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气象一个业余爱好者的发现说说有什么好看的书

谍战或者民国时期的话可以看看麥家的书

女性生活可以读一读亦舒

外国文学的话我最近在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写女性多一点,但是男士读一读没坏处

我现在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高栲那会儿想报考古系,结果被家人集体否决了但是一直都很喜欢看考古和历史的书籍,现在想了解更专业一点的东西求推荐·····

  • 張光直的<考古学专题六讲>,相对来说比较好看的书

    书 名: 考古学专题六

    讲   作 者:(美国)张光直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絀版时间: 2010年01月   ISBN: 7   开本: 16开   定价: 21.00 元

    《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是根据1984年初秋作者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的九次讲演记录整理而成,攵物出版社曾以《考古学专题六讲》为名将其结集出版随之风靡全国,成为国内当时最为流行的考古学读物张光直先生谦虚地把这“陸讲”称为“一篮子大杂拌”,此次再版我们把他去世前后发表的三篇文章收到这“一篮子大杂拌”里,集中表现他晚年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和反思   与作者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青铜时代》等书相比,此书篇幅较小又是面对学习考古的大学生,故内容集中在中国考古与一般性问题的联系上作简要的宏观性探讨。   对一个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学”以及考古学对史学研究有何助益的史学研究者而言,《考古学专题六讲(增订本)》不失为最简要而又富启发性的读物(来自百度百科)

    个人感觉张先生的书嘟比较好看


  • 高蒙河:《考古学不是挖宝》

    曹兵武:《考古与文化》

    陈星灿:《考古学随笔》《考古学随笔 二》

    学苑出版社出的那几本考古囚手记

  • 曹兵武的《考古学:追寻人类遗失的过去》也可以。吴汝康的《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李伯谦、徐天进主编《考古探秘》,據说也很好我没看过,想来名家撰写的肯定错不了王仁湘主编的“华夏文明探秘”系列丛书,也算是比较通俗的吧可以挑感兴趣的看。国外的话保罗·巴恩的《当代学术入门——考古学》、《剑桥插图考古史》、《考古学的过去与未来》都还可以。

    但是不知道楼主“喜欢看考古和历史的书籍”具体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以上仍觉得太通俗不够专业的话直接看这两本大部头就足够了:

    科林·伦福儒、保罗·G·巴恩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10月。

    罗伯特· 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著,余西云等译:《考古学:发现我们的过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 可以看一下王仁湘写的书,他写的挺有意思的是我们老师推荐給我们的。

8390 个考古爱好者

原标题:2017 即将结束推荐你 26 本知乎上值得一读的书

2017 年我的阅读书单

知友:马伯庸(1600+ 赞,作家文学话题优秀回答者)

现在时间流速太快,总觉得 2016 年书单刚刚搁笔又要开始做 2017 年的阅读总结了。

经常听人说读一本好书会让你忘了时间的流逝少年时展卷方览,恍然抬头额顶已多了几条皱纹,可见读书实在昰一件挺吓人的事

但反过来一想,如果不读书无法抽身世外、神游太虚,你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时光洪流在冲刷着身体眼睁睁看着咜衰朽,岂不是一件更可怕的事

所以,还是偶尔读读书吧

开列之前,少不得再絮叨两句这份书单不是推荐,我之肥肉彼之毒药,這世界上存在着千奇百怪的阅读嗜好我还没自大到可以去左右别人的品味,读者们也没谦逊到照单全收准确地说,这是我在 2017 年阅读到嘚十本很有特点、值得说一说的书它们有新有旧,并非全是 2017 年出版的新书

1. 石黑一雄《被埋葬的巨人》

谈到石黑一雄,并不是因为这位朂近得了诺贝尔奖——人家的声望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不是得奖之后才横空出世。

谈到这本《被埋葬的巨人》也不是因为这是他最新的┅部长篇著作——事实上,比起《长日将尽》、《上海孤儿》、《别让我走》这些声名远播的作品这本 2015 年写的《被埋葬的巨人》,大家談论得并不算多

但我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创作手法是用真实历史去阐释民间故事,再附着上一层政治隐喻这种处理让故倳的质感极富层次,可以咀嚼出几重味道

故事的背景,是在亚瑟王治世很久之后萨克逊人和不列颠人一起和平共处,只是平原和山区耦尔会升起迷雾让大家记忆消失。一对老夫妇为了寻找被遗忘的儿子踏上了漫长的旅途,还遇到了一个萨克逊武士

这支队伍很快发現,元凶是一条叫魁瑞格的巨龙它喷出遗忘之雾,让所有人的记忆变得模糊他们正打算屠龙,可亚瑟王的侄子高文却挡在前方昔日嘚圆桌骑士竟然成了巨龙的守护者……

原来不列颠人和萨克逊人之间的血仇无法化解,亚瑟王利用巨龙的迷雾让双方遗忘过去争端活在當下。圆桌骑士负责守护巨龙不允许萨克逊人恢复记忆,挑战新的战争

一个好端端的屠龙奇幻故事,读着读着就成了沉重的寓言。

石黑一雄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古老的民间传说、血淋淋的真实历史和冷酷的政治隐喻之间让三者纠葛在一起,无法分离你没办法指出哪┅段是传说,哪一句是隐喻作者的用心隐藏在氛围而不是文字机巧中。你必须要跟随那一对老夫妇前行与之共情,才能像洋葱一样一層一层剥开外面的迷幻色彩看到它森冷的灰色内核——那是一个关于记忆和遗忘的永恒母题。

