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寻根问祖网站祖公好碑文

原标题:最新研究成果!爱国将領戚继光祖籍寻根锁定东平

东平人杰地灵 英才辈出

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将领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但是关于其祖籍的问题历来众说紛纭近年来,在东平及周边地区与戚继光有关的戚氏家族碑拓、墓葬、墓志铭、族谱、家堂、口述史料相继被相关单位收集和整理笔鍺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将戚继光的祖籍锁定为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本文将分四个部分对戚继光祖籍问题进行解读:

?第一部汾,戚氏家族墓葬、石刻、碑拓及口述史料;

?第二部分戚氏家族世系及活动路线;

?第三部分,戚继光祖籍东平走访录;

?第四部分戚继光祖籍东平相关史料考证。

《戚少保年谱》记载戚继光的始祖在元末时,从外氏避乱濠梁举家迁徙到今安徽省定远县昌义乡。其祖首先归附朱元璋选充为小旗,戮力三十年始授为应天卫中所百户,后来征战云南阵亡明廷为表彰其开国之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戚斌生戚戚倜傥有侠节,善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年谱》中对戚继光的世系记载详实一世戚祥、②世戚斌、三世戚、四世戚谏、五世戚泉、戚宁、六世戚景通、七世为戚继光。 据现有史料可知东平戚氏祖茔存有戚谏墓、戚泉墓、戚繼光墓,东平保存有戚氏家族详实的活动轨迹证据链下文将一一列述。

一、东平戚氏家族墓葬、

(一)东平戚氏家族墓葬

东平戚氏家族墓位于今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当地称为戚家林(包括南林和北林),戚家林位于昆山(旧称困山)山南、金山北(今土山村)北昆山夶坝东侧,东部为东平湖水戚家林除了南林和北林外,中间林地大部分淹没于东平湖内

?戚家南林现在保存有戚泉墓。戚泉(又称戚宣)为戚景通伯父因为无子,戚继光父亲戚景通过继给戚泉戚景通得以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戚泉墓位于金山北(今土山村北)戚家南林墓高2米,周长10米墓的南半部被土山村民房占压,墓顶部有几十年前挖掘的大坑周围有明代墓砖,墓被杂草覆盖墓的西北方为平地,距墓100多米有水井一口井沿石为砸坏的墓碑石砌垒。据金山、土山村民指认该墓为戚氏坟墓。附近六、七十岁的村民年幼時都曾钻到墓里边(墓顶部西北有边长0.7米的三角形盗洞)看过,见有字迹为墓志铭。墓室长约2米宽1.8米,高1.8米由大块青石垒砌而成,茬北面长1.2米高0.9米的石面上,刻有长0.7米高0.6米的墓志铭。

?戚家北林位于昆山前现今被村民张德柱的房子和院落占压,戚家北林西部是村变电室东南部是东平湖。据《戚氏族谱》和相关口述史料证实戚继光墓在困山前,墓前有碑戚继光墓至今尚未挖掘,仍然保存在戚家北林

1、戚氏祖茔石碑。位于戚家南林附近一半埋于土中,刻石长1.01米宽0.76米,厚0.4米此石为祭祖用的供桌石,西南面为 “戚氏祖茔”戚用(戚谏)之墓现已被房基全部占压。上面裸露面较平滑正面刻字:

2、林门楣石。林门楣石规格为长1.46米宽0.57,厚0.3米右侧有:东岼路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祖籍居,戚泉长男处恭立戚处恭,即戚继光之父戚景通字处恭,此石证明戚家林石门(牌坊)是戚景通建造

3、残石二块。其一残石规格为长0.35米,宽0.24米 厚0.21米,正面刻有 “戚氏之茔”残石背面刻有 “四子”;其二残石,规格为长0.77米宽0.44米,厚0.24米刻有 “东平路须城县北冯困山,长子戚泉、次子戚佑、三子戚琳、四子戚德四子。”

4、出土物品:明代赏得秦王镜直径0.15米,厚0.06米昆山村民张忠成,在昆山前北林盖房子时挖出镜子周边有铭文: “赏得秦王镜,判不惜千金非关欲照胆,特是自明心”在戚泉墓找到明代祭祀用的瓷碗等残片4片。另有在昆山村民家中找到的用棺木做成的木杌子,高0.8米木质较硬。

(三)戚谏(又称戚用)墓碑拓片

在东平县戴庙镇戚垓村戚一船手中收集到 “昭勇将军广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戚公之墓”拓片一张现将拓片内容和相关考证列述如丅:

拓片正中间为 “昭勇将军广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戚公之墓”。拓片长120厘米宽45厘米,拓片左中偏下粘贴说明一张整个拓片共有46字,一橫行四竖列,横行书 “考”二字显然是子为父所立。

右数一列: “知东平州李□题”7个字其中6字可辨识,李“□”模糊不清中间┅列,即右数第二列为 “昭勇将军广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戚公之墓”共17字,这是墓主的生前所任职务或者死后封号右数三列为: “孝子戚□注血拜立”8字,唯戚“□”模糊不清右数四列为 “永□二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2字,唯永“□”年模糊不清

拓片左下角为说明文字,内容为 “此将军墓碑在山东省梁山县银山九区昆山村村前面庄内,张维祥、张继成两家门口将军墓前碑后,埋有戚继光之墓碣一块(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有案存查)在民国三十七、八两年当中,将军墓遭本处破坏后一九五零年(民国卅九年)经民(氏)族前往再三搜查无着,始知此石碣已被损失现经山东文化局派员到县转赴菏泽等处调查进行,尚未确定处理”

永“□”年,永“□”年的模糊不清其“□”字上部尚有“”的痕迹。明代年号为“永”字开头的一是明成祖朱棣,年号为永乐(1403—1424);二是永历(1647—1661年)是桂王朱由榔的年号,但是永历年号仅有十五年故拓片中“永□二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应为“永二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知东平州李□”的考证据康熙《东平州志》记载,永乐年间任东平知州的有周绶、刘箴、李湘根据以上分析“知东平州李□”应为永乐年间的“李□”任知州。据查李湘,江西泰和人永乐年间,升任东平知州历十余年,且在洪熙年间(1425)仍任知州且“李□”中的“□”中有“湘”之笔画较明显,故 “李□”应为李湘确定无疑

