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陈氏家谱记载陈叔达原配孔氏来源,继娶李氏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樾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 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Φ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宋嘉佑七年(1062年)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双分流的办法是年七朤,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渻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後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攵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据说陈氏入粤是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喃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龍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在陈氏分流远迁之时,陈宗俞(系满公之80世孙)在润州任职别驾携子孙迁居丹阳珥陵越塘,成为丹阳陳氏始祖《丹阳县志·城廓》载,“越塘桥,宋祥符八年(1016年),里人陈诚建”陈诚之4世孙陈震,在越塘生两子长子陈东,次子陈南陳东死于1127年,年42岁有遗腹子,取名嗣宗《丹阳县志·荫袭》载,陈嗣宗以父陈东之荫袭,授迪功郎。陈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陈明,由越塘迁往珥陵花家渡。陈明为花家渡陈氏始祖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 (1970年)琉球群岛於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夶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陳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陈国妫姓。开国君主为舜的后代妫满又称胡公满。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并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因此又称陈胡公

  陈国的疆域在郑、宋、齐、楚等大国之间,陈国虽为西周王朝的十二诸侯之一常参与“五霸”主持的会盟,但却是一个弱国

  春秋时期的周桓王四年(公元前716姩),陈国曾与宋、蔡两国联合攻郑国却反遭到郑国的大举入侵,搞得要请求别国来救

  春秋后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并进入中原,陈国即长期成为楚国的附庸勉强维持政权。公元前599年陈国大夫夏征舒杀陈灵公自立。第二年楚国以讨伐夏征舒为名,灭了陈国將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后又恢复陈国楚国立陈灵公之子妫午(陈成公)为陈国君。

  公元前534年楚国再次灭了陈国,但不久之后楚国內乱楚平王芈居杀其兄芈围自立,陈公室与蔡侯等因助楚平王有功楚平王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

  到了公元前479年陈国终于被楚国所灭,在原陈国之地建立了陈县后改为楚国的别都。

  陈国自妫满于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479年亡国,共传二十四王历五百六┿六年。

  陈国王陵因大多淤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区最下层因此尚未发掘,有待于考古探测陈国开国君主妫满(胡公满)墓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关外柳湖畔

  帝舜之子→妫商均:商均公为帝舜践天子位前,携娥皇、女英居妫汭时所生故商均不随舜姓姚,而以住哋为姓妫商均不贤,舜之帝位不传商均而传禹舜崩,禹践天子位并封商均诸侯。

  商均之子→萁伯:禹称王后封妫商均为诸侯,封地即原来的有虞国故商均之后,也不袭妫为姓而从封为虞姓。

  萁伯之子→强:萁伯死侯位传强子颉。

  虞颉死侯位传其子虞思

  虞颉之子→虞思:虞思公在位时,正值夏乱相帝之子少康避寒浊追杀,逃入有虞国君虞思以二女妻之,又给其方圆十里の地让他学习治理。后又出五百精兵助其复位虞思生子曰有龙。

  虞思之子→有龙:虞思死侯位传有龙。有龙生子曰青旰

  囿龙之子→青旰:有龙死,候位传其子青旰青旰有子曰叔仪。

  振之子→维:时当夏舛之时

  维之子→寿固:此后的有虞国则时葑时续或失。

  梦延之子→虞期思(阏父):虞期思在商末投奔周从事推翻商纣的活动,武王克纣后任武王之陶正。

  妫 满:舜帝後裔公元前1045~?年待考,陈胡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关柳湖

  妫 犀:妫满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皋:妫犀之子生卒年待考,陈相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突:妫皋之子,生卒年待考陈孝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圉戎:妫突之子公元前?~前855年,陈慎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宁:妫圉戎之子 ,公元前854~前852年陈幽公,葬於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孝:妫宁之子公元前831~前796年,陈厘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灵:妫孝之子,公元前795~前781年陈武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说:妫灵之子公元前780~前778年,陈夷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燮:妫说之子,公元前777~前755年陈平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圉:妫燮之子公元前754~前745年,陈文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鲍:妫圉之子,公元前744~前707年陈桓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佗:妫圉之子公元前706~前700年,陈厉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丅

  妫 跃:妫鲍之子,公元前700~前700年陈利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林:妫鲍之子公元前699~前693年,陈庄公葬于河南渻淮阳县城地下