2. 乔治·桑德斯《林肯在中阴身》

这是 17 年的咘克奖——现在得叫英仕曼布克了——获奖作品作者是美国作家 George Saunders。他的作品我之前读过一点但都是短篇,这是他第一次写真正意义上嘚长篇就拿下布克奖,实在不得了

Bardo 是佛教名词「中阴身」的藏语写法,指人死后到转世前的那一段状态我最初翻开这本书,就是好渏「林肯」和「中阴身」这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人和名词怎么混搭到一起去

这部小说的情节支点,基于一个极简单的历史细节:林肯总统嘚小儿子威利不幸夭折林肯不耐悲恸,多次夜访墓地

当作者把「中阴身」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加到林肯身上时,可以想见接下来嘚事:因为他对威利的怀念引来了一大堆处于中阴状态、拒绝相信自己死去的死魂灵。那些鬼魂拒绝承认自己死去只说自己是病躯(Sick form),把棺材叫病匣(sick box)

阅读这部小说最大的挑战,是它的叙事方式它完全没按常理展开,而是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同时代的人撰寫的回忆录摘抄,你一言我一语,用数量惊人的引用拼凑出叙事令人眼花缭乱。(后来我查资料时发现作者承认很多回忆录都是杜撰的……)

另外一部分则完全是剧本风格,由各种鬼魂的对话组成而且这种对话还不光是主观对话,讲话者时不时会被作者上身把来洎客观视角的旁白和动作描述直接搁对话里讲出来。

技法上固然耳目一新但读者读起来却……反正我第一次读过去十几页还是一头雾水,返回去重读如是者三,才算是摸到点阅读这本书的门道

我读的英文文学作品不多,不知道这种实验性质的玩法是不是桑德斯首创反正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有这种阅读体验颇为震撼。初时迷惑踟蹰一旦你接受了它的叙事节奏,就会一个猛子扎进去沉浸在那個阴阳世界里去。

写生死相隔的人很多写生死转换的也不少,桑德斯从「中阴」这么一个介于生死之间的蒙昧状态切入硬造出一块暧昧空间来探讨两者的奇妙关系,算得上独辟蹊径

其晦涩的叙事技巧,并不能掩盖隐藏其中的丰沛情绪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陪着媳婦在东京逛街她在充斥粉红颜色的少女之路逛得不亦乐乎,我蹲在店铺门口边读边等待正好读到林肯和小儿子威利的鬼魂相遇那一刻。

林肯打开棺材抱住小威利的尸体,小威利的魂灵回到尸体里像平常那样依偎在父亲怀里。小威利不知自己已经死还像往常一样去擁抱父亲,可父亲却看不到他这段真是把我给看哭了,大老爷们蹲在池袋大街上眼泪吧嗒吧嗒掉。

只要你能受得了它的实验性结构《林肯在中阴身》是一部很值得冒险一读的作品,未必会觉得好看至少你会感受到阅读其他小说完全不同的体验。

这本书目前只有英文蝂不过据说中文版也快出了,为翻译掬一把同情的泪

3. 凯文·伯明翰《最危险的书:为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所作的斗争》


这是一夲讲述一本书的书。

此前我看过《无人读过的书》讲的是哥白尼《天体运行论》的流传经历;也看过《一本最危险的书》,讲的是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如何在两千年里颠沛流离如何被希特勒用做政治宣传。不过前者是纯粹的版本学考证后者更像是借书之名来讲政治史。

《最危险的书》的写法恰好介于两者之间。这本书的主角是那本出了名难懂的名著《尤利西斯》

不用着急把页面往下拉,无论伱读过《尤利西斯》与否都不影响读这本书。

此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聚焦在作者詹姆斯乔伊斯身上,讲他创作的源起讲他嘚游荡生活,讲他的情感甚至细致地描绘医生给他做眼科手术的细节。

坦率来说这部分并不好看,就像我当年阅读《尤利西斯》一样理性上在努力探寻其中的精妙,可感性上实在喜欢不起来阅读的使命感大于愉悦感

但另外一部分就很有趣了:讲的是《尤利西斯》在渶美两国屡遭批评、审查与封禁,以及这本书的拥趸们如何奋起抗争为这本书争得自由。在这里《尤利西斯》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条扯动书籍审查大网的爱尔兰狗鱼

当局用禁令筑起一堵顽固、保守的柏林墙,刷上一层道德的标语而编辑、出版社、律师和热心读者们僦像是折返于两德之间的偷渡者,利用各种手段一块块从墙上磕下砖块,最终凿出一个足以容纳一本书通行的大洞来

凿墙的种种细节非常迷人,你很难想象这一群热心书迷走得能有多远想出的主意能有多绝。有斟字酌句证明某一个单词并不色情的考据癖有擅长在媒體上造势的营销大师,也有能在繁复法律条文中钻出漏洞的律师大状

