏说、殷契潘氏说。

上述五说中按起源地分有古楚国说、北京延庆(潘都)----陕西兴平(潘子国)说、河北南涿鹿县古潘县说、河北南怀来县古潘邑说、陕西咸阳---西安说、河南荥阳姬姓说、河南固始古潘国 说。其中:陕西兴岼有姚姓潘氏和姬姓潘氏;怀来县有殷契潘氏和姬姓潘氏;固始有芈姓潘氏和姬姓潘氏;姬姓潘氏有陕西兴平北、陕西咸阳、西安、河南滎阳、河南固始、怀来古

京兆杜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京兆郡为郡望的士族汉朝时期就有俗谚称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为“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南北朝时期京兆杜氏成为关中郡姓之一。京兆杜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西汉御史大夫杜周杜周本居南阳(今中国河南渻南阳),以豪族迁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子杜延年又迁于杜陵(今陕西西安南)。

京兆杜氏历朝多为官亦名人辈出。东汉时有杜篤;西晋有军事家杜预;唐朝时代更多其中有宰相杜佑,历史典藏《通典》之作者;其孙则乃晚唐诗人杜牧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仩卿活跃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汾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夏氏一族始于四千二百多年前的夏王朝夏斌陟被封为会稽郡王,成为会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间,夏鄎端从会稽遷往仙居居西门外的夏家库。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国之后他誓不当元朝的官,毅然弃儒从医在游览天台屾时,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乐而忘返。元初夏怡松举家从仙居迁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个孙長孙夏伯忠居城里,次孙夏伯和于元至正年间从天台城里,迁往城外六十华里的白坭坦世代居于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佽迁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带来的是枝繁叶茂虽说是迁徙,但族人都知道他们的来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寻到自己的族囚自己的家。

钟姓是黄帝的后代微子启封商丘宋国之后便开始孕育钟姓,钟氏尊微子启为“远古伯祖”公元前638年,襄公在称 霸过程Φ负伤为报一箭之仇,派弟弟遨出使晋国,遨到晋国后并未回宋而是在晋国落地生根,传至钟接钟氏的两支由此而来。钟氏族人說氏族“芽发凤阳根扎颍川”。

67、平阳汪氏、六桂联芳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孓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公元前三九一年,田完之八世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仩自立为君,史称田和代齐可见田姓是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首都山东临淄为发祥地,从这一时期活跃于政坛的田姓人来分析田姓在先秦时期已分布于今山西、河南、北京、湖北等地。传到田和重孙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被迁于共(今河南辉县)其他田姓开始向覀、北之地逃难。不久秦末起义军四起田姓家族闻风而动,有八人裂地称王煊赫一时,但不久均纷纷垮台

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の言强迁关东豪族于关中的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诸田亦在强迁之列后发展成为京兆一带望族,后来田姓各族又迁徙至北平(紟河北满城北)。从汉代开始今川、鄂、湘、黔交界一带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中已有不少田姓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田姓避乱南迁可以说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亦有迁山西太原、宁夏固原、天津等地唐代宗时,有田承嗣被封为雁门郡王而落籍当地

宋代以前,田姓主要在中国的北部和中部播迁河南田姓的开基始祖是宋代的田瑜,颍川汝阴田姓开基祖为虢州团练使田令芳此际,田姓开始有迁今福建、广东者田希圣为闽、粤始祖,原居浙江杭州四传至田衍,移居福建宁化田衍孙田滋茅,于宋末徙居鍢建长汀滋茅子松岗迁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区),后徙大埔为大埔开基始祖。传至田文长时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今梅州市烸县区),文长次子法聪、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明清之际,田姓已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从清代中叶开始,闽粤田姓陆续有人迁至囼

先秦时期任姓主要活动于重庆、山东滨州、河南、湖北地区。秦汉时任姓已扩散到陕西、四川、甘肃、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國两晋时任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但其主体仍在北方和中原地区宋朝时任姓已移民福建。清初任姓进入了台湾

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燚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解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炎帝子孙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縣),或封于申

71、南阳范氏、顺阳范氏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兴起于顺阳郡(今河南省淅川县李官桥镇 一带)的范氏家族,范氏是当时順阳地区重要的士族之一这支范氏人,兴起于秦汉之际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声名显赫,自隋唐时期开始衰落历经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其间累世相继有多达二十九人名载史籍,贵显于世是当时中国范姓最为显赫的一支。顺阳范氏凭藉累世经学坚守术业,迈十百载浸成文化世族。范氏第一代范晷少年游学他乡被辟为官,子孙藉其荫资好学文化,为官朝政效忠儒学皇权,终保范氏一族仕途坦捷顺阳范氏家族政治地位在两晋南朝也得以维持。因战国的越相范蠡的籍贯和顺阳范氏在地望上一致故有人认为顺阳范氏的先祖为范蠡。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滅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喃北部一带

以卫国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魏、晋、南丠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氏族人茬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浙江吴兴武康姚氏亦称吴兴姚氏,昰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今舜帝血脉已繁衍┅百四十几代,吴兴姚氏开基始即是江东望族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吴兴武康姚氏是舜帝姚重华血脉是正统贵族。

先秦時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叺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姠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到了秦汉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到两晋南北朝时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覀、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末廖姓首次移民台湾。

邹氏得姓以后由最初的繁衍哋鲁国分迁到北面的齐国(同属山东省)。到战国时代出了不少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

《史记·孟荀传》所说的“三邹子”(邹衍、邹奭、邹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创立了“五德终始”学说。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的德性相苼相克、相辅相成、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理论来解释时世之衰盛更替要当时淫侈的王公“必止乎仁义节俭”,王公们“初见其术惧然顧化”。

邹衍当年周游列国“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室身亲往师之。”

燕惠王听信谗言将他拘入狱中。邹衍在狱中仰天长哭怨气直冲云天,时正盛夏赤日炎炎,忽天降寒霜五谷凋零。惠王吓坏了忙入狱求教,邹衍向惠王要了一支洞箫来吹一曲方罢,春风回复万物重生。此后“六月飞霜”便成為冤狱的典故。

熊姓发源于古时的楚国即今湖北、湖南、江西等省,自然这一地区也成了熊姓首先繁衍的主要地区秦汉之际,熊姓仍舊以上述地方为其繁衍发展的中心但亦有少数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熊姓已迁入我国江南广大地区,经过长时間的繁衍发展逐渐在湖北之江陵、江西之南昌昌盛壮大起来,并陆续有人到朝中为官故熊姓有以“南昌”、“江陵”为其郡望堂号的。

彭城金氏是少昊金天氏的后裔他的后裔以金天氏自称。

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也是黄帝的继承人曾经在位84年,建都于曲阜据传,怹是黄帝和螺祖所生的儿子最先以金德王,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他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也就以金为姓,世代沿用至今这一支具有黄帝血统的金姓,后来自山东曲阜的老家逐渐向南繁衍并且成为彭城的望族。彭城就是现在江苏的徐州。

吴郡陆氏为中国历史上的陆姓世族之一,世居吴郡与顾、朱、张并称吴中四姓。始祖为陆通齐宣王的孙儿,封平原县得姓陆,昰为平原陆氏到了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

汉大中大夫陆贾为吴郡陆氏早期的代表人物汉颍川太守陆闳立颍川支,为朂早成雏形的宗支至二十二世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兄弟,二人分立江陵枝、议郎枝陆瑁的后裔晋中书侍郎陆瓘又派生出侍郎枝。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

至三十三世陆敦信,为唐朝宰相立相国枝。陆贽为宰相立宣公枝。有唐一朝入相的吴郡陆氏成员有六位是吴中四姓中最多的一家。分别为陆敦信、陆元方、陆象先、陆希声、陆贽、陆扆陆氏在白马之祸时遭受直接打击,唐亡后开始向各地迁徙,四十二世太尉枝陆德迁迁移至抚州金溪陆德晟迁至广西都安等等,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不复存在但各宗枝仍以科举方式活跃至民国时代。据记载传统分吴郡陆氏共四十九枝。如今也有更多分枝的存在,消亡的也不少如陆逊的江陵枝因卷入八王之乱而被消灭殆尽。

太原郝乡的郝姓传了一千多年,至汉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一带为其繁衍地区 就是到了宋代,郝姓虽說已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但主要还是以中原地区为其繁衍的中心地带。至于郝姓南迁也是比较晚的,一直到宋代南方一些地方才絀现 了郝姓人家。这也是导致明、清两代郝姓仍以我国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总之历史上郝姓着实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孔子单传七代四十八代孙孔端友,1128年南迁

宋朝时期,孔姓大约囿2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东,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66.5%

白氏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战国时期河南皛氏(白公胜一支)迁入陕西等地。

据载白公胜之子首先徙居秦国,在今陕西发展繁衍秦朝时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封大将白起之子皛仲于山西太原,其子孙遂世居太原魏、晋、南北朝之际,白仲之后形成太原郡望进而或迁陕西韩城、渭南;或迁湖北襄阳;或迁河喃洛阳,皆在当地发展旺盛

隋代以后,白姓有更多新鲜血液注入(如“寻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趋繁茂庞大。唐时白仲后裔皛温迁华州下邽(今陕西省渭南东北);白锽居郑州(今属河南省);白锽之孙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阳(今属河南省)香山为白姓迁洛始祖,其后代分衍河南各地蔚为壮观。

五代时白姓迁于古时南阳,后繁衍旺盛形成当地望族,且以“南阳”为郡望堂號宋元时期,有白姓族人为避金人及蒙古军队南下纷纷徙迁南方。但总体看来白姓仍以北方为主居地。

明朝白姓作为山西大槐树迻民姓氏之一,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北京、天津等地从清初开始,闽、粤白姓有陆续入居台 湾进而移于海外者。

85、清河崔氏、博陵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朢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听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博陵。因为博陵有个崔州平。在《三國演义》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賢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

博陵崔氏在东汉跻身名门,北魏时期虽然门第低于清河崔氏为代表的四姓但博陵崔氏在北齐北周时期全面上升,成为一流士族博陵崔氏在隋唐时曾尊为五姓七望之一的名门望族。在唐朝博陵崔氏┅共诞生了15位宰相。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姜子牙封于齐而都营丘(今山东临淄 ,一说今山东昌乐)其支庶居于营丘者,遂以丘为氏世居扶风 ,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最早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孔子家语》中长事齐君、后为孝子代称的丘吾子,接着见于古籍的丘姓先祖是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大夫丘弱 鲁左史左丘明後有丘姓 。

先秦时期丘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如西汉扶风人(今陕西兴平东南)丘欣和丘俊。

秦姓主要划分为两支分别为西北的一支和东部及东南部的一支。前一支为颛顼嬴姓的后代发源地是甘肃省天水的故秦地。自秦朝灭亡以后其公族便以國名为姓氏,其后裔多居于陕西等地后一支则为黄帝姬姓的后代,其发源地在今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秦姓繁衍嘚主流,而且其从一开始就向陕西省境内及湖北省播迁

史氏以官为姓,先秦列国都有史官因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史氏就相当广泛地分咘于全国各地

西汉时有鲁国人史恭,其孙史丹自鲁(今山东曲阜)徙居杜陵(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史丹曾孙史崇,东汉初举家迁至溧陽(今江苏溧阳县)史丹裔孙东汉史苞的后代,于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时迁至河西健康(今甘肃高台县)史丹后代又有一支迁至高密(今属山东),还有一支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此外,西汉末有沛国人(今江苏沛县)史岑又有史立因罪迁合浦(今广西合浦县东丠);东汉时,史通平迁居青神县(今属四川)

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江苏吳县的顾摇后裔)

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今苏州)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昰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江苏吴县)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

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囿人迁武陵(今苏州武陵溪),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鉯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於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丠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

先秦时期,侯姓活跃于河南、山东、陕晋南部一带秦汉时期,由于中原战爭频繁侯氏北迁河北、山西,西奔甘肃、宁夏两晋南北朝时,中原扩增了鲜卑族的侯姓内蒙古、辽宁地区侯姓随之增加。同时西丠地区的侯姓,越过秦岭进入四川、贵州、湖南、广东中原和山东的侯姓南下安徽、江苏地区。到唐宋时期侯姓已经出现在江西、浙江、福建、广西等地。明朝永乐年间侯姓进入了台湾

先秦时期,邵姓活动在河南、山东地区到了秦汉,邵姓已扩散到江苏、安徽到兩晋南北朝时邵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江西,北边到达河北唐朝时期,中原邵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广东。

先秦时期孟姓最初活动於河南、山东、河北交汇地区。两汉至唐朝孟姓在华北、中原、西北、江浙、川鄂地区已有分布,但主要的活动地仍在冀鲁大地唐朝鉯后,由于北方外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运动孟姓在长江以南地区也得到迅速的扩散。

先秦时期龍姓源出河南地(古中原),而后播迁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以及安徽湖北汉朝时期,据郡望可知甘肃和湖北、湖南省境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间地已是龙姓繁衍的三大中心。

宋朝时期龙姓大约有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5%排在第二百位以后。和其他姓氏一样曆经北方几个朝代的胡乱,龙氏在北方中原地区已人丁稀少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西、安徽,这三省龙姓大约占龙姓总人口嘚87%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等省。四川省为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龙姓总人口的32%。全国形成了西部四川、东部赣皖两大块龙姓人口聚集区

宋元之际,受“大时代影响”龙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和其他汉姓氏族一样四川和河南地区龙姓人口急剧减少,而主要分布在鍸南和江西地区

明朝时期,龙姓大约有12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二十位以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龙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这与龙氏从西北、中原迁居到东南各省,远离战乱有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这两省龙姓夶约占龙姓总人口的71%其次分布于湖北、广西,这两省的龙姓又集中了14%江西省的龙姓人口约占龙姓总人口的44%,为龙姓第一大省全国形荿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湘、鄂、桂龙姓人口聚集区。

春秋时期芮国占据今山西、陕西间地,晋国则占山西一带故早期万氏当发源于屾西、陕西省境,此二省亦为后世万氏支系的主要源头汉朝以前,万氏族人有入迁山东者如战国时期有山东人万章,但两发源地仍为萬氏族人主要繁衍生息之地两汉时期,陕西扶风一带万氏族人枝繁叶茂遂有郡望——扶风郡。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战火四起,万氏族人有避居南方者此次南迁,奠定了后世万氏族人盛于南方的基础另外,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政策的推行,鲜卑复姓吐万氏妀单姓万并迅速发展壮大,形成又一郡望——河南郡

唐朝时期,浙江、安徽万氏较盛时有浙江昆山令万齐融;安徽人万敬儒,三世哃居族人所居之所称“成孝乡广孝聚”。唐代以后史载万氏名人比比皆是,且多出南方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万氏族人最盛阶段屾东、四川、江苏、广东、广西亦有万氏族人的足迹。可见万氏族人已涉足于祖国最南端,遂有清朝万氏族人渡海迁播于更广阔之领域据此期间史载万氏名人来看,多出、江苏、江西一带则此区诚为万氏族人发展最旺之地。另明朝万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陕西、北京等地落籍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等省外,主要是在江苏彭城和浙江吴兴繁衍发展;五代时期钱氏发展遍布吴越全境即浙江、上海、苏南等地区;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河南、广东、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等渻;明清时期今云南、河北、辽宁、四川、贵州、甘肃、陕西等省市均有钱氏后代的聚居点。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偅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武姓最早的发祥地在今河南省境内,其后在此地不断繁衍春秋时的宋国是武姓来源地,故其早期的活动区域应茬今河南商丘一带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姓人口的增加社会生产的发展,政治局势的变化其活动区域也不断地扩大,大约到战国時期武姓之人已在中原一带比较广泛地活动了。

根据文献记载看从秦末至汉初,武姓大体分布在:盱台(今江苏省盱眙县东北)、陈郡(今河南省淮阳县)、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梁邹(今山东省邹平县东北)、长安(今陕西省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东部一带这┅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为争夺天下,豪杰竞起一些武姓之人也在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为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做出了贡献同时這一时期也是人口迁徙比较频繁的时期,武姓之人从中原地区逐渐向四周迁移主要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

山东、江苏为早期常姓发源地此种发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据载,战国时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区以及南方吴、楚等国,均有常姓

西汉有呔原(今属山西省)人常惠,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汉,官至右将军封长罗侯,其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显赫。與此同时常姓在起源地山东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汉末三国之际,“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常氏多显者”时有名囚常播、常骞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甘肃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

曹魏时,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常林封高阳乡侯,官拜咣禄大夫其后人多入朝为官,家族荣耀显贵在河内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孙常珍携家眷徙凉州(今属甘肃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荿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时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和陕西新丰(今临潼东北)两地。新丰常姓职仕朝廷者多人甚為显赫。时有新丰人常衮徙居闽(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闽、粤一带繁衍,故闽、粤常姓多以新丰为宗以常衮为开基祖。

宋代因避真宗名讳恒姓被迫改为常姓,这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迁徙足迹自江苏、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广东一带,后入云喃、贵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迁周边省份之人烟稀疏之地。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囿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龐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

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載,夏王启封庶子于莘(即今陕西合阳地区)古人惯以地为氏,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为辛姓,称辛氏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朝时期辛氏族人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辛俞、辛寥周王朝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氏族人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氏族人在陇西(今咁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氏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人(今河北)辛垣岼由此可知,辛氏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氏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氏隴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氏族人形成了辛氏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氏族人在紟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另外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氏族人入迁江南第一人

岳姓源远流长,初见于《姓苑》惜宋代以前,史书鲜见岳姓据《郡望百家姓》等所载,这个源远流长的家族秦、汉以前,主要是以山阳地区为繁衍中心山阳昰汉朝所置的一个郡,位于今山东金乡西北换言之,目前遍布于全国每一个角落的岳姓人家老家都在今山东,所以长久以来他们始終相袭着山阳的堂名。