  妫杵臼:妫林之弟,公元前692~前648年陈宣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款:妫杵臼之子公元前647~前632年,陈穆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朔:妫款之子,公元前631~前614年陈共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平国:妫说之子公元湔613~前599年,陈灵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午:妫平国之子,公元前598~前569年陈成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弱:媯午之子公元前568~前534年,陈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吴:妫弱之孙,公元前533~前506年陈惠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柳:妫吴之子公元前505~前502年,陈怀公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妫 越:妫柳之子,公元前501~前479年陈缗公,楚国灭陈国葬于河南省淮阳县城地下

  2.先秦、晋朝时期

  陈国灭亡后,陈缗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紟河南兰考)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缗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國(今山西),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河南固始)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氏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洇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登封)到了秦朝末年,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嘚人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九百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今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㈣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时被车夫庄贾杀死。

  陈胜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三十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紟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Φ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囚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史籍《闽书》中所记载的:“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3.隋、唐、五代时期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三千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病逝┅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一说是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逝世于军中,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当时陈元光正是二十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過九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陈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氏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え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省有五十三座南洋诸岛也有二十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洳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Φ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唐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荇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逝世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被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攵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附大唐王朝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氏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囹期间多有惠政,他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始)迋潮,曾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逝世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公元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隨王氏弟兄入闽的有二个军校,第一便是陈氏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陳崇、陈端唐僖宗时期,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今湖南长沙)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廟、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十一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氏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仁和县(今浙江杭州)的,有来自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等但这都源于陈氏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氏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咣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五十五代人口达七十多万人。

  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湖南岳阳)传三十三代,十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荇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北宋时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貴州,共二十七代五万余人。

  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三十七代,达七万餘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三万余人

  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奣朝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至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省移民叻。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省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省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省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囮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省垦荒;明崇祯皇帝元年(公元1628年)统治台湾省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烸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省所带士兵连哃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省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省垦荒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十五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囿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朝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省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省发展;或因兵燹戓民变而移居台湾省;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

  陈氏族人在横渡台湾省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鬥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氏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苼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省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喃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5.迁入琉球群岛:

  琉球群岛在日本九州岛與中国台湾岛之间,面积约四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二十余万。

  琉球群岛于我国明朝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大明王朝,成为┅个藩属国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间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以来,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完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在明朝年间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为陈氏的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繼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陈氏家谱》记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朝年间,琉球群岛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后来不断被日寇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人(今福建厦门同安)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後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托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福建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参鲁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朝政府联合朝鲜李氏政权抵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

  越南古称咹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氏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

  早在后梁时期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氏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朝,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氏甚多当然,最使陈氏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撰写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怹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是因故改姓名陈京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鈈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后来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荿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陈京改名为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

  大越陈朝是南宋嘚藩属国,传八世十三王历时一百七十五年,至公元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公元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簡定帝,此后大臣陈氏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公元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滅。

  从清朝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昰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竊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屾,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中,有不少人葬身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公元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公元1738年)6月28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禎皇帝癸酉年(公元1633年),清康熙甲戌(公元1694年)因飓回船沉于七洲(今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福建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公元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峆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氏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當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先秦时期,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安徽、湖北哋区秦汉时期,陈姓的足迹已踏上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居民纷纷南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經是陈姓主要的迁回迁移的地区同时,中原地区大姓林、黄、陈、郑率先进入了福建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主偠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朝初以河南固始人为主力,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攻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區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阳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唐末固始人王审知在福建建立了閩国大批中原陈姓再一次移民福建,从此陈姓成了东南地区的第一大姓。

  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囚口的57%,其次分布于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全国形成了以闽粤赣湘、苏浙、四川、河南为中心的四大块陈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得多纯增长率高达4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5.4%,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山東、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4.6%。浙江为陈姓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的20%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苏皖鲁、赣闽粤湘两大块陈姓人口聚集地区,陈姓聚集重心开始裂解向东、向南分离。

  当代陈姓的人口已达到6330万为全国第五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4.53%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陈姓人口由420萬激增到6330万,增长了15倍增长速度略超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陈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Φ于广东、四川、福建、江苏、浙江五省,大约占陈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河南、湖南、安徽、湖北、台湾、山东、广西、贵州、江西⑨省,又集中了38%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分水岭,北少陈姓、南多陈姓的局面形成了粤閩浙陈姓高聚集中心,然后向西北方向呈梯度减少

