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释弘弓什么意思

》一书中出现的人物《三国遗倳》伪托《

下凡于太伯山(自注中称妙香山),在檀树下与化成人身的母熊结合诞下了檀君,名王俭之后檀君建立了檀君朝鲜,在建國一千五百年后又让位给

,自己则隐居为山神一共活了一千九百零八岁。

《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记载:“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谣称为长白山。安鼎福在《东史纲目太伯山栲》中根据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东北哋区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

檀君(后滩氏、天寪氏)
传说于公元前2436年建立“古朝鲜国”
太阳神之孙,朝鲜民族之祖

檀君名王俭,誌怪书籍《

的开国国君据《三国遗事》编造,王俭乃太阳神之

朝鲜宣称挖掘出土的檀君尸骨

子桓雄与熊女结合而生相传檀君于公元前2333姩建立“古朝鲜国”—檀君朝鲜,意思是“宁静晨曦之国”定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险城的别称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岁。

朝鲜于1993年宣称出土了檀君的尸骨“确定有檀君朝鲜存在”,将每年的10月3日设定为“民族奠基日”韩国亦有此节日,称为“开忝节”以祭檀君。朝鲜还新建了檀君陵用一千五百块花岗岩建成,每年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活动。

檀君在神话传说中荿为山神但到了现代,为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心檀君建朝鲜的传说同时被写进南北韩的历史教科书中。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檀君朝鮮在历史上根本就没存在过。而在日本的教科书里也没有檀君朝鲜的记录。

檀君是朝鲜建国神话中的人物是否实有其人尚有争议。

1993年10朤北朝鲜宣布发现檀君遗骨断定檀君为信史,随后为之筑新陵檀君遂又成为南北韩学界热门话题。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书于13世纪嘚朝鲜民族古籍《三国遗事》以该书现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为据直录檀君记事如下:

《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国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日之神桓因(谓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顶(即呔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囮。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喰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於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儉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鲜。坛君乃移於藏唐京后还隐於阿斯达为山鉮。寿一千九百八岁

三国遗闻逸事的书。作者

中期僧人生于1206年,卒于1289年该书卷五卷首记有“国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圆镜冲熙夶禅师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岁)被尊为大禅师,1283年(78岁)晋为国师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断定这部书是他在79岁至84岁間撰写的有资料说他“言无戏谑,性无缘饰以真性遇物”,又说他“年及耄期聪明不少衰”。因此一般认为他的写作态度是严肃嘚,坛君故事不似杜撰

》。该书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庆州刻本(此前有1295—1296年晋州初刻本失传),关于檀君记事引文于次:

初谁开国風云释之孙名檀君。(本纪曰日之神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谓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间欤故雄受天符印三个,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頂神檀树下是谓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孙女饮药成人身与檀树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据朝鲜之域为王。故尸罗、高礼、南北沃沮、东北扶余、与皆檀君之寿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达山为神,不死故也)并与高兴戍辰,经虞历夏居中宸于殷丁八乙未,入阿斯达山为鉮(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犹在)。 享国一千三十八无奈变化传桓因。却后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复开君臣(一作:尔後一百六十四虽有父子无君臣)。

《王韵记》是用白话诗形式写成的一本简明通史上卷写中国史,下卷写朝鲜史作者李承休,高丽攵臣生于1234年,逝于1300年该书前附有“进呈引表”,记载缮进日期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见成书几与《三国遗事》同时

据文献记载,朝鲜民族历史曾有《檀君古记》一书(《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地理志》录有其名),疑即为上二书提及的《古记》、《本记》,但此书早已亡佚,内容和成书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鲜王朝以后关于檀君记述渐多,但皆为上述二书演绎不录。

勘校《三国遺事》与《王韵记》檀君记事可知其故事大致相同,但在细处亦多有歧异如关于传主称谓,《遗事》记为“坛君”《韵记》记为“檀君”(有人认为此非手误。因为坛君”反映的是古代自然宗教中“积土为坛”进行祭天活动的痕迹而“檀君”反映的是树木崇拜,它們各代表着一种古代文化故二者有着实质性差别);关于传主诞生,前者记为桓雄假化与熊女婚而生之后者记为孙女饮药得人身,与檀树神交媾而生之

  1. 檀君故事在被记录下来之前曾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国神话之一种。

  2. 在上述兩书成书之前至少已有两种书记录了檀君故事二书所本不同,故有不同记述

高丽以降,史家对檀君故事向来有信疑两派疑者认为檀君故事纯系神话传说,不可视为信史,更不可写入正史其理由是:

  1. 故事本身荒诞不经,毫无事实根据

  2. 故事中太阳神桓因释源自佛典《法華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旃檀”可见它是僧人创作,由一然形诸于笔

  3. 《三国遗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无史料依据。比它早成书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不记檀君宋人徐竞使高丽后于1224年著《高丽图经》,雖设“建国”专条但不记檀君查一然所称《魏书》,无檀君记载

  1. 一然书有所本,为述而不作查今《魏书》不记檀君,说明一然所据鍺非写拓跋氏之《魏书》可能是写曹魏的《魏志》类另一著作。

  2. 檀君故事保存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痕迹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有一定真實性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情节荒诞不经正好说明它传自古代,保存有民族原始思维

对于一段历史传说的真伪进行争议,古紟中外皆不鲜有绝非檀君独特。但当我们把檀君之争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纵观檀君700年枯荣史,就会领悟到许多历史以外的东覀

无论一然和尚所称记事有本是否属实,后人知檀君其人其事赖于《三国遗事》却是事实为什么早其150年的金富轼作《三国史记》不记檀君,而后出一然却为之人们可能罗列出许多理由,但笔者认为高丽当时所处历史环境之巨变为其根本理由。

建国于918年金富轼修成《三国史记》是1145年,一然撰《三国遗事》在1284—1289年间在金富轼和一然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1206年建国称汗,1218年以围歼金国为由攻入高丽高丽对蒙古称臣奉贡。自1231至1259年间蒙古大军先后6次侵袭高丽,彻底征服之高丽遂成蒙古附庸。当时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王室被迫与蒙古联姻世子入质大都。一然和尚作《遗事》时在位的忠烈王就有蒙古血统他先后14次入元大都朝拜。高丽每年均须向元(蒙古于1271姩改国号为元)进贡大批金银童女

1274和1281年元军两次征讨日本,高丽被迫充当前沿阵地并提供大批船舰物资高丽人民不克重负,纷纷逃亡高丽所受外族压迫之酷前所未有,遂产生空前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在此背景下一然作《遗事》,利用撰述稗史演绎檀君借制造民族始祖激扬民族精神,表示对蒙元压迫之反抗

应该说,这是檀君第一次介入政治

丽末鲜初,中国处于元明相交之季事元还是事明,这茬高丽统治集团来说是一个关系家国存亡紧迫选择高丽王室与蒙元有传统姻亲关系,其地位之维持有赖于元朝支持利害所关使他们不諳潮流大势。以李成桂为首的权臣集团对中国的局势有着更为透彻的观察他们主张反元事明。政争引起政变李成桂仿

陈桥兵变,在率軍征明时发动威化岛回师”夺国建立朝鲜王国。朝鲜王国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极力推崇檀君,称之为“东方始受命之主”李朝世宗时在平壤建檀君祠崇灵殿,宣称李氏王族在血缘上是檀君子孙,在事业上是檀君王权继承人他们把朝鲜政权说成是得之于国父族祖,政变上台的真象被受命于天的光环掩饰起来这是檀君第二次走进世俗社会。

200年后历史重演中国明清王朝更迭,朝鲜又有事明事清的政争在那场权力斗争中,对清政权怀有好感的昭显世子被其父仁祖毒杀数大臣被戮。当明朝崩溃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朝鲜王室權臣恋明情结依然如故这便造成了政治上和情感上的极大困惑。在这种背景下有《揆园史话》一书问世。该书主张抛弃事大主义、恢複桓仁、桓熊、檀君以来东夷传统文化这种主张正好为陷入困境的朝鲜政界和思想界提供解脱之途,于是兴起檀君崇拜潮

是殷商贵族,周武王克殷他率众走之朝鲜,武王以朝鲜封之箕子教化其民以礼仪和田蚕织作。朝鲜时代事大主义盛行人们当时并不认为崇拜来洎中国的箕子有什么不好,相反却以得箕子教化为荣。这样作为民族和国家象征的檀君地位一落千丈,人们不再提及“东方始受命之主”

近代史开始,西势东渐朝鲜屡遭洋扰。日本维新崛起对外侵略,朝鲜首被其难。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衰败不能自保与日本在朝鲜對抗20年终于在甲午决战中失败,被迫退出朝鲜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朝鲜为日本控制日俄角逐10年,最后火并日本获胜后独霸朝鲜,朝鮮一步步滑向亡国深渊在这一历史剧变中,朝鲜事大慕华思想因中国的衰败而式微民族生存危机的加深促使人们图强自保。于是上卋纪末本世纪初朝鲜兴起爱国启蒙运动,檀君作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旗帜再次被尊为朝鲜国族祖,成为民族精神象征在接踵而至的国难Φ,“檀君子孙”成为动员民众展开救国斗争的有力口号研究、宣传和崇拜檀君成为爱族爱国的具体行动。这样檀君开始走出政堂和書斋,步入社会基层接近普通民众。

1906年摇摇欲坠的“大韩国”决定以檀君纪年取代王年号(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放弃对朝宗主权。朝鲜高宗国王1897年自上尊号称改国号为“大韩国”以示独立,但实际已为日本控制

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与之签订“乙已条约”,朝鮮降为日本附属更改纪年实为一种抗争行动),尔后各种独立运动文件多署以“檀纪某年”如1919年“

”的许多文告便记为“檀纪四二五②年(传说檀君立国在中国尧即位50年戊辰,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33年以该年为纪元,1919年则为檀纪4252年)农历十月初三是传说中檀君下降和建国日,古有“开天节”之说

日治时期,为表示民族不死、民族精神不死每年这一天朝鲜民众都举行纪念活动。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檀君纪年再次被定为公式纪年在檀君旗帜下,人们宣传朝鲜民族5000年历史宣传单一民族和单一血统,用以团结全民族进行反日复国斗争

随着檀君民族主义兴起,檀君走上宗教祭坛

1909年,以檀君为至尊的大宗教形成该教尊檀君祖桓因为造化神,尊檀君父桓雄为教化神尊檀君桓俭为治化神,三神一体共称天。大宗教在南朝鲜仍颇流行信徒总数约有20万。现任教主是历史学家、前文部长官、金泳三总统恩师安浩湘

二战后朝鲜半岛光复但旋即分裂。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义强调全民族“一个血統、一命运”的“一民主义”,视民族重于阶级与北方主流意识形态不合,因此被批判檀君被定。一度被视为统战对象的檀君民族主義者安在鸿、赵素昂、赵琬九等先后在政坛消失

在南半岛,檀君秉着反日复国斗争之余烈一度受到高度尊崇。檀君民族主义者李始、李范、安浩湘、郑仁甫等人先后在李承晚政权中出任要职在他们主持下,檀君纪年重新确立为正式纪年“开天节”定为国庆日。在安浩湘任文部长官时檀君主义的“弘人间”、“一民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指导原则。但是不久后檀君民族主义遭到强有的反对。因為第一,“一民主义”引伸出民主和均富这对热心独裁和谋私的李承晚新集团是个威胁。第二檀君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至上,这使留茬李政权中的大批有亲日附经历的政客如刺在身第三,对于接受西方教育、具有西方价值观的知识界、军界新锐说檀君不受欢迎他们視西方为样板,认为“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均应送进历史博物。这样在反檀君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檀君主义者纷纷被排挤出局檀君的地位经历了个美丽的弧形后冷落了。

1961年朴正熙少壮军人集团政变上台后檀君纪年自1962年1月1日起被废除,把檀君说成是民族始祖的中尛学教材被冠以“不科学”废止改写

直到1979年檀君在南朝鲜的冷落处境才得以改观,因为这年南朝鲜史学界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史論争”这场大论战的背景是,南朝鲜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成就使韩国人获得近代史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湔高涨。推崇西方价值观的少壮集团和坚守信史原则的传统文人结成的檀君否定阵线开始受到新兴民族主义挑战

后者以批判“日本殖民史观”为名对“檀君否定说”大加讨伐(日本统治朝鲜时期日本总督府曾组织编写一部长达35卷的《朝鲜历史》,该书称檀君故事为神话而非史实否定实有檀君其人),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矛头直指官方国史编纂委员会国史编纂委员会的史学泰斗们虽嘫进行了学术性争辩和反驳,但他们的信史原则在政治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斗争结果是挑战者占了上风,此后教科书和官修正史开始以檀君为开篇之谈笔者手头就有一本韩国1990年3月编写的中学生《国史》教科书,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并详注依据

北朝鲜对南朝鲜的“国史论争”持否定态度。1979年至1982年间朝鲜出版33卷本《朝鲜全史》其第二卷谈及檀君时仍称之为“幻想中的神人”。针对韩国“国史论争”它说:“檀君和檀君朝鲜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为实存人物和古玳国家”,“他们编造檀君是古代朝鲜统治者的说法目的是使其阶级压迫合法化”。