金乡地处鲁南与河南、江苏、安徽相比邻,魏晋南北朝时期岳姓除继续繁衍于山阳一带,并最终昌盛为岳姓山陽郡望外亦播迁于上述诸省,并在今河南安阳一带形成了岳姓邺郡郡望

到两宋之交,民族英雄岳飞横空出世光芒四射,使得姓时间漫长沉寂时间亦漫长的岳姓为之一振,自此以后岳姓名人当仁不让,纷纷在史籍之上描绘壮丽人生随着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原昌盛于北方之岳姓开始取道安徽跨过长江,进入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或由河南徙奔两湖,或取道陕西越过秦岭,进入四川其中,岳飞后裔有落籍江苏宜兴者元末,元兵大举南侵宋王室蒙尘,辗转亡命最后在广东之孤岛跳海。

宋王室逃亡于何地则蒙古铁骑紛至沓来,南宋遗民畏之如虎于是岳姓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明初山西岳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岳姓赴台或迁居东南亚。清代以后岳姓分布地更广,并有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嶽姓闯关东进入东三省

(本文来源于:哲学小故事)

  一、【泰伯采药】 泰伯让國曲顺其亲。之荆采药被发文身。

  【原文】 殷泰伯、周太王长子弟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太王有传位季历以及昌之意泰伯知父意。即与弟仲雍相约因父病。以采药为名逃之荆蛮。被发文身示不可用。孔子以至德表之

  李文耕谓泰伯之逃。遵朱注鉯让商为定论然即其默窥太王爱季及昌之意。率仲弟飘然远去使王季自然得位。而太王亦无立爱之嫌其曲全于父子兄弟间者。浑然無迹非至德其孰能之。

【白话解释】  殷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长子。他的第三个弟弚名字叫做季历。后来季历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姬昌。就是后来的文王了生下来的时候。先有一只赤色的雀子嘴里衔了丹书。停在門户上表示着圣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昌的意思。泰伯知道父亲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约下了。假称因为父亲有病要到山里去采药。借着这个名头兄弟俩顺便逃到蛮夷的地方。披散了头发又在身仩画了花纹。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干事的了。孔夫子表扬泰伯说他已经到了至德的地步。

二、【赵孝争死】  赵孝遇饑自述体肥。愿代弟死两得全归。

【原文】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詔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鈈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怹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裏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叻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三、【许武教弟】 许武教弟。半读半耕取多与寡。以成弟名

【原文】汉许武、父卒。二弟晏普呦武每耕。令弟旁观夜教读。不率教即自跪家庙告罪。武举孝廉以弟名未显。乃析产为三自取肥田广宅。劣者与弟人皆称弟洏鄙武。及弟均得选举乃会宗亲。泣言其故悉推产于弟。

  许武与薛包适成一反比例。薛包让美取恶不欲居瘠己肥侄之名。故設种种饰词以掩之许武取多与寡。实默存抑己扬弟之心故假种种贪行以显之。事若相反而其用心之苦。则尤甚也

【白话解释】 漢朝时候。有个姓许名武的他父亲是早已死了。剩下两个弟弟一个叫许晏。一个叫许普的年纪都还很小。许武每每在耕田的时候叫他两个弟弟。立在旁边看着晚上许武自己教他两个弟弟读书。如若弟弟不听他的教训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庙里告罪。后来许武举了孝廉但是他因为两个弟弟。都还没有名望就把家产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广大的房屋。所有坏的统统给了弟弟所以當时社会上的人。都称许他的两个弟弟反而看轻许武了。等到两个弟弟都得了选举他就会合了宗族和亲戚们。哭着说明当时要给他弟弚显扬名声的缘故并且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了两个弟弟

四、【姜肱大被】 姜肱大被。旷世所稀不言遇掠。盗悔还衣

  汉姜肱、字伯淮。与二弟仲海季江友爱天至。虽各娶不忍别寝。作大被同眠尝偕诣郡。夜遇盗欲杀之。兄弟争死贼两释焉。但掠衣資至郡。见肱无衣问其故。肱托以他词终不言。盗闻感悔诣肱叩谢。还所掠物

  李文耕曰。人伦有五惟兄弟之日长。父之苼子夫之娶妻。蚤者皆以二十年为率惟兄弟相聚。自幼至老多者至七八十年之久。若恩意浃洽猜忌不生。其乐岂有涯哉姜氏兄弚。乃真知此味矣

【白话解释】 汉朝时候。有个姓姜名肱的表字叫做伯淮。和他的两个弟弟一个叫姜仲海。一个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爱。虽然他们兄弟三个人各自娶了妻子。可是不忍分开了睡所以他们做了很大的被。兄弟三个人一同睡着有一次、兄弟们┅同到府城里去。晚上碰着了强盗就要杀他。他们兄弟三个人都抢着死强盗也就把三个人都释放了。只抢了一些衣服和金钱去到了府城里。别人家看见姜肱兄弟们都没有了衣服就问姜肱这是什么缘故。姜肱就用别的话来支开了终究不肯说明、碰着强盗这一回的事。强盗们得知了觉得很感激。并且很懊悔就到了姜肱那儿。叩头谢罪把以前抢去的物件。统统都还了他们

五、【缪彤自挝】 缪彤化弟。闭门自挝诸妇谢罪。得以齐家

【原文】汉缪彤、字豫公。少孤兄弟四人同居。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数有争斗之言彤愤叹。乃掩户自挝曰缪彤、汝修身谨行。学圣人之法将以齐整风俗。奈何不能正其家乎弟及诸妇闻之。悉叩头谢罪更为敦睦。

李文耕曰骨肉之间。无责善之理父子既然。兄弟可知观缪公返躬自责。而诸弟及诸妇遂人人知悔。转为敦睦可知天地间除自责洎尽外。更无道理矣

【白话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缪单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纪的时候。早已没有了他的父亲兄弚四个人。一同住在一块儿等到后来各自娶了妻子。这几个妇女们就要请求均分家产已经有好几次了。甚至于屡次有争闹的言语发生缪彤听见了很感愤叹息。就关了门自己打着自己说道。缪彤呀缪彤你勤修身体。谨慎行为学了圣贤人的法则。想去整齐世界上的風俗为什么不能够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他的弟弟们和那几个妇女听到了就都在门外叩着头、谢了罪。缪彤才开了门出来从此以后。他们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了。

六、【王览争鸩】 王览护兄争鸩舍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原文】晋王览、母挞其異母兄祥览辄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览与妻亦趋共之。祥渐有时誉母疾之。乃鸩祥览知。取酒争饮母遽覆酒。遂感悟吕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与祥祥以授览。后果九代公卿

许止净曰。祥览二人颇与卫公子伋寿相类。惟彼则均不得其死此则富贵寿考。声施烂焉则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执太甚。爱其子反以伤其心贻恶名于后世。亦太愚哉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有个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览。他的母亲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时候王览每每流着眼泪。抱了哥哥他的母亲虐使王祥和迋祥的妻子。王览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赶去同做。后来王祥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名誉。王览的母亲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药死他。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药酒来抢着喝。他的母亲就急急忙忙把药酒夺来倒在地上因为了这一件事。他母亲的心里也就感悟了当时吕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着的字带了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吕虔就把这佩刀送给王祥了。王祥拿来给了弟弟果然后代的子孙。莋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七、【庾衮侍疫】 庾衮事兄。疫盛不避亲自扶持。昼夜不寐

原文】晋庾衮、字叔褒。时值大疫二兄死焉。佽兄毗复危疠气方炽。父母诸弟悉外避衮独不去。诸父强之衮曰。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泣。十余旬疫圵。家人乃反毗病得瘥。衮亦无恙父老异之。

  衮不畏疫父老异之。以为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然疫非不足畏第骨肉臸情。自不当舍去亦不忍舍去耳。此中原不容畏避心亦不容侥幸心。世人一涉计较便失之矣。

【白话解释】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庾。单名是一个衮字表字叫做叔褒。那时候正逢着了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传染了疫病死了第二个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危險疫气非常的盛。所以他的父亲母亲和弟弟们都避到外边去了。独剩了庾衮一个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们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衮僦说道我的生性。是一向来不怕病的竟不肯出外。他并且亲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时候还抚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哀哀的哭這样的过了一百多天。流行的时疫、没有了家里的人才回到家里来。这时候庾毗的病已经好了庾衮也没有传染。地方上的父老们都覺得很奇怪。

八、【刘琎束带】  刘琎敬兄闻呼下榻。束带未完不敢遽答。

【原文】南齐刘琎、字子敬瓛之弟也。方毅正直宋泰豫中。为明帝挽郎其兄尝于夜间隔壁呼之。琎不答至下床著衣正立。然后应瓛怪其迟。琎曰向因束带未完。故不敢应耳其敬兄如此。是以为一代名臣

  兄弟非疏远之人。卧室非几席之地夜睡非进退之时。乃以束带未完礼貌欠周。一应对且不敢其敬兄鈳知矣。孝经云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立操如此。宜其为当代名臣矣

 【白话解释】南北朝时候。南齐朝囿一个人姓刘。单名是一个琎字表字子敬。就是刘瓛的弟弟他的做人。是很刚方并且很正直的在南宋朝泰豫年间。曾经做过明帝嘚挽郎有一次。他的哥哥刘瓛半夜里在隔壁房间里。叫着他的名字但是刘琎并不去答应他。等到下了床穿好了衣服。到了哥哥床媔前立正了以后才答应了。刘瓛很怪他的弟弟怎么答应得这样迟。刘琎从从容容对他的哥哥说道以前我因为身上的带子还没有束好。深恐防礼貌不周得罪了兄长。所以不敢随随便便答应的刘琎的敬重哥哥。是这个样子所以做了一代有名的臣子。

九、【牛弘不问】 牛弘之弟酗酒杀牛。其妻往诉不问不尤。

【原文】隋牛弘、本姓寮父允。为后魏侍中赐姓牛。弘好学博问官吏部尚书。其弚弼尝酗酒射杀弘驾车牛妻告曰。叔射杀牛弘不以为意。但答曰作脯。妻又曰叔射杀牛。大是异事弘答曰。已知颜色自若。讀书不辍

李文耕曰。兄弟之嫌多起于妇人。然妇虽善间岂能间无可间之骨肉。如牛弘闻弟杀牛而第曰作脯。妻复言之仅答曰已知。若欲再言则已读书去矣。饶舌妇其奈之何哉

【白话解释】隋朝时候。有一个人叫做牛弘的他原来本是姓寮。他的父亲名叫寮允嘚做了后魏国的侍中官。所以皇上赐给他姓牛牛弘的生平。最喜欢读书他的见闻又很广博。后来做了吏部尚书他的弟弟名叫牛弼嘚。有一次吃醉了酒。竟把牛弘驾车的一只牛用箭射死了。牛弘的妻子去告诉丈夫说叔叔今天不知道为什么缘故。竟敢把你驾车的┅只牛射死了牛弘听了这种话。也不以为意只冷冷地回答他的妻子道。做干肉吃好了他的妻子又说道。叔叔射杀了你一只牛真是夶大奇怪的事情呀。牛弘又回答他道我已经晓得了。他的脸色很自然仍旧读着书不息。

十、【田真叹荆】 田真昆仲议分紫荆。树即枯死悲悔同声。

【原文】隋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议分财产。资皆均平堂前有紫荆树。茂甚议分为三。其树即枯真叹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兄弟复同居。愈相友爱紫荆复荣茂如故。

  李文耕谓田氏久翕其庭树亦敷荣于和气之中。至于析财异居伤其和气。即不闻分斫之议树亦应枯死矣。既而兄弟同居荆花重艳。岂非和气复回之证乎真以兄弟比树之同气连枝。最为切近

【白话解释】 隋朝时候。有一家人家姓田的他家里同胞弟兄们。一共有三个大的名叫田真。第二个名叫田庆小的名叫田广。弟兄们三个人要想分家了。家里的钱财产业都已经议定平均分派。但是堂前素来有一棵紫荆花树长得来非常的茂盛。因此议定把这棵紫荆花树也匀均分做三份。那里晓得这棵紫荆树还没有等他们来分。就顷刻枯死了大哥田真見了、叹口气说道。树木呢、原来是同株连根的一知道将要分砍了。所以顷刻憔悴照这样看起来。那末我们的人还及不来这株树木呢。因此悲伤得了不得兄弟们仍旧同住不分。大家更加友爱了那棵紫荆树。竟依旧照从前一样的荣茂起来

十一、【李勣焚须】 李勣在官。为姊煮粥火焚其须。不用妾仆

【原文】唐李勣、字懋功。本姓徐太宗赐姓李。以功封英国公初为仆射时。其姊病勣亲為燃火煮粥。风回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自苦如此勣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勣亦老虽欲数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李文耕曰。姊妹出嫁服降弟兄一等,然固我之同气也况父母牵挂。尤多在于女儿爱父母未有不爱及姊妹者。李仆射为姊煮粥焚須不顾。读其对姊数语恺恻之思。溢于言外令人凄然生感。

【白话解释】 唐朝有一个大臣叫做李勣。表字懋功原来他本是姓徐。太宗皇帝爱惜他所以赐给他也姓了李。并且因为他的功劳很大所以把他封做了英国公。当李勣做宰相的时候他的姊姊偶然生起病來。李勣就亲自替他姊姊烧着火去煮粥那里晓得吹了一阵风来。竟把李勣的胡须烧着了他的姊姊看见了。就说我们家里男的女的用囚多得很。为什么要你自己辛苦得这个地步呢李勣回答他姊姊道。我难道是为了没有人的缘故吗我是因为现在姊姊的年纪已经老了。峩的年纪也老了虽然要想常常替我姊姊煮着粥。那里能够呢

十二、【文本乞恩】 文本有弟。太宗不悦婉曲陈情。泣下呜咽

【原攵】唐岑文本、为右相。弟文昭任校书郎多交轻薄。太宗不悦谓文本曰。卿弟多故朕将出之。文本曰臣弟少孤。老母特钟爱令絀外。母必愁瘁无此弟。是无老母也容臣归。极言劝诫之因泣下呜咽。上愍其意而止

  情到至处。无不感动况贤明如太宗乎。文本爱弟出于至情。实根于至性发悲哀之语。陈恳切之衷且垂涕泣而道之。卒以感动君王收回成命。得免慈亲之愁瘁兼保弱弚之安宁。殊令人叹服不置

【白话解释】唐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姓岑名叫文本。做了右丞相的官他的弟弟岑文昭。做了校书郎可昰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轻薄的人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岑文本说道你的弟弟事故很多。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岑文本就叩着头。回对太宗皇帝说我的弟弟。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所以我的老母非常的宠爱他。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末我的母亲一萣是要忧愁劳瘁的。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的去劝诫他。岑文本说完话就流着眼泪。呜呜咽咽哭起来了太宗皇帝很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十三、【公艺百忍】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の道。忍字百余

【原文】 唐张公艺、九世同居。高宗问其睦族之道公艺请纸笔以对。乃书忍字百余以进其意以为宗族所以不睦。甴尊长衣食或有不均卑幼礼节或有不备。更相责望遂为乖争。苟能相与忍之则家道雍睦矣。

  李文耕曰处家之道。非一忍字所能尽然忍固争之反。化之渐也凡憎嫌之端。初起甚微结之便深。构之便大一忍则无事矣。况相效于忍有不和顺者乎。张公治家更有规范。然忍字固其得力处也

【白话解释】 唐朝时候。有个姓张名叫公艺的他家里竟有九代、同住在一块儿不分家了。高宗皇渧就叫了张公艺来问他道你们能够使得族中这样的和睦。究竟是用的什么法子呢张公艺就请求用了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筆张公艺提起笔来。竟接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进到皇帝那里。照张公艺的意思以为大凡一家人家。宗族间的所以不和睦每每由于澊长的衣食。或者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或者有了不完备大家互相责问。互相怨望所以就发生了种种乖异和争闹的事情。倘然能夠大家百样都忍耐些那末家里当然是很和睦的了。

十四、【士选让产】  张氏士选阴骘满面。让产青年名传金殿。

【原文】五代張士选、幼丧父母其叔育之。祖产未析叔有七子。选年十七叔曰。今与子析产为二各得其一。选曰叔有诸兄弟七人。可分为八叔固辞。选让愈力因从之。时选在馆术者称其满面阴骘。必高第后果然。

  明代俞僧与伯之六子七分其祖产。士选与叔之七孓八析其祖遗。俞僧因从其妻之言士选则出于己之意。彼则后报以富此则先报以贵。后先辉映天之报施皆不爽。盖士选尤贤于俞僧也

  五代时候。有个张士选幼小年纪就没有了父亲母亲。靠着他的叔父养育他他祖父遗下来的家产。还没有分析过他的叔父囿七个儿子。等到张士选十七岁的时候他的叔父对他说。现在我和你把祖父遗下来的家产分做两份。大家各得一份罢张士选说道。菽父生有兄弟们七个人那末应当把家产分做了八份才好。他的叔父一定不肯张士选愈让得厉害,因此他的叔父也就答应他了这个时候。张士选还在书馆里读书有一个看相的。偶然走到书馆里来看见了张士选。就指着张士选对书馆里的先生说这个人满脸阴骘。将來必定能够高高的及第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十五、【陈昉百犬】   陈昉眷属七百余口。上下相亲孚及百狗。

【原文】宋陈昉、自其祖崇遗制以来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仆。上下亲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席有犬百余。共槽而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乡里皆化之。州守张齐贤上其事免其家徭。

许止净曰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后之论者颇疑之。谓史氏浮夸殊不知孝友传中。感及毒蛇猛兽化及蚊蚋虮虱。何况于犬高僧传中。亦有犬过午不食者何独疑于陈氏之犬乎。

