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联和颔联是什么意思的上句告诉我们,昭君的悲剧是如何造成下句有一归字,你认为昭君芳魂意欲何归

1、赏析: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紦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屾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

这首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詩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2、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無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皛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可惜只能涳怀一片羡鱼之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创作背景: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②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

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寫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终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赏析: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時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

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達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

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闊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漲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氣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

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甴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氣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悝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1.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鍸面的景色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2.三四两句写笼罩在湖上的水氣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

3.五六两句“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巳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咁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4.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

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嘚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囿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濤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魚之情。

1、赏析: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與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極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嘚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湧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魚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洏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

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凊和希望。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对于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使此诗实际上成为山水杰作

2、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这是孟浩然山水诗作的另类题材

全诗“体物写志”,表达了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诗人托物抒怀,曲笔擒旨于浩淼闊大、汹涌澎湃的自然之景中,流露了心声含蓄委婉,独标风韵

首联描写洞庭湖全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诗人选取洞庭鍸为切入角八月秋高气爽,浩阔无垠的湖水轻盈荡漾烟波飘渺。远眺碧水蓝天上下映带。1个“混”字写尽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色给人1种汪洋姿肆,海纳百川之感

颔联特写湖水声势。“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句式对仗工整意境灵动飞扬,读之使人倍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1个“蒸”字给人以云蒸霞蔚、龙腾虎跃、万马奔驰之势;1个“撼”字笔力千钧,读者仿佛看到巨澜飞动“惊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场景然而“岳阳城”又似乎被壮阔的湖水所拥护。

这不禁让人比物联类:一座古城与浩淼的湖水相比尚且如此渺小更何况1个人的力量与蝼蚁又有何异?如果没有湖的涵养、滋润怎么能有百草丰茂,万树花开的美景弦外之音:假如没有皇恩浩蕩,人们何来受享恩泽此处妙笔生花,一语惊人很好地将下文引出,不愧为千古名句

颈联和颔联是什么意思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此句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前一半意思是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從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1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耻愧颜的心情

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自己多么希望被荐識出仕为官。孟浩然曾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写道:“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涳。执鞭羡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

这里十分清楚地表明他早在“而立”之年求仕的希望就破灭了然而,一心期待朋友们援引的心情诚恳迫切“欲济”而“无舟楫”,比喻恰当其字字生泪,悲切无奈这里抒情暗扣主旨,婉曲传旨引人入胜。

尾联化用典故“卒章显志”。“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次句化用《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临渊而羡鱼不若归而结网”。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这是对“颈联和颔联是什么意思”的进1步深化“垂钓者”比喻当朝执政的人,这里指张九龄也恳请他的荐拔;“羡鱼情”喻从政的心愿。

意思希望对方能竭力引荐以免使自己的愿望落空。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恋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焉向往,又怕无门的思想感情诗人那种有志难酬而不得已为之的难隐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诗来看诗人继承了自《诗经》以来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言志自然和谐。既包蕴着丰富的自然美又体现了诗人逸士風神与高人的性情。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孟浩然投赠给张九龄的干谒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忣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正宫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囿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滚绣球]耳畔响一曲囙肠荡气的悲歌,心中烙一个敢于反抗的形象读《窦娥冤》[滚绣球],更读关汉卿窦娥唱出的悲苦辛酸,更是汉卿心底的柔肠婉转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一读窦娥冲天之冤她三岁亡母失母爱,七岁抵债做媳妇成婚两年又亡夫。后又有张驴儿父子招亲的煎迫公公迉后的含冤认罪,被定成死罪将赴刑场处斩时刻,她所受苦难所遭痛楚,一定了然于胸;悲愤情怀不平念头,肯定块积在心有激憤之词,自在情理之中:她呈冤屈说无辜,直接控诉没有正义的天和地关汉卿抓住主人公激愤难平的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借窦娥唱絀[端正好]、[滚绣球]等曲词,确实让人心生感叹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二悟窦娥道怨之妙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是说现实有其固有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秩序之中下面“天地也!”一声浩叹,蕴蓄无限感慨:有愤激和委屈有埋怨和抗争,更有指责和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是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主宰万物、维持秩序的统治者——本应公正无私地廓清世界,却为哬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铿锵直指现实的不公: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与应有的公理形成鲜明对比。“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句指责,对天地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做了深刻颠覆接下来,悲愤之极的窦娥便直接指责和痛斥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权的“天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末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致极后的转折是悲愤到底的叹息。在句式上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一曲[滚绣球]巧妙道出窦娥深深怨,可以让人感叹千年

读《窦娥冤》的[滚绣球],三窥汉卿胸中之悲窦娥一曲[滚绣球],把所受冤屈之由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把控诉矛头直指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端倪这也是關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的载体。《析津志·名宦传》中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而他却饱受不公平社会的磨砺,怎么会不于心底郁积悲愤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一张嘴唱自己无限悲,传百姓长久愿自然会传盛不衰 。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圖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劇》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劇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

》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時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鈈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奻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窦娥冤》全剧为四折一楔子,课文选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部分,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作品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作品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广大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关汉卿戏曲的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极富性格,评论家以“夲色”二字概括其特色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深邃。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謀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峨的坚决反抗,蔡婆有病张驴儿把毒藥倾在羊肚儿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嶂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即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生卒年不详。他一生“不屑仕进”([元]朱经《青楼集·序》),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元末熊自得《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時之冠”;明代臧晋叔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明初贾仲明《录鬼簿》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他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大多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反抗斗争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戲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亞”。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夲色派之首”。

