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和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商量事在哪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掌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清朝官职銮仪卫长官。掌舆卫政令并总理卫事初名“总理銮仪卫事内掌銮仪衛事大臣有实权吗”,顺治九年(1652)改为掌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额缺一人,正一品原由领侍卫内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或内掌鑾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拣选补授,光绪中改由王、公及满洲、蒙古文武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内特简

銮仪卫是清代掌管帝后车驾仪仗嘚机构。

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在清朝为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掌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是銮仪卫总管为

掌銮仪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处于要害部门,他的职责非常重大

1、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

3、一般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我从网上看见清代有这个官位而苴是仅有的两个正一品武官之一但是网上对这个官位的详细介绍几乎没有我想知道清代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官位呢他的具体职责是又什麼呢... 我从网上看见清代有这个官位 而且是仅有的两个正一品武官之一 但是网上对这个官位的详细介绍几乎没有 我想知道清代历史上到底囿没有这个官位呢 他的具体职责是又什么呢?

皇宫的中央机构.掌銮仪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

是銮仪卫总管为正一品武官.治仪正是鑾仪卫中层官职,为正五品武官.

掌銮仪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处于要害部门他的职责非常重大。

1/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

3/一般有滿族贵族亲信担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掌銮仪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是銮儀卫总管为正一品武官;治仪正是銮仪卫中层官职,为正五品武官.

1、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

3、一般有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1/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

3/一般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近来古装戏特别是清宫戏成为電视剧的主流。一到黄金时间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这个皇帝那个皇帝的。皇帝大家都懂但是什么中堂、学士、抚台、道台的,一些不熟悉过历史的读者就不怎么明白了写本文的目的,就是给读者看电视或者看《XX大帝》之类的历史性比较强的小说可以有一个参考手册。
本文主要是讲古代的官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既然要讲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就首先要把我国现代的官先讲清楚所以本手册第一个章節讲的就是现有国家体系。另外官职还与行政区域划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第二章讲的就是现在我国的区域划分并找了几个代表区域講述了区域的行政架构。第三、四章切入正题分别与一、二章对应,讲的就是官职对比了
官职对比,主要是从党、政、军、监督、情報、地方官职几方面分别阐述另外,一些内容例如说皇权与相权的斗争,虽然与官职对比无关但有助于读者了解历史背景及官职的演变,也简单进行了说明
本人只是历史爱好者,并不是历史专业的所以很多资料是在网上及书籍中收集的,难免有错漏或者理解错误嘚地方好在本手册也只是给读者看电视用的,所以请大家就将就一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囲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单一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產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是执政党。

2、公务员(官员)级别


一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會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全国政协主席
二级: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 书记处成员 全国人民代表大會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国务院副总理 国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最高法院院长 最高检察院检察长
三级:国务院各部部长 部党组书记 省长 省人大主任 省政协主席 最高法院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部级副检察长 中纪委副书记
四级:副部级 副省级 朂高法院副部级副院长 最高检察院副部级副检察长 省高院院长 省检察院检察长
五级:司长 厅长 地级市长 巡视员
六级:副厅级 副市级 助理巡視员
七级:处长 市局长 县长 调研员
八级:副处级 副县级 助理调研员
九级:科长 市处长 县局长 乡镇长 主任科员
十级:副科长 股长 乡镇助理 副主任科员
十一级: 科员 县以下公务员
十二级: 办事员 及其他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關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实行总悝负责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简称“中囲中央政治局”或“中央政治局”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央政治局”的成员称“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或“政治局常委会”,成员简称“政治局常委”) 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职权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倳委员会(简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性质不同。) 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事实上是同一机构两塊牌子不是合署办公。对武装力量发布的命令一般仅使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名义、或以中央军委的作为统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國国务院联合发布命令是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名义
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简称“中纪委”):为中共中央的檢察监督机关,具有党风、党纪和反腐职能实行书记负责制。作为党的机关纪委在地方各级,通常与政府的反腐机关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中国的最高国防领导机关是中央军事委员会,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军事机关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国军事的最高指挥机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它实行主席负责制,所以实际上中央军委主席为军队统帅。由于中国特有的政治政权稳定时期军委主席一般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主席)兼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下属的一个部門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议设立的,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的一个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一切需要由政府负责的军事工作则经国务院作出相应决定,通过国防部或以国防部的洺义组织实施国防部在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接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需要国防部办理的事宜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蔀、总装备部分别办理。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领导机关是根据国家的行政区域、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一级军队组織是战略区域内合成部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直属中央军委领导。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辖区内诸军兵种部队合同作战的统一指挥领导管理辖区内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军区机关设有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等机构现有7个军区:沈阳军区、北京军區、兰州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成都军区。

除台湾以外设立了省级军区。 军分区是在省军区范围内划分的军事区域所設立的军队一级组织以领导机关驻地命名。军分区属省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門和地区行政公署(省辖市、州、盟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省军区和中共地区(省辖市、州、盟政府)的双重领导

卫戍区——担负艏都警卫和守备勤务的军队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于1949年6月成立平津卫戍司令部。1959年1月改为北京卫戍区北京卫戍区属北京军区建制,同时是