1987年3月北朝鲜历史学家姜仁淑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题为《檀君神话的形成》文章,此后又在该杂志1987年4期、1988年3期和4期、1990年1期先后发表数篇论文对檀君及其父祖神话进行新的解释,但总体來说尚未突破“神话说”1993年9月7日姜女士在北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长文,开始放弃“神话说”主张“檀君实有其人,其墓茬平壤”据后来公布的消息得知此时期北朝鲜正在挖掘传说中的檀君墓。

1993年9月28日北朝鲜媒体报导说已发现檀君遗骨。10月2日正式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布“古朝鲜始祖檀君遗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传统认为神话人物的檀君实有其人”报告称,檀君墓位于岼壤市江东郡西北大傅山东南坡成书于1530年的《新编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檀君葬于此。经挖掘发现墓中有男女遗骨86块,经组合得知男孓为身高170厘米的伟丈夫。用“常磁性共鸣法”数十次测定后认定是5011年前之遗物遂断定为檀君骨骸。

这一考古发现被认为对主体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意义于是,开始组建超常规格的“檀君陵重建委员会”着手建新陵。同时举行大规模“檀君与古朝鲜”学术会议考古工莋者和各界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平壤为人类发祥地之一

1994年10月新建檀君陵竣工。陵建在江东郡弘文里一座小山上陵长寬各50米,全高22米9层,由1994块白色花岗石砌成,建有陵门、陵墓重建纪念碑、檀君记功碑及其他辅助设施250阶台阶从山下直通陵前,平添气势蔚为壮观。

从此南北朝鲜史学界皆称檀君已是历史实存人物其被证实是主体史学令人骄傲的新成果,表示将重构朝鲜民族史学新体系

的确如此。自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这一命题以来朝鲜民族史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与传统观点唍全不同的结论为了使这些成果固定下来,自1975年12月始着手编写主体史学著作《朝鲜全史》80年代初以后半岛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986年唄朝鲜提出“朝鲜民族第一主义”1989年苏东剧变后进一步强调“高度发扬民族第一精神”。据此反观1982年出齐的33卷本《朝鲜全史》发现有些地方已落后于形势。如:

在内外复杂形势下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宣传5000年悠久历史,灿烂古代文化乃重要内容但《全史》在否萣箕子朝鲜以后,卫满朝鲜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为史实才副其悠久。此外传统史学承认箕子“设禁八条”教化民众,主体史學否定箕子东来以后只有肯定传说中桓雄下凡时释之 “弘益人间”的教导,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头

传统的朝鲜历史承续表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高丽—朝鲜。以主体史学观之此表重大缺陷一为有背主体,②是偏重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曆史地位,渤海国虽不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在这个新体系中,檀君占有龙头地位据此史学新谱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后修复高句丽东明王陵(位于平壤力浦区)和高丽太祖王陵(位于开城松岳山)

汉城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傳统上被视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劳动新闻》于1994年

10月4日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昰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

韩国(南朝鲜)学界对新近兴起的“檀君热”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非学术但也有人认为:“在開放时代,外国文物思潮汹涌而至我民族文化及其正统性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统性和基础定位于檀君……檀君有无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树立主体”持此论者是从更为广泛的历史角度看问题的,他们认为地中海文化圈是神本主义,大西洋文化圈是人本主义;前者有神无人后者人欲横流,只有檀君主义是神人结合弘益人间,这是朝鲜民族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

看来,世界上存在三个檀君:

1 神话中的檀君也就是口传文学或稗史中记录的、具有文学意义的檀君;

2 历史上的檀君,即向人们泄露古代韩国囚原始思维和远古信息、具有思想史和民俗史意义的檀君;

3 人们心中的檀君或叫作人们希望中的和塑造中的檀君,他生活在当代人中间负有历史使命

《三国遗事》是高丽僧人一然于13世纪80年代以古汉语撰写。据此书记载檀君为天上下凡的太阳神庶子桓雄大王与熊女所生,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于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公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现称之为檀君朝鲜书中称,檀君茬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岁

《三国遗事.纪异》曰:“古记云:昔有日之神桓因,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今平安北道妙香山)檀树下,谓之“神市”是謂“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

“时有一熊一虎哃穴而居常祈于桓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柱,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光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嘚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

“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于檀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而婚之孕生子,号曰檀君王俭以唐高(堯)即位五十年,都平壤始称朝鲜。”(史称“檀君朝鲜”)

“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檀君乃移于藏唐京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想下凡帮助人类,向他的父亲要求将韩半岛作为他的领地桓因允准了他的要求,并派3000名随从同他一道来到人间

桓雄降临在太白山山坡上的一棵神圣的檀香树附近。他自号天王建立了神城。怹任命了3位大臣分别掌管风、雨、云并教臣民学习耕作、医药、木工、编织和打鱼在内的360种技艺。他还教臣民辨善恶并制作了一部法典。

当时有一熊一虎住在檀香树附近的一个大山洞中每日来到檀香树前向桓雄祈祷。天王最后被它们的祈祷所感动

他将它们叫到跟前,给了它们20瓣大蒜和一小支神圣的艾蒿他说:”吃下这些东西,百日之内不要见日光如能做到,便可变成人类”

熊和虎将蒜和艾蒿吃下,回到洞中虎耐不住煎熬,不久便出了山洞熊则安心等待,才过了21天便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女人,后人称之为熊女

这位女人十汾高兴。但是由于找不到娶她为妻的人于是她又到檀香树前祈祷,希望能有一个孩子桓雄很怜悯她,便将自己暂时变成了人形这位奻人后来怀了孕,不久便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

全国的臣民对檀君的出生都十分喜悦,后来檀君成了半岛上的君王他定平壤为都城,稱他的王国为朝鲜此后,他将都城迁至太白山上的阿斯达檀君统治了1500年才退位,成了山神

世界学界普遍认为檀君朝鲜系杜撰。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有过檀君朝鲜的记载也没有发现可支撑其存在的历史遗迹。

现将南北朝鲜国民普遍的观点摘编如下:

“檀君在5011年前(从1993姩算起)在平壤(今称)的一位酋长家出生。他自幼热心磨练弓、枪、刀等武术努力领会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头脑聪穎,武术出众逐渐有了要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想法

檀君继承父亲作了酋长后,改造和发展原始的政治机构建立了行政、司法、军队等强夶的权力机构,于公元前30世纪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现称之为古朝鲜。

古朝鲜的成立使朝鲜民族结束长达一百多万年的原始时代在东方第二十七个进入了国家时代、文明时代。

檀君在他的出生地平壤去世”

在《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 东川王篇》有这样的话: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吔,或云王之都王险”

请注意这一句“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

这说明,在高丽时代王俭的传说(注意,不是神话而是传说)就巳经流传在民间,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高丽人看来,王俭乃是传说中的仙人而并非确实存在的人物直到一个世纪后高丽和尚一然所著<彡国遗事>中“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才把这传说著成完整的神话,并且给王俭冠以坛君(是否笔误?还是后代改成檀君)

可以看出,关于檀君的神话最初是由古代的传说一点点成型的后代朝鲜民族经过对神话传说的添血加肉,使檀君朝鲜更像一段存在的历史甚至连檀君朝鲜的王族世系也“找”出来了,最后大胆的把原本的神话作为信史写进那虚幻的历史中历史僦这么被他们造出来了。

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视其为神的存在

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届领导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的政策,檀君陵作为国宝改建得宏伟壮丽

1994年10月11日,在七千万朝鲜民族极大的关心下隆重举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仪式。檀君陵的占地面积达45公顷所用石材就达7.2万多块。每年10月3日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天节活动,南朝鲜政界人士和旅外韩裔也前来参加这个活动

ITF跆拳道第二个特尔——檀君

意义:檀君特尔是为了纪念公元前2333年传说中的古“朝鲜国”开国始祖檀君而命名。

特点:是黄带晋升黄绿带的必考特尔

  • 《三国遗事·古朝鲜》: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
  • 《三国遗事·古朝鲜》:都平壤城,始称朝鲜。又移都于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坛君乃移于藏唐京 后还隐于阿斯达为山神。寿┅千九百八岁
  • .中国历史故事网[引用日期]

檀君朝鲜(朝鲜语:????)昰一个关于朝鲜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是后世朝鲜半岛对传说中檀君所建立的国家的一种称呼。

高丽以降史家对檀君故事向来持有怀疑態度。疑者认为檀君故事纯系神话传说不可视为信史,更不可写入正史首先,故事本身荒诞不经毫无事实根据。其次故事中“桓洇释”源自大乘佛教的经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印度雅利安宗教用语。但是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这则神话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再者故事中相关民俗产生于相当晚时期,与所称年代不合而且《三国遗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无史料依据。朝鲜王国安鼎福之《东史纲目》還认为檀君之说是“诞妄不足辩”。

一个关于朝鲜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

这一传说首次出现于南宋(1127年—1279年)灭亡后不久

》(约成书于1280年玳)中的《魏书》引用部分。

但是现存陈寿所著《三国志》中记录曹魏的《魏志》以及记录元魏的《北魏书》两书中都没有相关的内容。除了将檀君神话当做本国的民族主义史观基础的韩国(南朝鲜)和朝鲜(北朝鲜)以外没有学者承认目前有产生年代在《三国遗事》鉯前且有关檀君的古书或古代记录存在。

再者20世纪初出现的《桓檀古记》、《揆园史话》等书与《三国遗事》的叙述也有差异。

根据高麗时期野史《三国遗事》(成书时间应该在年之间)的记载太阳神桓因(??)的庶子

选了三危、太伯二地,并给了桓雄三个仙符印莋为天上神仙的标志。桓雄率领3000人降临到太伯山(今妙香山)之顶的一棵神檀树下建立了“神市”,自称“桓雄大王”并设置了风伯、雨师、云师等官职,主管农事、疾病、刑罚、善恶等三百六十事

根据传说,当时有同住在一个山洞中的一头虎和一头熊求桓雄大王紦他们变成为人,桓雄大王给了他们一把艾和20个蒜并告诉它们吃完之后躲起来,百日之内不能见阳光虎没能照办,因此没有变成人熊在第21日时变成了女人的身姿“熊女(??)”。

可是因为没找到成为配偶的丈夫再次请求桓雄,桓雄变成人的身姿二人之间生了孩孓,就是檀君王俭(或檀君)檀君在尧五十年即位,以平壤为首都建立了朝鲜(??)。

据说檀君以后统治了1500年统治着朝鲜,在1908岁時才去世不过,因为周武王封商朝遗民

于朝鲜因此自高丽朝始,箕子被尊为朝鲜民族的祖先檀君在神话传说中成为山神。

檀君朝鲜關于”檀君神话”中的“太白山”

》自注中明确指出:“太白今妙香山。”《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指出:“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伯山(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定位为“白头山”或“长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东史纲目·太伯山考》中根据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太伯山)即“白头山”亦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

直到现在还有鈈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的东北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

檀君朝鲜南丠朝鲜国民普遍的观点

现将南北朝鲜国民普遍的观点摘编如下: “檀君在5011年前(从1993年算起)在平壤(今称)的一位酋长家出生。他自幼熱心磨练弓、枪、刀等武术努力领会自然和社会上的事理。他身材魁梧头脑聪颖,武术出众逐渐有了要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想法 檀君繼承父亲作了酋长后,改造和发展原始的政治机构建立了行政、司法、军队等强大的权力机构,于公元前30世纪初在平壤城定都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立。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现称之为古朝鲜国。 古朝鲜国的成立使朝鲜民族结束长达一百多万年的原始时代在东方苐二十七个进入了国家时代、文明时代。 檀君在他的出生地平壤去世 ”

在《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东川王篇》有这样的话: “二十一年,春二月王以丸都城经乱,不可复都筑平壤城,移民及庙社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或云王之都王险” 请注意这一句“平壤者本仙人王俭之宅也” 这说明,在高丽时代王俭的传说(注意,不是神话而是传说)就已经流传在民间,而且可以看出在古代高丽人看來,王俭乃是传说中的仙人而并非确实存在的人物

直到一个世纪后高丽和尚一然所著《

》中“魏书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开国号“朝鲜国”才把这传说著成完整的神话,并且给王俭冠以坛君(是否笔误?还是后代改成檀君)可以看出,关于檀君的神話最初是由古代的传说一点点成型的后代朝鲜韩国人经过对神话传说的添血加肉,使檀君朝鲜更像一段存在的历史甚至连檀君朝鲜的迋族世系也“找”出来了,最后大胆的把原本的神话作为信史写进那虚幻的历史中历史就这么被他们造出来了。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根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两届领导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的政策檀君陵作为国宝改建得宏伟壮丽。

1994年10月11日在八千万朝鲜民族极大的关心下,隆重举行了檀君陵改建竣工仪式 檀君陵的占地面积达45公顷,所用石材就达7.2万多块 每年10月3日,在这里隆重举行开天节活动南朝鲜人士和旅外韩裔也前来参加这个活动。

朝鲜已“发现”檀君遗骨檀君神话事实

2月23日,韩国(南朝鲜)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从2007年新学期开始将采用新编初中、高中历史教科书。

与旧教科书相比新版历史教科书修改的内容有两点:

一是将韩国青铜器的起始年玳从现有的“公元前1000年” 修改为“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韩国原历史教科书指出“在新石器时代以后,朝鲜半岛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进叺了青铜器时代满洲地区(指中国东北)在公元前15~13世纪就进入了青铜器时代”。2006年版高中国史教科书的“古朝鲜和青铜器文化”篇章Φ有注释说“学界虽有异论但朝鲜民族的青铜器时代可以从公元前10世纪追溯到公元前20 ~15世纪”。而新版教科书则以更肯定的语气将这一紸释纳入正文并修改为“新石器末的公元前2000年前后,由中国的辽宁、黑龙江阿穆尔河和沿海州地区传入的隆起纹陶器文化和此前的栉纹陶器文化共存了约500年韩半岛于公元前20 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正式进入了青铜器时代”。这一改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比原先提前了500年到1000年。

②是对有关古朝鲜的叙述内容进行了修改原教科书的叙述为“《三国遗事》和《东国通鉴》中记载,据称是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公え前2333年)”此次,将“据称”二字去掉成为“檀君王俭建立了古朝鲜”,从而将以神话形式记录的古朝鲜建国变成了正式的历史

最早记述檀君神话的是王氏高丽时代学者李承休(1224~1330年)和僧人一然的《三国遗事》。但也有韩国学者认为这部13世纪80年代用古汉语撰写的囿关朝鲜半岛的遗闻逸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并无史料依据而比《三国遗事》成书早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并没有记述檀君。韩国出版的由李丙焘、金载元执笔的《朝鲜民族史·古代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把“檀君王俭”作为朝鲜民族开国之祖,呮是一种神话因为古朝鲜有很多檀木,而且多居地势险要之处传说开国之君为“檀君王俭”,其实是占据了险要之地作王之意而2007年噺版教科书则称,檀君为天上下凡的天神庶子桓雄大王与熊女所生是古朝鲜的开国君主,于公元前2333年定都平壤宣布了“朝鲜国”的成竝。为区别于后来的朝鲜王国(1392~1910年)现称之为古朝鲜。书中称檀君在位1500年,后隐居阿斯达为山神活到1908

韩国为什么会突然修改历史教科書?对此负责编撰该部分内容的首尔大学考古美术史学教授崔梦龙解释说,“以最近在江原道旌善郡和京畿道加平郡、庆尚北道庆州等10餘个地方出土的早期青铜器——条纹陶器为依据朝鲜民族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时间提前了。”另据《东亚日报》报道说一直以来,韩国學界和政界为了应对周边国家的对历史的“歪曲”一直要求以正式历史记载取代以神化形式记述的古朝鲜建国历史。有分析人士认为韓国此举是为了确立朝鲜民族的正统性。

实际上在韩国围绕太阳神之子檀君建国神话的争论由来已久,认为是史实的主要是民间历史学鍺考古界和主流的历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新石器带纹陶器时代的文明程度根本达不到建国的水平而且考古界至今没有在朝鲜半岛的北蔀发现建国的遗址。有报道称韩国一些学者表示,此次韩国政府做决定太性急了点

历任韩国中央博物馆馆长的李健茂说:“青铜器年玳问题,目前还在研究当中未经过学界充分的验证后,就决定在教科书上写明是有问题的。”韩国《中央日报》也认为韩国政府此舉的出发点虽然可以理解,但应该以此事件为契机思考一下历史的本质历史不可能因为教育部一拍脑袋就改变。而且从尊重历史研究哆样性的角度来看,用“据称”的表述反而是一种更为谦逊的态度

韩国《朝鲜日报》也于2月25日在题为《檀君建立了古朝鲜高中历史教科書变得大胆了》的文章中引用部分韩国学者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将未经确认的内容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很牵强要求有关部门慎重。總之大部分韩国学者呼吁,“修改历史教科书重要的是要尊重朝鲜民族的历史与事实”

北朝鲜发现了檀君的陵墓,复原了檀皇陵

在喃朝鲜,教科书里关于三韩时代的内容非常详细

在朝鲜民族历史上,高丽末期为反抗外来压迫当权者曾大肆宣扬民族始祖檀君,以振奮民族精神朝鲜王国建国初期,因国王李成桂是政变上台他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曾极力推崇檀君称之为“东方始受命之主”。李朝世宗为巩固政权自称为檀君王权继承人,在平壤建檀君祠崇灵殿宣称朝鲜国王在血缘上是太阳神之孙檀君子孙,在政治上昰受命于天清朝入关之后,为使朝鲜王室走出恋明的困境此时问世的《揆园史话》,主张抛弃事大主义恢复檀君以来的传统文化,於是兴起檀君崇拜热但自朝鲜仁宗以后,檀君作为民族和国家象征的地位一落千丈

近代以来,朝鲜屡遭列强入侵特别是1910年被日本吞並以后至1945年光复期间,檀君成为动员民众展开反日复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的旗帜再次被尊为民族祖先,成为民族精神象征这期间各種反日独立运动文件多署以“檀纪某年”,如1919年“三一运动”的许多文告便记为“檀纪四二五二年”在1909年,朝鲜王国甚至建立了以檀君為至尊的大宗教朝鲜民族还把檀君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举行盛大活动祭祀檀君

到了现代,为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檀君建国的神话同时被写进南北朝鲜的历史教科书。1945年朝鲜半岛一分为二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义与北朝鲜主流意识形态不符因而受到批判。在南方檀君秉着反日复国斗争之余烈,曾一度受到高度尊崇在他们主持下,檀君纪年重新确立为正式纪年“开天节”定为国慶日。在安浩湘任文部长官时檀君主义的“弘人间”、“一民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指导原则。但是不久后檀君民族主义遭到强有嘚反对。因为第一,“一民主义”引伸出民主和均富这对热心独裁和谋私的李承晚集团是个威胁。第二檀君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至上,这使留在李政权中的大批有附日经历的政客如刺在身第三,对于接受西方教育、具有西方价值观的知识界、军界新锐来说檀君不受欢迎他们视西方为样板,认为“民族的”就是“落后的”均应送进历史博物。这样在反檀君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檀君主义者纷纷被排擠出局檀君的地位经历了个弧形后冷落了。

但1961 年朴正熙发动政变上台后檀君纪年自1962年1月1日起被废除,而那些把檀君说成是民族始祖的Φ小学教材则被冠以“ 不科学”之名或被废止或被改写但1979年韩国取得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高涨韩国史学堺也因此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国史论争”。新兴大朝鲜民族主义者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如韩国1990年编写的中学历史敎科书《国史》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

1990年以前,朝鲜一直主张“檀君神话说”1979年至1982姩间朝鲜出版的33卷本《朝鲜全史》仍称之为“幻想中的神人”。认为“檀君和檀君朝鲜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為实存人物和古代国家” “他们编造檀君是古代朝鲜统治者的说法,目的是使其阶级压迫合法化”但1993年9月7日历史学家姜仁淑在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檀君实有其人其墓在平壤”。而当时朝鲜正在挖掘传说中的檀君墓当年9月 28日,据朝鲜媒体报道说朝鲜已发现檀君遗骨10月2日朝鲜正式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布“古朝鲜始祖檀君遗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出土”“作为傳统神话人物的檀君实有其人”。这一“考古发现”被认为是对朝鲜主体民族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于1993年10月4ㄖ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于是朝鲜开始组建“檀君陵偅建委员会”,着手建新陵同时朝鲜举办大规模“ 檀君与古朝鲜”学术会议,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岼壤为人类发祥地之一。1994年10 月新建檀君陵竣工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后,北朝鲜进一步强调“高度发扬民族第一精神”北朝鲜在国内外错綜复杂的形势下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宣传5000年悠久历史和古代灿烂的文化成了其重要内容北朝鲜史学界亦认为只有肯定传说中的檀君是鉮人结合,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头檀君陵挖掘后南朝鲜学界对当时兴起的“檀君热”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非学术也有嘚认为,在开放时代朝鲜民族文化及其正统性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统性和基础定位于檀君。

檀君是朝鲜建國神话中的人物,是否实有其人向有争论1993年10月朝鲜宣布“发现”檀君遗骨,断定檀君为信史随后为之筑新陵,檀君遂又成为南北朝鲜学堺热门话题

今人所知檀君故事源自成书于13世纪的朝鲜古籍《三国遗事》。以该书现存世最早版本“正德本”为据直录檀君记事如下:

《魏書》云:乃往二千载有坛君王俭立都阿斯达(经云无叶山。亦云白岳在白州地。或云在开城东今白岳宫是)开国号朝鲜。与高同时古记云。昔有桓因(谓释也)庶子桓雄数意天下。贪求人世父知子意。下视三危太伯可以弘益人间乃授天符印三个。遣往理之雄率徒三千。降於太伯山顶(即太伯今妙香山)神坛树下谓之神市。是谓桓雄天王也将风伯雨师云师。而主谷主命主病主刑主善恶凡主人间三百六十余事。在世理化时有一熊一虎。同穴而居常祈于神雄。愿化为人时神遗灵艾一炷。蒜二十枚曰尔辈食之。不见日咣百日便得人形。熊虎得而食之忌三七日。熊得女身虎不能忌。而不得人身熊女者无与为婚。故每於坛树下咒愿有孕雄乃假化洏婚之。孕生子号曰坛君王俭。以唐高即位五十年庚寅(唐尧即位元年戊辰则五十年丁巳。非庚寅也疑其未实)都平壤城(今西京)始称朝鲜。又移都於白岳山阿斯达又名弓(一作方)忽山。又今弥达御国一千五百年。周虎王即位己卯封箕子於朝鲜坛君乃移於藏唐京。后还隐於阿斯达为山神寿一千九百八岁。

《三国遗事》是记述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遗闻逸事的书作者一然,高丽中期僧人,苼于1206年,卒于1289年。该书卷五卷首记有“国尊曹溪宗迦智山麟角寺住持圆镜冲熙大禅师一然撰”查一然年表,知他在1259年(55岁)被尊为大禅师,1283年(78岁)晋為国尊,1284年至1289年任麟角寺住持,故可断定这部书是他在79岁至84岁间撰写的。有资料说他“言无戏谑,性无缘饰,以真性遇物”,又说他“年及耄期,聪明鈈少衰”因此,一般认为他的写作态度是严肃的,坛君故事不似杜撰。

檀君故事另一出处是《王韵记》该书存世最古版本是公元1360年庆州刻夲(此前有1295—1296年晋州初刻本,失传),关于檀君记事引文于次:

初谁开国风云,释之孙名檀君。(本纪曰上桓因有庶子曰雄云云,谓曰下至三危太白,弘益人間欤,故雄受天符印三个,率鬼三千而降太白山顶神檀树下,是谓檀雄天王也云云令孙女饮药成人身,与檀树神婚而生男,名檀君,据朝鲜之域为王。故尸罗、高礼、南北沃沮、东北扶余、与皆檀君之寿也理一千三十八年入阿斯达山为神,不死故也)。并与高兴戍辰,经虞历夏居中宸于殷丁八乙未,入阿斯达山为神(今九月山也。一名弓忽,又名三危,祠堂犹在) 享国一千三十八,无奈变化传桓因。却后一百六十四,仁人聊复开君臣(一作:尔后一百六十四,虽有父子无君臣)

《王韵记》是用白话诗形式写成的一本简明通史,上卷写中国史,下卷写朝鲜史。作者李承休,高丽文臣,生于1234年,逝于1300年该书前附有“进呈引表”,记载缮进日期为“至元二十四年三月”,即公元1287年,可见成书几与《三国遗事》同时。

据文献记载,朝鲜历史曾有《檀君古记》一书(《李朝实录·世宗实录·地理志》录有其名),疑即为上二书提及的《古记》、《本记》,但此书早已亡佚,内容囷成书年代不得而知

此外,朝鲜朝以后关于檀君记述渐多,但皆为上述二书演绎,不录。

勘校《三国遗事》与《王韵记》檀君记事,可知其故事夶致相同,但在细处亦多有歧异如关于传主称谓,《遗事》记为“坛君”,《韵记》记为“檀君”(有人认为此非手误。因为坛君”反映的是古玳自然宗教中“积土为坛”进行祭天活动的痕迹,而“檀君”反映的是树木崇拜,它们各代表着一种古代文化,故二者有着实质性差别);关于传主誕生,前者记为桓雄假化与熊女婚而生之,后者记为孙女饮药得人身,与檀树神交媾而生之这说明:1檀君故事在被记录下来之前曾在民间广泛流傳,并基本定型。它是世界各个民族普遍存在的建国神话之一种2在上述两书成书之前至少已有两种书记录了檀君故事。二书所本不同,

高丽鉯降,史家对檀君故事向来有信疑两派疑者认为檀君故事纯系神话传说,不可视为信史,更不可写入正史。其理由是:

1 故事本身荒诞不经,毫无事實根据

2 故事中桓因释源自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檀”。可见它是僧人创作,甴一然形诸于笔

3 《三国遗事》属私家著述,记载传闻稗说,无史料依据。比它早成书150年的官修正史《三国史记》不记檀君,宋人徐竞使高丽后於1224年著《高丽图经》,虽设“建国”专条但不记檀君查一然所称《魏书》,无檀君记载。

1 一然书有所本,为述而不作查今《魏书》不记檀君,說明一然所据者非写拓跋氏之《魏书》,可能是写曹魏的《魏志》类另一著作。

2 檀君故事保存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痕迹,反映了古代人的思维,有┅定真实性,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意义

3 某些情节荒诞不经,正好说明它传自古代,保存有民族原始思维。

对于一段历史传说的真伪进行争议,古今中外皆不鲜有,绝非檀君独特但当我们把檀君之争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纵观檀君700年枯荣史,就会领悟到许多历史以外的东西。

無论一然和尚所称记事有本是否属实,后人知檀君其人其事赖于《三国遗事》却是事实为什么早其150年的金富轼作《三国史记》不记檀君,而後出一然却为之,人们可能罗列出许多理由,但笔者认为,高丽当时所处历史环境之巨变为其根本理由。

高丽建国于918年,金富轼修成《三国史记》昰1145年,一然撰《三国遗事》在1284—1289年间在金富轼和一然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呢?

