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火车站下车的我如何乘上海一号线线路图换乘再转八号线到中华艺术馆

余姚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余姚市,浙江省辖县级市,位于中国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相邻,南枕,与、接壤,西连,北毗,西北于、中心线与交界。余姚自古人杰地灵,是的发祥地,也是、、、、、等人的故乡。余姚文化属,余姚人属,使用。余姚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6月,余姚市被命名。2017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1]
余姚历史沿革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郭璞注,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不明。[2]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
据《》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
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改为余姚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州复县。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日余姚解放,1949年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日撤县设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日,原东北街道更名为,西北街道更名为,东南街道更名为,西南街道更名为。
2012年,辖阳明、凤山、梨洲、兰江、低塘、朗霞6个街道,黄家埠、临山、泗门、小曹娥、牟山、马渚、丈亭、三七市、河姆渡、陆埠、大隐、梁弄、大岚、四明山14个镇和鹿亭乡,隶属宁波市代管。
余姚行政区划
余姚市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3]
余姚地理环境
余姚地理位置
余姚市位于中国浙江省,东经120至121度,北纬29至30度,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09′、北纬30°30′。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绍兴市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4]
余姚地形地貌
余姚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中间微陷。南部为四明山区,山峦起伏,散布大小不等的盆地、谷地,最高峰芦山乡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中部姚江平原,有弧山残丘,点缀两岸;北部为滨海冲积平原。总面积150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丘陵805.09平方公里,占52.73%,平原432.51平方公里,占28.33%,水域289.26平方公里,占18.94%。余姚耕地64.35万亩,园地9.84万亩,林地72.15万亩。主要河流,源于境内四明山夏家岭,自西向东流经中部,汇入宁波市甬江出海,全长109公里,境内流长54公里,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并有众多湖塘水库。[3]
余姚气候特征
余姚地处亚热带南缘,属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总时数2061小时。年平均气温16.2℃,7月份最高,平均28.3℃,1月最低,平均4.1℃。历史极端最高气温42.2℃(日),最低-9.8℃(日)。雨量充沛,年平均隆水量1547毫米,由于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降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年降水的70%以上。冬季盛行西北到北风,夏季盛行东到东南风,全年以东风为主,年平均风速每秒2-3米。夏秋间多台风和热带风暴,冬季四明山区有积雪。境内灾害性气候以水、旱、风、潮为主。
余姚北部全境为杭州湾主流隐蔽区,潮汛属不规则半日潮,历年平均潮位2.1米,历史最高潮位5.33米,最低潮位-0.55米,海水潮位低,含沙量高而变幅大,杭州湾为中国潮差最大的海湾,湾顶潮差9.8米,余姚海域年平均潮差:2.5米、小3米。
余姚资源环境
余姚水文资源
余姚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
境内主要溪流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1993年余姚市水电站75座。装机用量1.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5]
余姚山林资源
林地481.6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257.73平方公里,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油茶,油桐、板栗、棕漆等)68.7平方公里,薪炭林15.1平方公里,竹林139.8平方公里。防护林、特用林0.7平方公里,竹年采量350多万根。特产杨梅,已达7万亩,1991年产量9407吨。[5]
余姚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200.52万亩,其中耕地77.03万亩,占总面积38.4%;林地71.84万亩,占总面积的35.8%;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为14.97万亩,占总面积7.5%;水域15.62万亩,占总面积的7.7%;牧草用地为0.14万亩,特殊用地(国防、园林等)0.15万亩,末利用地区10.9万亩,占总面积的5.6%。余姚市土地、土壤类型多样,北部平原是盐土、潮土,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等土质。