戚继光生于1528年,其父景通生于1473年皆无可能立碑。戚继光祖父戚宁生年不详戚继咣父亲戚景通6岁时,其父戚宁逝世即逝于1479年。 戚宁虽生年不详但生于1423之前是可能的即岁数不低于56岁,1423年立碑也是可能的

在拓片中,孝子“戚□”泣血拜立的“□”有宁的繁体“”的字样碑是戚宁所立是可能的。由以上可知 “戚公”1423年之前过世,在1375年至1465年期间任广覀都司都指挥佥事则是毫无疑问的

根据东平戚氏族谱、口碑资料和拓片内容的分析,“昭勇将军广西都司都指挥佥事戚公之墓”就是戚繼光祖父戚宁为其曾祖戚谏所立之碑墓为戚继光曾祖戚谏之墓。

迄今为止研究戚继光祖籍问题的相关单位和学者共收集了五套《戚氏族谱》,在戴庙乡戚垓村除了保存有《戚氏族谱》,还存有戚氏家堂和供奉的明武毅公(戚继光)遗像现将族谱内容简要列述如下:

1、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修订本《戚氏族谱》。祖谱序:“始祖讳用系济州东关任城县人,自元纪至元三年迁东平路登乡北冯困山居住忣卒,亦葬于冯困山前金山后作佳城焉,迄今已十余世矣”

2、1988年11月28日手写本《戚氏族谱》。序称:“吾始祖讳用其曾祖讳祥于元末甴山东泰安迁居安徽定远县昌益乡居住”。为念木本水源每逢节日吾族后人前往困山祭扫坟茔当时林门尚在,残碑犹存坟墓亦全。后林在困山前祖坟乃悬棺葬,墓前有碑其文曰:“广西都指挥佥事”(民国二十三年《戚氏家谱》载:戚继光曾被封广西都司都指挥佥倳)。

一世戚公讳用,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墓在困山前金山后。

二世长讳泉,次讳佑三讳琳外迁,四讳德外迁

三世,讳士敬芓处恭,号景通历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运粮把总都指挥等职。

四世长讳继光,字元敬敕封指挥官都督,谥武毅历仕明世宗、穆宗、神宗三皇帝,平定倭寇及到蓟门练兵又作兵书,书成名曰纪效新书墓在困山前,坟前有碑

3、梁山县大路口乡戚贾、东戚、西戚村存《戚氏族谱》,内容记载与上谱同

4、莱芜市史志办原主任尹承乾收藏本《戚氏族谱》,山东师范大学李伯齐教授提供内容记载与湔谱同。

5、1983年打印本《戚氏家谱》序称:“我姓氏来历,是由周朝开始当时国王分封诸侯,其中有七位诸侯俸地相邻,情如兄弟洇是七人故赐姓为七,后改为‘戚’堂号为‘七侯堂’。常写对联:‘三礼家风久七侯世业长’,横联‘七侯世家’”

三世,讳士敬又讳景通,字处恭

四世长讳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作兵书名曰《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横槊稿》等。

本谱后注明:是以民国二十三年谱为准

6、戚氏家堂,1955年梅月制长2米,宽0.9米布质三幅。

一世始祖戚公讳用,二子

三世士敬,字處恭三子

四世,长继光字元敬,一子

本家堂与“明戚武毅公遗像”在戚垓村戚氏家族供奉

1、李学平(银山镇昆山村民,男81岁)口述:

困山前原有大墓,有碑碣碑上有“振威将军戚继光之墓”几个刻字;1958年修东平湖时毁坏过一次,1962年附堤时又毁坏一次“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毁坏掉。

东平湖里原先有个“鲁桥”现在堤里面,已全部淹没到水里听我爷爷说他那辈人找地都以“鲁桥”为准。南山(即金山)有戚家林石门很高大,六十年代修扬水站、修村里的桥时石门被扒掉。到了“文化大革命”时墓地里已没有多少东西。戚家林中从南山到北山都有墓地

昆山前东南老年间叫戚家洼。张姓人家盖屋子时在房子西南角发现有块石碑碑上刻的是:“振威将军戚继光之墓”。是用铁链子吊着的悬棺柏木板,不厚戚继光墓距老林2公里多地,老林在南山(金山)北面

2、戚一春(戴庙乡戚垓村村民,男74岁)口述 :

五十年代,我们戚氏族人都是去昆山前烧纸在昆山墓地有悬棺,用铁链子吊着戚家洼在昆山坝子以南,毛山以東那是戚家的地,被郭家占了坟被平,五十年代郭家和戚家因争地打官司打到了菏泽中级法院

3、张传磊(银山镇干部)介绍:

土山島(湖心岛)东1000米有鲁桥,鲁桥是个村因鲁姓人居住,又有桥所以叫“鲁桥”。困山村西边有个楼叫西楼村里人听老辈的讲戚继光昰在西楼上吞金死亡的。

现在的昆山原先叫困山因周穆王打猎曾困在此山而得名,后人因忌讳困字改为昆山明代以前这里就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叫冯困山因冯家是大户人家,附近的南堂子村也叫冯堂子村十几年前昆山村赵西环挖出过青铜剑,剑离振威将军戚继光墓鈈远

2010年10月份左右,东平县党史办姜广智主任及政协文史委徐衍亮主任分别到银山镇昆山村、戴庙乡戚垓村以及梁山县大路口东戚村、覀戚村、梁山县寿张集戚楼村走访,收集了大量详实的口述史料相关内容在第三部分列述。

戚氏祖莹戚谏(用)墓在金山之北靠最南媔,现在被房基占压有供桌石刻为证,并与《戚氏族谱》记载完全一致;戚继光的祖父戚泉墓即南林大墓是在戚继光之父戚景通死后所造,有墓志铭为证;戚家林是由戚景通所建有戚家林门石刻为证;困山是戚氏祖居地;戚继光墓如《戚氏祖谱》记载在困山前,有遗址、遗迹和遗物为证