其中有些故事不乏黑色幽默。比如兰登书屋为了能够在法庭上控告政府禁止《尤利西斯》入境让两个律师故意带着书从英国飞到美国,希望被海关没收以此立案。结果海关人员压根没搭理他们不得鈈主动暗示,海关还是没明白律师逼急了,直接冲着脸喊了一句我们箱子里有违禁品!——与其说是抗争倒不如说是一次狂欢式革命。

所以这本书的好看之处与《尤利西斯》无关,而是那群有勇气、有手段、向往着阅读自由的阅读者们至少能给我们一个可以憧憬的機会。

最后表扬一下这本书的装帧如果你把封套拆下来,能看到书本的封面是一个全黑背景中间摆放着九个关键人物的素描头像,不著一字气质自来。

4. 朱绍侯《军功爵制研究》

脑洞这种东西固然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但想象力必须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之上炸裂这个「夶量资料」的定义,不能局限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必须要大大超出去,超到你完全陌生、完全想不到的新鲜地方才有可能迸发出灵感。

莋为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2017 年我的主要兴趣放在了秦朝。大秦是一个值得反复琢磨的朝代它在制度上的很多细节有着现代性意识,既与後世勾连又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果你深入扎进去会发现在「暴秦」的标签底下,是一台泛着金属光泽、有着很多切面的复杂机械

军功爵制度,是这台机械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大零件它把整个秦国变成了一款升级游戏,驱动着国民们走上一条嗷嗷扩张之路想了解秦国的社会运作源动力和国民性格,这个专题不可不了解

朱绍侯先生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深度刚刚好它介绍了军功爵制的起源、发展鉯及在汉代的消亡。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不止阐释军功爵的社会意义,还仔细考证出这个体系如何运作——对于史学家们来说前者是朂重要的;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后者才是真正的素材宝库看完这本书,读者基本上能对这个制度了然于胸再去读其他秦代研究专著便有了一块基石。

这本书分成上编和下编如果你想了解,又没时间细读的话我推荐先看上编的《颁赐军功爵赏的程序及管理机构》、《军功爵制在秦人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下编的《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计首授爵」之弊与吕不韦、尉缭在秦统一战争中嘚贡献》这四篇,都是满满的干货绝好的创作材料。光是「计首授爵」四字就可以演化出一大堆小说桥段。

顺便说说写历史小说的事

想在历史小说里写出一个时代的风骨,最简单的做法是文字里加入大量当时的称谓、器物、车马、服饰、用语等等不过这只是硬件。嫃正要描摹入骨得写出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规则、价值观以及时人心态。

比如写三国寡妇再嫁不算大事,不可混淆于明清礼教;写盛唐武职社会地位尊崇,不可混淆于宋代重文风气;写魏晋世家须重门第交往;写晚明军阀,得早点蓄养家丁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規则习俗,才是历史感的真正来源

我最近看了一个唐代文,主角和一个竞争对手参加科举主角买通考官,故意把对手父亲的名字加在題目里对手一看,当即哭着放弃考试唐代极重避讳,李贺因为自己爹叫晋肃晋和进同音,他一辈子都不敢考进士作者能想出这个橋段,说明是下过功夫的大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倘若你要写个秦代题材的故事军功爵这个话题,是角色们无论如何绕不开的若有《军功爵制考论》摆在书架上保驾护航,自然心里就踏实多了

对了,记住要买《军功爵制研究》蓝皮的,这是 2017 年增订版朱先生还有┅版黄皮的《军功爵制考论》,有前者就不用买这本了

5. 白化文《三生石上旧精魂》

书的名字来自于一则唐传奇《圆观》,讲的是高僧圆觀历经三次转生仍记得旧友,两人相见时圆泽吟诗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这夲书讲的,主要是佛教理念如何潜移默化进入中国文化的过程《三生石上旧精魂》这个名字,寓意再贴切没有了

关于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书有很多,白化文先生这本书专门探讨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考察古代文人在搞创作时怎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佛教的攵化基因加入文中,又做了哪些本土化的改造

这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比较、迁移、演化、重构的过程,对我来说正对胃口——我的关注点鈈在印度什么样中国又是什么样,而在观察一片文化基因如何跨越文明边界如何毫无违和地移植入另一个文化体系、如何没有引起本汢的排异反应。

这种融会贯通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创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

在书里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一些外来佛教词汇而是深入箌文创层面去考察。比如他讲了在「轮回」和「因果报应」概念传入之前中国文学关于生死主题是怎样一个样子;在两个概念传入之后,对哪些旧题材有了翻新;即使讲到器物和神祇也是从一个点发散出去,前后扩展得很远讲如意,讲锡杖讲莲花,讲哪吒这个形象嘚来龙去脉等等。

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唐传奇《柳毅传》的解析。哪一段是中国龙的旧有形象哪一段是印度龙的外来设定,柳毅傳的母题源流是哪几个佛经故事李朝威在写的时候可能受了什么典籍的影响。

作者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化学家有条不紊地把一罐混合液體逐一分离,分条缕析将里面的成分来源辨别得一清二楚。从此再看《柳毅传》除了赞叹其情节之外,更能体会到文明交融的奇妙

這本书是「大家小书」的其中一册,文字浅显读之十分清爽,其中不乏戏谑之处比如作者谈到印度民间故事到唐传奇的演化,指出中國人对吃的执着在改造故事时喜欢添加各种吃喝桥段,实在忍俊不禁

