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种晋fu9195被杀?

高光效大豆品选育及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
时间: 1:00:23
&&&&&&&&&&&&世界大豆主产国生产优势分析 9&&&&强化信息服务促进黑龙江大豆在期货市场保值 10&&&&内蒙古大豆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 11&&&&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业现状和发展战略与措施 12&&&&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展大豆高油育种 13&&&&徐州市大豆品种布局与生产发展规划建议 14&&&&湖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品种推广应用情况简介 15&&&&谈谈南方大豆生产的发展 16&&&&培育专用大豆、开发特色产业,振兴南方大豆 17&&&&高光效大豆品选育及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 18&&&&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主栽大豆品种品质变化及评价的研究 19&&&&辐射诱变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及其应用 20&&&&浅谈大豆辐射育种研究动向 21&&&&大豆海南加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2&&&&大豆科学育种体系研究与超高产育种实践 23&&&&吉林大豆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24&&&&吉林省年大豆品种选育概况 25&&&&夏大豆在吉林省大豆育种中应用的探讨 26&&&&大豆密植品种吉密豆1号选育、矮秆资源创新 27&&&&大豆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现象在株型育种上应用的初报 28&&&&吉林省育成大豆品种品质性状分析 29&&&&杂交大豆育种程序与方法的探讨 30&&&&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基础拓宽 31&&&&我国大豆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方向 32&&&&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33&&&&国家大豆区域试验的成绩与建议 34&&&&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试验点的评价和管理 35&&&&60CO-Γ射线辐照剂量对大豆致变效应的研究 36&&&&河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亲本来源分析 37&&&&大豆MS1轮回群体品质改良效应与分离特性 38&&&&大豆脂氧酶缺失突变基因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39&&&&早熟大豆品种选育的实践与体会 40&&&&试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大豆品种的高产稳产性 41&&&&大豆品种抗旱性鉴定及其研究 42&&&&春播大豆不同时期高产生态型对比研究 43&&&&夏大豆优异种质商7608的育种价值分析 44&&&&河南省大豆育种发展方向探讨 45&&&&黄淮南片生态区夏大豆主推品种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46&&&&大豆杂交方法与技巧 47&&&&大豆产量与若干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与选择 48&&&&四川地区夏大豆极晚熟品种(冬豆)选育的几个问题 49&&&&遗传统计软件GENETICSTATISTICS2.5的编制 50&&&&SSR引物挖掘的算法研究 51&&&&大豆作图群体的建立 53&&&&大豆品质性状的多年多点QTL分析 54&&&&大豆过敏蛋白与品种改良 55&&&&利用生化标记辅助选育脂肪氧化酶及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基因聚合的大豆新种质 56&&&&耐萎蔫大豆品种根系和地上部性状的遗传分析 57&&&&大豆生育期结构性状的遗传分析 58&&&&大豆品质性状QTLS的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研究 59&&&&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60&&&&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研究 61&&&&大豆芽期耐旱性QTL定位 62&&&&大豆SSR-AFLP标记遗传连锁图构建及控制大豆种子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基因定位 63&&&&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绥农22号的选育及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64&&&&大豆新品种合丰47产量评价和分析 65&&&&高油大豆新品种九农26号选育报告 66&&&&高油大豆新品种九农28号选育报告 67&&&&蒙豆14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68&&&&大豆新品种蒙豆15号的选育 69&&&&大豆新品种吉育74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70&&&&高油高蛋白大豆长农15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71&&&&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长农16号 72&&&&具有顶端长花序的高产大豆新品种沈农8号 73&&&&国审大豆新品种辽首2号大豆特征、特性报告 74&&&&缺失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和脂肪氧化酶2、3的大豆新品种中黄16 75&&&&高油大豆品种中黄24 76&&&&高产大豆品种中黄25 77&&&&低豆腥味和低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品种中黄28的选育 78&&&&缺失脂肪氧化酶2和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大豆新品种中黄31 79&&&&夏大豆品种山宁12号 80&&&&高产、高油双抗早熟夏大豆齐黄29的选育 81&&&&高油大豆新品种晋豆29号的选育 82&&&&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晋遗30号及栽培要点 83&&&&抗大豆胞囊线虫病4号生理小种新品种晋豆31号的选育 84&&&&抗旱高产大豆新品种晋豆32号选育 85&&&&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周豆11号的选育 86&&&&高产优质大豆周豆12号的选育 87&&&&脂肪蛋白双优高产种质周95(17)-2创新研究 88&&&&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选育 89&&&&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皖豆24号 90&&&&高抗倒伏大豆新品种国审合豆3号选育 91&&&&南农88-31的选育和产量突破研究及大豆超级品种培育途径 92&&&&黄淮夏大豆新品种徐豆12号的选育 93&&&&南方夏大豆极早熟品种中豆33和中豆34的选育 94&&&&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湘春豆21号 95&&&&高油、高产春大豆新品种湘春豆22号的选育 96&&&&优质高抗大豆贡豆14的选育 97&&&&优质大豆贡豆15的选育 98&&&&南方丘区大豆种植新模式 99&&&&关于高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基本特点的商榷 100&&&&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运用的辨证法 101&&&&干旱胁迫下种衣剂对大豆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102&&&&中国大豆机械化栽培 103&&&&合丰42号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104&&&&春大豆亩产300公斤机理的探讨 105&&&&不同栽培措施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的初步分析 106&&&&高蛋白高产大豆新品种黑农43的高效生产技术 107&&&&不同栽培措施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108&&&&环境因素对大豆化学品质及产量影响研究 109&&&&生化长效种衣剂对大豆叶片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110&&&&大豆品种吉密豆1号的垄作密植机械栽培规程简介 111&&&&吉林省优质、高产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积累规律初探 112&&&&大豆超级种培育的若干产量生理问题 113&&&&覆膜菜用大豆生长发育规律及产量构成的研究 114&&&&北方春大豆在水田改旱田地块上种植技术 115&&&&北方春大豆品种辽首2号大豆丰产栽培技术 116&&&&新疆大豆种植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 117&&&&伊犁地区大豆产业化基地建设 117&&&&新疆新源垦区大豆高产技术要点 118&&&&北疆棉区春大豆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 119&&&&东北农民大豆科技需求调查 120&&&&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与优势分析 121&&&&不同群体条件下调节剂SHK-6对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株型产量的影响 122&&&&栽培措施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及其指标的影响 123&&&&大豆脂肪蛋白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双重筛选的逐步回归研究 124&&&&夏大豆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125&&&&大豆新品种地神22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 126&&&&神豆系列亩产200公斤无公害大豆栽培模式及调控策略 127&&&&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策略 128&&&&不同播期、施肥量对神豆2号的影响 129&&&&不同播种期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30&&&&南方优质双高大豆新品种的开发利用 131&&&&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三、四粒荚变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3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对田间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133&&&&大豆群体素质评价指标的初步研究 134&&&&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生理研究 135&&&&大豆品质生态特性与其遗传表达的研究 136&&&&利用根箱法解析苗期大豆吸收氮磷及其在根际分布的特征 137&&&&大豆超微结构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138&&&&硫素营养对大豆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139&&&&大豆光富集生理研究 140&&&&大豆品种(系)间耐光氧化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141&&&&高光效大豆品种表观光合作用研究 142&&&&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基因型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43&&&&东北三省大豆品质生态差异 144&&&&东北三省大豆品质生态区划 145&&&&东北三省大豆异黄酮含量的生态差异 146&&&&水氮耦合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7&&&&黑龙江省不同纬度气候因子对大豆品质影响的相关分析 148&&&&锰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 149&&&&大豆源库关系研究浅析 150&&&&影响大豆脂肪含量的限制因子及大豆高油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51&&&&不同种植条件下长花序短果枝大豆沈农6号的光合性能分析 152&&&&大豆石灰性缺铁现象的分析与补救 153&&&&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80%胺鲜酯·甲哌鎓可溶性粉剂对大豆产量与品质高效表达的调控生理机制 154&&&&烟粉虱若虫在夏大豆植株上的分布研究 155&&&&铝毒对大豆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156&&&&铝对大豆根系分泌物的影响研究 157&&&&锰对大豆根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158&&&&大豆根缘细胞对铝毒的响应及抗铝功能研究 159&&&&黑龙江野生大豆及栽培大豆高异黄酮种质资源筛选 160&&&&利用野生大豆资源创新优质抗病大豆新种质 161&&&&ANALYSISOFGENETICUNIFORMITYOFTHENORTHEASTCHINESESOYBEANGERMPLASMUSINGDNAMARKERS 162&&&&关于栽培大豆的起源问题 163&&&&辽宁新宾县原位保护区野生大豆(GLYCINSOJASIEB.ETZUCC.)