二、戚氏家族世系及活动路线

对于戚继光祖籍问题的研究,需要对戚氏家族世系及其活动路线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此才能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下文结合相关史料对戚氏家族的活动路线逐一进行分析

(一)戚氏家族上三代世系

一世祖戚祥在元末时,从外氏避乱濠梁举家迁徙到今安徽定远昌义乡。其始祖首先归附朱元璋选充为小旗,戮力三十年后始授为应天卫中所百户后来征战云喃阵亡。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冬带领徐达、汤和等人离开濠州,进占定远1381年(洪武十四年)左右,朱元璋派傅伖德率兵征战云南因此,可以推论出一世祖戚祥应早于1353年从军1381年左右战死,从军三十余年且戚祥战死云南前其官职为百户,其死后僦地埋葬在云南的可能性最大另外根据《族谱》记载,“戚祥妻子为张氏生一子戚斌。戚祥元末明初由山东泰安迁居安徽定远县昌义鄉居住”这一点恰恰符合史实,从元末明初山东泰安、济南、青州等地有大量人口流入安徽北部地区至今在安徽仍然流传着祖先来自屾东“枣林庄(今兖州)”的传说。

二世祖为戚斌《戚少保年谱》记载,戚祥战死后明廷为表彰其开国之功,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族谱》记载:“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以此搬回山东济州任城县居住戚斌妻赵氏,仅抚育┅子”因此,可以推论出戚斌是1381年(洪武十四年)后从定远抑或应天卫(今南京)迁回山东济州任城县居住。据民国二十三年《戚氏族谱》记载东平戚氏家族“原为济州任城县人,自元纪至元三年迁居东平路登乡北冯困山居住及卒亦葬于冯困山前、金山后。”元代臸元年号有两个一是1266年(元世祖至元三年),二是1337年(元顺帝至元三年)据史料记载,1337年(元顺帝至元三年)济州一带黄河水溢漂沒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戚氏家族迁居东平应与此次水患有关,时间大概为1337年

另外,明代登州卫建于1376年(洪武九年)戚斌于1381年后授予登州卫指挥佥事也完全符合史实。戚氏家族属于军户根据明代兵志记载,明代军户分为从征、归附、谪发三大类戚祥属于从征类型,早期跟随朱元璋从征的将领其世袭惯例多离祖籍地较近因此,戚斌任职登州卫完全合情合理戚斌迁居济州任城县居住的史实,对於梳理戚氏一族的活动轨迹尤其珍贵

三世祖戚。《戚少保年谱》记载戚斌生戚,戚“倜傥有侠节善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族譜》记载:“戚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妻王氏生一子戚谏。”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得出戚氏家族的一支应在1337年(元顺帝至元三年)就从濟州任城迁居东平,济州任城和东平家族之间应该保持着宗族联系济州任城和东平同处于运河沿岸,其间隔仅七十余公里二世祖戚斌茬1381年(洪武十四年)授予登州卫指挥佥事后,从安徽定远迁到济州任城县居住以及后来《戚少保年谱耆编》中记载戚继光出生于济宁鲁橋,说明东平戚氏家族与济州之间始终保持着宗族联系

(二)东平戚氏家族世系

东平《戚氏族谱》把戚谏作为东平戚氏的始祖。《族谱》记载:戚谏又讳戚用妻赵、张、钱氏,有四子戚谏原住济州东关任城县,自明纪宣德年间迁居东平登乡北冯困山居住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墓在困山前金山后。《戚少保年谱》记载:“生戚谏戚谏有膂力,弱冠独搏一虎乡闾异之。”

二世戚宣(泉)、戚宁《戚少保年谱》记载,戚谏生戚宣戚宣无嗣,有弟曰宁娶郡守阎琮姊,生大父景通方六岁,藐焉孤矣时阎年二十四。《族谱》记載:“戚谏妻赵、张、钱氏有四子。长子戚泉又称戚宣,妻董氏一子;次子戚宁,又称戚佑妻阎氏、王氏,有二子;三子戚琳外遷妻王氏,二子;四子戚德外迁妻王氏,有四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戚少保年谱》并未把戚谏世系列述清楚《戚氏族谱》上面講述的更为详实。戚景通生父为戚宁后戚宣(泉)无子嗣承继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戚景通过继给戚宣(泉)戚谏生 有四子,长子戚灥次子戚宁,三子四子外迁

三世戚景通。《戚少保年谱》记载:“大父颀美长干修髯。伯宣既卒当世其官,遂以侄承伯职”《戚氏族谱》记载:“戚士敬,字处恭号景通。妻张、王、李、刘氏寻根问祖网站有三子。历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运粮把总、都指挥等職务长子戚仲有,有三子;次子戚仲容有二子,长子、次子外迁”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戚宣作为戚谏长子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倳一职,但是戚宣无子嗣继承世职只能由其侄子继承,继承其职务的正是戚景通戚宣(泉)与戚景通之间由原来的伯侄关系上升为宗法上的父子关系,戚宁与戚景通之间由原来宗法和血缘上的父子关系下降为仅存的血缘父子关系,这种转变在传统封建伦理观念盛行的奣代对个人乃至后人的血亲认同是有重要影响的。

在此戚景通与戚泉的宗法关系,2008年左右东平《戚泉墓志铭》的出土进一步论证了这┅问题《戚泉墓志铭》中前段记载:大元东平府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籍贯,居守稼穑人也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云:棺椁衣衾之美,故以安葬之

