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人没了会去另一个世界吗人要来到人没了会去另一个世界吗地球,还是人没了会去另一个世界吗陌生如果你不与地球上的人接触,你会知道是什么样的后果?

想什么呢?你的大脑就是在不断更新的。很多人都知道,绝大部分的神经元是终生制的。于是你便认为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也不会改变,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决定你记忆的海马体(Hippocampus),神经元并非终生制,是会不断更新替换的[1]。更新过程中,旧的突触连接就断开,然后产生新的突触连接。而你的意识和记忆,与神经元连接息息相关。当然,你的记忆并不会随着旧的神经元消失而消失,因为大脑是通过改变同时活跃的神经元连接的强度来存储记忆的。当旧的突触连接断开,记忆可能会转移到新的突触连接中去。但这个过程,你依然会丢失不少记忆[2]。因为人脑的生物噪声极大,错误率极高。拿电脑来举例,电脑信号能精准控制,误差小至1/42亿[3]。而人脑的误差却达到1%。要知道,人脑的突触连接多达100万亿[4],信号传递频率是0.5~30HZ。1%的比率,足以造成大脑的信息偏差。所以人脑对算术的精准度不说和电脑比,甚至连计算器都远远不如。但凭借巨量的神经元,复杂突触连接的大数据网络,人脑又具有超强的脑补能力。但这样强大的脑补能力,也会出现巨大的偏差甚至严重事故。导致你脑补出了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如记忆错误,甚至虚假记忆。例如,和朋友聊起某一件事情,你觉得自己见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但朋友却没有经历过,简直咄咄怪事,你以为自己脑子有毛病(人家真没毛病,只是常规改数据而已)……你以为大脑仅仅只是改变记忆存储数据,那就更天真了。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大脑就是一个空白盘。一落地,眼耳口鼻舌就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光色、声音、味道等等,然后转化成各种信息进入大脑。你那颗350毫升的幼小大脑,神经元啪啪啪的就是各种连接。它每秒钟就可以产生100万个新的神经元链接。一开始你的记忆也短至5秒钟,直到神经元链接更加牢固之后,记忆才逐渐延长。6个月的时候,少部分记忆已经能持续1个月之久。但绝大部分的记忆还是随着神经元连接的变化逐渐消失了。到了2~3岁之后,你便有了此生最为复杂的突触连接,达到成年的2倍。简直人生赢家,有没有?看看这冗杂的链接,闪烁你躁动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思维总是充满跳跃,做什么都是3分钟热度。这么混乱的突触连接,应该怎么处理?当然是剪掉了。修剪过花草的都应该知道怎么剪。所以这个修剪过程,也有了形象的名字,就叫突触修剪(synapse pruning)[5]几年时间,就咔咔咔剪掉大脑所认为的一些垃圾信息。当然包括,你可能认为比较珍贵的记忆,例如,你幼儿园初恋的样子。从6岁开始,大脑的突触连接会明显减少:5岁的的时候,你还有80%的幼儿记忆[6]。到了7岁时,就只剩下了40%。到8-9岁,你就已经只能回忆到3岁左右;青春期,回忆到3-4岁左右;成年人,一般能回忆到4-5岁左右;60岁左右的老年人,仅仅能回忆到6-7岁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最容易回忆起6-7岁左右的事情。通常来说,正常人的最早的记忆能追溯到3~4岁,只有极少数人能追溯到1岁。这便是童年失忆症(childhood amnesia)。突触的修剪过程,就是这么无情。当然,这是有利于进化的。多伦多大学曾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们不停地电击老鼠,让老鼠产生恐怖记忆。然后他们再让一些老鼠去踩车轮。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把这些老鼠放到电击的环境中去。相比起没有踩过车轮的老鼠,这些老鼠已经基本忘记了电击的恐惧。在人的一生中,大脑的神经连接总是在不断的改变,不仅要剪除不必要的垃圾信息,也需要屏蔽掉那些不利于我们精神健康的信息或记忆。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在清理垃圾+磁盘整理。除此之外,神经元连接,还有很强的突触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突触可塑性分为:短期突触可塑性(short-term synaptic plasticity)。长期突触可塑性(long-term synaptic plasticity)。这里的可塑性,是指可以抑制或者增强。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能影响到一个人的学习和记忆。例如,海马体的长期抑制,对清除过去记忆有重要作用,长期增强又能强化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你反复学习,你的水平和技艺就会逐渐增强。哪怕你长时间不再接触,也会长久存在。当然,大脑是一个超级节约的系统,你长期不用,也会慢慢被修剪掉。只不过神经记忆能够帮助你在短时间适应并快速恢复。大脑神经随着时间的变化,不仅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同样影响思维和意识。在青春期时,大脑前额叶也会经历一次大范围的突触修剪[7]。于是你就中二了。地球为了旋转,太阳为你东升西落。经历这段时间之后,你不仅记忆和以前有所不同了,甚至连你的性情都不一样了。最后,你的大脑保留了更理智的连接,剪除了躁动的青春,于是你成熟了。这是因为前额叶掌管着我们的情绪和认知,做了前额切除手术的人,才会变成白痴。如果青春期不小心剪错了,在未来便很容易发生精神性疾病[8]。从意识和思维的角度来说,刚出生的你和即将走完人生的你,是截然不同的(不考虑遗传因素)。那么,你就不是你了吗?当然还是。你之所以认为你是你,源于意识和记忆的连续性,而不是现在和过去某一刻变化的差距。如果一个人能活1000岁,大脑一直维持在青春期的变化速度,那么1000岁的时候看待14岁,可能会发出灵魂拷问:这个SB竟然真的是我?当然,不排除有人不到30岁就能发出如此灵魂拷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哪怕你现在的意识和思维不变,但完全改变你的童年记忆,例如不同的出生、父母、学校、班级,那么你就会认为自己是另外一个人。^Boldrini M ,
Fulmore C A ,
Tartt A N , et al.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Persists throughout Aging[J]. Cell Stem Cell, 2018, 22(4):589-599.^K. G. Akers et al., Science 344, 598 (2014)^斯坦福教授骆利群:为何人脑比计算机慢1000万倍,却如此高效?^超级计算机复制人类大脑——记神经学家亨利·马克拉姆团队的人脑工程构想[J]. 世界科学, 2013(8):34-38.^ Gerrow K ,
Triller A . Synaptic stability and plasticity in a floating world[J].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2010, 20(5):631-639.^《科普中国》. 童年的记忆被谁偷走了?[J]. 新教育(海南), 2017(36).^Spear,
Patia L . Adolescent Neuro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Society for Adolescent Medicine, 2013, 52( 2):S7-S13.^Germann M ,
Brederoo S G ,
Sommer I . Abnormal synaptic pruning during adolescence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tic disorders[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21, 34.

