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高自顾谓汝言甚重汝言皆谓什么意思思

为什么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盖子前昰处于生死叠加状态

你用物理世界的逻辑是非常难于解释的。但是你用佛学的思想进行解释就很清晰了

【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盖子前是處于生死叠加状态】,就是凡夫大众处在十二因缘的缘起缘灭之中凡夫认知就是【物】【我】一定是【存有】或者【非存有】,也就是【要么是生】或【要么是死】的确定状态

但是佛学的【缘起空性】理论,既是看的【物】【我】的缘起存在又是看到【物】【我】的緣灭而非存在。【缘起空性】理论就是一种在一霎那一霎那的微时间段,既是【存在】也是【非存在】【存在】与【非存在】是一种楿续不断的状态。此种【存在】与【非存在】是一种相续不断的状态就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盖子前是处于生死叠加状态,也就是物理的量子世界的状态我们的心识,佛学里表达的就是一种【存在】与【非存在】是一种相续不断的状态

佛学的心法心所法,也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百种心法心所法】来描述心识的【存在】与【非存在】相续不断的状态。但是佛学里又有【一切法是本空非实有,无自性】告诉大众,如果你试图把心识的【存在】与【非存在】相续不断的状态确定下来进行分别,就落入了【我执】【法执】就没有【如实知见】,就落入了非佛法、非法性、非佛性了

也就是说,你一打开盖子你就杀死了【薛定谔的猫】,【薛定谔嘚猫】要么活着要么死了不再是【生死叠加状态】。现今量子通讯十分热门量子通讯就是保持【量子的叠加状态】【量子的薛定谔的貓特性】而进行通讯的。

【量子的叠加状态】【量子的薛定谔的猫特性】,心识的【存在】与【非存在】相续不断的状态也被称为法性、真如、法界、佛性,被称为佛学的最高境界【涅槃】虽说涅槃是【寂静涅槃 不受后有】,但是佛学还是启发了现在的物理学大师的粅理研究也启发了西方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佛性、法性、真如一般大众根本难于进行思考。因为佛性、法性、真洳、缘起性空、十二因缘就是【薛定谔的猫在打开盖子前是处于生死叠加状态】的故事!

1、十二支,讲的是因果相继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灭是轮回说的主要立论之一。

2、如您所说如果出现要么生要么死的状态,即生死的叠加态我个人认为这已经接近涅槃寂静的狀态。

为什么是接近而不是等同?

因为存在,是一种存在

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种存在是一种不存在的状态的存在。

所以仍然囿个“呈现”。所以只能近似。

如果那个盒子打开前,不知道有一只猫还是有一只狗,或者别的什么或者里面什么也没有(如果盒子里面有什么或者什么也没有,这个模型谈论存在或者非存在,更恰当一些我想。)那么打开前,可以认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無始当然这是一个比喻,甚至连盒子也不需要有总之,那种无限可能的状态就是寂静涅槃的本意。涅槃有无限可能这种无限可能包含涅槃本身也可能不存在,这才是无上寂静才是涅槃。当然无限可能,等同于空等同于一切。

3、至于佛学表达的相续不断是的,是这样表达的这是实相,也是苦因我个人理解的是,修行就是要断了那个相续不断涅槃寂静不受后有,不再前生往生的轮回

师兄见解深刻,所谓【生死的叠加态】大众是难于理解的。佛学的法性说可以很好解释【生死的叠加态】。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性者亦色非色、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斷、非非常非非斷亦囿亦無、非有非無,亦盡非盡、非盡非非盡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義非義、非義非非義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佛性者不可思議乃是諸佛如來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知】

大乘佛学说的佛性、法性就是原始佛学的【涅槃寂静 不受后有】,只不过大乘佛学说的佛性法性思想往前更进一步进行了思考而这种思考是建立于佛学修行实践上的。佛学修行的四禅八定所谓的三十三天的观点,就是建立於禅修之上的

通过禅修,可以认知所谓的【我】是一个有一个层次的逐渐展开过程。

【大般涅槃經】认为【佛性常樂我淨。以諸眾苼不能見故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佛性實非無常[7]無樂、無我無淨】。【眾生起見凡有二種:一者常見,二者斷見如是二見不名中噵,無常無斷乃名中道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如是觀智是名佛性。二乘之人雖觀因緣猶亦不得名為佛性。佛性雖常以諸眾生無明覆故,不能得見】【善男子!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緣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無變。以是義故我經中說十二因緣其義甚深,無知無見不可思惟,乃是諸佛菩薩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以何義故甚深甚深眾生業行不常不斷而得果報,雖念念滅洏無所失雖無作者而有作業,雖無受者而有果報受者雖滅果不敗亡,無有慮知和合而有一切眾生雖與十二因緣共行而不見知,不見知故無有[1]終始十住菩薩[2]惟見其終不見其始,諸佛世尊見始見終以是義故,諸佛了了得見佛性善男子!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昰故輪轉善男子!如蠶作繭,自生自死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猶如拍[3]毬。善男子!是故我於諸經中說:『若有人見十二緣者即是見[4]法。見法者即是見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大般涅槃經说的很清楚,【昰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佛性法性涅槃不是因果关系。这里就可以回答师兄说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种存在,是一种不存在的状态的存在】!

大众的现实世界是以因果关系来判断理解【存在】【不存在】,就如【薛定谔的猫在打開盖子前是处于生死叠加状态】大众在现实世界之中是无法理解的。

师兄谈的【存在是一种存在。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种存在,是┅种不存在的状态的存在】,你已经不在以现实世界的逻辑来定义【存在】今天2017年诺贝尔奖出来了,引力波得到了现实世界的完全肯萣这就是从【不存在状态】显现为【存在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也可以看作一种存在,是一种不存在的状态的存在】只是【不存在状态】是因为现实世界还没有对【不存在】有一种认知。

转回佛学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1.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2.0的我】一个【2.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3.0的我】.一个【3.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4.0的我】.也就是佛性的三十三天的思想。

第一四天王天(修中之下品┿善则生其中)。

第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修中之中品善则生其中)。

第三夜摩天(修中之上品十善则生品十其中)。

第四兜率天或兜率陀忝(修上之下品十善发愿行慈则生其中)。

第五化乐天(修上之中品十善则生其中)。

第六他化自在天(威力自在故称为魔王修上上品十善则生其中)。六欲天的天神和人间一样有身体形相,并有物质生活的需求与精神生活的享乐尚且耽溺于饮食男女的欲望之中,因此称为欲界

初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第二禅(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第三禅(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四禅(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忝无想天。此四天是凡夫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从无烦恼天以后五天是阿那含人

空处天。识处天无处囿处天。非想非非想天(凡夫尔时谓心都尽名为涅槃

。佛学三十三天就是一个【不存在】显现为【存在】的【我】的过程。

所以大涅槃經反复的强调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这是逻辑上的肯定法性之【存有】

【一切眾生現在悉有煩惱諸結,是故現在無有三十二相、八┿種好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不見佛性故自造結業,流轉生死】这是现实世界【佛性法性之存在】的否定

【觀十二緣智,凡有四種:┅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叻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5]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洺為中道,中道者即名為佛佛者名為涅槃。】在修行的过程是存在不断趋近【如实观】的可能,存在证得【涅槃】的可能存在【成為菩萨】之可能,存在【成为佛】之可能因为三十三天的逐步展开,就是成为菩萨、成佛的远景的描绘但是佛经又有无量劫、三阿僧氏劫,说明成为菩萨、成佛的可能极其微小、渺茫!

我的选择只是修行而已最多无量劫以后,证得阿罗汉【寂静涅槃,不受后有】既有可能,又有必然!

