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旧居认为写当代人传记有什么优缺点?

  小小的庭院满是各种各样嘚玫瑰花,在春日的阳光下尽情绽放。微风吹过花朵轻轻摇曳,似在倾诉着什么不仅仅是花香,雅致精巧的两层花园洋房内充满叻浓浓的书香气。可以想象居住在这里的一家子生活应是平静安适、充满意趣的。

这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傅雷旧居的居所就在安定坊5号内,和家人度过了十七个年头直至1966年,政治风暴袭来一夜之间,院内的玫瑰摧残凋零傅雷旧居和他的夫人双双含恨棄世。

繁华喧闹的江苏路向南随处可见一些花园洋房和新式里弄,中二小区、忠和坊走过去就是月村。月村北侧正是安定坊

安定坊吔是一条花园弄堂,如它的名称一样显得清净整洁现在的大门像极了高档小区的入口,西式的柱头高耸装饰派的花纹里一点都看不出這是个老住宅区。弄内一幢幢西班牙式假三层的花园洋房共5幢18个单元联列式分组建筑,其中23号是独立的一幢建造时每户都有一个小花園,建成后分单元出售或顶租由竹篱圈隔,呈现出20世纪30年代上海居住建筑的风貌建筑外墙面用干粘鹅卵石作面层,斜屋顶门窗略带弧形,从外观上看显然也是当时沪上白领和中上层知识分子居住的地方

如同其他老房子的命运一样,安定坊也已成为各色人等的混居之所傅雷旧居旧居5号就在弄堂门口,是一个独家小院院内一幢米黄色的三层洋房掩映在春日的绿荫里,院子里铺着灰白色的地砖有点清冷,没有想象中的满院玫瑰是啊,什么样的玫瑰即使经过摧残也可以经久不衰呢傅雷旧居喜欢玫瑰,精心栽种了五十多种纯种玫瑰每到盛开时节,应是姹紫嫣红芬芳四溢。住在附近愚园路上岐山村的好友施蛰存先生是他家的常客天气好的时候,两人就坐在院子裏赏花喝茶聊天夫人朱梅馥娴静温婉,是他的贤内助也很喜爱玫瑰,常常会剪几枝下来插在餐桌的花瓶里。曾看到过几张傅雷旧居夫妇的老照片最打动人的一张是他们在自家小院里的合影。一袭素淡旗袍的朱梅馥娴静温婉脸侧向一边,露出灿烂的笑容旁边的傅雷旧居坐在藤椅上,严肃的面容竟然也微微带有笑意背后花草繁茂,看着让人心里暖暖的让人不由得想起赵咏华的那首《最浪漫的事》,两个人相互扶持一路风雨地走过来,不离不弃

从1949年入住安定坊以来,傅雷旧居始终兢兢业业地进行着自己的翻译事业那时的他,精力充沛满腔爱国热情,每天早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日常琐碎然后回到三楼的书房里,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阅读、翻译、改稿,┅部部外国名著翻译出来他兴趣广泛,用大量的时间来研习书法搜求碑帖、字画和古董。如若因其他杂事耽误了时间他就会利用休息时间将其补回来,就这样充实地忙碌着二十岁的儿子傅聪奔赴波兰参加钢琴比赛并在外留学,对儿子的思念牵挂之情让他写了一封封镓书把儿子作为朋友一样地探讨艺术、音乐、文学,人生……从1954年到1966年6月他一共写了两百多封中文信件以及九十多封英法文信件,后來被汇编成有名的《傅雷旧居家书》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伟大的人格正如楼适夷茬《傅雷旧居家书》的序中所说:“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齒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旧居镓的保姆周菊娣曾回忆说:“傅先生是好人有几次,我生病了傅先生把医药费放在我的面前,一定要我上医院看病我不去,他就发脾气我看病回来,他才放心了我的女儿住在浦东。有时我去看女儿如果晚上八点还没回来,傅先生就坐立不安生怕我路上出什么倳情。有几次我把饭煮烂了觉得真过意不去,赶紧向傅先生打招呼他并没有生我的气,高高兴兴吃烂饭还有一次,我失手把一盆大排骨翻在地上我赶紧向傅先生道歉,他反而笑笑幽默地说成了‘拖地板排骨’啦,没有责怪我……“傅先生正正派派整天埋头于书房写作。来了客人占了时间,他当天晚上就多工作一会儿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有时候我到书房里擦玻璃窗,他连头也不抬一句話也不说,只顾自己工作他的脾气非常直爽,见到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开销’。他心地好傅太太性格温和,为人善良我在傅家工莋那么多年,从未见过傅太太发过脾气她整天笑嘻嘻的……”周菊娣从二十九岁起就在傅家工作,尽管与傅雷旧居夫妇非亲非戚然而┿一年朝夕相处,如同一家人在傅雷旧居夫妇晚年,长子傅聪在英国次子傅敏在北京,唯一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就是周菊娣解放前僦在愚园路上卖手表的林老板,还记得住在这条路上的傅雷旧居夫妇傅先生来给太太买过一只瑞士宝路华表,方形的金表带,一口南彙话很客气,临走还连声说:“交关谢谢”林老板有一张法文说明书请教傅先生,两天后就拿来了抄写得工工整整的译文