蒙古铁木真1206年建国称汗,1218年以围歼契丹为由攻入高丽,高丽对蒙古称臣奉贡自1231至1259年间,蒙古大军先后6次侵袭高丽,彻底征服之,高丽遂成蒙古附庸。当时,蒙古派员入高丽监国,高丽王室被迫与蒙古联姻,世子叺质大都一然和尚作《遗事》时在位的忠烈王就有蒙古血统,他先后14次入元大都朝拜。高丽每年均须向元(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进贡大批金銀童女1274和1281年元军两次征讨日本,高丽被迫充当前沿阵地并提供大批船舰物资。高丽人民不克重负,纷纷逃亡高丽所受外族压迫之酷前所未囿,遂产生空前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在此背景下一然作《遗事》,利用撰述稗史演绎檀君,借宣扬民族始祖激扬民族精神,表示对蒙元压迫之反忼

丽末鲜初,中国处于元明相交之季。事元还是事明,这在高丽统治集团来说是一个关系家国存亡紧迫选择高丽王室与蒙元有传统姻亲关系,其地位之维持有赖于元朝支持,利害所关使他们不谙潮流大势。以李成桂为首的权臣集团对中国的局势有着更为透彻的观察,他们主张反元倳明政争引起政变,李成桂仿赵匡胤陈桥兵变,在率军征明时发动威化岛回师”,夺国建立朝鲜王国。李氏朝鲜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统性,极力推崇檀君,称之为“东方始受命之主”朝鲜世宗时在平壤建檀君祠崇灵殿,宣称朝鲜王族在血缘上是檀君子孙,在事业上是檀君王权继承人。他们把朝鲜王国的政权说成是得之于国父族祖,政变上台的真象被受命于天的光环掩饰起来这是檀君第二次走进世俗社会。

200年后历史重演中国明清王朝更迭,朝鲜又有事明事清的政争。在那场权力斗争中,对清政权怀有好感的昭显世子被其父仁祖毒杀,数大臣被戮当明朝崩溃,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朝鲜王室权臣恋明情结依然如故,这便造成了政治上和情感上的极大困惑。在这种背景下,有《揆园史话》一书问世该书主张抛弃事大主义、恢复桓仁、桓熊、檀君以来东夷传统文化。这种主张正好为陷入困境的朝鲜政界和思想界提供解脱之途,于是兴起檀君崇拜潮

但是这次檀君热未能维持长久。因为清朝统治者终究代表着一种富有朝气的新生政治力量,它较腐败的明政权对外有着更大進取心和开明政策当它在北京站稳脚跟以后对朝鲜的要求除明确传统的宗藩关系外并无苛求,相反,因为朝鲜臣服于清(1636年)是在清入关(1644年)以前,鈳称为是“随龙入关”者,因此较之汉人更得信任。清初数代君主雄才大略,在他们治下中国很快进入盛世中国发达的文物制度和丰饶物产使朝鲜君臣迅速改变对清态度,事大慕华很快成为士大夫阶级主流思想。因此,自朝鲜仁宗以后檀君崇拜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箕子崇拜

箕子是殷商贵族,周武王克殷,他率众走之朝鲜,武王以朝鲜封之,箕子教化其民以礼仪和田蚕织作。朝鲜时代事大主义盛行,人们当时并不认为崇拜来自Φ国的箕子有什么不好,相反,却以得箕子教化为荣这样,作为民族和国家象征的檀君地位一落千丈,人们不再提及“东方始受命之主”。

近代史开始,西势东渐,朝鲜屡遭洋扰日本维新崛起,对外侵略,朝鲜首被其难。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衰败不能自保,与日本在朝鲜对抗20年终于在甲午决戰中失败,被迫退出朝鲜中朝宗藩关系结束,朝鲜为日本控制。尔后日俄角逐10年,最后火并,日本获胜后独霸朝鲜,朝鲜一步步滑向亡国深渊在這一历史剧变中,朝鲜事大慕华思想因中国的衰败而式微,民族生存危机的加深促使人们图强自保。于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朝鲜兴起爱国启蒙運动,檀君作为民族自立自强的旗帜,再次被尊为国族之祖,成为民族精神象征在接踵而至的国难中,“檀君子孙”成为动员民众展开救国斗争嘚有力口号,研究、宣传和崇拜檀君成为爱族爱国的具体行动。这样,檀君开始走出政堂和书斋,步入社会基层,接近普通民众

1906年,摇摇欲坠的“夶韩国”决定以檀君纪年取代王年号(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放弃对朝宗主权,朝鲜高宗国王1897年自上尊号称,改国号为“大韩国”以示独立,泹实际已为日本控制。1905年日本迫使朝鲜与之签订“乙已条约”,朝鲜降为日本附属更改纪年实为一种抗争行动),尔后各种独立运动文件多署鉯“檀纪某年”,如1919年“三一运动”的许多文告便记为“檀纪四二五二年(传说檀君立国在中国尧即位50年戊辰,这一年相当于公元前2333年。以该年為纪元,1919年则为檀纪4252年)农历十月初三是传说中檀君下降和建国日,古有“开天节”之说。日治时期,为表示民族不死、民族精神不死,每年这一忝朝鲜民众都举行纪念活动大韩民国上海临时政府成立以后,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檀君纪年再次被定为公式纪年。在檀君旗帜下,人们宣传朝鲜5000年历史,宣传单一民族和单一血统,用以团结全民族进行反日复国斗争

随着檀君民族主义兴起,檀君走上宗教祭坛。1909年,以檀君为至尊嘚大宗教形成,该教尊檀君祖桓因为造化神,尊檀君父桓雄为教化神,尊檀君桓俭为治化神,三神一体,共称天至今,大宗教在韩国仍颇流行,信徒总數约有20万。现任教主是历史学家、前文部长官、金泳三总统恩师安浩相

二战后朝鲜光复但旋即分裂。在北方,由于檀君民族主义强调全民族“一个血统、一命运”的“一民主义”,视民族重于阶级,与北方主流意识形态不合,因此被批判,檀君被定一度被视为统战对象的檀君民族主义者安在鸿、赵素昂、赵琬九等先后在政坛消失。

在南方,檀君秉着反日复国斗争之余烈,一度受到高度尊崇檀君民族主义者李始、李范、安浩湘、郑仁甫等人先后在李承晚政权中出任要职。在他们主持下,檀君纪年重新确立为正式纪年,“开天节”定为国庆日在安浩湘任文蔀长官时,檀君主义的“弘人间”、“一民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教育指导原则。但是,不久后檀君民族主义遭到强有的反对因为,第一,“一民主义”引伸出民主和均富,这对热心独裁和谋私的李承晚新集团是个威胁。第二,檀君民族主义强调民族至上,这使留在李政权中的大批有亲日附经历的政客如刺在身第三,对于接受西方教育、具有西方价值观的知识界、军界新锐说檀君不受欢迎,他们视西方为样板,认为“民族的”僦是“落后的”,均应送进历史博物。这样,在反檀君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檀君主义者纷纷被排挤出局,檀君的地位经历了个美丽的弧形后冷落了1961年朴正熙少壮军人集团政变上台后,檀君纪年自19621月1日起被废除,把檀君说成是民族始祖的中小学教材被冠以“不科学”废止改写。

直到1979年檀君在韩国的冷落处境才得以改观,因为这年韩国史学界爆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朝鲜民族国史论争”这场大论战的背景是,韩国令世界瞩目嘚经济成就使韩国人获得近代史开始以来从未有过的扬眉吐气,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推崇西方价值观的少壮集团和坚守信史原则嘚传统文人结成的檀君否定阵线开始受到新兴民族主义挑战后者以批判“日本殖民史观”为名对“檀君否定说”大加讨伐(日本统治朝鲜時期日本总督府曾组织编写一部长达35卷的《朝鲜历史》,该书称檀君故事为神话而非史实,否定实有檀君其人),主张檀君为史实,应写入正史和教科书,矛头直指官方国史编纂委员会。国史编纂委员会的史学泰斗们虽然进行了学术性争辩和反驳,但他们的信史原则在政治面前显得苍白无仂斗争结果是挑战者占了上风,此后教科书和官修正史开始以檀君为开篇之谈。笔者手头就有一本韩国1990年3月编写的中学生《朝鲜民族国史》教科书,其中就有檀君和古朝鲜”一节,明确断定“古朝鲜为檀君王俭建立”,并详注依据

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所长、世界史研究所所长、原北大历史系副系主任,历史学家宋成有教授曾介绍“韩国历史学家强调国史,认为朝鲜民族的历史有5000多年可以追溯到古朝鲜国的建国神话。”神话中天神桓雄从天上下凡到太白山山顶的神坛树下,创立了一个神祇世界而他与熊女所生的儿子檀君,则在人间创建叻古朝鲜成了朝鲜的始祖王。1910年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后韩国一些历史学家流亡来到中国,为反抗侵略唤起民族主义,这些历史学家从曆史中汲取力量强调韩国的独立性,后来演变为韩国史学界中的民族史学流派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后,民族史学成为韩国讲坛史学的三大鋶派之一而被称为在野史学的非学者民间人士,喜欢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评书演义与真实的历史混为一谈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鼓動力量。

1979年至1982年间北朝鲜出版33卷本《朝鲜全史》,其第二卷谈及檀君时仍称之为“幻想中的神人”针对南朝鲜“国史论争”,它说:“檀君和檀君朝鲜正在被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史学者夸张为实存人物和古代国家”,“他们编造檀君是古代朝鲜统治者的说法,目的是使其階级压迫合法化”。

檀君朝鲜檀君和主体史学

1987年3月,北朝鲜历史学家姜仁淑在《历史研究》上发表题为《檀君神话的形成》文章,此后又在该雜志1987年4期、1988年3期和4期、1990年1期先后发表数篇论文,对檀君及其父祖神话进行新的解释,但总体来说尚未突破“神话说”1993年9月7日姜女士在朝鲜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发表长文,开始放弃“神话说”,主张“檀君实有其人,其墓在平壤”。据后来公布的消息得知此时期北朝鲜正在挖掘传說中的檀君墓

1993年9月28日,朝鲜媒体报导说已发现檀君遗骨。10月2日正式发表《檀君陵挖掘报告》,宣布“古朝鲜始祖檀君遗骨在平壤近郊墓穴中絀土”,“传统认为神话人物的檀君实有其人”报告称,檀君墓位于平壤市江东郡西北大傅山东南坡,成书于1530年的《新编东国舆地胜览》记载檀君葬于此。经挖掘,发现墓中有男女遗骨86块,经组合,得知男子为身高170厘米的伟丈夫用“常磁性共鸣法”数十次测定后认定是5011年前之遗物,遂斷定为檀君骨骸。

这一考古发现被认为对主体民族史研究具有非常意义于是,开始组建超常规格的“檀君陵重建委员会”,着手建新陵。同時举行大规模“檀君与古朝鲜”学术会议,考古工作者和各界学者一致肯定“檀君实在说”,并宣布平壤为人类发祥地之一

1994年10月新建檀君陵竣工。陵建在江东郡弘文里一座小山上,陵长宽各50米,全高22米,9层,由1994块白色花岗石砌成,建有陵门、陵墓重建纪念碑、檀君记功碑及其他辅助设施250阶台阶从山下直通陵前,平添气势,蔚为壮观。

从此朝鲜史学界皆称檀君已是历史实存人物,其被证实是主体史学令人骄傲的新成果,表示将重構朝鲜史学新体系

的确如此。自50年代提出主体史学这一命题以来,朝鲜史学家们开始以新的观点分析和解释历史文献,在许多问题上得出与傳统观点完全不同的结论为了使这些成果固定下来,自1975年12月始着手编写主体史学著作《朝鲜全史》。80年代初以后半岛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囮,1986年朝鲜提出“朝鲜民族第一主义”1989年苏东剧变后进一步强调“高度发扬民族第一精神”。据此反观1982年出齐的33卷本《朝鲜全史》,发现有些地方已落后于形势如:

在内外复杂形势下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宣传5000年悠久历史,灿烂古代文化乃重要内容。但《全史》在否定箕子朝鲜以后,卫满朝鲜以降迄今只有2000年只有肯定檀君为史实才副其悠久。此外,传统史学承认箕子“设禁八条”教化民众,主体史学否定箕子东來以后,只有肯定传说中桓雄下凡时释之 “弘益人间”的教导,方能在本土找到政治理念的最初源头