遗传多样性分析 164&&&&影响遗传多样性评价的因素分析:以湖南和湖北大豆(GLYCINEMAX)比较为例 165&&&&中国黄淮和南方夏大豆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及分化研究 166&&&&我国北方野生大豆存在TIF类型的大豆KUNITZ胰蛋白酶抑制剂 167&&&&中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168&&&&大豆核心种质的脂肪氧化酶缺失分析 169&&&&吉林省大豆品种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170&&&&湖北省大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 171&&&&大豆籽粒中磷组分和低植酸突变体特性的研究 172&&&&云南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73&&&&福建栽培大豆品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聚类分析 174&&&&研究提高大豆抗病性措施概述 175&&&&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品种(系)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176&&&&国外大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分析 177&&&&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178&&&&大豆对SMV1株系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 179&&&&.大豆抗SMV3号株系成株抗性机制及其抗源创新的研究 180&&&&浙春3号及其亲本和后代品系抗花叶病毒病基因型的分子标记辅助鉴定 181&&&&大豆对SMV抗扩展特性的鉴定、遗传和育种利用研究 182&&&&大豆根腐病菌(FUSARIUMOXYSPORUM)病生理学及种衣剂抑菌试验的研究 183&&&&大豆抗疫霉病菌的生理生化机制 184&&&&土壤优势真菌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 185&&&&大豆疫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186&&&&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内源激素变化规律的研究 187&&&&大豆抗灰斑病菌多个生理小种资源的筛选 188&&&&过敏蛋白缺失优异种质的发掘 189&&&&大豆灰斑病种质资源的特异性指数(SI)分析 190&&&&大豆抗胞囊线虫病基因类似物的获得 191&&&&植物抗病基因类似序列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策略 192&&&&抗感大豆胞囊线虫病品种内源激素变化的研究 193&&&&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研究 195&&&&大豆根际部分植物寄生线虫的鉴定结果 196&&&&大豆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相关分析研究 197&&&&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的遗传分析及抗性QTL的定位 198&&&&杂交F2代大豆食心虫抗性性状分析 199&&&&抗烟粉虱大豆种质的筛选和抗性机制初探 200&&&&大豆田间杂草群落消长规律及防除对策的研究 201&&&&北方春大豆田苗出后药剂除草技术初报 202&&&&大豆SR-EF基因研究 203&&&&CLONINGANDCOMPARATIVEANALYSISOFTHEGENEENCODINGDIACYLGLYCEROLACYLTRANSFERASE(DAGAT)FROMWILDTYPEANDCULTIVATEDSOYBEANPLANTS 204&&&&热激诱导HSP70基因的高效表达及其对大豆花荚离层区细胞能量供应和花荚脱落率的影响 205&&&&大豆叶片衰老指示基因GMSL的克隆及表达 205&&&&大豆热激转录因子基因GMHSFA1的克隆、结构分析及功能鉴定 206&&&&大豆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 207&&&&大豆维生素E含量分析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分离 208&&&&INVOLVEMENTOFANOVELLEUCINE-RICHREPEATRECEPTOR-LIKEKINASEGMSRKINREGULATIONOFSOYBEANLEAFSENESCENCE 209&&&&两个大豆衰老相关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启动子克隆 210&&&&一个新的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过表达研究 211&&&&大豆芽期耐旱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分析 212&&&&豆科可穿梭分子标记的研究 213&&&&豆科比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214&&&&几种豆科植物控制花型发育基因-CYC-LIKE基因的比较功能基因组研究 215&&&&获得转反义PEP基因超高油大豆 216&&&&转基因大豆的生产和研发现状 217&&&&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系统的优化 218&&&&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基因逃逸分子验证及遗传分析 219&&&&大豆皂甙的生理功能及其应用 220&&&&大豆加工品质的资源筛选和遗传改良的研究 221&&&&大豆加工品质的资源筛选和遗传改良的研究 222&&&&大豆加工研究新进展 223&&&&超临界CO2技术综合利用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的研究 224&&&&大豆油墨的研究概况 225&&&&大豆脱臭馏出物中天然维生素E的提取 226&&&&大豆牛乳酸凝乳加工工艺的研究 227&&&&大豆生物柴油的制备研究 228&&&&转基因大豆制品半定量检测方法研究 229&&&&大豆蛋白生物修饰产物特性研究 230&&&&采用近红外透射技术进行大豆整粒品质分析 231&&&&大豆异黄铜甙元提取方法的研究 232&&&&可再生蛋白纤维--大豆蛋白纤维 233&&&&《大豆科学》的综合评价 234&&&&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的沿革 235&&&&意大利VELP(威尔普)公司产品 238&&&&&&&&&&&&世界大豆主产国生产优势分析&&&&--以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为例&&&&汤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026)&&&&本文以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四个大豆主产国为例,从大豆分布、面积、单产、总产、品质等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中国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50%以上)以及黄淮地区的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面积和总产均占全国的20%以上)等省,美国主要集中在大湖区西南部及周围地区(艾奥瓦、依利诺斯、明尼苏达、印地安那四个州的大豆面积占全国的44%,产量占48%),巴西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南大河州、巴拉那州、马托格罗索州、南马托格罗索州的产量就占全国的80%),阿根廷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圣菲省、科尔多瓦省、布宜诺斯艾利斯三个省(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从面积来看,2004年美国以2994万公顷远远超过排在第二位的巴西(2147万公顷),稳居世界第一,阿根廷以1395万公顷排第三位,中国则以1058万公顷居第四,近几年我国大豆的发展一直落后于美国、巴西、阿根廷,1977年巴西大豆面积首次超过我国,2001年后阿根廷也超过了我国,尤其是巴西,2004年和2001年相比面积增加超过了50%;从单产看,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单产基本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总体上大大高于我国,年五年平均排列,美国(2584kg/hm2)巴西(2553kg/hm2)阿根廷(2532kg/hm2)中国(1707kg/hm2);从总产看,与面积、单产排列相同,2004年美国(8574万吨)巴西(4921万吨)阿根廷(3200万吨)中国(1775万吨);从品质来看,脂肪含量阿根廷巴西美国中国,蛋白质含量中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结论:我国大豆在生产规模、单产水平、油分含量等指标上都不及美国和南美州大豆主产国,但蛋白质含量远高于美国和南美国家。由于近几年国内农业政策的支持以及国际市场的刺激,南美尤其是巴西的大豆面积急剧增加。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美国、巴西、阿根廷的单产水平都高于我国,但同时绿色非转基因大豆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所在。从自然生态条件来看,我国东北四省区比较适合高油大豆生长,而黄淮海地区较适宜高蛋白大豆的发展,但总体上脂肪含量低于其他三国,但蛋白质含量是四国中最高的。因此,高蛋白大豆在我国发展前景广阔,高油大豆的发展还有待于培育出更多的高油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关键词:大豆生产优势&&&&&&&&强化信息服务促进黑龙江大豆在期货市场保值&&&&潘琦李能建李哲邓惠敏李璐露邵立红张树滨&&&&(黑龙江省农业信息中心哈尔滨150090)&&&&一、期货市场和国内期货交易所的现状&&&&期货市场最早诞生于美国芝加哥。186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期货标准合约,对商品数量、质量、交货时间和地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现代期货交易的诞生。&&&&我国在上个世纪末开始成立期货交易所。在经过优胜劣败的竞争后,目前我国3家期货交易所中,有2家是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他们是郑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以小麦为主,另一家是大连商品交易所(大商所)交易品种以大豆、玉米为主。&&&&二、近年来期货对黑龙江大豆市场的影响&&&&2003年入秋后,国内外大豆价格节节攀升,大商所提供了大豆期货价格涨至3000元/吨的信息,但豆农对豆价并不了解,现货商反而压价收购。为了发挥期货信息对大豆销售的引导作用,黑龙江电视台在10月12日晚间的新闻联播节目中,破天荒地播放了长达5分钟大豆期货市场行情分析,指出大豆有上升空间,提醒豆农注意行情。从12日得到信息开始,大豆卖出价很快从每公斤2.30元涨到2.80元。仅此一项全省豆农就增收数十亿元。&&&&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投机资金的推动下,美国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黄豆价格从600美分/蒲式耳上涨到2004年3月份的1060美分/蒲式耳。当价格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中国油厂不得不采购了大量的国际大豆。而在中国完成订购后,CBOT大豆价格从2004年4月开始却一路狂泻,有的油厂以4000元/吨以上的价格定货,还没有来得及把货物从大洋彼岸运回来,价格已经暴跌了1000余元。期货市场大豆价格的一路狂跌直接影响了现货市场大豆的价格走势。广大种植大豆的农民对于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越来越困惑,如何掌握大豆市场价格变化的信息,将生产的大豆卖个好价钱,是广大农户、生产商最为关心的事情。&&&&三、如何利用市场期货去为黑龙江豆农和企业服务&&&&期货市场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功能,一个是价格发现,一个是规避风险。价格发现功能是期货市场的重要经济功能之一。期货价格能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真实的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对生产经营者有较强的指导作用。