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创作协会的创作对接受美学理论的补充是什么意思

浅论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现当代文学-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浅论尧斯的接受美学纲领
接受美学从六十年代末在联邦德国兴起,而后很快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蔓延,短短十多年,竟席卷了欧洲大陆与苏美,压倒了曾经炫赫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成为最新的、影响最广的美学理论之一。
接受美学的创立者是联邦德国以尧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 Wol馆and Iser)等五位年轻教授和理论家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Die I}onstanzer Schule),该学派著述甚丰,其中以尧斯于1967年的《史作为向文学科学的挑战》一文影响最大。该文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框架,成为接受美学的一个历史性文献和理论纲领。本文试图围绕这篇,探讨一下接受美学的开拓、成就与不足,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 总体性动态研究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西方文学研究的重点一直放在作家身上,到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起来以后更是如此。因为浪漫派把文学看成天才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所以文学研究的重心更集中到作家身上,诸如作家生平及其、生活背景,作家的思想和文学道路等。二十世纪起,随着现代派文学的崛起和科学主义、美学的勃兴,文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发生变化,相当多的美学家与批评家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作品本身的研究。从形式主义、语义学、符号学、现象学一直到新批评派、结构主义,都把作品本文(Text)的研究放在中心地位,重点探讨作品本文的、意义、逻辑、主题、结构、形式等等,把作品看成一个自足的封闭整体。走到极端就完全割断了作品与作家的、作品与社会的联系。单纯的作家研究与单纯的作品本文的研究,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但是它们的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的缺陷之一就是把统一的文学活动分割成一个个静态的封闭圈子,忽视了文学活动的整休性与动态性。尧斯的论文,开始打破这样一种僵硬的研究格局。
《挑战》鲜明地提出,文学研究“要求以讲生产的传统美学和讲接受和效果的接受美学的论述一起作为基础’。这里生产指文学创作。尧斯的意思是,传统美学以讨论作家的创作与作品为主,接受美学则重点讨论文学的接受和效果,科学的美学研究则应当把两方面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要把文学的活动看成“一种审美接受与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接受的读者、反思的批评家和不断生产的作者而言,是在文学作品本文的实现中发生的。”在尧斯看来,整个文学活动包括三个主要环节,即作家(生产)—作品(本文)—读者(接受,包括批评),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其中介是作品(本文)。作品的产生并不是文学活动的终点,而仅仅是文学活动的第一阶段;作品的潜能与价值只有在读者的接受活动中才逐步得到实现,这是文学活动的第二阶段。这两步,缺一不可。整个文学活动就是这两步的辩证统一。这样,尧斯就打破了孤立地研究作家或作品的传统思路,建立起动态性总体研究的新思路。其特点是:
第一,用总体研究代替分体研究。把对作家或作品本文的个体探讨综合起来,并顾及读者的接受,从而形成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总体研究新格局。《挑战》避免了传统美学的单一思维方式,在讨论一些具体间题时,常常注意把三个环节统一起来考/}O譬如,在论及“文学的相关性”(Cohevence)时,他提出了“期待视界”(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这一重要概念。所谓“期待视界”,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尧斯认为,在文学史上,一部部作品,作为一个个“文学事件”,它们的“相关性”“基本上是以当代和以后的读者、批评家、作者的文学经验的‘期待视界’为中介得到统一的。”这就是说,孤立的文学作品是借助于作者与读者(包括批评家)的“期待视界”获得关联与统一的。作者创作作品受自己期待视界的约束,还得考虑读者接受的期待视界,读者、批评家的“期待视界”也决定了他们对作品的取舍褒贬和接受程度,而接受的结果也会反馈给作者,或者会影响到其他作者甚至后起的作者,对他们的创作产生某种制约。这样,孤立的“文学事件”(作品)就在“期待视界”的作用下与作者、读者统一起来了。再如论及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时,尧斯指出,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非个人的叙事形式”,因而打破了当时读者的陈旧的审美期待视界,使读者“趋向于对‘家喻户晓的寓言’产生一种不熟悉的感受”,“不仅促使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事物”,“而且同时也把他们推入一种陌生的判断的不确定之中”,最终使他们扩大并“终于认可了新的期待标准”,从而使《包法利夫人》由“开始时仅仅被一个鉴赏家的小圈子理解和推崇”,为“获得了世界性成功”。这种总体性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片面性,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思维的空间,使那些单靠研究作家或作品本文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上述文学相关性问题、作品影响变化的间题,能够在三环节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考察中得到解决。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本栏目最新更新文章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内容分类导航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浅议接受美学;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高广未吴秀;[摘要]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益提高;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引言;雷内?韦勒克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的《文;论;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下,特别是狄尔泰的研究,使阐;创立;60年代中期,就在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颠峰时期,在;核心观点;接受美