余姚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哺乳动物:、鸡狼、短耳兔、、香狐狸等;爬行动物:、各种蛇类等;两栖动物:(蟆)等;鸟类:、、等10余种;昆虫有蝉、蝴蝶品种20余类。淡水鱼类58种;甲壳类主要有、甲鱼等;海水渔业资源有、、、、、、等20余种。
余姚矿产资源
、和花岗岩为主要矿产,分布在大隐镇、芝林、洪山乡的前鲍陈,储蓄量156万吨,大隐镇的云溪,陆埠镇的钟山渡槽,各有8万吨。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呈肉红、灰色。花岗石,分布在梁弄镇让贤、的屏风山,是建筑材料。[5]
余姚人口数据
余姚人口发展
余姚自秦朝建县后,最早人口记载始于晋代,晋太康年间(280-289),余姚县有居民3750户,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有21063户、41913男丁,南宋嘉泰元年(1201)户增至30883,男丁减至33145。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有户43847,人口242691,是人口较多的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有户51188、人口206054,人口比元朝时期锐减36637,其原因由于赋税重,多隐瞒户口,加上自然灾害频繁,直至明万历年间()有户41847,人口158392,人口持继减少。清朝康熙时期,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人口聚增,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户增至101384,人口增至472916,直到宣统二年(1910),余姚县有正户83357,附户37473,人口增加到630416,其中男322224,女308192。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30年(1941)户153396,人口703759,其中有男373296人、女330463人,突破县域人口70万的大县。抗战至解放前夕,人们流离失所,人口急减,到民国37年(1948)减至户146316,人口664702,其中男343139人,女32156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总人口672947人,其中男349333人,女323614人;至1954年,调整县境行政区域,人口有较大变化,余姚北部的浒山、周巷、庵东等人口大镇划入慈溪,其中1953年划县境前,有户数170220,总人口697788,其中男367133人,女330655人,划县境后的1954年,户数减至117414,总人口减至453822,其中有男231449人,女222373人,划县前后,人口减少达243966人。1955年开始提倡计划生育,人口增长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直接相关联,至1965年,人口达到602292,户135790,平均每户人口数4.38;1973年,人口达到704641,户164363,平均每户人口数4.30;至年,人口突破80万,至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余姚市总人口为852719人,2006年底,总人口减至825800万人。
截止日零时,余姚市常住人口为1010659人,其中余姚市户籍人口为837224人,常住人口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的852719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57940人,增长18.52%。外来人口流入的大幅增加成为余姚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市外流入人口为235269人,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3.28%。[6]
余姚人口构成
余姚标志性建筑通济桥夜景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12316人,占50.69%;女性人口为498343人,占49.31%。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80。[6]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1891人,占11.07%;15-59岁人口为741499人,占73.3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57269人,占15.5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715人,占10.06%。[6]
余姚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72909人,占66.5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7750人,占33.42%。[6]
余姚民族情况
余姚为汉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大多是解放后,因工作或婚嫁等原因,迁入境内。1953年余姚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均为汉族。至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汉族占99.97%,蒙、回、藏、苗、壮、满、畲等八个少数民族16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10个84人;至2006年,少数民族22个。
余姚政治人物
常务副市长
本表资料均来自余姚市人民政府网。[7]
市政府办公室
发展改革局
人力社保局
民族宗教事务局
交通运输局
国土资源局
文广新闻出版局
人口计生局
城管执法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本表资料均来自余姚市人民政府网。[8]
余姚经济社会
1949年底,余姚县工农业总产值1524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06万元,农业产值13838万元。