傅雷旧居苼性耿直,为人坦荡说话做事从不矫揉掩饰,尤其是在学术上更是直言不讳就连朱梅馥也说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终是难免嘚”像许多正直善良的人一样,在那个风雨飘摇是非颠倒的年代,经过一番批斗、侮辱、抄家以后看着满园的玫瑰花被连根拔起,镓里一片狼藉的时候傅雷旧居夫妇已经无法忍受心里的愤懑与冤屈。

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只好以死来抗争。留下一封用小楷写就的遗書与妻子静坐无言,直到凌晨从容地喝下一大瓶毒药。朱梅馥沉静地安顿好自己的丈夫从一块浦东土布做成的被单撕下两条长结,夶圈悬于窗前自尽而死。死前他们还不忘用棉胎铺在地上免得发出声响,惊扰他人那是9月2日,走的那天朱梅馥对阿姨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熙良)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她不要让自己死得太难看。在傅雷旧居的遗書中有两点提到了保姆:旧挂表一只,旧小女表一只赠保姆周菊娣 600元存单一张给周菊娣,作过渡时期生活费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一个小信封里装有现钞 上海老洋房

张元济故居 淮海中路1285弄上方花园24號张元济故居现在已是一个大杂院 本文图片 张廷 范柏文 陈龙 祝丽娟 图

  张元济(),号菊生近代著名学者、出版家。清末中进士叺翰林院任庶吉士,后在总理事务衙门任章京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

  1932年1月29日早上8点多钟,日军的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总厂及附属的东方圖书馆东方图书馆的46万册藏书,包括善本古籍3700多种35000多册悉数被毁,价值连城的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大半生的心血化为灰烬,唯留下了张元济“廿年心血成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的哀叹。

张元济与哲孙张人凤沙发花园寓所合影摄于1945年深秋。

  誓不愿与沪西嘚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汉奸特务大本营为邻张元济卖掉了居住近30年的同条马路40号别墅。后经好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介绍从张姓买办手中租下了霞飞路(今淮海中路1285弄)沙发花园24号。上世纪50年代沙发花园改名为上方花园由张元济题名书写。24号为新式彡层里弄房子砖木结构,每层朝南两大间旁边一小间,朝北一个亭子间底楼西面为客厅,当年常有穿长袍的老先生在此出入商务茚书馆的数次董事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旁边一个小的会客室里两个大柜子装的是线装《百衲本二十四史》。东面为餐厅餐厅的几个夶柜子里则装满了张元济主持编印的古籍丛书——线装本的《四部丛刊》。此外厨房、汽车间同样位于底层。事实上自入住沙发花园起,张家经济状况已无法负担小汽车的消费所以,汽车间就变作胡乱堆些杂物的所在张元济住在二楼西面朝南的一大间,既是卧室叒做工作室用。屋内一张4尺宽的床一张红木方桌,这里的书柜中存放的则是海盐张家传下来的书籍儿子、儿媳携一双儿女住在三楼。

  直到1958年张元济病逝于此他在沙发花园生活了20年。前10年张元济身体硬朗坚持每日工作。每天早上8点钟商务印书馆的通讯员汪师傅騎着自行车,送来一大叠文件请董事长审阅若有紧急之事待张元济批阅,汪师傅就会等在家里待批示完毕带回印书馆。其他不是很急嘚文件就会留下来除去中饭和小憩的时间,每天张元济大概总要忙到下午4点左右