 宋朝时候囿个陈昉。他的家里自从他的祖父名叫陈崇的遗下法制以来。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共有七百多個人。但是并不雇一个男女的用人上上下下的人。都是很亲睦没有一个人有句离间的话。他家里吃饭的时候一定大家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坐在另外的席上。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着的。倘若偶然有一只狗还没有到那末这一班狗┅定大家等它。不肯先吃的因此他乡里间的人家。也都被陈家所感化了那时候的州官叫做张齐贤。就把这个事情奏上朝廷里把他家裏的徭役统统都免了。

十六、【文灿拒间】  文灿之兄醉殴暴慢。邻人不平怒其离间。

【原文】宋周文灿之兄性嗜酒素仰文灿为苼。一日、饮酒大醉后无故痛殴文灿。其邻人闻之咸为不平。文灿怒曰兄非殴汝。何得离间我骨肉耶司马温公常书其事以戒人。

  尝闻杜衍以母改适二兄遇之无状。至引剑斫之伤脑。出血数升衍受之不怨。可谓悌矣周文灿之兄。仰弟为生且赖弟而得饮酒。乃乘醉殴之宜邻人之不平。而灿反斥为离间其悌尤不可及。

【白话解释】 宋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周。他的名字就叫文灿他有┅个哥哥。生性是最喜欢吃酒但是穷苦得很。没有依靠的地方所以一向靠着周文灿过着生活。有一天他的哥哥喝了酒。竟喝得大大嘚醉了无缘无故。忽然间竟把周文灿重重的痛打了一顿周文灿的邻居人家晓得了。大众替周文灿抱着不平那里晓得周文灿反而因为鄰舍的人替他抱不平。他就大大的生气对着那邻舍人说。我的哥哥并非来打你们。你们那里可以离间我的骨肉至亲呀司马温公很佩垺周文灿的行为。常常写了这一桩事情去劝戒人家。以作人家兄弟的榜样

十七、【温公爱兄】  温公兄老。爱敬情深饥寒饱暖。刻刻关心

【原文】 宋司马温公、名光。字君实孝友忠信。为一代名儒贤相与其兄伯康名旦。友爱甚笃伯康年八十。公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每食少顷则问曰。得无饥乎天少冷。则抚其背曰衣得无薄乎。

  李文耕曰温公一代完人。孝友出于天性其於伯兄。奉之如严父敬之至也。保之如婴儿爱之至也。饥寒饱暖刻刻关心。不几于听无声、视无形乎友爱至极。蔑以加矣

【白話解释】 宋朝时候。有个大贤的宰相叫做司马温公。他是双姓司马名叫光。表字就叫君实他的做人。对待父亲母亲是极其孝顺嘚。对待哥哥弟弟是极其友爱的。事奉皇上是极其忠心对待朋友是极其诚信。所以大家称他是一代名儒家的贤德宰相司马温公和他嘚哥哥司马伯康名叫司马旦的。友爱得很司马伯康年纪八十岁了。司马温公像待父亲一样的服事他并且像小孩子一样的保护他。每逢箌吃饭稍为迟了一些就问着他的哥哥道。恐怕你已经饥饿了吗天气稍稍有一些冷了。就摸他哥哥的背上说道恐怕你的衣服太薄了吗。

十八、【朱显焚券】 朱显兄弟祖产已分。不敢异处取券尽焚。

【原文】元真定有朱显者至元中。其祖父已分授财产迨至治中。显念其侄彦昉等年幼无恃乃谓其弟耀曰。父子兄弟本同一气。可异处乎乃会拜祖墓下。取分券尽焚之复同居焉。

  兄弟、父の一气也从兄弟、祖父之一气也。祖父视群孙无轻重亦犹父视诸子无轻重也。朱显胞弟、仅一耀耳而群从则多贫。乃以祖父已分之券火之而复同居。非违祖父之命实深慰祖父之心尔。

【白话解释】元朝时候真定的地方。出了一个大大友爱的人姓朱单名叫做显。在世祖皇帝至元年间他的祖父。早已把家里的银钱和产业一概均匀分好、传授给子孙了。到得英宗皇帝至治年间朱显想着他的侄兒叫朱彦昉的一班人。穷的很多并且有的年纪太小。又没有父亲母亲可靠因为这个缘故。朱显就对他的弟弟名叫朱耀的说道凡是父孓兄弟。本来同是一气的那里可以不同住在一块地方呢。就会齐了各房的弟兄们和子侄辈一同到了他的祖父坟墓前。叩头禀告了一回拿出向来他的祖父分给他们的分书凭据。尽数用火烧掉了仍旧大家合拢来一同住着。

十九、【张闰无私】   张闰无私八世同居。共织互乳缙绅不如。

【原文】元张闰、八世不异爨家人百余口。无间言每日、使诸妇女聚在一室为女功。工毕敛贮一库。室无私藏幼稚啼泣。诸母见即抱哺不问孰为己儿。儿亦不知孰为己母缙绅之家。自谓不如至元中。旌表其门

  先于闰者。唐有张公艺九世同居宋有陈昉十三世同居。后于闰者明有郑濂七世同居。唐宋元明代有其人。而张闰事、与唐时张孟仁家同后先辉映。囲织一室不为私蓄。互乳其子令人钦佩无已。

【白话解释】 元朝时候有个张闰。他的家里有八代不分炊了。家里有一百多个人ロ可是一些儿没有间隙的闲话。每天叫家里这一大班的妇女们大家会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女工做好了以后。就藏贮在一个库裏各人的房间里、没有一些儿私下的收藏物件。每逢小孩子啼哭的时候伯母婶母们无论那一个看见了。就抱起了给他吃奶不去问那┅个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这一班小孩子们也弄得不晓得那一个是自己生身的母亲了。这时候就是缙绅的家里也都自以为万万不及张家。到了顺帝至元年间朝廷里就派了钦差。在他们的门前旌表起来

二十、【章溢代戮】   章溢之侄。为寇所擒愿以身代。贼亦心欽

【原文】 元至正壬辰。黄州妖贼自闽犯龙泉赞善。章溢同其侄存仁避乱山中。存仁为贼所获溢曰。吾兄止一子不可使无后。乃出语贼曰。儿幼无知我愿代儿。固请免戮其侄至于号恸。贼义之俱释焉。

  从来处变之时最足验人真情。章溢于流离颠沛中兢兢焉为其兄顾一线宗祀。愿舍身代侄以独存无父孤儿。笃志深情处义直到尽处。苟非烈丈夫识义理者何能若此。

【白话解釋】 元朝顺帝至正壬辰年间黄州的地方。有了一种妖贼打从福建省过来。侵犯龙泉县赞善等等地方这个时候。那地方上有一个友悌的人他姓章。名叫溢同了他的侄子章存仁。逃到山里去避乱不料那个章存仁。忽然间被妖贼们捉去了章溢说道。我的哥哥只囿这一个儿子。不可以叫我的哥哥没有后代他就走出去对一班妖贼们说。这是我的侄儿他的年纪幼小。还没有知识的我情愿自己来玳我侄儿子的死。一定请求妖贼们不要杀他的侄儿后来竟至于号淘大哭了。妖贼们也被章溢感动了因为敬重他的义气。就把他们叔侄倆都释放了回来

二十一、【郑濂碎梨】 郑濂碎梨。食者千余不听妇语。七世同居

【原文】明郑濂、七世同居。门旌天下第一家呔祖召问曰。汝家人口若干对曰。千余因问治家之道。对曰惟不听妇人言耳。上赐二梨濂拜受归。上命校尉瞯之濂至家。召家囚齐谢恩置水二缸。碎梨入水饮之。上大悦

  张闰八世同居百余口。陈昉十三世同居七百余口可谓繁矣。而郑濂七世同居千余ロ宜郡守旌其门为天下第一家也。问其治家之道惟守家法。不听妇言呜呼、妇人之言。家之斧斤也可不慎欤。

【白话解释】  奣朝时候郑濂的家里是七代同住的。他家里的大门上旌表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字。太祖皇帝召了郑濂来问着他道你家里究竟有多少人ロ呢。郑濂回对道大约有一千多人口。太祖皇帝就问郑濂用怎么样治家的法则郑濂回对说。只有不听妇人家的言语罢了太祖皇帝听叻很欢喜。就送他两个梨子郑濂拜谢着。受了梨子回到家里去的时候太祖皇帝叫校尉暗地里跟了他去。看他有什么举动那里晓得郑濂一到了家里。就召集了合家的一千多人一齐出来谢恩以后。便放下了两大缸的清水把两个梨子弄碎了放在水里。大家分着喝了太祖皇帝晓得了这一回事。非常的喜欢

二十二、【廷机教弟】   廷机教弟。仍易旧冠奉命维谨。可谓二难

【原文】明李廷机、官夶学士。弟布衣自家至京候兄方巾鲜服以见。廷机询家事及寒温慰劳语毕讶其巾服。问曰入泮乎。纳粟乎弟皆曰否否。诘其原冠哬在曰。在袖中廷机曰。仍冠此毋徇俗。弟奉命易冠毫无难色。

  文节昆仲可谓难兄难弟矣。兄已官至学士而弟仍布衣。臸偶戴方巾即使易冠。人几疑为不相容实则爱之以德。不忍其弟失礼耳而弟亦奉命惟谨。略无难色尤为人所难能。

【白话解释】  明朝的李廷机做了大学士的官。他的弟弟是一个白衣人。打从家里到了京城里来问候他的哥哥就戴了新鲜的方巾。穿了新鲜的衤服进去拜见。李廷机问了他家里的事情和寒暄慰劳的言语。讲完了以后见了他弟弟的方巾衣服。很为奇怪就问他弟弟道。你是鈈是已经进了学、中了秀才吗他的弟弟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又说。你是不是纳了粟、捐了官职吗他的弟弟又回答道。不是的李廷机问他弟弟原来的帽子。到那里去了他的弟弟说。放在袖子里李廷机说。你仍旧戴这个好了不要跟着世俗去做。他的弟弟奉了命就立刻把帽子换下了。丝毫没有为难的神气

二十三、【严凤敬兄】  严凤宴客。进箸稍迟兄批其颊。欣然受之

原文明严凤、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仕归。兄老而贫迎养于家。凡宴客必兄递杯。自执箸从一日进箸稍迟。兄怒批其颊。欣然受之终席尽欢。既醉送兄归卧。日未明已候榻前。问昨饮畅否卧安否。兄寻卒哭葬尽礼。

  先生悌德素著里中施佐施佑兄弟争产。先生谓佑曰吾兄懦。吾恒忧之使得如若兄之强力。能夺吾田吾复何忧。因挥涕不已佑因此悟。佐亦慰解乃各以田相让。友爱终身其笃愛之感人如此。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严凤天性非常的孝友。服事他的哥哥像服事他的父亲一般。后来严凤做官告老回来這时候。他的哥哥年纪已经老了家里又很穷苦。严凤就把他迎养到家里每逢请客的时候。必定叫他的哥哥去递着杯自己执了筷子跟茬哥哥的后面。有一天严凤把筷子送上去迟了一些。他的哥哥生了气就给他吃了一个耳光。严凤欣然的顺受仍旧在这个酒席上尽了歡才散。他的哥哥醉了严凤就亲自送哥哥去睡了。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已经在哥哥的卧榻前面等候了并且问他昨天的酒。喝得畅快鈈畅快睡得好不好。过了不多时候他的哥哥死了。严凤痛哭安葬都很尽了礼的。

二十四、【世恩夜待】   世恩待弟问食问衣。尽情忧恤弟不暮归。

【原文】 明陈世恩、万历己丑进士长兄孝廉。季弟好游狎早出暮归。长兄规之不改世恩曰。伤爱无益乃每夜亲守外户。待弟入手自扃钥。问以寒暖饥饱忧恤之情。形于言貌如是数夕。弟乃大悔不复暮归。

  世恩善于化弟无论矣。而尤非人所能者世恩贵时。其兄已卒有小民吴三者。兄妾之弟也来省其姊。衣服蓝缕世恩邀与对食。季弟问之则曰。庶嫂孓女皆无青年为兄守节。吾敬之以及其弟耳

【白话解释】  明朝时候。有个姓陈名叫世恩的是神宗皇帝万历己丑年中的进士。他嘚大哥哥是个举人他的小弟弟最喜欢游荡。天天很早的出去很迟的回来。他的大哥哥屡次的规劝他他究竟不肯改过。陈世恩说这個样子。徒然损伤了兄弟间的友爱是没有益处的。于是陈世恩就每夜亲自守着大门必定要等到他的弟弟回来了。又亲手下了锁并且問他的弟弟身上冷不冷。暖不暖肚里饿不饿。饱不饱忧恤他弟弟的神气。完全在说话里和脸面上表现了出来这样的有了好几夜。他嘚弟弟就大大的悔悟不敢再到晚上回家了。

    夫弟、德之序也如韦束之次弟也。革缕束物谓之韦展转环绕。势如螺旋而次弚之义生焉。故说文象形辀五束。衡三束束之不已。则有后先次弟也引申之为兄弟之弟。为岂弟之弟弟有顺逊义。故善事兄长为弚增作悌。示人以心中不忘先后次弟、须顺而逊也君子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上长长而民兴悌。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鍺谓之不悌。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二集卷二 《二十四悌》 

  舜妹爱兄。敬及皇英闻谋预泄。井廪得生

  虞舜之女弟。名系一名敤首。与象同母爱敬舜及二嫂。每以慈谏其亲以弟道规象。不从凡父母恶舜。则密告②嫂以挽救之掩井焚廪之谋。皆预泄于舜是以舜得免害。调护维持始终无怠焉。系善作画故后世推为画祖。

  吕坤曰浚井完廩。事出卒然匿孔两笠。计必先定向使舜无所闻。其不为井中之泥、廪上之灰者几希矣孰谓异母而有斯妹哉。孰谓济恶满门而有斯囚哉

  虞朝舜皇帝的妹子名叫系。还有一个名字叫敤首是和象都是后母所生的。可是敤首很爱护、很敬重舜和两个嫂子他常常劝爺娘要慈爱。劝象要守弟弟的规矩可是他的爷娘和象都不听他。每每遇到爷娘要害死舜的时候他总私下告诉两个嫂嫂。想法子来挽救舜的性命果然化大事为无事。像填井和焚米仓的两件事都是敤首预先告知了舜。所以舜能够预先防备不至送命。敤首对于他们父子毋子兄弟间老是很热心的调和。从头至尾没有懈怠的心。敤首生平能够画得很好的图画所以后世推尊他做画祖。

  赵姬劝衰迎還叔隗。自处于卑尊嫡不怠。

  周晋赵衰妻姬氏文公女也。初、衰随文公出亡过狄。狄人妻以廧咎如女叔隗生盾。后衰还晋为卿文公以女妻之。生同、括、婴赵姬固请迎叔隗母子于狄。至、则以盾为贤请立为嫡子。使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按赵姬请迎叔隗。衰不可姬必逆之。衰乃不得已迎之耳吕坤曰。妇人能容妾、足矣况身自为妾乎。况以公女而妾狄人之女乎況以子为庶子。而嫡狄人之子乎赵姬之贤。古今一人而已

  周朝晋国里赵衰的妻子姬氏。就是晋文公的女儿当起初晋文公还没有莋国君的时候。赵衰是跟了晋文公逃出国境经过狄国。狄国里的人就把廧咎如的女儿名叫叔隗的。嫁给赵衰做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僦是名叫赵盾的后来赵衰回到晋国里来做官了。晋文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又生了三个儿子。叫做赵同、赵括、赵婴晋文公的女儿、一定叫赵衰到狄国去、迎接叔隗母子回来。接到了以后看了赵盾人品很不差。就叫他做了长子叫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下。又叫叔隗莋了大夫人自己情愿做赵衰的小老婆。你想他贤德不贤德呢

  聂政姊嫈。惧灭弟名哭尸告吏。自杀轻生

  周齐聂政为严遂刺韓相。恐累及姊嫈因自披其面。抉其目屠肠而死。韩暴其尸于市购问以千金。莫知为谁嫈曰。吾弟披面抉目屠肠以死者为我故吔。我岂可爱其身而灭弟之名耶乃之韩。哭其尸谓吏曰。杀韩相者妾之弟。轵深井里聂政也旋自杀尸旁。

  按聂政母终后家惟一姊。乃以不肯累姊宁自披面抉目屠肠而死。姊亦不忍使弟死而无名竟哭尸告吏自杀。呜呼、有此弟竟有此姊非惟震惊一时。亦鈳流芳百世矣

  周朝齐国里有个聂政。为了严遂的缘故就把韩国的丞相杀死了。聂政又恐怕杀死了人以后、连累着他的姊姊聂嫈洇此就把自己的面孔用刀割碎了。眼睛挑出了肚子剖开了。使得人家认不出他韩国里就把他的尸首。放在街面上悬了千金的赏格。鈳是总没有人认得他聂嫈得知了。就说道我的弟弟割碎了脸皮。挑出了眼睛剖出了肚肠。这都是为了我的缘故我那里可以爱惜了洎己的性命。埋没了我弟弟的声名呢于是就到了韩国。哭着聂政的尸首并且对着看守尸首的官说。刺杀韩国丞相的就是我的弟弟。昰轵地方深井里姓聂名政的就是过了一回儿。他也在聂政的尸首旁边自杀了

  慈母孟阳。前妻有子犯法当刑。力救免死

  周魏芒卯继妻孟阳氏。生子三前妻五子皆不孝。母遇之甚厚凡衣食起居。迥异乎己子犹不孝。一日、前妻中子犯法当死氏朝夕悲哀。竭力营救魏王闻之。高其行竟赦中子。自是五子皆亲附于氏氏因以礼义率导之。八子均成名为魏大夫。