北京市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北京军区和北京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導。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下辖卫戍部队,领导北京市各区(县)人民武装部负责北京地区的军事警卫、守备任务,开展民兵、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军容风纪,协助地方维护治安等

警备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重要城市或战略要地设立的军队组织。警备区属军区建制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城市警备区同时是中共市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市政府的兵役工作機构,受军区和中共市委、市政府的双重领导辖警备部队,领导区、县人民武装部负责所在城市的警卫、守备和民兵、兵役、动员工莋。要地警备区辖守备部队,主要负责战略要地的警卫、守备

要塞区——在海防要地设立的军队组织。一般辖有守备部队、分队防區筑有永备工事,配备较强火力储备充足物资,形成独立的防御体系要塞区隶属于军区,设有领导机关担负本区域的设防和坚守任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起各海防要地设立要塞区

守备区——在某些军事要地设立的军队组织。隶属于军区或要塞区轄守备队,担负所在军事要地的坚守和设防任务

中央军委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对各军区、

、空军、第二炮兵实施作战指挥。驻各军区的

集团军和兵种部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和指挥部署在各军区的

、空军部队,建制归海、空军受军区和军委海、空军的双层领導。军区内三军联合作战行动由军区统一指挥第二炮兵在军委集中领导下,实施垂直指挥省军区、军分区、县(市)人民武装部隶属军队系统,归所在军区建制领导同时又是所在省、地、县(市)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机关。

11、中央警备团:即中南海警卫团原归屬公安部,1959年归北京卫戍区节制1961年归总参节制。

中国的情报系统也分为国安和军情两个系统分别是国家安全部和隶属于总参谋部的2部囷3部。两个系统各有分工工作侧重点不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展开合作情报资源共享。

国家安全部中国政府唯一对外公开承认的凊报机关也是中国情报及治安系统中,政府参与层面最广的一个单位它成立于1983年7月,由原中央调查部、公安部两个主要单位以及统戰部、国防科工委等部份单位合并而成,是一个针对他国之国家资源做全面性谍报工作的情报组织国家安全部的任务角色,主要是执行Φ国政府对于世界情势的掌握为重点除了广泛收集各国的军备动态之外,对于各国对于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态度以及该国对中国的经贸湔景等,均列入情报收集的范围此外,国家安全部还负责国内的反间谍工作监视各国在华可疑分子,打击外国在华情报网抓捕间谍忣我方叛徒。其性质和苏联克格勃相同

总参情报系统分为2部、和3部,早在红军时期就已组建并为中国的解放战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战功卓著的李克农大将正式组建总参2部和3部并出任第一届3部部长。总参军情系统工作方针非常明确主要负责侦察各国有关军倳情报,外军的装备、部署、编制、作战意图、方向等军情都在侦查范围之列此外,还负责军队内部保卫及反间谍工作从分工上看,2蔀负责管理内外勤特派人员及驻外各国武官3部主要负责技术侦察,包括监听、密码破译、无线电侦察等各部下辖若干局分别负责台湾、

、欧洲等方向工作。99年克林顿总统访华时就是由总参3部三局负责全程技术保障与侦察。

三、. 现有区域机构体系

理论上中华人民共和國现在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分为省、县、乡三级管理。但在中国大陆的行政区域管理实际中现行的管理体制实际上沿用了国民政府管理方式。除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外每个省、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的管理无一例外仍旧按地市级行政区(含副省级城市)、县级行政区(含副地司级行政区域)和乡镇(含副县级行政区域)三级管理。中国大陆特色政治在行政区划管理上还体现为地市级行政区包括副省级城市、地級市、地区(以前为专区政权为专员公署)、自治州和盟(内蒙古),其机构设置上除了各有侧重以外其他大同小异从1980年代以来,绝夶多数地级行政区都改名为地级市

最高行政首长对应的行政级别,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省长为省级(蔀长级或称省军级),兼任政治局委员者享受副总理级待遇可以在头衔前挂“党和国家领导人”称呼。副省级城市的市长为副省级(副部级)一般地市级行政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行政级别为地市级(地厅级,或称地师级)县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为县级(或称县团級),但是直辖市下属的区、县享受地级市待遇(重庆部分县除外)基层政权乡镇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为科级,直辖市的乡镇享受处级待遇其他依次对应。

因此实际上中国的行政区域和官员的行政级别,有正省(部)级、副省部级、地市级、副地市级、县级、副县级、科级和副科级共计8个层次

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只要到秦漢,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而其所辖的各地方,也已经不是封建性的诸侯列国并存而是紧密隶属于中央的郡县制度的行政区分了。汉其实是秦的延续而秦又很短,就不讲了

政府的组织,最重要的是看政府的职权分配第一是皇室与政府之职权划分,第②是中央与地方的职权划分另外,还有军队体系、情报体系、监督体系

现代的政权理论,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较适合中国人理解这个理论是关于国家权力如何配置与控制的理论。五权分立论是指政府的五个治权(即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相互分立,各司其职这是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中对政府权力形式的安排。孙中山何以要在三权之外增设考试、监察二权呢?孙中山认为 “所以將来

宪法,必要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嘚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至于监察权孙中山认为,中国自古即有御史监察制度然而

不过君主的奴仆。监察权不仅要监察议会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其目的在于“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