规避风险功能是期货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经济功能,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套期保值。在大豆期货市场,大豆经营者就可以利用套期保值交易,降低他们的经营风险。所以,如何利用期货市场去为广大豆农和企业服务是当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强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权威的、透明的、快速的信息渠道,作到信息服务到位。为了确保公共信息的公正、权威、快速、全面、准确,必须由政府的公益信息渠道来向社会发布期货价格及市场信息。比如说利用政府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各种媒体,特别是办好政府专业性比较强的大豆专门网站。二是要提高组织化程度。各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民和企业有组织的进入商品流通市场。例如:建立代表广大种植大豆的农民的大豆种植协会,发挥农机合作社、农场和各种集体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这样可以参与世界大豆市场的竞争,同时也更好的利用大豆期货市场的功能,使广大农户和企业规避价格风险,无论市场是如何变化,都能取得比较满意的理想收入。三是发展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促进大豆进入农产品流通市场。&&&&关键字: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内蒙古大豆产业现状和发展对策&&&&王贵平孟德李志峰&&&&(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一、内蒙古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大豆在内蒙古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该区第二大粮食作物,是主产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常年播种面积在1100万亩左右,面积仅次于黑龙江省,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总产达80-90万吨。内蒙古大豆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其中呼伦贝尔市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区大豆面积和产量的近70%。多年来大豆一直是主产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部分旗县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二,农业五分天下有其四,县域经济就是大豆经济。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内蒙古的大豆和全国一样受到进口大豆的严重冲击,大豆的比较效益每况愈下,大豆也受到冷落,产量受到了直接影响,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品种多、乱、杂、差,单产低,商品含油率低,生产成本高,耕地基础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力量弱,新技术的应用率、到位率偏低;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企业带动乏力等方面,严重制约了大豆产业的发展。&&&&二、主要技术措施&&&&针对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广蒙豆9、12、14,合丰40,疆莫豆1号,东农46,黑河27号,垦鉴豆25,吉林35,开育12等高油高产品种,使产品含油率提高了2~3个百分点,提高了产品质量;顺应自然规律,科学优化种植结构,合理轮作,整乡、整村区域推进,基本形成了优质高油高产大豆一乡一村一品种的生产格局;加强抗旱措施,推行机械化秋整地,推行黑茬越冬,实现秋雨、冬雪春用,对极少数春整地实行四随作业,提高春播质量;积极研发引进垄上三行窄沟密高产密植栽培技术及配套新型农机具,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率;大力推广高产种植模式,提高了单产,增加了效益;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确保了高产优质;加强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建立核心示范区,开展了全方位试验示范,形成了试验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的格局,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病虫草害防治,控制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发展绿色农业;树立高产典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行农技部门牵线,基地、农户与企业联姻,形成了农户、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为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开辟了先河。&&&&三、发展对策&&&&围绕我区生产优势和取得的成果继续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选育进程,并引进推广一批优质高油大豆新品种;确定自主选育和引进高油新品种的种植区划;大力推广具有自主产权的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栽培技术,研究其配套技术;着力引进和推广包括行间覆膜、根瘤菌生物固氮等新技术;继续深化和完善大豆综合配套栽培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使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促进形成高油品种持有者、组织生产者、项目区农户与龙头企业四方互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实现大豆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关键词:大豆内蒙古产业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业现状和发展战略与措施&&&&刘连义1邵玉彬1胡兴国1袁淑明1张志龙1崔贵发2葛俊清3&&&&(1.呼伦贝尔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扎兰屯市.莫旗农科中心尼尔基镇.莫旗种子管理站162850)&&&&1大豆种植业现状&&&&1.1.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业在全市、全国的位置:大豆是我市第一大作物也是商品率最高种植效益最佳的作物常年大豆播种面积50万hm2,占全市总播种面积40%,总产70万吨,占全区75%。我市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同时莫旗是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旗县,常年大豆播种面积20万hm2。我市历年大豆面积约占全国5.5%,总产占4.5%。内蒙在全国大豆面积排第二,总产列5至6位,全区以2004年总产最高,达99.2万吨。&&&&1.2.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业特点:大豆产区高度集中在大兴安岭东扎兰屯市、阿荣旗、莫旗、鄂伦春旗(南部)四旗市,占大豆面积98%以上。我市大豆产区在全国属核心区,但属核心区外缘地带,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其脆弱性。优势为雨热同期、温差大、土地肥沃,种植大豆比较效益高。子粒病虫害较轻,外观品质优。同时受降水(干旱)、积温、机械化水平等影响,产量和品质也受影响。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为降水条件、重迎茬、大豆品种等。&&&&2.大豆种植业发展的战略与措施&&&&2.1.国家投入是大豆生产的原动力。2005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我国已到国家反哺农业的时代。通过国家投入迅速改变农业整体生产条件,是大豆生产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2.2.我市要抓住国家大豆振兴计划和国家增加农业支持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争取项目和资金,跟上国家这个快速车,迅速提升我市大豆产业水平。&&&&2.2.1我市具有发展大豆的比较优势,数据显示我国9个大豆主产省区以黑龙江省和内蒙的大豆生产者价格最低。这是我们发展大豆生产的内因动力。&&&&2.2.2配合国家中长期预测研究。美国在1983年进行的美国2002大豆发展计划,1993年美国大豆协会进行的中国大豆进出口预测都强有利的促进了美国大豆产业的发展。&&&&2.3.加强大豆气候、种植业、品种等综合区划研究,建设大豆良种繁育基地。&&&&2.4.围绕水字做文章。&&&&2.4.1通过加强土地流转、租赁等方式,利用好我市现有130万亩水浇地面积。同时扶持农民自发开展灌溉投入,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在灌溉方法上,提倡科学灌溉。&&&&2.4.2我市浅山丘陵耕地多,应加强土壤深松等保护性耕作,减少耗水作物和晚熟大满贯品种的使用,增加秋整地、玉米原垄卡种大豆、大豆行间覆膜,增加土壤水库功能。&&&&2.5.加强减缓大豆重迎茬技术研究与推广:育成使用大豆抗旱、抗胞囊线虫品种是最有效方法之一。呼伦贝尔市农科所从1992年开始进行大豆抗重迎茬研究和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在全市中南部推广抗线4号大豆,2004年使用面积已达1.33万hm2,目前还有自己育成的早熟抗线品系,有望今后在中北部大豆重迎茬最集中的产区使用。&&&&关键词:呼伦贝尔市大豆种植业现状发展措施&&&&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开展大豆高油育种&&&&闫日红杨振宇杨光宇富健&&&&(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脂肪含量受品种的遗传性-内因所决定,但是,大豆脂肪含量属微效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对环境条件反应敏感。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也是引起大豆品种脂肪含量变化的重要外因。&&&&研究表明,大豆含油率与5-9月温度呈负相关,在温度偏低的地方大豆含油率高,但也不是温度越低大豆含油量越高。全国以吉林省大豆含油率最高,温度低于吉林省的黑龙江省大豆含油率较吉林省稍有下降,气温更低的青海省大豆含油率则更低。我国大豆最高含油率出现在生育期平均温度19℃左右,成熟前50-20天平均气温21.5℃左右的地方。&&&&吉林省不但具备了选育高油大豆品种的地域条件,而且具有丰富的优良资源材料。利用高油资源材料与高产品种,采用杂交、回交等方式,通过系统选育,筛选出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或品系。到目前为止,吉林省育成的大豆品种共277个,脂肪含量在21%以上的品种86个,占总品种数的31%,其中脂肪含量在22%以上的品种占11.9%,计33个(表1)。&&&&表1.吉林省高油大豆品种脂肪、蛋白含量&&&&品种名
脂肪%&&&&&&&&&&&&&&&&&&&&&&&&&&&&&&&&&&&&&&&&&&&&&&&&&&&&&&&&&&&&&&&&&&&&
蛋白%
品种名
脂肪%&&&&&&&&&&&&&&&&&&&&&&&&&&&&&&&&&&&&&&&&&&&&&&&&&&&&&&&&&&&&&&&&&&&&
蛋白%
品种名
脂肪%&&&&&&&&&&&&&&&&&&&&&&&&&&&&&&&&&&&&&&&&&&&&&&&&&&&&&&&&&&&&&&&&&&&&
蛋白%
小金黄1号
22.3
40.3
公交.8
38.5
吉科豆1号
22.5
39.0
小金黄2号
22.4
40.5
白花矬子
22.5
39.7
长农14号
22.51
41.10
吉林1号
23.2
41.4
千层塔
22.1
38.0
吉育67号
23.61
39.43
吉林6号
22.6
40.5
吉林35号
22.07
39.9
吉育64号
22.14
37.79
吉林8号
22.0
43.0
吉林39号
22.1
37.8
九农26号
22.17
38.48
吉林9号
22.0
43.0
九农22号
22.49
42.05
长农16号
23.44
38.54
吉林10号
22.0
43.2
白农9号
22.29
39.88
长农17号
22.34
37.53
吉林12号
22.5
40.7
吉林48号
22.25
39.86
九农28号
22.82
38.95
吉林16号
22.0
41.0
吉育57号
22.14
39.15
平安豆7号
22.4
37.63
公交
40.0
吉育58号
22.40
37.9
吉育72号
22.38
41.15
公交.0
39.0
长农13号
22.31
39.26
吉育73号
22.46
39.30