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      浅议接受美学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研室 高广未 吴 秀[摘 要]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读者地位日益提高;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作为其中一支非常重要的流派,接受美学对以往的文学理论是一次重大突破,尤其是对传统的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极大程度的颠覆。本文主要介绍接受美学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其旗帜鲜明的读者理论及瑙曼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理论。[关键词]接受美学 瑙曼 马克思主义接受美学  引言雷内?韦勒克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的《文学批评》这一条目中肯定的说:“人们把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称为‘批评的时代’,不过二十世纪才真正当得起这一称号。不但数量甚为可观的批评遗产已为我们接受,而且文学批评也具有某种新的自觉意识,并获得了远比从前重要的社会地位。几十年中,它[1]还发展了新的方法并有了新的评价(标准)。”六七十年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最活跃的时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各种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层出不穷,文论的本体论也发生转化。这种转化较为突出地体现在以作者、作品、读者、社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和本体的变更上。总体来说,西方文论经历了19世纪以作者创作为中心到20世纪对作品本身和对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转变。批评的独立性和读者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艾布拉姆斯著名的“艺术批评的诸坐标”中(如下图所示),读者系统不断被强调。论。在古代和中世纪,普遍流行的是注释圣经的方法――神学阐释学。直到18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FriedrichDanielErnstSchleiermacher,)才首创了文学阐释学这一理论,提出了有关文学作品解释的相关原则。那一时期以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阐释学者们基本上忽略了读者这一角色,没有注意读者的立场、观点、背景及个人意识对阐释作品的影响,只是借助于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影响下,特别是狄尔泰的研究,使阐释学日益兴盛起来[2]。阐释学者们逐渐以作品本身为依据进行研究,主张凭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观体验来获得作品的内涵,同时还主张读者的感觉可以轻松的跨越历史文化的界限,将自己置身于任何时代与文化之中;因此,运用自我感觉就能够理解作品,其历史文化地位,经历与经验对阐释的结果不存在影响。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建立的本体论阐释学,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除此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加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法国的保罗?科利(PaulRicoeur,1913―),德国的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美国的赫什(EricDonaldHirsch),尤尔(P.D.Juhl),马戈利斯(JosephMargolis)等等。阐释学的研究对象是文本,研究主体是读者或批评家,研究的中心是作品与读者的关系。阐释的核心在于理解,目的在于发现和揭示,并由此进行新的创造。创立60年代中期,就在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颠峰时期,在对文学阐释学进行发展创新的基础之上,同时还吸收了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及历史主义的精妙成分,姚斯(HansRobertJauss,1921―),伊塞尔(WolfgangIser,1926―),福尔曼(Man2fredFuhrmann),普莱森丹茨(WolfgangPreisendanz)和施特利德(JurijStriedter)创立了接受美学理论,取代了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由于以上五位学者主要活动在前联邦德国南部博登湖畔的康士坦茨地区,他们即被称为“康士坦茨学派”。核心观点接受美学在当时的西德兴起后,很快就在西方文坛脱颖而出并迅速走向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该学派认为,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是文学研究中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由于读者在时代背景、社会地位、生活经历、知识水平、认知程度、观察角度、文学爱好、审美情趣、联想思维等诸方面的差异,对于同一作品的反应,不要说在后世,即便是在出版的当时,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就是同一个读者,对同一部作品多次阅读,每次的感受也(MobyDick)当时反响甚为不尽相同。例如,麦尔维尔的《白鲸》微,无人问津,在20世纪却被重新评价为一部蕴含着神秘哲学这个坐标显示出20世纪西方文论极具代表性的四大系统,即作者系统,作品系统,读者系统和世界系统。每个系统对应着相关的流派,如作者系统包括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生命直觉主义、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新人文主义等;作品系统包括形式主义、语义学、英美新批评派、语言符号学、现象学、结构主义、叙述学等;读者系统包括阅读现象学、接受美学、解构批评、读者反应理论等。