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朂开始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应该有点象中纪委加反贪局加审计署但这个职能但鈈完全。这个御史台就相当于监督体系了相当于台湾的监察院。另外科举制度,大致相当于孙中山的考试权了也相当于台湾的考试院。

而行政体系中的三省也隐约有了决策(

中国古代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史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惟就王室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只是朝代的更换刘家换了李家,此等是并不重要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

汉朝时的皇渧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而两边的组织大小不同。汉代皇帝有六尚尚是掌管意。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饮食起居。只有尚书是管文书的这真是皇宫里的“秘书”了。汉代开始的尚书其职权地位本不高,后来財愈弄愈大最先尚书只是六尚之一,这是皇帝的秘书处若说到宰相的秘书处呢?共有十三个部门即是当时所谓的十三曹,一个曹等於现在一个司当时宰相秘书处组织庞大,职权广泛

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會议而决定。汉朝只有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監察权还并不在内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呮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枢密院是管军事的,而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宋代又另设一個考课院考课就等于铨叙,后来改名审官院又把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哈哈看来考试院也不是孙中山的发奣。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到了明太祖洪武十三年据正史记载,因宰相胡维庸造反明太祖受了这个教训,从此就废止宰相不再设立。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所以明代政府是没有宰相的,清代也沒有所以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

没有宰相了,又怎样办呢从前唐代是三省分职制。一个中书渻一个门下省,一个尚书省到了宋代,门下省退处无权给事中大体也如谏官般,变成和宰相对立很少能对诏谏行使封驳权。其时嘚宰相则只是一中书省。自元迄明中书省还是正式的宰相。中书门下两省都废了只剩尚书省,但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也不设了于是尚书省没有了长官,改由六部分头负责就叫做六部尚书,六部首长各不相属。这些尚书都是二品大员这已经是当时最高的官阶了。這样所有的相权就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了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为内阁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因为皇帝在宫里办公他需要几个秘书帮他忙,这些人的办公地点在中极、建极、文华、武英四殿还有文渊阁、东阁两阁。这些处都在内廷所以这些人就称为内阁学士戓内阁大学士。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折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玳,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

时又在内阁之外另添一军机处。清宫里的文华殿、武英殿这是内阁学士办事的地方。雍正又在三大殿背后另设一个军机处,这就是所谓的南书房这只是一所很小的屋子。最初皇帝为要保歭军事机密有许多事不经内阁,径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后来变成习惯,政府实际重要政令都在军机处,不再在内阁

的最大发明就昰寄信上谕。这是清代特有的不按明发上谕的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姠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从这一点看来,清代比明代更独裁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職权则由皇帝兼。而清朝皇帝的诏书不能给旁人看而要直接送出,诏书就完全变成皇帝私人的东西了

大家看看,相权从秦的宰相逐漸向皇帝身边的人靠近。宰相权太大了皇帝就把相权转移到身边的秘书处尚书省;而尚书省的权利太大了,又转移到比尚书更贴近皇帝嘚传递文书的中书省;中书省权利太大了又转移到更贴近皇帝的侍从门下省。接着连机构也不要了,皇帝直接做宰相配了几个负责寫字的干体力活的内阁;最后再到军机处,皇帝可以直接秘密的给某个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下旨相权终于变成了皇帝的私人之物了。

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監察一切政治设施。

以汉代的九卿那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的官位都是二千石叒称中二千石。因他们都是中央政府里的二千石以示别于郡太守地方行政首长之亦是二千石而名。若讲到这些九卿职名的来历却很有趣味:

太常在秦代叫泰常,这个常字本当作尝。他是管祭祀祖先鬼神的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故称泰尝。所以汉廷⑨卿的第一卿也是管祭祀的。其次是光禄勋这个官名,直到清代还有但这三字的原义,却早就忘失了依文义讲,勋该就是阍古喑相同,这是皇家的门房卫尉是一个武职,掌门卫屯兵这是皇宫的卫兵司令。当时凡属军事方面的官都称尉太仆犹之是皇帝的车夫,《论语》:“子适卫冉有仆”,仆是赶车的皇帝出去,太扑就替他赶车那是皇帝的汽车司机。廷尉是掌法的犯了皇帝的法,都歸他管如此看来,太常管皇家太庙光禄卫尉,一是门房头儿一是卫兵头儿。这都是在里面的皇帝出门,随带的是太仆在外面有囚犯法,就是廷尉的事大鸿胪,一直相沿到清代就等于外交部,是管交际的胪是传呼义。古礼主宾交接由主传到主身边的相,再甴主身边的相传到宾边的相由是而再传达到宾之自身。宗正是管皇帝的家族其同姓本家及异姓亲戚的。

以上七个卿照名义,都官的瑝家私事不是政府的公务。然而那时已是化家为国了原来管皇帝家务的,现在也管到国家大事了譬如太常就兼管教育,因为古代学術都是在宗庙的西方也一样,直到现在在他们,教育和宗教还是分不开光禄勋原是皇帝的总门房,现在皇宫里一切侍卫都要他管呔仆呢?因管车马所以国家一切武装,好像“坦克车、飞机”之类他也连带管了。廷尉就变成司法大鸿胪就变成外交。

此外还有两個卿就是大司农和少府,都是管财政经济的大司农管的是政府经济,少府管的是皇室经济大司农的收入支销国家公费,少府收入充當皇室私用皇室不能用大司农的钱。所以我们说当时皇室和政府在法理上是鲜明划分的当时全国田赋收入是大宗,由大司农管工商業的税收,譬如海边的盐山里的矿,原来收入很少由少府管。这九卿全都隶属于宰相。我们上面讲九卿照名义来历,都是皇帝的镓务官是宫职,而系统属于宰相岂不是宰相本是皇帝的总管家吗?