近年来育成的吉育35、吉育39、吉育47、吉育48、吉育57、吉育58、九农22、长农13、吉科豆1号等高油大豆品种,在生产中已经发挥作用。但用于更新换代的、生育期等适宜的高产高油品种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市场的需要。为此利用吉林省区域、资源优势,尽快培育出更多的高油大豆品种,无疑将为推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优质大豆产业化的发展,提高我国商品大豆的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关键词:大豆脂肪含量高油育种&&&&&&&&徐州市大豆品种布局与生产发展规划建议&&&&张学胜纵瑞收&&&&(江苏省徐州市农业局种子站品种部徐州221003)&&&&1.徐州发展大豆生产的意义:全国大豆生产中,黄淮海地区占1/3。而徐州则是黄淮海地区及江苏省高产大豆主产区。大豆素因高蛋白高营养而著称,是人们膳食结构中不可替代的优质植物蛋白源。大豆系世界四大支柱作物,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大豆推荐为21世纪最佳保健食品。大豆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国家先后提出了振兴大豆产业计划。大豆是国家确定的五大主要农作物之一,种植大豆不仅具有省工、省肥、生态、高效等特点,发展大豆生产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我市进一步发展种植。&&&&2.徐州市发展大豆生产的优势:徐州市地处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是我国黄淮海流域及江苏省高产大豆主产区。位于北纬,东经032,属暖湿季风气候,具有南北气候过度类型的特点。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温光等资源丰富,常年平均气温14.50C,00C以上年有效活动积温51080C,无霜期198~226天,年降水量705.3mm,年日照平均时数2339.6小时。尤其是夏秋季节,温光资源更加适宜发展夏大豆种植。生态优势明显,为黄淮流域大豆主产区。全市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常年种植面积3.5万公顷左右。本地区生产的大豆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商品性好的优势,市场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素有绿色天然无公害高油或高蛋白食品。徐州市还拥有全国著名大豆加工企业-维维集团,具有良好的、全国不可多得的大豆产业龙头企业。&&&&3.目前需要着手的工作:1.从战略高度重视大豆生产;2.建立大豆商品生产基地,提高大豆市场化与产业化水平;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豆产量与质量,增加大豆生产效益,增强竞争力;4.加强与豆制品加工企业的联系与联合,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大豆产业。&&&&4.徐州市大豆品种的布局与规划建议:大豆品种规划与布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优良品种在大豆生产中所起到的增产优势和品质改良优势极为明显。其增产作用达30~40%,在品质改良方面所占作用占70%,因此,改良、筛选和转化利用高油、高蛋白、超高产大豆品种是大豆增产增效的根本保证,也是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所在。目前国内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一般在18~20%,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8~40%,单产一般在2250千克/公顷左右。而一些超高产品种单产4500千克/公顷以上,油分含量23.91%,蛋白质含量48%。&&&&目前全市各县仍以发展种植早熟徐豆9号和高产泗阳288为宜,示范推广超高产豆芽豆鲁宁1号、高产大粒品种中黄13。进一步引进、筛选高蛋白大豆科新3号和豫豆19、豫豆21;示范高油品种徐豆11号和高产徐豆12号,引繁种植黑大豆淮豆5号和泗阳268;示范种植菜用大豆和鉴定毛豆出口企业指定品种的丰产性及生态适应性,抓好大豆品种的布局。&&&&关键词:大豆品种徐州生产发展规划&&&&&&&&湖北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品种推广应用情况简介&&&&付玲&&&&(湖北省种子管理站武汉430070)&&&&湖北省是我国高蛋白大豆生产区,近年来大豆生产发展势头良好,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总产45万吨左右。大豆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目前种植的主要是蛋白质含量超过45%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主要用于传统的豆制品加工。二是大豆上市早,属畅销产品,我省大豆价格的涨落成为我国大豆市场关注的对象。三是我省大豆产区集中,主要以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区为主,且生产上形成了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的栽培模式,效益较高,江汉平原是我省大豆集中连片产区,钟祥和洪湖等县市大豆连片种植规模也很大。四是我省大豆主要分为春大豆和夏大豆两种类型,但江汉平原地区夏大豆有用春大豆品种代替的趋势。五是近年菜用大豆生产也发展较快,仅武汉周边地区菜用大豆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0万亩。我省菜用大豆生产以满足内需为主,除供应武汉等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五是主产区大豆种子市场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形成了年年换种习惯。&&&&在大豆加工上,形成了传统的豆制品加工和现代的油脂加工业相映成辉的局面。如湖北钟祥市大豆制品加工业已基本形成产业化链条模式,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生产的豆皮、豆腐、豆干等传统豆制品在全国闻名,在全国及周边国家1000多个城市,6万个钟祥豆腐郎在从事豆制品加工。湖北云梦植物蛋白厂则是技术先进的大豆蛋白加工企业。近几年,湖北油脂加工企业也发展迅猛,大豆采购量明显增加,主要用于压榨豆油,如武汉华泰、中植新元、湖北天发、湖北艾森等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加工能力都在10万吨以上。&&&&截止目前,湖北省共审定了15个大豆新品种,仅2005年就审定通过了4个大豆新品种,是自1985年以来审定品种最多的一年,说明我省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力度在加强,也缓解了生产与育种之间的矛盾。我省育成的大豆品种多数为优质品种,其中高油品种3个,分别是中豆29、中豆30和中豆32,其它品种多为高蛋白品种,如鄂豆4号、鄂豆6号、中豆8号、中豆24、鄂豆7号和中豆30等。其中,中豆8号、鄂豆7号、鄂豆6号、鄂豆4号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均超过47%,这些优质品种已成为我省大面积推广的品种,种植面积较大,2004年我省主推品种鄂豆6号种植面积40万亩,中豆30为40万亩,中豆8号为30万亩,鄂豆7号为25万亩,中豆32为15万亩。&&&&湖北省高度重视大豆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应用工作,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大豆从科研到推广的效率。一是加强大豆区试管理工作,为适应结构调整,优化品种需要,每年安排春、夏大豆两组正式区域试验,表现优异的品种,第二年区试与生产试验可同时进行,品种从试验到审定最少仅需两年,提高了品种审定效率。二是加强新品种宣传,通过安排新品种展示,实施主推品种筛选与公告制度等措施,引导农民购种,促进了新品种推广。三是加大新品种示范力度。每年在主产区安排一定面积的新品种示范与展示,重点是良种良法配套,扩大新品种的影响度,带动农民种植新品种。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大豆良种的普及率,促进了湖北大豆生产的稳定与发展。&&&&关键词:大豆湖北生产现状品种推广&&&&谈谈南方大豆生产的发展&&&&赵政文1李小红1马继凤2&&&&(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长沙4101252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本文所指南方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14省市自治区。据农业部统计,2003年本区大豆播种面积1834.1千hm2,占全国播种总面积的20%;平均产量1897.5kg/hm2,比全国平均产量高14.79%;大豆总产348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22.6%;南方人均大豆生产量为5.1kg,比全国人均生产量少6.8kg。存在问题:(1)单产低,效益差,进而影响到各级政府对科研、生产普遍重视不够;(2)良种与栽培成果推广速度慢,科技入户率低;(3)耕作管理粗放,投入少;(4)自然灾害严重;(5)产业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南方大豆生产发展的潜力:首先是提高大豆单产的潜力大。2003年南方14省市大豆平均产量1897.5kg/hm2,虽比全国平均产量高14.8%,但发展很不平衡,其中上海平均产量3208.5kg/hm2,为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省市区的2.0-2.6倍。如在3-5年内,将南方大豆产量提高到平均2100kg/hm2,可增产大豆82000万kg。第二,扩大大豆种植面积的潜力较大。一是改革种植制度,大力发展棉、豆,薯、豆,蔗、豆,幼龄桑、茶、果、林园等间套多熟制来扩大大豆面积;二是南方有水田3亿亩,发展田埂豆还有较大的潜力。&&&&发展南方大豆生产的措施:(1)强化育种攻关,尽早启动超级大豆攻关计划,3-5年内育成3750kg/hm2的高产品种,并在较大面积推广,而且稳产性好。(2)开展大豆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攻关,提出3750kg/hm2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供大面积推广应用,逐步实现优质大豆高效栽培的规范化、标准化。(3)加强大豆科技成果推广,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入户率。(4)加强大豆加工技术和新产品研制,培植和提升大豆产业化开发的龙头企业,促进消费增长,刺激生产发展。(5)保证经费,稳定大豆科研推广队伍。一是稳定一支精干的科研队伍,市、县配备专职干部抓大豆生产;二是加大投入,解决必要的科研经费,不断选育适应南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品种;研究新品种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技术,从技术上解决集约经营问题;开展大豆精、深加工技术研究,除搞好传统大豆食品的产业开发以外,还应发展新兴豆制品加工;三是解决大豆品种与科技推广的必要经费。&&&&关键词:南方大豆生产发展措施&&&&&&&&&&&&培育专用大豆、开发特色产业,振兴南方大豆&&&&朱丹华朱申龙朱文英李百权袁凤杰傅旭军刘云顾宏辉&&&&(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杭州310021)&&&&南方温、光、水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农民吃苦耐劳精神和市场意识比较强,适宜于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多熟高效种植制度。近几年得益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地理、生态及经贸上的优势,使其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菜用大豆生产、加工、出口发展迅速。15省市常年大豆面积接近3000万亩,总产约300万吨,人均从不到3公斤发展到5公斤。在南方发展大豆生产,实行水旱轮作既有利于粮食增产,又有利于农民增收。这将成为优化农田种植业结构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前,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少,增值利用途径窄已成为南方大豆生产的突出问题。因此,高产仍是南方大豆品种改良的首要目标。同时,南方大豆主要是食用大豆,其提高蛋白质、限制性氨基酸、大豆异黄酮、皂甙、植物甾醇、磷脂、天然维生素E等营养与功能性活性成分以及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和大豆细胞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任务:&&&&1.着力培育和改良大豆新品种。(1)超高产优质专用大豆新品种选育。利用现有的一批高蛋白、高异黄酮、低植酸或脂肪氧化酶缺失材料,与一些高产大豆品系配制组合,获得高蛋白、高异黄酮、低植酸或脂肪氧化酶缺失具有每公顷3500公斤产量潜力的加工专用大豆新材料或新品种。(2)优质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以亚蔬中心和日本引进的菜用大豆材料中筛选出的大荚大粒品系做亲本,与南方各地大粒抗病品种进行杂交,结合诱变育种技术,选育出优质、抗病、高产、符合出口标准的菜用大豆品种,鲜荚亩产比对照台75增产10%左右的新品种。(3)耐逆境大豆新品种选育。选育适宜于南方红黄壤旱地、海涂等不良环境种植的耐旱、耐湿、耐盐碱或重金属的大豆品种。&&&&2.大力发展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当前,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日益成为政府和农民关注的热点。南方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近年来土地不断向种植大户集中,其耕作制发生了巨大变化,早稻面积大幅度缩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经济作物,大豆-晚稻(单季稻)便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适于规模化生产的新模式,其优势首先表现在经济效益高,且属于水旱轮作型,既可减轻和防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又可培肥地力。