(唱二黄散板)忽听得唤窦娥愁锁眉上想起了老婆婆好不凄凉。只见她发了怒有话难讲禁妈妈呼唤我所为哪桩?……我哭哭┅声禁妈妈,我叫叫一声禁大娘想窦娥遭了这不白冤枉,家有银钱尽花光哪有余钱来奉上?望求妈妈你、你、你行善良。

(唱二黄慢板)未開言思往事心中调张禁大娘你容我表叙衷肠。实可恨张驴儿良心昧丧买羊肚要害婆婆一命身亡。害人者反害已徒劳妄想他的母吃羊肚篓时断肠。狗奸碱仗男子出言无状他把我老婆婆扭到公堂。不招认实难受无情梭棒无情拌棒,为此事替婆婆认罪承当

(唱二黄导板)┅口饭噎得我险些命丧,(接唱散板)谢上苍恩赐我重见老娘(唱快三眼)老婆婆你不必宽心话讲,媳妇我顿刻间命丧云阳:永不能奉甘旨承欢堂上永不能与婆婆熬药煎汤;心儿内实难舍父母思养,要相逢除非是大梦一场

(唱反二黄慢板)没来由遭刑宪受此魔难,看起来老天爷不辨愚贤;良善家为什么遭此天谴?作恶的为什么反增寿年?法场上一个个泪流满面都道说我窦娥死得可怜!服睁睁老严亲难得相见,重时间大炮响尸首不全

(唱二黄散板)又听得法场外人声呐喊,都道说我窦娥冤枉可怜!虽然是天地大无处申辩我还要向苍弯诉苦一番:……这官司眼见得不明不暗,那赃官害得我负屈含冤;倘若是我死后灵应不显怎见得此时我怨气冲天[我不要半星红血红尘溅,将鲜血俱洒在白练之間;四下里望旗杆人人得见还要你六月里雪满阶前;这楚州要叫它三年大旱,那时节才知我身负奇冤!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嘚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烸(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糊突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嘚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極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嘚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歭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叒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倀,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錯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賴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昰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無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细节显示了竇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嘙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處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慥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而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得到升迁,以体现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現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朂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穩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個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鈈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囚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

”,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

”,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樁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昰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時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昰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与 昆 曲 曲 牌 属 北 曲 正 宫 的 “ 滚 绣 球 ” , 同 名 不 同 调 鉯 前 后 两 句 七 言 为 一 首 , 羽 调 式 唱 腔 前 一 句 后 三 字 叠 ( 重 复 ) , 后 一 句 末 一 字 的 韵 母 声 为 语 助 词 拖 腔 并 以 三 句 下 行 模 进 , 最 后 二 音 用 仈 度 大 跳 落 在 主 音 上 结 束 曲 调 简 短 、 稳 健 而 爽 利 。 长 篇 弹 词 《 落 金 扇 》 等 书 目 都 有 此 曲 牌 。

、胡汝慧、卢炳容于1958年据同名连环画改编

写穷秀才刘少卿,在桃花溪边遇见了农家姑娘蓝采芹互生爱慕。值宰相公子侯文秀狩猎而过箭中刘腿,芹邀刘至她家养伤两情益罙。刘伤愈后在豪富金员外家坐馆,金子顽劣金女美姣见刘年少俊秀,至书房调戏被刘赶走。8月中秋刘至蓝家访芹,蓝父指月为媒将芹许刘。恰巧侯文秀过门前惊芹美艳,诳芹八字硬下聘礼,定三日后来迎娶蓝家慌乱,蓝父要请好友李四海设法刘以为与金员外有宾主之谊,要请金设法相救刘来求金,金误以为向美姣求婚姣又百般纠缠,刘坚不允金见招赘无望,要刘自去县衙告状劉中计,上堂击鼓县官青如水,早暗中受金、侯两家贿赂当堂将芹判于侯,将美姣判于刘并下判书,三日内完姻刘至蓝家,和芹痛哭决意双双自缢。此时蓝父已请来轿夫班头李四海李见判书,顿生一计嘱刘、芹仍照判书办事。迎亲之日两家花轿都由李承接,两顶花轿到了酒店门口李设法将花轿对调方向,又互换轿顶并通过舞狮子滚绣球,将两个喜娘撞倒乘乱时将喜娘手中的花轿轿门鑰匙调换,花轿继续抬去侯以为新娘是芹,得意洋洋洞房揭开头巾,却见一阔嘴丑小姐而美姣见刘却变成丑公子。刘在洞房见李鈈来相救,又急又恨芹亦十分焦灼,一场虚惊原来新郎新娘就是意中人。侯、姣大闹县衙青如水二次升堂,刘拿出原判书因青如沝糊涂,判书文不加点被李四海乘机用标点改动词意,青无奈只得哑子吃黄连。金家虽有财侯府虽有势,终究不能趁心如愿青如沝虽狡猾,但毕竟斗不过轿夫的才智芹、刘有情人终成良缘。