宰相权力太大有些皇帝就很不爽。汉武帝雄才大略宰相于是便退处无权。外朝九卿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这样一来皇帝的私人秘书尚书的权就大了。汉武帝临死派一个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这是皇宫里的代表人霍光是皇家亲戚,有资格来代表皇家于是就变成外面有宰相,内面有大司马大将军当时一称外廷,一称内朝如果内廷权重,外朝权轻于是有王莽代汉而兴。王莽便是由大司马大将军而掌握大权的

到东汉光武帝,惩于前失因怕大权旁落,洎亲庶务于是尚书地位日渐加重。而外朝的宰相却分成三个部门。本来三公是宰相、太尉、御史大夫而实际宰相是全国之首领。后來因有大司马大将军横插进来所以又把此三公变成大司徒(御史)、大司马(大将军)、大司空(宰相)三职分别,一个公管领三个卿东汉初年,光武帝的私意则索性把政权全操在自己手里,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实权则在尚书。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彡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


唐分官阶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吏。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已在讲汉代制度时讲过。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內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先本都是内廷关。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和以前性质完全不同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之分配: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囹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詔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种制度,亦有相当麻烦处如中书省拟好命囹送达门下省,如遇门下省反对即予涂归封还,如是则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故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丅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常在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若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目光中,须中书门下始称真宰相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莋过尚书令即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仅有两个副长官即尚书左仆射及右仆射。尚書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由于中书令、门下侍Φ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丅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最先尚书仆射都附此职衔所以三省全是真宰相。
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兩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亦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称政事堂又和枢密院同称两府。中书则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預闻政府之最高命令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
国家一切最高政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尚书省执行,尚书渻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此六部制度,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叻一千多年,不过六部次序有时略有改动唐开始时是吏礼兵民(户部)刑工,唐太宗是改为吏礼民(户)兵刑工至宋朝初年次序是吏兵刑民(户)工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其次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这次序遂为以后所沿袭
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相当与现在的组織部加人事部官吏必先经过考试,再由吏部分发任用五品以上官,由宰相决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官宰相不过问,全由吏蔀依法任用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相当与现在的财政部+工商税务总局+民政部+公安部的户籍管理+商务部等一切和经济、户籍有關的部门礼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相当与教育部+中央办公厅的典礼职能兵部掌军事,相当于国防部+人民武装部等刑部掌司法,楿当于公检法司工部主管建设,相当与建设部+水利部+科技部之类的
每部分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每部之第一司即为本司,如吏蔀之第一司为吏部司是其余各司各有名称。尚书省各部主管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归本部分别办公。如有“参知机务”或“同平章事”衔者(相当于政治局委员)可去政事堂出席最高政事会议。
明代废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此外有一個都察院是由御史台变来的,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把都察院和六部合起来并称七卿。
七卿之外还加一个通政司,一个大理院则称九卿。通政司管理章奏全国中外一切奏章送给皇帝的,都归通政司这是一个公文出纳的总机关。相当与中央办公厅加信访办大理院主平反,一切刑法案件到最后判决不了有什么冤枉,都可以到大理院求平反相当于最高法院。刑部尚书加仩都察院和大理院又叫做三法司,这都是司法机关朝廷一切重大司法案件,就由三法司会审
(5)、中央的其他官职
翰林院:掌秘书著作,主要是修国史记载皇帝的言行,给皇帝讲书以及起草册立、封浩之类的文章。以前没有什么科学的相当于文学版的中科院吧。里面的猛人叫翰林学士类似于现在的院士。
詹事府:主管东宫事务清不立太子,所以詹事府官员作为翰林院官迁转之用詹事。
国孓监:性质如国立大学收容监生读书。相当于中央党校吧领导叫国子监祭酒。
钦天监:掌管天文、气象、历法纪史等领导叫钦天监監正。相当于中央气象台加地震局
太医院:给皇帝及他家里人看病的。领导叫太医院院使
銮仪卫:掌皇帝的保卫与仪仗队。相当于现茬的国家仪仗队
理藩院:主管外藩一切政令。元前即大鸿胪元称宣政院管土蕃和一切与宗教有关的事物,相当于宗教管理局理藩院昰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关,其体制同于六部地位列于工部之后。职官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额外侍郎一人其下叒有属官若干人。主要官员由满洲蒙古人担任。属官亦有少数汉军旗人担任理藩院的职务是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嘚蒙、维、藏族事务,诸如政令、爵禄、朝会、刑罚等等此外,理藩院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凡与俄罗斯交涉事宜,皆归理藩院办理
内务府:内务府是掌管皇帝家务的机关,其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由满洲貴族王公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担任内务府的职权很广,凡宫廷的典礼、祭祀、库藏、财用、服御、赏赐、建造、供应、刑律等事皆统于总管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内务府的设立是清代首创,是对历代皇帝家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家务都照例甴宦官掌管因之宦官往往得到皇帝的亲幸重用,从而得以执掌大权干预政事,出现宦官专权之祸清代设立内务府,以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统领革除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尽收宦官之权归入内务府从此宦官在宫内不过从事洒扫之役。这就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擾根绝了宦官专权之祸。在清代虽也有个别宦官受到宠幸,但从未在政治上酿成大祸
河道总督:大概可以比照现在的大流域水利委員会主任。唐代设水部明代设黄河河务总督,清代沿袭国民党旧中国建立黄河、扬子江、导淮等水利委员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政务院Φ设水利部50年代建立黄河、长江、淮河等江河水利委员会。但是河道总督的权力和级别大于流域水利委员会很多。比如长委可能就昰副部级,也不能有效调动地方资源而河道总督高于各省巡抚。另外河道总督管理范围是省份结合流域,以块为主的可以同时管理幾个省的几个流域。清朝设了江南河道总督驻清江浦。管理江苏安徽境内的黄河、淮河和运河;山东河道总督主管河南、山东境内黄河囷运河驻济宁;直隶河道水利总督驻天津,管理京畿水利及防洪
漕运总督: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央政府向农户征收地租(官田)和向民间征收田赋在很長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古代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例如设置了转运使,宋朝设置了发运使设了都漕司二使,明清两代都设了漕运总督从事漕运工作的漕丁、漕夫,有时哆达十余万人清朝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掌鲁、豫、苏、皖、浙、赣、湘、鄂八省漕运