内容来源:2023年4月23日,由帆书(原 樊登读书)主办的知识进化论年度主题演讲。
分享嘉宾:樊登,帆书APP(原樊登读书)创始人、首席内容官。
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读书,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
你不可能快速读几本书就能马上提升气质和思想,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量级,才能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很多人生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中,等着你发现。
以下,樊登老师从四个维度,分别推荐了几本书,很有用,值得一看~
今天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我们做帆书(原樊登读书)到今天也已经十年。
在小时候,我们会觉得:十年,该是多么漫长的时间。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觉得六年级的人像神一样;大一进大学,觉得这一辈子都要在学校里面度过了;没有想到,创业做一家公司,十年,竟然一晃就到了今天。
我们一块看一看,这十年当中我们都讲过哪些书吧。
回顾:十本“年度书籍”
1.2013年,《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为什么我选这本书?
因为我教嘟嘟(我儿子),靠的就是这个。我在当爸爸的时候,特别心虚,觉得自己可能未必能当一个好的爸爸,所以就非常谨慎地对待这件事。在我买的所有亲子教育的书里,这本书对我帮助最大。
这个书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情感引导。比如说,孩子回家跟我们讲,在学校受了委屈。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你不用委屈,其实老师不是这个意思。
请注意,这里边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步,叫做情感引导。你需要说一句: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知道你受了委屈。
就这一句话,孩子的内心感受会完全不同,这就是情感引导的力量。
当我们学会用情感引导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培养一个人最重要的机会,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为什么?
这跟我们头脑中分泌的神经递质有关。多巴胺、内啡肽、催产素,这些让人能够感受到爱、成就感、喜悦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能够快速地学会一样东西的分泌物。
比如,打麻将。不需要人教,不用报班,很快就学会了,为什么?因为每一轮,你都会分泌很多的多巴胺,开心、快乐,所以很快学得会。
再比如,小孩子打游戏,很快学得会,因为不断地刺激他分泌多巴胺。
但是,为什么孩子写作业、考试会觉得非常痛苦?
原因是,父母往往认为,只要给孩子施加足够大的压力,他就能够把学习学好。这时候你会发现,孩子一做作业,批评、唠叨、打击就来了,甚至还有人动手。
有些父母会说:我很注意的,我保护孩子脑袋,我只打屁股。
但其实,打屁股就是打脑袋。当你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和身体暴力的时候,他的头脑中会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是让人打架、斗争或者逃跑的激素,皮质醇会影响他的海马体,进而影响他的专注度和记忆力。
所以,拜托大家以后不要吼孩子。
2.2014年,《第3选择》
这本书告诉我们:双赢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知道双赢,却很难做到?
因为我们不高兴了,心里有气,我们会觉得凭什么。找到双赢有三步:
第一步叫,我看到我自己。就是说,我做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跟别人置气、吵架、争面子?还是为了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这就是,我看到我自己,了解到自己的发心、初衷、目的,进而才能够降低自己内心的情绪。
第二步叫做,我看到你。
这意味着,撕掉对方身上的标签。很多人在跟别人合作之前,就已经在内心当中,给自己打了很多预防针,觉得对方有问题。
这时候,对方提出的任何诉求,你都会觉得很紧张。
前两步做到以后,知道了自己和对方都是希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第三步叫做,我和你一起创造。
也就是,我们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一切的矛盾都可以解决,大家一块来做出创意,这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3.2015年,《联盟》
这本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一个公司不能够成为一个家庭。
就是指,你不能说我们公司是一个家。为什么呢?
当你说你的公司是一个家的时候,请问你会开掉你儿子吗?不会,你不会开掉你的儿子,但你会开掉你的同事。
这时候,所有人都会产生怀疑,不是一个家吗?怎么还开人呢?
事实上,公司不应该成为一个家庭,而应该是一个球队。共同目标是赢球。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员工的目的和公司的目的,是应该高度统一的。
而在生活中,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高度博弈的。老板觉得我多挣一点,员工就少挣一点;员工觉得我能够摸一点鱼,我就占了一点便宜。
但是,一个员工摸鱼,是对自己的伤害,因为你的青春不再有了。
每一个公司能够给到员工最好的礼物,未必是工资,而是当他离开公司的时候,成为了一个更厉害的人。这个就是《联盟》的核心主旨。
4. 2016年,《刻意练习》
与刻意练习相对应的,是过去的一个传说,叫做一万小时定律。
一个人做一件事,如果能够坚持做一万小时,那就是专家。事实上,这不可能。
比如说,做保安,做一万小时,也很难成为顶级的保安人员;老师做一万小时,未必能够成为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总是不断地重复。
简单重复一万小时,没有意义。
这本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事是3F原则:focus、feedback、fix it。focus,专注。有很多人沉迷打高尔夫球,可能打了2万个小时了,水平也就那样。
但是,专业的高尔夫球手会怎么打呢?就一个动作,一天两千下。这就是练习。
书中有个例子。富兰克林下象棋,一直都是业余水平。他很生气,他说我干什么都很厉害,为什么我下象棋总是业余水平。
一个高手告诉他,因为你总是在玩,你不是fix it,你不是focus,你没有专注。fix it,就是要刻意地针对某一个短板训练。
还有feedback,每一次训练都需要有回馈。为什么减肥一定要有个秤?就是feedback。
5.2017年,《思考快与慢》
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有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系统一,快速思考,一个系统是系统二,需要有逻辑、需要认真、需要推演。而绝大部分人,每天几乎都是生活在系统一当中。
问个问题,我们一天当中要做多少个决定?
大概三万个。我们一天大概要做三万个决定,但是,你能记得的,有几个呢?你能够认真思考的有几个呢?