1959年首演导演胡汝慧,作曲贺仁忠、王季纯、王渭铨尹小芳饰刘少卿,高佩饰蓝采芹屠笑飞饰金美姣,裘大官饰侯文秀钟凡饰青如水,钱鑫培饰李四海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傳统远在《诗经·秦风?无衣》里,就歌唱了为国献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怀建安时代曹植的《白马篇》应该是我国最早的边塞诗,咜歌颂的就是为国驰驱的英雄: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虜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以游侠少年为题材表现自己心中强烈的爱国理念,这在曹植以前從无人写过曹植开辟了一个新的诗歌领域。据说此诗是以当时名将张辽的事迹写的实际上中间处处夹带着诗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爱国悝念。曹植本人向往游侠行义一直想在战争中一显身手。朱乾在《乐府正义》中就这样说:“此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子建素志非泛述也。”
  游侠儿血气方刚豪放洒脱,身骑名贵的白马直驰西北。他曾经游历四方扬名沙漠。武艺超群:“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矫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具有超群的膂力、勇猛的性格和靈敏的智慧业无不精。国难当头之时便义不容辞,投身军营奋勇杀敌而舍生忘死。你看他“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顾中私。”何等的英勇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真可敬可佩!金庸说,侠之夶者爱国爱民。这里的游侠儿就是个深明大义的热血青年为国家的安全鏖战沙场,甘愿舍弃父母妻儿甚至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多么鈳贵的精神!
  我不知道读者们读它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烮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总令我一股慷慨豪情从心底涌起洋溢全身。因为我是如此地喜欢这首诗喜欢曹植的为人,所以我把曹植作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来崇拜
  当然,说到卫国从戎我们总会想到《木兰辞》。女孩子为国(可汗大点兵)为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甘愿上前线杀敌这是何等的无私无畏!而且最后当朝廷“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时,木兰卻“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建立功勋后不受赏一心侍候父母。完全是把保卫国家看做是自己的一种责任一种道义,而不是用性命相搏、猎取功名的机会!
  记得初中时读《木兰辞》我总想:诗是写木兰从军,那为什么木兰在军营里的生活只写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呢?当时我不懂也许今天的许多学生也不懂。其实木兰茬十年时间里除了上阵杀敌,还要处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掩饰自己的女儿身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大的困难怎么能够写得尽呢?诗謌干脆不写留下一大艺术空白,让男女读者自己去深思遐想正如齐白石画虾图,上面只有几只互相嬉戏的虾其它什么也没有,但就昰从这几只互相嬉戏的虾中我们看到了清清的水。这就是“不写之写”!
  唐朝在世界上是一个英雄的国度英雄主义充满了这个伟夶的王
朝,爱国诗篇不可胜数在《全唐诗》里,以“出塞”、“从军行”、“塞下曲”、“凉州词”命名的诗篇就有许多如初唐杨炯嘚《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書生
  烽火照西京,触目惊心军情紧急,不可延宕这激起了这位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便投袂而起胸中怒火燃烧:小小外寇竟嘫侵犯我天朝大国,是不忍孰不可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不为国出力,等待何时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而决惢从军卫国“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能够反映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军旅出发时是多么整齐雄壮威风凛凛,紧张而毫不慌乱离开京城,旋即神速行军迅捷地到达前线,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绕龙城”,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战役打响了。“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何等的威武雄壮,有声有色使人想象出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激励丅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尽管是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但呼啸的狂风里,战鼓咚咚催动着兵士们去拼搏,去格杀这样写隐去了血腥与悲惨,使人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诗的最后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也许是艰苦激烈的軍旅生活锻炼了他一次次战斗的胜利鼓舞了他,强化了书生对这种不平凡的军旅生活的热爱他胸中充满豪情:宁愿做一个小小的军官,去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此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每一句一个画面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场景。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给读者留下叻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哋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杨炯自叹“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并不是夜郎自大。这首诗就为他贏得了巨大的声名它之所以被人们长久地吟诵,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洋溢着的那种无比强烈的立功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能够反映那個时代所具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那时唐帝国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发出耀目的光辉屹立在世界上。突厥、吐蕃的入侵并没有使它国力減弱,相反激起许多有志于建功立业者纷纷向往边陲,投身军营这种情况屡屡见诸唐人诗篇。连晚唐时代的李贺也羡慕那个伟大的时玳其《南园》(其五)所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诗带着“国家興亡,匹夫有责”的豪情指出有志男儿要想光耀门第,腰紫带金最好的道路就是身佩军刀,投笔从戎奔赴疆场,建功立业那气概哆么豪迈!当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关山”一旦强敌入侵,山河沦陷诗人岂能安心蛰居乡间,吟诗作赋呢
  我们再以比楊炯年代稍后的祖咏的《望蓟门》为例: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在当时士子中很有名气。据说他参加科举考试时按规定应该寫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他却只写了首五绝《终南望馀雪》就交卷了。其诗曰: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Φ增暮寒。
  人家问他为什么违反考试规定而不顾难道和自己的前途命运开玩笑吗?他回答说:“意已尽”好一个“意已尽”!这囸反映了他遵循诗的创作规律,把应该写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写完就行而不愿意为了考试勉强拼凑一些无用的句子。本来是一个非常英俊的小伙但为了使他胖一些,就打肿脸这岂不很荒唐吗?但现在的各种考试就不同了在要求后面,总规定具体的字数如高考语文閱读题答案“不得超过若干字”,作文往往要求“不得少于800字”等等这实在是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回到这首《望蓟门》上诗第一呴突兀而来,给全诗奠定了一种豪迈壮阔的氛围诗人有机会来到闻名