1978年底,余姚县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8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43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3.88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55亿元。财政收入4823万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26万元,贷款余额5418万元。年末总人口73270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33元。
2006年余姚市国内生产总值34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2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24.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亿元,进出口贸易32.5亿美元。
2008年底,余姚市实现生产总值484.7亿元,财政收入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7亿元,外贸出口总额53.4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43.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全省引进外资第一位县(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1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97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亿元,城市化水平50%。
2012年余姚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1.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93.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6.51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生产总值为85287元(按年平均汇率6.3125折算为13511美元)。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9.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06亿元,下降10.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4.47亿元,增长8.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413.52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5.09亿元,增长7.6%。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9799元(折算美元为14500美元)。
市人民医院
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已能种植水稻,姚江两岸的平原、半山区历代盛产稻米、蚕桑,同时,姚江两岸低缓山地种植杨梅,元朝时,已广植吉贝,至明清民国,产业有所变化,由南至北,产业依次为水稻、杨梅、棉花、盐业占大宗,自宋代后,在姚北向海要田,至清末已先后筑起海塘五条,成为棉花主产区,到民国十八年(1929)余姚县棉花种植面积达78万亩,占浙江省40%。
2013年,受菲特台风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减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1.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10.0%。其中农业产值40.01亿元,下降8.8%;林业产值3.05亿元,增长0.9%;牧业产值12.18亿元,下降18.2%;渔业产值5.77亿元,下降5.1%;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53亿元,增长1.9%。全年肉类产量4.29万吨。[9]
2013年,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滨海先导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批复并启动建设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6个。
201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13.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7.51亿元,增长7.6%。30个行业中22个行业同比上升。占比前十位的行业共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8.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6.2%,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7.76亿元,居各行业之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09.48亿元,增长7.3%,其中新产品产值412.47亿元,增长19.8%;销售产值1166.32亿元,增长7.9%。其中出口交货值343.96亿元,增长3.1%。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2.95亿元,增长7.9%,;实现利税总额81.29亿元,增长3.5%,其中利润总额50.75亿元,下降0.2%。[10]