我估计,十几个就了不起了。所以说,绝大部分的决定,我们都是通过系统一来做决策的。
举个例子。去超市买东西,有没有发现,所有超市里的音乐声都很大。不断地告诉你,哪个地方优惠,哪个地方减价。
你能听清吗?根本听不清,它只是把你的心搞乱。
把心搞乱,有什么好处呢?当你被周围嘈杂的声音包围,你就没法进入系统二。你没法准确地判断,这个东西该买还是不该买。
还有,所有的超市,商品定价都是14.99元、14.88元。为什么不定个整数?比如15元。
因为四位数你就算不过来了,加减法也不容易算。这时候,你就懵掉了,系统二彻底停掉,会感觉好像很便宜。
为什么买的没有卖的精?就是因为,卖的人在用系统二思考,买的人是用系统一决策。
6.2018年,《思辨与立场》
这是一本教材,教的是批判性思维。过去我们认为,批判别人叫批判性思维。其实不对,这是浅层次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它的对象是谁呢?
是我们自己。
我们经常会说,不要被别人洗脑了。其实,自己洗自己的脑才是最要命的。
外表看起来,很多人每天在不断地思考问题。但这本书说,很多人看起来在思考问题,其实是在不断地整理自己的偏见。
真正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就是要具备思维的科学性、思维的公正性、思维的勇敢性。
比如勇敢性。爱因斯坦在突破了狭义相对论以后,写信给他的老师兼朋友普朗克,说“我打算研究广义相对论,我想知道在加速运动之下,这个相对论的理论该怎么发展”。
普朗克给他回信,说“你现在已经功成名就了,你不要做这样的研究,因为你就算研究出来,其他人也不会懂,而且大概率你还会研究不出来,这样的话会给你的声名造成影响”。
爱因斯坦的回信非常棒,说“正因为如此,我更要研究”。
这就叫做思维的勇敢性。
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很震撼,“如果你的思维方式是对的,那么你在生活当中不会有任何烦恼”。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所有的烦恼,几乎都是来自于,在某方面有错误的思维方式。如果能够把思维方式的境界不断地提升,最后到了某一个高度,你会发现,连死亡都无法伤害你。
比如,苏格拉底。他是一个好人,每天走在路上跟年轻人讨论问题,用提问的方法,去启发别人思考和智慧。
结果,他被一群人告上了法庭,说他毒害青少年。法庭以微弱票数判决他死刑。
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比我预想的票,还要低一点。
然后在法庭上,他跟陪审团讲, “我现在去死,而你们将活着。究竟谁更不幸,只有天知道。”
就像伊壁鸠鲁说:我不会死。为什么?
因为我活着的时候,死亡没有来,死亡来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不会遇到死亡。
最后,苏格拉底坦然地喝下了毒芹汁,跟所有人告别。
所以,如果我们调整思维方式,改善看待世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烦恼。
很多人期望说,搞钱就能够不烦恼,孩子考上大学就能够不烦恼,公司上市就可以不烦恼。
我们总以为,外在的东西发生了改变,内在就会变得更好。其实这是缘木求鱼。
我不是反对大家搞钱,也不是反对上大学。但是要知道,外在环境的改变,永远不可能使你内在心情舒畅。
内在心情舒畅,是来自于不需要外在的条件,你就可以高兴。
所以这本书说, 批判性思维的最好境界,是反省的外显化。
我们最容易批判的,是讨厌的人,其次是陌生人,再次是别人。最难批判的是自己。
比批判自己更难的是,批判了自己还要告诉别人。
我为什么特别喜欢物理学家?物理学家最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外显化。
比如谁如果证明一个物理学家的理论错了,他们会成为朋友,物理学家会非常高兴。这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地方。
7.2019年,《低风险创业》
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对很多创业者影响也很大。有人因为这本书,说我是做成功学的。我说不是。
什么叫成功学?成功学,是告诉你成功有路径,只要你按照这个路径走,就一定能够成功。这是骗人的。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有很大的因素取决于偶然性。
但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是,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一个优秀的创业者,是一个善于控制风险的人,这就是这本书的核心所在。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创业之初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欲望,因为欲望不值钱。
比如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乞丐,可能有着一样的欲望。欲望并不值钱,不能使我们和别人不一样。
真正的发端,应该是爱。你爱不爱这个社会,你愿不愿意为这个社会解决问题。
如果你充满欲望地创业,你一定会寻找样板,进而模仿。这是赔钱的最快方式,因为你过度自信,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些方法。
事实上,成功的创业,都是原创。哪怕是同行,两家公司也完全不一样。
你只能够靠自己不断摸索,小心试错,慢慢往前走,这才有可能活得够长。然后,遇到了一个机会,起来了。
创业的秘诀是什么?活得久。你活得久,机会就多,而过度冒风险,一次就够了。
8.2020年,《自驱型成长》
为什么有的孩子有自驱力,有的孩子没有呢?区别在哪儿?
有自驱力的孩子,前额叶皮质发达。语言、想象力、延迟满足,都在这儿。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压力不能太大。压力一旦过大,就停止发育。
大家有没有这个经验,有时候在菜市场跟一个大妈吵架,吵完架以后回到家,总觉得自己发挥得不够好——我应该说那个,我怎么忘了呢?
因吵架的时候,压力大,前额叶皮质下线了。
所以,如果你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就陪他写作业,你就得一直陪到高三。不要听那些业余人士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一二年级,一二年级抓住机会,陪他写作业也就这两年,养成习惯就好了。
这不对。这样的话,实际上你是帮他养成了一个被人盯着写作业的习惯。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有自驱力的人,让他的前额叶皮质尽快发育,所以要温柔以待,允许他犯错,让他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发展前额叶皮质的关键。
而我们吼他、骂他,甚至揍他,都只会使他的前额叶皮质停止发育,严重的要到30岁才能够发育好。
9.2021年,《解惑》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问题:一种叫做发散性问题,一种叫做汇聚性问题。
比如,要造一个摇控器,全世界造出来的差不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这叫汇聚性问题。
比如,怎么培养一个孩子,怎么创业,做一个公司,怎样打造一个城市。这是发散性问题。
这种时候,有一个度的问题。比如你对孩子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好?严到什么程度?宽到什么程度?