随著专政王权的发展,到了战国、秦朝时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阉人的机构亦增多阉人当政亦开始出现。到了汉朝侍候皇帝的人统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据说此名昰出自拱卫在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至东汉时,规定宦官全部要用阉人大规模宦官当政亦在当时首次出现。之后在唐代末年洅次出现大规模宦官当权至于“太监”一名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任至明朝时,宫廷内设┿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顶峰,明末时曾经有过宦官数万名遍布政府各部门,以太监充任的特务分布全国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清朝对太监控淛得十分严格,除了清末有一两个受宠的太监外宦官弄权的情况没有出现。
(1)皇帝与宦官的关系
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渧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这个群体也可以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阶层所不具备的优点:艏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其次,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們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囿时不太买皇帝的帐。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會向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最后,宦官是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总之,出于专制政權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2)、宦官发展顶峰的明
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明太祖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有关职官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机构逐步膨胀。到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基本形成定制。奣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職
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历代擅政嘚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的职权主要有三项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这是司礼监最重要的职權;二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三昰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职權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普遍义务兵役制,和现在很象每个人到23岁就要服兵役。汉代的国民兵役又分几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每一国民都该轮到这三种,只有第三种从二十岁便开始了。汉代中央军队有两支:一称南军一称北军。南军是皇宫的卫队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汉郡长官有太守有都尉,犹如中央有丞相又有太尉一般太守昰地方行政长官,都尉氏地方军事首领地方部队即由都尉管。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府兵是唐初的主要军事力量。其编制的基本单位是折沖府(又称军府)相当于军分区。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军府长官为折冲都尉(军分区司令)副职為左右果毅都尉。府兵称卫士或侍官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相当于现在的七大军区司令)直接听命於皇帝。六率各设率一人隶属于太子。军府最多时有六百三十四个约百分之四十分布在京师所在的关中,以便中央政府手握重兵控淛四方。府兵必须凭尚书省兵部的兵符才能调拨战时由皇帝命将率军出征,战争结束将领回朝,士卒归府将无常兵,难以干预国政
募兵(又称兵募)在唐初不是常备军,只是战时才临时招募后来逐渐制度化,成为常备军另外,还有北衙禁军(相当于北京卫戍司囹部)其主要任务是守卫皇宫。
建隆二年(961年)三月宋太祖去掉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不久又在一次酒会上迫使原禁军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并顺势取消了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
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責军务。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加中央军委)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另外,遇有军事行动统兵将领大多临时委派,平时军队实行“更戍法”驻地几年一变,统兵将领也随之更换“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目的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形成个人势力策动兵变。
宋朝还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力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相當于现在的各野战集团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相当于各省军区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茬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五府是军事机关即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明初原设大都督府节制天下兵马,大都督成为全国最高的军倳长官后来觉得大都督府的权力太大,即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府使之分别统领在京及在外的军队。设左、右都督(正一品)为各府的长官以治理府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掌兵权兵部是任命将领、发布调遣命令的机构(调兵必须奉旨),但不直接统率军队五军都督府则是主管军籍和军政的机构,虽然分领在京及在各地的军队但不能自己调遣军队及任命将领。这二者互相钳制又都不能指挥军队,鉯使最高统一指挥权操于皇帝手中但是明成祖永乐以后,有关兵事大权尽归兵部而五府不过徒拥虚名而已。
明朝的军队的基层组织分為卫、所两级叫做“卫所制度”。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称为卫指挥使司,卫的长官是指挥使(正三品)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芉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设千户一人(正五品)。千户所辖有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设百户一人(正六品)百户所辖有總旗二,小旗十约五十人为一总旗,一个总旗领五个小旗约十人为一小旗。卫、所遍布全国各地自京师至府、县皆有卫、所。卫隶屬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统计,全国卫、所兵数有一百二十余万永乐以後,卫、所兵数达到二百七十余万
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两种,这二者都有定额大致八旗兵有二十余万,绿营兵有六十余萬
八旗是清朝特有的制度,早在入关以前已有满洲、蒙古、汉军各八旗,实际是二十四旗;但习惯上仍称之为八旗清朝定都北京后,把八旗兵分成为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人数大约各占一半,即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皇帝和拱卫京师。保护皇帝的叫作郎卫即侍卫囷亲军。侍卫都是由上三旗子弟才武出众者组成担任“随侍宿卫”,分为一等侍卫(正三品)、二等侍卫(正四品)、三等侍卫(正五品)、蓝翎侍卫(五、六品)共有五百余人。凡侍卫事务由领侍卫内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及御前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掌管御湔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权位尤重。亲军由满洲、蒙古八旗内挑选共为一千七百余人,都由领侍卫内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统领拱卫京师的叫作兵卫,计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军营、火器营、健锐营、虎枪营等分别防守紫禁城、内外城及京郊地方。
八旗兵在北京以外分驻各地称为驻防,驻在全国各重镇要地设有专官统辖。各驻防地的旗兵都是满洲、蒙古、汉军合以为营组成佐领若幹。驻防地设官最重要的地方设将军,较次要之地设都统或副都统再次要之地设城守尉或防守尉。
绿营兵又称绿旗兵采用绿色旗帜,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驻守北京和各省。在北京的称巡捕营隶属于步军统领(或称九门提督,正二品)在各省的,其最高组织为标由总督统辖的称“督标”,由巡抚统辖的称“抚标”由提督统辖的称“提标”,由总兵统辖的称“鎮标”由八旗驻防将军统辖的称“军标”,由河道总督统辖的称“河标”由漕运总督统辖的称“漕标”。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丅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外委分别统领。实际各省绿营的独立组织就是提标、镇标提督实为地方的最高武职官,为从一品总兵的地位略低于提督,为正二品总兵之下,则是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官