全市实现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364.44亿元,增长1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9.90亿元,增长13.9%,增幅位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33.46亿元,增长1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9.53亿元,增长14.5%。产业平台建设加快,余姚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已报国务院审批,滨海新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西工业园一期控详规划完成修编。企业培育成效显现,实现个转企1412家,新增规上企业123家。浙江“千人计划”余姚产业园正式挂牌,截止2013年末,产业园已签约或正在跟踪洽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达62个,其中国家“千人计划”项目51个,已注册项目22个。
余姚社会发展
余姚科学技术
余姚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作出过贡献,以虞氏家族为代表的天文学,三国是广州城开拓者著有《易律历》;东晋虞耸结合浑天说和盖天说理论,提出新的天体结构理论穹天论;虞喜在先秦宣夜说基础上,提出了安天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现和研究“岁差”,比欧洲早二个多世纪。解放前,余姚有1个民教馆,无科研机构,1958年成立县科普协会,1978年建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至2006年,有市级科研机构12家、民营企业科研机构39个,省、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家,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6个。市级科技类学会14个,农村专业协会12个、街道(乡镇)科协21个,并与中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和一百多个县(市)建立了科技情报协作关系。
余姚文化卫生
民国以前,境内有通俗图书馆、讲演所、运动场等,流行余姚滩簧()、的笃班(越剧),是中国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宁波走书和四明南词发源地;民国后,文化有所发展,1923年出版《姚江周报》为境内最早报纸,1928年设立县民众教育馆,1929年首次举办余姚县小学联合运动会,1938年境内有学生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运动会;1930年成立县国术馆,1944年建立大众戏院。解放后,1950年创建县广播收音站,后改为余姚人民广播站、余姚人民广播电台;1950年建立新华书店,1951年建立(群力剧团),1956年建立余姚姚剧团(上述两团于2000年组建为市艺术剧院),1956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1960年建立余姚文联。1969年建余姚电视台,在上设转播台,后设在丰山山顶;至2005年,余姚市有村落文化宫(中心)30个,浙江省、宁波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街、乡)17个,市区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余姚影城)、余姚书画院、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市政府会堂和20多处市民健身广场等文化活动设施;
余姚2012年新安装健身路径120条,新建改建各类球场30片。全民健身中心被评为中国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成立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并为1400人进行国民体质监测。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力度,新增5所学校向社会开放,使全市开放学校达67所。举办国家级赛事5次,省级赛事6次,宁波级赛事4次,举办市级中、小型多样活动300余次。[11]
建国前,境内有医院13所,床位103张。其中:元代“生意坦”诊所,为境内最早私立诊所。明洪武年间建立惠民医局,为境内最早公设诊所。清光绪三十三(1907年)美国传教士募资建立惠爱医院,为境内最早一家中西医院。阳明医院(市人民医院)于1937年由中国金融奠基人之一集资筹建,为境内最大医院;宏济堂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800),为境内最早药店。1949年至2005年,境内有市级医院、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幼妇保健、卫校等机构10个,有乡镇(街道)中心卫生院21个,90%村设有医疗点,城市各社区居民委员会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各1个。
余姚人民生活
解放前人均现金消费少,群众饮食结构单一,住宅简陋。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800元,农民人均收入8300元。饮食结构,向营养方向发展,2005年人均食品支出4450元,其中:人均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1489元,水产品支出968元;蔬菜类人均支出410元;干鲜瓜果类支出289元;食用方便净菜及速冻类半成品人均支出24.36元;绿色健康的果蔬饮料人均支出9.45元。居住条件,城区不断加快新村建设和旧城改造,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55平方米,加大新农村建设步伐,城郊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
余姚教育事业
解放前,余姚仅有初中2所,小学310所,截止2010年有中小学校207所,其中小学148所、初中37所、普通高中9所,职高段12所,特教中心1所,在校学生近13万人,教职工6300名。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县”,中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验区和浙江省实施素质教育试验县(市)。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升高中率92%,普高与职高招生比例48:5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