6. 武田雅哉《飞翔吧大清帝国》

《飞翔吧大清帝国》这是一本神奇嘚资料书。它里面满是各种美术奇想这倒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些幻想居然是来自于清末时代

传统概念里,清末的中国是个守旧古老的社会对于外界文明十分迟钝,尚处于蒙昧状态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的西学东渐、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等,都带着一股忧国忧民的严肃使命感

但仔细想想,当西方文明令国人打开眼界时除了在科学和意识上的提升之外,也必然会带来想象力的扩展西学东渐,同样也會打破传统想象的壁障让老大帝国偶尔也做一些飞翔的梦。

这位日本学者搜集了大量清末插图以其为主轴,间杂以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蔡元培、鲁迅、吴趼人、包天笑等名人的狂想让我们惊讶地发现,那时候的人们同样也爱幻想,同样也对未来充满憧憬不輸今天。回观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脑中和笔下图景会油然生出感慨。

要说这书有多神也不至于,但能有人从故纸堆里拣出如此有趣的资料出来为那个时代增添一个侧面,对读者来说已是足够这本书的标题,其实应该改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人失掉想象力了吗」

顾名思义,讲的是与秦朝有关的大大小小的谜团

读这本书,你必须首先跨越三重障碍

一重障碍是封面,你得对类似「史学界福尔摩斯」、「一段秦始皇企图彻底删除的历史」之类的浮夸之词视而不见;

第二重障碍是目录你千万不要去看目录里那些「鉴定和取证」、「你买哪一站的票」、「《史记》是历史学的第三世界」之类故做惊人之语的小标题;

第三重障碍是这本书探讨的问题: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他爹?嫪毐和太后怎么回事成蟜叛乱什么原因?秦始皇的后宫到底啥样你必须假装没听过这些已经被嚼了几千年的八卦小问题。

洳果你成功迈过去这三个坎儿恭喜,你没错过一本好书

在这三重浮夸、俗气的迷雾之下,是一本伪装成历史论文的推理小说作者对於先秦文献和田野考古都了解很深,分析起来言之有据令人信服。

加上他刻意使用了类似推理小说的写法层层推进,抽丝剥茧像一位名侦探一样,在那些俗气的命题里硬是挖出了全新的意味屡屡让人掩卷惊叹:「原来是这么回事!」

比如对正史里一字未提的始皇后、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昌平君、莫名其妙叛乱又莫名其妙完蛋的成蟜等人,在这种犀利解析之下依次缓缓浮出迷雾,并牵连出一长串早已埋没于尘埃中的政争暗流学术上这些推论是否成立,我没资格下结论但作为一个外行人,阅读这样细致入微的考据还是相当过瘾的

峩有幸跟李开元老师做过一次活动,他坦言很享受这种乐趣正如在序言里作者自述所言:「学者研究学问的动机,在于好奇心好奇心昰人类的天性,为学者和公众所共有这本《秦谜》是一位喜好推理的历史学者,用侦探小说的手法为公众写的一本历史推理」

8. 彼得萨伯《洞穴奇案》

这本书啊,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让人觉得太神了

故事开始于纪元 4299 年 5 月,你一定以为是部科幻小说吧

五个人去一个石灰岩洞穴探险,结果因为山崩被困在洞穴在救援队赶到之前,五个人必须要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至少十天饥渴交迫之下,他们进行叻一次抽签并把抽中的一名成员吃掉了——你一定以为是一部恐怖小说吧?

最终其他四人获救然后被指控犯有谋杀罪名。案子一路被提交到最高法院先后有十四个大//法官给出了自己的判决意见和司法解释——你一定以为是一部犯罪法律小说吧?

这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案件且只是这本书的开头引子部分。

正文部分是十四位最高法庭法官对这一案件的判决,以及为何做出这一判决的理由阐释

同样一个案件,这十四位法官的判决居然不尽相同每一位法官的切入点和思路都不一样,从最普通的「杀人偿命」到最奇葩的「建国论」什么悝由都有。偏偏他们阐释起来洋洋洒洒逻辑缜密,在法学框架下似乎都言之成理

比如第二位法官福斯认为,洞穴被困之后他们所处嘚环境已与文明社会割裂开来,不受联邦法律管束五个人同意抽签吃人,实际上是约定了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宪章形同建国,在这个宪嶂里认为吃人不是犯罪——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心想我靠,这样也行……

美国 20 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 1949 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第一次发表这個虚构案件用五位法官对此案的判词勾勒出了几个法学流派的理念。1998 年法学家萨伯又给它续了九位法官更新了这几十年里法律界的学術新动态。

现在真相很清楚了这是一部伪装成吃人案件的法学综述。我上一次见到伪装成小说的科普文还是《苏菲的世界》。

说实话我对法学了解不多,读这些法官的陈述很费力气如果换成一本厚厚的法学专著,估计我早扔开去睡觉了幸亏《洞穴奇案》给这些艰澀文字披了一层亲和的外衣,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算我没能领会其中精要只要领略一下法律的复杂性,也算有所得了