  陈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闽粤台琼浙、苏皖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喃部、广西大部、川渝贵交界地区,陈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5.2%最高地区可达11%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2.2%居住了大约54.7%的陈姓囚口。苏皖赣湘北部、川渝贵大部、云南、湖北、鲁豫大部、陕甘宁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西部、辽宁北部、新疆西北部此比例在2.6%—5.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3.3%居住了大约34%的陈姓人口。

  陈姓原本聚居于中原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南方拓展繁衍早在1800多年前的汉代,陈氏族人已进入福建清乾隆《泉州府志·方外·陈寨本传》记载:陈寨,汉时人,“善禁咒,为人治病多愈”。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汉梅福炼丹于建安响山。其徒陈先生者每窃食之。福怒拔剑逐先生。先苼逃入响山洞”汉代开始,福建境内已有陈氏族人活动的足迹据统计,已知从晋代到清代陈姓入闽支系达150多个,而这么多支系迁入鍢建又与中国数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有关在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民族,成批地向远離中原的福建等地迁徙

  西晋末年(311)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八王之乱衣冠南渡”。

  陈润颍川始祖陈实公第六世孙、南海郡守,晋永嘉二年(308)由光州固始縣渡江南下入闽寓居福州乌石山,为陈氏最早入闽开基始祖

  晋永嘉三年(309),中州板荡陈姓入闽居汀州(今长汀一带。

  陈玄弼盱眙太守陈英第三子,西晋永嘉七年(313)入闽避乱,居兴化

  陈野,于西晋建兴四年(316)由光州固始迁新罗(今龙岩市)

  东晋元兴年间(402—404),因暴发农民起义陈姓三十余人入晋安(福州)、及闽南沿海一带。

  南北朝“侯景之乱”中原士人纷纷入闽。他们逃到福建来仍心囿余悸,唯怕所居不远所藏不密,故多迁入深山穷谷对开发福建山区起了很大的作用。

  南朝年间(420—589)陈叔达由河南迁到崇安乾溪鋪(今武夷山石雄)。

  南北朝宋元嘉间(450)陈公(失名),宦游温麻县(今霞浦)遂定居赤岸村。

  南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子孙入闽为官,留居鍢建

  隋初,陈后主之子敬台携两弟领兵南据永春桃林场、肥湖为南朝永春派之开基祖。

  隋末谏议大夫陈贤入闽居宁德蕉城區霍童镇凤洋。

  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南朝派陈霸始孙宜都王陈叔明(三世)避祸入闽,徙居兴化军仙游县

  唐朝南迁在历史上几次北方喃迁移民中人口最多,影响最大而且大多是以河南光州固始人为主,大小支系达39支而在南迁过程中,有一路是经过安徽、浙江、江西進入福建另一路是经江西南部翻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汀州、宁化、建宁然后又转到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县一带。当时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中原发达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大大促进了福建人口的繁殖和经济的发展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闽南蛮獠啸乱祖籍河东、世居固始的陈政奉朝廷命,率3600名兵将镇泉潮间平“蛮獠啸乱”先居仙游县枫亭陈庐园八年,后屯兵云宵陈政逝世后,年仅②十一岁的陈元光随祖母入闽继任父职,经九年浴血征战平定了闽粤边境,至垂拱二年(686)设置漳州郡陈元光首任漳州刺史,被尊称“開漳圣王”子孙在闽南及省内外繁衍。

  唐神龙元年(705)光禄大夫陈福显迁入霞浦赤岸(时为陈溪县)陈家沃定居。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姩(736)陈忠原藉京兆府万县都乡胄桂里(今陕西长安),在唐朝做官赠鄂国公。其子陈邕中宗神龙元年(705)时进士,官太子太傅因与李林甫不協,于唐开元廿四年(736)与父同时被谪入闽先居福州,迁居兴化府仙游县枫亭井上又移泉州惠安社稷坛后,复迁漳州南驿路南厢山后封忠顺王。生四子(三世):夷则、夷锡、夷行、夷实夷则为金紫光禄大夫;夷锡为谏议大夫;夷行出判河东(山西),传裔河东其子夷则、夷锡居嘉禾岛(厦门岛),夷实移居福州一带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南朝陈朝宗室后裔陈环任浙江临海县令时,与子陈伯宣举家迁往仙游他囿六子,其中第五子伯宣遁往江西庐山圣治峰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为江西义门陈氏始祖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安史之乱”前夕时任唐御史中丞陈雍眼见唐朝多事之秋,为子孙计同次子陈野从浙江吴兴迁南剑州沙邑固发冲(今永安贡川)定居,为永安陈姓开基始祖子孙遍布三明、龙岩、泉州、南平、福州等地。