不知道。孔子说中庸之道,中庸是合适的极致,但是中庸这个度非常难以把握。
这个书的作者说,所有发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就是提高你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这件事情不再成为一个问题。这才是解决发散性问题的有效方法。
比如说,该不该陪孩子写作业呢?这在我们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父母的认知水平提升了,它不是一个问题了。
否则的话,陪几分钟,怎么陪。问题永远无穷无尽。
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量的苦恼,就是来自于搞错了这个问题是发散性的,还是汇聚性的。我们经常把一个发散性问题,用汇聚性的手段来解决。
比如养育孩子,这是个发散性问题。而父母往往认为,语文、数学、英语、跳绳都要搞好,哪个不行,就去补。
结果呢?孩子很有可能语文好了、数学好了、英语好了、跳绳也不错,人“ 疯”了。
当一个孩子失去了生命力,他学什么东西是管用的呢?
我们要培养的,是一个活泼的人,要有生命力,而不是培养一系列的指标。一系列的指标,只能够用来对付汽车,建造大楼,但是不能够对付人。
10.2022年,《瓦尔登湖》
梭罗认为:人活着,其实就是需要一些能量。
所以,他算了一下,一年工作多长时间,能够挣够一年的能量,这就够了,不一定非得去干那么多的活。
所以他算了算,自己工作两周差不多就够了。
这本书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生命的途径。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大家压力大,觉得很卷,有钱没钱的都不高兴,原因是我们的指标太单一了。
我们 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一个公司的成功与否,太单一了。
梭罗打出了一个模板,我们可以在湖边住,就种点豆子,剩下的时间看鸟、看湖边结冰、到处走走、跟周围的人聊聊天,也很好。进而,他成为了他自己。
两年多的湖边生活,让他写了这本书,比任何一家公司赚的都不少。
这就是我们讲的,你要想赚钱,你得学会成为你自己,得活出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今天很多人越来越焦虑的原因是,我们都跟别人越来越像了。越来越像,才更容易被替代。
以上这十本书,就是过去十年,我个人认为对我们带来最大影响的十本书。
接下来,我们要回顾过去这一年当中的52本书,这次,我们分了4个维度,通过这4个不同的维度提炼出书中的精华。
一、我,和我自己
读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改变我和我自己的关系。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接受自己,不爱自己,甚至讨厌自己,你会发现你在社会生活当中所看到的人都是你内心对自我的投射。
关于“我,和我自己”的书,我们真的讲得不少。我们没法把每一本书都拿出来讲,但是我会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本。
1.《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你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和评判一件事情所需要的能力是同一个能力。
比如每次考完试估分的时候,一般学得好的人估得比较准,因为他心里有数。那些估得忽上忽下的,老师都不相信他,因为他估分的时候,所用的知识体系就不对。
但是,这本书也讲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同,就是人们很少对于自己跑步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即使你很有自信,你也不太会说自己比刘翔跑得快,为什么?
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人们对于有着清晰可度量指标的东西一般不会变得特别自信”。一跑你就知道了,你不会变得自信。
那么,人们对于什么事会变得过于自信?没有标准的东西,人们就会容易过度自信。
比如道德,我们经常会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道德,所以你会发现网上只要有人犯了一些错,口诛笔伐的人就全来了,再加上有一些流量的算法,你会发现流量把大家都搞疯了,不敢犯错,因为算法,骂你能获得流量,替你说话不会获得流量。
所以,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 每个人一定要经常反思问自己“这件不可度量的事情我是不是真的比别人强很多”。
中国古人有一句叫“人之好善,莫不如我”。当我们能知道“人之好善,莫不如我”的时候,我们才能尽可能用道德来要求我们自己,用法律来要求别人,这就是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
2.《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
我们早期讲了很多原生家庭的书,《母爱的羁绊》《原生母爱》,很多原生家庭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只读原生家庭方面的书,他就会怀疑“我可能这辈子没法过得好了,因为我的原生家庭就是这个样子。”他就觉得没法再改变了。
而存在主义心理学不这样认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鼻祖叫欧文亚隆,他所用的这套理论来自于萨特所创立的“存在主义哲学”,他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正常人。”
如果一个人愿意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找问题,你一定能够找到很多问题,但是它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未来的生活,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所作的选择。
就像存在主义的口号是“去创造”,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最近在读一本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小说是女主人翁的自传体,她的爸爸是一个酒鬼,她的妈妈一个字都不认识,但就是在这样的家庭中,培养了非常有安全感的姐弟。
所以,我们能不能让孩子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不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我们内心的爱和阅读。
3.《5%的改变》
《5%的改变》的作者是李松蔚,他研究的是社会论,我们整个人生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复杂程度使得我们没法通过指标的改变来度量。比如我现在生活不如意,那我考个博士肯定就好了吧?不一定。
所以,在这种复杂的体系之下,最有效的方式是扰动。
什么叫扰动?就是给你这个复杂的体系带来一些变化,比如每天上班的时候试试换一种交通工具,有可能都会让你上班的节奏变得不一样;你每天上班的时候跟别人主动打个招呼,这些扰动,都会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同。