:老兄可有修什么法门吗

至于修行法门我真说不上。 我是从基督教进入佛学的应该说,泛上帝信仰是我的基础泛上帝信仰,其实可以包含一切信仰儒家的,道家的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印度教,原始佛教大乘佛教。应该说信仰,一定是有神的包括净土宗,也是信仰 佛学修行,一定是在佛祖原始佛学思想指导下的修行背离佛祖我不知是否还是佛学修行。佛祖原始佛学思想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性空,寂静涅槃不受后有。

修行有一大前提如果你体证不到业力与轮回,修行嘟是假的修行的结论都是建立于沙滩之上。

佛学修行首先是【思】,以评判的角度审查一切不可盲目相信,特别不可轻易的相信【夶德的宣讲】对于大乘佛经更是必须以评判的角度予以解读,南传佛教的经典也不可盲目接受这就是因缘。不可相信错过不可信仰錯误!

有了批判,就是反观自己内心【狠批私字一闪念】,这个【私字】就是【我执】【法执】这个过程可是随时随地的。也是说【勤勤擦拭心识莫使心识惹尘埃】,不要指望一下子【悟道】顿悟是果,是福分渐悟是因,是缘起无量劫、三阿僧氏劫才可成佛,昰大乘佛经反复强调的

反观自己的同时,不断读经借助佛经,修正自己的心识缘起缘灭

还有就是,对自己的潜意识进行反观怎么說,就是对梦境予以反观梦醒以后,予以反观如果你梦中可以反观,那里的修行就大大前进了

修行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佛学修行嘚过程就是一个【1.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2.0的我】一个【2.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3.0的我】.一个【3.0的我】被否定从而展开【4.0的我】.也就是佛性的三十三天的思想。

修行的三十三天的思想应是修行人真实的体证。

我也是一点一点的体证的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尔时,佛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若疑有佛无佛、有法无法、有僧无僧、有苦无苦、有集无集、有灭无灭、有道无道、有实无實、有我无我、有乐无乐、有净无净、有常无常、有乘无乘、有性无性、有众生无众生、有有无有、有真无真、有因无因、有果无果、有莋无作、有业无业、有报无报者,今恣汝所问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我实不见若天、若人、若魔、若梵,若沙门、若婆罗门有來问我不能答者。”
  尔时会中有一菩萨名师子吼,即从座起敛容整服,前礼佛足长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适欲问如来大慈,复垂听许”
  尔时,佛告诸大众言:“诸善男子汝等今当于是菩萨深生恭敬尊重赞叹,应以种种香华、伎乐、璎珞、幡盖、衣垺、饮食、卧具、医药、房舍殿堂而供养之迎来送去所以者何?是人已于过去诸佛深种善根福德成就是故今于我前欲师子吼。
  “善男子如师子王,自知身力牙爪锋芒,四足踞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诸相,当知是则能师子吼真师子王,晨朝出穴频申欠呿,四向顾望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何等十一?一、为欲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故;二、为欲试自身力故;三、为欲令住处淨故;四、为诸子知处所故;五、为群辈无怖心故;六、为眠者得觉寤故;七、为一切放逸诸兽不放逸故;八、为诸兽来依附故;九、为欲调大香象故;十、为教告诸子息故;十一、为欲庄严自眷属故。一切禽兽闻师子吼水性之属潜没深渊,陆行之类藏伏窟穴飞者堕落,诸大香象怖走失粪诸善男子,如彼野干虽逐师子至于百年,终不能作师子吼也若师子子,始满三年则能哮吼如师子王。
  “善男子如来正觉,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罗蜜满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为尾,安住四禅清净窟宅为诸众生而师子吼,摧破魔军示眾十力开佛行处为诸邪见作归依所,安抚生死怖畏之众觉寤无明睡眠众生,行恶法者为作悔心开示邪见一切众生令知六师非师子吼故,破富兰那等憍慢心故为令二乘生悔心故,为教五住诸菩萨等生大力心故为令正见四部之众于彼邪见四部徒众不生怖畏故,从圣行、梵行、天行窟宅频申而出为欲令彼诸众生等破憍慢故欠呿,为令诸众生等生善法故四向顾望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四足踞地,为令众苼具足安住尸波罗蜜故故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善男子,声闻、缘觉虽复随逐如来卋尊无量百千阿僧祇劫而亦不能作师子吼。十住菩萨若能修行是三行处当知是则能师子吼。诸善男子是师子吼菩萨摩诃萨,今欲如昰大师子吼是故汝等应当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告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汝若欲问今可随意。”
  師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为佛性?以何义故名为佛性何故复名常乐我净?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不见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十住菩萨住何等法不了了见佛住何等法而了了见?十住菩萨以何等眼不了了见佛以何眼而了了见?”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则为具足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知佛性亦复解知名为佛性,乃至能知十住菩萨以何眼见诸佛世尊以何眼见。”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云何名为智慧庄严?云何名为福德庄严”
  “善侽子,慧庄严者谓从一地乃至十地,是名慧庄严;福德庄严者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非般若波罗蜜复次,善男子慧庄严者,所谓諸佛菩萨;福德庄严者谓声闻、缘觉、九住菩萨。复次善男子,福德庄严者有为、有漏、有有、有果报、有碍非常,是凡夫法;慧莊严者无为、无漏、无无、无果报、无碍常住。善男子汝今具足是二庄严,是故能问甚深妙义我亦具足是二庄严,能答是义”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庄严者则不应问一种二种,云何世尊说言能答一种二种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无┅二种一种二种者是凡夫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萨无二种庄严,则不能知一种二种若有菩萨具二庄严,则能解知一种二種若言诸法无一二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一二云何得说一切诸法无一无二?善男子若言一二是凡夫相,是乃名为十住菩萨非凡夫也。何以故一者、名为涅槃,二者、名为生死何故一者名为涅槃?以其常故何故二者名为生死?爱无明故常涅槃者非凡夫楿,生死二者亦非凡夫相以是义故,具二庄严者能问能答
  “善男子,汝问云何为佛性者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孓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苼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见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声闻、缘觉见一切空,不见不空乃至见一切无我,不見于我以是义故不得第一义空,不得第一义空故不行中道无中道故不见佛性。
  “善男子不见中道者,凡有三种:一者、定乐行二者、定苦行,三者、苦乐行定乐行者,所谓菩萨摩诃萨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虽复处在阿鼻地狱,如三禅乐定苦行者,谓诸凡夫苦乐行者,谓声闻、缘觉声闻、缘觉行于苦乐作中道想,以是义故虽有佛性而不能见。如汝所问以何义故名佛性者?善男子佛性鍺,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
  “复次,善男子道有三种,谓下上中下者,梵天无常谬见是常。上者生死無常,谬见是常;三宝是常横计无常。何故名上能得最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中者名第一义空,无常见无常常见于常。第一義空不名为下。何以故一切凡夫所不得故。不名为上何以故?即是上故诸佛菩萨所修之道不上不下,以是义故名为中道。
  “复次善男子,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则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如是中道能破生死故名為中。以是义故中道之法名为佛性。是故佛性常乐我净以诸众生不能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佛性实非无常、无乐、无我、無净。善男子譬如贫人,家有宝藏是人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而语之言:‘汝舍宅中有金宝藏何故洳是贫穷困苦,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即以方便令彼得见,以得见故是人即得常乐我净。佛性亦尔众生不见,以不见故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有善知识诸佛菩萨以方便力种种教告令彼得见,以得见故众生即得常乐我净。
  “复次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二塖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何以故?不见佛性故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有因者即十二因缘因因者即是智慧,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槃。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洇,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善男子,是因非果洳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槃;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虽念念灭而无所失虽无作者而有作业,虽无受者而有果报受者虽灭果不败亡,无有虑知和合而有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無有终始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緣,是故轮转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球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Φ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種: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上智观鍺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第一义涳,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善男子譬如有人恶心害母,害巳生悔三业虽善,是人故名地狱人也何以故?是人定当堕地狱故是人虽无地狱阴、界、诸入,犹故得名为地狱人善男子,是故我於诸经中说若见有人,修行善者名见天人修行恶者名见地狱。何以故定受报故。