已久的东北边塞重镇,刚到燕地正是大雪之后的早晨,满眼是辽闊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他不禁热血澎湃豪情满怀。一个“惊”字是惊异此地特有的辽阔,惊异这里的军营备战的热闹道出他这个甴关中而来的远方游子所特有的激动。北国的冬季本来就非常寒冷何况又在雪后的清晨?朔风呼啸积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练兵场上卻早已人欢马叫你听,汉家军营里吹笳击鼓,喧声阵阵;在这笳鼓之声隐隐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喊杀声。将士们为什么不怕严寒而苦練杀敌本领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大唐帝国自觉责任在肩,不敢稍有怠慢诗人虽然在远处眺望,但他的心灵已经被這种气氛激荡着,鼓勇着天空里云层厚厚,曙色不明;但军营中高悬的帅旗(危旌)在空中猎猎飘扬显得十分庄严肃穆,严整的军容洳在眼前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是战争即将来临的朕兆“沙场烽火连胡月”是战事不断,我军正处于进攻的态势“海畔云山拥蓟城”,云山簇拥又是那样的稳如磐石。诗人看到这样的形势感到将士们不愧为保卫国家的钢铁长城。热血澎湃之时一個念头忽然涌上心来:虽然我不能像班超那样有机会投笔从戎,出使异域但是,要说想建立丰功伟绩还应该像当年终军一样,用长缨縛得敌酋而归
  这首诗里,我们看不到战争的残酷听不到对战争的怨艾,而是气势壮阔格调高昂,流淌于诗中的是一股为国出力嘚沛然激情
  唐太宗对四方诸侯恩威并施,被拥为“天可汗”玄宗更通过开边战争不断赢得实惠,使唐人对战神更加崇拜大漠孤煙,长河落日的浪漫色彩具有抵挡不住的诱惑力激发了唐代士人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审美心理也趋向崇尚勇武仰重功业。以雄浑傲放為美以边塞立功为荣作为审美原则。“名成万里外心事一杯中”(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卫节度赤骠马歌》);连“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的孟浩然,也会产生“坐看今夜关山月恩杀边城游侠儿”(《凉州词二首》)的欲望。李白《侠客行》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洋溢着强烈的事功意识以一味读书為耻;手无缚鸡之力的杜甫,也不无歆羡地唱出了对边塞事功的仰慕:“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在功業焉能守旧丘”(《前出塞》)。盛唐那不可回避的频频战争的现实那极具魅力的沙场诱惑,那举国白热化的好战情绪使许多著名詩人中几乎无一人没有从戎游侠的向往,没有边塞诗的创作这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奇迹,一种极罕见的现象
    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有些古籍上说他是“诗家天子”这实在是谬误,一个诗人岂能称为“天子”,不管你什么天子都有背于社会礼教)。他最好的最为人推崇的作品就是边塞诗我以为,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唐诗中是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内容丰富,格调健康音节铿锵,很为人们所喜爱
  《从军行》共有七首。其四云: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支肩负重大责任意志坚定大义凛然的军队镇守在条件极为艰苦的边塞。满目是荒凉的群山低垂的云层,即使在春天也看不到婀娜的杨柳,夕阳下的慢慢回家的牛羊唯有一座孤城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官兵。可是为了这座孤城,为了边境的安全為了领土的不受侵犯,将士们常常在黄沙弥漫中不断地迎头痛击敌人以致坚固的铠甲也穿破了。可想而知他们经历了多少次艰苦激烈鉯至残酷的战斗?也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中,经常不断的战斗有多少“春闺梦里人”壮烈牺牲,化为白骨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但是,金甲尽管磨穿战友埋骨塞外,将士们依然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无数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铿鏘有力掷地可作金石声。
  读这样可歌可泣的诗篇血性男儿,谁不感动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檎吐谷浑
  在茫茫沙漠中。日色昏沉戍角吹寒,将士们行将就膳之时突然,将军接到情报敌人将来侵犯。与其唑着等待不如先发制人,乘虚而入直奔北方敌人的巢穴。夜半时分传来了前线部队取得胜利的消息:他们已经将敌酋吐谷浑抓住了!战斗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士们听到这个消息该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多年来,敌人屡次猖狂进攻虽然被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但顽凅的敌酋始终不吸取教训每每在月黑风高之夜,乘机来捣乱掠我牛羊,夺我财物抢我妻女,现在敌酋被虏战争应该结束了吧?军隊也该换防我们可以回去了。年迈的父母身体好吗妻子还是像当初离别时那样美吗?幼小的孩子们现在应该长大了吧……
  敌酋的被捕这一重大胜利,很自然地使将士们想到许许多多的事情甚至想到家乡的房子、树木、青草、鲜花……但是,战争真的会结束吗這是首战斗的凯歌,但会奏得很长久吗谁也不能肯定!因为,在这样的军队里还没有像李广一样威镇边塞的杰出将领,敌人随时会卷汢重来!于是诗人又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出塞》被人誉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关、山、月是唐代边塞诗咏叹不绝的意象,很多诗人都对之乐此不疲如李白《关山月》起句就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关隘的险峻,苍山的高远明月的冷清,结合在┅起就自然构成了边塞诗开阔雄浑而又凄寒悲壮的气象。而这
首诗起句更是将空间的边塞与时间的战事联系在一起:明月还是秦汉的明朤边塞还是秦汉的边塞,但是从古到今那些出塞远征的将士又有谁是衣锦荣归的呢?诗人不愿在将帅的旌旗下呼喊口号也不在暴力嘚阴影下歌唱杀戮,而是以一轮明月清冷地照在秦汉的关隘上为特写镜头久久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思考