而我们绝大部分人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喜欢使劲。什么叫使劲?比如一个人想减肥,瘦不下来,老批评自己,又丑又没有毅力又爱吃。
当你不断使劲批评自己的时候,你就把能量耗光了,也就是说,你这一天批评完,回到家太累了,心里就会想“还是吃个冰淇淋吧”。
人一旦在累的时候,自控力就没有了,所以李松蔚对想要减肥的朋友给出的建议是“吃”,但我给你提一个小要求:每个礼拜大吃一顿,这一顿一定要吃自己最喜欢吃的。
过了几个星期,那个要减肥的女孩来信说“我吃得少了很多”,为什么?因为她之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喜欢吃哪个,不喜欢吃哪个,我们都是安慰性进食、压力性进食,当她开始关注自己想吃什么食物的时候,她反而觉得不需要吃那么多东西,这就是5%的改变。
所有改变的第一步都是先接纳自己,如果你总是试图通过骂自己、批评自己、折磨自己来改变,那将是非常难的一件事。
4.《欲望的博弈》
我们前面讲了要改变自己,生活当中很多人有一个烦恼就是成瘾性人格,比如喜欢抽烟、喝酒、打游戏。
这个书的作者就有成瘾性的问题,他戒除后,就做了一个工作室,专门帮助人们戒除各种瘾。他发现,戒除各种成瘾性问题,最好的方法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叫Mindfulness,也就是你此时此刻专注在当下的感受。比如,你们可以感受一下座的椅子,不要着急想演讲什么时候结束。感受一下这本椅子,这就是正念,它会让你喜悦,会让你忘记很多的烦恼,因为此时此刻你没有烦恼。
我们头脑当中的很多问题,都是明天的事情,等它发生了,感受一下那时候的椅子。这就是跟此刻的链接。
所以,有一个人烟瘾犯了,来到他的工作室说“不行,我不抽烟我会死,我马上就要爆炸了。”这个医生说“请你爆炸给我看看”。就让他盯住那个烟瘾上来的感觉。
“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哎,现在似乎好一点儿了”,过一会儿没有了。所有的成瘾性都是这样一条曲线,就是到达高峰的时候不得了,但是你如果能盯住自己这个感受它就会往下,进而正常,只要经过几次之后就好了。
我每次在高铁站看到很多男士一站停一分钟还要下去猛撮两口,我真的觉得好同情,致癌的东西吸得那么带劲。实际上,戒烟根本不需要毅力,用毅力戒烟是戒不掉的,因为你使了很大的劲,两个月不抽,你觉得“嗯,可以奖励自己一根了”。因为你始终认为抽烟是一件正确的事,你只是忍住不抽。
戒烟不能这样,戒烟就是要保持正念,欲望来临的时候盯住它,看着它下去。
5.《自造》
《自造》这本书的作者陶勇温暖了我们很多人,他的手因为工作受伤了,有一次访谈时,我想安慰陶勇,但最后发现根本没法安慰,反而他安慰了我,他说“虽然我的手不能做手术了,但我的心可以做很多事,我的科研可以做很多事,我可以用很多更高级的手段帮助很多人。”
所以,对于一个想要做出贡献的人来说,你会发现他永远都有做出贡献的方法和工具。
我来念一段自造里面的文字“的确,通过超出世俗的仪轨,心灵可以得到净化,但我感觉现下——现实的职业和生活中的故事,就可以成为显现智慧和真理的明镜,并不必非得向神秘之地寻觅。将心沉下来,静静地体会身边发生的一事一物、万事万物,透过职业化信念架起的窥镜,看见遥远的星空近在咫尺”。
这是我希望这本书带给大家的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感受到充盈的。
二、我,和我的事业
1.《纳瓦尔宝典》
《纳瓦尔宝典》里有一句话,钱是欠条。什么意思呢?
这是金融的本质,钱的属性,就是社会打给你的欠条。这是非常复古的说法。
所以,如果你能够回归到钱的本质来思考问题,你就会知道,假如你真的希望得到很多钱,你就得为这个社会做很多的贡献。
你做的贡献越多,这个社会欠你的就越多,钱就越多。
其次,赚钱的两步曲。 第一步叫做,成为你自己。
你得尽量地活得跟别人不太一样,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当你成为了一个独特的人,你才具备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价值。
走上职场,或者创业,你最重要的定价来自哪里?
来自可替代性。可替代性越高,你的定价就越低。可替代性越低,你的定价就越高。
比如厨师,如果你炒的菜,别人都炒得出来,那你一个月3000块。但如果你炒的菜,别人炒不出来,那你一个月可能就是5万块。这就是区别。
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走上社会,最渴望成为的是别人,特别希望自己跟别人一样。
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别人考什么证,我们也考什么证;别人抱怨老板,我们也跟着抱怨老板;别人摸鱼,我们也摸鱼。为什么?
因为周围人都这样。
慢慢地,你变成了一个跟周围的人都差不多的人。这时候,你的可替代性,就变得越来越高。
生活为什么艰难?因为我们老跟别人一样。
假如一个人说,别人摸鱼我不摸鱼。其他人可能会说,你傻,你是老板的走狗,你被欺负了。
但是你傻傻地坚持,最终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创造了价值,成为了高手,成为了难以被替代的人。
更厉害的一种人,是他发展了自己的优势。比如说李子柒,大家都知道,她一个人跑到山里去住。最初在一些人看来,为什么住到山里边?
等她做了几年以后,你发现你追不上她了,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懂得山里的生活,她就成为了一个IP。
幂次曲线,是大自然的曲线。
什么叫正态分布?所有正态分布的,都是随机性的东西,比如身高、体重、寿命,这是正态分布的居多。
但是,只要有互动,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作,所产生的结果,基本上都是幂次曲线。跟大自然的规律是一样的。
就像竹笋。竹笋生长,前一两周,都会觉得没有希望,觉得这个竹笋长不大,长来长去都这么矮一点,对吧?
过一个礼拜来看,追不上了,冲上去了。
人的成长、企业的成长、职业生涯的成长,几乎都是一条幂次曲线。也就是说,前半段很有可能你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拐,但是它一旦拐弯就会很快。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我们人发展的规律。
那万一我很倒霉,一直不拐弯怎么办?
想想梵高。他就是一直都没有拐弯,但是他的人生很精彩。
有的人很幸运,少年成名,早早地拐了弯。有的人不幸运,死了才拐弯,甚至有的人死了都没有拐弯。但是不要紧,你活成了你自己。
所以,《纳瓦尔宝典》里,第一步是活成你自己。
能够坚持做这个长期不拐弯的事,这需要什么?
两样东西。 第一个是意义,做事有意义;第二个,乐趣,能够快乐地做一件事情。比如讲书,我很开心,很快乐。就算不拐弯,我们也能够一直讲下去。
拐弯,取决于什么呢?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尝试,等待着随机性的发生。
这是第一步,成为你自己。第二步,叫把自己产品化。
如果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靠时间来换取的,哪怕很贵,你也没有产品化。
但是如果把它做成一个火腿肠,或者做成一部汽车,它就产品化了。因为它的边际成本可控,就能不断地下降。
2.《升维》
《升维》,这本书就是讲不确定性,不可言说的技能,以及对于概率的重新认识。
① 无法言说的技能
作者是王洛教授,他一直在研究行为经济学。他说,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都不是配方。
比如说,可以量化的,就不珍贵。
真正珍贵的技能,是无法言说的技能。比如说,别人问我,帆书怎么做起来的。我说把书讲好不就行了。那怎么能够把书讲好呢?