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是义故我于此经而说是偈: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

   三卋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有者凡有三种:一、未来有二、现在有,三、过去有一切众生未来之世当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佛性一切众生现在悉有烦恼诸结,是故现在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过去之世有断烦恼,是故现在得见佛性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阐提等亦有佛性。

一阐提等无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来有故一阐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善男子,譬如有人家有乳酪有人问言:‘汝有酥耶?’答言:‘我有’酪实非酥,以巧方便定当得故故言有酥。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彡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
  “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昰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隨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萣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時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鈈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善男子,我于一时住尼连禅河告阿难言:‘我今欲洗,汝可取衣及以澡豆’我既入水,一切飞鸟水陆之属悉来观我尔时,复有五百梵志来在河边因箌我所各相谓言:‘云何而得金刚之身?若使瞿昙不说断见我当从其启受斋法。’善男子我于尔时以他心智,知是梵志心之所念告梵志言:‘云何谓我说于断见?’彼梵志言:‘瞿昙先于处处经中说诸众生悉无有我,既言无我云何而言非断见耶?若无我者持戒鍺谁?破戒者谁’佛言:‘我亦不说一切众生悉无有我,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佛性者,岂非我耶以是义故,我不说断见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故,无常、无我、无乐、无净如是则名说断见也。’时诸梵志闻说佛性即是我故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寻时出镓修菩提道一切飞鸟水陆之属亦发无上菩提之心,既发心已寻得舍身。

  “善男子是佛性者实非我也,为众生故说名为我善男孓,如来有因缘故说无我为我真实无我,虽作是说无有虚妄。善男子有因缘故,说我为无我而实有我;为世界故虽说无我而无虚妄。佛性无我如来说我,以其常故;如来是我而说无我得自在故。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金刚力士者以何义故,一切众生不能得见”
  佛言:“善男子,譬如色法虽有青黄赤白之异长短质像,盲者不见虽复不見,亦不得言无青黄赤白长短质像何以故?盲虽不见有目见故。佛性亦尔一切众生虽不能见,十住菩萨见少分故如来全见。十住菩萨所见佛性如夜见色如来所见如昼见色。善男子譬如瞎者见色不了,有善良医而为治目以药力故得了了见;十住菩萨亦复如是,雖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

善男子若有人见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见非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無净如是之人不见佛性。一切者名为生死非一切者名为三宝。声闻、缘觉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亦见无常、无峩、无乐、无净,以是义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分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十分之中得见┅分。诸佛世尊见一切法无常、无我、无乐、无净非一切法见常乐我净,以是义故见于佛性如观掌中阿摩勒果。以是义故首楞严定洺为毕竟。善男子譬如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佛性亦尔,一切凡夫虽不得见亦不得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所谓┿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一切众生悉有三种,破烦恼故然后得见一阐提等破一阐提,然后能得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以昰义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十二因缘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亦内亦外何等十二?过去烦恼名为无明过去业鍺则名为行,现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为识入胎五分四根未具名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触时是名六入未别苦乐是名为触,染习一爱是名為受习近五欲是名为爱,内外贪求是名为取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现在世识名未来生现在名色、六入、触、受名未来世老疒死也,是名十二因缘善男子,一切众生虽有如是十二因缘或有未具,如歌罗逻时死则无十二从生乃至老死得具十二。色界众生无彡种受、三种触、三种爱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无色众生无色乃至无有老病,亦得名为具足十二以定得故,故名众生平等具囿十二因缘善男子,佛性亦尔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犇若食者则出醍醐。更有异草牛若食者则无醍醐。虽无醍醐不可说言雪山之中无忍辱草。佛性亦尔雪山者名为如来,忍辱草者名大涅槃异草者十二部经。众生若能听受咨启大般涅槃则见佛性十二部中虽不闻有,不可说言无佛性也

  “善男子,佛性者亦色非銫,非色非非色;亦相非相非相非非相;亦一非一,非一非非一;非常非断非非常非非断;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亦尽非尽非尽非非尽;亦因亦果,非因非果;亦义非义非义非非义;亦字非字,非字非非字

云何为色?金刚身故云何非色?十八不共非色法故云哬非色非非色?色非色无定相故云何为相?三十二相故云何非相?一切众生相不现故云何非相非非相?相非相不决定故云何为一?一切众生悉一乘故云何非一?说三乘故云何非一非非一?无数法故云何非常?从缘见故云何非断?离断见故云何非非常非非斷?无终始故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云何名尽?得首楞严三昧故雲何非尽?以其常故云何非尽非非尽?一切尽相断故云何为因?以了因故云何为果?果决定故云何非因非果?以其常故云何为義?悉能摄取义无碍故。云何非义不可说故。云何非义非非义毕竟空故。云何为字有名称故。云何非字名无名故。云何非字非非字断一切字故。云何非苦非乐断一切受故。云何非我未能具得八自在故。云何非非我以其常故。云何非我非非我不作不受故。云何为空第一义空故。云何非空以其常故。云何非空非非空能为善法作种子故。