&&&&3.努力开发大豆精深加工技术,不断拓展增值利用途径。近几年来,国际上对大豆在非食品领域的增值利用研究倍受关注。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高新技术持续开发大豆中的益生功能性成分和其副产品的增值利用技术,可全面提升大豆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增加附加值,为振兴南方大豆生产助力。&&&&关键词:大豆新品种优质专用特色产业增值利用&&&&&&&&&&&&高光效大豆品选育及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杜维广1满为群1郝乃斌2戈巧英2张桂茹1栾晓燕1匡廷云2白克智2陈怡1黄承运1李卫华2卢庆陶2&&&&(1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作物生产的实质是光能驱动的一种生产体系。研究表明植物干重量的90-95%是通过光合作用过程形成的。因此,光合作用是决定产量的重要因素。&&&&多年来,育种工作者虽然早已意识到光合特性的重要性,但由于只注重叶色、叶形、叶片厚度和叶片伸展角度等株形特点,而忽视了加强本身生理功能的遗传改进。致使大豆品种产量尚未有突破性进展。鉴于上述认识,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于197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研究。&&&&30年来,先后取得了大豆光合特性和高光效种质哈79-9440的发现,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生理遗传基础及其种质遗传改进等重要科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豆品种(系)间光合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和大豆高光效育种的生理遗传基础,初步建立了大豆高光效育种程序和方法,育成了高光效种质哈79-9440、哈82-7799和哈82-7851等。&&&&本文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在国家八五、九五攻关和973项目资金支持下,深入开展大豆高光效育种和高光效的光合生理基础研究,获得重要创新科研成果。&&&&1.改进大豆高光效育种程序和方法,育成高光效、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黑农39、黑农40、黑农41,并制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在国内率先建立了高光效高产育种体系。&&&&该体系流程为:首先是选择亲本→通过人工诱变和有性杂交及其方法创造变异→培育第一代→第2-4代主要依据比叶重和生态类型选择,重点考虑形态、株形、生育期、光合叶面积、株高、主茎节数、秆强度、结荚习性、每节座荚数及抗病、抗逆性等→第5代,用LI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群众中单叶光合速率,并结合合理生态类形决选品系→参加产量抗性鉴定、品质分析及光合生理生化指标测定(RUBPCase、PEPCase、PPDK等)→参加省或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最后育成高光效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3.通过生理、生化和解剖学研究,首次发现大豆叶片及豆荚中具有类似C4途径,提出了光合碳同化酶系活性高效表达促进光能高效转换的生理机制。&&&&4.发表14篇学术论文,其中在SCI系统中收录6篇,在CAB系统中收录4篇,在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检索系统中被引用3篇次,在SciSearch@中检索到,被引用20次。&&&&5.黑农39、黑农40、黑农41,从年累计推广面积1497万亩,增产大豆2.255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865亿元。同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关键词:高光效大豆品种选育高光效光合生理基础。&&&&&&&&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主栽大豆品种品质变化及评价的研究&&&&陈霞杜维广赵贵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哈尔滨150086)&&&&通过两年对黑龙江省五个不同生态区主栽73个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除受品种本身遗传基因控制外,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还受生态环境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间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不同年度间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蛋白质含量与纬度、温度、降雨相关不明显,脂肪含量与纬度、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一、黑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蛋脂总含量的变化&&&&从全省栽培大豆品种分析结果看出,73个品种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0.84%,幅度在38.55-44.52%,品种间标准差为1.23个百分点,变异系数为3.03%,脂肪含量平均为20.41%,幅度为18.73-23.20%,品种间标准差为1.06个百分点,变异系数为5.10%,蛋脂总含量平均为61.26%,幅度为58.67-62.82%,品种间标准差为1.02个百分点,变异系数为1.66%。从全省栽培的大豆品种的蛋白质、脂肪、蛋脂总含量的变异系数看,脂肪变异系数大于5。&&&&二、龙江省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生态地理分布&&&&从全省五个生态区两年分析结果看,以安达和佳木斯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41.42%、41.33%,脂肪含量哈尔滨最高,含量为21.24%,不同地区蛋白质变异系数最大的地区为4.64%,其它在3%以下,脂肪含量变异系数最大地区为7.74%,其它在4%左右,这表明脂肪含量品种间差异较大。&&&&五个生态区蛋白质的年度间差值最高地区为0.9,最低的0.16,差值为0.74,蛋白质地区间差值最高的为41.42%,最低的为39.99%,差值为1.43个百分点,蛋白质年度间差值小于地区间差值,表明影响蛋白质差异的诸多因素中,生态条件综合作用大于气候条件作用,脂肪的年度间差值最高的地区为1.26,最低为0.15,差值为1.1,地区间差值最高的为21.24%,最低的为19.98%,差值为1.26个百分点,脂肪地区间差值与年度间差值相近,表明影响脂肪含量的诸多因素中,气象条件影响较大。&&&&三、同一品种在不同年度、不同地区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变化&&&&同一品种、同一栽培区、不同年度蛋白质、脂肪含量,从五个培育点看,自推广时含量与近两年含量比较,规律性不强,但年度间差异还是很明显,蛋白质年度间差值在0.38-2个百分点,脂肪差值在0.28-2.5个百分点。&&&&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区蛋白质、脂肪含量有一定变化,如合丰35,在绥化所蛋白质含量41.90%、脂肪20.63%,在八五三农场种植为42.56%、脂肪19.01%。黑河19在黑河所蛋白质37.95%,脂肪20.39%,在嫩江所蛋白质38.86%,脂肪20.49%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区,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在温度高的地区种植,脂肪含量相对提高。&&&&关键词:大豆品种生态区蛋白质脂肪&&&&&&&&辐射诱变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及其应用&&&&郭泰刘忠堂胡喜平王志新吴秀红郑伟&&&&(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佳木斯154007)&&&&本研究在杂交育种基础上,通过对合9226(合丰35号×吉林27号)、合9229(合丰35号×公交)及合9286(合丰34号×公交)等4个杂交组合F2代材料采用60Coγ射线120Gy辐射处理,创建4个高油品种的选择群体,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和利用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培育高油新品种(系),并对选择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1.在杂交育种遗传改良基础上,利用辐射诱变处理扩大后代变异范围,通过5个世代连续定向选择,创造出合辐93154-4、合辐93154-2、合辐93155-6和合辐个高油新品系,有3个品系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其中合辐93154-4、合辐93154-4和合辐93155-6分别定名为合丰46、47、48号。&&&&2.高油新品种(系)油分含量为21.28%~23.18%,不同组合油分含量选择效果不同,但趋势是一致的。高油品种油分含量超过中亲值1.16~2.85个百分点,超过高亲值0.2~1.77个百分点,超过低亲值1.75~4.02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均低于高亲值,低1.57~4.11个百分点,与低亲值比无规律性变化,但均接近于低值亲本,与中亲值比低0.85~2.49个百分点;蛋脂总和与低值亲本、中亲值比均呈增加趋势,与高值亲本比有3个品种呈减少趋势,只有1个品种呈增加趋势。结果说明,在合理选择亲本的基础上,采用杂交育种技术与辐射育种技术结合,利用现代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通过增加选择强度和定向选择,是培育高油品种(系)的高效方法。&&&&3.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异地试验结果表明,培育的高油品种(系)产量为78.5kg/hm2,增产幅度10.1%~13.1%。即高油品种(系)不仅油分含量高,而且产量水平也有较大幅度提高。&&&&4.不同高油品种与亲本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高油大豆品种(系)产量水平均超过双亲,提高幅度较大,比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22.4%~40.6%。其中合丰48号、合丰46号和合丰47号的产量差异和对照相比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高油品种(系)是由于遗传类型不同而导致的产量潜力的差异。高油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都有较大的改进,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底荚高度介于双亲之间,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明显增加。&&&&5.本研究创新的4个高油新品系油分含量较当地常规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产量提高202.5~247.5kg/hm2,并列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二、三积温带、内蒙自古治区的兴安盟、呼盟等和吉林省东部山区和半山区种植,已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150万亩。创造出4个高油大豆新品种既是优良品种又是育种利用的优良种质,具有遗传基础好,油分含量高,综合性状好等突出特点,已被多家育种单位做为高油育种的核心亲本广泛利用,配制大量的杂交组合,获得大量的杂种后代群体。这些高油品种配制组合,配合力强,后代表现油分含量高、综合性状好,有希望育成新的、更高水平的高油品种。&&&&关键词:辐射诱变高油大豆品种杂交育种应用&&&&&&&&浅谈大豆辐射育种研究动向&&&&李惠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农科所扎兰屯162650)&&&&辐射育种是利用物理因素诱发生物遗传物质变异,然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培育新品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诱变大豆育种方法之一。如何掌握大豆辐射育种遗传规律和理论及发展动向,需要在实践中去研究总结,逐步发展。&&&&实践经验证明,只改变一、二个性状为主要目的,一般选用综合性状优良的晚熟主茎节数多,高大株型的纯种或纯系处理材料较易成功,近年来更多的是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先将辐射选育出的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应用到杂交育种中去,再辐射处理杂种后代。