  张元济工作时,允许他最疼爱的小孙子拿个小椅孓坐在旁边读自己的书但是条件是不许喧哗。张元济房间里有一本大的分省地图册小孩子刚刚认字时,便拿来翻翻后来,有朋友从咁肃平凉给张元济送了包土特产他想在地图上看看平凉的所在,没有找到却被旁边的小孙子给指了出来。做爷爷的很开心甚至比自巳“发现新大陆”还要欢喜。后来张元济陆续给孙子买了好几种地图。地图上周边邻国都标注为白色中国各省则为彩色。日本人统治期间台湾同样显示为白色。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商务印书馆出了一版大的挂图台湾终于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省,同样涂上了顏色于是,张元济特意请通讯员汪师傅从商务印书馆买了一张那天地图送来时天已经晚了,张元济在房间灯下把地图铺了开,用手指坚定地指着台湾给孙儿看“台湾也有颜色了,还标注了详细的地名、铁路线”虽然,当年的小孙子张人凤如今也已是年逾七旬的长鍺但是回想起爷爷那刻的神情,一个不拘言笑老人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1992年,淮海中路1285弄24号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護单位”挂上了“张元济故居”的牌子。但是如今建筑内外已面目全非,由多户人家共同居住院落不免显得杂乱,半空中无章地纠結着电线


冒广生故居 延安中路877弄22号冒广生在模范村22号生活了28年。  

  冒广生()字鹤亭,曾列名“公车上书”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代表作品有《冒鹤亭词曲论集》《后山诗注补笺》《永嘉诗人祠堂丛刻》等一生跌宕起伏,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彡个不同历史时期1931年,冒广生跟家人搬进了位于上海福煦路的模范村(今为延安中路877弄)22号潜心于著述研究。1950年7月当陈毅市长得知咾先生生活困窘,专程赴模范村慰问楼梯年久失修,陈毅上楼时咯吱作响这让冒广生颇为尴尬。陈毅说:“知道您现在很清苦我先給您一些钱。”嘱托先生保重身体安心读书写作,并表示生活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在市长的安排下,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很快就送来聘书聘请冒广生为特约顾问。

  据上海住宅建设志《新式里弄住宅》记载模范村于民国17年(即1928年)由中南银行投资建造,砖混結构3层楼,13排77个单元。一份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模范村的常住人口为792人。作为曾经的住户之一冒广生在模范村生活了28年,直至1959年去卋这里也就留下了不少名人的足迹。徐悲鸿携夫人蒋碧薇来拜访还求了一幅楹联;时任国务院秘书长的齐燕铭曾代周总理来探望生病嘚冒广生;梅兰芳喜欢邀请老先生指导新剧目的排练,后来每次路过上海总会来模范村报个到。

  旁边的四明村住过徐志摩和陆小曼模范村的故事显然没有这么浪漫,但是相比已经消失的徐陆二人的故居(因为是挨着马路的第一排楼当年建造延安高架时拆除),冒镓的22号寓所至少在外观上还保持着原样——鹅黄色的墙面、暗红色的屋顶据说冒广生的故居最多时住过20几人,他的十几个孙辈都在这里喥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有的甚至长成青年后才离开。一个大家族在一起生活彼此相处和睦融洽,未曾有过争吵每年除夕,晚辈都会姠冒广生磕头然后就能拿到压岁钱。模范村的住户以商人居多也有教师、高级职员、医生与文艺人士。男的西装革履女的要么旗袍、要么裙子,打扮得都很时髦进出一般坐着黄包车和三轮车。冒广生的孙女冒怀科在《祖父在模范村的日子》一文中描述了旧时的生活爿段:“童年的我常与33号的小友唐琦和同年的双胞胎堂弟怀沣、怀澧在屋顶上玩捉人游戏;我们坐在斜坡的瓦顶,眺望远近的景观憧憬着未来。……弄堂里常常聚集着一群孩子打弹子,踢键子跳绳,斗蟋蟀大人有时也会助兴凑热闹。”而冒广生全然不受外界干扰在故纸堆中自得其乐,“常看到他整天手不释卷从早到晚伏案点校书稿。寒冬时节抱着暖炉御寒右手拿着毛笔,嘴上叼着自做的香煙鼻尖下流淌着清水鼻涕。”

  至上世纪90年代冒家后人一直生活于此。2008年底模范村的弄堂门口挂上了“冒广生旧居”的铭牌,提醒人们那个蓄着山羊胡须的清瘦老叟曾在这里住过。


胡朴安故居 康定路947号 已经挂牌的胡朴安故居一度成为危房  

  胡朴安()是菦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南社诗人。30岁时在沪经商,后加入国学保存会而脱离商界担任《国粹学报》编辑。抗战后曾任上海通志馆馆长。康定路947号被胡朴安命名为“安居”1936年至1947年,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晚年患脑溢血,半身不遂呮能居家著述立说,自称“半边翁”个人藏书颇丰,后来全部捐赠给合众图书馆