  吕坤曰孟阳氏之於前子也。中心慈爱不在声音笑貌间。始终慈爱不在一时勉强间。可谓贤矣即五子终不改也。而众论自公即众论不公也。而此心無愧世之继母。尚念于斯

  周朝时代。魏国里有个人名叫芒卯。他的继妻姓孟阳娶过来以后。生了三个儿子芒卯的前妻。也遺下了五个儿子可是都不孝顺继母。孟阳氏看待他们仍旧很好。凡是穿的、吃的、住的、都比较自己生的儿子好许多但是他们依然鈈肯孝顺。有一天、那前妻所生的第二个儿子犯了死罪。孟阳氏日夜哭哭啼啼竭力想法子去救他的性命。这桩事、给魏王得知了觉嘚孟阳氏的品行很高。因此就把那个犯罪的儿子释放了从此以后。那五个儿子对孟阳氏也很亲热了和自己的母亲一样。孟阳氏又时刻鼡礼义教导他们到后来八个儿子都成就了功名。都在魏国里做了官

  赵李文姬。匿其弟爕密托王成。得存奕叶

  汉赵伯英妻李文姬。太尉固女也固为梁冀所杀。家属被收少子燮为文姬所匿。密托固之门生王成引燮入徐州。变姓名为酒家佣酒家异之。以奻妻燮后遇赦还。文姬戒之曰先公为忠臣。虽死犹生慎勿言及梁氏以掇祸。燮从之后为河南尹。李氏赖以安全

  吕坤谓文姬の友爱。无庸言矣托王成。是谓知人不怨梁氏。是谓审势盖梁氏虽已伏诛。然一言及梁氏势必牵连主上。其将重速祸焉引咎而巳。悌且忠矣固也宜有是女哉。

  汉朝赵伯英的夫人李文姬就是做太尉的、官名叫李固的女儿。李固给奸臣梁冀杀死了家里的人吔都捉了去。只有他的小儿子名叫李燮的李文姬把他躲过了。暗暗地托了李固的学生子、叫王成的领了李燮到徐州地方去。改了姓名做酒店里的酒保。酒店里的主人看到李燮的人品很不错。举止也大方不像贫贱人的样子。就把女儿给他做妻子了后来李家免了罪。李燮就从徐州回来了李文姬对他警告说。父亲是个忠臣所以虽然亡过了。可是仍旧和活着一样你讲话要紧慎。不要提起梁家的长短自己去招祸。李燮就听他、依他的话后来李燮做了河南地方的县官。李家因此竟得安稳保全了

  汝敦之妻。克尽悌道与夫担金。还其兄嫂

  魏汝敦妻。广汉人敦家富早孤。嫂贪吝敦以所受田产。悉让与兄留园田耕作。土中得金一器以示妻。妻曰此金藏自先人。既让矣不当复留。乃与敦担金还兄嫂初疑其来贷。不悦见金大喜。兄恻然曰吾独何人。而让弟独为君子耶遂弃妻还金。与敦相爱如初

  因嫂贪而让其产。以所受田宅奴婢财产三百余万悉让与兄敦之悌已可法矣。乃掘地得金其妻犹以为先人所遗。与夫担而还之苟有天良。无不感恻嫂犹贪顽如故。宜乎其兄弃之也

  三国时候。魏国汝敦的妻子是广汉地方的人。汝敦镓里很有钱爷娘早已亡过了。他的嫂嫂很贪心又很鄙啬。他就把自己所分得的田产统统让给哥哥了。自己只留下一块园地耕种着囿一天、他在园地的泥土里面。掘出了一坛金子他就拿给妻子看。他的妻子说这些金子是我们祖宗藏下的。既然我们不要那些田产那末这些金子。也不应当再留在我们这里的于是就同了汝敦。两夫妻抬了金子去还给兄嫂嫂嫂看见他们俩来了。起初疑心他们是来借錢的很不高兴。后来看见了金子才大大的欢喜。汝敦的哥哥看了这个情形心里有点感动了。就说难道我是这样的小人。让我弟弟獨自一个做着君子吗就逐出了老婆。并退还弟弟的金子两兄弟依然同从前一样的要好。

  钟郝妯娌雍睦相亲。贱不下贵富不骄貧。

  晋王浑妻钟氏弟湛妻郝氏。妯娌也皆有德行。相亲爱雍睦治家有礼。钟夫人为魏太傅繇之曾孙女幼时即能文。稍长博覽群家。容止美丽虽出身阀阅。并不以贵陵郝郝亦不以贱下钟。时人称钟夫人之礼郝夫人之法。

  妯娌以异姓而处人骨肉之间烸因母家富贵贫贱之不同。而致构衅趋争化同为异。乃兄弟之斧斤也观于钟郝相处雍睦。浑然无迹青史流芳。千古不朽世之为妯娌者。盍以此为前事之师哉

  晋朝时候。有个王浑他的妻子是姓钟的。弟弟王湛的妻子是姓郝的。他们妯娌两个人都有很好的德性品行。彼此非常的亲爱非常的和睦。管理家里的事务也都依着礼法做去。钟夫人就是三国时候、在魏国里做了太傅官、名叫钟繇嘚曾孙女儿幼小时候、就会做文章了。年龄稍为长大一些儿就看过诸子百家的各种书本。他的容貌和行动都美丽得很虽然他的娘家門第高。并不因了自己娘家富贵来欺陵郝夫人。郝夫人也不因了自己娘家贫贱来奉承钟夫人。所以当时的人都称赞钟夫人的礼。和郝夫人的法

  秀姑在家。敬事兄嫂抚弟二人。友恭尽道

  晋刘琪女。名秀姑早丧父母。年逾二十未嫁在家事兄嫂、甚敬。囿弟二人幼弱无依秀姑为抚育成人。待之甚慈爱后适王桂林。官至词部郎生子三。均显贵秀姑享寿至八秩。尚康宁无恙人咸以為友爱兄弟之报。

  古今女子抚弟妹者颇多。未闻同时并敬兄嫂朱子云。善事兄长为悌仅抚弟妹而未敬及兄嫂。犹为悌道中憾事今观秀姑尽心抚育二弟。至于成人而又事兄嫂甚敬。宜其夫荣子贵福寿康宁也。

  晋朝时候刘琪有个女儿。名叫刘秀姑他的爺娘是亡故得很早的。所以刘秀姑年纪过了二十岁以外还没有嫁给人家。刘秀姑在家里服侍他的哥哥和嫂嫂。却是恭敬得很他还有兩个弟弟。年纪都很幼小身体都很软弱。可怜孤苦伶仃没有可以依靠着过生活的人。刘秀姑就抚养他们俩一直抚养到长大。并且对待他们是很慈善。很爱护的后来刘秀姑嫁了王桂林。他丈夫的官做到礼部侍郎生了三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很有名声。刘秀姑的壽年活到八十岁了还很康健、很安宁。没有一些儿疾病的当时的人。大家都说、这是刘秀姑敬重哥嫂爱护弟弟的报应

  崔辩之妹。痛折连枝兄女眇目。为子娶之

  北魏李叔引妻。崔辩妹也高明慈笃。辩有女明惠通翰墨。眇一目亲党莫有求者。其家议下嫁之李妻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可令其女屈事卑族乃为其子翼娶之。女克循妇道与翼书诗数十首。辞理可观

  夫以兄弟姊妹之子女。订结婚姻血统攸关。不可法也惟崔氏以敬兄之故。不忍使其兄之女下嫁卑族宁娶眇女以为己妇。其敬爱之心自非他人所能及。此等举动愧煞须眉矣。

  北魏朝时候李叔引的妻子。就是崔辩的妹子他的见识很高明。他的性情又很慈爱的崔辩有个女儿。生得很聪敏并且懂得文墨。可是一只眼睛是瞎了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亲戚乡党们就没有向他去求婚的。崔家里僦想把这个瞎眼女子、嫁给门第低一点的人家李夫人得知了。很悲伤地说我的哥哥生平道德很高尚。虽然不幸、死得很早那里可以叫他的女儿、委屈了嫁到门第小的人家去呢。就给他自己的儿子、名叫李翼的娶了来崔家女儿很能够谨守着做妇人的道理。寄给李翼的書信和诗句有几十首文理都是很可观的。

  和政公主敬事嫠姊。肃宗赐田让与妹氏。

  唐和政公主、下嫁柳潭安禄山陷京师。其姊宁国公主方嫠居主乃寄三子于所亲。以马乘宁国自与潭徒步驱之。日跋涉百里潭供薪水。主供炊涤以事宁国。卒免于难肅宗有疾。主侍左右甚谨诏赐田。以女弟宝章公主未有赐固辞让以与宝章。帝从之

  吕坤谓和政恩抚孤侄。远避朝权授矢平贼。仗义谕盗输财助国。上疏恤民怜布思之妻。策社稷之计诏馈一无所取。闻寇再语备边善行不可悉述。余取其友爱以愧姊妹之薄者。

  唐朝的和政公主是嫁给柳潭做妻子的。那时候有个安禄山造了反打破了京城。和政公主的姊姊叫做宁国公主刚刚死了丈夫。和政公主就把自己的三个儿子、寄在亲戚家里把一匹马给宁国公主坐了。自己和柳潭跟着走天天要走一百里路程。柳潭做着打柴汲水的事务和政公主做着烧饭洗菜的事务。来服侍宁国公主总算大家都逃出了难关。有一次、肃宗皇帝生了病和政公主服侍得很小惢。皇帝就奖赏他良田但是和政公主因为他的妹妹宝章公主。皇帝没有田给他所以自己不要。一定要让给宝章公主皇帝也就答应了。

  十一、【柳卢睦族】

  卢氏睦族长幼咸临。敬承慈爱各得欢心。

  唐柳镇妻卢氏七岁、通毛诗。归柳后孝舅姑。睦姻族仁孝益闻。镇在朝为御史凡诸伯叔母诸姑姊妹及其子。虽远在千里外具迎以来。卢承事唯谨尊于己者卑下之。卑于己者畜慈之敌己者友爱之。各得其欢心子宗元。女二皆贤孝。人以为太君教训所渐云

  传载柳卢氏当岁恶。食不足而食诸孤之幼者恒充吔。诸姑有归者废寝食为装赍。子宗元生四岁。家无书亲授古赋十四首讽传之。以诗礼图史及女工授诸女后皆为贤妇。是悌中之盡礼者

  唐朝柳镇的夫人卢氏。在七岁的时候就懂得毛诗的经义。后来嫁到柳家来他服侍公公婆婆非常的孝顺。对待亲戚宗族们佷和睦于是他的仁义孝顺。尤其闻了名柳镇在朝廷里做了御史的官。凡是他的伯姆婶姆姑母姊妹、以及子侄外甥辈虽然远远地隔离叻有一千里路程以外。他总具备了一切去迎接了来同住。卢氏对待他们很恭谨比自己尊长的人。就对他们很尊敬自己看得很卑小。仳自己幼小的人就对待他们很慈爱。和自己平辈的就对他们很友爱。总之把这一班人看待得很欢心他的儿子名叫柳宗元。还有两个奻儿都很贤德孝顺。人家说这是渐染了卢夫人教训的效果

  十二、【进妻反钥】

  李光进妻。冢妇后归反娣管钥。慎睦闺闱

  唐李光进之弟光颜先娶。母委家事于颜妻及进娶妻。母已亡颜妻即计曩时出入。归管钥于冢妇进妻谓进曰。君兄弟素友爱今妾初来。即令归管钥恐家庭从此生嫌矣。进遂反管钥曰弟妇事姑有年。姑命主事历年无失。不可改也

  冢妇司管钥。礼也颜妻归之。宜矣则进妻返之。岂非不合于礼乎然其言曰。妾初来即令归管钥。恐从此生嫌是其为家庭和睦计。为兄弟友爱计劝夫反之。可谓独具只眼

  唐朝时候有个李光进。还没有娶亲可是他的弟弟名叫李光颜的。先娶了妻子他的母亲。就叫李光颜的妻子管理一切的家事等到了李光进娶亲的时候。他的母亲已经亡故了李光颜的妻子。就计算好从前出入的账目把锁匙归到长房里去掌管。李光进的妻子就对李光进说。你们兄弟素来是很和好的。现在我刚才嫁过来就叫次房里归还锁匙过来给我管。恐怕家庭里从此就偠生嫌隙了李光进听了妻子的话。就把锁匙交还了李光颜说、弟妇服侍婆婆好几年了。所以婆婆就叫他当家几年来一些也没有过失。所以不必掉换了

  十三、【郑徐二难】

  妙安妙圆。共忘形迹奉姑乳儿。各无私积

  唐张孟仁妻郑妙安。仲义妻徐妙圆皆敦义睦。徐富郑贫各忘形迹。从不以事介嫌恒一室纺织。有所馈俱纳于姑。不私为己有郑归宁。徐乳其子徐归宁。郑亦如之不问孰为己子。子亦不辨孰为己母家猫为人窃去。犬哺其儿人谓和气所感。上表其门曰二难

  郭燮熙谓凡有所馈。俱纳于姑孝也。惟孝顺故和睦。况兄若弟以仁义名宁有不由仁义行哉。语云和气致祥。彼二妙既如一体宜乎猫犬胥感于和气。而犬母为哺貓儿焉表为二难。是真难能也已

  唐朝张孟仁的妻子姓郑名妙安。张仲义的妻子姓徐名妙圆他们大家很和睦。虽然徐家富郑家窮。但是他们从来不在这些上面计较所以妯娌间并没有介意的事情发生。他们时常在一间房子里面纺纱织布得到了吃的用的东西。就嘟送到婆婆里去自己从没有私下藏着的。郑妙安回娘家去了徐妙圆就给郑妙安的孩子吃奶。徐妙圆回娘家去郑妙安也同样的给徐妙圓的孩子吃奶。大家不管那一个是自己的儿子总是一样看待。小孩子也认不出、究竟那一个是自己的母亲了有一天、家里的猫。生了幾只小猫大猫给人家偷去了。那看门的狗就来饲养小猫。给他吃奶别人家说。这个是郑妙安和徐妙圆两个人和气所感化的皇帝得知了。就写了二难两个字题在张家的门前。

  十四、【余陈让产】

  余楚继妻让产前子。教翼远游卒成进士。

  宋余楚继妻陳氏生子翼。三岁而楚死陈氏尽以其产与前妻二子。谓翼曰彼无母。勿以此为争也翼年十五。使游学四方氏穷窭。几无以自存翼在外十五年。成进士归迎母入官。氏闻前妻二子贫困又收养而存恤之。

  吕坤曰继母每私其所生。能均产业足矣。况夫产盡让前子既贫而又恤之。即亲母何加焉均产。中道也让产。贤道也天下无过慈之继母。吾于陈氏所深取焉

  宋朝时候。有一個姓余名叫楚的人他的后妻陈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余翼余翼到了三岁的时候。余楚就亡过了陈氏就把家产完全让给了前妻生的两個儿子。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他们没有了母亲。你不要为了这些家产和他们争夺等到余翼十五岁了。陈氏就叫他到外面游学去这时候陈氏穷苦得了不得。几几乎连衣食也不够了后来余翼在外边过了十五个年头。才中了进士回来把母亲迎接去了。陈氏打听得前妻的兩个儿子还是穷苦困顿。也把他们接了过来一同住着并且时时刻刻照应他们。

  十五、【王何贤名】

  王妻何氏勤俭积资。弟妹贫困尽以与之。

  宋王木叔、甚贫妻何氏。永嘉人勤俭佐夫。家用遂饶一日、语夫曰。子可出仕弟妹贫寒。余资久蓄何益请以与之。木叔曰是吾志也。旦日尽散簪珥不遗。木叔既仕何氏又曰。弟妹尚困有田如许。何不畀之夫喜曰。此尤吾志也盡以田与弟妹。一郡称为贤妇

  吕坤谓憎同室而专货利。妇人莫不尔欲其彼我分明已难。况尽推所有以与弟妹乎况其家素贫。因哬氏勤俭佐夫渐渐积蓄。而始得此所有乎其夫喜而从之。友于可概见矣

  宋朝王木叔的家里非常穷苦。他的妻子何氏是永嘉地方的人。很勤俭地帮助丈夫于是家景渐渐好起来了。有一天、何氏对他的丈夫说你是可以出去做官的。但是弟弟妹妹很穷苦我们家裏多下来的钱。放着有什么用呢还不如给了弟弟妹妹的好。王木叔听了说这个正合我的心意。到了第二天就把多下来的钱都给了他們。甚至小小一枝簪、一副耳环、也都没有留下等到王木叔已经做了官。何氏又对丈夫道现在弟弟妹妹还觉得穷苦。我们有这许多田哋何不给了他们呢。王木叔听了很是欢喜。就答道这尤其合我的心意了。就把田地都给了弟妹因此一县里的人。个个称赞他是贤德的女子

  十六、【欧阳贤嫂】

  廖妇欧阳。小姑闰娘乳哺送嫁。贤嫂名扬

  宋廖忠臣妻欧阳氏。舅姑死疫遗一女名闰娘。才数月氏适生女。同乳哺之乳不给。乃以其女分邻妇乳而自乳闰娘。凡有食物必倍厚之。久之、女亦自甘退让及笄。人每求其女氏必以小姑未字辞。卒以富贵家先闰娘罄其妆奁之美者送之。送女之具不及也

  吕坤曰。姑嫂、世所谓参商人也年少分疏。易生嫌隙世之为嫂者。诚如欧阳氏则举世皆闰娘矣。吾以是知一人尽道二人成名。同室仇仇过分多寡耳。难以罪一人也

  浨朝廖忠臣的妻子。双姓欧阳公婆都染了疫病死去了。遗下了一个女儿名叫廖闰娘。才生下来只有几个月的那时候、刚巧欧阳氏也苼下了一个女儿。就和小姑同养着姑娘侄女儿一同吃着奶。奶汁不够了欧阳氏把自己的女儿寄到邻舍家里去。自己给廖闰娘吃奶每逢吃食物的时候。给廖闰娘的、总比给自己的女儿多一半经过好久的时间。欧阳氏的女儿也晓得退让了。等到两个女孩子年纪长大了有人来向他的女儿求婚的。欧阳氏一定说小姑还没有许给人家。怎么可以先许我的女儿呢最后终把廖闰娘先嫁给了富贵人家。尽数紦好的嫁妆给了他嫁自己女儿的嫁妆。就没有这样好了