按照遗传理论解释:杂种基因组成比品种丰富,其早期世代材料对物理因素的作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采用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不仅容易诱发基因突变,克服不良的基因连锁,同时也能增加邻近染色体的交换,再次产生遗传物质的重组,显示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累加效应,从而扩大了遗传变异范围,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品种。&&&&辐射诱变剂量目前还未能定论,一般认为纯种(系)辐射敏感性低,成活率高,需剂量大些;杂种后代辐射敏感性高,成活率低,需剂量小些;笔者还认为原经过辐射的纯种(系)再次辐射所需剂量应比从未经辐射的纯种(系)大些。采用钴60r射线一般1.0-1.5万伦琴,无论照射品种或杂交后代只要保持40-70%成活率就能产生有益的变异。采用热中子处理杂种后代的剂量以5×1011为适宜。&&&&根据多年辐射实践经验,认为应用热中子处理杂种后代能显著提高早熟性。采用钴60r射线处理杂种后代能培育出丰富多彩的优质性状突变体,可以克服自然生态条件所决定大豆生态类型分布规律,为大豆育种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掌握辐射后代遗传变异规律关系到育种的效果以及选择方法的应用。质量性状无论是显性或隐性均可正反向突变,性状突变的表现可以出现在辐射当代。按基因学说,辐射变异只有少数显性突变能出现于当代,大多数是隐性突变,在辐射二代才能表现出来。数量性状成熟期辐射后性状是怎样变异和遗传的,目前存在两种看法,有的认为突变主要发生在M2代,有的则认为M2代能产生早熟突变,但主要倾向晚熟,M3代是成熟期分离的主要世代。笔者通过实践认为,M2代成熟期早熟性突变不明显,这种微小差异可以遗传给下代,并在M3代产生广泛的分离。&&&&今后育种目标应在改良大豆蛋白质、脂肪组分,抗病育种,极早熟性育种三方面选择培育新品种。&&&&关键词:大豆辐射育种动向&&&&大豆海南加代应注意的若干问题&&&&孙宾成张万海&&&&(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科所162650)&&&&海南冬天是一座天然的温室,是冬季选育繁殖农作物品种的理想场所。南繁加代缩短了育种进程,加快了育种步伐。但海南冬季与东北夏天相比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大豆生育进程受到影响,易给选种造成误差,同时冬季又是干旱少雨,病虫鼠害严重季节,给田间管理增添了难度。我们经过多年海南一、二季大豆加代,总结了一些经验,收到了很好效果。现就大豆南繁中注意的问题做一下归纳。&&&&1.时间、地点选择:大豆南繁可在海南进行两季,第一季一般选择10月初种植,在12月上旬收获,第二季在12月中旬播种,在来年4月上中旬收获,这样不耽误北方播种。只种植一季的最好选择在10中下旬,也可在11月上中旬。大豆两季最适宜地区为崖城镇,南宾农场,保港,这里温度最高,土壤,水利条件较好。&&&&2.试验地选择:选地原则为做到旱能浇涝能排,适宜大豆生长的地块,试验地周围不应有香蕉地,以免挡光,不应靠近池塘、河岸、铁路边,以防鼠害。在第一季一定要选择地势较高的地块,避免霜降前台风或暴风雨冲坏试验地,试验地土质最好为含有一定沙的沙壤土,沙壤土地温较高,有利于大豆生根,且大豆发育较快,能提前成熟5天左右,缺点为浇水施肥次数多。其次为泥土地,雨水过后土壤板结,不利于大豆出苗,但保肥保水性能好。一般不选水稻田,水稻田地温回升慢,杂草多,田间管理较难。&&&&3.整地、播种:用旋耕机把试验地整平,然后每亩施底肥50kg复合肥起垅,垅台宽35cm,垅沟30cm,台面要平整。人工播种,台面上双行点播,每10cm一粒,呈三角形排列,播深为2~3cm。播种后,浇一次种子水,水深为距播种点3cm左右,以垅台不过水,且第二天垅台完全渗透为准,这样苗齐,苗壮。&&&&4.病虫鼠害防治:防治原则应以防为主。第一季病虫害较少,一般7天左右喷一次农药,每次喷药的种类不应相同,以防害虫产生抗药性;第二季病虫害较多,一般应5天喷一次;如果试验地选的好,如周围多为蔬菜地,病虫鼠害则少。&&&&5.杂草防治:在播种,浇完种子水后,每亩喷20ml禾耐施,可有效防除杂草。中后期如有杂草,可在垅沟喷克无踪即百草枯,喷头加防护罩,以免药溅到大豆植株上。苗床上的草应人工铲除或拔除。后期田间有草,大豆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易发生病害,大豆紫斑病大部分就是因为后期杂草过多造成的。&&&&6.收获:由于海南独特的气候特点,使大豆的熟期基本一致,对较晚熟的品种可在黄熟期采取拔苗促熟的方法。根据需要选择收获方式,及时脱粒,准备第二季播种。第一季在12月中旬左右收获的种子,及时运回北方,发芽率一般在80%以上。第二季收获时,可采取摘荚收获,收获的种子避免日光暴晒或放在水泥地上晒,一般要萌干,芽率仍可达到80%以上。&&&&7.配制杂交组合:由于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花较小,做杂交相对较困难,一般采取第一天傍晚去雄,第二天早6点做杂交,杂交后要包叶,有条件的可增加光照,成活率在45%-70%。&&&&8.南繁加代的局限性:由于大豆是典型短日照作物,具有严格的区域性。对同一品种南北表现差异很大,没有丰富的经验,一般不易选种。&&&&关键词:大豆育种海南加代&&&&&&&&大豆科学育种体系研究与超高产育种实践&&&&田佩占&&&&(吉林省平安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长春130062)&&&&根据品种产量表现由产量能力与适应-稳产能力内部矛盾所组成的基本原理,分别研究了大豆品种适应-稳产能力性状(即生态性状)及产量能力性状的组成。生育期、结荚习性、叶形大小、抗倒伏性、根系类型、抗病虫性、生理抗性及抗裂荚性等都是影响品种适应-稳产能力的性状。它们在生产中的意义是能充分利用有关生态条件而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在一定的生态区内年份间的产量表现波动较小。品种的产量能力是指当品种处在最优或最理想条件下,即完全满足该品种生理所需条件时的产量。产量能力性状由经济产量因素(库)、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流)、生物产量等性状组成(源)。生物产量又由群体净光合能力与无机营养吸收利用能力所决定。在经济产量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是单株籽粒数、粒大小、群体密度。大豆的株形性状应包括株高和株幅,株幅由叶柄长度、叶柄角度;单株叶数、单叶面积;叶片角度及其调节能力所组成。株形作用的实质是通过提高光合叶面积影响生物产量;另一方面通过改良株形提高群体密度或有效茎数。科学的育种应是以上述各性状的单项育种为基础,然后再进行综合育种,从而形成科学育种体系。大豆育种急需拓宽和深入,大有可为。&&&&通过育种实践的总结认为,大豆超高产品种类型可大致分为1、植株高大、主茎节数多、稀植类型,代表品种如00-1、99-5067等。2.植株较高大、多分枝、单叶小、多叶、群体叶面积系数达到6以上的稀植类型,但每公顷有效茎数可达50万以上。代表品种如平安1008。此品种一般产量在3000公斤以上,最高达5114公斤。3.中等高度,中等或偏大密度、叶片厚而挺拔、单位叶面积光合效率高、每节荚数多的类型。有效茎数幅度较大,为15-30万/公顷。代表品种如吉豆2号,该品种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都可以获得3750公斤以上的产量,最高4300公斤以上。4.矮杆密植型,有效茎数为40万/公顷以上,一般为早熟品种。此类型难以达到个体与群体都得到充分发育的统一,植株间的过分竞争可能导致经济效果较低,产量水平亦受限制。5.韩国人申相彻的沈阳市好好农场所实行的SB高产技术,连续3年获得了4500公斤/公顷的好成绩。我们的研究认为,其增产实质是通过植株摘心处理改造株形,增加分枝,增加叶片数,缩小单叶面积,但提高了群体叶面积系数。我们的试验证明,利用此技术可使单株分枝数达到4-5个,最大群体叶面积系数达到6.3,获得籽粒产量为3870公斤/公顷。要把此技术推广到各地需要在品种筛选、种植密度、处理时期、有关促进和控制措施等方面加强研究。&&&&关键词:大豆育种超高产&&&&&&&&&&&&吉林大豆育种工作研究进展&&&&富健孟凡钢马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从共选育47个大豆品种。其中吉林18号198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20号1988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27号、吉林32号、吉林35号、吉林40号、吉林43号在、、年分别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吉育47号、吉育57号、吉育67号200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号大豆新品种具有如下特点:1.高产稳产。如吉林20、21、27、30、45、47、50号、吉育57、60、65、68、72、74号平均公顷产量公斤/公顷,最高产量可达公斤/公顷。2.适应性广。如吉林18、20、27、29、30、35、43、45、47号、吉育57、60、72号主茎发达,节间短,茎秆粗壮,结荚密集,在吉林省均作为主推品种,种植面积占吉林省大豆面积的50-70%,占适应区大豆面积的70-100%,并辐射到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种植。3.抗逆性强。吉林22、23、32、36号、吉育77号抗大豆胞囊线虫;吉林21、25、27、29、30、35、43、45、47、53、55号、吉育57、58、60、62、63、67、70、71、72、75、76、77、79号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及褐斑病;吉林22、33、36、46、49、54、55号、吉育59、66、76、80号抗旱耐盐碱。4.品质优良。吉林26、28、40号、吉育59、63、69、77号属于高蛋白品种,其蛋白含量均超过44.00%。吉林35、39、47、48号、吉育57、58、64、67、72、73号属于高油品种,其脂肪含量均超过22.00%。吉林38、43、44、45、55号、吉育60、62、68、79号属于双高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均超过63%。5.各熟期全。早熟品种-吉林26、40、43、47、48号、吉育58、67、69、73、中早熟品种-吉林22、23、32、33、36、45、46、54、55号、吉育57、64、66、77、80中熟品种-吉林18、20、24、25、29、34、35、39、45、49、53号、吉育62、63、71晚熟品种-吉林27、28、30、31、38号、吉育60、65、68、72、74号。据不完全统计,吉林(育)号大豆新品种年在吉林省及黑龙江、内蒙古、辽宁、河北等省区推广面积可达10000万亩以上,共增产大豆20亿公斤,创社会效益170亿元以上。&&&&关键词:大豆新品种吉林(育)号社会效益&&&&&&&&吉林省年大豆品种选育概况&&&&杨光宇王洋马晓萍王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1.育种概况&&&&年吉林省共审(认)定大豆新品种129个(审定品种113个,认定品种16个),分别由18个单位育成。其中吉林省农科院育成59个品种(2002年育成世界上第1个大豆杂交种),占45.74%;吉林市农科院育成13个品种,占10.08%;长春市农科院育成11个品种,占8.53%;吉林农业大学育成品种10个,占7.75%;其余单位育成的品种数都在7个以下;近两年一些民营科研单位开始有品种通过吉林省品种审(认)定。&&&&2.主要性状情况&&&&2.1蛋白质、脂肪含量:129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1.64%,变幅为37.48%-46.63%;蛋白质含量45%以上的品种有9个,其中3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超过46%。脂肪平均含量为20.45%,变幅为16.14-23.44%;脂肪含量22%以上的品种有18个,其中有3个品种的脂肪含量超过23%。&&&&2.2花色:白花品种66个,紫花品种63个。白花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41.44%和19.98%,紫花大豆的蛋白质和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41.19%和20.61%,白花品种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紫花品种,而脂肪稍低于紫花品种。&&&&2.3百粒重:平均为20.23克,变幅为8.2-30克,多数集中在18-22克之间。&&&&2.4生育日数:平均为125.1天,变幅为70-135天,多集中在120-130天之间。&&&&2.5结荚习性: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110个,占85.27%;无限结荚习性品种14个,占10.85%;有限结荚习性品种仅5个,占3.88%。&&&&2.6产量:平均为2618.7公斤/公顷,变幅在1768.7公斤-3798.9公斤/公顷。&&&&3.小结&&&&3.1选育速度加快:年的13年中吉林省共审(认)定大豆品种56个,年均4.3个;而年的5年中吉林省审(认)定的大豆品种累计达到73个,年均14.6个,是年的年均育成品种数的3.4倍。&&&&3.2产量水平提高:年育成的33个品种平均产量为2514公斤/公顷;年育成的34个品种平均产量为2507公斤/公顷;年育成的62个品种平均产量为2693公斤/公顷,分别比前二个阶段育成品种的产量水平提高了7.11%和7.41%。&&&&3.3脂肪含量增加:育成品种的脂肪含量,年为19.55%;年为20.28%;年则上升到20.70%,分别比前二个阶段提高了5.88%和2.07%。育成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年为42.39%;年为40.85%;年为40.99%,分别比前二个阶段下降了3.30%和提高了0.34%。&&&&吉林省大豆育种单位由上世纪80年代的7个增加到现在的18个,大豆新品种选育向高产、高脂肪、专用、多抗的方向发展。