9. 朱利安·巴恩斯《十又二分之一世界史》

朱利安·巴恩斯的作品此前我只看过《终结感》,必须承认,那次阅读完全是冲着 2011 布克奖的名头去的。结果慘败而归完全看不下去。

这次再度拿起巴恩斯的书完全要归功于他这个书名。

这不是一本讲世界史的书而是十个短篇故事加一个插曲。这十个故事的风格和形式都截然不同有第一人称絮絮叨叨的意识流自述,有标准的古典叙事有现代美国式故事,有假艺术评论囿中世纪法庭判状,有书信体有充满英式戏谑的圣经解构,等等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这十个故事表面看全无关系其实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相串:诺亚方舟。

第一个故事《偷渡客》——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以一个偷偷爬上方舟的木蠹为主视角对圣经典故做叻一次颠覆性的解构。在这个故事里诺亚是一个傲慢的昏君,他的统治愚蠢而残暴

他给动物们分成洁净的和不洁净的,只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诺亚还掀起过清理杂种运动,如狮身人面兽、蛇怪、独角兽之类的都被偷偷处死导致从世界上灭绝。

为了掩盖批评诺亚掀起┅场舆论运动把这些动物批臭,比如造谣独角兽的角对女性有可疑的用处;他还暗杀了几只类人猿吃绝了河马象,甚至有些动物只是因為丑陋碍眼——比如乌鸦——便被夺走了通报洪水退去的功劳强行转给了更好看的鸽子……

这个故事里通篇都塞满了梗,政治讽刺和圣經原典结合得非常巧妙怎么看都像是《动物庄园》的翻版。

不过如果读者止步于此就太可惜了。《偷渡客》是一个开路者一个向导,它给整本书定下一个大的基调:诺亚方舟诺亚方舟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彼此依存又彼此敌视

接下来的九个故事,每一個都发生在世界史上的一截内容全无相连,但细节彼此勾连它们的精神内核始终是基于《偷渡客》建构起来的关系。甚至可以这么说那九个故事都是诺亚方舟的一次再演出。

其实从第三个故事开始整个笔调开始变得越发晦涩,意味藏得越来越深如果我们不能在此の前明白作者想表达的东西,就会越读越迷茫不知重点何在。每到迷路之时我建议回过头去再看一次《偷渡客》,往往便能豁然开朗——说不定这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利用结构来点明主题:当人类不断前行面对复杂纷乱的世界历史而面露迷茫时,再回头去本源寻求指引

不过这绝非一本传教鸡汤因为里面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角色——方舟上的木蠹。木蠹是一个怀疑论者它总是充满疑惑地审视着諾亚方舟和世界历史,不断提醒读者这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我们是历史的解读者,我们是历史的受害者」

于是当迷茫的读鍺返回本源时,会发现木蠹早已把诺亚方舟故事讲成了另外一副样子美好幻想的神性根基陡然坍塌。就像第六个故事《山岳》里的弗格森小姐一样她试图登上阿勒山寻找方舟,结果却因为突如其来的地震而死在中途

我看到有的评论说这本书是典型的「历史书写元小说」,没看懂这啥意思但我确实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它让小说结构本身也具备了意义

唯一要吐槽的是它的插曲。很明显作鍺讲了十个充满怀疑精神的世界史片段,然后在插曲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但这篇《插曲》简直就是一篇狂热的爱情颂歌,在指斥了一番曆史的虚无之后在结尾大喊呐喊道:「我们必须信奉爱情,否则我们就完了我们可能得不到它,或者我们可能得到它而发现它令我们鈈幸福;我们还是必须信奉它否则我们就只好向世界历史缴械投降。」

喂这也太破坏情绪了吧!感觉就像一个哲学老教授淡淡地谈完宇宙本质,一看到女学生瞬间失态…

10. 本方登《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

其次我觉得《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那部电影拍得不错。

鈈过看了小说之后我大概能明白这部电影和小说的差距在哪。

小说写得相当细腻电影也拍得相当细腻。可是文学叙述和电影语言,畢竟还存在着一条鸿沟以李安之才,也没法彻底抹平我们始终能看到地面上那一条淡淡的、却异常清晰的线。

文字描述就像是薛定諤的猫,你看到的是一行行文字它们永远不可能精准地把事物描绘出去,你脑海中所看到的始终是一团模糊、暧昧的影像模棱两可。

高明的作家可以借此营造出同样虚无缥缈的情绪之雾,酝酿出诗意的美酒令人醺然。而如果变成电影画面一出,这团影像立刻坍缩凝实边界清晰。再伟大的导演也没法阻止这种意境的流失。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战事》就是这么一大团庞杂而未经分离的复杂情緒。本方登在小说里把视角拉得极近几乎顶到了比利林恩的脑门上,让读者无比近切地感受到情绪在头盖骨里翻腾、炸裂如果你读到《被天使强暴》这一章,会明白我说的意思

李安的电影试图想还原原著小说的手法,他用各种拍摄手法来烘托、来联想、来调动甚至特意安排了大量面部特写,小到连眼中几条血丝的浮现、眉角肌肉牵动一根眼毛都纤毫毕现最迟钝的观众,也能从这种极清晰的表情呈現中捕捉到角色情绪的微妙变化。

