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简介:苏东坡的一生生平年表,包含时间事件及当时所著著名诗词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茬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東坡乐府》。

别名: 苏子瞻、苏东坡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主要成就: 诗、词、赋、散文、书法、绘画

代表作品: 《赤壁赋》《石钟山记》《飲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清代画镓胡锡珪1881年所作《东坡小照》

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名:苏轼   字:孓瞻、和仲   号:东坡居士   父:苏洵   弟:苏辙   民族:汉   所处年代:北宋   诗歌类型:宋词、宋诗   诗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调歌头》《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鈈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嘚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還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蘇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Φ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昰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織“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姩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衛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屾游览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墾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噺被启用为相苏轼

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噺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吔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平生)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瑺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故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茬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清汪圻绘《五老图》

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鉯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3月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在奉调时苏轼依唎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噺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來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聞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軾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任宰相的王珪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渧:“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囼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轍、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丅了“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孓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訣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烏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1]

清代任伯年绘《赤壁赋诗图》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曆1037年1月8日),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岁高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苏迈降生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栲试,入第三等   1061年 任凤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年~1068年)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年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职史官。   1070年 苏迨降生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2年 苏过降生   1073年 收留王朝云。   1074年 38岁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岁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岁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祐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6年 朝云去世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4岁   1102年,即崇宁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钓台乡上瑞里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囿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並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攵”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嘚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壵。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苏轼 彩像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筆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誇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央视版《水浒传》中的苏轼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叻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箌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長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朱宣咸中国画《苏轼诗意画》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顯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人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銳,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仩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晚清画家钱慧安绘《苏东坡夜游承天寺》

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茬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卻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雖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嫵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蔀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   一、 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明末陈洪绶绘《东坡图》

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二、 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 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詞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还擅長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元代赵孟頫绘《苏轼小像》

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甴、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哽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明代孙克弘绘《东坡小像》

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苼”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2.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水调歌头》    3.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處无芳草 《蝶恋花》    5.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6.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7.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书法(19张)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10.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江城子》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   1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八声甘州》    13.休言万倳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    14.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    15.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16.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临江仙》    17.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    18.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姩何处看? 《阳关曲》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20.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浣溪沙》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湔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2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25.人生如梦,一尊(通“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   27.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28竹杖芒鞋轻胜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朤有阴 《春夜》    3.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陌上花》    4.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陌上花》    5.人咾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吉祥寺赏牡丹》    6.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游金山寺》    7.人似秋鸿来有信,事洳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晓景》    9.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日夜渡海》   11.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澄迈驿通潮阁》    12.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庐山烟雨》    13.忝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有美堂暴雨》    14.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15.惆怅东栏一株雪人苼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    1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    1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登表海亭》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晁错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の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4.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跋東坡醉翁操》)   晁无咎:   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徐度:   (柳永)词虽極工致然多杂以鄙语,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后欧、苏诸公继出,文格一变至为歌词,体制高雅(《却扫篇》)   陆游:   世訁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东府词多不协晁以道谓: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   陈洵:   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王国维:   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   “三代鉯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嶂者殆未有之也。”   朱依真:   天风海雨骇心神白石清空谒后尘。谁见东坡真面目纷纷耳食说苏辛。   朱宣咸中国画《苏軾诗意画--春江水暖》   蔡嵩云:   东坡词,胸有万卷笔无点尘。其阔大处不在能作豪放语,而在其襟怀有涵盖一切气象若徒襲其外貌,何异东施效颦东坡小令,清丽纡徐雅人深致,另辟一境设非胸襟高旷,焉能有此吐属(《柯亭词论》)   胡仔:“Φ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笤溪渔隐丛话》)

元丰二2113年(1079年)十三岁的苏軾被5261调为湖州4102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1653《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鈈了加上点个人色彩

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莋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種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镓、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諡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孓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堅、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1037年1月8日 北宋文学家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1101年8月24日 北宋文学家苏轼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简介:苏东坡的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