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诗童子问暗示了诗题中的什么

谷歌神翻译唐诗“松下问童子” 网友:我竟无力反驳 | 北晚新视觉& 知识点 &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客人问:&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 &童子答:云深不知处。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 &&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江西省初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主要考察你对“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语文趣谈 文“饭”诗“酒”——诗与散文的情感变异
与“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相似的题目:
阅读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历来为人们称颂,请自选个角度赏析。(2分)2.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文阅读。(共16分)从军行
杨炯 (唐代)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1.从全诗来看,你可以解读出哪些情感?(3分)2.请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3分)&&&&
(2011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闲来垂钓碧 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2分)&&&&
“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客人问: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用语简练。请根据诗歌内容,仿照第一问,把省略的问话补写出来,体会贾岛“推敲”词句的功力。(2分)客人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童子答:师采药去。客人问:____童子答:只在此山中。客人问:____童子答:云深不知处。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________”相似的习题。>赏析;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6、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古诗今译];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赏析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5、言:回答说。
6、云深:指山中云雾弥漫的深处。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诗以五律见长,注重字句锤练,刻意求工。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古诗今译]
松树下询问一位童子,他说师傅已上山采药去。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山高云深不知在何处。
[名句赏析]――“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想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捉摸无从,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
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这岂不是含糊之极,又清楚之至吗?
言简方可意长,含糊才有余韵。所谓“含糊其辞”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述手法。《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松下问童子02等内容。 
 松下问童子 五月 今冬第一场大雪的清晨,一大早,师弟打来电话,说钱先生走了,还说,先生临去时家 人、弟子都陪侍榻边,先生走得很安祥,劝我不要太难过。我说...  松下问童子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贾岛寻隐者不遇》 &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  无主句解题方法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傅)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补主语 ...  无主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松下问童子, (童子)言师采药去。 (师傅)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 补主语 I asked...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 者是什么样子的也...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 “言师采药 去” ,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 “只在此山中” ,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 及至最后一答: “云深不...  6、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  三年级上学期古诗 26 首 1、寻隐者不遇 作者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6.江上渔者作者: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失落中的诗意 ——读贾岛《寻隐者不遇》
我的图书馆
失落中的诗意 ——读贾岛《寻隐者不遇》
文 \ 周剑之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题:期待的失落大家或许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期待地前去拜访朋友,朋友却碰巧外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遗憾,惋惜,失落,又或者无奈。而在古人那里,这些看似负面的心情却可以是一种诗意。正如《寻隐者不遇》那样,诗人没能与隐者相遇,却成就了一首千载流传的好诗。在这首诗中,正文与诗题有非常紧密的呼应关系。解读这首诗,有必要先从诗题开始。《寻隐者不遇》的诗题,为我们提示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开头的“寻”,隐含着一种期待,会让人好奇:诗人“寻”的过程将会有怎样的结果?然而在期待之后紧随而至的,却是“不遇”。这一结果使得最初的期待落了空。这个简短的诗题给我们勾勒了一个大体情境:期待的失落。 (作者:亚明)问答:从失落到诗意不过,诗题只是个引子。随着正文诗句的展开,我们会发现,这种失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无形地消解,逐渐从“失落”转化成“诗意”。在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一个简短的问答。问与答的设置,常常能为诗歌带来许多奇思妙想。