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有人啦的由来

在纳博科夫的名作《洛丽塔》中老流氓亨伯特对幼女洛丽塔的迷恋,让某些人解读为欧美文化关系的一种隐喻——老迈欧洲迷上了青春美国老纳似乎对批评家们的看法不太感冒,与其被看做“复调小说”他倒宁可人家当情色故事来赏鉴呢。

话虽如此自欧洲人殖民美洲大陆以来,前者对于后者总不免怀着一种“介入”的欲望直白说就是“意淫”。假如这可以看做一种怪癖那欧洲列国中,就数法国人癖性最深从拉法叶特自费参加独立战争,到拿破仑卖掉路易斯安那州再到他失势后流亡美国的企图(当然后来放弃了),法国内外的种种变动总免不了牵扯到这爿年轻国土,而这边的大小事体也免不了有法国佬搅进来指手画脚。

指手画脚是一种态度说三道四是另一种态度。以《美国的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erique)著称于世的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便是后一派的鼻祖

托克维尔生于拿破仑称帝一年之后的1805年,一生身历五朝从拿破仑的第一渧国,到波旁复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再到拿破仑侄子的第二帝国),其间做过议员并游历英美,考察政治民风1849年还做上了外交蔀长。但三年后“小拿破仑”称帝托克维尔作为共和主义者,实在看不惯于是去职还乡,后来于1859年逝世

托克维尔从政之余不忘著述,如《美国游记》、《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以及死后出版的《回忆录》等。学界至今还称道他的大名大半是因为这些著作的关系。其晚年自称“擅长思想胜于行动”实乃明见。比起前辈或同辈那些“世路上的英雄”托克维尔虽然身入仕途,但几乎从未为某种思潮或行动狂热过他只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然后著书立论如伏尔泰说的“思考、也让别人思考”。这样有理有据的说三噵四正顺应了一个政治学家的本分。

法国外交界历来不乏文理清的通的人才无论是与托克维尔同时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还是之后克洛代尔(Paul Claudel)、马尔罗(Andr Malraux,)都是笔头健捷、著作等身的人物。

史学家看不起文学家文学家看不起记者,似乎是个由来已久的传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继有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