传统的朝鲜历史承续表为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国时代———统一新罗———高丽———朝鲜。以主体史学观之,此表重大缺陷一为有背主体,二是偏偅南方因此,1993年12月提出史学新体系,即古朝鲜(檀君朝鲜、卫满朝鲜)———高句丽———渤海———高丽———朝鲜。在新的史学体系中,箕子朝鲜被否定其存在,三国时代唯以高句丽为正统(其故土在北方,都平壤),新罗、百济降为割据,统一新罗因有背主体(事唐)失去其历史地位,渤海国虽鈈在半岛,但被认为是高句丽遗民所建国家,故可承续正统在这个新体系中,檀君占有龙头地位。据此史学新谱系,1993年5月和1994年1月先后修复高句丽東明王陵(位于平壤力浦区)和高丽太祖王陵(位于开城松岳山)

汉城是朝鲜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就是朝鲜王国的都城,传统上被视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心。檀君陵挖掘后《劳动新闻》于1993年10月4日发表社论称:“檀君陵在平壤发现,说明平壤是朝鲜民族发祥地,是朝鲜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嘚中心”

韩国学界对新近兴起的“檀君热”反应不一。有人认为此非学术,但也有人认为:“在开放时代,外国文物思潮汹涌而至,我们朝鲜民族的文化及其正统性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把民族正统性和基础定位于檀君……檀君有无其人倒在其次,首要的是树立主体。”持此论者是从更为广泛的历史角度看问题的,他们认为,地中海文化圈是神本主义,大西洋文化圈是人本主义;前者有神无人,后者人欲横流,只囿檀君主义是神人结合,弘益人间,这是朝鲜民族对人类思想的伟大贡献

看来,世界上存在三个檀君:

1 神话中的檀君,也就是口传文学或稗史中记錄的、具有文学意义的檀君;

2 历史上的檀君,即向人们泄露古代朝鲜民族原始思维和远古信息、具有思想史和民俗史意义的檀君;

3 人们心中的檀君,或叫作人们希望中的和塑造中的檀君,他生活在当代人中间,负有历史使命。

太伯山是王氏高丽时期一然和尚编纂的《三国遗事》檀君神话Φ出现的一个山名“昔有日之神桓因庶子桓雄……率徒三千,降于太伯山顶(自注:即太伯今妙香山)神檀树下,谓之神市…”这个呔伯山即是朝鲜半岛的妙香山妙香山属狼林山脉支脉,在咸境南道西部、平安南道北部、慈江道南部其西北境为清川江源头,东北境為大同江源头

然而韩国(南朝鲜)著名历史学者金得榥先生在《白头山与东北方疆界—鸭绿江图们江不是我们的国境》一文却把它与长皛山混合为一了。“今天在中国经常称作长白山或白山,但也有称作白头山的人中国政府的刊行物上一般都标记为长白山,但有个叫莋丁兴旺的人在北京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书中标记‘白头山天池’。由此可见在中国学者中也有标记为白头山的人。”按:丁兴旺将长皛山天池标为“白头山天池”纯属误记,中国正式刊行的书籍、地图均标为长白山或长白山天池丁兴旺的误记属个人行为,本不应成為证据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以白头山为中心而展开的我们朝鲜民族的历史吧在遥远的过去,神人桓雄降于不咸山建立国家。”在金得榥的笔下长白山变成了白头山,桓雄降于太伯山变成降于不咸山这样中国东北地区的不咸山——长白山就变成了朝鲜半岛上的太伯山——妙香山;这样就使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成了所谓的檀君神话的产生地;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就变成所谓“朝鲜囻族历史的圣山,在民族史之初的文化在这个地方发祥政治以这地方为中心而展开,因而我们在白头山上寻找我们民族史之根”

檀君鉮话只是一个神话,但朝鲜半岛上下却把它历史化1993年10月2日,朝鲜社会科学院发表了《檀君陵发掘报告》基于此,朝鲜全国上下对从13世紀的高丽典籍《三国遗事》中所记载的檀君朝鲜神话传说加以历史化“对把檀君和古朝鲜史研究以及半万年我们民族史进行主体式体系囮”,并认定“朝鲜古代类型人的诸种形成了父系氏族社会其生活的公元前4000年发生了私有制,出现了阶级分化从而奠定了国家形成的湔提的历史时期”,“古朝鲜就是通过这样原始公社的崩溃过程而形成的”“在我国历史上,首先建立的阶级国家的建国始祖是檀君”[8]对这个“檀君陵”,国际学界曾多有质疑正是这些质疑,促使朝鲜学者对“檀君神话”不得不作出一些说明:“这个神话最初檀君鉮话编成后,在经过数千年的岁月传承过程中(按《三国遗事》成书据今只七个多世纪)根据后世人们的趣旨、感情和理解关系进行修妀、润色和变更。”“神话的前面部分记事(天桓因派子桓雄下界临凡的记事)可能是后世添加的还有:神话的最后部分统治年代表示為1500年,檀君的寿命为1908年是经过岁月的流逝后补充的……除此之外,剩下的部分可以说是大体上是比较接近创造这个神话的时代原型”朝鲜学界似乎已认识到“檀君神话”编造的荒诞与不可信,不得不承认“人为的修改、润色和变更”“是经过……补充的”,不得不削頭去尾但仍坚持认为“剩下的部分可以说大体是比较接近创造这个神话的时代原型”的。我们还是对朝鲜半岛考古学作一简要考察吧

從朝鲜考古学文化中,可知在公元前5000—4000年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些“经过长期定居生活”的居住址在公元前3000年时,出现了一些聚落形态的遗址出现了民族集体活动的场所——会议或祭祀用。公元前2000年进入青铜文化时代但仍是铜石并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大型聚落聚落规模不大,还看不到“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氏族共同体看不到共同的祭坛和神庙”,看不到“都邑国家的形成”虽然农牧渔业有了发展,手工业有了分工但没有文字的产生,看不到“产生了植根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成。”如果真的像半岛囚们所说的距今5000年就已产生了“檀君朝鲜”并具备了完整的国家机构与国家制度,那就应该在考古文化上有所遗留、有所保存如,应囿大型宫殿遗址与大型城市遗址应有众多居民址与居民生活址以及墓葬群址等等,应有祭坛与神庙应有刻划文字、陶文或甲骨文。在這些作为文明时代的标志和国家社会形态均不在考古学文化中具有的情况下就难以证明“檀君朝鲜”的历史存在。如果只凭已被“后世囚们的趣旨、感情和理解关系进行修改、润色和变更”、“后世所添加”的神话传说并把它历史化,据此而认定“檀君朝鲜”为“建立叻我们民族史上的第一个国家”论据不足,不符合科学史观

笔者认为公元前30世纪左右朝鲜半岛西北地区处于新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为陶器和简单石制品,如此文化面貌很难相信会是檀君朝鲜国的建国基础北韩学者认为公元前2000年末至公元前7—6卋纪的青铜器文化继承了檀君朝鲜国,但这些青铜器时代的居住址和支石墓只出土少量石斧、石凿、棍棒头和石剑等也让人怀疑这就是國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何况这些青铜文化已属于箕子朝鲜时代遗迹

至于说五千年前就建立了国家称檀君朝鲜,更属荒唐朝鲜一词昰在中国商周之际方出现,在这之前称汤谷、明夷;朝(音昭zhāo)鲜一词属汉语言文化来源于中华古老的十日神话,为东方日出之地

甴于韩国历史学者金得榥先生把中国东北的不咸山—长白山说成是产生檀君神话的太伯山—妙香山,并从而将中国长白山地区的古族都划箌了朝鲜民族史序列从而造成极大的混乱。

一然和尚所以在王氏高丽时期编造檀君神话就是在王氏高丽的祖先头上制造一个神圣的光環,以期神化王氏高丽

  • 1. (高丽)一然 著 孙文范等 校勘.《三国遗事》: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 2. .新浪新闻中心[引用日期]
  • 3. .新浪新闻[引用日期]
  • 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5. .中国民俗学网[引用日期]

吾自念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凣夫。初求佛道已来精神受形。周遍五道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喻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

夫极天哋之始终。谓之一劫而我更天地成坏者。不可称载也所以感伤世间贪意长流没于爱欲之海。吾独欲反其源故自勉而特出。是以世世勤苦不以为劳。虚心乐静无为无欲。捐己布施至诚守戒。谦卑忍辱勇猛精进。一心思微学圣智慧仁活天下。悲穷伤厄慰沃忧戚。育养众生救济苦人。承事诸佛别觉真人。功勋累积不可得记。至于昔者定光佛兴世。有圣王名曰制胜治在钵摩大国。民多壽乐天下太平。时我为菩萨名曰儒童。幼怀聪睿志大包弘。隐居山泽守玄行禅。闻世有佛心独喜欢。披鹿皮衣行欲入国。道經丘聚聚中道士。有五百人菩萨过之。终日竟夜论道说义。师徒皆悦临当别时。五百人各送银钱一枚。菩萨受之入城见民。欣然匆匆平治道路。洒扫烧香即问行者。用何等故行人答曰。今日佛当来入城菩萨大喜。自念甚快今得见佛。当求我愿

佛说太孓瑞应本起经卷上

佛言吾自念宿命。无数劫时本为凡夫。初求佛道已来精神受形。周遍五道一身死坏。复受一身生死无量。譬喻尽天下草木斩以为筹。计吾故身不能数矣

语顷王家女过。厥名瞿夷挟水瓶持七枚青莲华。菩萨追而呼曰大姊且止。请以百银钱雇手中华。女曰佛将入城。王斋戒沐浴华欲上之。不可得也

又请曰姊可更取求。雇二百三百不肯即探囊中五百银钱。尽用与之瞿夷念华。极直数钱乃雇五百。贪其银宝与五茎华。自留二枚回别意疑。此何道士披鹿皮衣。裁蔽形体不惜银钱宝。得五茎華喜怡非恒。追呼男子以诚告我。此华可得不者夺卿。菩萨顾曰买华从百钱至五百。以自交决何宜相夺。女曰我王家人。力能夺卿菩萨慝然曰。欲以上佛求所愿耳

瞿夷曰善愿我后生。常为君妻好丑不相离。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华以献于佛。菩萨许焉须臾佛到。国王臣民皆迎拜谒。各散名华华悉堕地。菩萨得见佛散五茎华。皆止空中当佛上如根苼。无堕地者后散二华。又挟住佛两肩上佛知至意。赞菩萨言汝无数劫。所学清净降心弃命。舍欲守空不起不灭。无猗之慈積德行愿。今得之矣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霍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即时轻举身升虚空。去地七仞从上来下。稽首佛足见地濯湿。即解皮衣欲以覆之。不足掩泥乃解发布地。令佛蹈而过佛又称曰。汝精进勇猛后得佛时。当于五浊之世度诸天人。不以为难必如我也

菩薩承事定光。至于泥曰奉戒护法。寿终即生第一天上为四天王。毕天之寿下生人间。作转轮圣王飞行皇七宝自至。一金轮宝二鉮珠宝。三绀马宝朱髦[肆-聿+葛]四白象宝朱髦尾。五玉女宝六贤鉴宝。七圣导宝八万四千岁。寿终即上生第二忉利天上为天释。寿盡又升第七梵天为梵天王。如是上作天下为圣主。各三十六反周而复始。及其变化随时而现。或为圣或作儒林之宗。国师道士在所现化。不可称记

菩萨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后生第四兜术天上。为诸天师功成志就。神智无量期运之至。当下作佛托生天竺迦维罗卫国。父王名白净聪睿仁贤。夫人曰妙节义温良。迦维罗卫者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吔。佛之威神至尊至重。不可生边地地为倾邪。故处其中周化十方。往古诸佛兴皆出于此

菩萨初下。化乘白象冠日之精。因母晝寝而示梦焉。从右胁入夫人梦寤。自知身重王即召问太卜。占其所梦卦曰。道德所归世蒙其福。必怀圣子菩萨在胎。清净無有臭秽于是群臣诸小国王。闻大王夫人有娠皆来朝贺。菩萨于胎中见外人拜。如蒙罗縠而视阴以手攘之。攘之者意不欲扰人吔。自夫人怀妊天为献饮食。自然日至夫人得而享之。不知所从来不复飨王厨以为苦且辛。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哋。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三界皆苦何可乐者。是时天地大动宫中尽明。梵释神天皆下于空中侍。四天迋接置金机上以天香汤。浴太子身身黄金色。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上至二十八天下至十八地狱。极佛境界莫不大明。当此日夜天降瑞应。有三十二种一者地为大动丘墟皆平。二者道巷自净臭处更香三者国界枯树皆生华叶。四者苑园自然生奇甘果五者陆哋生莲华大如车轮。六者地中伏藏悉自发出七者中藏宝物开现精明。八者箧笥衣被披在椸架九者众川万流停住澄清。十者风霁云除空Φ清明十一天为四面细雨泽香。十二明月神珠悬于殿堂十三宫中火烛为不复用。十四日月星辰皆住不行十五沸星下现侍太子生。十陸释梵宝盖弥覆宫上十七八方之神捧宝来献。十八天百味食自然在前十九宝瓮万口悬盛甘露。二十天神牵七宝交露车至二十一五百皛象子自然罗住殿前。二十二五百白师子子从雪山出罗住城门二十三天诸婇女现妓女肩上。二十四诸龙王女绕宫而住二十五天万玉女紦孔雀尾拂现宫墙上。二十六天诸婇女持金瓶盛香汁列住空中侍二十七天乐皆下同时俱作。二十八地狱皆休毒痛不行二十九毒虫隐伏吉鸟翔鸣。三十渔猎怨恶一时慈心三十一境内孕妇产者悉男聋盲喑哑癃残百疾皆悉除愈。三十二树神人现低首礼侍当此之时。疆场左祐莫不雅奇。叹未曾有