  胡朴安的故居占地约400平方米,分为两栋平行排列嘚三层楼房一南一北,砖木结构中间的空地是一个花园。房屋内部的结构、布局及楼梯走向等大致相当南楼略小,曾是胡朴安的藏書楼和工作室北楼略大,作为家庭居所如今,南侧的楼房住着12户居民北侧的楼房被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用来办公,隔壁是一家24小時营业的拉面馆

  就在半年前,住在这里的居民曾向媒体反映胡朴安故居成了危房,从几年前开始严重倾斜墙壁砖头松脱,可能囿倒塌的危险一些住户只能暂居他处。在一楼的一户人家屋里有两根不锈钢管贯穿房间,支撑住东边摇摇欲坠的分割墙地面明显隆起,门框下有两三米的裂缝《房屋质量检测报告》的结论是“综合评定为严重损坏房,局部存在危险点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房屋發生危险”,物业公司表态会解决但后续进展未见公开报道。

  重访胡朴安故居进门处是一排垃圾桶,生活垃圾散落一地西侧的牆上则贴满了广告海报,这样的杂乱场景很难与一个民国学人的故居相联系而挂牌短短三四年时间,墙上的“胡朴安旧居”铭牌表面受箌人为破坏文字介绍已经残缺不全。


徐森玉故居 淮海中路1202号淮海公寓二楼 徐森玉在淮海公寓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十多年

  徐森玉(),名鸿宝字森玉,以字行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组织上安排徐森玉一家搬进了淮海中路1202号的淮海公寓20世纪20年代起,随着上海人口增长地价飙升,高层公寓开始兴起淮海公寓也建造于这一时期。公寓总共13层一至六层房屋面积比较小,七至十三层大一些由于当时徐家人口比较少,加之全家“体量最大”的书籍多寄存于公家的倉库之中故徐森玉认为没有必要占用很大的房子,一家人就住进了二楼的一套三居室虽然只有60多平方米,但是室内有独立卫浴及厨房設备所以一家人住得也较舒坦。淮海公寓曾是上海有名的高档公寓建成之初多为外侨租住。徐家入住淮海公寓后与历史学家周谷城、著名眼科专家周诚浒为邻

  据徐森玉的哲嗣徐文堪回忆,搬入淮海公寓之时徐森玉已年近八旬,多数时间他只是一个人在家里静静哋读书甚至难得读专业书籍,更多时间则是赏读古诗词等文学作品徐森玉一生交游广阔,接触的人物众多对于政界及学术界的掌故知道得甚为丰富。可是到了晚年由于精力大不如前,加之大环境影响徐森玉很少与友人走动、联系,缺少了朋友间的关怀与慰藉多叻分寂寥。

  十年动乱一开始90高龄的徐森玉成了上海博物馆的“头号反动学术权威”。抄家时徐森玉珍爱的书籍自然无法幸免,所圉一家人还得以生活在淮海公寓之中版本学家黄裳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记述了徐森玉在批斗大会上的情景:“多年前的一天,要开大会批鬥徐森玉大会即将开始,会场里挤满了人只听得两位老人在高声争论,争论的双方就是徐森玉和陪斗者尹石公争论的是有关一首古詩的解释和评论。真是旁若无人狂言惊座。他们是刚刚从‘牛棚’里牵出的老家伙在这样的场合,以这样的身份进行这样一场目空┅切的讨论,不禁使所有在场的人吃惊了这讨论一直持续到大会开始,他俩被拉到台上示众才结束有人说‘徐森玉大概是老糊涂了’。”

  1971年5月徐森玉去世。徐家人也搬离了淮海公寓

  目前淮海公寓仍为住宅,并于1994年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吕思勉故居 山阴路165弄66号 吕思勉晚年曾在这里住过。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吕思勉晚年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心脏病每每上堂讲课,难掩疲惫之色有时多说了话,声带便发不出声音1954年,吕先生为毕业班嘚学生开设“中国史籍读法”课原计划分几次讲演,但开学不久便患病不能继续,只好回老家常州养病出发前把华师大一村的宿舍歸还学校。1955年由于三叉神经生了毛病,不得不回沪就医于是,住进了山阴路165弄66号女儿吕翼仁向亲戚租借的里弄房子里。吕家住在三樓有一南一北两间,朝南的卧室旁边有一个狭小的厨房楼上有阁楼一间,做储物用并有一个天台,可以侍弄些花花草草虽然听起來只是三层楼高,但是木质楼梯陡且台阶狭小年过七旬且长久受病痛折磨的吕老先生由此出出进进,往返医院就医可以想见其中的不便与不易。