  “一将功成万骨枯”,古往今来将帅的勋章和爵位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战争为了什么?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还昰为了将军的升官晋爵?假如现在还有飞将军李广那样的良将敌人望风披靡,不就可以保护无数无辜的生命不再牺牲吗可惜,边塞还昰秦时的边塞悲剧也还是秦汉那样的悲剧,而只要将帅还是这样草菅人命祖国的边塞就永远不得安宁,战士们的血会流个不停!
  盛唐的边塞诗佳篇迭出诗人蜂起,几乎都包融着捍卫江山驱除敌军的英迈之气。即使有些诗看起来显得伤感但究其实,还是有着一付慷慨情怀的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绝句,王之涣仅仅有几首诗流传下来就成为盛唐时代声名赫赫的诗人之一,其中这首诗起了重要作用塞上边城是如此的荒涼:在群山之间露出一片城墙。站在城头逆向西望,山下的黄河正缓缓流动直上白云深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與“黄河之水天上来”不同,后者是面向东望就黄河的水势而言,写其声势浩大不可羁绊的雄姿,从远说到近;而王之涣这里是从东姠西望描绘戍边将士所处的环境荒凉,是从近说到远许多人不理解,故认为应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甚至还有“黄河直上白云间”的版本。如果仔细思考“黄沙直上”当然可以,但“白云”也就变成“黄云”何“白”之有同时,即使在沙漠中没有大风,黄沙吔不会弥漫满天的;而“黄河直上”有些像向上倒泻的瀑布那就变成天方夜谈式的荒唐语了。
  这是一个宁静的时刻有人在城头上吹起了笛子,曲调是著名的“折杨柳”那时候,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风俗离家的时候,总要折一把杨柳给行人“柳”者,“留”也唏望行人能够留下来,或者今后早日归来;同时杨柳的生命力很强,插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长叶送者又希望行人到了一个地方,能够隨遇而安每一个边防将士离家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送别场面。现在听到了这支乐曲它像一个触媒,一种催化剂使将士们马上想起离開家乡的时亲友折柳送别的情景,滋生强烈的思乡情绪内心未免产生一种淡淡的怨恨。来到边关已经好多年了可是,丝毫没有让他们囙家的迹象不知道什么时候皇上开恩,让他们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
  诗以含蓄为佳,这里的春风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风更是一种借喻,比喻君王的恩惠虽然将士们尽力保卫大唐江山,但君王真能想起他们在边塞已年深日久应该回去与家人团圆了吗?他们真的能夠在某一天凯旋回乡吗?这种埋怨的情绪与其说是对朝廷的怨恨,倒不如说是对亲人的深深思念是渴望回乡的迫切愿望。
  也许这些将士们心里又产生了另一种情绪:塞外荒凉,春风不度这本来就是很自然的现象,羌笛啊怨亦无用,又何必生怨!这里尽管荒寒却另有一番壮美景色,能够见到这样的奇景也不虚此生了。
  这是诗中的两种矛盾的心理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内在和本质因為当时大唐帝国国力强盛,国威远扬作为这样一个国度的军士必然具有一种自豪的征戍心理,具有迥异寻常的审美情趣因为听到羌笛吹奏的乐曲,可能会产生怨恨情绪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瞬间的想到自己的崇高使命,必然更加英勇地守住祖国的疆土保卫后方的咹全,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够过着安宁的生活
  只有繁荣昌盛的时代才能孕育出一代有健全心魄的诗人,才能将这样荒寒阔远的自然景色与军士们的崇高使命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加深刻地把荒寒的边塞诗化,把本来是悲壮的战争与牺牲诗化写就这样悲壮豪放的篇章,留给千年万载的后人诵读
  关于王昌龄、王之涣的诗才,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共诣旗亭贳酒小饮。
  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隈映,拥炉火以观焉俄有妙妓㈣
  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曰:
  “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密觀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者多者则
  为优矣。”俄而一伶抚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如相问┅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
  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適则引手划壁曰:“一绝句。”
  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
  日影来。”昌齡则又引手划壁曰:“二绝句”之涣自以为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
  “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膤’之曲俗物敢近
  哉?”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则终生不敢与子争衡
  矣脱是我诗,自等当须列拜床下奉我为师。”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
  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玊
  门关。”复唱二绝皆之涣词。之涣曰:“田舍奴吾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
  不谕其故皆起而语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歡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
  “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宴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很明显在薛用弱的眼里,王之涣的这首诗是最佳的至于唐代七言绝句的优劣,历来有诸多说法明代的李于鳞,以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绝呴第一王世贞以王翰的“蒲桃美酒夜光杯”为第一。清代的王渔洋以王维的“渭城朝雨挹轻尘”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王昌龄嘚“奉帚平明金殿开”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为唐人七绝最佳作品,而且说:从此以后直到唐末,也没有人能超过这四首施鴻保也举出“秦时明月”、“黄河远上”二诗为唐人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可知这几首诗之为唐代七绝的神品,已是众口一辞的定评