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读懂一本书》。
后来发现,真的能够培养出一个把书讲好的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就叫做不可言说。
庄子里面,有一段话特别有意思,讲明了不可言说的重要性,叫语言的遮蔽性。
有一天,齐王在殿上看书,底下有一个老头在做轮子。做轮子的人就问齐王,说王你干嘛?
齐王说我在看书,学做圣贤。做轮子的人说:以矣乎。就是算了吧,说你看书做不了圣贤。
齐王很生气,说你是个做轮子的人,竟然敢教训我,你要说不出道理来,就杀头。
这个做轮子的人说:我做了一辈子轮子,想把我做轮子这个手艺教给我儿子,但已经教了20年了,到现在,他也不能替代我,做出最好的轮子。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比那些圣贤跟您的关系近,做轮子比做圣贤简单。然而,连做轮子这个技能,我都没法教给他,那么凭什么你看本书,就能学做圣贤呢?
这就是语言的遮蔽性。
如果你们听完说,那好了,我终于找到理由不用读书了,对吗?
不对。做圣贤,不可以教,但可以学。就好像创业一样,创业这件事情,不可以教,但可以学。
如果语言没有遮蔽性,可以传递,那么一个班上的学生应该都成功。但通常都是,有人学得会,有人学不会。为什么?
因为需要你根据这些知识,去练习,去不断地体会、总结,形成自己的原创。这就叫做不可以教,但可以学。
世界上绝大部分高级的事,都是这个标准,不可以教,但可以学。所以,你和他人的区别,不在于你上了哪所大学,而在于你去图书馆的次数。这才是区别。
② 不确定性
《升维》这本书谈到不确定性。如果你想要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一定要拥抱不确定性。
有一句特别经典的话,确定性令人作恶,概率令人赌博,不确定性令人心生敬畏。
为什么很多人做生意的时候,喜欢尔虞我诈?
尔虞我诈,来自于确定。他们确定地知道这个生意赚多少钱,这个广告牌挣多少钱,这个楼挣多少钱。
只要确定性产生,尔虞我诈就出现了。确定性令人产生零和博弈,作恶。
而概率令人赌博。只要这个事有概率,就会有人冒险。所以,奉劝大家不要赌博。因为赌博必输,赌博的概率是确定的,赌场赢你输。
久赌必输,讲的就是概率,你只要坚持,一定输,没别的。
不确定性令人心生敬畏。中国的企业家赚钱,很多都是在做不确定性的事。之所以能够赚到很多钱,是因为在开始,所有人都不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够赚到钱。通过去做,最终把不确定性变成确定的。
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3.《投资的常识》
这本书讲的都是最基本的常识。包括什么呢?
很多人不知道,投资最重要的一件事,要先学会“攒钱”。
很多年轻人喜欢借信用卡,喜欢用提前支付的方式。但是你如果永远是负债的状态,你就根本谈不到投资的过程。
所以,攒钱是年轻人应该学会的一件事。第一件事攒钱。
接下来,复利的作用。哪怕回报率不高,但是如果能够常年保持,这也是很好的投资手段。
这本书里,给我最大启发的是这样一句话,当你买股票的时候,你买的是一个公司的一部分份额,而不是一只票。
很多炒股票的人经常说,这只票如何如何,那只票如何如何。股票跟彩票分不清,他把股票当彩票,想赌一把。
所以很多人买股票,在不断地买进卖出,涨了一点就赶紧卖。因为那会刺激多巴胺,刺激多巴胺的过程,跟赌博的过程是一样的。
逢赌必输。所以,你把股市当做赌场,你就难免成为韭菜。
你得知道,你买的是一个公司的份额。你认同这家公司,希望这家公司越做越好,你拥有他们的一部分。
做过公司都知道,公司怎么可能一年就涨上去呢,公司基本上都得五年、十年。慢慢地,你就会看到翻倍了,或者几倍、几十倍。
所以,在投资的时候,不要有赌博的心态,要有投资的心态。
你是一个投资人,你看好的是一个项目,是一个企业,这时候才能够持有,这就是投资的常识。
所谓的反周期操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最近流行一句话,叫穿越周期。对想要投资的人,你的钱能不能穿越周期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根本没法保证,买了以后一直涨不会跌,它一定会有涨有跌。如果你的钱,不是能够穿越周期的钱,下个礼拜就准备还房贷,那你放在这里面一定会赔。
因为你害怕,跌了就害怕,涨了就想卖,所以就容易赔钱。如果这个钱能够穿越周期,你才有机会去做投资的游戏。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掌握投资的基本心态,不要太急于求成。
4.《像绅士淑女一样提供服务》
我和丽兹卡尔顿的创始人霍斯特还做过一次连线。老人家今年80多岁了,乐此不疲地还在做酒店。
他说,有一次他路过酒店后厨,看到后厨一个人穿着一身笔挺的西装,在洗盘子。
他就非常奇怪,没有规定洗盘子一定要穿西装。他就问那个领班原因。
那个领班说,那个人自己每天带两套西装,洗脏了就会换,坚持要穿着西装洗盘子,他认为自己做的事很高尚。
这就是一个从事洗盘子工作的人,他的绅士淑女的心态。他非常珍视这份工作,觉得这是一份体面的,能够为别人带来价值,能够提升自己荣誉感的一份工作。所以他认真对待。
很快,这个人就被借调到前厅,在前厅当服务员,又变成领班。几年以后,他成为了丽兹卡尔顿一家酒店的总经理。
所以,这本书不是教大家怎么认真服务的书,教的是领导力。
当我们觉得员工难管时,要想想看,是不是没有激发员工内在的绅士淑女的愿望?我们把员工当绅士淑女,还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的服务人员?
在丽兹卡尔顿有一个故事。也是这个老人家告诉我的。
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住在一家酒店里边。早上起来,路过一个花园,有一个剪草的工友说了一句:早上好,你过得好吗。打招呼。
这个人说不好。为什么不好?他说,你们这个酒店连电影频道都没有。
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那个频道开通了。然后,这个客人非常吃惊,他认识霍斯特,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霍斯特说,我们有客户投诉热线,任何一个客户不满意,都可以立刻打给总经理解决。
为什么?