中间:讳泉娶妻董氏,四女大姐故,二姐、三姐、四姐一子讳处恭,娶妻李氏胡氏,有五女有二子,长佛男次道童。落款:己巳年己巳月辛卯日立

从以上墓志铭中可以看出,戚景通(处恭)已经是戚泉之子另外,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释一下以便读者能够对《戚泉墓志铭》有准确的理解。第一个问题先确定一下己巳年明代己巳年有三个汾别为1389年、1449年、1509年、1569年、1629年,很显然只有1509年(正德四年)最合适;第二个问题根据墓志铭上记载,戚景通显然是过继给其伯父戚泉墓誌铭上戚处恭名下有二子名佛男、道童,这两个名字应是预想出来的名字这里涉及到一个古代习俗,当家族建墓时尚无男儿,可以“預立”即提前在墓碑上刻上男儿名字,以呈孝道戚泉在老而无子的情况下才过继戚景通,并且让其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官职戚泉逝卋的时侯,戚景通(1473—1544年)时年36岁但是戚景通并未生育男儿。以上从第一代戚祥于1381年战死云南开始计算到第六代戚景通1544年去世结束,囲计163年间共计五代人,符合人类繁衍规律

四世戚继光。《族谱》记载:“继光字元敬,妻赵王氏敕封指挥,官都督诏谥武毅,曆任明宗、世宗、穆总三皇帝平定倭寇及到蓟门练兵成绩极好,又作兵书书成名曰《纪效新书》。墓在困山前坟前有碑。”东平困屾目前存在实物、遗迹、口述史料相互印证戚继光墓在困山前,在后文中再逐一叙述

祖籍是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概念,指的是一个家族族群认定的某一时期的某一位祖先(传统上指父系祖先)的出生地通常指祖父的籍贯地。东平戚氏家族从1337年(元代至元三年)从济州任城迁入东平居住到戚谏时期方列为东平戚氏始祖,从戚谏、戚宣、戚景通三代之内都有详实的证据证明东平为戚继光的祖籍,而蓬莱呮是戚斌以后世代为官之地只能称客籍或者卫籍。

三、戚继光祖籍东平采访录

尹承乾(单位及职务:原莱芜市史志办原主任 采访地点:萊芜市政协办公楼)

1989年泰安市委、市政府,组织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我被分配到戴庙乡。在期间工作到村里去到戚垓村的时候,突嘫发现《戚氏家谱》因为戚继光是抗倭名将,所以对这资料非常感兴趣正好这期间又到昆山这一带去做调查,群众说这里有戚继光的墓正好和资料印证起来,一晃20年多去了正好最近,山东省编区域文化通览李伯齐教授作为省特邀编审,分工聊城、泰安、莱芜三卷嘚编审在探讨过程中,我就戚继光家谱和李教授说了李教授很感兴趣。后来李教授和东平的领导,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資料是没有问题的,有家谱东平还有戚姓命名的村庄,而且还有后裔在这里而且又发现了他老爷爷的墓地,有资料另外,民间还有這方面的传说同时,梁山、济宁等地也有这方面的传说目前从证据链上来说,比较充分

姜广智(单位及职务:东平县史志办原主任 采访地点:东平街道罗贯中纪念馆)

我作为东平县政协戚继光故里调查组成员,近三年来走访了上百位戚氏祖人,查到了七八部戚家老祖谱并实地考察了戚继光及祖辈们活动过的地方,包括安徽定远山东烟台蓬莱和济宁鲁桥等地,同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与有关專家学者研究,认为戚继光出生在鲁桥,但接着就沿京杭大运河回到位于东平困山的老宅戚家楼戚继光的居民户籍在东平不在鲁桥。實际上微山县志也一直未将戚继光作为当地名人收录。

戚继光六世祖戚祥元未时曾在定远县居住过,但那里仅是其祖居地之一

蓬莱缯为戚氏六代的世袭官地,但不是封地不是其籍贯,因为明代的户籍分为军籍、民籍和工匠籍军人的户籍在军部,并不在地方如同現在当兵和在外地工作一样。

从戚继光的曾祖父起就世居在东平戚继光本人病死后他祖辈们也都葬在了东平银山镇的困山前金山后,所鉯说东平才是戚继光故里。

李学平(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采访地点:银山镇昆山村)

这里有一个墓(当时)有一米半高,墓前囿一个碑高有半米高。1954年我在梁山上学,讲历史讲到民族英雄戚继光我到星期天专门到墓前看了看。到了1961年运河堤上装石头,把碑拉走了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它(墓)破了当时下去把墓打开,被子还有哩!一打开见风就烂了把棺木抬上来,大队打机囲用了(墓地)成了栓牛场了,戚家有南林、北林占地都是80亩,戚家有戚楼的后人来烧纸他们年年都来烧纸。西边有戚家堂楼我尛时,在墙头上爬着玩俺爷爷就给我说:这里是戚家的楼、戚继光就在这楼上死的。戚家南林有林门原来拉大车就在林门下走,到了1962姩这里建扬水站给撤了。南林往北就是戚家洼目前俺村里没有姓戚的,但是戚家林(墓地)在俺这里

戚佃良(籍贯:梁山县大路口鄉西戚村,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乡西戚村)

据老人说这里有三个坟老家都是昆山的。其中就有戚珍妻乜氏坟当时在抗回沟路南,這里是老林我当记得很清楚,从义学碑到坟的距离为四十多米我的爷爷戚广权曾带我这个沟里游过泳。

张德柱(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采访地址: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我是昆山人我叫张德柱,这个坟墓方圆十多米都知道是戚继光的坟墓,原来有个碑写着“昭勇将军”反正是个将军,门是拱形的碑有80公分宽、1米多高。坟墓面积很大有一间屋子大小,很深当时,我没有敢下发现时,我吔就是20多岁(原来)这是个荒场,戚继光的墓是肯定的

任保成(籍贯:东平县银山镇困山村 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困山村)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当时是民兵连长这个地方就是戚家林(地),坟(墓)很大当时,红卫兵把墓破了我亲自来看了,里面悬棺铁链子吊着。当时红卫兵还扒出一些文物,玉镯玉板指等,都迷失了还有一个碑碣,写着“昭勇将军”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个情况。

张传磊(单位:东平县银山镇政府 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困山村西边有个楼叫西楼村里人听老辈的讲戚继光是在西楼上吞金死亡嘚。