余姚市舜江中学
余姚市梁辉中学
余姚市老方桥中学
余姚市丰北中学
余姚市城北中学
余姚市四明山中学
余姚市大岚中学
余姚市梁弄镇中学
余姚市三七市中学
余姚市河姆渡镇中学
余姚市泗门第三中学
余姚市陆埠中学
余姚市高风中学初中部
余姚市姚北实验学校
余姚市城南中学
余姚市梨洲中学
余姚市子陵中学
余姚市历山中学
余姚市黄家埠中学
余姚市低塘中学
余姚市马渚中学
余姚市牟山镇中学
余姚市丈亭镇中学
余姚市小曹娥镇中
余姚市临山中学
余姚市临山二中
余姚市阳明中学
余姚市大隐中学
余姚市泗门第二中学
余姚市兰江中学
余姚市舜水中学
余姚市鹿亭中学
余姚市泗门中学
余姚市肖东中学
余姚市世南中学
余姚市朗霞中学
余姚市陆埠洪山中学
余姚市高风中学
余姚市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
余姚第五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市城区职业技术学校
姚江旅游学校
余姚技工学校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
余姚交通概况
余姚高速公路
是中国12条高等级公路“主骨架”之一,中国沿海大通道。1993年1月杭甬高速公路余姚段开工,到1996年底完成,历时五年半。
东环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东部至慈溪市区,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梁周线 起点余姚站高速道口,经城区西部,过姚州大桥,至姚北周东,连接境内南北交通。
余姚普通公路
329国道全长298公里,境内全长30公里,西起牟山五车堰,东至低塘洋山村,该路段原是民国22年(1933)省级公路干线观曹公路的一部分,为余姚现境最早建成的公路,解放后进行全面改造,是横贯市境北部的陆上大动脉。
余梁公路全长24.71公里,为境内建国后的第一条公路,也是浙江省第一条山区公路。
甬余余夫公路东起上虞五夫,西至宁波市区,全长50多公里,是城区北部主要交通大动脉。
浒溪线 全长80公里,北起慈溪市区、折入东北街道五星村、经余姚市区、终点至奉化溪口镇,其60余公里均在境内,是姚南山区的重要交通线。
大梁公路 境内段全长28公里,起点城区梁辉,至宁波市区,是市区通宁波的又一条主要交通线。
(,余姚西货运站)。境内铁路于1913年通车,1937年为阻止日军利用铁路速进浙东,是年冬自萧山至宁波全部拆毁,改作公路。解放后,1955年再次修通,于次年通车,2000年铁路复线基本铺设。境内铁路全线公里,一直是余姚、慈溪两市铁路客货运的重要交通线。
沪杭甬高铁(高铁)
余姚高铁北站是的一个车站,位于余姚市的五星村,新建北路以东,城东路以西,纬一路以北,车站为高架车站,高架下面是候车大厅,设2站台6线,其中正线2条,到发线4条,年发送旅客为420万人次,远期年发送旅客为600万人次。[12]
起点余姚市大岚镇夏家岭村东的米岗头东坡,终点至,姚江干流全长106公里。
余杭市东距36km,并有高速公路直达,航空优势明显。
余姚文化艺术
【】源于说唱、走书的曲艺。早期称“灯戏”、“鹦哥戏”。清乾隆时有班社10余个。活跃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乡村。后流传于湖、嘉地区。光绪时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互为影响。演变成姚滩。清末民初,有班社50个,进上海演出的13个。并流传至舟山、新昌、嵊县。马楠本、童忠泰等演员还先后在上海永乐园、高乐楼、如意楼演出。大桂香、小山宝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卖小糖唱片。以后艺术上固步自封,内容有色情糟粕,日趋衰落。1953年黄承炳、胡家良等组成“余姚滩簧小组”,上演传统“采石榴”“打窗楼”及现代戏“漳河湾”。1956年9月省批准为地方剧种,定名为“姚剧”,成立余姚县姚剧团。剧目中传统剧目有72本,新编剧目有《半夜鸡叫》、《柏树坡》、《错进错出》、《强盗与尼姑》、《烦恼的喜事》、《沙场泪”、《传孙楼》等。[2]
【】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同列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发源于宋代。明嘉靖时,流行于常(州)润(州)池(安徽贵池)太(安徽太平)及徐、扬等州。在安徽池太一带同弋阳腔汇合成青阳腔。余姚采用联曲体结构。用板鼓、无管弦,运用滚手,在曲调前后或中间穿插接近口语韵文,使曲词通俗化,受民间欢迎。至明末,形成杂白混唱。以后衰落以致失传。据考证,明末起,流行于绍兴一带的调腔是余姚腔流派,宁海平调尚保留其遗响。
余姚腔剧目、调繁多,据今人考证剧目有21个,曲调有93种。[2]
【馆藏地方文献】余姚五桂楼为清邑人黄澄量私人藏书楼,在梁弄镇。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原藏书为6万余卷。1955大部分为省图书馆提去,仅存古籍9993册。余姚第二个藏书楼为“余姚梨洲文献馆”,位于城区龙泉山中天阁。1952年余姚县土改时,把余姚县地主乡绅家里存书,集成建立,有书籍26000册。大部分为经、史、子集、家谱、宗谱,并有名家字画300幅。余姚市馆藏地方文献,大多藏于梨洲文献馆,有992种近3000册。市图书馆次之,市档案馆也有部分收藏。馆藏其他文献,古籍书多藏于五桂楼,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入藏,经史占其中2/3,大多数为清刻本,少数为明刻本。余姚市图书馆最大馆藏文献为1500册彩印本《四库全书》。[2]