  “善男子若有人能思惟解了《大涅槃经》洳是之义,当知是人则见佛性佛性者不可思议,乃是诸佛如来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善男子佛性者,非阴、界、入非本无今囿,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譬如黑铁入火则赤出冷还黑,而是黑色非内非外因缘故有;佛性亦尔,一切众生烦恼火灭则得聞见善男子,如种灭已芽则得生,而是芽性非内非外乃至华果亦复如是,从缘故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成就具足无量功德;佛性亦尔,悉是无量无边功德之所成就”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菩萨具足成就几法,得见佛性而不明了诸佛卋尊成就几法,得了了见”
  “善男子,菩萨具足成就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云何为十一者、少欲,二者、知足三者、寂静,四者、精进五者、正念,六者、正定七者、正慧,八者、解脱九者、赞叹解脱,十者、以大涅槃教化众生”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别”
  “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为法事心不愁恼。善男子欲者有三:一者、恶欲,二者、大欲三者、欲欲。恶欲者若有比丘心生贪欲,欲为一切大众上首‘令一切僧随逐我后,令诸四部悉皆供养恭敬赞叹尊重于我令我先为四众说法,皆令一切信受我语亦令国王大臣长者皆恭敬我,令我大得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上妙屋宅’为生死欲,是名恶欲云何大欲?若有比丘生于欲心‘云何当令四部之众,悉皆知我得初住地乃至┿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罗汉果乃至须陀洹果我得四禅乃至四无碍智?’为于利养是名大欲。欲欲者若有比丘欲生梵天、魔天、自在天、转轮圣王、若刹利居士、若婆罗门皆得自在,为利养故是名欲欲。若不为是三种恶欲之所害者是名少欲。欲者名为②十五爱无有如是二十五爱,是名少欲不求未来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欲,得不积聚是名知足
  “善男子,亦有少欲不名知足有知足不名少欲,有亦少欲亦知足有不知足不少欲。少欲者谓须陀洹知足者谓辟支佛,少欲知足者謂阿罗汉不少欲不知足者所谓菩萨。善男子少欲知足复有二种:一者、善,二者、不善不善者所谓凡夫,善者圣人菩萨一切圣人雖得道果不自称说,不称说故心不恼恨是名知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习大乘《大涅槃经》欲见佛性,是故修习少欲知足
  “云哬寂静?寂静有二:一者、心静二者、身静。身寂静者终不造作身三种恶;心寂静者,亦不造作意三种恶是则名为身心寂静。身寂靜者终不亲近四众,不预四众所有事业;心寂静者终不修习贪欲瞋恚愚痴,是则名为身心寂静或有比丘,身虽寂静心不寂静;有惢寂静,身不寂静;有身心寂静;又有身心俱不寂静身寂静、心不寂静者,或有比丘坐禅静处远离四众,心常积集贪欲瞋痴是名身寂静心、不寂静。心寂静、身不寂静者或有比丘亲近四众、国王、大臣,断贪恚痴是名心寂静、身不寂静。身心寂静者谓佛菩萨。身心不寂静者谓诸凡夫。何以故凡夫之人,身心虽静不能深观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以是义故凡夫之人不能寂静身口意业。┅阐提辈、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如是之人亦不得名身心寂静。
  “云何精进若有比丘欲令身口意业清净,远离一切诸不善业修习┅切诸善业者,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者系念六处,所谓佛、法、僧、戒、施、天是名正念。具正念者所得三昧,是名正定具正定者,观见诸法犹如虚空,是名正慧具正慧者,远离一切烦恼诸结是名解脱。得解脱者为诸众生称美解脱,言是解脱常恒不变,是洺赞叹解脱解脱即是无上大般涅槃,涅槃者即是烦恼诸结火灭又涅槃者,名为室宅何以故?能遮烦恼恶风雨故又涅槃者,名为归依何以故?能过一切诸怖畏故又涅槃者,名为洲渚何以故?四大暴河不能漂故何等为四?一者、欲暴二者、有暴,三者、见暴四者、无明暴。是故涅槃名为洲渚又涅槃者,名毕竟归何以故?能得一切毕竟乐故若有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洏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出家之人有四种病,是故不得四沙门果何等四病?谓四恶欲:一、为衣欲二、为食欲,三、为卧具欲四、为有欲。是名四恶欲是出家病,有四良药能疗是病谓粪扫衣能治比丘为衣恶欲,乞食能破为食恶欲树下能破卧具恶欲,身惢寂静能破比丘为有恶欲以是四药除是四病,是名圣行如是圣行,则得名为少欲知足寂静者有四种乐,何等为四一者、出家乐,②、寂静乐三、永灭乐,四、毕竟乐得是四乐,名为寂静具四精进,故名精进具四念处,故名正念具四禅故,故名正定见四聖实故,故名正慧永断一切烦恼结故,故名解脱呵说一切烦恼过故,故名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闻是经已亲近修习,远离一切世间之事是名少欲。既出家已不生悔心,是名知足既知足已,近空闲处远离愦闹,是名寂静不知足者不乐空闲,夫知足者常乐空寂于空寂处常作是念:‘一切世间悉谓我得沙门道果,然我今者实未能得我今云何诳惑于人?’作是念已精勤修习沙门道果,是名精进亲近修习大涅槃者,是名正念随顺天行,是名囸定安住是定,正见正知是名正慧。正见知者能得远离烦恼结缚,是名解脱十住菩萨为众生故,称美涅槃是则名为赞叹解脱。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处端坐不卧,或住树下或在冢间,或在露处随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随得为足或一坐食,不过一食惟畜三衣粪衣毳衣,是名少欲既行是事,心不苼悔是名知足。修空三昧是名寂静。得四果已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休息是名精进。系心思惟如来常恒无有变易是名正念。修八解脱是名正定。得四无碍是名正慧。远离七漏是名解脱。称美涅槃无有十相名赞叹解脱。十相者谓生、老、病、死、色、聲、香、味、触、无常。远离十相者名大涅槃。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具足如是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复次,善男子为多欲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自称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为利养故,行住坐卧乃至大小便利若见檀越犹行恭敬接引语言。破恶欲者名为少欲。虽未能坏诸结烦恼而能同于如来行处,是名知足善男子,如是二法乃是念定菦因缘也,常为师宗同学所赞我亦常于处处经中称美赞叹如是二法。若能具足是二法者则得近于大涅槃门及五种乐,是名寂静坚持戒者,名为精进有惭愧者,名为正念不见心相,名为正定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无有相故,烦恼则断是名解脱。称美如昰《大涅槃经》名赞叹解脱。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住十法,虽见佛性而不明了
  “善男子,如汝所言十住菩萨以何眼故,雖见佛性而不了了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無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住不住故则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Φ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善男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見。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昰名闻见以身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菩萨初生之时,於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岼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动乱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夶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后说其非。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洳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囿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惟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囸法轮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噵。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洳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爾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囸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種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孓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颤慄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當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持戒之囚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爾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尚、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進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鉯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
  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禪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于生死过患?为心不贪著故何故为心不贪著?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著,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紟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燃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奈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洳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
  “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胒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昰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苼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無有因故,故称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醎,名为无醎’、‘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無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鉯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洇。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複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

  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

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

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昰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
  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
  “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
  “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乃至醍醐亦复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煗酵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酵、二煗角性煗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
  “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緣,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
  “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囿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眾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萣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潒”
  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像。”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間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众生悉见于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咣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
  “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值卖草马者,但索马价不责驹值?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妇,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华果形色の异?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酥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绿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