&&&&关键词:吉林大豆育种概况&&&&&&&&夏大豆在吉林省大豆育种中应用的探讨&&&&李楠李明姝&&&&(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吉林省大豆杂交育种工作已有近60年历史,到2005年共育成204个大豆品种,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数亲本为当地农家品种和系选品种,虽然育成一些高产和优质品种,并在生产上发挥较大的作用,如70年代育成的九农9号,年播种面积最高达300万亩以上,80年代育成的吉林20号,年播种面积最高达400万亩,对吉林省大豆生产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但育成的品种抗病性差,特别是抗病毒病能力较差,九农9号在大豆病毒病发生严重的年份,褐斑粒率达20%以上,不但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近二十多年来,各育种单位利用夏大豆改良春大豆,对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起到较好的作用。&&&&夏大豆在东北春大豆育种中直接利用的较少,一般是通过杂交方式育成优良品系,再利用优良品系与当地品种杂交育成新品种。抗大豆病毒病品种吉林21号则是间接利用夏大豆济71021育成的,该品种高产、抗病、适应性广。1992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些年来,利用吉林21号做亲本育成九农22、九农26、吉林49、吉育69等10多个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在吉林省大豆杂交育种中,其遗传贡献率为4.9%,在大豆生产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其中九农22号和九农26号分别获吉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利用夏大豆鲁豆4号间接育成的吉育47号,以其丰产、优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近几年来在吉林省推广种植面积较大,深受农民和大豆加工企业的欢迎,2004年以该品种为主的高油系列大豆品种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夏大豆在吉林省大豆育种中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上,遗传基础较狭窄,这主要是直接利用效果较差的原因造成的。因此,应该加强夏大豆的引进、利用的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夏大豆优良性状,创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育种中间材料,不断丰富大豆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基础,提高大豆产量等性状的遗传进度,在大豆育种工作中有所突破,为高产优质及大豆超级种的选育奠定基础。&&&&关键词:夏大豆杂交育种应用&&&&大豆密植品种吉密豆1号选育、矮秆资源创新&&&&刘宝泉胡桂芳&&&&(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矮秆基因在农作物改良过程中被广泛利用,水稻、小麦在利用矮秆基因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上世纪中叶,水稻的矮化育种,对水稻产量提高30%以上,杂交水稻品种的成功推广也是在利用矮秆基础上完成的,取得世界领先的成果。同样小麦、高粱等其他农作物也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大豆矮杆密植是一项众所周知的大豆增产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技术--矮杆密植大豆品种。&&&&一、吉密豆1号品种简介&&&&吉密豆1号是大豆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于2005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吉审豆2005011,该品种具有矮秆、抗倒伏能力强、抗病、丰产性好、适合密植和机械化作业等特点。&&&&大豆研究中心从96年开始进行大豆矮秆育种及密植栽培研究,经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3408.4公斤,比对照品种九农21号增产19.90%。一年生产试验的4个点次、各3个密度(30、40、50万株/公顷),12个试验数据、均表现出增产,平均公顷产量3528.2公斤,比对照品种九农21号增产20.66%。其中播种密度40万株/公顷增产效果最好。该品种密植时株高65-73厘米,有限结荚习性,百粒重14-15克,生育期123-125天,蛋白质含量36.33%,脂肪含量20.64%,抗大豆花病毒病、灰斑病;高抗霜霉病、细菌性斑点病和中抗大豆食心虫,外观及化学品质优良;适于吉林省中熟地区,有效积温℃以上的地力肥沃平洼地和有水浇的平地。&&&&吉密豆1号的审定得到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大豆专业组的重视和支持,专业组部分委员,两次对矮杆大豆品种吉密豆1号的密植试验和生产示范进行生育期间和产量考察。一致认为:大豆矮杆密植技术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吉密豆1号具有大豆矮杆密植的形态,在清种条件下保苗40万株/公顷未发生倒伏,增产效果明显。本品系应在具有机械化播种条件,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种植,进一步做好试验示范工作。&&&&二、大豆矮秆资源的创新&&&&在熟期、种脐颜色、百粒重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改良创新效果。选育的新品系有早熟105-110天(与绥农14相同)、中早熟111-120天,中熟120-130天,中晚熟130天以上。为不同积温带应用矮秆密植技术提供品种和育种材料。有黑种脐、褐种脐、兰种脐、无色种脐(黄色)。百粒重分布范围较广,最小的百粒重为7.5克,达到小粒黄豆标准,最大的百粒重可达25克。选育的矮秆新品系在茸毛颜色、抗病虫性、品质等方面都有较大改良。&&&&关键词:大豆密植品种吉密豆1号资源创新&&&&&&&&&&&&大豆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现象在株型育种上应用的初报&&&&苗以农朱长甫石连旋刘立侠许守民&&&&(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024)&&&&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和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及节约成本等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株型育种将培育资源高效型和环境友好型以适应现代节水省肥农业、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大豆与禾谷类作物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以超高产为育种目标的大豆理想株型的含义应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与高产有关的性状,如叶、茎、花序以及节水型还包括根系等器官的最佳组配,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光能截取能力与光能转化效率,增强碳和氮的同化作用,协调源-流-库的均衡发展,获得较大的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及社会效益(绿色产品)。&&&&我们于1994年利用形态差异大,而且地理远缘的美国扁茎大豆和中国有限结荚习性大豆进行远缘杂交,后代F4~F10产生疯狂分离,株型变异多样,有利性状优势明显,从中已选出株型各异几十份材料。虽然已获得扁茎大豆植株顶端形成类似于禾本科穗状花序的花荚簇集,花荚脱落率只有45%~50%的特异株型材料,但这种株型因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性状。其中有望获得超高产的材料,正在继续筛选鉴定中,在理论上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根据我国大豆主产区的生态条件和十多年研究和体会,我们认为:大豆理想株型既不是植株高大、多分枝、茎叶繁茂的稀植类型和适合高肥、足水矮杆密植类型;又不是花序特别长或者象扁茎大豆顶端扁冠状形成一大荚簇花荚脱落率高的类型或增花保荚的模式;而是一个大群体(种植密度大)、小个体、高光效、低消耗的株群结构。&&&&这种株型结构的光合生理特征概括为:①光线射入冠层是决定植株代谢源大小的重要因子,需要冠层在初花时截获95%或更多的入射光,则可能使光合速率达到最高点。②群体结构合理,叶面积指数较大,叶片大小相近和空间垂直分布均匀,有利于光能的截获和光能在全冠层的充分利用,提高整个群体的源效率,形成1g子粒需叶面积在100cm2~150cm2。③R1~R7期间,源强度影响荚数,从而影响产量。④冠层生殖生长时期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结荚鼓粒始期上下冠层的光合速率差异较小,全冠层光合速率较高,但主要依靠中上层叶片的光合能力来提高产量。⑤株高中等偏矮,个体内单位的源库比例均衡,荚果中等,荚皮较薄,无效养分损耗少,子粒重量的离均差较小,子粒大小整齐一致。&&&&关键词:理想株型远缘杂交疯狂分离 &&&&&&&&吉林省育成大豆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彭宝王曙明赵丽梅王跃强程砚喜黄梅&&&&(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吉林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大豆育种工作开展较早,建国50多年来,全省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等单位,先后选育出优良大豆新品种157个(至2002年),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大豆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吉林省育成的大豆品种按年代和地区不同进行品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大豆脂肪含量平均为20.44%,蛋白质含量平均为41.26%,蛋脂总量平均为61.70%,说明我省大豆品质性状较好。&&&&从不同年代看,各年代间的脂肪含量变化较大,从50年代到90年代逐年下降,下降幅度达1.46个百分点,到2000年以来脂肪含量有所提高,达到了20.78%,比90年代提高了0.81个百分点。各年代间的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和脂肪含量变化相反,从50年代到90年代除70年代略有下降,总体是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只上升了0.49个百分点,到2000年代由于脂肪含量的提高,蛋白质含量有所下降,比90年代下降了0.7个百分点。各年代间蛋脂总量的变化情况与脂肪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从50年代到90年代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吉林省育成的大豆品种的品质性状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就大豆品种的脂肪含量而言,吉林省农科院和吉林市农科院育成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较高,均为20.74%,高出全省平均0.64个百分点,而通化市农科院育成的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较高,10个品种平均为44.17%,高出全省平均2.66个百分点,因此各育种单位在育种目标上应有所侧重。&&&&从各年代育成的优质品种看,50年代育成的高脂肪、双高品种所占的百分比在各年代间最高,分别达25%和33.3%。50年代育成的品种多为地方品种系选而成,因此说明我省优异的大豆品种资源具有一定的改良潜力,各育种单位应注重收集地方品种资源,加以整理利用。从品种数量看,60年代和70年代育成的高脂肪、高蛋白、双高品种较少,分别为2个和3个,90年代以后明显增多,90年代为19个,2000年代达26个,这也说明我省优质育种已取得一定成绩。&&&&本文所应用的大豆品质资料来源于不同时期,分析的手段和自然条件都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结果只具有一般意义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大豆品种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杂交大豆育种程序与方法的探讨&&&&王曙明孙寰王跃强赵丽梅彭宝程砚喜&&&&(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大豆杂种优势的利用是大幅度提高产量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大豆细胞质不育系以及大豆杂交种的育成,杂交大豆的育种已受到极大关注。本文结合近年来的育种实践,对杂交大豆育种程序与方法的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三系选育&&&&三系的选育是杂交大豆育种的重要物质基础,优良杂交种的育成取决于优良的亲本(不育系和恢复系)。目前,三系选育主要是以现有不育系为母本对大量育成品种或品系进行测交,以确定被测材料的恢保类型。恢保关系的界定主要是以测交组合F1花粉育性为标准,花粉育性鉴定用I-KI2染色法。花粉败育率90%的组合,其被测亲本即为保持类型,通过成对回交法,一般连续回交五代即可转育成新的不育系,轮回亲本亦即该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花粉败育率在0%~50%的组合,其被测亲本即为恢复类型,对其进行单株提纯扩繁,即可育成新的恢复系。花粉败育率介于50%和90%之间的组合,其被测亲本为中间类型。优良不育系应具备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优良恢复系应具备恢复力强、配合力高、开花持续时期长、花粉量多等特点。