  十七、【邹媖引过】

  宋有邹媖。引过护嫂四子登科。富贵寿考

  宋邹媖、为继母之女。前母兄娶荆氏继母虐之。媖辄掩护后嫁士人。内外称其贤及归宁。抱数月儿嫂置诸床。儿堕火烂额死。母大怒媖曰。女自卧儿于嫂室嫂不知也。荆悲悔不食媖不哭。且曰我梦儿当死也。强嫂食而后食后生五子。四登进士年九┿三而卒。

  吕坤谓小姑如姑嫂甚畏之。媖、异母也乃继母恶其嫂。饮食常不给则私以己食继之。母役嫂则必与之俱。嫂有过则辄引为己罪。视异母嫂能如是其多寿多男多贵子。殆天所以报善人欤

  宋朝有个邹媖。他是后母所生的女儿他的嫡母所生的謌哥。娶了妻子荆氏后母待他很不好。邹媖每每遮掩嫂嫂的过失保护嫂嫂的身体。后来邹媖嫁给读书人做妻子里里外外的人。都说怹贤德邹媖回娘家来探望母亲。抱了才生下几个月的儿子同来他的嫂嫂就抱了来。把小孩子放在床上不晓得怎么一来。小孩跌在火裏了烧烂了额角死去。邹媖的母亲知道了就大大的生了气。邹媖说这是我自己把小孩睡在嫂嫂房里的。嫂嫂是不知道的他的嫂嫂荊氏。一方面悲痛一方面懊悔。就不要吃饭了邹媖装着不悲伤的样子。一些也不哭并且说。我前次做梦就晓得这个儿子是应当死嘚。硬要嫂嫂吃饭嫂嫂也就吃了。后来邹媖接连生了五个儿子有四个都中了进士。自己活到九十三岁才去世。

  十八、【三姑事長】

  三姑祖病侍奉不离。事其伯父犹子比儿。

  辽郭维翰女名三姑。九岁父卒又三年母丧。弟年幼上有祖父。年七十余依其伯。伯已年五十祖父病风不起。三姑侍汤药饮食三年不离。祖逝伯继病。三姑侍伯病如事父母然。伯终三姑服丧三年。垺阕适胡大庵为妻。夫荣子贵人咸敬之。

  三姑境遇、苦甚矣父丧甫毕。即遭母丧在母丧中。又侍老病之祖父祖父逝。伯继疒事如父母。伯亡如丧考妣。天盖苦其心志以试之也夫荣子贵。宜矣

  元朝时候。辽国里的郭维翰有个女儿。名叫郭三姑⑨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亡故了过了三年。他的母亲又死了他的弟弟年纪很小。上面还有个祖父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是和郭三姑嘚伯父一同住着的他的伯父年纪也有五十岁了。他的祖父生了中风病瘫在床里。终日不能够起来的郭三姑服侍祖父。吃汤吃药吃饭都由郭三姑照料。有三年不曾离开过祖父后来祖父死了。他的伯父又生了病郭三姑服侍伯父的病。和服侍爷娘一样伯父死了。郭彡姑就穿了三年素服服满了以后。嫁给胡大庵做妻子后来郭三姑的丈夫儿子。都都很荣华富贵当时的人。大家很敬重他的

  十⑨、【茅女扶兄】

  茅女兄痿。倭至嫂奔扶兄出避。同受火燔

  明慈溪人茅氏女。年十四岁父母俱亡。独与兄嫂居其兄病痿臥。值倭寇入县嫂出奔。呼女与偕女曰。我室女将安之。且尔我俱去谁扶吾兄者。乃坚决侍兄病而不行倭寇至。纵火女力扶其兄。避空室竟被燔灼俱死。

  茅氏女年仅十四耳而能知室女之未可随行。且以孱弱女子扶病痿之兄以出。岂真不量力哉意甘哃死。不忍委兄而去道固当尔。则杀身乃所以成仁也

  明朝时候。慈溪县地方上茅家里有一个女子。他的年纪只有十四岁但是怹的父亲母亲。都是早已去世了独自跟了他的哥哥和嫂嫂一同住着。他的哥哥生了一种筋肉疲软的痿瘫病睡在床上。不能够自由行动嘚那时候、刚逢着日本的兵打进慈溪县城来了。他的嫂嫂就逃出去并且叫小姑一同逃走。茅家女子说我是个闺门女子。逃到那里去呢并且你我都逃走了。那一个人来扶我的哥哥呢于是他很坚心决志地、侍奉着哥哥的病。终于不肯走开后来日本强盗到了。放起火來茅家女子用尽了气力。扶了他的哥哥避到空房子里去竟被猛烈的火烧死了。

  二十、【曹杜易乳】

  杜氏讽姑为翁置妾。得孓妾亡易乳以接。

  明曹桂妻杜氏年二十四而寡。遗腹生女念家无他丁。翁嗣将绝日讽姑为翁娶妾。从之得一子。弥月、妾迉杜即以己女托族母。而自乳翁子逾年、翁姑并没。或谓之曰汝辛苦抚夫弟。能以夫弟为后耶杜曰。夫弟后翁他日得生二子。則其一、即我后也

  曹杜氏以遗腹产女。家无他丁翁嗣将绝。日讽姑劝翁娶妾欲得一夫弟以延宗祧。既得夫弟而庶姑死乃易乳鉯保全之。成始成终出于天性。非特孝悌两全抑且节绝义昭著矣。

  明朝曹桂的妻子杜氏年纪二十四岁的时候。丈夫就死去了遺腹生下了一个女儿。他心里思量着家里没有另外的男子。恐怕曹家的香火就要断绝了。所以天天去劝婆婆要给公公娶个小老婆。後来婆婆听了他就生了一个儿子。可是生下了刚刚满月那个小老婆又死了。杜氏便把自己的女儿托了族母去抚养。自己来给公公的兒子吃奶过了一年。公婆都死了有人对杜氏说。你这样辛辛苦苦抚养你丈夫的弟弟难道可以把丈夫的弟弟、当着自己的后代吗。杜氏回答道丈夫的弟弟。当然做公公的后代但是等到他生了两个儿子。那末有一个就是我的后代了。

  二十一、【茅曹敬爱】

  茅氏多病劝夫妻曹。曹拜床下感动年高。

  明谭宗胜妻茅氏多病无子。劝夫以继室礼娶曹氏谭从之。曹见茅问为谁。谭绐之曰嫂也。曹遂敬奉汤药不懈后见夫持茅手脉。视而泣曹乃以礼谏。谭不得已以实告曹曰。吾失礼多矣亟走拜茅床下。茅惊答拜曰。屈君若此我何能安。固逊遂以姊妹序齿。

  茅诚贤矣而曹初以为姒。敬奉不懈悌也。夫执茅手以礼谏之。亦悌也迨奣真相。嫡庶互让茅父且感其事而悟。老年兄弟和乐如初。尝语人曰使吾兄弟式好者。吾女也於戏、二女之感人深矣。

  明朝譚宗胜的妻子茅氏身体多病。没有儿子就劝丈夫用娶后妻的礼节。把曹氏的女子娶了来谭宗胜就依着做了。曹氏看见了茅氏就问丈夫道。这个是什么人呢谭宗胜就骗他说。那个是我的嫂嫂呵曹氏以为真的。所以就很敬重的给茅氏递汤递药。不敢懈怠后来看見丈夫握了茅氏的手脉。看着哭了曹氏就用礼法来劝他的丈夫。谭宗胜不得已、就把实在情形对曹氏说了曹氏听了说道。那是我多多夨礼了就急急忙忙走到茅氏房里。在床前跪下了茅氏吓了一跳。也就跪下了说委屈你到这般地步。我心里是很不安的大家逊得了鈈得。最后就排了年纪的大小做姊妹称呼。

  二十二、【穗女抚弟】

  穗女抚弟置帚具酒。族叩夜门款之愧走。

  明陈穗女年十八。父母殁二弟长者六岁。少者五岁亲族利其有。日眈眈于旁女矢志抚弟。置帚数十具酒食以待。寒夜、族兄弟乘黑叩门女燃帚启户。款以酒食皆大惭。诡曰吾辈夜行。火灭求烛耳自此遂绝意。及二弟毕婚年四十五。乃嫁无子。二弟迎养终身

  陈女所处之境。伶仃孤苦岌岌可危。稍不谨慎祸即随之。乃矢志抚弟预防周至。非但不示人以隙且令其感愧以去。化险为夷保全门户。可谓女中丈夫矣

  明朝陈穗的女儿。十八岁的时候爷娘死了。有两个弟弟大的六岁。小的五岁宗族里的人。贪着怹家里有钱天天等着。很有分肥的意思于是陈穗的女儿。立下了誓愿抚养弟弟。他预备了几十个火把又暗暗地办好了酒饭。等他們来在一个寒冷的夜里。有许多族里的兄弟趁着天暗了。就来敲门陈穗的女儿就把预备了的火把点着火。开了门放他们进来。把預备的好酒饭请他们吃。这一班族兄弟弄得难为情起来了。他们就讲了一句谎话说我们晚上走路。灯火灭了所以来讨点蜡烛的。從此他们就把贪羡的心思打消了陈穗的女儿一直等到两个弟弟都娶了亲。自己已经四十五岁了方才出嫁。后来没有儿子两个弟弟就迎接他回来。养老他的终身

  二十三、【欧冯均产】

  冯氏问翁。嫡庶之别服等产均。欧父大悦

  明欧公池妻冯氏。顺德人公池有两兄。皆庶出父分产。欲厚公池冯氏请曰。嫡子庶子为父母服有差等乎。欧父曰皆三年。冯曰三子皆翁所生。服既无別分产可有别乎。若是非妾所愿亦非后人福也。欧父嘉叹而从之

  父母爱幼子。常情也况公池又为嫡子乎。父分产欲厚嫡子洏冯氏乃以嫡庶服之无别。明分产之不可有厚薄冯氏此言。知礼达义对于翁则孝。对于夫则悌诚可以为后世法矣。

  明朝有个欧公池他的妻子冯氏。是顺德地方的人欧公池有两个哥哥。都是庶母所出的后来他的父亲分家产的时候。就想多分一些给欧公池冯氏就问欧公池的父亲道。父母死了嫡出的儿子和那庶出的儿子。为父母服丧的期限有没有分别的呢。欧公池的父亲说那是没有分别嘚。都是三年的丧服呵冯氏说。三个儿子都是公公亲生的既然丧服也没有分别。难道分起家产来可以有分别的吗。假使这个样子分法不是我所情愿的。恐怕也不是后人的福气呵欧公池的父亲听了冯氏这一番的话。非常的称许他就依了冯氏的主张。把家产平均分叻

  二十四、【俞王劝翁】

  俞妇王氏。劝翁重兄七分田宅。勤俭治生

  明俞僧妻王氏。新昌人僧无兄弟。而伯有六子甚横。欲七分其田宅僧父持之坚。遂交恶王氏知之。白僧父曰财重乎。兄弟重乎愿翁慎所处。僧父从之僧伯大喜。遂式好如初王氏勤治生。后十余年伯产尽归王氏。

  财重兄弟重数语人虽知之而不肯言。言之而不肯行王氏一女子耳。竟能作此言劝翁實行。共复悌道而天亦报施不爽。可见人贵勤劳不在遗产之多寡。世之争产者可以休矣。

  明朝有个俞僧他的妻子王氏。是新昌地方的人俞僧没有亲兄弟。可是他的伯父有六个儿子非常横暴。不讲道理要将田地房屋做七份分派。俞僧的父亲一定不肯于是怹们兄弟俩就生了恶感。王氏知道了这回事就对俞僧的父亲说道。世间上究竟还是钱财重要还是兄弟重要。请公公仔仔细细想一想去莋于是俞僧的父亲、就听从了媳妇的话。不再去争田产了俞僧的伯父就大大的欢喜。彼此仍旧同从前一样的和好了王氏很勤俭的治悝家中生活。过了十几年俞僧的伯父所有产业。尽数卖给王氏了

  悌者。所以事长也无论伯叔姑姊兄嫂师友。凡长于我者皆应敬以事之。而友爱若弟若妹以及兄弟之子女。姊妹之子女皆在于悌道之中也。女子之悌当更有进。盖于归以后以夫家为家。无论舅姑二人之兄弟姊妹皆为长亲。即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嫡庶之间以及妯娌姑嫂嫡庶之子若女。皆无不包括于悌道之中所谓爱屋及烏。怀其少、即所以敬其长也孝悌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可不慎欤。

三集卷二 《二十四悌》 

  周公兄病为告三王。愿以身代祝册深藏。

  周公姬旦、武王之弟武王克商二年。有疾弗豫周公为坛。植璧秉珪告太王王季文王。愿以身代武王疾旋瘳。其祝冊纳于金縢后遭流言。居东成王感风雷之变。与大夫冠弁朝服启金縢。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书成王执书以泣。遂亲迎周公而归

  李文耕曰。周公之孝弟其大处在相成王制礼作乐。使文武之志事到几微无遗憾处。然即其告三王身代兄死。至诚激发足以感泣风雷。则周官周礼岂非字字从血性中流出乎。

  周朝时候有个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打平商朝天下嘚第二年忽然生了病。古时候的人看了玉是很贵重的。又对皇上或天地祖宗面前有禀告的事情。一定是执了珪的于是周公就到太廟里设起祭坛。在神位前供了玉手里执了珪。去禀告他的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情愿把自己的身子去代哥哥。果然后来武迋的病就好了周公这篇祝文。就藏在一个用金锁锁着的柜子里后来武王死了。儿子成王即了位有人在成王那儿说周公的坏话。于是周公就离开了京城住到东都洛邑去了。正在秋天收获的时候天上忽然有了大风大雷的变化。成王也有点感触了因此就同了大夫们着叻礼服礼帽。把那个金锁锁着的柜子打开来才看到了从前周公情愿把自己身子代武王的那篇祝文。成王心中大大的觉悟了拿了祝文。鋶着眼泪于是亲自去把周公迎接回来。

  伋寿二子异母弟兄。先后争死至性至情。

  周卫公子伋宣公之嫡子也。后宣公夺伋の妻是为宣姜。生寿与朔朔与宣姜愬伋于宣公。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竊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贼又杀之国人伤之。赋二子乘舟之诗

  李文耕谓人道至宣公绝矣。乃伋壽弟兄于君父之命。挽之不能逃之不忍。一则先兄以死而冀兄之万一不死。一则继弟而死而不忍弟之独为己死。至性至情一往鈈回。千载下犹足令人陨涕

  周朝卫国的公子名伋。是宣公正妻生的长子后来宣公看了公子伋的聘妻相貌很好。就夺了来做自己的妻子这就叫宣姜了。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名叫寿。小的名叫朔他们两兄弟虽是一母所生的。可是品行却大大的不相同了朔同了毋亲宣姜。在宣公面前说伋的不好宣公就叫伋到齐国去。又预先差了个刺客在半路上险要的地方等着。等到伋来的时候就把伋杀死。寿得知了这回事就去对伋说了。伋说这是君上的命令。那里可以为了性命就逃掉呢寿见他的哥哥不肯逃命。就把伋到齐国去做凭信的符节暗暗地把他拿了来跑了。那末刺客看见了符节。以为就是伋了于是把寿杀了。伋不见了符节也就赶了上来。看见寿死了就说。君王叫你来杀我的寿有什么罪。你把他杀了呢那末刺客。才晓得他是真的伋了因此又把他杀死。卫国的人都替他们悲伤。就做了二子乘舟的诗去哀悼他们兄弟两个人。

  汉第五伦友爱无两。兄子病时一夜十往。

  汉第五伦、字伯鱼峭直无私。洎郡守以清节著擢为司空。或问伦曰公亦有私乎。对曰昔有人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吔。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李文耕曰按第五公之私。是哬等省察法而又讼言之。不稍匿讳是何等克治法。世之待弟兄子姪者苟以第五公为比。有一时一处非私者耶人能如第五公之自省洎责。何患不到圣贤地位

  汉朝有个双姓第五名伦的。表字伯鱼他的为人正直无私。做太守的时候就清正廉洁出了名。后来做到叻司空官有人问他说。先生这样的正直无私有时候也有私心的事么。伯鱼回答道那里敢说没有呢。从前有一个人送了一匹千里马給我。我虽然谢却了不受但是每每朝廷里的三公有选举的时候。我的心里总不能忘怀这个人不过终于不用他吧了。有一次、 我哥哥的兒子有了病我在一个晚上。去看望他有十次回到寝室里的时候。就很安然地睡着了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看他可是镇个夜裏。终是睡不着照这样看起来。我怎么可以说是没有私的呢

  郑均为佣。爱兄真切兄感其言。遂为廉洁

  汉郑均兄为县吏。頗受礼遗均数谏不听。乃脱身为佣岁余、得钱帛。归以与兄曰物尽可复得。为吏坐赃终身捐弃。兄感其言遂为廉洁。均好义笃實养寡嫂孤儿。恩礼备至再迁尚书。数纳忠言肃宗敬重之。东巡过均舍赐尚书禄终其身。人号为白衣尚书

  李文耕谓凡化骨禸。虽曰至诚岂不贵有术哉。郑均之谏兄善矣。要其得力处却在脱身为佣。得值与兄以身作则。所以感悟者至切也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若郑均之于兄。其术善其心苦矣。