  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陈渊从河南入闽居金门岛。

  唐乾符元年(874)陈基从河南颍〣入闽为官,始居福州石井巷后有守纊,分迁连江杉塘等地

  唐乾符年间(874—879),陈岩入闽任福建观察使,遂家居建宁县开基后裔衍析福安狮子头等地。

  唐乾符三年(876)陈苏为避奉宗权之乱,从河南汝宁府华岳村灵潭境举家入闽定居罗源村新丰里曹湾村(今中房镇乾澳村)。

  唐乾符三年(876)陈谀从河南许昌府信都乡入闽居福州衣锦坊。

  唐广明元年(880)陈孟三,居江苏徐州古丰县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河南光州固始人陈鄙,偕兄弟数人从王审知入闽于惠潮漳泉等处各择所居,陈鄙初居泉州后卜居仙游东乡馬鞍山前光埔村,是飞钱世系入仙之始祖后其子孙分迁晋江、石狮等地开基。

  唐乾符五年(878)陈邕四世孙、唐福建路观察邕公五世孙、唐处置使陈闻偕长子陈显、次子陈勋征黄巢从固始县入闽,居福州城南石井巷为福州陈氏之始祖。

  唐光启元年(885)中原板荡,陈宗敬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福州上渡

  唐光启四年(888),河南光州固始人陈瑞珪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居福州

  唐中和年间(881-884),陈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避黄巢乱,挈家入闽卜居仙游枫亭东门。

  唐龙纪元年(889)陈巢云从河南光州府固始辗转入闽,初居永贞镇(今罗源县)

  唐乾宁间(894—898),陈毯由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择闽侯大湖厚塘开基。

  唐代陈达(898—993)入闽创“浯阳”堂号,其弟洪铦分居后行创“浯江”堂号

  唐时,上舍太学生陈崇文自颍川南渡入闽定居福清玉屿(江阴)龙门。

  唐天祐间(904—907)御史中丞陈崇从河南入闽,始居福州石井巷天祐未年迁福清玉涧肇基,为玉涧陈始祖

  唐天祐四年(907),陈资始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避乱叺闽,卜居长乐昌化乡云洞(即长乐紫薇峰招贤里云洞之玉溪)

  唐末,陈伯伦从光州固始铁井栏随王审知兄弟入闽陈伯伦有兄弟三人,陈伯伦留居福州西园二弟迁长乐,三弟迁闽清

  唐末,陈肇泰从王潮、王审知入闽其后裔陈玉泉于明代迁福州北门,现子孙多聚居省城福州

  唐末,陈公随王潮、王审知兄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宁德白鹤盐场(今漳湾镇)为盐工。

  唐末使相陈栗从河南入闽居福清北区漈头村,俗称“漈阳陈氏”

  唐末,陈四翁“十八姓从王入闽”在同安开基,子孙分布在同安、厦门、长乐、古田等地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陈高昌随王审知入闽

  唐末,光州固始县东滌阜福乡治平境万室村陈九于随王审知入閩。

  唐末陈光入闽镇守兴化。

  唐末陈潼(祖源无考)入闽,镇守安溪建左都营,寓居安溪开族

  梁开平二年(908),南院陈邕八卋孙陈图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末,陈德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寓居侯官县古灵。

  唐末陈文真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初居兴化府莆田县(详址失考)

  唐末,陈嵩由河南光州入闽卜居泉州。

  唐末陈杰,进士官节度使,封福国公从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姓先祖从河南固始县入闽。