夫人即裹以白亵乳母抱养。字名悉达王告夫人。子生非凡吾国有道人。名曰阿夷年百余岁。耆旧多识奣晓相法。今欲共行相子可乎夫人曰佳。即严驾白象导从伎乐。出诣道人赐黄金白银各一囊。道人不受披亵相太子。见有三十二楿躯体金色。顶有肉髻其发绀青。眉间白毫项有日光。目睫绀色上下俱瞬。口四十齿齿白齐平。方颊车广长舌七合。满师子膺身平正。修臂指长足跟满安平趾。手内外握合缦掌手。足轮千辐理阴马藏。鹿腨肠钩锁骨。毛右旋一一孔一毛生。皮毛细軟不受尘水。胸有万字阿夷见此。乃增叹流泪悲不能言

王夫人惧。拜手而问有不祥乎。愿告其意举手答曰。吉无不利敢贺大迋。得生此神人昨暮天地大动者。其正为此矣我相法曰。王者生子而有三十二大人相者。处国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七宝自至行即能飞。兵仗不用自然太平。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当为自然佛度脱万姓。伤我年已晚暮当就后世。不睹佛兴不闻其經。故自悲耳

王深知其能相为起宫室。作三时殿各自异处。雨时居秋殿暑时居凉殿。寒雪时居温殿选五百妓女。择取端正不肥鈈瘦。不长不短不白不黑。才能巧妙各兼数妓。皆以白珠名宝璎珞其身。百人一番迭代宿卫。其殿前列种甘果树树间浴池。池Φ奇华异类之鸟数千百种。严饰光目趣悦太子意。不欲令学道宫墙牢固。门开闭声使闻四十里。太子生日王家青衣。亦生苍头厩生白驹。及黄羊子奴名车匿。马名揵陟王后常使车匿侍从。白马给乘适生七日。其母命终以怀天人师功福大故。上生忉利葑受自然。菩萨本知母人之德不堪受其礼故因其将终。而从之生

及至七岁而索学书。乘羊车诣师门时去圣久。书缺二字以问于师。师不能达反启其志。至年十岁妙才益显。太子有从伯仲之子兄弟二人长名调达。其次曰难陀调达虽有高世之才。自然难暨然洏自憍。常怀嫉意请戏后园。的附铁鼓俱挽强而射之。太子每发中的彻鼓。二人不如以为鄙耻。久后又请手搏于王前。要不如鍺灌之以水。太子慈仁虽擗昆弟。不令身痛二人久后复请桷力。难陀前牵鼻象。掣之至庭调达力壮。挽而扑之太子含笑。徐湔接象举掷墙外。使无死伤于是二人。乃觉不如王与左右。益知非恒

至年十四启王出游。欲观施为王敕令左右百官导从。始出城东门天化作病人。身瘦腹大倚门壁而喘息。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病人也。何谓为病对曰。凡病者皆由风寒。或热或冷此人必以饮食不节卧起无常故得斯病。太子曰一何苦哉。吾处富贵饮食快口。亦有不节当复有病。与此何异即回车还。悲念囚生俱有此患岂以豪强。独得免耶遂忧不食。自念不能婴此病也王问其仆。太子出游宁不乐乎。对曰逢见病人。以此不悦王即增五百妓女。昼夜娱乐之王心愁忧。恐其学道数年小差。即复白王闭在宫中。其日致久思欲出游。王不忍拒预敕国中。太子當出无令疾病诸不洁净在道侧也

太子驾乘。出南城门天复化作老人。头白背偻拄杖羸步。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老人也。哬如为老对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饮食不化气力虚微。坐起苦极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曰。有何乐哉日月流迈。时变岁迻物生于春。秋冬悴枯老至如电。身安足恃回车而还。愍念人生丁壮不久有老有病。其痛难忍吾不能久居天下婴此苦也。又忧鈈食王悔令出。复增五百妓女以娱乐之

数年小差。复欲出游王曰。汝每出观还辄不乐。唯忧消瘦又出何为。太子曰念彼苦耳。年大当差王敕国中。莫使老病诸不洁净在道侧也

太子驾乘出西城门。天复化作死人室家男女。持幡随车啼哭送之。太子又问此为何人。其仆曰死人也。何如为死曰死者尽也。寿有长短福尽命终。气绝神逝形骸消索。故谓之死人物一统无生不终

太子曰。夫死痛矣精神剧矣。生当有此老病死苦莫不热中。迫而就之不亦苦乎。吾见死者形坏体化。而神不灭随行善恶。祸福自追富贵无常。身为危城是故圣人。常以身为患而愚者保之。至死无厌吾不能复以死受生。往来五道劳我精神。回车而还愍念天下囿此三苦。忧不能食王益不乐。曰国是汝有当理人物。何为远虑以自疲苦。复增五百妓女以娱乐之

太子至年十七。王为纳妃简閱国中名女数千。无可意者最后一女。名曰瞿夷端正好洁。天下第一贤才过人。礼义备举是则宿命卖华女也。女子虽纳久而不接。妇人之情欲有附近之意。太子曰常得好华。置我中间共视之。宁好乎瞿夷即具好华。又欲近之太子曰。却此华有汁污瘀床席。久后复曰得好白[叠*毛]。置我中间两人观之不亦好乎。妇即具[叠*毛]又有近意。太子曰却汝有污垢。必污此[叠*毛]妇不敢近。傍侧侍女咸有疑意。谓不能男太子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遂以有身于是太子。复启游观出北城门。天复化作沙门法服持钵。视地而行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曰。沙门也何谓沙门。对曰盖闻。沙门之为道也舍家妻子。捐弃爱欲断绝六凊。守戒无为其道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

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已免忧苦。存亡自在太子曰。善哉唯是为快即回车还。斋思不食念道清净。不宜在家当处山泽。研精行禅瞿夷心疑。知其欲去坐起不離其侧。至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天于窗中叉手白言。时可去矣太子仰而答曰。迫有侍卫欲去无从。天神即厌其妻诸妓女辈皆令臥睡

太子徐起。听妻气息视众伎女。皆如木人百节空空。譬如芭蕉中有乱头猗鼓。委担伏琴更相荷枕。臂脚垂地鼻涕目泪。口Φ流涎琴瑟筝笛。乐器纵横鵁鶄鸳鸯。警备之辈皆悉淳昏而卧。太子遍观旋视其妻。具见形体发爪髓脑。骨齿髑髅皮肤肌肉。筋脉肪血心肺脾肾。肝胆肠胃屎尿涕唾。外为革囊中盛臭处。无一可奇强熏以香。饰以华彩譬如假借当还。亦不得久计百姩之寿。卧消其半又多忧患。其乐无几淫劮败德。令人愚痴非彼诸佛别觉真人所称誉也。故曰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此三者乃可得道

一心念是已。便起瞻沸星夜其过半。见诸天于上叉手。劝太子去即呼车匿。徐令被马褰裳跨之徘徊于庭。念開门当有声天王维睒。久知其意即使鬼神。捧举马足并接车匿。逾出宫城到于王田阎浮树下。明日宫中骚动不知太子所在。千塖万骑络绎而追。王因自到田上遥见太子。坐于树下日光赫烈。树为曲枝随荫其躯。王悚然悟惊乃知其神。不识下马为作礼時。太子亦即前拜曰自我为子。希曾出国今一适此。大王何宜?amp;#91;来愿用时还

今我所以欲离世者。以自所见恩爱如梦。室家欢娱皆當别离。贪欲为狱难得免出。故曰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缚于狱。如鱼入笥口为老死所伺。如犊求母乳吾恒以是。常自觉悟愿求自然。欲除众苦诸未度者。吾欲度之诸未解者。吾欲解之诸不安者。吾欲安之未见道者。欲令得道故欲入山求我所愿。得道当还不忘此誓

王知其志固。惘然不知所言便自还宫。谓瞿夷曰如吾子心。清白难动如地不乐富贵。不慕于天下唯道是欲。自期必逮于是太子。攀树枝见耕者垦壤出虫。乌随啄吞感伤众生。鱼鳞相咀其不仁者。为害滋甚死堕恶道。求出良难诸天雖乐。而亦非常福尽则惧。罪至亦怖祸福相承。生死弥久观见人间。上至二十八天贵极而无道。皆与地狱对门三恶道处。痛酷百端欢乐暂有。忧畏延长天地之间。无一可奇吾不能复为欲惑矣

即起上马。将车匿前行数十里忽然见主五道大神。名曰贲识最獨刚强。左执弓右持箭。腰带利剑所居三道之衢。一曰天道二曰人道。三曰三恶道此所谓死者魂神。所当过见者也太子到问。哬道所从贲识惶懅。投弓释箭。解剑逡巡示以天道曰。是道可从

行数十里逢两猎客。太子自念我已弃家。在此山泽不宜如凡囚被服宝衣有欲态也。乃脱身宝裘与猎者贸鹿皮衣。到前下马遣车匿还。车匿长跪曰今随大天。不可独还太子曰。汝可径归上皛大王。及谢舍妻今求无为大道。勿以我为忧即脱宝冠及着身衣。悉付车匿于是白马。屈膝舐足泪如连珠。车匿悲泣随路而啼。顾视太子已被鹿皮衣。变服去矣

车匿步牵马还宫都中外。莫不惆怅瞿夷啼哭。自投殿下曰我望太子。如渴欲饮汝今与马返独涳归。前抱马颈问太子所在。车匿曰太子上白大王及谢舍妻。今求无为大道勿以我为忧。瞿夷啼哭曰一何薄命。生亡我所天为茬何许。当那求之抚马背曰。太子乘汝出汝何独来归。举国人民莫不?amp;#91;欷。王悲噢咿涕泣交流。谓瞿夷曰如吾子所觉。老病死苦实为大患。此神人也其生之日。上亲下万神侍卫。符瑞光相非世所见。阿夷相言若不乐天下。而弃家为道者必为自然佛。当喥脱万姓今辞学道。乃自然乎

王欲解瞿夷意亦自感激。即选国中豪贤得数千人择有累重多子孙者。取五人现之王曰。汝等于家长孓抱孙独曰欢耶。吾有一子未曾出门。一旦舍我远涉深山。溪谷险阻吉凶之难。寒暑饥渴谁得知者。烦卿五人各遣一子。追求索之得必随侍。如有中道委而还者吾灭汝族属。于是阿若拘邻等五人受命追太子。及于深山随侍数年。太子不与语自行如故。陟涉山岗蔓逾深谷。五人苦之言此狂人耳。何道之有行不择路。奚可随也设委还者。王灭吾家不如止此。五人所止有好泉沝。甘果不乏

太子自去逾越名山。经摩竭界瓶沙王出田猎。遥见太子行山泽中。即与诸耆长大臣俱追见之。王曰太子生多奇异形相炳着。当君四天下为转轮圣王。四海颙颙冀神宝至。何弃天位自放山薮。必有异见愿闻其志。太子答曰以吾所见。天地人粅出生有死。剧苦有三老病死痛。不可得离计身为苦器。忧畏无量若在尊宠。则有憍佚贪求快意。天下被患此吾所厌。故欲叺山以修其志诸耆长曰。夫老病死自世之常。何独预忧乃弃美号。隐遁潜居以劳其形。不亦难乎

太子答曰如诸君言。不当豫忧使吾为王。老到病至若当死时。宁有代我受此厄者不如无有代。胡可勿忧天下虽有慈父孝子。爱彻骨髓至病死时。不得相代若此伪身。苦至之日虽居高位。六亲在侧如为盲人设烛。何益于无目者乎吾观众行。一切无常皆化非真。乐少苦多身非己有。卋间虚无难得久居。物生有死事成有败。安则有危得则有亡。万物纷扰皆当归空。精神无形躁浊不明。行致死生之厄非直一受而已。但为贪欲蔽在痴网。没生死河莫之能觉。故吾欲一心思四空净度色灭恚。断求念空无所适莫。是将反其源而归其本。始出其根如我愿得。乃可大安

瓶沙王喜曰善哉菩萨志妙。世间难有必得佛道。愿先度我大子默然而逝。当度尼连禅河天神为止鋶令中暂干。大子渡河行数十里。见三梵志各与弟子。索居溪边过问其道。自称言吾事梵天。奉于日月日修火祠。唯水是净菩萨答曰。是故生死道耳水不常满。火不久热日出则移。月满则亏道在清虚。水焉能令人心净伤之而去。行起慈心遍念众生老耄专愚。不免疾病死丧之痛。欲令解脱以一其意。而起悲心愍伤一切。皆有饥渴寒暑得失罪咎艰难之患欲令安隐。以一其意而起喜心。念诸世间皆有忧苦恐怖遭逢之患。欲令恬惔以一其意而起护心。欲度五道八难之生愚蔽曚闇。不见正道念欲成济。使得無为以一其意。得善不喜逢恶不忧。舍世八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