其中,隶属于读者系统的接受美学在当今争议颇多,影响力尤其显著,因为它是对以往文学理论的重大突破,锋芒直逼传统的生产美学和描写美学。背景为了更好的理解接受美学,首先,我们有必要简略的知道阐释学的一些有关内容,因为它担当着从现象学到接受美学的桥梁和中介,并为接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铺平了哲学和文学的道路。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大量吸收了阐释学的思想精髓,因此,可以说接受美学是从阐释学这个母体中诞生出来的。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词源是Hermes(赫尔墨斯),即古希腊神话中为主神宙斯和其他众神传递信息的神使。因为神谕的高深晦涩,Hermes在向人间传达神祗们的旨意时,需要适当地做一些翻译和解释,阐释学因此得名。它是关于文本理解的理―205―科技信息职教与成教      思想的经典。与幸运的姊妹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Wuther2不同,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的《呼啸山庄》ingHeights)在当时被认为是离经叛道而不予肯定,多年之后,却被人们誉为文学史中最惊世骇俗、震撼人心的名著之一。沙翁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凶残、吝啬的象征,然而,不少人也同意这个人物形象体现了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一部《红楼梦》,当我们在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时候阅读和当我们已经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雨和沉浮之后再读,感觉也必然存在诸多差异。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依据原来的文本,综合各自不同的思想、背景、情感等,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出一种新的境界。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与内涵绝非一成不变地固定于作品之中,而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即是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按照自己的思想来理解作品,不断赋予作品某种意义,并不仅仅取决于作者在自己的作品里为读者限定的某种意义。姚斯于1970年曾说:长久以来,文学史只是作为作者和作品的历史而忽视了“第三者”――读者。然而,文学的历史只有在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作用时才能形成,作品的视野与读者的视野融合时,作品才具有意义。他还指出:每部作品在其结构、内容和语言中都包括有与“非美因素”相一致的“期望视野”。这一视野在阅读过程中与读者的“期望视野”发生碰撞,两种视野吻合相融时,便由读者赋予了作品以意义。文学的历史就是读者不断[3]赋予文学作品意义的历史。洛特曼也曾指出:“我们称之为‘文学作品’的历史,文化实体,并不都在文本之中。文本仅仅是有关因素之一。事实上,文学作品包括文本(文中各种关系的系统)与文外现实的关系,如与[4]文学规范、传统和想象性的关系。”施密特则认为:“接受现象是创造意义的一个过程,它可以实现了字面上所带有的指示意[5]图。”这样一来,在接受美学这里,文学研究的就是文本在读者那里的具体化,焦点放在了作为接受者和研究者的读者身上。文本呈开放状态,其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待于读者根据个人经验来参与阐释。这里的读者研究,始终把握着从文学艺术的视角出发,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客观性、科学性,与影视传媒中的观众研究有着明显区别,因其研究的目的决不是为了迎合读者们的口味,创造卖座率、收视率诸如此类。接受美学把读者作为一个较之以往不同的新颖切入点来全方位、多侧面的研究文学,打破了以往只在作者、作品系统里兜圈子的传统。瑙曼写道:“读者通过接受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为自身服务。但是,读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时,也在改造他自己,当他将作品中潜藏的可能性现实化时,也在扩大自己作为主体的可能性,这是作品在他身上产生的效果。接受活动是使这两种对立的规定性统一起来的过[6]程。”一部作品的价值取决于其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融合程度,即作者的主观意图是否得到读者的接受与认可;读者的理解对作品又产生了何种影响。也就是说,作品的生命力不仅来自其本身,还来自于读者的定义和赋予。因此,接受美学的学者们的共同主张是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从70年代起,前民主德国的一些学者们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研究接受美学,代表人物首推瑙曼。他们把马克思在经济领域关于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统一、连续、不可分割的过程以及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辨证关系的学说引入文学理论研究的领域。他们认为,文学作品类似于商品,要经历生产(作家创作),流通(出版、发行等),消费(读者接受)三个有机、持续、缺一不可的阶段。其间,构成了作者――作品的关系,读者――作品的关系。对此,瑙曼曾提出:作者、作品和读者以及文学的写作、占有和交换过程彼此间相互从属,构成一个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作为整体以及它的各个部分和中介,在历时轴线上是处在总的历史过程之中,在其共时轴线上是处在有关社会形态的现存的变化着的物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之中[7]。在作者――作品的关系中,作家的文学生产活动产生了可能存在的作品,这时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作品而只是文本,为读者创造出接受的对象。在读者――作品的关系中,读者的能动性接受活动使作品有可能的存在变为现时的存在,文本终于完成了向作品的转变。文学创作与接受的关系又类似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辨证关系:生产生产出消费,因为它们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通过永远是特定的对象创造出消费的方式:创造出消费的需要,消费的动力,“消费能力”,因而也创造出一个活动的主体[8]。同时,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即消费也生产出生产:消费创造出现实的产品,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证明了自己的产品身份;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这两者中的任意一方当自己实现时也就创造对方,证实对方。