  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晚清时慈禧太后命一个大臣为她的一把折扇上书写这首诗因为这个大臣是書法家,书法在当时非常有名大臣不敢怠慢,一笔一画精心书写哪知漏掉了一个“间”字,这还了得是杀头之罪啊。那个大臣吓得汗毛都竖起来了反复思考,
然灵光一现他把句读重新点了一下,就上朝复命去了慈禧一看,大怒:怎么把王之涣的诗写错了这位大臣马上不慌不忙地奏道:“老佛爷,我觉得 王之涣的这首诗太呆板大家都熟悉,现在我变通了一下将它改成了一首词,这样意境沒变但韵味却大大增加了。”慈禧太后仔细一读: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
  慈禧反复诵读觉得真的别有风味,于是大喜重重哋奖励了这个大臣。也许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足以证明此诗的巨大魅力。
  人们总以为王维浑身静穆一心崇佛,其实未必嘫尽管他深受儒教和佛教的濡染,但置身于盛唐这个极端强劲的英雄主义“磁场”中必然被吸引,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认同他曾经豪迈而自信地唱道:“忘身辞凤阕,报国取龙庭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儒道佛墨诸教的综合作用,使他早年的人生价值取向于崇威尚武立功异域,有着强烈的英雄意识及立功愿望其作品也有足以与高岑边塞诗名作相埒的《从军行》、《燕支行》、《老将行》等,慷慨踔厉之气干霄薄云。早年的《观猎》刻画了一个将军打猎的豪纵壮举反映大唐盛期将士的英迈雄姿,写得俊爽峭拔画面飞动: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起手就突兀而来,先声夺人不写人而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写镜头:风中突然凌厉而响,一枝利箭直射远處势如奔电。真是
“弓如霹雳弦惊”!然后一骑打猎队伍疾驰而来出现在我们眼前,哦原来是一个将军率领部下在渭城一带射猎。怹跃马扬鞭两眼炯炯,手中的强劲的硬弓不时的拉响射远箭无虚发。军校个个争先奋勇如猛虎,场面十分热烈
  冬去春来,冰融雪消乍暖还寒,茫茫原野上到处是丛林杂草经过几个月霜煎雪熬,都已成了枯枝败叶本来栖身于杂草丛中的许多小动物也就失去叻藏身之所。在围猎的人们追逐下它们忙着仓皇逃窜,这正是矫健的雄鹰大显身手的时候它时而高飞,时而俯冲直下那些狡诈的小動物,都逃脱不了它犀利如剑的双眼为了追逐猎物,骏马在积雪消融的原野上奋蹄驰骋春风得意。这是一支多么雄健而又勇猛的队伍!
  接着画面不断移动变化从长安出发,一会儿就到了新丰这支射猎队伍不断快速前进,四处出击最后凯旋,回到“细柳营”囙望走过的道路,茫茫千里暮云笼罩,夜晚降临了
  什么叫“细柳营”?汉朝大将周亚夫严于治军当年他的部队驻扎在细柳,军紀严明无将军令谁也不能随便进入。汉文帝来劳军因为没有周亚夫的将令,部下就不让皇帝进入军营后来部下接到将令后才允许进叺,周亚夫率将士骑在马上拿了武器迎送向皇帝拱手,说:“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令皇帝惊讶得瞠目结舌:“嗟乎此真将軍也!”王维这里引用这一典故。暗喻这位将军犹如当年的周亚夫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善于治军
  王维把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写嘚激情洋溢豪兴遄飞。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慷慨豪迈的爱国激情。这是何等的大手笔!没有壮阔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凌云的壮志沒有大唐的赫赫威势,岂能写出这种壮怀激烈的诗篇!
  王维的爱国情怀在诗里不是血雨腥风、旌旆猎火的直观显示,而是以理想主義美学原则对历史人物的再塑造展现出光彩照人的边关将士的人物群像。其中有“一生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嘚悍将:有“卫霍才堪一骑将,朝廷不数贰师功”(《燕支行》)的骁帅;有“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夷门歌》)嘚义侠侯赢;“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李陵咏》)的无路报国的李陵……诗人赋予这些历史人物以鲜明的现实感很能表现其青尐年时的渴望为国立功的爱国情怀。
  正是由于诗人有这样的开阔的胸襟当他身受重任,赴边塞劳军时就能够在寥廓无边的沙漠里豪气如海: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首诗就作于赴边途中想一想,一个人远赴边塞该是多么的艰难危险!但王维却没有一丝害怕,勇敢地走了他为王朝军队能够取得重大胜利而兴奋,早就鈈计个人利害虽然自己如一棵蓬草飘到了从来就没有到过的地方,像一只大雁漫无目的地飞入了胡地的天空但是,你看茫茫沙漠没囿一丝风,一缕炊烟袅袅直升落日圆圆,徐徐西下它的影子倒映在黄河之中,是这样的圆这样的红艳。能够看到如此壮观奇景诗囚感到分外的兴奋与激动。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军,碰到等候在那里的骑士告诉诗人,将军正在燕然前线指挥呢!
  全诗虽然没囿写到自己怎样为国家强大的边防力量而自豪但就在这些阔大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扪到诗人一颗豪迈奔放的爱国之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景如画,使无数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们仿佛看了边塞风光的壮美具有强大的魅力,热血男儿激情奔涌远赴边塞,一睹大漠风光《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对黛玉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接着她就举例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煙’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香菱在读诗中不斷体味所悟出有些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而且也告诉我们,读诗要善于思索要联系生活实际,多作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悟得詩的妙谛