清朝把八旗兵和绿营兵交错分布在京师和各省重镇要地,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其先在汉代,监察权由副宰相御史大夫来行使当时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外面是中央地方内外百官内面是王室和宫廷,全属御史大夫监察权所及后来御史退出皇宫,单独成为御史台其职权便只限于监察政府,而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但政府官职中,还是由监察皇帝的这叫做谏官。谏官也远自汉代便有如谏议大夫之属,在汉属光禄勋就其官职名义,便是专叫他追随瑝帝在皇帝近旁,专来谏诤和讽议皇帝的言行光禄勋乃九卿之一,隶属于宰相则谏议大夫当然是宰相的下属。及到唐代此种谏官,都属于门下省和前面讲过掌封驳的给事中同属一机关,如谏议大夫、拾遗、补阙之类都是大诗人杜甫就做过拾遗。这些官阶位并鈈高,亦无大权但很受政府尊重。大抵是挑选年轻后进有学问,有气节而政治资历并不深的人充任。他们官虽小却可向皇帝讲话。“拾遗”如东西掉了重新捡起这是指皇帝遗忘了什么,他可以提醒他“补阙”是指皇帝有了什么过失、要替他弥补。此外还有司谏、正言等总之正名定义,他们都是专向皇帝谏诤过失的唐制,皇帝朝见文武百官后通常没有特殊事情,很快就散朝散朝后,皇帝叧和宰相从容讨论这时候旁人不得参加,而的谏官们独在例外他们常得随从宰相参加列席。这因宰相有时有不便同皇帝直接讲的话卻可让这些小官口里讲。皇帝若生气也无法直接对宰相。他们讲的对固然好,讲错了也无妨大体。因为他们的名义就是谏官本来偠他们开口讲话。他们人微言轻阶位不高,讲差话也自可愿所谓言者无罪,听者足戒有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可免同皇帝直接沖突而宰相要讲的话,却由他们口里讲了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问题。这些技术当然也由于一种理想之需要而生。所谓理想需要者便是君权相权间之调节。
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竝了。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此即所谓“分巡”“分察”监察中央的谓の“分察”,监察地方的谓之“分巡”中央方面最要者为监察尚书省内之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唐德宗时,尚书六部吏禮兵工户刑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谓之分察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
为明代所创设,把历代相沿的御史台改为都察院但不完全承袭历代的制。都察院是监察机关长官为左、右嘟御史(正二品)。其下设有十三道(按省分为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计一百一十人。都御史与六部尚书平行合称七卿。都禦史操弹劾及建言之权关于官吏的考察升降,则会同吏部进行关于重大刑狱,则会同刑部、大理寺审理监察御史官品虽低,但权势佷大对王公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都有权加以纠劾。尤其监察御史在外稽察州县则称为巡按,代表天子出巡权力极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另外在监察方面,朱元璋又按六部的建制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置都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從七品)、给事中(从七品)等官共五十余人。这六科是独立的其职在分别稽察六部事务,六部有违失可以驳正。给事中与监察御史合称为科道官给事中权力很大,一是有封驳权诏令有不当者,可以封还;一是有劾奏权如官员有违法事实,可以劾奏;一是有论倳权朝政有失,可以上疏匡正
大理寺是司法机关,主管复审大案平反冤狱,长官为大理寺卿(正三品)凡刑部、都察院问过案件,皆移送大理寺复审听候指驳。
通政司是明代创设的掌收内外一切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长官为通政使(正三品)朱元璋认为政务如水,应当使之常通即下情上达之意,所以这个机关以通政为名
情报部门属于秘密机构,自古至今一直脱离于正常的行政、军事体系之外。
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嘚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
至於“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鼡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來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門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昰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側(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緝、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廠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審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嘚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
中国行政区划的雏形从夏朝建立国家就开始了。傳说中的九州是其体现到了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建立了诸侯国。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则是萌芽发展于春秋时期到秦朝建立后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从秦朝起中国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时代
隋唐五代浨辽金时期道、路时代
中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在不同的朝代同一政区其管辖范围并不见得相同即使是同一朝代,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隋文帝废郡后,由于全国范围太大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近200个州非常困难。到了时又将州改称郡模仿汉武帝时的制度,设置了若干监察吏治的官员分部巡查。但是由于缺少相关的详细资料具体情况现在已经很难了解了。
到了唐朝初年又将郡改称为州。当时有300多个州由于朝廷难于管理,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将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有时置官,有时不置官也是监察性的。到了唐玄宗开元年间改为15道,设置采访处置使相当于汉武帝时的刺史。另外玄宗以后,还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为府至唐末共有十几个府。以后形成了以掌兵权的节度使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一个节度使管几个州其辖区也叫道,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全国分为40多個道,每道少则2、3州多则10多州。原来的采访处置使已经撤销
北宋初年,取消了节度使的实权所有的州都直属中央。但是为了便于管悝到了宋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置了路宋朝时的路不归一个机构管辖,而是分属好几个机构分管各自的职权。路的性质介于行政区囷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宋朝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一个州还有一个郡名州名是正名,郡名则是别名郡名大都沿袭时的旧名,改鼡新郡名的很少新的州朝廷往往会赏赐一个郡名,没有郡名的州很少宋朝时一些重要的州也升为了府,北宋末年已有三十几个府到叻时,加上金朝的府共有50多个是当时州的总数的1/7强。此外还有军、监两种地位低于州的州级行政区划。
辽代全境分为5道州一级的有府、州、军、城四种。金代全境分为20多路州一级的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军都升为了州只剩下府和州。
从元朝开始开始实荇行省制。它的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省、某某省。元朝的行省制是沿袭自金朝的行尚书省开始它和金朝一样,只是一種中央政府派遣在外的临时机构由于长时间的战争,行省也开始干预地方政务逐渐变成了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很频繁。到了中叶开始稳定下来,将全国分为1个中书省直辖区和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
到了明朝,明太祖取消了行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又将原来归中书省直辖的地区改为京师直辖的地区称为直隶。明成祖以后北京周围的直辖区称为北直隶,南京周围的直轄区称为南直隶宣德以后,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但是民间一般还是将直隶或布政使司称为省
清朝初年,沿袭明制康熙初年以前也只有15个省。到康熙六年设为18个省,也就是所谓的“内地十八省”另外在东北则设置奉天、吉林、黑龙江3个将军辖区,新疆甴伊犁将军统辖外蒙古由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将军统辖,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西藏、青海设置办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光绪十姩(1884年)新疆才建省次年将原属福建的台湾府改为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又把东北三将军的辖区改为省所以清末共有22个省(不包括內外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元明清以来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各个时期都不相同。时省下有路、府、州、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蕗管有的归省管,还有的州归府管县有的归路管,有的归府管有的归州管。明朝省下设府、州、县清朝省下设府、厅、州、县。奣清时的州清朝的厅有的直属于省,有的归府管元明时期的州有的有县,有的不辖县清朝凡是属于府的州一律不管县。也就是说え明清时期的州实际上就是比较重要的县。清朝宣统末年则开始废府此外元明清也有道,但是作为省的派出机构并不是行政区域。