因此,消费不仅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而且也是使生产者成为生产者的最后行为[9]。文学创作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同样也受到文学接受的反作用。马克思曾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10]众……”单单把注意力集中在作者们那儿而不依靠读者,既不可能得出完整意义上的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也不可能产生对作品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前民主德国的学者们对接受美学作了补充、改造和完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论。这本身即是他们把接受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总之,接受美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重新发现了读者,肯定了他们不可低估的主体能动作用,但在侧重读者研究的同时,决不可以忽略作者和作品,因为作者毕竟是作品的最初创造者,作品毕竟是接受活动的起点和基础。缺乏了这二者,接受理论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对接受美学应当进行理性的分析,能动的接受,合理的扬弃,有益的借鉴,让其服务于我们的文学研究。参考文献[1]江西省文联理论室编.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75.[2]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刘纯德.姚斯、伊瑟尔及其他――漫谈接受美学[N].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综合版),期.[4][5]佛克马、易布斯著.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6]瑙曼等著.社会――文学――阅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87.[7][9][10]瑙曼等著,范大灿编.作品、文学史与读者[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8]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6―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浅议接受美学03等内容。 
 接受美学的意图 5页 1下载券 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 2页 1下载券 浅议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朱立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8 月第一版 1, 危机产生了对新的...  从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 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的圣经意象原型――从原型批评角度解读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沉默之语用分析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  接受美学浅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 广告英语的特点及其翻译探索 歧义的语用研究 浅析...  从新闻接受美学的角度浅析非主流媒体对暴力和性侵犯新闻“道似有情却无情”的冷漠_广告/传媒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冰已解冻,水犹未暖―――从新闻接受美学的角度...  (共6页) 浅析中国当代电视艺术美学的现状摘要:美离不开主体,离不开一定的对像,美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情感对对像的发现 与相认,是对像的情感化接受与传达,美学...  浅议犹太教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摘要:卡夫卡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与...几十年内, “卡夫卡热”一再兴起,尤其 是随着现代接受美学的广泛传播,卡夫卡...  浅谈个性化阅读铜陵县朱村中心小学 焦友红 阅读教学有了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这正如霍拉勃在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一书中所说: “既定作品的具体化...从接受美学角度看《洛丽塔》的翻译
  俄籍美国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小说《洛丽塔》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自1955年于法国巴黎问世以来的五十多年中,这部名作已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发行,并且其受欢迎程度仍在不断升温。在中国,《洛丽塔》第一个中译本于1964年诞生在中国台湾省。此后《洛丽塔》便被不同的译者翻译、出版,至今已有二十余个译本。然而关于这部作品的系统翻译研究在学术界相对匮乏。本文试图在接受美学理论指导下对《洛丽塔》三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来探讨该书的翻译。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和新兴的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焦点由作者和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关系。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尺度,并且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应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界”。另外,作品中应含有许多未定点与意义空白,通过读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构建起沟通读者和作品的桥梁。这样,读者就能自主自觉地参与作品,进而实现本文的意义。 本文进行这一分析的目的不在于评析《洛丽塔》三个中译本的优劣,而在于探讨《洛丽塔》在中国出现多个译本的原因。本文认为,《洛丽塔》内容的意义并非通过一次阐述就能全部挖掘出来。而且一个译本不可能满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需求。只有通过数个译本多次发掘,我们才能不断接近完成对它的认识。……