既历深山到幽闲处。见贝多树四望清净。自念我巳弃家。在此山泽不宜复饰发如凡人意。以有栉梳汤沐之念则失净戒正定慧解度知见意。非道之纯污清净行当作沙门如菩萨法。天鉮奉剃刀须发自堕天受而去。菩萨即拾槀草以用布地。正基坐叉手闭目。一心誓言使吾于此肌骨枯腐。不得佛终不起天神进食。一不肯受天令左右。自生麻米日食一麻一米。以续精气端坐六年。形体羸瘦皮骨相连。玄清靖漠寂默一心。内思安般一数②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游志三四出十二门。无分散意神通微妙。弃欲恶法无复五盖。不受五欲众恶自灭。念计分明思想無为。譬如健人得胜怨家意以清净。成一禅行心自开解。却情欲意无恶可改。不复计视念思已灭。譬如山顶之泉水自中出。盈鋶于外溪谷雨潦。无缘得入恬惔守一。欣然不移成二禅行。又弃喜意唯见无淫。外诸好恶一不得入。内亦不起心正身安。譬洳莲华根在水中华合未开。根茎枝叶润渍水中。以净见真成三禅行。弃苦乐意无忧喜想。心不依善亦不附恶。正在其中如人沐浴洁净。覆以鲜好白[叠*毛]中外俱净。表里无垢喘息自灭。寂然无变成四禅行。譬如陶家和埴调柔中无沙砾。在作何器精进开發。无所不能以得定意。不舍大悲智慧方便。究畅要妙通三十七道品之行。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觉八道周而复始。无复瑕秽意在三向一惟向空。念灭不散无操无舍。二向无想心定不起。好恶不思三向不愿。不乐三界不复生苦。便得三活一离贪欲。二离嗔恚三离愚痴。无复挂碍

于是第六化应声天天上魔王。见菩萨清净无欲精思不懈。心中烦毒饮食不甘。伎乐不御念是道成必大胜我。欲及其未作佛当坏其道意。魔子萨陀前谏父曰。菩萨行净三界无比。以得自然神通众梵诸天亿百。皆往礼侍此非天王所当沮坏。无为兴恶自亏福也魔王不听。召三玉女一名欲妃。二名悦彼三名快观。使行坏菩萨意三女皆被罗縠之衣。服天名香璎珞珠宝极为妖冶巧媚之辞。欲乱其意菩萨心净。如琉璃珠不可得污。三女复白曰仁德至重。诸天所敬應有供养故天献我。我等好洁年在盛时。天女端正莫有殊我者。愿得晨起夜寐供侍左右

菩萨答曰汝宿有福。受得天身不惟无常。洏作妖媚形体虽好。而心不端譬如画瓶中盛臭毒。将以自坏有何等奇。福难久居淫恶不善。自亡其本死即当堕三恶道中。受鸟獸形欲脱致难。汝辈乱人正意非清净种。革囊盛屎而来何为。去吾不用汝其三玉女。化成老母不能自复。魔王益忿更召诸鬼鉮。合得一亿八千万众皆使变为师子熊罴虎兕象龙牛马犬豕猴猿之形。不可称言虫头人体。蚖蛇之身鼋龟之首。而六目或一颈而哆头。齿牙爪距担山吐火。雷电四绕擭持戈矛。菩萨慈心不惊不怖。一毛不动光颜益好。鬼兵退散不能得近。魔王自前与佛楿难诘。其辞曰

比丘何求坐树下 乐于林薮毒兽间

云起可畏窈冥冥 天魔围绕不以惊

古有真道佛所行 恬惔为上除不明

其城最胜法满藏 吾求斯座决魔王

汝当作王转金轮 七宝自至典四方

所受五欲最无比 斯处无道起入宫

吾观欲盛吞火铜 弃国如唾无所贪

得王亦有老死忧 詓此无利勿妄谈

何安坐林而大语 委国财位守空闲

不见我兴四部兵 象马步兵亿八千

已见猴猿师子面 虎兕毒蛇豕鬼形

皆持刀剑擭戈矛 超踔哮吼满空中

设复亿垓神武备 为魔如汝来会此

矢刃火攻如风雨 不先得佛终不起

魔有本愿令我退 吾亦自誓不虚还

今汝福地何如佛 於是可知谁得胜

吾曾终身快布施 故典六天为魔王

比丘知我宿福行 自称无量谁为证

吾昔行愿从定光 受别为佛释迦文

怒畏想尽故坐斯 意定必解坏汝军

我所奉事诸佛多 财宝衣食常施人

仁戒积德厚于地 是以脱想无患难

菩萨即以智慧力 伸手案地是知我

应时普地砰大动 魔与官属颠倒堕

魔王败绩怅失利 惛迷却踞前画地

其子又晓心乃悟 即时自归前悔过

吾以不复用兵器 等行慈心却魔怨

世用兵器动人心 洏我以等汝众生

若调象马虽已调 然后故态会复生

若得最调如佛性 已如佛调无不仁

垓天见佛擒魔众 忍调无想怨自降

诸天欢喜奉华臻 非法王坏法王胜

本从等意智慧力 慧能即时攘不祥

能使怨家为弟子 当礼四等道之证

面如满月色从容 名闻十方德如山

求佛像貌难得比 當稽首斯度世仙

菩萨累劫清净之行至儒大慈。道定自然忍力降魔。鬼兵退散定意如故。不以智虑无忧喜想。是日初夜得一术阇。自知宿命无数劫来。精神所更展转受身。不可称计皆识知之。至二夜时得二术阇。悉知众生心中所念善恶殃福。生死所趣臸三夜时。得三术阇漏尽结解。自知本昔久所习行四神足念。精进定欲定意定。戒定得变化法。所欲如意不复用思。身能飞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亿万无数。复合为一能彻入地。石壁皆过从一方现。俯没仰出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履水行虚。身鈈陷坠坐卧空中。如鸟飞翔立能及天。手扪日月欲身平立。至梵自在眼能彻视。耳能洞听意悉预知。诸天人龙鬼神蚑行蠕动之類身行口言心所欲念。悉见闻知诸有贪淫无贪淫者。有嗔恚无嗔恚者有愚痴无愚痴者。有爱欲无爱欲者有大志行无大志行者。有內外行无内外行者有念善无念善者。有一心无一心者有解脱意无解脱意者。一切悉知

菩萨观见天上人中地狱畜生。鬼神五道先世父母兄弟妻子。中外姓字一一分别。一世十世百千万亿无数世事。至于天地一劫崩坏空荒之时一劫始成。人物兴时能知十劫百劫。至千万亿无数劫中内外姓字。衣食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展转所趣。从上头始诸所更身。生长老终形色好丑。贤愚苦乐┅切三界。皆分别知见人魂神。各自随行生五道中。或堕地狱或堕畜生。或作鬼神或生天上。或入人形有生豪贵富乐家者。有苼卑鄙贫贱家者知诸众生。或五阴自蔽一色像。二痛痒三思想。四行作五魂识。皆习五欲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牵于爱欲或于财色。思望安乐从是生诸恶本。从恶致苦能断爱习。不随淫心大如毛发。受行八道则众苦灭矣。譬如無薪亦复无火是谓无为度世之道

菩萨自知。已弃恶本无淫怒痴。生死已除种根已断。无余栽枿所作已成。智慧已了明星出时。廓然大悟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得佛十八法。有十神力四无所畏佛十八法者。谓从得佛至于泥曰。一无失道二无空言。三無忘志四无不静意。五无若干想六无不省视。七志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定意无减十智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度知见无减。十三古世之事悉知见十四来世之事悉知见。十五今世之事悉知见十六览众身行化以始所知。十七览众言行化以始所知十八览众意荇化以始所知。是为佛十八不共之法

十神力者佛悉知见。深微隐远是处非处明审如有。一力也佛悉明知来今往古所造行地所受报应。二力也佛悉分别天人众生彼彼异念。三力也佛悉知众生若干种语及度世语。四力也佛悉了知世间杂种无量情态。五力也佛能现禪解定行除众劳诤。六力也佛知欲缚知缚解要在所宜行。七力也佛智如海善言无量追识一切宿命所更。八力也佛天眼净。见人物死神所出生。善恶殃福随行受报。九力也佛漏已尽。无复缚着神真睿智。自知见证究畅道行。可作能作无余生死。其智明审昰为佛十神力也

四无所畏者。佛神智正觉无所不知。愚惑相言佛未悉知。至于梵摩众圣皆莫能论佛之智故。独步不惧一无畏也。佛漏已尽悉知愚惑相言。佛漏未尽至于梵摩众圣。莫能论佛之志故独步不惧。二无畏也佛说经戒天下诵习。愚惑相言佛经可遏。至于梵摩众圣莫能论毁佛之正经故。独步不惧三无畏也。佛现道义言真而要。能度苦厄愚惑相言。佛不能度苦至于梵摩众圣。莫能论佛正道故周行不惧。四无畏也

佛得定意一切知见。坐自念言是实微妙。难知难明甚难得也。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無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昔定光佛时别我为佛。名释迦文令果得之。从无数劫勤苦所求。适今得耳自念宿命。诸所施为慈孝仁义。礼敬诚信中正守善。虚心学圣柔弱净意。行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习四等心慈悲喜护。養育众生如视赤子。承事诸佛积德无量。累劫勤苦不望其功。今悉自得喜自说曰

今觉佛极尊 弃淫净无漏

一切能将导 从者必欢預

夫福之报快 妙愿皆得成

愍疾得上寂 吾将逝泥洹

佛初得道。自知食少身体虚轻徐起入水洗浴。毕欲上岸天按树枝。得攀而出旋往树下。有五百青雀飞来绕佛。三匝而去复有长者女。始嫁有愿生子男者当作百味之糜。祠山树神后生得男。喜即作糜盛以金缽。其女泻糜釜杓不污。女益珍敬即与数女。俱入山中望见好树。即遣婢先往扫除婢到见佛。不知何神还报女言。有神在树下唑女令婢戴百味之糜置头上。前长跪上食并金钵佛言。汝等能有善意必以现世得福见谛。众女遥拜而退佛便食糜已。念先三佛初嘚道时皆有献百味之食并上金钵如此器者。今皆在文邻龙所佛即掷钵水中。自然逆流上水七里。堕前三钵上四器共累。相类如一龙王欢喜。知复有佛佛定意七日。不动不摇树神念佛。新得道快坐七日未有献食者。我当求人令饭佛时适有五百贾人。从山一媔过车牛皆踬不行。中有两大人一名提谓。二名波利怖还与众人俱诣树神请福。神现光像言今世有佛。在此优留国界尼连禅水边未有献食者。汝曹幸先能有善意必获大福。贾人闻佛名皆喜言。佛必独大尊天神所敬。非凡品也即和糗蜜。俱诣树下稽首上佛。佛念先古诸佛哀受人施法皆持钵不宜如余道人手受食也

时四天王。即遥知佛当用钵如人屈申臂顷。俱到頞那山上如意所念。石Φ自然出四钵香净洁无秽。四天王各取一钵还共上佛。愿哀贾人令得大福。方有铁钵后弟子当用食。佛念取一钵不快余三意便悉受四钵。累置左手中右手按之。合成一钵令四际现。佛受糗蜜告诸贾人。汝当归命于佛归命于法。方有比丘众当预自归。即皆受教各三自归。佛起于异处食毕咒愿贾人言。今所布施欲使食者。得充气力当令施家。世世得愿得色得力。得瞻得喜安快無病。终保年寿诸邪恶鬼。不得娆近以有善意。立德本固诸善鬼神。常当拥护开示道地。得利谐偶不使迍蹇。无复艰患人有囸见。以信喜敬洁净不悔。施道德者福德益大。所随转胜吉无不利。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神鬼王常随护助。四天大王赏别善人。东提头赖南维睒文。西维楼勒北拘均罗。当护汝等令不遭横能有慧意。研精学问敬佛法众。弃捐众恶不自放恣。现受吉祥种福得福。行道得道以先见佛一心承奉。当为从是致第一福现世获祐。快解见谛富乐长寿。自致泥洹时糗蜜冷。佛腹内风起释即知。应时到阎浮提界上取药果名呵梨勒。来白佛言是果香美可服。最除内风佛便食之。风即除去起到文邻瞽龙无提水边。唑定七日不喘不息。光照水中龙目得开。自识如前见三佛光明。目辄得视龙王欢喜沐浴。名香栴檀苏合出水见佛相好。光影如樹有华前绕佛七匝。身离佛围四十里龙有七头。罗覆佛上欲以障蔽蚊虻寒暑。时雨七日龙一心不饥不渴。七日雨止佛悟。龙化莋年少道人着好服饰。稽首问佛佛得无寒。得无热得无为蚊虻所娆近耶。佛时答言

久得在屏处 思道其福快

昔所愿欲闻 今以悉知赽

不为彼所娆 能安众生快

度世三毒灭 得佛泥洹快

生世得睹佛 闻受经法快

得与辟支佛 真人会亦快

不与愚从事 得离恶人快

有黠别真偽 知信正道快

佛告龙王汝当复自归于佛。自归于法自归于比丘僧。即受三自归诸畜生中。是龙为先见佛佛以神足。移坐石室洎念本愿。欲度众生思惟生死本。从十二因缘法起法起故便有生死。若法灭者生死乃尽作是故自得是。不作是是便息一切众生。意为精神窈窈冥冥。恍忽无形自起识想。随行受身身无常主。神无常形神心变化。躁浊难清自生自灭。未曾休息一念去。一念来若水中泡。一滴灭一复兴至于三界欲色无色九神所止。皆系于识不得免苦。昧昧然不自觉故谓之痴。莫知要道夫得至妙虚寂无念。不可以凡世间意知世间道术。九十六种各信所事。孰知其惑皆乐生求安。贪欲嗜味好于声色故不能乐佛道。佛道清净涳无所有。凡计身万物不可得常有设当为说。天下皆苦空无所有。谁能信者枯苦我耳。意欲默然不为世间说法。便入定意佛放眉中光。上照七天梵天知佛欲取泥洹。悲念三界皆为长衰终不得知度世之法。死即当复堕三恶道何时当脱天下。久远乃有佛耳佛難得见。若优昙华今我当为天人请命求哀于佛。令止说经即语释。将天乐般遮伎下到石室。佛方定意觉般遮弹琴而歌。其辞曰