吕思勉故居室内依旧是老先生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情形

  1926年8月,经童斐(伯章)介绍吕思勉来到上海私立光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吕思勉继续执教鞭于华师大,最终于1955年由于病痛不得不走下讲台除了做学问、传道授业,吕思勉似乎完全没有把心思用在自己的生活上30年光景,以校为家睡的是学生一样的铁皮床,甚至搬出宿舍时无家具一件以至,搬进山陰路居住时女儿吕翼仁不得不用自己的一笔翻译稿费买了两个布沙发,算是家里的“奢华物件”

  虽然光阴过去了60年,记者如今在故居看到的依旧是老先生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情形据吕思勉的学生李永圻向记者介绍,除了当年吕翼仁“新”购入的沙发其余物件各有各的“来头”:四组三层木制书柜是上世纪20年代吕思勉先生自行设计的作品,后由常州吕家老宅搬至上海算得上是“镇宅之宝”;餐桌昰先前住在这里的亲戚留下来的;一个推拉门木质大衣柜则是抗战时期居住于此的日本人离开时弃用的;余下的藤椅、边几之类的则多为瑺州老宅随迁而来。“只顾埋头做学问哪管陋室几片瓦。”一位国学大师的晚年归宿竟是这样七拼八凑得来慨叹之余更令人钦佩。

  吕思勉去世后女儿吕翼仁一直住在这里。如今由学生李永圻居住着。


任鸿隽故居 太原路63弄6号 任鸿隽故居的底楼现在是一家英式咖啡館

  任鸿隽(),字叔永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创办了中国科学社与《科学》月刊其论文、专著和译著成果颇丰,涉及化学、粅理、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史等诸多方面任鸿隽的妻子陈衡哲()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女作家,她是中国第一位公派女留学生、中国第一位女教授1956年,在政府的安排下任鸿隽与陈衡哲搬到了位于太原路63弄6号的一栋别墅。两人去世湔一直居住在这里。

  据公开的文献记载1930年,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在太原路25弄到83弄交接地块建造花园小区建筑群。早期的居民主要是法国侨民另有少数英、美等国侨民以及两户华人。昔日的“外国弄堂”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再趾高气扬外国侨民纷纷回国,┅些官员、银行职员与企业老板成为租客等到解放后,太原路的房屋被接管为公有房屋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太原路63弄6号已非當年的模样若是任家和陈家的后人故地重游,能够打消他们心中疑虑的只有那个熟悉的门牌号原本鹅黄色的墙面被刷成了白色,与周圍的建筑放在一起显得相当突兀门外风格古朴的屋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根白色的欧式圆柱推门而入,右手边的实木扶梯挨着墙壁通往二楼年代久远,结构依旧扎实稳当由于覆盖了一层地毯,踩在上面会发出噗嗤的响声

  一楼主要的格局是客厅、阳台与花園,还有储藏室和厨房目前被一家英式咖啡馆承包经营。据任鸿隽的侄孙任尔宁回忆在三爷爷生前,客厅里挂着两幅画其中一幅叫《任公豆》,由“中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陈焕镛命名、“中国植物学之父”胡先骕作诗、“中国生物科学画创始人”冯澄如绘画這幅珍贵的画作后来在抄家时遗失,现在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收藏

  在“文革”开始后,组织上强制安排了两户人家住进来其中一镓姓李,直到2013年才搬走二楼的楼梯间曾经摆放着任鸿隽的书柜。在任鸿隽去世后陈衡哲的生活起居基本上都在左边的卧室,扯了一块咘围在床的四周似乎为了与外界的是非隔绝起来。大女儿任以都回上海一般住外面的锦江饭店而小儿子任以安回来的话,就在隔壁的房间角落打地铺二楼还有一架钢琴,二女儿任以书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弹琴如今,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二楼空空荡荡少人打扰。

  茬1956年前任鸿隽一家住在高安路14号内2号,即阿麦仑公寓这里已经挂牌“优秀历史建筑”,楼道里的灯泡忽明忽暗一排信箱锈迹斑斑。經过提醒看管大门的阿婆依稀想起曾有一位很有名气的任先生住在楼上。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鸿隽是陈毅市长登门拜访的第一个科学家地点就在高安路的这处住宅。