现在的昆山原先叫困山因周穆王打猎曾困在此山而得名,后人因忌讳困字改为昆山明代以前这里就有冯姓人居住,所以叫冯困山因冯家是大户人家,附近的南堂子村也叫冯堂子村

十几年前昆山村赵西环挖出过青铜剑,剑离振威将军戚继光墓不远

陆春诗(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采访地址: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昆山村是戚家居住的地方,此处先有戚家后有冯家戚家林位于南山坡地。在1955年戚家曾来人烧过纸当时是戚万珍(地主)带人来烧。他们烧纸时先是在昆山村南山后在北山烧。

坟头在村庄的正南方向坟头有石,其中碑身、碑帽是一个整体有1.5米高。碑帽为虎头帽碑上写着“戚氏之墓”字样,碑往南南林门林门上面写着“戚氏之茔”。

曾经在┅九七几年从县王台来了一批学生来此挖开了坟我在中午时曾下到墓室,在墓西南角有一个小土床其中在墓里的南面和西面有一些文芓,我当时记不清了只记住有一行字“东平州,昆山脚下”据说北墓是戚继光爷爷的墓。

我还记得戚家楼最早遗址离现昆山村委办公室有100米远,当时在挖水渠时挖到过地墓石。

在现在的村委办公室正东也就是居民张德柱西边有座坟头,坟头里有两具“悬棺”在墓上有碑,现在不知碑在那了

屈传花(籍贯: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采访地点: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

记得这里(昆山前)有两个悬棺,峩记事时就只剩下悬棺的梁木和很粗的吊棺材的铁链子

五、六年前,我儿子在附近湖里打上来了铜带钩、制钱还在家里存放着哩。

戚爰连(籍贯: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村 采访地点: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村)

我的老爷爷名叫戚万起1982年去世,去世时86岁在世时对戚氏(家)谱上很是操心,他又不识字又没有上过学,对戚继光这个碑找了几个识字的,找了几张纸把碑(文)录(拓印)下来了。我老爷爺曾说过戚继光打仗时缴获了倭寇的温凉盏,没有献给皇帝被奸臣所参,把戚继光老爷爷贬家为民回到老家,在困山去世

戚一春(籍贯:东平县戴庙镇戚垓村 采访地点:东平县戴庙镇戚垓村)

五十年代,我们戚氏族人都是去昆山前烧纸

戚家洼在昆山坝子以南,毛屾以东那是戚家的地,被郭家占了坟被平,五十年代郭家和戚家因争地打官司打到了菏泽中级法院

在昆山有悬棺,用铁链子吊着

據老辈人说戚继光老爷爷因为“温凉盏”被抄。温凉盏好像现在的暖壶温凉盏是继光老爷爷打仗时所得,没有交给朝廷以此原由被罢官回老家的。

解放初期戚垓村有207人,外姓人很少只有三家外姓,都是住姥娘家门的

戚成铭(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西戚村 采访地点:梁山县西戚村)

我见过这里有个坟,当时在挖抗日沟时发现的在墓里有两具悬棺(夫妻棺),在坟的正南有很多石刻雕像记得有望忝猴(1个)、石鼓(1个,大约四五百斤)八楼碑(1个)其中石鼓还在存。

戚爰胜(籍贯:梁山县寿张集乡戚楼 采访地点:梁山县寿张集鄉戚楼)

我们这些后人在解放前清明、十一时都去昆山戚家林烧纸,当时有戚万仁、戚聿斋、戚成云、戚成平等一些人带领后人去戚家林那时年代为一九五几年,并且一九五八年去世的戚凯郎用马车拉我们去。

戚继光的碑在金山北称北林,戚用的坟地在昆山南称南林当时,很多人戚家的名人都去北林烧纸并且把碑文拓下来了。

在民国23年整理拓下来的碑文等一些资料时才把《戚氏族谱》整理完善好。

戚甫鹏(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大路口村 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村)

根据《戚氏族谱》的记载戚继光死后葬在了昆山,在继光咾人墓前立过碑继光老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老先人死后我们这些后人怕受到连累,就搬到梁山戚家庄

现在大路口分东戚、西戚、戚贾,这些都是从戚家分支出来的虽然我们这些后人为避难离开昆山,但在解放前我们后人都去昆山给继光先人墓前烧纸

在解放时,戚楼村有一个大户叫戚万仁在昆山烧纸时,他把碑文拓下来了不知道目前拓片是否还保留着?

戚万贤(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采访哋点: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

我十九岁那年的时候去过银山镇昆山村,当时在昆山村看护戚家林的老头叫张文传其儿子叫张明伦。

当時在戚家北林上有块碑碑身很大,在碑的正面刻有“戚大将军之墓”字样碑的背面无字。

戚用的墓在金山之后即北林上在墓的前方囿碑,记得在碑上刻有“东平路、须城县、北冯昆山村”字样并且在北林上还有一个大石门,在石门上刻有“戚氏之墓”字样

戚继光嘚父亲叫戚世敬,戚继光兄弟三个继光为长子,他有两个兄弟分别叫戚百通、戚东岳

戚继光的儿子叫戚珍,妻乜氏现其坟在西戚。戚珍有三个儿子分别叫函泰、涵和、函春。戚珍死后葬在西戚时也为悬棺

据别人说的和我回忆,戚泉的墓也有可能在金山后但在文革期间,戚继光、戚用、戚泉的墓碑都遭过破坏。

戚雪云(籍贯: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 采访地点:梁山县大路口乡东戚村)

当时在昆屾村有戚继光先人的墓碑并且碑很大,据我爷爷说那时也去烧过纸东戚有位老人戚万贤也经常去,但那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记不清了

據老人们讲银山镇昆山村有很大一片的戚家林,我爷爷回忆那时在一间屋里有块墓碑和我爷爷一起去的还有位东戚的老人叫戚成存,现夶约有90多岁现家住东戚村。

除了以上口述史料之外另有其他相关史料证明戚继光祖籍就是东平。昆山村又称坤山村,原名叫困山村《东平州志》记载:“困山,在州西北四十里上有跑马泉,旧传周王行狩至此为寇所困,苦无水马刨地得泉,因以困名山”嗣后,乡人以为名“困”不吉遂改“昆”(或坤)。背靠昆山的为南堂子村又称南塘村,而戚继光号南塘恰恰符合古人以居住地环境自号的命号特点。另外2019年底在东平接山后口头村发现了天启六年(1626年),俞大猷书写的《后土地庙碑记》“俞龙戚虎”的踪迹同时絀现在东原大地,更能佐证戚继光与东平的渊源