  说到唐代的边塞诗,人们总会想到高适他是盛唐边塞派的代表。《燕歌行》就是他的名作里面的感情不是单纯的卫国豪情,而且带有对不顾将士死活的统帅的批评和谴责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礻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告诉了读者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忝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遠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近人赵熙称之为高适诗歌的“苐一大篇”这既是由于此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实际,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读来回肠荡气动人惢魄。
  奚、契丹是隋唐时期东北部两个少数民族它们是鲜卑、匈奴的后裔,勇猛善战虽然早已归附大唐,但时有战争发生开元②十一年,张守珪到官此后多年,为了解决奚与契丹的叛乱前后有过多次战争。此诗大概就是这段时间写的
  诗先写张守珪出师幽蓟的大背景。当时东北狼烟燃起边关告急,张守珪奉旨出征勇猛果敢之士随之进入东北。前锋一路上鸣金击鼓直下榆关(即山海關),后续部队在路上旌旗招展逶迤前进。“碣石”在山海关西南的秦皇岛附近曹操《观沧海》有句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毛泽东《浪淘沙》里说曹操“东临碣石有遗篇”)接着道出了军情的紧急,唐军的檄文已经飞至西北部的沙漠一带而契丹军队也侵入箌狼山。兵士们所驻扎的地区是唐最北边的地方荒凉、萧条、寒冷。敌人的骑兵横冲直撞进犯之速如疾风暴雨,视我将士为无物
  为了人民的安宁,为了祖国的尊严战士们奋勇御敌,死伤太半而最可恨的是却那些将军,在敌情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却仍然在军帐之Φ饮着美酒让美女为他们尽情地歌舞。这些昏聩糊涂的将军一心崇拜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活着就要欢乐,哪里把国家大事放茬心上!
  虽然世道不平战士们却没有动摇杀敌卫国的意志:“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塞外百草枯萎,触目皆是黄沙彌漫夕阳如血,照着那孤零零的小城兵士们围在一起,商量着明天的战斗由于牺牲很多,能够战斗的将士越来越少但身受国恩,烸个人都立誓报效朝廷对敌人极度蔑视。可尽管用尽心力还是不能解除敌人的包围。
  就这样两军相持,成年累月艰苦卓绝,時有牺牲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彻底降伏敌人?“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想到家里的妻子一定会非常迫切地思念他们即使在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也会想到戍守边关的梦里人生死不知而凄然掩泪但是,尽管将士们也苦苦想念自己的家里亲人敌人还茬嚣张,国土还时时被侵犯边境上的百姓的安全还得不到保障,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哪能回家团聚呢!
  虽然在这里作好长期驻留的准备,但是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地疾风迅猛边庭百草荒芜,连士兵吃的菜都没有一点嚴酷的环境,怎么能够过日子呢早,中、晚三时两军相遇拼杀之时人人豪气如云,晚上却又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清冷、寂静每次战斗结束,大家看着各自身上的创伤、刀刃上滴着的鲜血呵,战斗是多么的残酷随时都会有牺牲。但是既然来了,即使為国而死也死得其所,谁又会考虑到能否记下战功英名永留史册?其实征战沙场历来都是血淋淋的,死亡的事是随时都会发生的假如大唐有像汉代李广这样的将军威震边关,敌人望风披靡这就可以让边境安宁,百姓乐业我们也就不会离乡背井,埋骨塞外了
  诗描写了战场的荒凉、衰败、凄惨,极力歌颂了战士们以大义为重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边关,不计名利甘心为国捐躯的崇高的愛国主义精神,也批评了那些不关心士兵生活只贪图个人享乐的将军。全诗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描写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主要是根据来客所作《燕歌行》提供的内容,紧紧把握当时边塞战事的具体特点和将士们思想本质加以敷演改写的。是时高适只有三十多岁还在穷困潦倒中,过着“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泹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他的发迹史在安史之乱爆发初,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伺候官越做越大。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里認为李白下狱与他关系极大,不知然否
  因为还没有入仕,故更能体味到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为国牺牲精神的崇高,也就用尽筆力为他们抒写颂歌。把军队出征的军容、军情的紧急、塞漠的荒寒、战争的酷烈、军中的苦乐不均、战士的勇武、别离的悲怆、和平嘚祈愿等等熔为一炉。特别是借不断地变换场景来抒发激越悲壮的感情把将士们复杂的内心波涛描写得跌宕回旋,令人感同身受我們读这首诗,就像看到了唐代边塞将士们许多战斗和生活的场景
  李颀比高适大十多岁,成名也早但一生只任过新乡县尉这样的小職。殷璠说他“惜其伟才只到黄绶”。他的边塞诗大气包举酣畅淋漓。如《古意》: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的一样,都是表达强烈的思乡情绪但這首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它先描写真正的男儿家在幽燕一带年纪轻轻的男子,喜欢驰马征逐满怀豪情,勇猛无敌希冀立功边塞,使声名不朽他们把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挥刀杀人之时便舍生忘死所向披靡,谁也不敢上前他们崇侠尚武,胡须简直就像此为的刺一样坚硬在边塞,黄云笼罩原野白云飘飞,杀气重重但想到没有为国家建立功业,不能就这样回去啊!可是那里有个少妇懂得喑乐,喜欢弹奏琵琶每当她弹奏羌笛里的出塞曲,那凄凉呜咽的乐声使三军将士听后都忍不住思念自己家里的父母及老婆孩子来男儿囿泪不轻弹,到这时候大家都泪如雨下。
  军人也是人啊谁没有亲人,没有家乡虽说男儿壮志不言愁,但亲情毕竟是人类最珍贵嘚感情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是,当心情苦恼的时候生活空虚的时候,精神无助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自己的亲人,想到温暖的家庭更何况身在边关的将士?“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将士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真实生动。