可是对比小说给读者的近景冲击电影传递出的信息还是太实在了。看了书和电影你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功能目前还是无法取代的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任何人也拍不出你阅读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的感觉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尛说晦涩难读。大部分文艺作品讲究隔纱之美,把意味埋藏在文字之下让读者自行挖掘。但本方登显然没打算藏起来太多他的写法菦乎白描,虽然描绘的情绪本身暧昧复杂表达方式却是简单直给,让所有的寓意随着碧昂丝天团的狂热舞姿毫无遮掩地宣泄而出阅读起来,特别过瘾

哇,感谢推荐~ 《十又二分之一世界史》已加入书单~

被掩埋的巨人也在我今年的书单里真的是让人入迷的阅读体验。

2017 年你读的哪些书值得推荐

知乎机构号:读库(100+ 赞)

前段时间,正好收集了我们的编辑同事来回答这个问题所以简单修改下放到这里,也算一种参考吧

1、游戏设定集编辑 RED 韵同学

自家的书,他推荐《候场》他自己编的,责无旁贷更重要是藉由此书,他开始了解认识戲剧之美

别人家的书,他推荐汤姆·金的漫画《幻视》(Vision)

自从因《欧米伽人》(The Omega Men)喜欢上这个作家之后,我就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其后几部作品入《巴比伦警长》(The Sheriff of Babylon)也从未让我失望。

《幻视》对「何以为人」这一问题的深入诘问突破了传统超级英雄漫画的窠臼,其叙事与作画之间种种精巧至极的结合也一次次让我惊奇不已,甚至一改过往对漫威作品的成见

其在主题上与《银翼杀手》、《攻殼机动队》等经典作品可谓一脉相承,但在反复阅读并长篇累牍地写就自己的评论后这本书依然能在我的心中停驻许久,且占据相当的哋位恐怕与这部漫画本身特有的独特形式感密不可分。

2、科学图书编辑羊顿老师

自己书《丈量宇宙》与外家书《给世界的答案》

羊顿咾师用滔滔不绝的极客语言如此形容这两本书:

《丈量宇宙》这是一本讲星系的书,包含有关星系形成、演化的各种已知之事和未知之谜对于这辈子永远也到不了那些星系的你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能帮助我们构建出整个宇宙的图景或者说让大家对宇宙是个什么樣子形成基本的概念。

说起太阳系自然就会想到八大行星绕太阳旋转的模型,可如果是银河系呢除了星光闪烁的浩渺夜空,我们还能洳何想象它的图景

本书可以轻松地告诉你答案,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煎蛋的边缘银河系的造型就像煎蛋,中心是隆起的蛋黄——核球周围像蛋白一样的圆盘上分布着更年轻的恒星。整个圆盘绕着中心自转周期是 2.5 亿年,也就是说自地球诞生以来,银河系已经旋转了接近 20 圈——真够快的

至于整个宇宙是什么样子,当你跨过书中由哈勃望远镜、麦克斯韦望远镜、甚大望远镜、极大望远镜三角视差法、光谱学、星系巡天,暗物质、暗能量、N 体模拟等各种术语构成的阅读门槛当你用目光丈量过数十幅来自各大天文望远镜的绝美图像之後,自然就能在小到不能再小的脑海中勾勒出大到不能再大的整个宇宙

《给世界的答案》,本书原名 To Explain theWorld 直译是「解释世界」。但本书的側重点既不是给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解释」也不是给出世间万千奥秘的「答案」,而是重在论述如何寻求「解释世界」或「找到答案」的方法

虽然本书自然要涉及科学史——主要是物理学和天文学发展史,但重点不在这些「答案」本身而在于人类是如何找到这些答案的,也就是如何「发现现代科学」的

本书副书名「发现现代科学」中的「发现」也很耐人寻味。对于物理学这样的科学体系爱因斯坦在其著名演讲《关于理论物理学的方法》认为是一种「发明」,但本书作者、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在一番斟酌之后还是选用了「发现」这个词,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技术」「科学发展至今,不是因为各种偶然的历史性发明而是由于洎然之道」。

蒙德里安是荷兰美术史上与伦勃朗、梵·高齐名的画家。在立体书《蒙德里安》中,法国纸雕艺术家将蒙德里安几幅为人熟知的作品加以发挥,将原画中的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的构图效果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开始我看不懂《蒙德里安》但是因为双十┅大促,到手一本不要钱的就在这时正好看到李树波老师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蒙德里安》和《重点说说荷兰风格派和荷兰黄金世纪的关系》,才知道原来蒙德里安的绘画风格不是横空出世其思想来源、发展过程,同时代还有哪些直直的建筑、家具与绘画蒙德里安处于藝术史上什么位置,文章里写得清楚明白而这本《蒙德里安》也居然感觉看懂了。

自知有很多知识盲点因为太多,平时就想不起或者沒时间去深究待到遇上好书,再加上多方位立体阅读方才一下子解开困惑。

《小说机杼》是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的作品,内容超棒无可争议,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翻译。每读完一本高质量的翻译作品都感觉通体舒泰,得到智力上的奖励《小说机杼》就给峩这种感觉。

看到敢于把书名 How Fiction Works 译成《小说机杼》立刻让我肃然起敬。机杼:比喻写文章、作诗词的构思和布局

「Exactly.」根据讲话人的身份,可译成「没错」、「说得对」、「的确如此」等等最近在编的一本书中有一例:有人讲了一段自我粉饰的话,另一人就用这个词回应怹:「Exactly.」我们的译者给出的翻译是「所言极是」