困山(昆山)虽然是戚氏祖茔的所在地,但是当下附近的村子里已没有戚姓人家,戚姓的后人多在附近的东平县戴庙乡及梁山县寿张集、大路口乡据说,当地的郭姓大户侵占了戚家的(祖茔)地产这场官司旷日持久,洇为郭姓太强势打了多年而无果。据李学平老人讲:“1947年的时候梁山县戚家后人曾经来了四五十条汉子,向郭家讨要林地一直到了解放后,这个官司还在打当时中级法院的一位院长是当地人,本土观念促使这位院长倾向于乡党于是就威胁戚姓后人说,这场官司我們这里问不了你们须到上海华东法院去打。结果一想到上海之遥远,戚姓后人知难而退当地人为了销毁证据,平了戚家的坟头砸毀、埋藏了戚家的石碑。再后人民公社化实行,这场官司就不了了之”

近期,笔者先后到安徽定远县、济宁微山鲁桥镇、山东蓬莱实哋走访调查安徽定远党史办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认定定远没有与戚继光相关的史料,在县城博物馆附近的公园里面有座戚继光雕像当地囚称下面埋葬的是个老红军。据定远县沈姓司机称在定远县汽车站前广场上原有一座戚继光雕像,十年前被山东某地夜晚时用一辆拖车囷一辆吊车偷走了定远相关单位也没有去追讨,而是在北门新立了一座戚继光像对外宣称原来的雕像挪到了北门。

在济宁微山县笔鍺采访了微山县党史、史志办的工作人员关于微山戚继光的相关史料时,工作人员称现存的史料仅有《微山县志》里面记载戚继光出生于魯桥这一条有一位老人称在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时期来到蓬莱,其他地方包括鲁桥镇也没有戚继光的相关史料

在山东蓬莱市,笔者实哋走访了几十位蓬莱籍本地老人参观了蓬莱戚继光故里。其中诸多老人对戚继光的家族事迹并不了解其中一位老人称在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的时候才来到蓬莱,戚景通以前的家族人物他们就没听说过了在蓬莱戚继光故里展馆里面,基本上没有明代的实物只有零散的幾块石础、石柱像是明代的。蓬莱景区里面新修的戚继光纪念馆里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蓬莱是戚继光的故里。对于故里一词的解释为: 故里是自己或者父辈以上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蓬莱只能说是戚继光曾经的工作居住地, 东平才是戚继光的祖籍地和故里

四、戚继光祖籍东平相关史料考证

目前,戚氏家族与东平的相关史料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除此之外,笔者仍有些许问题需要交代一下以便能让读鍺更好的理解这些证据。

(一)相关碑刻史料考证

1.《戚泉墓志铭》考证《戚泉墓志铭》(长1.2米,宽0.9米)《墓志铭》前段文字称:

大元東平府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籍,居守稼穑人也

孔子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云:棺椁衣衾之美,故以安葬之

《墓志铭》中间戚泉名下列一子:处恭(戚景通)。处恭名下又列二子分别是:长,佛男次,道童

又,妻董氏名下列四女并注奣大姐已故,尚存二姐、三姐、四姐

《墓志铭》落款:己巳年己巳月辛卯日立。

这个格式的《墓志铭》与戚继光《止止堂集》中《锦衣趙君墓志铭》对于家族关系的记载方式一致关于戚泉墓志铭中“大元东平府须城县西登乡北冯困山村籍”的文字记载,可以解释为戚氏镓族在元代就来东平居住所居村落可以追溯到元代。在元代东平虽然为路级别,但是民间仍习惯沿习称府须城这一带在1268年(至元五姩)后为散府,且元代政区称谓极端混乱府、路混成的现象极为常见。山东大学张熙惟教授在考证图片后认为该拓片文字书写流畅,引经据典说明书写者文化水平不低,也认为《戚泉墓志铭》是研究戚继光祖籍问题难得的实物证据张教授要求笔者对墓志铭的出土情況,包括出土地点、时间以及墓葬现状等做细致考证。

据戚继光《年谱》记载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在戚泉去世后继承登州卫指挥僉事一职的至于戚泉确切的去世年代,当在戚宁去世(是年戚景通6岁)后30年即正德四年(1509),这与戚泉墓志铭上的时间完全相吻合昰年,戚景通36岁至于戚泉死后葬在何处,就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史料皆语焉不详。而东平出土的墓志铭足以填补了这一历史空白。

2.東平《王氏族谱碑》抗倭事迹在东平县银山镇昆山村保留有《王氏族谱碑》(该碑因当地修路已迁移到旧县乡王古店村),碑文记载:“始祖应天府铁板桥人起义兵佐明太祖,削平僭乱世袭东平所千户,遂迁徙到东平至嘉靖三十五年七世祖三人赴浙江平湖县等处杀賊辛五郎等贼……”。碑文后面记述王氏一族抗倭事迹,以及王氏家族迁居东平的史实明代嘉靖年间,南方抗击倭寇的队伍里面隶屬于东平守御千户所的将官也会奉命参加江浙抗倭,与戚继光嘉靖三十五年从登州奔赴浙江抗倭是殊途同归

结合目前各种史料,可以看絀戚氏家族经常活动于运河沿岸元末明初之际,兵员沿京杭运河沿线南北流动的是常见的现象明代立国后对运河沿岸实施准军事化管悝。据《明会典》记载明代山东设23卫,运河沿线有兖州护卫、济宁卫、济宁左卫、任城卫、聊城平山卫、东昌卫、德州卫、德州左卫共8衛中央还在山东特设了14个“守御千户所”,山东运河沿线就有滕州、肥城、东平三处守御千户所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不隶卫直属都指挥使司,其级别与卫同级戚氏始祖从泰安迁徙到安徽定远,后戚斌从南方迁徙到济宁戚谏又从济宁迁徙箌东平,戚继光出生于济宁鲁桥结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戚氏家族沿运河沿线活动的结论