他说,你要算客户的终身价值。我们经常忽略客户的终身价值,觉得这就是一次性交易。但是你只要算了终身价值,你就知道,你必须服务好每一个客户。这就是一种匠人精神。
德鲁克说,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当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善意,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值得尊敬的人,是为这个社会做贡献的人,员工才更有意愿,做出更加具有品质感的东西。
三、我,和我的家庭
1.《家庭的觉醒》
如果一个家庭所有的成年人使足了力气改变这个孩子,那么,这是一个蒙昧中的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是一个觉醒的家庭?当这个家庭里的所有人都知道孩子的到来是为了我们的成长,这才是一个觉醒的家庭。
很多大人和孩子的矛盾为什么多?因为大人是刚性的,当他认为我都成年了,我不应该再改变了。
这时,他的精神就停止发育了,他的价值观是固定的,他认为自己所做的指令是对的。
但是,孩子在不断变化、不断成长,孩子所学到的东西很有可能超出了家长的认知,但是家长不变,最后碰撞就产生了,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所以你三十岁也好,四十岁也好,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成长,你还可以继续努力,你不光要学习怎么做一个好妈妈,你还可以学习如何创业、学习物理学、学习经济学、心理学……
这时,你发现你在不断前进,孩子自然就跟上来了。因为孩子的教育是发生在7×24小时之内的,你的所作所为才是对孩子的教育。
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的表现才是教育本身,但是很多妈妈不知道自己吼人有多么可怕。
当一个人失控吼人的时候,叫做“短暂的发疯”,这时孩子非常害怕,安全感就会缺失。
这本书让我们知道应该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自己成长了,孩子自然会跟上来,你反过来总是抢他的方向盘,他就不踩油门了。
很多家长来我这儿投诉,说“我的孩子到了初二,突然厌学了”“我的孩子到了高三,怎么突然厌学了?”
我说“拜托,他不是突然厌学,他是早就厌学了,给你面子熬到今天而已。”
事实上,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学习能够获得足够的多巴胺、内酚酞,前提条件是他自己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过一个实验,他抱了一只鸡来到武汉大学的讲堂,地上有一把米,他按着鸡的脑袋吃,那个鸡就抗争,不吃。然后陶行知就把手松开,站到一边,那个鸡去吃米了。
陶行知想要讲的道理就这么简单,孩子学习是天性,你按着他,他就是不学,当他在学习当中找不到多巴胺、内酚酞时,就只好在游戏里面找。
2.《儿童自然法则》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法国的教育家,她说,蒙台梭利在晚年的时候经常一个人坐在角落喃喃自语说“他们搞错了”,因为很多人误解了蒙式教育,依然在用控制、填鸭的方式教育孩子。
所以,这本书的作者塞琳娜就决定自己做一个实验,她向教育部申请在一个幼儿园做了一个实验班。
这个幼儿园的学生是混龄的,3~6岁都有,孩子们互相教,互相影响,而老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你们想学什么,我给你们创造条件。
所以,每天上课的时候,这边有一堆学地理,那边有一堆学历史,孩子们自己在探索,自己在学习。
到了要上小学的时候,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普遍比别的小学生成熟得多,学习的效率高很多。
所以,大人能够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给孩子营造有爱的、更利于构建孩子大脑和学习能力的这么一个环境。
3.《不抢跑也能超越》
这本书的作者杨霞提出一个观念“人生是一个马拉松”,但很多人把人生当成百米赛跑,所以很多鸡娃的家长基本上从幼儿园就开始,差不多到三年级放弃了,因为过早透支了。
我们见到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问题,就是过早把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消耗掉了。
所以,我们要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慢慢热爱这个社会,把后劲留到长大以后。
4.《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这本书的作者林紫从事心理教育25年,她说“安全感的给予者,自身得具备足够的安全感”。
很多家长经常会说“我莫名其妙就生气,我忍不住、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生气”,但这个世界上没有莫名其妙的事。
所有的愤怒都来自于恐惧,一个人对自己毫不恐惧的事是不会愤怒的,但这件事有点失控的感觉你会愤怒。
当我们内心当中不够安全,我们才容易吼孩子,才容易对他大喊大叫。
那么,什么是给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不是钱,不是房子,小孩子最重视的是父母的态度,父母如何说话,父母的情绪稳定不稳定,家里面有没有欢笑,遇到了困难这一家人怎么渡过……
我读过一本小说,这家人经常没饭吃,但是当他们没饭吃的时候,父亲就会站出来跟孩子们玩一个游戏叫“北极探险游戏”。
他跟孩子说“咱们现在北极探险,断粮了怎么办,我们等待救援”,然后一家四口等待救援,帮助孩子渡过这一段没有饭吃的岁月,这叫给孩子安全感。
而这个安全感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有着足够强的安全感。
只有搞好我们自身的安全感,改善我们和我们父母的关系,我们才能够更加淡定、平和、乐观、幽默、开朗的对待我们的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你不再害怕,你就不再生气。
四、我,和这个世界
1.《中国儒学三千年》
《中国儒学三千年》,这本书里出现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中国人历史上闪亮的名字。讲的是,儒学的发展到底是怎么回事。
儒学的发端,是周公、孔子,它非常讲究仁义。仁字,一个人,旁边加个二,就是两个人。
仁者爱人,两个人才能够产生替别人着想的想法。这就是仁。
儒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关爱人的学问。
到了孟子,进入战国时期,整个儒学受到了争夺围剿,天下不归杨朱,便归于墨翟。
这时候,孟子站出来,大声疾呼,跟所有人吵架。孟子讲: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如果没有孟子,儒学可能慢慢就被边缘化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
之后的战国时期,最终最显学的是法家。秦国靠着法家,建立了秦朝,统一了六国。但是二世而亡,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不行了。
刘邦就反思,为什么这么强大的秦国,十几年的时间都挺不住,就完蛋了,为什么?
看来仅仅用法家是不够的。于是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中国进入了一个外儒内法的时间。
这时候所用的儒家,更多的是恭良学,就是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公羊学》相当于法律。
关羽总是夜读《春秋》,为什么呢?