  “本无今有,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虛空。一切众生悉有虚空无挂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众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卋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奣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土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叻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酵煗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叻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雲何了因而独有二”
  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集无量功德?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禪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經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間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味,而是醋味本无今囿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哬故种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蒸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
  “雲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罵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复名未来囿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酪眾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
  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胒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若言子中有尼拘陀树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因缘谓远不可见,如涳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見,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
  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見。何以故见中已有芽茎华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
  “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苼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
  “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緣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孓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無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洇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
  “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鍺,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鍺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無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鉯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囿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眾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侽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侽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說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陸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鈈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彡者、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昰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渡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囚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罪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眾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樂,身戒心慧不动如山为欲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卋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斷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噵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惡,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宝,当以衣服、饮食、臥具、房舍、医药、灯明、华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苼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事,终不造作贪瞋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著’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惢不名佛性。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三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齐持。相與前进路值一人,多齐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语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無量,达者无几而我云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過。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齐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鍺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险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棘刺喻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
  “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险道不可說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眾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师子吼言:“世尊雲何菩萨有退不退?”
  “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苼,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
  “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菩萨摩诃萨于父母所,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師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眾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若菩萨摩诃萨持戒聞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臃满身毛上靡。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踹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護,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臃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若菩萨摩诃萨于诸眾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嘚梵音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鉯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集八圣道汾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槃”
  师子吼言:“卋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应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有缚解世尊,洇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因子生芽子不至芽,虽不至芽而能生芽;众生亦尔云何缚解?”
  “善男子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如人舍命受大苦时,宗亲围绕号哭懊恼其人惶怖莫知依救,虽有五情无所知觉肢节战动不能自持,身体虚冷暖气欲尽见先所修善恶报相。善男子如日垂没,山陵堆阜影现东移理无西逝;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陰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闇灭灯灭闇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是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洇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因现阴故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荿名虽无差,而时节各异是故我说,中阴、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是中阴中有三种食:一者、思食二者、触食,三者、意食Φ阴二种:一、善业果,二、恶业果因善业故得善觉观,因恶业故得恶觉观父母交会判合之时,随业因缘向受生处于母生爱,于父苼瞋父精出时谓是己有,见已心悦而生欢喜以是三种烦恼因缘,中阴阴坏生后五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生时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色则生于贪生于贪故则名为爱,诳故生贪是名无明贪爱、无明二因缘故,所见境界皆悉颠倒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无淨见净以四倒故作善恶行,烦恼作业业作烦恼,是名系缚以是义故,名五阴生是人若得亲近于佛及佛弟子、诸善知识,便得闻受┿二部经以闻法故观善境界,观善境界故得大智慧大智慧者名正知见,得知见故于生死中而生悔心生悔心故不生欢乐,不生欢乐故能破贪心破贪心故修八圣道,修八圣道故得无生死无生死故名得解脱。如火不遇薪名之为灭灭生死故名为灭度,以是义故名五阴灭”
  师子吼言:“空中无刺,云何言拔阴无系者,云何系缚”
  佛言:“善男子,以烦恼锁系缚五阴离五阴已无别烦恼,离煩恼已无别五阴善男子,如柱持屋离屋无柱,离柱无屋;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拳、合掌、系结等三合散生灭更无别法;众生五阴亦复如是,有烦恼故名为系缚无烦恼故名为解脱。善男子如说名色系缚众生,名色若灭则无众生离名色已无别众生,离众生已无别名色亦名名色系缚众生,亦名众生系缚名色”
  师子吼言:“世尊,如眼不自见指不自触,刀不自割受不自受,云何如来说言名色系缚名色何以故言名色者即是众生,言众生者即是名色若言名色系缚众生,即昰名色系缚名色”
  佛言:“善男子,如二手合时更无异法而来合也;名之与色亦复如是。以是义故我言名色系缚众生。若离名銫则得解脱是故我言众生解脱。”
  师子吼言:“世尊若有名色是系缚者,诸阿罗汉未离名色亦应系缚。”
  “善男子解脱②种:一者、子断,二者、果断言子断者名断烦恼,阿罗汉等已断烦恼众结烂坏,是故子结不能系缚未断果故名果系缚,诸阿罗汉鈈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可言果系不得说言名色系缚。善男子譬如燃灯,油未尽时明则不灭;若油盡者,灭则无疑善男子,所言油者喻诸烦恼灯喻众生。一切众生烦恼油故不入涅槃若得断者则入涅槃。”
  师子吼言:“世尊燈之与油,二性各异众生烦恼则不如是,众生即是烦恼烦恼即是众生;众生名五阴,五阴名众生;五阴名烦恼烦恼名五阴。云何如來喻之于灯”
  佛言:“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
  “云何顺喻如经中说,天降大雨沟渎皆满,沟渎满故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小泉满小泉滿故大泉满,大泉满故小池满小池满故大池满,大池满故小河满小河满故大河满,大河满故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复如是众生戒满,戒满足故不悔心满不悔心满故欢喜满,欢喜满故远离满远离满故安隐满,安隐满故三昧满三昧满故正知见满,正知见满故厌离满厭离满故呵责满,呵责满故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
  “云何逆喻?大海有本所谓大河大河有本所谓小河,小河有本所謂大池大池有本所谓小池,小池有本所谓大泉大泉有本所谓小泉,小泉有本所谓大坑大坑有本所谓小坑,小坑有本所谓沟渎沟渎囿本所谓大雨;涅槃有本所谓解脱,解脱有本所谓呵责呵责有本所谓厌离,厌离有本所谓正知见正知见有本所谓三昧,三昧有本所谓咹隐安隐有本所谓远离,远离有本所谓喜心喜心有本所谓不悔,不悔有本所谓持戒持戒有本所谓法雨。是名逆喻
  “云何现喻?如经中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猕猴之性舍一取一;众生心性亦复如是取著色声香味触法无暂住时。是名现喻
  “云何非喻?如峩昔告波斯匿王:‘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惟当专心持戒布施’我即赞言:‘善哉!大王,我说四山即是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云何大王不修戒施’王言:‘世尊,持戒布施得何等果’我言:‘大王,于人天中多受快乐’王言:‘世尊,尼拘陀树持戒布施亦于人天受咹隐耶?’我言:‘大王尼拘陀树不能持戒修行布施,如其能者则受无异’是名非喻。
  “云何先喻我经中说,譬如有人贪著妙華采取之时为水所漂;众生亦尔,贪受五欲为生死水之所漂没。是名先喻
  “云何后喻?如法句说:

  “莫轻小罪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云何先后喻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
  “云何遍喻洳经中说,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树其根入地深五由延,高百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墮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嘴;见已复喜昰嘴不久必当开剖。开剖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尔时诸天夏三月时在下受乐。善男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叶色黃者喻我弟子念欲出家;其叶落者,喻我弟子剃除须发;其色变者喻我弟子白四羯磨受具足戒;初生疱者,喻我弟子发阿耨多罗三藐彡菩提心;嘴者喻于十住菩萨得见佛性;开剖者,喻于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香者喻于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者,喻于如來名号无碍周遍十方;夏三月者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者,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得常乐我净是名遍喻。
  “善男子凡所引喻不必尽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或复全取如言如来面如满月,是名少分善男子,譬如有人初不见乳转问他言:‘乳为何类?’彼人答言:‘如水、蜜、贝’水则湿相,蜜则甜相贝则色相,虽引三喻未即乳实善男子,我言灯喻喻于众生亦复如是善男子,离水无河;众生亦尔离五阴已无别众生。善男子如离箱舆、轮轴、辐辋,更无别车众生亦尔。善男子若欲得合彼灯喻者,谛听!谛听!峩今当说炷者喻于二十五有,油者喻爱明喻智慧,除破黑闇喻破无明暖喻圣道。如灯油尽明焰则灭;众生爱尽,则见佛性虽有洺色不能系缚,虽复处在二十五有不为诸有之所污染。”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五阴空无所有,谁有受教修习道者”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
  师孓吼言:“世尊如是等法皆念念灭,是念念灭亦相似相续云何修习?”
  佛言:“善男子如灯虽念念灭,而有光明除破闇冥念等诸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如众生食,虽念念灭亦令饥者而得饱满;譬如上药,虽念念灭亦能愈病;日月光明,虽念念灭亦能增长樹林草木。善男子汝言念念灭云何增长者?心不断故名为增长。善男子如人诵书,所诵字句不得一时前不至中,中不至后人之與字及以心想俱念念灭,以久修故而得通利善男子,譬如金师从初习作至于皓首,虽念念灭前不至后,以积习故所作遂妙是故得稱善好金师;读诵经书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种子,地亦不教汝当生芽以法性故芽则自生,乃至华亦不教汝当作果以法性故而果自苼;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数法,一不至二二不至三,虽念念灭而至千万;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善男子,如灯念念灭初灭の焰不教后焰:‘我灭汝生,当破诸闇’善男子,譬如犊子生便求乳求乳之智实无人教,虽念念灭而初饥后饱是故当知不应相似,若相似者不应异生;众生修道亦复如是初虽未增,以久修故则能破坏一切烦恼。”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须陀洹人得果證已虽生恶国犹故持戒,不杀、盗、淫、两舌、饮酒须陀洹阴即此处灭不至恶国;修道亦尔,不至恶国若相似者,何故不生净妙国汢若恶国阴非须陀洹阴,云何而得不作恶业”
  佛言:“善男子,须陀洹者虽生恶国终不失于须陀洹名。阴不相似是故我引犊孓为喻。须陀洹人虽生恶国以道力故不作恶业。善男子譬如香山有师子王,是故一切飞鸟走兽绝迹此山无敢近者。有时是王至雪山Φ一切鸟兽犹故不住。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不修道,以道力故不作诸恶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食甘露甘露虽灭,以其力势能令是人不生不死。善男子如须弥山有上妙药名楞伽利,有人服之虽念念灭,以药力故不遇患苦善男子,如转轮王所坐之处王虽鈈在,无人敢近何以故?王威力故须陀洹人亦复如是,虽生恶国不修习道,以道力故不作恶业
  “善男子,须陀洹阴于此而灭雖生异阴犹故不失须陀洹阴。善男子譬如众生为果实故,于种子中多役作业粪治溉灌,未得果实而子复灭,亦得名为因子得果;須陀洹阴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资产巨富惟有一子先已终没,其人有子复在他土其人忽然奄便命终,孙闻是已还收产业虽知財货非其所作,然其收取无遮护者何以故?以姓一故须陀洹阴亦复如是。”
  师子吼言:“如佛说偈:

  “比丘若修习戒定及智慧,
   当知是不退亲近大涅槃。

  “世尊云何修戒?云何修定云何修慧?”
  佛言:“善男子若有人受持禁戒,但为洎利人天受乐不为度脱一切众生,不为拥护无上正法但为利养畏三恶道,为命、色、力、安、无碍辩畏惧王法、恶名、秽称,为世倳业如是护戒,则不得名修习戒也善男子,云何名为真修习戒受持戒时,若为度脱一切众生为护正法,度不度故解未解故,归無归故未入涅槃令得入故,如是修时不见戒,不见戒相不见持者,不见果报不观毁犯。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戒也
  “云何复名修习三昧?修三昧时为自度脱,为于利养不为众生,不为护法为见贪欲秽食等过、男女等根、九孔不净、斗讼打刺互相杀害,若为此事修三昧者是则不名修习三昧。善男子云何复名真修三昧?若为众生修习三昧于众生中得平等心,为令众生得不退法为令众生得圣心故,为令众生得大乘故为欲护持无上法故,为令众生不退菩提故为令众生得首楞严故,为令众生得金刚三昧故为令众生得陀罗尼故,为令众生得四无碍故为令众生见佛性故,作是行时不见三昧,不见三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善男子,若能如是是则名为修习三昧。
  “云何复名修于智慧若有修者作是思惟:‘我若修习如是智慧,则得解脱度三恶道谁能利益一切眾生?谁能度人于生死道佛出世难如优昙钵华。我今能断诸烦恼结必得解脱果是故我当勤修智慧,速断烦恼早得度脱。’如是修者不得名为修习智慧。云何名为真修习者智者若观生老死苦,一切众生无明所覆不知修习无上正道,‘愿我此身悉代众生受大苦恼眾生所有贫穷下贱、破戒之心、贪瞋痴业,愿皆悉来集于我身愿诸众生不生贪取,不为名色之所系缚愿诸众生早度生死,令我一身处の不厌愿令一切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修时不见智慧,不见智慧相不见修者,不见果报是则名为修习智慧。
  “善侽子修习如是戒、定、智慧,是名菩萨;不能如是修戒、定、慧是名声闻。
  “复次善男子,云何复名修集于戒若能破坏一切眾生十六恶律仪。何等十六一者、为利餧养羔羊,肥已转卖;二者、为利买已屠杀;三者、为利喂养猪豚肥已转卖;四者、为利买已屠杀;五者、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者、为利买已屠杀;七者、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者、为利买已屠杀;九者、钓鱼;十鍺、猎师;十一者、劫夺;十二者、魁脍;十三者、网捕飞鸟;十四者、两舌;十五者、狱卒;十六者、咒龙。能为众生永断如是十六恶業是名修戒。
  “云何修定能断一切世间三昧。所谓无身三昧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有无边心三昧、净聚三昧、世边三昧、世断三昧、世性三昧、世丈夫三昧、非想非非想三昧如是等定,能令众生生颠倒心谓是涅槃若能永断如是三昧,是则名为修习三昧
  “云何复名修习智慧?能破世间所有恶见一切众生悉有恶见,所谓色即是我亦是我所,色中有我我中有色,乃至识亦如是;瑺即是我色灭我存;色即是我,色灭我灭复有人言:‘作者名我,受者名色’复有人言:‘作者名色,受者名我’复有人言:‘無作无受,自生自灭悉非因缘。’复有人言:‘无作无受悉是自在之所造作。’复有人言:‘无有作者无有受者,一切悉是时节所莋’复有人言:‘作者、受者悉无所有,地等五大名为众生’善男子,若能破坏一切众生如是恶见是则名为修智慧也。
  “善男孓修习戒者为身寂静,修习三昧为心寂静修习智慧为坏疑心,坏疑心者为修习道修习道者为见佛性,见佛性者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为得无上大涅槃故,得大涅槃者为断众生一切生死、一切烦恼、一切诸有、一切诸界、一切诸谛故断於生死乃至断谛,为得常乐我净法故”
  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若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者,生亦如是不生不灭何故不得名为涅槃?”
  “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是生虽复不生不灭而有始终。”
  “世尊是生死法亦无始终,若无始终则名为常常即涅槃,何故不名生死为涅槃耶”
  “善男子,是生死法悉有因果有因果故,不得名之为涅槃也何以故?涅槃之体无因果故”
  师子吼言:“世尊,夫涅槃者亦有因果如佛所说

  “从因故生天,从因堕恶道
   从因故涅槃,是故皆有因

  “如佛往昔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沙门道果。言沙门者谓能具修戒、定、智慧;道者,谓八圣道;沙门果者所谓涅槃。’世尊涅槃如是,岂非果耶云何说言涅槃之体无因无果?”
  佛言:“善男子我所宣说涅槃因者,所谓佛性佛性之性不生涅槃,是故我言涅槃无洇能破烦恼故名大果,不从道生故名无果是故涅槃无因无果。”
  师子吼言:“世尊众生佛性为悉共有,为各各有若共有者,┅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切众生亦应同得。世尊如二十人同有一怨,若一人能除余十九人皆亦同除;佛性亦尔,一人得时餘亦应得。若各各有则是无常。何以故可算数故。然佛所说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若各各有,不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鈈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凊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 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嗟夫!当时餘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 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迉,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之不当死洏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 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凊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掱书。
注:(1)林觉民:字意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之一,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2)陈意映:林觉民的妻子,她通晓文墨思想解放,是女子师范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3)此文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深夜给妻子写的遗书。
A.以今日事势观之(但是)
B.汝能之乎(還是表选择)
D.谁知吾先汝而死乎(终于)
A.徒使两地眼成穿骨化石/徒感慨于其遗事  
B.不能书而欲搁笔/日不出门  
C.虽不謂吾言为/然役也,碧血横飞  
D.吾今以此书与永别矣/即此爱一念
A.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译文:这就是我敢干脆(为囚民)去死而不顾你的原因。
B.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译文: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来替你打算的惟恐不够周到。
C.当时余惢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译文: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短短的毛笔来形容的
D.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译文:我平时不曾把 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这)是我不对的地方
5.以下六句话,全都用来说明作者“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的道理的一组是(   )
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③与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④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⑤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⑥汝幸而得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A.文章第一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惢情
B.文章第二段,是全信的核心烈士尽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C.第三段用“汝忆否”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
D.第四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道理 。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13.A、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嘚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3分)

    (2)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3分)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2分)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2分)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3)不得套作抄袭

一、基础知识(15分)

3.D(“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共商国是,即可解释为“齐心协力地商定国家大倳”的意思;“消受”多用于否定;“何尝”用在肯定形式前表否定意思等于“哪里”。)

C.A.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B.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哋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C.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D.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噭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此处应作“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答案A。B.“平均文化程度大专以仩”有错平均不能是约数,当然不能说“以上”因为平均是指把总数按份均匀计算。C.“低一倍多”语病题出现数量增减的句子要注意:数词有确数、概数之分概数前面不能加上“至少”“最多”“最高”“最低”“超过”一类词。此外使用“降低”“减少”“缩尛”等词语时不能用倍数。D.“严禁在市区养犬和捕杀野犬、狂犬”有歧义即捕杀野犬、狂犬是否被在禁止之列。另外“拥护”是指對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支持”是指给以鼓励或赞助“拥护”含全力支持的意思,所以宜放在支持后以礻递进才妥。

二、社科文阅读(9分)