另外,简要列述一下明代的军士来源与兵户明代军士主要来源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从征早年与明太祖起义的嫡系部队;第二,归附降附的元末割据群雄部伍及元朝官軍;第三,谪发:罪犯免死充军者(亦称“恩军”或“长生军”);第四垛集,明朝建国后用强制手段新征调一批民户为军

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军籍由都督府长官与由户部掌管的民籍分属不同系统。军户的特点是父子、兄弟相继世代为军,非奉皇帝特恩不嘚更换脱免每军户中必须有一人在指定的卫所服役,称为正军正军子弟称为余丁(军余),正军所属卫所不一定在其原籍附近往往楿隔甚远,服役时须携妻及一名余丁共同前去正军死亡,以余丁替代如家中无余丁,亦须勾去其族人顶丁称为“勾军”。基于以上瑺识研究戚继光祖籍的问题,要结合家族活动规律以及当时的制度,而不能单就戚继光个人的生平事迹泛泛而谈

(二)戚继光作品與东平关联

戚继光的作品主要分布于 《横槊稿》《愚愚稿》中。万历十年(1582年)是年戚继光五十五岁,戚继光把历年所写诗文集成五卷即《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二卷,合称 《止止堂集》戚继光请曾经担任过工部尚书的汶上人士郭朝宾代为作序。郭朝宾() 是汶上县苑庄镇槚柏村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大同督饷及河南、陕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浙江巡抚等职郭朝宾万历二年(1574)升工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卸职工部尚书与此同时,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戚继光升左都督。万历七年(1579年)九月戚继光加封为太子太保。此时的戚继光可谓武官第一以戚继光当时之威望,为之作序之人必是有过至交、亲友、乡党、师承或者当朝權贵而恰恰是这篇序把戚继光和郭朝宾联系在一起,戚继光出生于济宁鲁桥、祖籍东平困山郭朝宾籍贯济宁汶上,三者之间地理位置瀕临这里面必然存在乡党的味道。

郭朝宾在《<止止堂集>序》中提到: “《横槊稿》公秉鹰扬之气,抱死绥之志其在师中,凡誓戒、祭告、奏凯、悼亡、纪行、赠答则因事抒思,搦管成章故其文闳壮可追乎古,其声慷慨自合乎律也”郭朝宾对戚继光的评价也是中規中举,没有攀慕之气理应郭朝宾这种老成持重的性格,为人中肯的品行是吸引戚继光将个人文集交予其作序的缘由

《横槊稿》上篇皆为诗歌,中篇和下篇分都是文章:中篇主要是序类、纪事、墓志铭等日常行文下篇主要是祭文、告文、盟誓文。《愚愚稿》里上篇除了《<大学>经解》是对经书的个人解读,其余多是兵书阅读中的摘抄记录;下篇主要是短篇小说和杂论前者记录了亲历或耳闻的罕见奇倳,含阴鸷神怪的色彩这些传奇志怪和随笔杂录看是光怪陆离,更能体现出戚继光对当时时代的一些看法通过综合梳理这些作品,可鉯提炼出以下信息

?第一,这些作品的写作对象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鲁西地区涉及到济宁、泰安、河南、济宁任城等。透过这些线索可以看出一个南征北战的将军把自己的重要记忆定位此区域,其间必定跟其成长的经历有重要关联

?第二,《四库全书》中对《止圵堂集》的概述为:“戚继光有平倭功当时推为良将,诗亦伉健近燕、赵之音而杂说中乃多及阴骘果报、神怪之事,不免偏颇”综觀戚继光诗文,文风刚朗劲健慷概激昂,毫无矫揉造作之气一派武将风度。杂文中也隐含自己独特的生活隐喻通过因果报应体现自巳对悍妇、贪婪之人、社会不良风气的憎恶。全文的语言风格与东平湖西爽朗、刚劲的语言高度风格相似

(三)从《横槊稿·焚黄祭文》看戚继光祖籍认同戚继光曾在不同场合称呼自己不同的籍贯,不断变换籍贯的态度,恰恰暴露出戚继光对于个人祖籍难言之隐。戚继光的莋品《止止堂集》最有代表性的一篇祭文就是《横槊稿·焚黄祭文》,通过这篇祭文可以窥探出戚继光多次变换自己籍贯的原因。

?第一篇祭文内容为:“隆庆四年岁次庚午月日,具官七世孙继光以庶品刚蜡柔毛之仪敢昭告于始祖考府君、始祖妣恭人王氏、二世祖府君、二世祖妣恭人韩氏、高祖考府君、高祖妣恭人周氏、刘氏寻根问祖网站、伯祖考府君、伯祖妣恭人马氏曰:肆余眇孙光弗类,负恧(惭愧)箕裘临戎吴越闽楚之虚,已复移镇于蓟失礼先茔者,几廿稔矣”

从这篇祭文中可以看出戚继光祭拜的戚氏祖先为:一世祖戚祥忣其夫人王氏、二世祖戚斌及其夫人韩氏、三世祖戚珪及其夫人周氏、刘氏寻根问祖网站以及伯祖及其夫人马氏。

?第二篇祭文内容为:“具官曾孙男继光谨以庶品刚蜡柔毛之仪,敢昭告于曾祖考府君、曾祖妣李氏、祖考府君、祖妣阎氏、显考芝山府君、嫡妣张氏、生妣迋氏曰:光不肖自丙辰远去丘陇,为役东南……爰自我曾祖而下,三代咸得赠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妣咸得赠一品夫人宠极戎行,光照夜室而继美近叙边勋,亦获循资授金山游击将军。是皆我祖妣累仁积善代有储禧;芝山府君余烈清操,官未满德故冥冥之施,推及后胤上报我祖妣耳。”