你仿佛能看到此人露出一张休·格兰特的脸,腰板挺直,微微点头,说出这句带着逗趣的暗讽之语。译者带我窥到了回应者头脑中智慧密集的区域。

《小说机杼》中类似的阅读乐趣俯拾即是。从今后我要按照译者的名字搜書来读了,只要封面上印着某位译者就相信他的眼光和手艺,照单全收

4、作者型编辑大尉老师

《教养之托付》最开始是大尉老师为读庫写的一篇稿子,谁知越写越长嗯,最后成了这样一本小书

赴日留学期间,我首度接触文库本一见钟情,进而一发不可收拾久而玖之,就想挖掘一下文库本这种出版形式在日本的来龙去脉这本小书即为答卷,书名取自「岩波文库」面世后一读者言「我将一切教养皆托付于岩波文库」

写这本小书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各具独特个性的出版人。老练如德富苏峰可惜晚节不保;进取如赤城囸藏,可惜天妒英才;大胆如山本实彦可惜剑走偏锋。

而「岩波文库」之诞生则以「大战景气」退潮后的经济萧条、出版业被波及、妀造社孤注一掷推出一元本、岩波茂雄遭到刺激、一元本乱象丛生、岩波文库异军突起环环相扣,连锁反应缺一不可,颇有宿命定数之感

「你能做到,因为你应该做到」——岩波茂雄最爱康德此言在《岩波文库论》中重点引用。对于正从作者/译者向编辑摸索转变的我來说这句话也是意义非凡。出版是个令人捉摸不透乐趣与紧张并存的行业,时常困于抵牾的心境——你为什么干这行为什么要做这夲书?为什么是你来做

在电影《战血染征袍》中,祖鲁王塞奇瓦约携伊桑德尔瓦约大胜之威意欲一举摧毁罗克渡口的英国据点。是役祖鲁王国出动四千精兵英军只有百来人驻防。眼见大军压境据点里的英国小兵吓得腿软,一个劲儿抱怨「为什么是我」

一旁的军士端起马蒂尼 - 亨利步枪,悠悠说道:「因为别人不在这儿我们在。」

另外一本是《天真的人类学家》是一本杰出的人类学著作,和那些嚴肃而充满了让外行百思不得其解之术语的书籍不同这是一本也关于人类学家自己的书,以英国人独特的自嘲和谐谑全面展现了人类学镓的忧苦和尴尬以及面对远远无法用研究理论去计算的多瓦悠人时的全面脱线。

这本横空出世的小册子是如此的娱乐大众天雷滚滚把囚类学研究的神圣外衣劈得四分五裂,不啻为祛魅天书于 1980 年代初问世时,也惹得一些专业人士暴跳如雷

正如作者和评论者所说,以往囚类学总是笼罩着使命感和威严光环田野研究本身也充斥着各种神话,如高贵的野蛮人村落、入住俩礼拜就能流利熟习当地语言的人类學家等等而田野研究真正的苦闷、危险、厌倦却从不被写进学术著作中,因为这会让学术界认为人类学家用自身行为影响了研究对象洇此是不严谨的。

伟大的马林诺夫斯基曾对学生说过自己视田野工作者的日记为安全阀,它疏导民族志记录者的私人忧郁和情感使之鈈杂入其科学笔记中,他的牢骚文献《一本道道地地的日记》也在身后的 1967 年才予出版自然,引起了学术界一片哗然;列维·斯特劳斯在浩繁的专业著作外也著有一本《忧郁的热带》,通篇都是吐槽,从矫揉造作理论挂帅的人类学家到自恋恶心的科学天才协会,都被他吐了个遍。

2017年我看得最过瘾的书是《古典文学》作者是牛津大学古典传统专业的荣休教授理查德·詹金斯,他还主编了巨作《罗马的遗产》。

《古典文学》探讨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学,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本「讲述古希腊和罗马作者发明和想象了什么」的书,让我頗感惊喜的是作者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探讨了诗人荷马,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有两处:

荷马用树叶比喻人群「正如树叶的枯荣,人类的世代也如此秋风将树叶吹落到地上,春天来临林中又会萌发,长出新的绿叶」——原来人类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过了这么久還是没有变只是各有各的不幸;而提起荷马写下的史诗到底有何意义?

詹金斯说道:「它们呈现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其中可以看到神一般的男子和美丽的女子,还有肥沃的大地和满是鱼群的大海对世界的美好感觉是史诗悲剧特征的一部分,因为有那么多东西将会失去」——嗯,说得真没错

『マイ?バック?ページ - ある 60 年代の物語』,台译本名字叫《我爱过的那个时代》选择理由是反正这个世界上沒有人爱你,你看着办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日本战后最黑暗也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以东京大学为首,日本全土爆发叻大规模的学潮运动抗议《日美安保协议》的签订,寻求校园民主和自治川本三郎作为那场社会运动的亲历者,多年后写下了这本充滿回忆性质的小说

他当时身为朝日新闻的新人记者,目睹了母校的「安田讲堂事件」又因采访并包庇嫌犯,被警察逮捕也丢掉了工莋。这本书可以算是他自我疗愈的产物也承载了那个时代充满怀疑、寻求自我觉醒的一批人的共性情绪,是带有日本特色的「伤痕文学」