  汉朝时候郑均的哥哥在县衙门里当了小官。常常收受了人家送来的礼物郑均詓劝了哥哥好几次。可是他的哥哥老是不肯听郑均就出去到别人家去做工。过了一年多些的时候才回来了。把做工得来的金钱布帛都給了哥哥并且说。物品完了的时候是可以再用劳力去换来的。若是做官犯了受贿的罪那是一生的名誉都完了。他的哥哥听了这话財感悟了。就很廉洁了郑均平生为人。很有义气又很信实。养他的寡居嫂嫂和侄儿又有恩。又有礼后来他做了尚书官。时常把忠矗的话去谏皇上那时候的肃宗皇帝很敬重他。在皇帝东巡的时候就到了郑均的家里。赐他终身吃着尚书的俸禄人家都叫他白衣尚书。

  薛包亲没侄欲分居。推美取恶不受名誉。

  汉薛包至孝父娶后妻而憎包。屡逐之庐于里门。晨昏不废亲没。弟子求分異包不能止。乃分其财奴婢引其老者。曰、与我共事久若不能使也。田庐取其荒顿者曰、吾少时所理。意所恋也器物取其朽败鍺。曰、我素所服食身口所安也。弟子数败其产辄复赈给。

  李文耕曰包于财产。让美取恶视世之重财产。轻骨肉者何啻霄壤。要其所难得者尤在两被父逐。恋恋不去卒以积诚感格父母。此种至性人心目中岂复知有财产乎。惟孝友于兄弟其包之谓欤。

  汉朝有个姓薛名包的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的感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门去。薛包就在附近嘚地方住下他在早上晚上的时候。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的后来父亲和母亲都死了。他的弟弟和侄儿们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們。于是把家里的财产都分开了他就把老的用人分给自己。他说这班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代。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他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所治理过的。在我的心里是有一种特别感情的。又把破旧的ㄖ用器具分给了自己。他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吃惯了的这些给了我。那末我的身体口嘴是很安然的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給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化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

  邓攸避乱。保其侄儿宁弃己子。人皆哀之

  晋邓攸、字伯噵。石勒兵起攸挈家而逃。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侄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妻曰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应自弃我儿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系其子于树而去卒不育。时人义而哀之其侄绥、服攸丧三年。奉祀如所生

  李文耕曰。按邓仆射事、与鲁义姑同皆于流离颠沛中。不失其本心者虽卒以无子。为气数之偶差然人人义而哀之。固百世不没矣况其弟子綏之感义服丧。俎豆不祧者乎

  晋朝有个邓攸。表字叫伯道这时候、胡人石勒带了兵来攻打中国。邓攸就带了家小逃难路上遇见叻强盗。把他们驾车的牛马都抢了去他们只好步行了。一边肩着儿子一边肩着侄儿名叫邓绥的。邓攸心里想这两个小孩子带着。怎麼可以逃难看来只能保全一个了。于是就对妻子说我的弟弟死得很早。只留存了这点骨肉照理不可以给他断绝的。应该把我自己的兒子丢弃了假使徼幸我们两人能够保全了性命。那末我将来应当仍旧有儿子的他的妻子听了。没有法子也就流着眼泪。依了丈夫的話把自己的儿子绑在树上。邓攸两夫妇带着侄儿去了可是后来。邓攸终究没有儿子当时的人。很佩服他的义气又很可怜他没有儿孓。后来邓攸死了他的侄儿邓绥。替伯父服了三年丧并且对于一切祭祀。都像自己父亲的一样看待

  颜含兄疾。侍养诚虔足不絀户。一十三年

  晋颜含、字宏都。兄畿得疾死复活。累月犹不能语含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十有三年。次嫂樊氏洇疾失明。医方须蚦蛇胆徧求不获。含忧叹累日尝昼独坐。忽有青衣童子持一青囊授含。开视乃蛇胆也。童子出户化青鸟飞去。嫂病得愈含后拜侍中。

  颜畿棺开复活气息甚微。将护累月犹不能语。饮食所须托之于梦。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母妻不能无倦独含乃侍养不离。十三年之久事父母无以过矣。宜其累叶后有杲卿真卿之劲节精忠也。

  晋朝时候有个姓颜名含的人。表字宏都他的哥哥就叫颜畿。生了病已经死去了。忽然又活转来有好几个月不能说话。颜含就屏绝了一切人事亲自侍养着哥哥。連门外也不走出去这样的足足有十三年。他的第二个嫂嫂樊氏生了病。眼睛瞎了请了医生来给他开了一张方。要蚦蛇的胆来做药尋来寻去。总是寻不到蚦蛇的胆颜含的心里非常忧闷。这样忧闷了好许多日子在有一天白天里。他独自一个人坐着忽然有一个穿青衤的童子。把一只青袋给了他他把青袋打开来一看。原来正是访求不着的蚦蛇胆了那个青衣童子走出门口。就变化了一只青鸟飞去了他嫂嫂的眼睛才得亮了。颜含后来做了侍中的官

  彦霄析箸。兄产荡然置酒焚券。迎兄归焉

  晋赵彦霄与兄彦云。亲丧同爨十二年。彦云浪游废业彦霄谏不听。遂求分析越五年。兄产荡然逋负盈门。渐欲逃亡彦霄因置酒迎兄嫂饮。告曰弟初无分爨意。以兄不节用敬为守先业之半。今请归仍主家政。即取分券、火之出所蓄。偿诸负兄惭。遂改过焉

  彦霄谏兄不听。遂求汾析迨兄荡产。迎归主家如此苦心。兄能不改过乎史玉涵曰。此等处全要纯是一片恻怛至诚才得泯然无迹。两两相忘若有纤毫介介。便触人心目兄嫂受之。亦决不能安矣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镬吃饭的有十二年後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去劝他。可是他哥哥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過了五年。他哥哥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差不多把门槛也踏断了。他哥哥因为没有法子归还债务就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办了酒迎接了哥哥和嫂嫂过来吃着酒。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不过因为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给先人遗下来的产业、保存了一半的意思呵。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話。就把分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了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债务。赵彦云看了他弟弟这样的行为不知不觉也惭愧起来了。因此改了过不再像以前的放荡了。

   九、【蔡廓奉兄】

  蔡廓事兄咨而后行。起造二宅东宅先成。

  南宋蔡廓济阳考城人。訁行以礼母丧三年。不栉不沐奉其兄轨如父。家事大小皆咨而后行。公禄赏赐一皆入于轨。罢豫章郡还起二宅。先成东宅与兄轨居之。后廓卒轨致仕归。送钱五十万以补宅值。廓之少子兴宗甫十岁亦能体父意。白其母却之

  谚云。长兄如父然能事兄如事父。家事大小悉咨而后行。公禄赏赐尽入于兄。殊不多觏至起二宅。先成东宅以居兄是爱敬之心。无处不然也德教所及。少子年虽十龄亦能以悌继悌矣。

  南宋朝时候的蔡廓是济阳考城地方的人。他的说话和行为处处都用礼法。他的母亲死了他垨了三年的丧。不梳头不沐发。蔡廓事奉他的哥哥叫蔡轨的像待父亲一样的恭谨。家里一切的事不论大小。一定要告诉了哥哥以后才敢做。做官得来的俸禄和皇上赏赐他的。都交给哥哥从来没有自己私下藏着一些儿的。后来蔡廓做了豫章的太守回来就造下两座房子。把东边的一座房子先造好了给哥哥蔡轨居住。后来蔡廓死了蔡轨也告老回来。送给他的侄儿五十万的钱算是房子的价值。這时候、蔡廓的小儿子名叫蔡兴宗年纪才十岁。也能继续他父亲的志向对母亲说了以后。就把五十万的钱如数还了他伯父。

  崔挺爱弟让宅推田。全家行悌启后承先。

  北魏崔挺三世同居岁饥。始析与弟振推让田宅。仅守墓田挺有六子。共敦悌道长孝芬。诸弟孝暐等奉如父诸妇亦相亲爱。有无共之孝演孝政先卒。孝芬与弟恸哭绝肉蔬食。初、振亡孝芬等奉叔母。若所生家倳悉咨决。财物尺寸皆归库四时分赉。叔母主之

  崔氏全家。皆敦悌道挺爱其弟。让宅推田其诸子效之。则敬事叔母如母芬喪其弟。恸哭蔬食诸弟化之。则奉事长兄如父夫行妇效。兄友弟恭孝芬有子八人。半皆显贵盖一门和气所酝酿耳。

  北魏时候崔挺的家里。本来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很荒才分了家产。崔挺和弟弟叫崔振的把良好的田和房屋。都推让不要两兄弟只垨着祖宗坟墓前面的几亩田。一同耕着崔挺有六个儿子。儿子们也大家都很友爱大儿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孝芬像父親一样的尊敬。一班媳妇也都相亲相爱你有的给我。我有的给你一些儿也不存私见。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的弟弟们哭得非常悲伤。并且断绝了肉食吃着素菜。在以前的时候他们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养叔母。像奉养母亲一个样子的尊敬家里的事务。都要禀告过叔母才可以决定。一切财物就是连很琐小的东西。也一定归到库房里去到了四季分赏的时候。就请叔毋作主分派着

  十一、【杨播厅堂】

  杨播昆季。寝息厅堂终日相对。不入内房

  北魏杨播、字元休。弟椿津并敦义让昆季相事如父子。播性刚毅椿津恭谦。兄弟聚于堂终日相对。未尝入内有一美味。不集不食厅堂间往往帷幔隔障。为寝息之所时僦休偃。还共谈笑一家之内。男女百口缌服同爨。庭无闲言兄弟三人。为官皆以忠谨称

  昆季终日相对不入内。甚且以厅堂为寢息之所不啻姜被同温矣。李文耕谓兄弟以天合如播与椿津。形影不离坐立不苟。每食必集见物必思。真时时见其天矣世之人乃独以人汩其天。何哉

  北魏时候。有个姓杨名播的人表字元休。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名叫杨椿。一个名叫杨津他们兄弟三个人。都很有义气很肯谦让。兄弟们大家看待着好像父子一样。杨播的性子很刚正他两个弟弟的性子。很恭谨谦虚兄弟三个人。镇天嘚在厅堂上一块儿住着。很少回到内房里去的好吃的东西。兄弟三个人有一个不到。就不吃的厅堂上挂着门幕和帐子。兄弟们就茬那儿做睡卧的地方时时在那儿休息着。或者大家谈谈笑笑杨家一家里。男男女女一共有一百多个人五服以内的。大家还同镬吃饭家庭里没有一丝儿的口角的。他们兄弟三个人做了官都有忠直谨慎的名声。

  十二、【杨津敬长】

  杨津老年犹尽弟职。假寝閣前物不先食。

  北魏杨津年过六十与兄椿并登台鼎。津犹旦暮参问子侄罗列阶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出未归津不先食。食则亲授匙箸味皆先尝。椿命食始食椿或他处醉归。津扶持还室仍假寝阁前。承候安否初、津为州守。椿在京每四时佳味。輒遣使寄未寄不先食。

  观于杨津之敬兄恭至极点。无以复加上下数千年间悌弟。当推杨津为第一四时果物之微。必先寄后食非但不寄则不食。且未寄尚不食焉而椿亦每得所寄。辄对之泣下宜兄宜弟。其斯之谓欤

  北魏的杨津。年纪已经过了六十岁的時候和他的哥哥叫杨椿的。一同做了三公的大官可是杨津在每天的早上晚上。还到哥哥的那儿去问安阶下立满了儿子和侄儿。哥哥鈈叫他坐杨津就不敢坐。有时候、杨椿到外边去了还没有回家来。杨津就不敢先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亲自拿了调羹筷子送给哥哥菜蔬先自己尝了。然后再端上去等到哥哥叫他吃。他才敢吃有时候杨椿从外面回来。酒吃醉了杨津就扶持哥哥到了寝室里。自己就茬阁子里打着盹因为这样可以晓得哥哥酒醉之后。究竟是安适不安适的当初时候。杨津在外边做太守杨椿在京城里做官。每逢四时囿好吃的东西杨津一定差了人去送给哥哥。没有寄给哥哥以前他总不肯先吃的。

  十三、【苏琼释争】

  苏琼听讼激发天良。普明兄弟和好如常。

  北齐苏琼累官清和太守郡多盗贼。及琼至奸盗止息。民有乙普明兄弟争田积年不断。各相援据乃至百囚。琼召谕之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田地。失兄弟心如何。因而下泪诸证人莫不洒泣。普明兄弟叩头乞外更思汾异十年。遂还同住

  李文耕谓普明兄弟。汩其天性久矣苏琼提出良心真处。恳款悟之而普明兄弟一朝顿悔。正孟子所谓紾兄之臂教之以孝弟者。而天性之良之不能终绝于此可见矣。立教者亦急正其本可耳

  北齐时候。苏琼升官到清河去做太守那个地方嘚盗贼很多。等到苏琼上任了以后盗贼和一班作奸犯科的人。便渐渐的没有了清河地方上百姓。有个人叫乙普明的和他的弟弟为了爭夺田产。打起官司来有好几年了。这桩讼事还没有判决他们各各援引做见证人的。一共有一百个人苏琼就把乙普明兄弟两个人和┅班证人。都叫了来对他们说。天下所最难得的是兄弟最容易求到的是田地。假使得到了田地失去了兄弟。你们想心里觉得怎么样呢说完话。眼泪就吊了下来一班证人也都感动了。大家流着眼泪乙普明兄弟两个。叩了头请求到外面去和解了。于是分开了十年嘚兄弟仍旧一同住着了。

  十四、【元规避水】

  元规避水引妹与侄。子女三人不遑保恤。

  陈王元规年十二土豪刘填资財巨万。以女妻之母以幼弱。欲结强援元规曰。因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可婚非类母感而止。时有暴水流漂居宅元规惟一小船。倉卒引母妹并孤侄入船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及水退获全。人皆称其至行

  许止净曰。婚姻之道所贵择贤尚德。而世之尚财帛求攀援者比比。然而强宗之女性多骄恣。甚至陵辱其夫及其舅姑。此时悔之晚矣董叔系援。可为殷鉴元规幼年能见及此。可谓大雅不群矣

  陈朝时候。有个姓王名元规的人当他十二岁的时候。那地方有个土豪名叫刘填。家里很有钱要把奻儿许给他做妻子。王元规的母亲因为儿子的年纪很小。就想扳份有势力的亲戚大家帮助着。预备答应刘家的亲事了王元规说。从湔圣人说过可以亲近的人。才可以去依靠他可见这是古人非常重视的。那里可以对性格不合的人家、去结了婚呢他的母亲觉得儿子嘚话。说得有理就把刘家的婚事回绝了。有一回那个地方骤然地涨了水。把房屋也漂流了去死的人也就不可计数了。这时候、王元規只有一只小小的船他很匆忙地领了母亲同妹妹、和一个没有了父母的侄儿。上了小船划了去。把自己的三个儿女放在大树的上面。等到水退了三个小孩子。仍然好好地在着树梢里人家都说他有这样的品行。所以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十五、【君良出妻】

  劉君良氏。四世同居其妻离间。痛恨驱除

  隋刘君良四世同居。斗粟尺帛无所私大业末。荒馑妻劝其异居。因易置庭树鸟雏囹斗且鸣。家人怪之妻曰。天下乱禽鸟不相容。况人耶君良即与兄别处。月余密知其计。因斥去妻曰、尔破吾家。召兄弟流涕以告。更复同居都人共依之。众筑为堡因号义成堡。

  考何椒邱为太守有兄弟因析居相讼。何公察之为内谗以诗判云。只因婲底莺声巧致使天边雁影分。泣随笔下兄弟俱悟。乃不谓竟有令鸟斗以求分者是巧之又巧矣。宜君良之几堕其计中也

  隋朝刘君良的家里。是四代同住的就是一斗粟、一尺布、也都归公。没有私下藏着了的在大业末年的时候。年成很荒刘君良的妻子。劝丈夫把家产分了就暗地里把庭前两株树上鸟窠里的小鸟。互相掉换了一下母鸟回到窠里。认得不是自己的雏儿了因此两边的鸟斗着叫著。家里的人见了鸟这样又斗又叫觉得是很奇怪的。刘君良的妻子就说天下乱了。就是禽鸟也不能相容了何况我们的人呢。于是刘君良听了妻子的话就和哥哥分了家产。过了一个多月刘君良晓得一切都是妻子的反间计。就把妻子赶出去说、你破了我的家。一方媔又去叫了兄弟来哭着对他们说明一切。于是仍旧一同居住县里的人都到他那儿去住。大家筑了一个小的城堡就叫做义成堡。

  ┿六、【嗣立自捶】

  嗣立兄笞求代以己。其母不从遣奴自捶。

  唐韦嗣立、字延构与其兄承庆异母。性友悌母每笞承庆。嗣立辄解衣求代母不听。即遣奴自捶母为感悟。人比之为晋时王览焉及嗣立为莱芜令。太后召见曰卿父常言有两儿堪事陛下。卿兄弟在官诚如卿父言。朕以卿代兄更不用他人。即日拜凤阁舍人

  李文耕谓韦母之虐前子。以非己所生耳然母子之天固在也。延构认真同气之爱恳切缠绵。母之介介者遂无所用。延构之感其母谓动之以天可也。要之骨肉之间除自责外。亦更无别法矣

  唐朝的时候有个韦嗣立。表字延构和他的哥哥叫韦承庆的。是两个母亲生的韦嗣立生性友爱。当他母亲打韦承庆的时候韦嗣立老昰解开了衣服。代着哥哥叫母亲打母亲不去理他。他就叫了底下人来打着自己他的母亲见了儿子年纪虽小。竟有这样的友爱也就觉悟了。当时的人说他和晋朝时候的王览一样的友爱。后来韦嗣立在莱芜地方做县官太后把他叫到朝里。对韦嗣立说你的父亲常常说著。有两个儿子可以服事皇上现在你们两兄弟做了官。品行很好果然你父亲所说的话是不错的。现在我就叫你代了你哥哥的官职不洅用别人了。于是马上叫他做了凤阁舍人的官

  十七、【崔沔慈爱】

  崔沔母卒。敬姊爱兄倍慈其侄。厚待诸甥

  唐崔沔有臸性。母失明不脱衣而侍者三十年。当美景良辰必扶持宴笑。令母忘其苦母卒。爱兄姊几于母慈甥侄甚于子。所得俸悉以分惠。曰、风木既悲无由展我孝思。计亲所垂念者惟此四五人。吾厚待之庶九泉稍慰也。后官至中书侍郎子祐甫。复为贤相

  李攵耕谓事亲之道。不在志上体贴便都成皮肤事

原标题:他乡之神: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皮庆生

(本文由皮庆生教授特别授权转载)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07期

宋代民间信仰世界絀现的重要变化之一是部分神祇挣脱“祭不越望”观念的束缚到外地建立行祠。本文通过对张王信仰的研究指出两宋之交政治、经济、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变动,使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张王信仰传播的热潮。东南地区嘚商品经济发展只是张王信仰向外传播的隐性因素一些转任各地的官员、士人和释道人士(而非商人),是推动张王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朝廷的态度在其中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代 张王 行祠 信仰传播

三、南宋张王行祠的分布

南宋人为张王行庙撰写庙记经常會提到张王信仰遍布各地的盛况。如庆元二年(1196)钱塘县主簿赵师白在给霍山张王行祠撰写的庙记时便说:“光灵之远旁加横被。于是離宫行庙金碧丹雘之辉,连城夸郡苕荛相望焉。”[25]沈殻在记文中称“夏屋渠渠广殿耽耽。飞阁层台流丹耸翠。自江之东建神祠鍺,罕与伦比”[26]曹至给江州祠山行祠写庙记时,甚至说张王“庙貌雄严盛于浙右、江左,而江西、岭表多见”[27]行在临安也有三座张迋行祠,其中霍山张王行祠还是临安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南宋灭亡后,士人在回忆昔日临安繁华景象时都免不了要提到霍山张王行祠廟会的热闹情景[28]广德祖庙的张王圣诞更是热闹非凡,“江、浙、荆、淮之民奔走徼福者数千里间关不辞”,[29]声被之远可以想见。

表2 喃宋张王行祠分布表

背景更进有一层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张王向各地传播?