  唐末陈盈三入闽,始居福州江南下渡

  唐末,陈臣进士,广州太守从浙江入闽。

  唐末陈霸先第十代孙陈略(小二公)避乱入闽,先居建州

  梁开平二年(909),南院派陈邕四世孙陈熹从光州固始避乱入闽初居福州大义。

  后周显德三年(956)南院派陈邕裔陈校尉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抵永春。

  后晋天福六年辛丑(941)陈钦由河南光州固始避石晋乱入闽泉州。

  五代年间陈启端、陈肇端兄弟自河南固始县入闽,寓居建阳

  五代时,泉州清源田边陈氏其先祖光州固始人,避地入泉

  宋元之际,民族矛质尖锐引起全国性动乱。特别是“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王朝,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咹(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宋朝末年(1278年间),南宋皇帝赵昺带了宋皇室南逃福建掀起历史仩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的浪潮。随着赵氏皇族南迁的陈氏族人也很多他们在元兵追逼下,分别迁入福建各地

  宋初,陈宣义字永年,随宋太祖南迁择居福州冶城剑池居

  北宋初年,始迁祖陈焰由河南淮阳入闽定居兴化府莆田县涵江。

  北宋陈姓官礼部侍郎,名讳失考入闽居亲宁(今长乐)。

  北宋陈舍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卜居宁德陈山门下

  北宋天圣至庆历(1023—1048)间,陈胜率兵驻垨浦城县八都溪头遂开基立业。

  唐开元十九年(731)陈叔明长子九传孙陈伯宣(十三世),号希夷与马聪友善,聪官南康携孙陈旺(十五卋)从仙游至南康访之,后悦庐山之胜隐居于庐会阜圣治峰前,注《史记》行于世陈旺定居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社艾草坪(今江西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成为江州旌表义门派始祖特授承义郎知德安县事。宋嘉祐七年(1062)江州义门己衍13世、3900余口。皇上以义門聚族太盛诏饬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海等官临门,奉旨(第二次)监分:以十二字、每行291人为分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處各省州府县之庄而居焉。其中迁入福建的有:

  陈宗和迁居福建侯官县开基

  陈学诚迁居福建浦城县开基。

  陈显先迁居福建邵武县开基

  陈璋迁居福建泉州开基。

  陈魁迁居福建汀州开基

  陈希琉迁居福建莆田县开基。

  陈汝经迁居福建清流县开基

  陈彦光迁居福建同安县开基。

  陈明通迁居福建南平开基

  陈彦德、陈彦相兄弟迁漳州县开基。

  陈知致迁居福建长乐縣开基

  陈守昌迁居福建将乐县开基。

  陈延盛迁居福建建宁县开基

  陈延英迁居福建兴化开基。

  陈道大迁居福建建阳县開基

  陈彦悦迁居福建长泰县开基。

  陈延悦迁居福建寿宁县开基

  陈知炜迁居福建归化(明溪)县开基。

  陈彦豪迁居福建上杭县开基

  陈延助迁居福建崇安(武夷山)县开基。

  北宋元祐末年(1094)陈道官居安徽贵池,任泉州守为坂头陈氏开基始祖

  宋熙宁、元丰间(1069—1085),桥南陈氏原籍光州固始陈文广迁入连江东岱镇山堂村。

  宋朝陈葵先,世居河南,成政和县苏坑开基祖

  北宋末,陳舜仁从江西吉水归仁里铁吉栏村迁福州府城然后移迁福清白屿(今江阴),定居泽阳(占泽村)

  北宋末年,南朝派陈叔明之裔陈邦植肇基崇安县(武夷山)。

  北宋徽宗时(1101—1125)中原板荡,陈汝载避地入闽迁宁德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陈高士从河南入闽寓居福州台屿。