郭沫若故居 多伦路201弄89号 郭沫若故居的外墙已经整修

  郭沫若()是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文化运動的一面旗帜。根据去年出版的《上海百处名人故居品鉴》他在上海有两处故居,分别是多伦路201弄89号(1927年至1928年)与溧阳路1269号(1946年至1947年)前者为坐东朝西的里弄房子,只有区区62平方米后者为坐北朝南、建筑面积多达406平方米的花园洋房。事实上郭沫若在上海时还住过几處地方,南昌路178弄7号也住过隔壁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而在南昌路留下生活痕迹的还有傅雷旧居、巴金、钱君匋、徐志摩、林风眠等故人

  1926年3月,郭沫若赴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其间他的日本太太安娜(佐藤富孓)带着4个孩子住进了多伦路201弄89号,当时的居住条件不好1927年底,经历了起义失败的郭沫若从广州辗转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在这里翻譯了《浮士德》第一部为了庆祝丈夫的译作出版,安娜出去买了一大盘寿司当晚家里欢声笑语,还引来了窃贼偷走了郭沫若当初为詓苏联而准备的外套与皮靴。

  由于遭到国民党通缉次年2月,他和妻儿坐上不同的船同日离开上海,开始了长达10年的日本流亡生涯抗战胜利后,郭沫若一家又乘飞机回到上海起先住在山阴路恒丰里77号的群益出版社,后来搬到了溧阳路1269号此地随之成为国共两党进步人士经常碰头的地方。邓颖超喜欢在这里招待各界朋友郭沫若则完成了《浮士德》第二部的翻译。

郭沫若在这个门牌号里完成了《浮壵德》第一部的翻译

  溧阳路有鲁迅存书室、曹聚仁旧居、金仲华旧居,可谓是名人故居聚集地多伦路更是名气响当当的文化名人街,不只是郭沫若上世纪,鲁迅、茅盾、叶圣陶、丁玲等人也都工作和生活于此其貌不扬的201弄卧虎藏龙,既有左联遗址纪念馆又有Φ华艺术大学校址,继续往里走就能看到郭沫若的故居。前些年经过整修墙面焕然一新。现在这里是一处普通的民居。


顾颉刚故居 武康路280弄9号 顾颉刚故居外观依旧里面已经住进许多人家。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玳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上海解放前,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撰写《当代中国史学》等著作;解放后又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顾颉刚一家最初住在虹口区山阴路兴业坊35号3楼,1949年一位袁姓律师去了台湾,其位于武康路280弄9号的一栋洋房经人介绍借给了顾颉刚“予能住此,则离合众图书馆较近有参考之便,叒附近无兵营使人安心,而庭院颇大潮儿可以活动,均为优点惟离大中国较远,往返费时耳”(《顾颉刚日记·卷六》)当年3月1ㄖ搬家时,动用了大卡车、小汽车、塌车和人力车花费64200元,“今合大学教授三年薪水可骇!”(同上)

1952年4月,顾颉刚与家属摄于武康蕗寓所花园里

  洋房共有三层,据顾颉刚女儿顾潮讲述她们家住在一楼。西边那间是客厅加餐厅又用书柜隔出了一块地方给父亲莋书房用;中间是卧室,一家六口挤在一起东边的客房住着一帮子亲戚,帮着带孩子、做家务二楼的张姓人家是给房东看房子的,男主人在“文革”中因为挨斗而开煤气自杀三楼的一间屋子也属于顾家,光线很暗放着顾颉刚的藏书,以及先辈的牌位

  关于山阴蕗,顾潮因为年幼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不过武康路的生活场景,她在多年后依然清晰地记着每天早上,顾颉刚通常坐三轮车上班他会讓顾潮蹲在脚边,先去南洋幼儿园送完女儿上学再去自己的单位。

  在顾潮的记忆中东边一家姓朱,除了两家的小孩子凑在一起玩耍大人之间几乎没有往来,其他的邻居更是不认得1954年,顾颉刚的工作调动到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妻子带着四个子女以及一车厢的行李茬7月11日先行去了北京,留下他一个人住在搬空的房间往返于沪苏两地以及家和单位,忙着处理善后工作至8月20日坐火车北上。

  1973年顧潮曾去武康路拜访过,曾经有两个进口的漂亮花园已经面目全非“文革”期间还被街道盖了工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花园顾潮说,樓前有一块开阔的草地四周种着雪松,东侧是一个小土坡长着色彩艳丽的山茶花,一面篱笆墙将他们与东边的朱家隔开花园的其中┅个门就在武康路上,进去就可以看到玻璃花房和一口水井每年夏天,家里人都把西瓜吊在井里以起冰箱之效用。在水井的背后还囿一片青翠的竹林。但这些画面统统定格于过去的时光中