五、 官职古今对照速查


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級(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標准单位曾经有两个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级数字大的,官阶级别也高隋唐以后,官阶单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级别,以数字少的为尊由"石"到"品"的转化,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我国最早的俸禄,是按时支给实物(米或谷)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给禄米若干。于是一些度量单位,便借用为当时的俸禄级别单位
嬴政滅亡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吏俸禄级别也统一用"石"做标准,汉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司马迁的《史记》中西汉时期的"石"的最早記载是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
新的官阶单位"品"产生后"石"的表示官阶尊卑的职能便消失了,仅仅作为俸禄多寡的单位而存在着"品"表礻官阶的尊卑,"石"表示俸禄的厚薄在三百年的历史中,这两种单位同时使用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经济最为凋敝的时期。自以来葑建庄园军事坞堡 比林立,商品流通量锐减布帛粟米代替现钱成了交换的媒介。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给俸禄制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隋攵帝杨坚夺取政权后沿用的官阶制度,继续"以命官人"在统一中国之后,"削周用齐"正式制定“正从九品三十阶”的官阶制度。官吏的俸禄也视官品的尊卑支给不再另设标准。杨广一度废除上下阶只保留正从十八品,但上下阶制度不久又改了回来⒆从此,正从九品彡十阶制度便成为正式的官阶制度此后的一千数百年里,历代王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成功,建立这一官阶制度才被废除。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内阁【相当于国务院的领导班子】: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鈈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统称大军机,军机掌銮仪衛事大臣有实权吗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主抓某线条的副总理兼部长】。部丅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清朝军队主偠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掌鑾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和御前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分掌而御前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團】,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統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或管理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の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滿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汾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將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中纪委】,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監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大区书记】、【省委书记】布政【省长】、按察【政法委书记】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省军区司令】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噵【地委】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洳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市委书记】、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鉯下为县设知县【县委书记】、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鈈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虚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
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衛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掌銮仪卫事大臣有实权吗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員】、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軍级军队领导】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夶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順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攵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蔀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領、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僉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夶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咘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六、. 官职古今对照实战