《春秋》相当于法律,那时候要解决法律问题,从《春秋》上找句子,看古代怎么说的。
这叫做儒学的经学化。经过经学化以后,儒学变得僵化,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到了魏晋时期,天下大乱,出现了竹林七贤,越名教而薄周孔这样的人。
那个时候的人,讲究放旷和雅量。这完全是反着儒学进行的。他们援引着道和释进入儒家。
实际上,竹林七贤内心当中是真正的儒家。他们认为,之前的那些人,都只是打着儒家的幌子。
经过了三国两晋的乱世,到了隋唐,慢慢地,儒家重新中兴。经过韩愈他们的整理,又再次成为官学和显学。
一旦儒家成为官学显学,就开始变得僵化。到了宋朝,朱熹成为集大成者,著了四书,后来逐渐地,科考都要沿着四书来进行。
当儒家已经变得非常不好用的时候,出现了王阳明。
王阳明说,核心是致良知。不需要寻章摘句,背那么多东西,关键是能不能把良知原本就有的天性,一以贯之地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以,中国儒学的三千年,是中国思想史的三千年。
2.《荒野上的大师》
这本书,很多人读哭了,听哭了。
中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非常疲弱,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没有田野调查,没有野外的科考。日本人到中国来说,你们的野外科考不要做了,交给日本人来做,你们负责案头工作就好了。
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人听到,心里边极其气愤。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学术知识分子,在当年是脚不沾地的,不能在地上走路。手要留长指甲,是没法干活的。
后来,赵元任去搞音律学,去调查各地的方言,推广普通话。这有什么用?能换成子弹吗?
不要小看赵元任推广的普通话,那是抗战时候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
为什么中国这么大,能够被弹丸之国的一个日本欺负?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认同感,不团结。
其中不团结的一部分原因是,我们不以自己的民族为荣,我们不以自己的语言为荣,因为各地的语言都不一样。比如他打广东,那跟广西人没有关系。
所以这些学者在不断地进行学术研究,其实是凝聚我们整个中国的力量。这就是这本书让人感动的地方。
3.《奇观》
《奇观》这本书,读完了以后,我再也不能简单的直视月亮了。
月亮对我们太重要了,没有月亮就没有地球。
月亮是从地球上撞出去的。大概40多亿年前,一颗像火星那么大的行星撞到了地球上。
把地球撞熔化了以后,轻的部分往上走,形成了月亮,重的部分浓缩,变成了一个像铁球一样的地壳。
如果没有月亮,地球就不可能形成一个薄薄地壳。这个地壳,加钢铁的核心,导致地球在旋转的时候会产生磁场。
没有这个磁场,就不能抵御太阳风暴。太阳风暴如果刮在地面上,那地球上所有的东西都被吹走了,就没有了。因为它的时速,一秒钟能达到上千公里,这是很可怕的。
比如北极的极光,就是突破了磁场以后的太阳风暴。太阳风暴强烈的时候,整个加拿大会停电。
正因为地球有了强大的磁场,保护了地球,才能够孕育生命。
而且月亮从地球上撞出去以后,导致地球斜了过来,这个23.5度的夹角,才让我们有了四季。
所以没有月亮就没有地球。另外,月亮正在远离我们,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远离。
在刚刚撞出去的时候,月亮距离我们只有25000公里。那个时候潮汐力量有多大呢?它不是只吸水,连地壳都一块吸起来,地壳是动的,液态的。
每天8次潮汐,海浪的高度是几千米高,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的海浪。现在只有一米多高,每天两次。
作者说,200年到2000年的时间之内,月亮有可能会离我们越来越远,导致地球磁场的减弱和消失。
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奇观》这本书听完之后,你会觉得,生活中那点儿烦恼都算什么。
4.《规模》
最后这本书,《规模》。
我大概5年前没读懂,后来读懂了。核心就是,你要搞懂什么叫做LIGO。就是对数,对数是数量级的表示。
当你读懂了LIGO这个数字以后,这本书就容易读懂了。
这个世界符合规模效应,最大的哺乳动物叫蓝鲸,最小的哺乳动物叫鼩鼱。
蓝鲸和鼩鼱一辈子心跳的次数差不多,但规模越大的哺乳动物,活的寿命越长。
人类除外。因为人类的手段,跟别的野生动物不一样。
但如果人类是野生动物的话,人类的寿命不如马,因为马比我们大,马不如大象,大象不如蓝鲸。
这是规模效应,是数学决定的。
为什么哺乳动物不可能小到跳蚤那么小呢?
因为所有的生命,都要符合三个特征。
第一个是空间填充,就是体内的管子,血管、神经,需要填充在我们这个身体内。
第二个叫经济学,就是它一定不能浪费,不能乱填充,要经济性的填充。
第三个叫做终端一致性。就是我们的手指是毛细血管,蓝鲸的终端也是毛细血管,鼩鼱的终端也是毛细血管。
虽然主动脉粗细不一样,蓝鲸的粗,我们的细,但是毛细血管的粗细是一样的。这就是终端一致性。
根据这几个约束条件,计算出来,一个最小的哺乳动物,要能够发育出一个心脏、动脉,最后经过十几截的分割,能够形成静脉,至少得像鼩鼱这么大。
更重要的是,城市也是一个生命体。
你住在小房子里,他住在大楼里,请问插座是不是不一样大呢?
这个叫做终端一致性。水管子一样、网线也一样。
当我们把这些管线,用最经济的方式,填充在一个固定体积之内的时候,终端还要保证一致性,整个城市就显示出了生命的形态。
这个世界有很多千年的城市,但是很少有百年的企业,为什么?
城市这个生命体足够大,企业这个生命体不够大,而且企业中有很多人为的干预,会破坏它的生命形态。
所以,让一个企业更加符合生命的原理,才是能够活得更久的核心原因。
结尾
读书是一个选择,我选择了以读书为伴。如果你把读书当做消遣,很有可能读书没法帮到你太多,但是如果你把书中的一点一滴用到生活当中,我相信你的生活一定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还是那句话, 尽管我们在生活有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要相信,答案在书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55岁创业,84岁的她今年底要纳税100亿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没了会去另一个世界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