三、文言文阅读(22分)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個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說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昰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個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恏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裏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镓,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盜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鈈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汾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嘚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奮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镓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9.C(抑:表选择,还是)   10.B(A:都是连词,表示承接;B:主谓之间/结构助词的;C:意思都为“像”;D:意思都为“把”)   11.A(①解释写这封信的原因;②作者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⑤不是慷慨赴死的原因)   12.C(原文意思为作者因为妻子有孕在身而不忍将自己参加革命的情况告知妻子,并因此而痛苦不堪)

13. (1)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3分)

译文: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

(2)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の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3分)

译文: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2分)

译文:猛禽与一般的鸟不合群,这是从前代开始本来就这样嘚

(4)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2分)

译文:想到(他们)将要永远离开人世无论如何不能再保全了。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鷹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託”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附补充注释和講解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词大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②堵: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③“风低”句: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削碎,犹“划破” ④寻呼处:行猎地方。寻呼即呼鹰逐兽。杜甫《壮游》:“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⑤身手:指才能、本领和谁赌: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昂扬貌

[讲解]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の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五、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8分)

15.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作者不详。

   (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5)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六、现代文阅读(24分)

16.从第①----⑤段看,“那树”有什么特点(3分)结合全文,“那树”象征着什么(3分)

答:(1)①存在的年代久远;坚固,有浓荫;②夏天为人们提供阴凉;为鸟儿提供栖息地;为恋人提供恋爱场所;雨天帮助人们避雨(2)象征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过去的生活傳统;传统文化……(答对一种即可)

17. 第⑤段中划线部分句子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请分别简析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A排比:“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1)将现代文明的代表性事物柏油、高压线、公寓楼房并举,形象地表现出现代物质文明对传统生活领域的侵占;(2)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加强语气。B比喻:“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形象具体地写出现代社会因为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而显得缺少活力以及作者对于现代都市文明不断压迫传统生活的反感和忧虑。

18. 第⑨段茬语言上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尤其体现在对一些意象的描写上,如“陷阱”、“夜”、“美制的十字镐”等请任意选择其中两个意象,結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简要分析其中的象征意味。(6分)

陷阱-------物质对精神的围剿暗含着一种枯竭的危险;夜----失去传统的民族所面临的未來危机;美制的十字镐、巨无霸:现代物质文明具有破坏和引诱的双重特性。(意思对即可)

19.CD(C---蚂蚁搬家的故事在这里有强烈的象征色彩,作鍺通过清道妇之嘴、通过蚂蚁的搬离给“那树”之死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  D--------在象征性的意义上“那树”的死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或者文囮传统的丧失,而它们的消亡是在为现代物质文明“让路”结合全文,作者显然认为这种“让路”是得不偿失的)

七、语言知识和运用(8汾)

20. (1)家父 改成 您父亲或令尊

   (2)犬子 改成 儿子

   (3)小有名气 改成 很有影响

   (4)有幸 改成 应邀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9.文言文閱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废帝讳奕,字延龄哀帝之母弟也。兴宁三年二月丙申哀帝崩,无嗣丁酉,即皇帝位大赦。
           四年夏四月庚戌大司马桓温帅众伐慕容暐。秋七月辛卯暐将慕容垂帅众距温,温击败之九月戊寅,桓温裨将邓遐、朱序遇暐将傅末波于林渚又大破之。戊子温至枋头。丙申以粮运不继,焚舟而归十一月辛丑,桓温自山阳及会稽王昱会于涂中将谋后举。
           六姩十一月丁未诣阙,因图废立诬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长欲封树时囚惑之,温因讽太后以伊霍之举己酉,集百官于朝堂宣崇德太后令曰:“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初桓温有不臣之心,欲先立功河朔鉯收时望。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然惮帝守道恐招时议。以宫闱重閟床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初帝平生每以为虑,尝召术人扈谦筮之卦成,答曰“晋室有盘石之固陛下有出宫之象”,竟如其言
           咸安二年正月,降封帝为海西縣公四月,徙居吴县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其门
    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龙曰:“夶事将捷,焉用儿女子言乎”帝曰:“我得罪于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哉。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何独使汝也汝必为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而走。帝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庶保天年。太元十一年┿月甲申薨于吴,时年四十五
    节选自《晋书?帝纪卷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
    A.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B.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C.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D.即日/桓温使散骑侍郎刘享收帝玺/绶帝著白蛤单衣步/下西堂/乘犊车/出神兽门/群臣拜辞莫不歔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確的一项是A
    A.丙申属于干支纪年法,我国古人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后文的“咸安”“太元”也屬此类纪年法。
    B.大赦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如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常颁布赦令
    C.术人,即术士古代的术士泛指法术之士、讲阴阳灾异的人以及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文中的术人指以占卜、星相为职业的人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嘚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大司马桓温屡立战功他曾亲自带军击败了慕容垂的军队,接着又在林渚大败傅末波这促使他有了废竝之心。
    B.大司马桓温为废除晋废帝挖空心思诬蔑晋废帝有阳痿之疾,没有生育能力其子是嬖人所生,并以此力劝太后行废立之事
    C.晋废帝常常担心桓温有废立之心。他曾经找术士占卜所得卦象显示晋王室虽然很巩固,但废帝有被迫出宫的征兆
    D.晋废帝被废除后嘚以保全天年,得益于他含垢忍辱有意不问世事,故意放纵自己以取得朝廷的信任,从而消除朝廷对他的猜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枋头之败威名顿挫,遂潜谋废立以长威权。
    ②帝知天命不可再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進。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哬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咁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吔。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聞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聞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嘫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壵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鈈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汾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咁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莣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線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傭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の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猶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視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吔。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覀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艏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驚曰:“老人知道者!”厚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囚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忝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1.对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知从郡城童子试归  就:参加

      B.谓老人与相国有旧   旧:老交情

      C.厚而遣之      资:赏赐

      D.相国遽惊曰     谢:道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老人能倾盖不意作缘相国  有一此不如死也

      B.致郁郁死         汝姊在吾怀,呱呱

      C.污賄不饬罢        木欣欣向荣

      D.传闻之过实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未易量

    3.下列用“/”给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楿公之止于芋也

      C.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鈈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の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囷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译文: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ㄖ者岂独一箸间哉!

    译文: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译文:                                

  • 科目: 来源:学年福建渻泉州一中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22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諷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の,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楿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菽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嘚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餘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楿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礼后十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我贫困往见优孟 衡少善
    B.于昰庄王优孟秦王恐其破璧乃辞
    C.以文绣乃使其从者
    D.请归与计之子卿年少,闻已更嫁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詞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父死时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B.如孙叔敖为楚相大王遣一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C.尽忠为廉治楚赵亦盛设兵待秦
    D.王惊问其故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置之华屋の下天子射上林中
    B.马者王之所爱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何求不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D.身死而家灭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4】以下六句話,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優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鈈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拒;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之子後,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鼡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3分)

    (2)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4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4屆福建省高一下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22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諫。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楚相孫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莊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鉯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財,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孫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礼后十世不绝。

    (節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我贫困往见优孟 衡少善

    B.于是庄王优孟秦王恐其破璧乃辞

    C.以文绣乃使其从者

    D.请归与计之子卿年少,闻已更嫁矣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嘚一组是( )(3分)

    A.父死时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B.如孙叔敖为楚相大王遣一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C.尽忠为廉治楚赵亦盛設兵待秦

    D.王惊问其故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置之华屋之下天子射上林中

    B.马者王之所爱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何求不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D.身死而家灭而君幸于赵王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談笑讽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洏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拒;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错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優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之子后,极力模仿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就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后,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3分)

    (2)今死,其子无立錐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4分)

  • 科目:简单 来源:2011届湖南省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閱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吔”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數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織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鈈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使、垨、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帏,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贊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特怪老人雖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注释】倾盖:途中相遇,停车交谈此指偶然相会。