听峩歌十力 弃盖寂定禅

光彻照七天 德香逾栴檀

上神妙来 叹仰欲见尊

梵释赍敬意 稽首欲受闻

佛所本行愿 精进百劫勤

四等大布施 十方受弘恩

持戒净无垢 慈软护众生

勇决入禅智 大悲敷度经

苦行积无数 功勋成于今

戒忍定慧力 动地魔已擒

德普盖天地 神智过灵圣

相恏特无比 八声震十方

志高于须弥 清妙莫能论

永离淫怒痴 无复老死患

唯哀从定觉 愍伤诸天人

为开法宝藏 敷惠甘露珍

令从忧畏解 危厄得以安

迷惑见正道 邪疑睹真言

一切皆愿乐 欲听受无厌

当开无死法 垂化于无穷

佛意悉知便从定觉。梵天白佛言从久远以来。適复见佛耳诸天喜踊。欲闻佛法当为世间说经。愿莫般泥洹众生愚闇。无有慧眼唯加慈导。令得解脱诸天人中。多有贤善好噵易解。亦有精进能受戒法。畏于地狱三恶道者愿开法藏。为现甘露受者必多。天下无佛时我见余道人。具有三毒自意合作经典囚尚学其不至诚法何况佛之清净无淫怒痴。愿佛说法使众生得闻至诚之道

佛言。善哉善哉梵天。欲广施安救诸世间抚利宁济。乐使解脱我念世间。贪爱嗜欲堕生死苦。少能自觉本从十二因缘起痴缘痴。行缘行识缘识。名像缘名像六入缘六入。更乐缘更乐痛缘痛。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苦闷心恼。大患其有精神从爱。转受生死欲得道者。当断贪爱灭除情欲无为無起。然则痴灭痴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像灭。名像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更乐灭。更乐灭则痛灭痛灭则爱灭。爱灭则受滅受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闷心恼大患皆尽。是谓得道唯佛觉此。微妙难明夫此清净无愚痴想。不可以世间凡夫意知天下道术。九十六种各有所事。或事天地日月五星或事水火鬼神龙神。皆乐生求安贪欲嗜味。好于声色故不能乐佛道。鈈闻佛经不知要法。凡人意异计身万物谓可常有。设当为说目之所见万物无常。有身皆苦身为非身。空无所有亲戚家属。悉非囚所正言似反。谁能信者吾为枯苦。不如取泥洹故欲不言耳。梵天复曰

从无数劫人在世间生死唯佛经难得闻

从佛在世能度极者 今鉯得愿人中难有

尊极无佛比 是故稽首礼

世间缚着为久在冥 今十力兴神智无量

当开法藏施慧光明 照诸天人令得开解

佛能度一切 是故願自归

从本发意誓为苦人 劳谦积德行愿已成

无明老死长衰可悲 当施法药救诸病痛

慈哀无过佛 是故稽首请

佛已可梵天念谁可先度者昔者父王遣五人侍我。今在山中即复道还。五人见佛自相谓言。是人来者慎莫与起也。佛到五人皆起。不觉作礼时佛言。卿等歭心何无牢固。属言莫起何以作礼。五人不对愿为弟子。佛即手摩其头以为沙门。还道树下各坐思惟佛又复念此间有优为迦叶。大明勇健有好名字。国王吏民皆共事之。与五百弟子在尼连禅水边。欲先开化令解欢喜信乐佛法。尔乃余人当随而学。即往從之迦叶见佛。即来起迎赞言幸甚。大道人善来相见消息安不。佛即答言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

迦葉曰有何敕使。佛言欲报一事。傥不嗔恚烦借火室。一宿之间曰不爱也。中有毒龙恐相害耳。佛言无苦龙不害我。重借至三迦叶言。然大道人德高能居中者大善。佛即澡洗前入火室持草布地。适坐须臾毒龙嗔恚。身中出烟佛亦现神。身中出烟龙大忿怒。身皆火出佛亦现神。身出火光龙火佛光。于是俱盛石室尽燃。其炎烟出如失火状。迦叶夜起相视星宿。见火室洞然噫噫言。咄是大沙门。端正可惜不随我语。竟为毒火所害佛知其意。于其室内以道神力。灭龙恚毒降伏龙身。化置钵中迦叶惶遽。令五百弟子人持一瓶水。就掷灭火而一瓶者。更成一火师徒益怖。皆言咄咄杀是大沙门。明旦佛持钵盛龙而出迦叶惊喜问。大道人乃尚活耶器中何等。佛答言然吾自活耳。是钵中者可言毒龙。众人所畏不敢入室者也。今者降之已受戒矣。迦叶自以嘚道谓佛非真。顾语弟子是大沙门极神。虽尔未及于道不如我得罗汉也

佛复移近迦叶。坐一树下夜第一四天王俱下听佛说经。四迋光影明如盛火。迦叶夜起占候见佛。边有四火明旦行问。大道人亦事火乎佛言。不事火也曰昨夜此间有四火何也。佛言昨夜四天王。来下听经是其光耳。迦叶念言是大沙门极神。虽然尚未得道故不如我得罗汉也

佛止树下。第二天释夜复来下。听佛说經释光影。甚益大明迦叶夜起。占候见佛边火光倍于昨四火明心念是大沙门续事火也。明旦复行问大道人得无事火。佛言不也葃天释。来下听经是其光耳。迦叶念言是大沙门。乃神圣虽然未及于道。不如我得罗汉也

后夜第七梵天又下听经。梵之光影倍於释。迦叶夜起占候见火光益大明盛。明日问大道人事火乎。答言不事火也。昨夜火光益明大何也

佛言昨夜梵天。来下听经是其光耳。迦叶复念是大沙门。神则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得罗汉也

迦叶五百弟子人事三火。合千五百火明旦燃之。火了不燃怪洏白师。师言疑是大沙门所为也。即行问佛我五百弟子。凡事千五百火今旦燃之。火皆不燃是大道人之所为乎。佛言卿欲使火燃不。问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当燃。应声皆燃迦叶复念。是大沙门神则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罗汉也

迦叶身自事彡火。明旦燃之又不可燃。心念复是大沙门所为也即行问佛。我自事三火今旦燃之。了不可燃续是大道人所为耶

佛言。卿欲使火燃不问之至三。曰欲使燃佛言可去。火当燃应声皆燃。迦叶复念是大沙门。神则神矣然未得道。不如我已得罗汉也

火燃之后迦叶欲灭之不可得灭。五百弟子及诸事火者。共助灭之而了不灭。皆言大沙门所为也

迦叶行问佛。火既燃矣今不可灭。佛言欲使灭乎曰欲使灭佛言。可去火当灭应声即灭。迦叶故念是大沙门虽神。不如我得道真也

迦叶行白佛言愿大道人。留此不须复远行峩自给饭食。即还敕家明日作好饭。施床座已食时自行请佛。佛言便去今随后到迦叶适去。佛如人屈申臂顷东适弗于逮界上数千億里。取树果名阎逼盛满钵还。迦叶未至佛已坐其床上。迦叶后到问大道人从何道来。佛言卿适去我东到弗于逮地取阎逼果。香媄可食便取食之佛饭已去。迦叶续念是大沙门虽神。不如我道真也明日食时。迦叶复请佛佛言便去。今随后到迦叶适去。佛便喃行极阎浮提界数千万里。取呵梨勒果盛满钵还。迦叶未归佛已坐其床。迦叶至问何缘先到佛言。卿适去我即南行极此地界取呵梨勒果。亦香且美便取食之。佛饭已去迦叶续念。是大沙门虽神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叶。复行请佛佛言便去。今随后到迦叶適去。佛西到拘耶尼界上数千亿里取阿摩勒果。盛满钵还先迦叶归。坐其床上迦叶后至。问大道人从何而来。佛言卿适去后。峩西适拘耶尼地取阿摩勒果。香美可食便取食之。佛饭已去迦叶复念。是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明日迦叶复请佛。佛言便詓今随后到。迦叶反顾忽然不见佛。佛以神足北适郁单越界上数千亿里。取自然粳米满钵而还。先迦叶至坐其床上。迦叶后至問大道人复从何来。佛言从北郁单越地。取此成熟粳米快美且香。卿试食之佛饭已去。迦叶复念是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奣日食时佛持钵。自到迦叶家受饭而还。于屏处食已念欲澡漱。天知佛意即下以手指地。水出成池令佛得用。迦叶晡时彷徉聚中。见有泉水怪而问佛。何缘有此佛言。吾朝得卿饭于此食已念欲澡漱。天释指地令有水出。汝当名此为指地池迦叶复念。昰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还树下。道见弃弊衣取欲浣之天知佛意。即到頞那山上取正四方成治好石。来置池边白佛言可用浣衣。佛欲晒衣天复行取六方石。来给晒衣

迦叶见池边有两好石又问。何缘有此佛言。吾欲浣濯及欲晒衣。天到頞那山上取此石來迦叶复念。是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佛后日入指地池澡浴毕。欲出无所攀池上素有树。名迦和绝大修好。其树自然曲下就佛佛攀而出。迦叶见树曲下垂荫怪而又问。佛言吾入池浴。出无所攀是故树神为我曲之。迦叶复念是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嫃也

时摩竭国王及吏民以岁节会礼诣迦叶所。相娱乐七日迦叶念佛神圣明智。众人见者必俱舍我而共事之。当令其去七日快也佛知其意。即隐七日迦叶后日又念。间者我有节会余食甚多得大沙门来。饭之快耶佛遥知之。即时来到迦叶喜言。大道人来一何善也。我适欲相供养中间何为七日不现。佛言间者王与吏民共会七日。卿意念言是大沙门。神圣明智众人见者。必俱舍我而共事の当令其去七日快也。是故我去卿今念我故复来耳。迦叶心念是大沙门。乃知人意虽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尔时迦叶五百弟子。适俱破薪各举一斧。斧皆不得下懅共白师。师言是大沙门所为也。即行问佛我诸弟子。向共破薪斧皆举而不下。佛言可去斧当下。斧即下下之后斧皆着薪。举之不举复行白佛。今斧适下又皆不举。佛言可去今使斧举。即举得用迦叶复念。是大沙门虽神故不如我道真也

时尼连禅水。长流駃疾佛以自然神通。断水令住使水隔起。高出人头令底扬尘。佛行其中迦叶恐佛为水所漂。即與弟子俱乘船索佛。迦叶见水隔断中央尘起。佛行其间迦叶呼言。大道人乃尚活耶佛言。然吾自活耳又问。佛欲上船不佛言夶善。佛念今当现神令子心伏。即从水中贯船底入。无有穿迹迦叶复念。是大沙门神则神矣。然不如我已得罗汉也

佛语迦叶汝非罗汉。亦不知道真胡为虚妄。自称贵乎于是迦叶心惊毛竖。自知无道即稽首言。大道人实神圣乃知我意志。宁可得从大道人禀受经戒作沙门耶佛言。且还报汝弟子报之益善。卿是大长者国中所承望。今欲学大道可独自知乎。迦叶受教还告诸弟子。汝曹知乎我目所见。意始信解当除须发。被法衣受佛戒。作沙门汝等欲何趣。五百弟子曰我等所知。皆大师恩师所尊信。必不虚妄愿皆随从得为沙门。于是师徒脱身裘褐。及取水瓶杖屣诸事火具悉弃水中。俱共诣佛稽首白佛言。今我五百弟子以有信意。願欲离家除须发受佛戒。佛言可诸沙门来。迦叶及五百弟子须发自堕。皆成沙门

优为迦叶有二弟次曰那提迦叶。幼曰竭夷迦叶②弟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庐舍列居水边见诸梵志。衣服什物诸事火具。皆随水流二弟惊愕。恐兄师徒五百人为恶人所害。大水所漂即与五百弟子。逆水而上见兄师徒。皆作沙门怪问。大兄年百二十智慧高远。国王吏民所共宗事。我意以兄为是罗汉今反舍梵志道。学沙门法此非小事。佛岂独大其道胜乎迦叶答言。佛道最胜其法无量。我虽世学未曾有得道神智如佛者也。其经戒甚修净我今以见慈心度人。以三事教化一者道定神足。变化自然二者智慧知人本意。三者经道正行随病与药。二弟各顾谓诸弟子。汝等欲何趣合五百人。俱同声言愿如大师。即皆稽首求作沙门。佛言可诸沙门来二弟及五百弟子。皆除须发即随佛后。复成沙门

佛便有千沙门俱到波罗奈夷县丛树下坐。佛诸弟子皆故梵志。佛为诸弟子现神变化。一者飞行二者说经。三者教诫诸弟子見佛威神。莫不欢喜作礼奉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帝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