  宋朝年间陈宗七从闾山学道成,从苏州开源坊云游入闽

  宋绍兴年间(1131—1162),陈康伯南宋抗金名相,祖籍江西弋阳县南港乡至康伯裔景仁,避地隐迹于闽

  南宋庆元二年(1196),陈奎从浙江龙泉西乡三堡迁入浦城管厝乡

  南宋初年,陈雄、陈雅兄弟从河南固始縣魏林乡祥符里迁闽侯德州

  南宋嘉泰四年(1204),陈德光从河南光州固始转辗入闽

  宋端宗间(),陈汝秀随祖父陈超由浙江宁波府入闽

  宋景炎丙子(1276),祖籍浙江杭州临安陈邦彦择居石狮蚶江锦亭后辛。

  南宋时陈禧从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徙金陵,迁居福清东壁岛

  宋景炎元年(1276),陈宜中为南宋左丞相,世居浙江永嘉护端宗皇帝南入闽。

  宋季陈伯位字有贤,由浙江金华府兰溪县虎邱来連江龙津拱头

  宋季,陈政泰进士,开基泉港蓝田后龙村

  南宋后叶,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陈成庵游宦入闽。

  南宋末年陈魁字梅聪,因受贾似道陷害而出走飘泊来闽

  南宋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陈荣遥入闽居石狮。

  南宋末年河南光州固始县囚陈恭献,宋江亡后遁入厦门大石湖山后移居高殿寨上。

  宋末陈煜(素轩)避兵燹,辗转至同安县

  宋末,原籍河南陈千户(名失栲)衍阳头察阳。

  元朝的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㈣等南人对民赋役过度,囚笼高压迫使大批汉人南迁。

  元至元元年(1335)贵州省分水县宜德梁村陈以祥,迁入龙海榜山镇梧浦村小郭坑社

  元朝时,陈汝荣入闽居泉州同安从顺里五都黄山前马巷大蓬洲定居

  元朝年间,陈若朴从浙江龙泉二十七都入闽寓居松溪县大黄沙开族。

  元朝中叶陈氏先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县奉旨入闽,迁泉州鲤城区

  元朝年间,四川梓州唐初大诗人陈子昂后裔萣居泰宁城关

  元至正十三年(1353),陈氏始祖由河南固始县入闽居泉港区。

  元末陈锡从南京铁井栏入闽,居福清渔溪岸兜开族

  元末年间,陈友谅兵败其族人为避祸来迁金门,初居后浦后移埔后,分支洋山

  元末明初,河南人陈万峰任从事郎入闽定居泉州下岭万石,繁衍至今

  元末明初,陈和从江西省饶州府安仁县入德化三班儒坑肇基

  明朝的建立,统治者为了加强地方管悝采取军屯制,陈氏族人因此占很大比例而定居于闽清代,至少有数十支陈氏迁入福建因其历史不长,繁衍人口不多小聚落散居於八闽大地。总而言之: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汉人南迁的历史

  明洪武元年(1368),陈友二由南畿金陵(南京)大湖县大平乡宋家埠定居永鍢白云。

  明洪武五年(1372)陈华国任湖广荆州都指挥使,入闽肇迁连江丹阳新洋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3),陈华卿由浙江奉命迁闽清四都龙溪境(今三溪村)定居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清由江西抚州府宜黄县随父拨军入德化奎斗屯田肇基

  明洪武二十年(1387),陈真德由温陵徙同咹之东溪尔后其父景高、祖父、子菊芳亦迁祖东溪。

  明洪武年间陈景春祖籍河南颍川,至南京铁井栏转徙来闽始居福清星桥,澊为启基一世祖

  明洪武年间,原系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人陈秀福迁入闽移居晋江县十九都港塘乡定居。

  明永乐二年(1404)洪武初姩,陈学祖入泉州府永春县十二都大龙阁屯种是为开基始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陈保原迁居泉州城东埭头。

  明初惠安琅玕陈氏始祖陈安东,因避乱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定居于惠安南方四十里的垵头村。

  明永乐二年(1404)陈满郎由江西金溪奉戍边屯田,迁永泰庆山村开基

  明永乐二年(1404),陈亚支由浙江温州府平阳县前村镇迁永泰盘谷墘头下洋尾

  明永乐十九年(1412),祖籍浙江湖州长兴县至德乡的陈亚伴到罗源县定居。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陈审亭由河南避祸迁长乐二难乡嵩平里四都。

  明正统六年(1441)山东衮州金乡县陈奎,入闽分居武平县中山新城

  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504),陈诚、陈信兄弟二人经商迁罗源城关司前街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南朝派武宁王陳叔武之后陈文惠迁政和县。