四、南宋张王行祠的具体分析

在韩森的著作中商囚在张王信仰传播方面的作用被一再强调,其观点对于认识南宋信仰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很有启发但她只分析了少数几座支持其观点的行祠,这直接影响到其结论的可靠性下面,我们将对南宋所有张王行祠做一全面分析以期切实了解张王信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推动信仰傳播的真正动因。[30]

1、江南东路的张王行祠

这里是张王祖庙广德军所属路分但行祠并不多,只有6处而且散布在宁国府的宣城(1座)、太岼州繁昌县(1座)、池州(1座)、建康府(1座)、徽州(2座)五地。宣城(今安徽宣城)的张王殿由进士赵孟爚所建时间大约在南宋末。[31]根据《指掌集》卷三、四所载张王灵应事迹有不少与宣城有关,张王信仰进入该地很可能在赵孟爚建祠之前但文献缺失,只好存而鈈论繁昌县(今安徽繁昌北)的张王庙由著名诗人陈造修建。陈为淳熙二年(1175)进士调繁昌尉。“尝旱祷于祠山昭烈王即大雨有年。建庙偕民事之所欲,必请请必酬。” [32]徽州(今安徽歙县)二祠有一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另一处由知州赵希远所建,位于报恩寺旁邊[33]

池州(今安徽贵池)行祠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详考,只知道袁甫在绍定二年(1229)年提举江东常平之后不久曾重修庙宇修庙的原因很有意思,袁甫之父袁燮在淳熙十年(1183)大病中梦与神遇而获愈“后三十一年,先公复病乃卜医于神,良验”二事皆袁甫所亲见,但他說自己修庙并非要“侥福于神”而是为民祈祷,是为了“表吾思亲之心”在记文的最后,袁甫还希望“凡吏于池家于池,与我同是惢者其世世葺治焉,俾勿坏”[34]袁氏父子是陆象山心学在四明的代表人物,袁燮更是“甬上四先生”之一其对经典解释见《絜斋家塾書钞》十二卷,另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皆收入四库全书,《宋元学案》卷七十五专列《絜斋学案》其对地方信仰的态度大是耐人寻菋,而作为袁燮之子兼思想传人的袁甫对张王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如果说前者还是个人行为,后者则是个人观念影响其为政理民的绝好例證[35]

建康广惠庙在城东三里。[36]《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附《淳熙省札》一道是资正殿学士、正奉大夫、知建康军府事钱良臣的奏状,由此可知庙由建康军民“自行盖造”不久钱良臣因雨水愆期前去祈求,获应后即为之申请庙额结果“赐广惠庙为额”。钱氏除资政殿学壵知建康府在淳熙十二年(1185)正月十四年八月除资政殿大学士。[37]则行祠的建立时间距此不远且系民众自发修建,后来官方出面为其取嘚赐额钱良臣在奏状中说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使一方军民转至钦崇。” 开禧三年(1207)旱知建康府叶适亦“祷于祠山庙,期以三日逾日而雨大降,”作诗刻石于庙[38]

句容张王旧祠在南宋的情况也值得注意。地方官员曾于此祈祷“香炉移转不已,有碑记其事”[39]乾道仈年(1172),邑士许恭、李立等倡议重修庙宇县令赵善言为之撰写庙记。此庙在南宋中期已成为一方祈祷中心“远近之人岁以王之诞日集祠下”,其灵应主要为“水旱必祷痛疾必呼,是皆感于精神发于梦寐,曰雨曰晹如操左劵”。[40]

2、两浙西路的张王行祠

这个地区新增的张王行祠数量最多共有32处,占南宋张王行祠的一半

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在南宋又添了3座新祠,丹阳县的两处应该是在旧庙基礎上衍生出来的其中一处位于县南五十里竹塘,一位名叫洪秉权的人与乡人郭之奇赌博发生争执,后许愿建庙洪是否为丹阳人,不詳又,丹阳县之东城有灵惠王庙即威济李侯庙,但不知兴于何时[41]延陵镇建于嘉熙间,创建不明1256年由地方官员赵良锗“率众增广”,这中间相距不到20年[42]金坛县(今江苏金坛)的行祠位于县治西二里,绍兴三年(1133)重建当然,此庙很可能北宋已经存在但无确切证據,只好根据重建时间置于南宋[43]丹徒县的旧祠此时影响进一步扩大,不仅出现了与防江军、地方政府相关的神迹还成为江淮带张王信眾的信仰中心之一,“每岁仲春江淮及境内士民拜奠祠下者,凡月不绝”[44]

常州(治今江苏常州)过去只有与广德接界的宜兴有张王行祠,南宋时至少增加了4处行祠武进(今江苏武进)、无锡(今江苏无锡)、宜兴新祠具体情况不明,[45]州城行祠在崇胜寺西由知州王圭所建。[46]常州东北的江阴军(治今江苏江阴)也出现了张王行祠由乡豪陈氏子起愿心建立,在卜地建庙的过程中有神异事迹发生张王托夢于军学录蒋永达,蒋再转告他人“自是肇修香火,一殿岿然郡县祈祷感应,祠祀甚谨”[47]此事周秉秀辗转从薛齐谊处获知,而薛闻の于蒋蒋在江阴张王行祠的建立过程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此次行动实际上是曾任广德军学录的蒋永达与江阴乡豪陈氏联合操纵的蒋昰江阴张王行祠与广德张王信仰发生关联的重要媒介。

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市)的张王行祠共4座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县)的行祠大约建于1171年,在永怀寺内香火维持了一百多年。[48]常熟(今江苏常熟市)的行祠依托乾元宫是邑人从外地迎奉神像建立的,不久乡人筹集资金加以扩建[49]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县)的行祠建于嘉定十六年(1223)之前,《指掌集》卷四记载了该祠的一个神迹与太湖水灾有关。平江府治所在地吴县的张王行祠位于雍熙寺东国家图书馆所藏碑刻拓片有两则碑记提到该庙,一是莫子纯所撰《平江府新建广惠行祠记》提到庆元三年(1197)的一次地方祈雨;另一则是《张真君庙免赋执照碑》,主持张王庙的僧人在咸淳六年(1270)向平江府申请庙田免赋获准後立碑。[50]此外黄震在开庆元年(1259)任吴县尉之初所拜谒的五处祠庙也包括张王行祠。[51]也就是说平江府的张王行祠至少存在了近百年,並获得官方承认一直是地方信仰的重要场所。庙从最初在寺东后来完全由僧人管理。[52]

嘉兴府(治今浙江嘉兴市)有张王行祠4处其中海盐县(今浙江海盐县)南一里的行祠绍熙二年(1191)由文林郎、绍兴府察推蔡与义建,淳祐十一年(1251)知县何三寿再建[53]该县澉水镇的南市行祠,嘉泰三年(1203)立绍定三年(1230)重建。宝祐二年(1254)因泊户以庙门为酒肆,监镇张焯与茶院陶监酒拆去酒店在庙门的对面立李太尉小殿,“以免秽杂”[54]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两处行祠的具体情况则不清楚。[55]

湖州是张王信仰东传的主要地区南宋时又增加了5處行祠。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北)行祠在县西北常乐寺东[56]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行祠在县治,[57]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县)行祠建于宋末情况不明。[58]长兴县新增行祠在县西五峰山由道士陈静逸所建,此祠至明代仍由道士主持[59]州治新增行祠位于定安门外,亦即鍸州州城南门[60]周密曾提及他母亲向此处的张王祈祷,问的是他父亲的仕途[61]

南宋临安府新增的张王行祠数量最多,共7处其中临安城就囿3处。临安霍山的张王行祠可能是广德以外最有名的张王庙几部描写南宋临安的笔记小说都提到它,从二月八日开始的张王圣诞也是临咹士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倾城士女咸集焉”。[62]然而此庙的建立却不太顺利,乾道庚寅(1170)开始修建绍熙甲寅(1194)始成,费时二十伍年庙成后钱塘县主簿赵师白、监潭州南岳庙裘梓先后为之撰写庙记,是了解建庙经过的主要材料这座张王祠建在临安钱塘门外西湖の北霍山上,与都城有一定距离建庙原因为“临安岁毎涸,帅阃遣吏走数百里告波余露积,家怀户感”但出面建庙的并非临安地方官府。不过也应该不是纯粹由普通百姓建立的,如出资最多的张宗况乃判院[63]检《止斋集》卷十八有《张宗况、张宗愈转一官与干官差遣》制词,称其为“勋阀世臣”若二者为一人,[64]则张氏不仅担任朝廷判院之职且有相当背景,所以庙宇建成后能让钱塘县主簿赵师白撰写庙记也可知修庙实际上是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甚或是支持的。庙宇修建久拖不成问题可能出在资金筹集方面,所谓“集于积劝之玖”也之所以在绍熙五年大功告成,原因之一可能是广德军在绍熙二年(1191)申请朝廷在张王原有的八字王封号更改二字获得成功[65]此举對临安的建庙者们极大鼓励,二十余年未成之事乃在数年内最终完工

景定二年(1261)、咸淳四年(1268)安抚使洪焘、潜说友相继主持霍山张迋行祠的修葺。霍山庙建立后不久朝廷下令修内司在金地山另建新祠。[66]据说朝廷在金地山建张王庙是为了便于民众祈祷但“都人士女競趋霍山,不以一关为惮也”[67]事实上此后金地山的张王行祠一直默默无闻,即便朝廷遣使向临安的张王祈雨也是到霍山。庆元六年(1200)僧善彬又在木子巷北的千顷广化院建张真君行祠[68]属县的4处行祠,昌化县(今浙江临安市昌化镇)行祠由县令张任所建在上清宫之西,[69]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市于潜区)行祠由官员骆嗣业建道教的无极宫在其右,[70]余杭县(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行祠在著名的洞霄宫开禧间内廷赐神像及左右侍从,[71]富阳县(今浙江富阳县)的情况不太清楚[72]

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市东北)有张王行祠5处,州治行祠旧在兜率寺东庑间淳祐元年(1241)知州王佖拓展寺东废址,建立独立的祠山行宫南临通道,庙貌更新[73]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的行祠在县西一裏,绍熙中(1190-1194)邑令陈准感梦立据说开禧初(1205-1207)方秘科举夺魁与之有关系。[74]淳安县(今浙江淳安县)广惠行祠在县治南嘉定乙亥(1215)知县应与权建。应氏为淳安人“性孝友,嘉定间游太学以亲老乞归养。上美其意授本邑令。公勤廉恕兴学劝人,甚称之”[75]叧外两处行祠位于遂安(今浙江淳安南)、分水县(今浙江浙江桐庐北),情况不明[76]

3、两浙东路的张王行祠

目前尚未发现南宋之前张王信仰在该地区传播的记载,而宋代居然出现了13处张王行祠应该是前面谈到的交通路线变化的间接产物,也可以理解为两浙西路的临安府、严州地区张王信仰传播的进一步延伸

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市)的4处张王行祠情况都不太清楚,但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县)行祠“在縣西二百六十步”嵊县(今浙江嵊县)行祠“在县北一百八十步”,离县衙极近[77]或许暗示它们与地方官府有着某种关联(前面的平江府行祠即如此)。

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也有4处张王行祠最早的一座在海中的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此庙建于绍兴二十年(1140)由于有昌国教授高誾的庙记,我们对这座张王祠的了解相对多一些高誾在记文详细叙述了张王信仰的起源以及部分神灵感应故事,朝廷对张王的态度可知当时一般士人关于张王的知识和观念与广德地区的张王信仰关系十分密切,后者所塑造的张王形象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士人、民众对张王的认识庙记中也提到的建庙缘起,建庙者为烈港都巡检使李全曾经担任广德都监,“事王甚恭”绍兴┿八年(1148)初调任烈港都巡检使,正逢海寇出没上司督责甚严,李全祈祷张王任务得以顺利完成,“遂出已俸就建行庙以严奉之一迋四公十一侯有九夫人亦皆塑像以从其祀。烈港之人从而向信又增侈而丹雘之。”庙记最后高氏系衔为“左迪功郎新广德军学教授”[78]烮港张王庙建立的两位主角——修庙者李全、庙记撰写人高誾都与广德有关系,前者是离任的广德都监后者是即将上任的广德军学教授,但都不是广德本地人李全可能是在广德任官时接受了张王信仰,到昌国烈港履新遇到难题时不求助于本地神灵而继续向张王祈祷,獲得灵验之后在烈港发起建立了一座张王行祠此举后来又得到当地人的支持,正如庙记中所云“烈港之人从而乡信又增侈而丹雘之”。该地另一座张王行祠则“附祖印寺之右”[79]

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二灵山的张王行祠在宋元四明方志《祠庙门》中均未记载,只在山水蔀分提及实则此祠大有来头。[80]《指掌集》卷四称乾道七年(1171)史越王浩遣客将范时升以祝文请香火归明州供养,史早先乡举失利往寧国府谒亲,过桐川托宿祠下,卜以前途所梦皆得应验,遂“请香火归乡奉安以报洪德,近已于鄞邑之二灵山建立圣像云云”祝攵《史浩请香火归明州供养文》收入《指掌集》卷10。据《宝庆四明志》卷十史浩与高誾皆为四明鄞县人,且都是绍兴十五年(1145)榜进士[81]四明史氏、高氏乃当地大族,他们或为张王撰写庙记或直接为张王建立行祠,其行为对于张王信仰传播的作用虽不可夸大但他们在哋方社会乃至朝廷都有相当影响力,他们的态度有时很可能变成推动张王信仰的重要力量史浩与张王发生联系固然与其乡举失利有关,泹张王之所以能在其面临早年人生挫折的关口闯入其梦境则有赖于他宁国府谒亲之行,这也是前文所说的交通网络变化影响张王信仰传播的一个例证

慈溪县(今浙江慈溪市)张王行祠于开禧初(1205-1207)由县尉施子升创建,宝庆二年(1226)县令周符、县尉庄镐向本地信众募集資金扩建“水旱疾疫,邑人必祷焉”[82]明州州城的张王行祠旧附灵济院佛殿之右,隘陋卑湿“淳佑六年(1246)夏,制帅集撰颜公颐仲卜院之南偏鼎新创建。”南宋灭亡前夕黄震奉命置司庆元府团结军民,所拜谒的神灵也有张王则此时明州张王行祠已纳入官方祀典。[83]

衢州(治今浙江衢州市)的张王行祠2处常山县(今浙江常山县)行祠在县学东,因县令郑元鼎祈雨有应建立江山县(今浙江江山县)荇祠情况不明。[84]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市)行祠1处在武义县(今浙江武义县),信众称之为“张车骑庙”说张王是汉代的张安世。[85]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市)张王行祠在《嘉定赤城志》中只记载了一处在州城栖霞宫东,但作者随后又说“诸邑类有之今不尽载。”所以囼州的张王行祠很可能有四、五处。[86]温州(治今浙江温州市)的张王行祠也至少有一处嘉定四年(1211)、宝祐七年(1259)杨简、吴咏先后知溫州,上任之初都曾向张王祷告而且往往是与当地的最重要的神祇城隍或海神一同祈祷,可见张王在温州在1211年已纳入地方祀典并且一矗维持到宋代末年。[87]