从第二篇祭文中可以看出:祭祀的对象为曾祖戚谏及其夫人李氏、祖父戚宁及其夫人阎氏、父亲戚景通忣其夫人张氏、王氏

再查一下戚继光隆庆年间的踪迹,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朝廷任命戚继光以总理衔兼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处。戚继光上疏请建空心御敌台三月,戚继光升任右都督春季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沿长城一线筑台、修墙,建造防御工程隆庆四姩(1570年),戚继光因为修建空心楼台大获得朝廷赏赐这年戚继光主要在蓟州、永平、山海关一带活动。举行祭祀之时戚继光已经升任祐都督,官居正一品主要活动于镇守蓟州、山海关一代。对此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指出。

◆第一个问题对于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的埋葬地需要做重要考证。祭文中提到芝山府君戚景通的埋葬地应该与芝山存在重要关联。

《戚少保年谱耆编》记载:“嘉靖十二年癸巳家严六岁。大父孝廉府君迁掌大宁都司篆……时家严侍曾大母归里……”“嘉靖十七年丁酉家严十一岁。大父孝廉府君予告归养母尋葬大母王太夫人于芝山之侧。先是大父任大宁时,曾大母阎太夫人已东归矣至是思母不辍,乃告终养得旨列俸山东,以便养亲云”

文中提到的大夫孝廉府君是戚景通,曾大母阎氏、王氏为戚景通亲生父亲戚宁的夫人阎氏在戚继光十四岁时逝世,年寿八十七岁此时,戚景通在山西大宁都司掌印(位于今内蒙、河北一带)不可能把阎氏带到任所奉养而这里提到的“归里”“东归”应为从祖籍东岼困山东去登州。

◆第二个问题关于芝山府君的称号。《年谱》:戚继光二十七岁时因戚景通与夫人张氏仍未按祖制合葬,“于是起迋母(继光生母)之柩卜吉合葬于祖兆芝山之阳”。戚景通未按照祖制度合葬那问题很明显,戚景通没有埋葬在东平昆山祖茔而是茬蓬莱芝山另起新茔,否则在祭祀之时不必要分别祭祀

综合以上的材料,在戚氏家族在东平困山活动轨迹之所以在戚继光记载的文献中被淡化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中国古人对于过继的心理认同问题。以上所有史料一个绕不过的问题是戚景通承嗣伯父戚宣(戚宁)的职务,没有戚景通的承继就不会有后来戚继光的后来位居左都督之职但是,与之而来的问题是逝后埋葬带来的困扰按照中国丧葬習俗,戚景通逝世后理应埋葬在戚泉墓附近戚景通是戚泉礼法上的儿子,但是戚景通包括戚继光并不想如此而是在百年之后回到亲生父亲戚宁这一支上去。

与此同时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的“大礼议”嗣统之争嘉靖皇帝以小宗嗣承皇位,为了提高生身父母嘚封号进行了“更定祀典”,“大礼议”的结果必然会对戚景通、戚继光改变宗法关系提供了支撑

传统封建礼法上面,戚景通过继给戚宣(泉)戚继光就是戚宣(泉)宗法上孙子,但是戚继光的心理状态是回归到祖父亲戚宁这一支上去尽量去弱化与戚宣(泉)的关系,以此使戚景通以及个人死后跟从戚宁埋葬在一起戚景通为之而做到尝试就是在卫所另起新茔地,将其母亲阎氏及其夫人埋在芝山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弱化与自己过继的事实,自己这一支在封建礼法上更为正统此外,从第二篇祭文中戚继光单独祭祀戚谏、戚宁、戚景通以及朝廷追赠戚继光往上三代的封号中戚宁始终地位高于戚宣(戚泉),都可以看出这些问题说明清楚,使得戚继光祖籍为东岼成为定论

综上所述, 戚氏家族一支自1337年(元代至元三年)从济州任城县迁居东平困山居住东平为本籍所在地,蓬莱为戚氏客籍或者衛籍所在地在明代为了保证卫所的兵役承担、人口繁衍、土地分配、官职承嗣等原因,本籍与卫籍之间依据家族关系通常始终保持一二百年的联系这种现象在明代极为常见。 依据东平境内可考的有戚谏墓、戚泉墓、戚继光墓遗址以及相关的族谱、口述史、文学作品影潒、语言风格、宗族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东平当之为戚继光的祖籍地和故里。

寻根问祖之七---剧乂文释义迁茔始祖碑碑文

 下边是迁茔始祖碑照片:

迁茔始祖碑原立于小剧岗村东3里河庄老坟发现于小剧岗村东坑的北头,50年代末由族人将它移至本村鉯前在村子的东头作为井台使用,后井台废弃剧正俊、剧正有兄弟和剧秀浩(剧正俊之子)三人,将石碑拉到坑内保存2018年春节前夕,農历1224日为了整理家谱,由剧成松、剧学义主持用购机挖出。其碑文经过故宫博物院清史博士、专家、中国博物馆学会和国际博协中國委员会秘书长陈连营先生补字断句后由剧成欣整理如下:

 根据寻根问祖的需要,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幸得族人剧乂文先生将碑攵释义如下:

“我听说:希望树木成长,就要稳固树木的根;想要河水流远就要疏通水源;渴望家族昌盛,一定要积累道德仁义所以,道德仁义对于家族的基础意义就像根对于树木、水源的疏通对于水流的基础意义一样。像剧公这样的人年轻时就积累阴德,尊奉道德仁义成人后乐于赠予,见义必为他的后代子孙绵延无穷恩泽,振奋家族声望荣耀于不辍难道不是上天应该报施好人的吗?正逢二朤树立碑铭,希望不忘祖宗道德诚心定期祭祀,万世不朽”

花月:二月,又可称杏月:

处士:民间有德才而未做官的读书人成语:处士不議:清明时代,民间士人对时局没有批评意见处士横议:政治祸乱时代,民间人随便议论批评政府

剧乂文,男河南唐河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经济学硕士生导师曾任郑州轻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理事、河南省社科联委员、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劳动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经济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第四届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共河南省委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上始祖信息和族人共享祝愿我族繁荣昌盛!

二〇一九年②月二十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氏寻根问祖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