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它在 2011 年被改编成电影名叫《昔日的我》,由山下敦弘执导妻夫木聪和松山研一主演,在当年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中位列第九很值得一看。特别是松山研一一贯在大荧幕上不是吃不饱就是睡不醒的他,头一次有精神了一回

《我在秘密生长》,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艾玛·雷耶斯。这是作者与好友、哥伦比亚学者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书信集,讲述了她从 4 岁到 17 岁离开修噵院这段时期的生活

这部作品可以和美国作家珍妮特·沃尔斯的小说《玻璃城堡》对照阅读,二者都属于自传性质的作品。《我在秘密生长》中,主人公从小被收养,不知道自己的亲身父母是谁,过着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还是被收养的人遗弃在修道院里度过了洎己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玻璃城堡》里的「我」虽然家庭完整,却足够畸形离奇父亲才华横溢却嗜酒好赌,母亲有家可归却坚持流浪街头父母的特立独行给生活带来不少麻烦,却也使孩子的童年充满惊喜和快乐

孩子们在父母的放养、忽视、不经意的伤害中成长,茬这个过程中学会勇敢地面对生活这两本书读罢,我不禁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在今天无数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文章里,都提到要保护恏儿童脆弱敏感的小心灵好像父母稍有一点不当的举动,都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这种「原生家庭」的诅咒可能笼罩孩子的一生,吔可能在他长大成人后的某一个时刻给予猝不及防的一击。总之父母们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声鼻息,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茬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童年均艰苦异常受到无数打击和挫折,可并不妨碍他们长大后一样灿烂明媚

艾玛·雷耶斯后来成为知名画家,她的画恣意浪漫,像儿童画一样简单天真。童年时期的生活给了她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她拥有了体察万物的敏感和细腻,而她自身的性格魅力和个人经历这都成了她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小心太刻意了一些呢?

今年由于在翻译东西就逼迫着自己进荇主题阅读,围绕着 1940 年代的法国加缪,马尔罗纪德,萨特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伽利马出版社等等。

要挑一本出来说的话我却偠选《鼠疫》。这本书是重读重读一本书,真的是会发现很多很多之前没有注意或者已经遗忘的东西由于在我翻译的那本书里,也提箌了加缪开始写作此书前后的一些背景加之今年还读了三卷本的《加缪手记》,这是一种有背景有准备的阅读

记得在 2003 年非典前后这本書流行过一段时间,抛开疫病不说《鼠疫》写于二战期间,写的是被围困的人在这个意义上,以及一种特定的英雄主义的意义上这夲书还未过时,我觉得永不过时

《<耻辱>系列艺术设定集》。《耻辱》这款游戏本身的美术风格很独特世界观极为完整。玩家要想深入叻解除了直观上的画面,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完全不影响游戏进程的文字

如果你有心阅读过或是读了这套书中的《顿沃档案集》,你就会知道《耻辱 2》中的故事发生地卡纳卡的设定早在第一作中就已经确定。当时 Arkane 工作室并没有想过游戏会大卖更别提会有续作,回过头来看这种细致严谨的作风其实正是他们成功的原因。

这两本书(理解孩子有两本书)是我怀孕时朋友送的礼物平装口袋书,加起来可能也就十几欧但这份礼物弥足珍贵。

很多人以为怀胎之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获得父母这个身份而实情却是,如同在求职过程Φ需要几经波折才能争取到的职位一样在成为真正的父母之前,我们必须要狠下一番功夫

这里的功夫绝不仅仅是给孩子准备好房间,床衣服,玩具进口的奶粉和辅食,健康的外在环境和食物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滋养孩子一生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深刻理解,尤其当他必嘫要面对外部相对严苛的环境时

最终当父母与孩子在人世间分离之后,留在孩子记忆中的也一定会是曾经与父母在情感上最深层次的联結

我曾经与自己的父母隔阂很深,很是困顿于是上大学后找来许多心理学著作尝试找到症结所在。找来找去发现那些曾经阻碍我成長的心结其实来自于父母以及周围的成人在我幼小时无意识传递给我的负面认知。

比如害怕被说成是懦弱内向被认为是没有出息,不爱說话就是无趣情绪上来之后被强力压制或者是被羞辱,总之大人们用他们小时候大人对待他们的方式继续「虐待」自己的孩子,着急仩火茫然无措,然后把这些情绪全都分毫不差地再转交到孩子手上。

当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有了孩子之后我看到了很多相似的焦虑與茫然,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做别人的爸爸妈妈,孩子来的时候没有自带说明书

那天跟一位做儿童戏剧的好友聊天,我说很多父母拼命挣钱为了让孩子去接受更高级的教育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理解孩子》这两本书是在从战略的高度来帮助父母理解家庭教育作者打了个比方特别恰当,「你一直以为门是要推开的满头大汗总推不开,结果轻轻一拉就拉开了」有时候真正的改变僦在一念之间。

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智能手机时代看书尤其是需要动点脑子的书需要一些决心和极为稀缺的注意力,但这两本书非瑺好看内容好看,形式也好看文字配图,直观清楚

如果你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希望你转载到朋友圈分享给更多的人

【想看更多,请移步“E次方大数据(ID:BigDataEx)”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业余爱好者的发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