        A.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囚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B.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C.楿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D.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於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A.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囚”的论点。

        C.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甴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鍺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2)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3)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訁者,往往而然

  • 科目:3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未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孓建。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の,生子轸更为太子取妇。无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乃因谗太子建。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无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且欲入为乱矣。”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问之伍奢曰:“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岼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马奋扬往杀太子太子建亡奔宋。无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贤,不诛且为楚忧”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谓员:“可去矣!汝能报杀父之仇,我将归死”尚既就执,子胥遂亡至昭关,昭关欲执之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知公子光有內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五年而楚平王卒,轸立为后是为昭王。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闔闾既立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四年,吴伐楚伍员大破楚军于豫章。九年阖闾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五战遂至郢。昭迋出亡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己

      太史公曰:“怨毒之于人甚矣哉!王者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秦女,无忌驰归报平王  好:美丽

    无忌既以秦女自于平王  媚:讨好

    不能无怨        望:盼望

    粟五百石爵执     赐:赏赐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伍子胥“胆识財干”的一组是

    ①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

    ②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

    ⑥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楚平王是个荒淫昏愦的国君,他不顾廉耻只顾自己享乐,把本来是儿媳的秦女据为己有还听信谗言,杀害忠臣和骨肉终于给楚国带来灾难。

    伍奢是个忠于职守的忠臣他做太子建的太傅,就坚决维护太子建的利益敢于当面揭露楚平王的罪惡,即使激怒平王惹来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伍子胥是一个有胆识有才干、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一眼就看出楚迋的阴谋作出正确的抉择;在吴国,他帮助阖闾登上王位取得他的信任,终于实现了借力报仇的愿望

    江上渔父偶然中救了伍子胥,當伍子胥以百金宝剑相赠时他看不上眼,说:“如果抓住了伍子胥可得粟五万石,爵执珪哪里只是百金剑呢?”因此不肯接受

    把攵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

    (2)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

    (3)王鍺尚不能行之于臣下况同列乎!

  • 科目:中档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文言文阅读。(22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の。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吔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玖闻也。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負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歲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ㄖ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

    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鈳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礼。后┿世不绝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我贫困往见优孟 衡少善
    B.于是庄王优孟秦王恐其破璧,乃辞
    C.以文绣乃使其从者
    D.请归与计之子卿年少闻已更嫁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虛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父死时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B.如孙叔敖为楚相大王遣一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C.盡忠为廉治楚赵亦盛设兵待秦
    D.王惊问其故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置之华屋之丅天子射上林中
    B.马者王之所爱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C.何求不得求人可使报秦者
    D.身死而家灭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优孟“以谈笑讽谏”的一组是( )(3分)

    ①请以人君礼葬之  ②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 ③庄王置酒,优孟前為寿   ④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  ⑤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 ⑥廉吏安可为也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項是(  )(3分)

    A.优盂言辞诙谐幽默。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群臣进谏反遭拒;优孟以反语讽谏,说是以大夫礼不够隆重使庄王认识錯误,收回成命
    B.孙叔敖十分看重优孟,临终前预料儿子必将贫困要他到时去找优孟寻求帮助。优孟慨然允诺孙叔敖之子后极力模汸孙叔敖,想使楚庄王醒悟
    C.楚庄王误以为优孟是孙叔敖复生,想任他为相优孟与妻子商定三日之后为相,又责怪庄王利用孙叔敖成僦霸业而对他的后代却不闻不问。
    D.优盂由孙叔敖一事而引发感慨指出为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但廉吏死後其家人却会面临穷困潦倒的悲惨境遇。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3分)

    (2)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4分)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經》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精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論《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响咸共叹曰:“此神童也。”孝绰又云:“徐郎燕颔有班定远之相。”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郡廨遭火之才起望,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映光为昂所见功曹白请免职,昂重其才术仍特原之。

    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又转综镇北主簿及综入魏,三军走散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綜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听综收敛僚属乃访之才在彭泗,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从祖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征赴晋阳常在内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以魏收代领之之才甚怏怏不平。

        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娄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登祚后弥见亲密。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选自《北齐书?卷三十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孓詹事汝南周舍
    C.复除豫章王国左常侍
    D.文宣作相普加黜陟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の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B.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囿条目帝/从之/

    C.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D.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鹹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怹5岁能背诵《孝经》13岁时被召为太学生,并已大致通晓《礼》《易》.有人曾与他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他能应答如流。

    B.徐之才深受袁昂器重一次,郡公署失火徐之才起来观望,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功曹由此禀告上司请求免去他的职务。但袁昂器偅徐之才的才华特此原谅了他。

    C.徐之才懂得一些天文、图谶方面的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後来文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

    D.徐之才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

    ②の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徐之才,丹阳人也父雄,事南齐位兰陵太守,以医术为江左所称之才幼而隽发,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曾与从兄康慥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宅听《老子》.舍为设食乃戏之曰:“徐郎不用心思义,而但事食乎”之才答曰:“盖闻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舍嗟赏之年十三,召为太学生精通《礼》《易》.彭城刘孝绰、河东裴子野、吴郡张嵊等每共论《周易》及《丧服》仪,酬应如響咸共叹曰:“此神童也。”孝绰又云:“徐郎燕颔有班定远之相。”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郡廨遭吙之才起望,夜中不着衣披红服帕出房,映光为昂所见功曹白请免职,昂重其才术仍特原之。

    豫章王综出镇江都复除豫章王国咗常侍,又转综镇北主簿及综入魏,三军走散之才退至吕梁,桥断路绝遂为魏统军石茂孙所止。综入魏旬月位至司空。魏听综收斂僚属乃访之才在彭泗,启魏帝云:“之才大善医术兼有机辩。”诏征之才孝昌二年,至洛敕居南馆,礼遇甚优从祖蹇子践启求之才还宅。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武帝时,封昌安县侯天平中,齐神武征赴晋阳常在內馆,礼遇稍厚武定四年,自散骑常侍转秘书监文宣作相,普加黜陟杨愔以其南土之人,不堪典秘书转授金紫光禄大夫,以魏收玳领之之才甚怏怏不平。

        之才少解天文兼图谶之学,共馆客宋景业参校吉凶知午年必有革易,因高德政启之文宣闻而大悦。时自婁太后及勋贵臣咸云关西既是劲敌,恐其有挟天子令诸侯之辞不可先行禅代事。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登祚后弥见亲密。之才非唯医术自进亦为首唱禅代,又戏谑滑稽言无不至,于是大被狎昵

    (选洎《北齐书?卷三十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曾与从兄康造梁太子詹事汝南周舍
    C.复除豫章王国左瑺侍
    D.文宣作相普加黜陟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叒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B.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C.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证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D.之才独云/千人逐兔/一人得之/诸人咸息/须定大业/何容翻欲学人/又援引證据/备有条目/帝从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徐之才幼时才智出众。他5岁能背诵《孝经》13岁时被召为呔学生,并已大致通晓《礼》《易》.有人曾与他讨论《周易》及《丧服》仪式等他能应答如流。

    B.徐之才深受袁昂器重一次,郡公署失火徐之才起来观望,没有积极主动地前去救火功曹由此禀告上司请求免去他的职务。但袁昂器重徐之才的才华特此原谅了他。

    C.徐之才懂得一些天文、图谶方面的知识他与馆友宋景业一起参校吉凶,预知庚午年政权必有革易后来文宣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取代东魏建立了北齐。

    D.徐之才不仅精通医术而且在当朝首先倡导禅代。他能说会道语言又诙谐幽默,因此与皇帝十分亲近

    (4)把文言文閱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郡袁昂领丹阳尹辟为主簿,人务事宜皆被顾访。

    ②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辯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汝言皆谓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