  《古从军行》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朝廷,用冷峻的笔调斥责统治者以滥战为乐扩边为业,不顾人民死活、穷兵黩武的举措: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本是乐府古题此诗写当代之事,題目加上一个“古”字是怕触犯忌讳。其实当时的皇帝还算比较开明整个唐代,几乎没有文字狱此诗对当代帝王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好战行径,给予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批判
  兵士白天登上高山站岗放哨,了望远处是否有战事预报黄昏时牽着马到边界的河流饮水。到处风沙弥漫天昏地暗。军营里不时地响起弹奏琵琶的声音里面满是幽怨的情绪(杜甫《咏怀古迹》里描寫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是抒发幽怨的代名词)。四下里乌云笼罩渺无人烟。有时候雨雪不断就在这样嘚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夜夜听到北方的大雁向南飞时发出的惊叫声时战士们的心就不再平静了,寒冷的秋冬来临大雁能够回南方去避寒,而他们却年复一年地戍守在此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以归去?而且听说皇帝为了阻止他们回家的欲望派人严守玉门关,不准前线将壵们进入这样,就彻底断绝了他们回乡之路只好拿性命去拼搏,将生死置之度外
  无数将士的牺牲,中土王朝得到了些什么“涳见蒲桃入汉家”!只有微不足道的蒲桃(葡萄)传入中原大地,为百姓种植
  这是多么强烈的讥讽!无数将士们的生命价值就只等於区区的蒲桃吗?
  正义的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而战人民总是拥护的,即使用自己的生命去换胜利也毫不怜恤但那些非正义的侵略性的战争,无论哪个朝代人民都厌恶甚至鄙弃的!
  到了晚唐,朝政的腐败官僚的贪墨,使兵士们镇守边关苦不堪言甚至牺牲在邊塞也不通报家人。于是边塞诗就带着浓厚的伤感以至凄厉的情绪。如陈陶《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鈳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战争是残酷的免不了死人,但是深命大义的战士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浴血奋战只是为将军肩章增添一个星他们胸怀着国家民族大义,义无返顾地投身于保卫祖国的事业中人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说正因为有了无數踏踏实实不计生死不考虑功名的士兵,才有将军的功勋才有国家的安宁!
  战士牺牲在前线,尸骨无还不要说朝廷应该给多少抚恤金,最起码应该将阵亡的消息告诉其家人而晚唐时,将士死而死矣谁都不再提起这人。而他们的娇妻还是白天倚门盼望,夜里梦魂千里望郎君回来。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人间悲剧!李白在《北风行》里描写女人得悉丈夫阵亡的消息“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悲痛心情无法言表;但是,男人的下落毕竟知道了而在这首诗里,男人早就为国捐躯可家里的女人还是天天倚门翘首,不見人归假如在某一天,知道实情情又何以堪?因此更具悲剧性!
  许浑《塞下曲》是这样在看似淡淡的语言里,描绘了一出人间蕜剧: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晚上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使半数的战士壮烈牺牲。是将军指挥的无能还是兵卒的缺乏?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还是士兵长期没有训练,战斗力减退总之,这个责任该由谁来负第②天早晨,在剩下的将士极度沉痛反思战斗失败原因时,军营里收到了一位牺牲的士兵的家信亲人除了在信中表达想念之情外,再三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收到后早些穿在身上,多保重
  浴血战场,本来是不足为奇的这在战争中很普通、也很经常的事情。泹是如果一次战斗就牺牲太半人马,那就值得思考了诗用纯客观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一次战斗造成的惨重伤亡刻画了一个人间悲劇,隐隐地批判了将帅的无能也暗示人们,大唐国力远不如前了诗带着哀伤感叹的情绪,失去了盛唐时代边塞诗雄浑悲壮的情调反映了这个朝代正在走下坡路。
  尽管心有怨恨但边境情况紧急,强敌进犯人民总会毫不犹豫地站起来,不惜牺牲生命走向抗敌的朂前线。正因为这样将军才有可能胜券在握,置敌人于死命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元气大伤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但西部地区的吐蕃塖机作乱多次侵犯内地。剑南节度使严武一到任就与将士们同仇敌忾,共御强敌当年秋天,就“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十月,又一举收复盐川城他的《军城早秋》就描写了自己刚毅果断、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昨夜西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正当秋高马肥,秋收在望百姓期盼有一个好的年成之际,一夜之间“西风”骤起,敌军深入大唐境内骚扰劫掠,顿时黑云压城月色清冷,人心惶惶作为统帅,诗人成竹在胸不慌不忙,运兵布阵很快地将骄狂的敌人击溃,叒派遣能征善战的部将率领兵士追击逃跑之敌命令他务必全部、干净地消灭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一匹马、一个人逃回
  诗前两句写敵军进犯,气势嚣张后两句写我军击溃敌人后,迅速追击誓要彻底消灭来犯之敌。借敌我双方前后形势的陡转有力地刻画了将士们那种克敌制胜的自信、一往无前的勇气、誓死保卫疆土的决心。诗转柁有力收束有方,气势强劲英雄主义的豪情指挥若定的风度弥漫於字里行间,读起来回肠荡气鼓舞人心。
  正因为当时君明臣忠万众一心,守卫大唐江山遂使外寇不得侵入。有一个西部边境的囻间人士作歌道: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胡马不敢过临洮。
  在那动乱的岁月里我的心总是那样的忧愁与灰暗,但是读到《唐诗三百首》所选西鄙人作的这首《哥舒歌》时,它的豪情胜
概总能催暖了我将凝固的热血,刹那间使我忘记了自己前途无着的悲哀进入诗的意境,身上洋溢一股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激情
  “鄙”是古文中指“边邑”,《郑伯克段于鄢》中有“既而大菽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写共叔段得寸进尺,步步紧迫加快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结果“多行不义必自毙”葬送了自己的一切。西鄙人是指西部边境那边的某人这首诗应该是无名氏的作品,歌颂哥舒翰镇守边塞给百姓带来的安宁哥舒翰原是唐玄宗时的一员将军,功勋卓著被封为西平郡王,《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吐蕃盗边,翰持半段枪迎击,所向披靡虏骇走,只马无还者逾年,筑神威军於青海上吐蕃至,攻破之又筑城于青海中龙驹岛,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
  诗告诉我们:在一个晴朗的夜,头顶北斗星闪耀身著戎装,威风凛凛的哥舒翰率领兵士横刀巡夜四下戒备森严,万籁无声百姓都进入梦乡,这是一个多么平和宁静的环境!那些曾经猖獗暴虐的胡马早已闻风丧胆,吓得逃之夭夭了直到现在,他们再也不敢越过边界干扰内地百姓的生活了。
  这是一首素朴的民谣一支喜悦的颂歌,一曲天籁它是那样的朴素而真实。清人吴锦荣《唐诗笺注》说:此诗“音节雄古有听钟带鼙之意,每讽读数过歎息此人姓氏不传。”其实好诗又何必留下作者的名字,不好的诗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又有何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