像是《回乡偶书》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又或是《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都已成为我们记忆里的经典。而《寻隐者不遇》的问与答,又有其别出心裁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这首诗就由问答组成,如同一幕微缩的情景剧。场景是在松下,人物是诗人与童子,诗人询问而童子回答,质朴直白地呈现,而将深意蕴含在问答之外。 (岁寒三友)诗歌的第一句,就是对这一场景的极其简洁的勾勒:“松下问童子。”在这一场景中出现的“松”意象,有着特殊的意味。我们知道,“松”与竹、梅并称“岁寒三友”的,向来是隐者高洁品格的象征。因此“松”字间接点出隐者的身份。松下出现的童子,让人隐约嗅到隐逸的气息。身边的童子既已如此,更何况是与松树比邻而居的主人?不过主人却没有出现,只存在于童子的回答里。诗歌后三句是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乍一看,好像是一问一答,实际上是藏问于答。从童子简明的回答中,我们可以逆推诗人的三次问话。第一问,问的当然是隐者的去向。所以童子的回答是:“采药去。”既然有了大致方向,诗人自然想进一步探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第二问:“往哪里采药去?”童子又回答:“在此山之中。”既然就在山中,那么说不定还有可能相遇呢。于是诗人又进一步有第三问:“究竟在山中何处?”然而童子答道:“云深不知处。”最终仍是无法知其所在,无处可寻。 (作者:亚明)在这三次问话间,其实隐含着非常细微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可能遇不到、又可能遇得到、最终还是遇不到,起起伏伏,多少曲折尽在其中。在这样简短的回答中,所包含的层次竟是如此丰富。不仅如此,在这首诗里,还有一个妙处,那就是每一句诗都比上一句展开一个更大的空间。最初的“松下问童子”不过勾画出局部的一个小场景,第二句“言师采药去”已将视野转移到隐者的行踪,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已在无形中展开了一幅关于山的阔大画面,而“云深不知处”使得这副画面不但阔大,更增添了幽深。于是四句诗形成由小到大,层层拓展的层次,极其简洁又极其丰富,仿佛绵延无穷,将人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向了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意境:“不遇”与“隐逸”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将“失落”转化为“诗意”的关键在于:诗人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不遇”这个结果,而转向了由“不遇”所延伸出来的另一种意境,一种关于“隐”的意境。寻隐者而不遇。回过头来再想,这似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既然是“隐者”,理所当然要隐身云雾之间,仿佛与世人隔绝,只留下可望不可即的飘忽,供世人作无尽的向往。于是,“隐”的境界反而在“不遇”的结果中得以成功营造出来。诗人注定遇不到隐者,只能带着微微的惆怅,望向那云山之间。尽管诗人没有实现最初的目的,诗歌却由此获得了一种诗意的延伸。诗人没有纠结于无意义的失落感,而是转向对隐逸境界的体悟,获得了另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历程,似乎别具一番滋味,不但给诗人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同时也能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体会。寻人不遇:唐诗的流行题材大约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寻人而不遇,成为了不少诗人热衷书写的内容,是唐代颇为流行的诗歌题材之一。翻开《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类似的诗篇。比如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又如白居易的《晚出寻人不遇》:篮舆不乘乘晚凉,相寻不遇亦无妨。轻衣稳马槐阴下,自要闲行一两坊。再如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一):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同是寻人不遇,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写出了不尽相同的诗境。李白的野兴悠长,白居易的闲适自在,李商隐的冷清惆怅,各有风味。然而,若论诗歌的含蓄凝练、余味无穷,似乎仍要数这首《寻隐者不遇》。它在短短二十字中,所展开的画面、所延伸的场景、所带来的想象,都是如此丰富不尽。作者:难道不是贾岛吗?最后,还要谈谈此诗的作者。关于此诗作者,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贾岛。与此同时,还另有一说,认为作者为孙革,题目是《访羊尊师》(首见于李昉《文苑英华》卷二百二十八)。在清人编订的《全唐诗》中,此诗两出。尽管此诗不见于贾岛的《长江集》,但自宋以来,人们多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如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蔡正孙《诗林广记》等,都将此诗系于贾岛名下。贾岛(779-843)字浪仙,范阳人。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来还俗。他一生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却都没有考中。大约在开成年间(约837年)才当上长江主簿的小官。贾岛是唐代有名的苦吟诗人。所谓“苦吟”,就是为着一句诗或一个字,不惜挖空心思、耗尽心血。贾岛有两句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正好是对他自己的真实写照。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推敲”。这个词我们常用来形容写文章时的反复琢磨,这个词的由来,就是贾岛的苦吟。据说,当年骑着瘦驴的贾岛,苦苦思索“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诗,犹豫着究竟用该“推”字还是“敲”字,没留心竟撞上了出行的韩愈。韩愈非但不生气,反而建议:“敲字更好。”两人由此结下一段诗缘,“共论诗道,流连累日”。(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这便是“推敲”的来历。贾岛的苦吟做派,在后世还有过不少回响,一些诗人追慕贾岛的诗风,刻意效仿,还曾带动一时的风潮。相较而言,《寻隐者不遇》尽管构思巧妙,但并没有太多“苦吟”的痕迹。这种浑然天成,恰是这首诗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与贾岛相对,孙革则默默无闻。我们连他的生平也不太清楚。在他名下也只有《访羊尊师》这一首诗歌而已。不得不说,贾岛的诗名远胜于孙革,这很可能是更多人认为贾岛是《寻隐者不遇》作者的原因之一。不过,距离这首诗的写作毕竟已经过去上千年,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以前,我们很难断言究竟谁才是真正的作者。也许这是贾岛无意中的妙手偶得,又也许这是出自名不见经传的孙革。作者就像是这首诗中的那个隐者一样,在云山深处无处可寻,只留下无穷绵延的诗意,供千载之下的我们无限向往。【作者简介】周剑之,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馆藏&18357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童子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