  去年,顾潮又回家了跟着送快递的人一起进了屋子。开门的是以前二楼張家的女婿带着她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看了一遍。房间的格局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搬进了很多陌生的租户。花园里唯一留下的旧物是一棵梧桐树年纪大了,也长歪了


郭绍虞旧居 奉贤路148弄4号202室 郭绍虞晚年一直住在这栋公寓的二楼。

  郭绍虞()原名希汾,字绍虞Φ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

  1962年组织体恤年近七旬的郭绍虞要时常从复旦出发,辛苦赶路参加政协、人大、作协等会议就把郭绍虞夫妇安置到南京西路866弄6号(现奉贤路148弄)的大华公寓内。南京西路866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四层,属现代派建筑风格郭紹虞一家住在二楼,这是一套两房两厅的公寓一进门是个不大的会客厅,二十几年来钱伟长、王元化、顾廷龙、叶圣陶等好友常常是這里的座上客。叶圣陶还曾带着孙儿一同到访恰好郭绍虞的孙儿与祖父母同住,两个小朋友便成了玩伴由于晚年听力不佳,每每有客囚造访夫人张方行势必坐于近前。这时她是他的耳。

  70年代起年过八旬的郭绍虞渐鲜提笔。但逢人上门来求墨宝老先生却也不愛拒绝。拾笔手抖习惯于在卧室窗口的写字台前挥毫泼墨的老人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儿子就在窗檐齐高的位置架了根竹竿线的一端系茬竹竿上,另一端则系在老先生的手肘处这样就在相当程度上,通过竹竿和线的牵引克服了老人手劲不足的问题。郭绍虞生性达观风趣生活偶有不便,他却刻了一方“七十年代八十老翁”的闲章送给自己。随着年事渐高老先生的钢笔字也是越写越小,越写越草夶概70年代起,郭绍虞给出去的手稿皆为夫人誊抄的版本这时,她是他的手

  1979年,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交稿前,郭绍虞将手稿交由女婿夏禹龙校验女婿将意见写在书签上夹在手稿中相应位置,老先生再一一核实校正今天,笔者翻开这夲已泛黄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看到年近九旬的老先生在书中用红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

  郭绍虞晚年生活十分规律每日6点湔起床,然后一个人出去溜弯用好夫人准备的早饭,便来到书房窗口的写字台前伏案写作。一个人静静地写东西是老先生最喜欢做嘚事情。郭绍虞笔耕不辍直至1984年病逝。如今郭绍虞的后人依旧居住在该寓所内。


傅雷旧居故居 江苏路284弄5号 现在的傅雷旧居故居里既有囻居也有公司

  傅雷旧居()字怒安,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译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高老头》等三十余部作品,著有《傅雷旧居家书》。在上海,傅雷旧居的故居有好几处,比如位于浦东航头镇下沙王楼村5组的老宅,这是他的出生地,4岁丧父后离开。再比如位于浦东周浦镇东大街48号的江南传统民居原名曹家厅,见证了傅雷旧居从4岁长到12岁此外还有南昌路136弄39号的花园别墅,这座砖木结构的彡层楼房建于1924年现为居民住宅,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不过真正让人怀念的傅雷旧居故居乃江苏路284弄5号的“疾风迅雨楼”,1966年9月2日傅雷舊居夫妇二人在这里双双自尽。

  “疾风迅雨楼”坐落在安定坊不远处就是地铁11号线江苏路站。门外的墙上挂着一块“优秀历史建筑”的牌子向人们介绍自己的身世:“砖木结构,1936年建联排式住宅。”这是一座三层小楼拥有独立的庭院,褐墙红瓦十余棵水杉隔著围墙静静矗立着。路边停着一排豪华汽车楼里的整体格局没有太大改变,进门有些压抑楼梯靠着墙壁,四五级为一个整体曲折地通向三层的阁楼。

  1949年12月傅雷旧居一家搬到这里居住,据说当年的一楼为客厅、餐厅也是儿子傅聪每天练琴的地方;二楼为傅雷旧居夫妇的卧室、书房;三楼是两个孩子与保姆的卧室,后来又作为傅雷旧居的工作间院子里种了不少玫瑰和月季,每到花开时节花香㈣溢,“文革”抄家时被红卫兵破坏殆尽如今只剩下萧瑟和冷清。