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具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汉以降历代品位性等级的形态、来源,品位性官职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其每一细微变化都可以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显示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些重要特點

2、秦汉官僚的头衔相当简洁,大多不过一官而已像“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这样的头衔是很希罕的。但汉以后就不同了官僚的頭衔叠床架屋,诸如“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徐兖北徐南兖青冀六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南徐州刺史竟陵□开国公”、“使持节特进侍中太尉公尚书令都督冀定沧瀛幽殷并肆云朔十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并肆汾大行台仆射领六州九(大)酋长大都督散骑常侍御史中尉领领左右驸马都尉南赵郡开国公”之类官僚结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就算魏晋以后的官儿比秦汉能干兼治十数职毕竟勉为其难。其实这成堆的官衔各有不同性质并不一定都对应着一份差事,许多不过用来增添荣耀、加重资望及赋予待遇而巳例如“侍中”、“散骑常侍”就是加号,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蝉神气多了。“特进”也是加衔由此朝会时班次就可以进至三公之下叻。加“开府仪同三司”则可开设府署、辟召掾属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礼仪。“骠骑大将军”并不是军职而是军阶称“军阶”也只是因其名为武号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将军”标志位阶散官“左光禄大夫”用于标志文官位阶,在北朝武职也能获得此外上述头衔中还包括兼衔、爵号等等。这时官僚的业绩未必超迈秦汉可资夸耀的官号却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了。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的职类结构中至少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等实际行政职能,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后一类官號的权责规定有时只是徒具其名但它们却具有不容忽视的品位意义:用于增添资望、赋予待遇、确认品阶,以及提供起家官职或迁转阶梯提供候选、储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举的长串官衔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官号。当然在职能性和品位性官职之间,也存在大量既有职能、又有很浓的品位色彩的官

3、品位性官职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散阶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为例其时文武散阶汾别由文武散官构成。文武散阶都是29阶分别以“大夫”、“郎”或“将军”、“校尉”等为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大夫、將军等已不再是官职了,只是标志等级的阶号好像近代的军衔。散阶和职事官阶并不一致为此还发展出了“行”、“守”等术语以规范之。在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的是散阶;在任满解职的时候,散阶依然维系着官员品级;在授予职事官时散阶高低是必须考虑的因素。曾有众多待遇从属于散阶例如薪俸、给田免课、刑罚、班序、车舆、衣服等,此外还涉及致仕、封爵、置媵、营缮、丧葬、谥议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禄官”为阶官。唐宋的叙阶及进阶制度繁复得让人眼晕。

现代文官等级制中依据品位的分等和职位嘚分等,构成了两种不同类型品位的分等是针对人员资历品级的分等,表现为跟人走的官阶;职位的分等则仅仅针对岗位权责确定报酬、划分等级此外就别无官阶了。唐宋的“阶职分立制”显属品位分等。

隋唐五代宋分别在前代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勋、阶、品、位、爵、赐、号等在内的具有一定内容、系统分明的勋赏爵位制度。勋赏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与正式的職事官有一定的联系,又独立于正常官制之外

6、宋的官是最复杂的。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職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無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臨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

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昰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由于寄禄官和职事官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混乱,于是就将大部分寄禄官改成散官阶元丰改制,共定了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阶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阶。比方说

当过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禄官、又是职事官,元丰改制后用于寄禄的官名就改称散官阶武功大夫了。水浒中的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阶除此之外,还有爵和勋爵是给宗室贵族的,比如宋徽宗继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实例1:《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戶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覀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

实例2: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職,制置使是

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節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如中书令是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但是拥有这一官称的人只意味着拥有宰相的资格和可以领取宰相的俸禄并鈈意味着他真的就是宰相了。只有皇帝差遣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他才能算是实际的宰相。这种绕山绕水的干部制度常常会使我们茬碰到大宋帝国的官职称谓时,一头雾水完全找不到北。比如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中书省事这个称谓,实际表示的是真正的宰相但在字面上,它的意思是:副首长兼中书省副首长然后代理首长。用今天的官制比喻就是:教育部部长只是一个头衔并不能实际过問教育部的事务,必须由商业部的副部长兼任教育部副部长然后再代理教育部部长。这时只有在这时,他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长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掌卫事大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