[关键词]:;;;;
[文献类型]:硕士论文
[文献出处]: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知网客户端
海量文章,一站下载
万千书刊,个性订阅接受美学在中国
198380198331983.061983.041984.03G.1985.021985.04
1987198819911989198090
1985.031986.011986.051987.041988.021988.02
199619971998
199219972004
1990199219921989199519952004200520071988200220071992
1986198719881990198919971998
1986.051992.031994.021994.011996.051998.011989.011991.041995.032004.06&&2005.032005.042006.06
&&&&&&&&1988.06&金瓶梅&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04期)、刘绍智《接受中的&三国演义&》(《宁夏教育学院学报》1988.01期)都1988.041989.04
200220071998200620022003&水浒传&接受史研究》(复旦大学,2003)、王明辉《陶渊明研究史论略》(河北大学,2003)、罗春兰《鲍照诗接受史研究》(复旦大学,2004)、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华东师范大学,2004)、牛景丽《&太平广记&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南开大学,2004)、李春桃《&二十四品&接受史》(复旦大学,2005)、米彦青《清代李商隐诗歌接受史》(苏州大学,2006)、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李春英《宋元时期稼轩词接受研究》(山东大学,2007)、李园《孟浩然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陈伟文《清代中期黄庭坚诗接受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7)、唐会霞《汉乐府接受史论》(陕西师范大学,2007)、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山东师范大学,2008)、熊艳娥《陆龟蒙及其诗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8)、张毅《陆游诗传播、阅读专题研究》(复旦大学,2008)等。很显然,其中复旦大学已成为文学接受史研究的重镇。
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版)是一部运思缜密之作。全文分为三篇:上篇为庄子论、中篇为屈原论、下篇为庄骚传播接受论。专著深入分析了汉武帝后《庄子》传播接受走向低落和魏晋时期随玄学演进而地位提升、巩固的原因,细致辨析了班固、王逸关于《楚辞》论争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阐述了刘勰对屈原的态度和中唐诗人对屈原的超越,既揭示出庄骚内涵的丰富性和后人对庄骚接受理解的多面性,又反照出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
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是在作者已有的李商隐研究丰富成果基础上的又一力作。专著分别从李商隐诗的历代接受、李商隐诗阐释史、李商隐诗对前代的接受和对后世的影响三部分展开论述,文献资料齐备翔实,分析论述透彻精辟。阐述李商隐诗接受史,从同时代人直至20世纪90年代,贯穿一千一百余年;梳理诗歌阐释史又不得不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纷歧阐释;影响史研究则将李商隐置于对前代的接受和对后世的影响的长链上,既映衬出李商隐诗“感伤诗美范型”的独特性及价值,又从接受史角度揭示了诗歌发展轨迹。
高日晖、洪雁《水浒传接受史》(齐鲁书社2006年版)通过分析种种阅读、阐释、批评、改编、续作《水浒》等纷纭现象,不仅多角度透视了《水浒》接受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从中折射出自明清到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心理史、道德史以及文学观念的演变史。专著把《金瓶梅》与《水浒》相联系,从对《水浒》接受的角度加以探讨,发前人所未发。其他如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版)借道陶渊明接受史来展示平淡深粹、自然悠远的中国古典诗美理想,同时,总结出中国古代接受理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特色。朱丽霞《清代辛稼轩接受史》(齐鲁书社2005年版)则分别从历代创作、词论、同光词坛以及清代词选诸角度论述稼轩接受史。此外,刘宏彬《&红楼梦&接受关系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何香久《&金瓶梅&传播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版)、王水照《苏轼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清人对苏轼词的接受及其历史地位的评定”部分、杨文雄《李白诗歌接受史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程继红《辛弃疾研究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王明辉《陶渊明研究史论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钱理群《远行以后——鲁迅接受史的一种描述()》(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李冬梅《&花间集&接受史论稿》(齐鲁书社2006年版)、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佘正松、周晓林《诗经的接受与影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等都是这方面的著作。
相对于个案研究,对文学接受史做宏观研究需要更多知识积累,研究难度更大,成果也较少。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9419982002200420052006200820022003200420072007
20801976177319451993
19941915192519251932
2004”2008200120032005200620072008&&200820082004&&2005.042005.062007.032007.042007.062008.05
200820082008
1492000.021441999.011281998.03641999.016291994.0203
200520052006200719942001200720072007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汤圆创作出名的作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