&&&&二、高优势组合筛选与鉴定&&&&选育优良大豆杂交种需要对大量杂交组合进行筛选与鉴定。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第一年在网室内以不育系和恢复系作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取一父多母的种植方式,利用苜蓿切叶蜂作为传粉媒介,生产足够数量的F1种子。第二年对所配组合进行初步测产,一般采用单行区、二次重复、二个地点进行,依照产量、生育期、抗逆性等性状的综合表现,筛选出一定数量的组合。第三年对入选组合在较大网室内重新配制,生产较多数量的F1种子;或者在第二年的冬季对特别突出的组合在海南制种,海南制种需要有较好的加光设施,以保证不育系和恢复系正常开花。第四年对入选组合进行第二次产量鉴定,采用多行区、多重复、多地点的严格测产,决选出优异的高优势组合,次年参加区域试验;同时,对这些组合进行较大面积制种,以保证区域试验用种需要。&&&&三、三系扩繁与杂交种制种&&&&三系原原种与原种的扩繁是杂交大豆育种的关键环节之一,三系的原原种繁殖必须保证纯度达100%。不育系与保持系的繁殖先是在小网室内进行,次年转入大网室,然后在田间有隔离的条件下进行大面积扩繁。为保证种子纯度,在苗期、花期、收获期应进行严格去杂,不育系花期需检查花粉育性。恢复系原原种的繁殖亦应在网室内进行,然后在田间有隔离的条件下进行大面积扩繁。杂交种制种宜选择在气候较干旱且有灌溉的地区,不育系和恢复系的田间种植方式可根据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高低而定,传粉媒介为苜蓿切叶蜂或蜜蜂。&&&&关键词:杂交大豆育种程序不育系&&&&&&&&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遗传基础拓宽&&&&赵丽梅孙寰王曙明王跃强彭宝程延喜&&&&(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公主岭136100)&&&&三系是选育大豆杂交种的物质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三系,才能育成优良的杂交种。大豆对光温反应极为敏感,而我国大豆的种植制度又非常复杂,全国至少可以分为十几个熟期组。仅吉林省就有早、中、晚三个熟期。拓宽不育系的遗传基础,育成适于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三系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必要前提条件。&&&&利用已育成的RN型稳定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OA、YA、JLCMS2-21A为母本,广泛收集我国不同纬度、不同生育期和国外的品种、品系为父本,采用测交和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新的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选育。&&&&1.新的三系选育:完成测交组合1320个,在1320个测交品种(品系)中,吉林407份,占30.83%;黑龙江250份,占18.94%;辽宁193份,占14.62%;黄淮夏大豆和南方秋大豆163份,占12.35%;国外材料307份,占23.26%。在测交结果中,保持的422个,测交后代花粉败育率大于90%,占31.97%;恢复440,花粉败育率小于50%,占33.33%;中间类型458个,花粉败育率介于50%到90%之间,占34.70%。通过回交转育,育成回交五代以上稳定的不育系81个,其中,吉林17个,辽宁5个,黑龙江26个,黄淮20个,外国13个。这些不育系是从1994年-1998年完成的708个测交组合中选出的(1999年以后进行的测交,不育系还处于低世代)。从F1的育性表现看,有267份被测材料可保持不育,但在回交过程中,由于育性不稳定或其他原因,又有近70%材料被淘汰,最后育成的81个不育系,仅占708个组合的11.4%。通过测交和单株提纯,育成恢复谱广、综合农艺性状好、配合力高的优良恢复系40个,其中,吉林8个,辽宁1个,黑龙江8个,黄淮8个,国外15个。&&&&在不育系回交转育过程中,除重点选择育性稳定、配合力高等性状外,还充分考虑抗病虫性、倒伏性、品质等农艺性状,特别是注意高异交结实率不育系的选育。恢复系除配合力高、恢复度与恢复株率高、农艺性状好外,花及花粉的数量要多,且开花期持续时间应较长。&&&&2.高异交结实率不育系选育: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不育系之间异交结实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条件下,有的不育系结荚实率可达到100%,而有的却不超过10%。这说明提高大豆杂交种制种产量,大豆本身存在很大的潜力。因此,高异交结实率已成为选育新不育系的一个重要性状指标。&&&&通过多年的选育,育成2个高异交结实率不育系JLCMS2-20A和JLCMS2-2A。1999年在公主岭田间平均结荚数分别为30.4个和26.8个;2000年为35.3个和42.4个,相应结荚率分别为57.4%和44.5%;2002年这两个不育系在内蒙古和吉林不放蜂的大田条件下,结荚率分别达到了63.2%和46.6%。&&&&关键词:大豆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拓宽高异交结实率&&&&&&&&我国大豆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方向&&&&陈应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管理处,100026)&&&&一、我国大豆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取得的成绩&&&&1.区试质量稳步提高。首先,优化了试验组别。按照生态区划的特点,合理划分大豆品种区试组别。目前我国大豆品种区试共设20个组,试验点164个,参试品种207个。其次,完善了试验方案。制定了《农作物品种(大豆)区域试验技术规程》,该规程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首次把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各项记载标准与植物新品种DUS测试指南中所规定的记载标准衔接起来,避免了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记载标准与大豆新品种DUS测试的记载标准相互混淆。二是首次将参试品种的评价指标引入区域试验技术规程之中,从而为参试品种的评价和取舍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强化了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提高了承试人员的素质。第四,加强了质量检查。从2002年至2004年,全国农技中心依据《大豆品种试验质量评价方法》对全国153个试点进行了实地考察。&&&&2.引导了品种选育方向。制定了新的大豆品种审定标准,新标准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由过去只注重产量指标向产量品质并重的方向转变。二是首次对大豆品种的综合评价采取了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办法。对产量、品种、抗性和生育期等指标实行量化打分评价,最高分值70分。非量化指标总分30分,主要是对品种抗虫性以及对地区性病害的抗性、稳产性、适应范围、商品性及综合性状等进行的评价,三是首次对品种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作了具体的规定。&&&&3.审定了一批优良品种。从1984年至今,国家共审(认)定了大豆品种115个,国家审(认)定品种在大豆生产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初步统计,从1988年-1997年我国种植面积较大的大豆品种前五位均是国审品种;1999年-2003年审定的51个高产优质大豆品种,5年累计推广面积8382万亩。&&&&二、我国大豆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针对目前区试审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应做好以下工作:&&&&1.严格试验程序。首先,明确申请品种参试条件。申请参试的品种必须是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与现有品种有明显区别;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具有适当的名称。其次,严格申报程序。首先填写《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申请表》,并按照以下程序取得相关部门的意见:申请单位推荐意见----省(区、市)种子管理部门意见----区试年会意见。&&&&2.规范试验方法。首先要继续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承试人员的业务素质。同时要加大试验质量的检查力度,并结合检查进行技术指导。其次要承试人员应依据技术规程,结合自身的实际做好试验工作。第三,育种者应在每年12月20日之前按照相关要求提交申请表,并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按时、按量提供优质(达到一级种子标准)的供试用种。严禁育种者中途更换供试品种,为了防止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从2005年开始对所有参试品种进行DNA指纹鉴定,凡是没有进行DNA指纹鉴定的品种一律不予审定。&&&&3.加强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尽快建立新品种检测和查询系统,提高品种信息传递速度,为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基层种子管理部门执法提供依据,为农民朋友使用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关键词:大豆区域试验成绩方向&&&&&&&&&&&&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朱保葛林建兴柏惠侠赵存邓向东耿玉轩吕慧颖&&&&(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各项增产措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十五以来,我们在培育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进展,实现了多出品种、和出好品种的育种目标。我们运用高效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材料、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变异后代、扩大育种群体规模、生物新技术的运用、目标性状的有效鉴定与筛选、异地加代与穿梭育种、及时升级试验与区试报审等),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仅用四年时间(年)共育成10个优良大豆新品种,包括2004年审定1个(科丰17号-北京市审定)、2003年审定3个(科丰14号-国家审定,科新7号-北京市审定,科新8号-北京市审定)、2002年审定3个(科新4号-北京市审定,科丰15号-天津市审定,科丰37号-天津市审定)和2001年审定3个(科新3号-国家审定,科新6号-北京市审定,科丰53号-天津市审定)。其中一些品种正在生产上扩大示范推广。这些大豆新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品质优良和产量高(比区试对照品种的增产幅度在6%-25%),优质主要表现在籽粒商品性好(粒大均匀、黄种皮、浅种脐)和蛋白质含量高(42.2%-49.98&&&&%),而且脂肪含量也不低(18.6%-21.0%),很受农民和加工企业的欢迎,也符合外贸出口标准。在这10个新品种中,就百粒重而言:≥25克的有5个(科丰14号、科丰15号、科丰17号、科丰53号、科新6号)、≥22克的有8个,而≤20克的只有2个(科新7号、科新8号);在蛋白质含量方面:≥45%的有4个(科新3号、科新6号、科丰14号、科丰53号)、≥42%的为全部10个品种。这些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我国优质大豆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大豆新品种大粒高蛋白育种研究进展&&&&国家大豆区域试验的成绩与建议&&&&邵桂花万超文吴存祥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自1982年国家大豆区试试验恢复至2004年,24年国审品种共计110个。本文从国审大豆品种的品质与产量发展看国家大豆区试试验的成绩。&&&&六五-九五20年国审大豆品种64个,统计到数字的54个。54个品种蛋白质平均含量41.75%,高蛋白品种的8个;油份平均含量19.95%,高油品种2个。54个品种平均亩产159.6kg。从整体看蛋白质含量八五为最高,10个品种平均含量44.36%。高于全国同期品种(110个)蛋白含量(42.89%)1.47个百分点,比20年平均含量(41.75%)高2.61个百分点。高蛋白品种达到50%。所以八五对提高我国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做出了贡献。油份含量以六五为最高。17个品种平均含量20.73%,比各个时期都高。比20年平均含量还高0.78个百分点。2个高油品种也是六五审定的。这两个高油品种是合丰23(22.19%)和吉林5号(22.0%)。产量以九五为最高,平均产量170.94g/亩,比20年平均产量高7.1%。&&&&十五成绩更加突出。十五4年(01-04)国审品种50个。蛋白质平均含量42.4%。高于前20年平均含量0.68个百分点。高蛋白品种9个,比前20年多1个。油份平均含量19.92%,和前20年接近。但高油品种7个,比前20年总数多5个。产量提高更大,50个品种平均亩产183.5kg,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19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