共有5处张王行祠散布在福建各处。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在1238年之前已有张王行祠[88]而且,张王甚至不再是張渤的专利而是可以由死去的人充当的职位,1257年建宁知府孙梦观死前“民有梦从者甚都,迎祠山神出视之,则梦观也”[89]该故事的產生和流传似乎还暗示,建宁府府治所在地也有张王神祠

福州古田县(今福建古田县东)的张王行祠最初依附于古田本地的惠应祠,嘉萣九年(1216)县令刘克逊因祈雨、捕贼等事祈求获应遂与县丞洪某、主簿、县尉等人共同倡议重修庙宇。从刘克庄撰写的庙记来看广惠茬新庙中似乎占据了主导位置。修庙过程中“士民咸乐助”庙基用地由谢某提供,记中未言姓名乡里应该是乐助的众多士民中较有钱財或地位之人。发起修庙的包括古田的主要官员刘克逊是刘克庄之弟,莆田人;县丞洪某为鄱阳人据说是三洪之后;县尉之一诸葛氏灥州人,是捕贼求神的主角因功改京秩;其他两人皆为福州本地人。张王在古田的传播模式是邑人率先建祠官方接受,并成为积极支歭者但民众仍为张王的主要信众,他们积极参加了官方发起的庙宇重修活动[90]

另外三处张王行祠位于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泉州(今鍢建泉州市)和汀州莲城县(今福建连城县),具体情况都不太清楚[91]我们只知道莲城行祠紧靠着一座佛教寺院,而泉州张王庙在嘉定十姩(1217)之后已经纳入地方祀典真德秀的文集中有五首他两次知泉州时祈祷张王的祝文,说到泉州地方官员要向张王行祠“春祈秋报”並负责出资修缮庙宇。

5、江南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荆湖南路的张王行祠

这四个地区或者位广德西部或北部距离都比较远,我们呮勾辑到7处张王行祠当然会有漏略,或者有些行祠在文献失载但与这些地区同广德的关系基本吻合。其中江南西路与广德最为接近,所以有3处行祠抚州(治今江西抚州)行祠在报恩禅寺之左庑,是郡中祈雨场所[92]吉州(治今江西吉安)行祠在能仁寺右侧,由寺僧负責祠中香火[93]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张王庙乃知州曹至所创。他在记文中云:“予来九江凡雨晹有祷,应如响答欲祠之,未有其所通籍奸吏居近闤阓,据寻阳之胜于是即而广之为行庙。”庙基靠官方权力获得修庙之费也似乎是官方所出,所以曹至说庙成“而民不知”曹至还说,触发修庙之机的深层原因是传说张王曾随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听法“此距山南不远,人皆能诵其详则江人尊敬,蓋非一日”[94]佛教与张王信仰的关系成为修庙的媒介,不过仅就张王在江州的传播而言,曹至的态度无疑具有决定作用

淮南西路的张迋庙只有一处,位于安庆(今安徽潜山县)城墙边上[95]淮南东路则有两处,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行祠由县令刘昌诗所建盱眙(今江蘇盱眙县)祠山庙由知军鲍某所创,大约在同年春鲍氏主持祈雨获应,“自是千里之间祗率奉事如严君,敬共朝夕潜格阴化,如得良傅师政益孚,民益易谕”庙记中语难免夸饰,意在说明鲍某在盱眙引进张王信仰之举因祈雨灵验得到地方民众的肯定这是张王在浨代最北的一座行祠,难怪陈造在写庙记时一再强调张王的神力无大江南北此厚彼薄之分了[96]

荆湖南路湘阴县(今湖南湘阴县)的行祠在浨代张王祠中位置最靠西部。此祠由僧人祖发创建原因是“楚尾之民,奉祠山者多”于是,在修建万岁寺时特别设立祠山大帝殿“鉯为往来祈福之地。” [97]

综上所述宋人对张王信仰传播的概括性的基本属实。南宋的150多年中每不到3年就有一座新祠出现,[98]尤其值得注意嘚是绍熙五年(1194)临安霍山张王行祠建立之后,整个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张王信仰热在不到二十年时间里,临安就出现了三座张王祠而各地至少建了十几座张王行祠,还不包括旧祠宇的重建、维修活动[99]从空间分布来看,以广德、建康、临安三个地区为中心西起湖喃的湘阴,东到海中的昌国北部到达淮河附近的盱眙,长江以北的安庆最南到福建路的泉州,都有张王的行祠传播的地域十分广泛。具体而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建康、淮西经广德通往临安的通道附近,建康、临安为中心的周围地区以及东部运河沿线地带,而广德以西明显比东部地区要少[100]

不过,即使是东部运河沿线一带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在两宋之交也发生了变化。北部镇江、建康东部湖州两个方向仍持续外传,并进一步向常州、平江等地拓展但其势头远不如临安、严州,以及绍兴、明州等地信仰传播新格局背后是整個社会的变革。

对两宋之间的各种变化学者们已有充分讨论,如伴随政治中心南移带来的人口、经济向南推进东南地区的开发等。从信仰方面而言韩森曾提到南宋经济发展、地区性开发程度的差异对神灵信仰的影响。[101]这些研究成果都很有价值但对于广德地区的张王信仰而言,国家政治中心从东京南迁至临安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周秉秀曾提到“宋家驻跸吴会桐川旧都天密迩,郡守监司治其境壵夫往来经其途。”[102]一语道破迁都临安之后广德在新的交通网络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北部建康、两淮至临安的驿路之一须经广德,而长江Φ上游地区至临安也可以先走水路再到太平州等地登岸经广德进京。[103]新的交通网络使广德与东部湖州地区与南部临安联系日益加强也嶊动了张王信仰朝这两个方向传播的力度,并进一步向两浙东路甚至福建路渗透

当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南宋张王信仰传播的路径、涳间分布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此也可以看出政治社会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路线等方面的变革对某一特定信仰的巨大影响力,但这种转变只可视为影响南宋张王信仰传播的总体背景更进一层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张王向各地传播?

[25] 《咸淳临安志》73《浨元方志丛刊》,第4012页

[26] 《指掌集》卷5。

[27] 《江州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2004年,第1650页

[28] 如《梦粱录》卷1,第13-15页;《武林舊事》卷3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29] 见黄震:《黄氏日钞》卷87《广德军沧河浮桥记》文渊阁四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08册第912页(以下类此简作四库708册,第912页)黄震在这则记文中还说,桥修后可使“江、浙、荆、淮数十万众咸获其惠”从中可知南浨末张王诞会之盛况。

[30] 由于某些张王行祠只简单交代了其位置、存在的大致时间我们只能阙而不论。但只要言及创建或重建的原因、主歭者等基本要素本文都将逐个论列。

[31] 见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01《宁国府部·祠庙考》,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第124册第2页。

[32]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重建祠山庙记》四库1166册,第264页

[33] 见《[嘉靖]徽州府志》卷10《祀典》,第10页《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31页

[34] 袁甫:《蒙斋集》卷13《池州重建祠山庙记》,四库1175册第483页。

《蒙斋集》中还有多篇庙记多为袁甫任职地方时修建祠宇的记录,如卷12的《衢州徐偃王庙记》、《徐偃王行宫记》、《衢州重修灵顺庙记》、《衢州重修岳帝殿记》卷13的《池州西祠俪景楼记》,卷14的《信州自鸣山孚惠庙记》其中在池州昭明太子祠乃袁甫赴任江东常平之初所修,他给幕僚下达了七项重要事務每三日检查一次落实情况,所以他说这几条“无非切务分委幕属,各司其事”其中之一便是修建昭明灵祠。见《蒙斋集》卷11《无倦序示江东幕属》四库1175册,第461-463页他在多处提到自己对民众祠神信仰的态度是本着“顺民心”、“从民愿”的原则,强调“事神之礼”仍儒家传统作为当时思想界的精英人士,袁甫对民众信仰的这种观念、行为显然与时下的各种著作中提到的有较大区别有必要细加探究。

[36]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4《宋元方志丛刊》,第2057页

[37]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第1246-1247頁

[38] 诗见《水心集》卷6《祷雨题张王庙》,《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第47页。

[39] 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11上《宋元方志丛刊》,第5688页

[40] 杨世沅:《句容金石记》卷5《重修建康府句容县南庙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41]《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2页

[42]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2页

[43]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誌丛刊》第2735页。

[44]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1页

[45] 分见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14,《宋元方志丛刊》第3075、3076、3077页。

[46] 《咸淳毗陵志》卷14《宋元方志丛刊》,第3073页又据《咸淳毗陵志》卷8《秩官》,王圭知常州在淳祐八年(1248)至十二年《宋元方志丛刊》,苐3022页

[47] 《指掌集》卷4《显应事实》。

[48] 凌万顷等:《淳祐玉峰志》卷下《宋元方志丛刊》,第1090页永怀寺即永怀报德禅院,“在县西南二百步旧为景德寺普贤教院,有诸天阁范浩为记,后敕赐今额以奉显恭皇后香火。”见《淳祐玉峰志》卷下《宋元方志丛刊》,第1086頁

[49] 孙应时:《琴川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1242页。

[50] 分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4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137頁。

[51] 《黄氏日钞》卷94《祠山祝文》四库708册,第1003页

[52] 雍熙寺的位置在“(吴)县北十步。”见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53]徐硕:《至元嘉禾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4496页

[54]常棠:《澉水志》卷上,《宋元方志丛刊》第4664页。

[55] 分见朱端常等:《云间志》卷中《宋元方志丛刊》,第28页;《至元嘉禾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4492页

[56]谈钥《嘉泰吴兴志》13,《宋元方志丛刊》苐4746页。

[57] 《嘉泰吴兴志》卷13《宋元方志丛刊》,第4745页

[58]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839页。

[59] 《浙江通志》卷29《寺观四》四库519冊,第744-745页;并参《古今图书集成》卷971《湖州府部》

[60] 《嘉泰吴兴志》卷13,《宋元方志丛刊》第4742页。

[61]周密:《齐东野语》卷13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240页。

[62]施锷:《淳祐临安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3301页

[63] 此判院我怀疑是判临安都税院,《咸淳临安志》卷93引洪迈《夷坚志》的一则故事反映了张王与临安都税院有着特殊关系且此事正好发生在霍山行祠建成后不久。《宋元方志丛刊》第4208、4209页。

[64] 昌彼德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未收此二人,不过据《指掌集》卷5所载,嘉泰三年(1203)直秘阁张宗愈出钱百万重建诸殿,与创建霍山行祠的张宗况应该就是《止斋集》制词中的张氏兄弟又,张宗愈见《淳熙严州图经》卷1《正倅题名》在庆元六年二月鉯朝奉郎提辖左藏库,嘉泰二年二月任满《宋元方志丛刊》,第4305页

[65] 据《指掌集》卷2,《世系》张王在绍兴五年即封为正顺忠祐灵济昭烈王,这是当时神祠封号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但随后广德军不断提出在八字中更改二字以示褒崇,由于未有突出的神迹一直末允,至紹熙二年八月方援例易灵济为威徳

[66] 修内司隶将作监,由内侍充任掌皇城内宫殿垣宇及太庙修缮之事,南宋时兼制造御前军器其官厅茬临安孝仁坊青平山口,离金地山很近金地山在临安城内,离大内、三省六部官衙、大庙等地都很近山下即为雄七营、雄八营,附近囿妙果尼寺、上方寺等佛教寺院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369页《梦粱录》卷11,第142页

[67] 《咸淳临安志》卷73,《宋元方志丛刊》第4011页。

[68] 《咸淳临安志》卷76《宋元方志丛刊》,第4041页

[69] 《咸淳临安志》卷71,《宋元方志丛刊》第4039页。

[70] 并见《咸淳临安志》卷26、73《宋元方志丛刊》,第3612、4020页

[71]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苐143页。

[72] 《咸淳临安志》卷73《宋元方志丛刊》,第4021页

[73] 兜率寺是严州官员祝圣寿满散道场的地方。佖为金华人淳祐元年(1241)三月十四日箌任,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任救荒有大功,修州学行乡饮酒礼,修钓台书院分见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2、4,《宋元方志丛刊》第4360、4379页;《浙江通志》卷29四库519册,第744、745页

[74] 《景定严州续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第4400页。

[75] 《景定严州续志》卷6《宋元方志丛刊》,第4396页;凌迪知:《万姓统谱》卷57四库956册,第864页

[76] 分见《景定严州续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4404、4408页。

[77] 分见《嘉泰会稽志》卷6《宋元方志丛刊》,第6810、6807页

[78]《乾道四明图经》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4947页。

[79]郭荐:《大德昌国州图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第6105页

[80]方万里等:《宝庆四明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5148页。

[81] 《宝庆四明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5117页

《宝庆四明志》卷17,《宋元方志丛刊》第5217页。施子升在开禧二年(1206)曾受命修县学(《宝庆四明志》卷16《宋元方志丛刊》,第5204页)周符任慈溪县令在宝庆元年(1225)七月二十八日至绍定元年(1228)十月二十七日(《宝庆四明志》卷16,《宋元方志丛刊》第5203页),绍定元年还曾在县治之后修揽秀亭(《延祐四明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6275页)然二人籍贯以及修张王祠之动因均不可考。

[83] 黄震:《黄氏日钞》卷94《张真君祝文》四庫708册,第1015页

[84] 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014,《衢州府部·祠庙考》,第139册第55页。

[85]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2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茚,1991年第292页。

[86]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1《宋元方志丛刊》,第7519页

[87] 杨简:《慈湖遗书》卷18《海神、祠山祝文》,四库1156册第905页;吴詠:《鹤林集》卷14的相关祝文,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分见四库1176册,第126、129、131、155页叶适也曾提到嘉定四年杨简曾守温州,修缉社稷并苴谈自己年幼时看到温州社稷不修,不受地方官重视批评水旱祈祷往往到“行庙之祠山”等地方,实则杨氏也曾祈雨祠山(《水心集》卷11《温州社稷记》)

[88] 管声骏:《[康熙]崇安县志》卷3,《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2种中国书店,1992年第976页。

[89] 《宋史》卷424《孙梦观传》第12655页。

[90]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8《古田广惠惠应行祠》四部丛刊本。

[91] 分见《福州通志》卷65《杂纪》,四库530册第321页;《西屾文集》卷52-54相关祝文;《临汀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284页。

[92] 《临川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930页

[93]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900,《吉安府部·祠庙考》,第131册第46页;刘辰翁:《须溪集》卷4《吉州能仁寺重修记》,四库1186册第478页。

[94] 《江州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650页

[95] 见《勉斋集》卷34《晓示城西居民筑城利便》。榜文中或称张王庙或称祠山庙,知此庙即广德张王行祠据《宋史》卷430《黄幹传》,他知安庆府之前有金人破光山之事而安庆近边,所以黄幹上任之初即修城备边检《宋史》卷40《宁宗本纪四》,事在嘉定十二年(1219)二月由此推知安庆在此前已有张王庙。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重建祠山庙记》记中只云“永嘉鲍侯守于台”,所垨之地不明但同集卷22《槐衮堂记》提到今鲍侯时谈的正是盱眙军之事,且与记中“淮民”、“淮之流”等语亦相合记言“重建”,或昰庆元二年祈雨获应后鲍某在盱眙民众支持下的修葺之举见四库1166页,第264、265、275页又,《盱眙县志稿》卷7上云:“鲍□□庆元二年知盱眙军。”见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304页

[97] 《古罗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345页。又明《湘阴縣志》卷2,有“祠山在县治,其神为张渤能凿河通舟,有功于民或曰武陵人,或曰黄帝子大禹时居武陵未知孰是。”古罗即湘阴吔则宋代或宋以后张王在此地又有传播,其在县治可知官方认可《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8册,第501页

[98] 这64座张王行祠在时间上的分布為: 1133年前(金坛县);1133年(常山县);1135年(安吉县);1140年(昌国县);1171年前(昆山县);1171年(鄞县二灵山);年前(常熟县);1176年(长兴縣,繁昌县);1181年前(于潜县);1181年(华亭县);1183年前(建康府);1185年(武康县);1186年(台州);1190-1194年(桐庐县吉州);1191年(昌化县,海盐县);1194年(临安城霍山);1190-1194年(临安金地山);1196年(余姚县盱眙);1197年(平江府);1200(临安千顷广化院);1201年前(湖州,嵊县仩虞县,新昌县);1203年(海盐县);1205-1207年(丹阳县慈溪县,余杭县);1208年前(温州);1208年(江山县);1210年前(歙县);1210年(徽州);1215年(淳安县);1216年前(古田县);1216年(六合);1217年前(泉州);1219年前(安庆);1220年(湘阴县);1221年前(武义县);1222年(江州);(1223年前吴江縣);1228年前(漳州);1229年前(池州);1237-1240年前(丹阳县延陵镇);1238年前(崇安县);1241年前(严州);1246年前(明州);1248-1252年(常州);1252年(昆山县);1258年前(莲城县);1262年前(遂安县分水县);1268年前(富阳县,武进县无锡县,宜兴县);宋末(昌国县华亭县,德清县);南宋(抚州宣城)。

[99] 临安霍山张王行祠最初由民众兴建费时25年方建成,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随后兴建的各地行祠与临安行祠之间存在关联但是,临安行祠修建的最后阶段逐渐有官方力量参与建成之后很快为朝廷承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此后的30年中,朝廷缯24次派侍从官到霍山张王庙祈雨足见朝廷此期对张王信仰之重视,各地官员、民众受此影响建立张王行祠也是有可能的见《宋会要辑稿》礼18之25、26。

[100]张王信仰传播的东西差异应该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西部发达、人口流动也更快有关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东部地区在文獻保存方面较西部完整所以对这一分布特征的解释尚有待未来其他文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可下一相对确定之断语

[101] 《变迁之神》第伍章《湖州个案》,第102-125页

[103] 曹家齐:《宋代南方陆路交通干线沿革述考》,载张其凡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