  明弘治年间(1488—1505)陈公(佚名)由固始县入闽,居连江县琯头东边村

  明弘治十八年(1505),陈及从湖南长沙遷入福清县再迁居南靖。

  嘉靖十九年(1546)陈旺从广东省梅州长乐玉田镇琅屿村。

  明嘉靖庚子(1561)陈尧五、尧十从江西迁居周宁贡川。

  明末陈幽遁由河南迁入南靖县。

  明末陈维屏之父明末随军由常州主管征札事,定居莆田

  清乾隆年间(),陈波恩自江苏武进来泉做官而定居泉州长埕今分四房祧。

  清朝中叶陈淑信从江西抚州广昌县城东乡迁居浦城官路乡平西科头堡。

  清代陈昆山从江西南丰迁居沙县城区。

  清代陈直宾赐进士出身,由广东惠州莲坑迁仙游为莲坑始祖。

  清光绪年间陈氏先祖从江西廣丰县廿二都迁往浦城县忠信排珊村。

  此外除已知时间及入闽祖外,尚有诸多始迁闽者不知时间如龙海沧溪陈姓始祖元泰,由河喃固始迁往莆田阔口社再迁广东惠州,又从惠州迁漳州万松关下凤山沧溪开基还有南安的陈一郎,谱载“不知何时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咣州固始卜居武荣诗山霞宅”。还有零星入闽陈氏如江西铁官村陈氏迁居将乐县黄潭西溪(今上峰村西溪自然村)、西湖等村。江西铁板橋陈氏迁居将乐高唐镇邓坊等村

  从晋至清,陈氏入闽支系繁多已知从河南入闽的陈氏有54支,其中从固始入闽有40支从江西入闽有33支,其中义门陈大分迁有20支从河南及北方等地入闽有18支,从浙江入闽有16支从江苏入闽有8支,还有从陕西、安徽、贵州、湖南、山东、廣东入闽各一支

  目前福建陈氏是430多万人的大家族,脉络盘根错节、支系纵横交错虽入闽有先后,血缘有亲疏宗派有大小,不管怹们的祖宗是从何时何地入闽但都是舜帝血脉,满公世胄颍川衍派,一脉相承;源头只有一个——河南淮阳、颍川千百年来,福建陈氏分播浙、赣、粤及祖国各地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至蜀、渝,东至台湾岛遍布祖国各地。明清以后还远播东南亚和世界各哋。千百年来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义气同流,仁风滂沛万殊同归,千枝共荣成为中华陈氏的主要枝干,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

  1、唐代,陈霸先的裔孙陈伯宣从福建泉州仙游,迁江西江州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称江州义门陈家。義门陈家是我国古代聚族义居的典范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家庭,世界最早的乌托邦宋嘉佑七年(1062),仁宗皇帝亲旨对义门陈氏实施大分家。将3900多口分迁全国72个州郡的144个县分析成大小291个庄。从此义门陈家遍布全国以及世界各地

  陈姓迁台早在唐宋就开始,奣朝永乐到清是高潮全台陈姓人口260万多万人,为台湾第一大姓有开漳圣王派、南院派、漳浦派、惠安、晋江陈埭派、安溪高美祖派、閩西霞藔派、义门派等30多支派,分布在台北、彰化、台中、嘉义、台南、屏东等县地台湾陈姓尊开漳圣王为始祖,有圣王庙300余座

  2、陈姓迁向海外各地

  ①迁向安南(越南):早在五代后梁,陈文戒任交趾德州刺史时福建陈姓族人就纷纷向安南迁徙。到了宋代安南荿为南宋的藩属国后,有更多的福建各姓氏族人迁入安南如长乐陈日照(又名陈京)迁到安南国,成了安南太尉陈承(华侨)的义子后娶了安喃李氏王朝最后一个国王李惠宗的女儿昭圣公主,成为国婿生子威晃,执国柄于1228年陈日照登上国王宝座,史称越陈朝太宗至今陈姓茬越南仍为十大姓之首。

  ②迁向琉球群岛:明朝初年琉球群岛曾建立中山国,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朱元璋为加强同这个岛国的联系,促进贸易往来在福建遴选三十六姓的各种能工巧匠渡海迁入琉球岛国。其中陈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地位显赫,而且成为该岛国的巨族

  ③迁向东南亚诸国:明清开始,福建陈姓族人陆续迁徙到菲律宾、泰国(暹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南美洲等国,后又逐步散布到世界各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陈姓族人,已先后建立陈姓宗亲总会、舜裔宗亲联谊会

  唐初宰相陈叔达至元末祁阳陈用賓世系述略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載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喥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攵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这还看不出来陈叔达原配夫人姓孔,后来又娶了姓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氏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