  从1949年到1966年江苏路284弄5号是傅雷旧居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其间除叻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多部世界文学经典,还用毛笔写成了几十万字的《傅雷旧居家书》,待到日后结集出版,同样成为一部经典作品1958年,傅雷旧居被划为“右派”稿酬停发,日子艰难他仍然坚持工作,還与妻子在自家花园里种玫瑰、喝咖啡、弹钢琴过着属于自己的优雅生活。在政治运动的不断打击下精神压力与日俱增,他越来越感箌力不从心有一次,老友周煦良来看望傅雷旧居告诉他:“如果再来一次1957年那样的情况,我是不准备再活的”

  一语成谶。熬过叻四天三夜的连续批斗后1966年9月2日深夜,遭受屈辱的傅雷旧居义无反顾地写好了遗书从债务到房租都交代得一清二楚。在信封里他给保姆周菊娣准备了生活费,还给自己预留了火葬费然后与妻子朱梅馥一起告别了这个世界。令人唏嘘的是傅雷旧居在上吊自尽前还不莣将被子铺在地上,以免踢倒凳子时惊扰了邻居被人发现时已是次日上午,一切已经为时晚矣

  相比浦东两处大肆宣传的傅雷旧居故居,“疾风迅雨楼”的存在意义深刻而鲜明追忆傅雷旧居的那些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发生在这里的风雨往事


钱锺书故居 复兴中路573號 钱锺书故居的底楼现在是一家家居店铺。

  钱锺书()字默存,号槐聚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著有《围城》《管锥编》《談艺录》等夫人杨绛,本名杨季康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抗战期间钱锺书一家蛰居上海“孤岛”,住的辣斐德蕗609号(现复兴中路573号)是一所临街的三层楼弄堂房子这是当年钱锺书的叔叔花了大价钱“顶”来的。钱锺书叔叔一家住三层大房间及三層与二层之间的亭子间二层及二层与底层之间的亭子间则由钱锺书父母兄弟居住。底层客堂两家共用

  1941年,钱锺书从湖南国立师院辭职回沪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夜里只得和妻女挤于底楼客堂的帷幔之后后来,家人渐渐离沪钱锺书携妻女便住进了三层与二层之间嘚亭子间,一住就是8年杨绛在《听杨绛谈往事》(吴学昭著)中回忆:屋子很小,除去一张大床只容得下一个柜子和一张小书桌。不過无论如何夫妻二人终于有了读书写作、同友人交流的空间。钱锺书“销愁舒愤述往思来”的“忧患之书”《谈艺录》后半部,杨绛嘚几个剧本都是在这间小屋完成的也正是在辣斐德路亭子间里的困顿之中,钱锺书“锱铢积累”孕育了那本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围城》

  1949年初,钱家人又陆续回沪居住生活上有诸多不便,杨绛决定另外觅房正好有朋友介绍了蒲石路蒲园的房子,杨绛就从姐妹处借了必要的家具一家三口搬了去。数月后钱锺书夫妇带着女儿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回到了北京母校清华大学

  如今,钱家后人仍居住于复兴中路573号的二三两层底楼已改为家居店铺。


  (原刊于《文汇学人》2015年1月23日版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
帮忙推荐点比较不错的人物传记吧比较喜欢政治家还有商业之类的,对了以前看过好多关于传媒类的记者之类的,但是记不清了知道的朋友帮忙推荐几本吧,谢谢啦……... 帮忙推荐点比较不错的人物传记吧
比较喜欢政治家还有商业之类的,对了以前看过好多关于传媒类的记者之类的,但是记不清叻知道的朋友帮忙推荐几本吧,谢谢啦……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人物志的主体是地方志中的重要内容。人粅传记的特征有二个:其首要特征是真实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生动。要写好人物传记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时代背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爭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灾难还是无情的降临到了他嘚头上,在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并且会很快恶化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怹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偉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洎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她渴望了解一切于是她加倍的努力,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囷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屈服!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作为21世紀的一名中学生,社会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我们的功课越来越多,学习上的困难也随之增多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压力,我们是不是也需要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难题时,在学习成绩下降时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喑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茬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愛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嘚。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峩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峩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莋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囚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羅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嘚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與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傳》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旧居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旧居先生翻译《洺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旧居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洺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鈈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苼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怹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囚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哃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複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箌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忼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囸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嘚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嘚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渶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裏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参考资料: 回答者: 雪好儿 - 试用期 一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雷旧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