【】明王守仁创立心学。因其出生余姚姚江之滨,又因初学者多为邑中之士,因而称为“姚江学派”,又王守仁号“阳明”,又称“阳明学派”。简称“心学”。学派主旨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就是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吾心之理。“吾心”宇宙万物的本源,心是宇宙之天渊。这是王守仁继承陆象山之学而加以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朱熹学说的“论先后,知为先”这一说相颉顽。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核心,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人入井,自然知恻隐。“致良知”即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求每人通过反求内心,消绝人欲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良知并非知识的标准,而是判断善恶、道德的标准。即以“致良知”为认识和实行封建道德途径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王学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当时被封建统治者定于一尊的程朱理学,给僵化的思想界注入活力,对后来明清启蒙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学后来分为七派,余姚子弟徐爱、钱德洪、孙应奎、闻人诠等属“浙中派”。[2]
【浙东史学派】简称浙东学派,为区别南宋浙东学派,也称清代浙东学派。学派理论奠基人和创始人是余姚黄宗羲,其他主要人物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黄宗炎、黄宗含、黄百家、章学诚、邵晋涵均为浙籍人士。他们一般主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并提出“六经皆史”等命题,倡导一种研究史料,而通经致用的风气。[2]
新春拜年放爆仗
元宵放灯舞龙舞
清明上坟吃青团
民间习俗麻雀饭
端阳五黄驱疫魔
中元鬼节演甲戏
中秋月饼分外圆
过年习俗一二三[13]
余姚话属于的一种
方言,[13]
余姚特产民风
【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后,境内、外地厂家加工杨梅500余吨。鲜杨梅空运香港。
【茶叶】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4年产茶5000担,、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21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榨菜】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中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日,举办首届中国榨菜文化节。[2]
【草编】有草帽、草席等。民国初由宁波引进。民国17年(1928)余姚草帽编织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玻璃草帽4万顶,席草帽4万顶,产值508万元。金丝、玻璃草帽由美、英、法等商行收购外销,民国23年出口210万顶。1950年余姚县有1.4万户编织。外销12万顶。1955年金丝草帽18.26万顶,产值54.78万元。1959年产68.48万顶,产值542.15万元。1987年编纸草帽119.2万顶,南特草帽56.22万顶,金丝草帽5407顶。另有麦杆草帽等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
草席:机织花席始于民国9年。16年有民华、新成两家席厂。资本2.15万元,职工244人,织席机220架。年产粗细花席15.5万条,产值6万余银元。1971年罗江草席厂建成,生产枕席、沙发席。1987年有职工291人,产值172万元,利润10万元。
【竹编】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
【佛雕】始于明代,集中在陆埠,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形成中国佛雕两大派(宁波派与福建派)之一,被宗教、艺术界奉为珍品。清代为最鼎盛时期,从东北到台湾、香港、南洋等成百上千寺庙都有陆埠艺人的精湛杰作。1962年佛雕名匠黄炳荣从上海回乡,授徒传艺,佛雕工艺得到复兴,共雕塑佛像100余尊。并修缮宁波七塔寺、龙华寺佛像。1977年工艺美术雕刻厂建成,产品种类增多,有观音、罗汉、西方三圣、韦驮、弥勒、关公等朱金佛雕,小者6寸,大者2丈。产品运销美国、新加坡、澳门、香港。1992年去世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泰生。50年代去香港,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宝莲寺、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精雕佛像。满誉港、澳、东南亚,70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为美东佛教会雕塑丈六全身十一面千足、千手、千眼观世音一尊,为美佛教界、华侨、华裔高度赞扬。[2]
【】豆酥糖是浙江宁式汉族小吃,茶食。创始于清代,是宁波“三北”名点,又称。特点是香、甜、松,进口酥而易化,具有浓郁的黄豆香味,酥松,易溶化,无糖渣,不粘牙,有黄豆香味。
【梁弄大糕】梁弄大糕制作精良,工艺独到,味香粉糯,甜而不腻,老少咸宜而受到群众欢迎。梁弄大糕又叫印糕、方糕,方方正正的一块,雪白的大糕上面有可食用红粉印的祝福。[15]
【灶画】是大灶打好用石灰刷白后,由泥水匠用墨水毛笔画成,不敷色,或着色淡彩。一般画得比较粗简,但它所体现的意象,像民歌一样凝聚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好的追求。它不仅是仅为普通的民俗事象,也是普及到千家万户、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余姚旅游文化
在城区西隅,滨。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因名,一名。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
余姚旅游景点
龙泉古刹 位于山东部。建于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古刹。以后屡毁屡建。至元始祖元贞二年(1295)重建有3阁5院,3亭1寺,占山之一半。明代,为学者、名宦荟集之所。王阳明曾二次讲学于寺之中天阁。清时,英侵略者在道光二十一年秋占宁波,派舰艇掠余姚烧寺。光绪元年(1876)重建,规模小于元代。建国后,文革期间,殿宇移作他用,佛像荡然无存。1990年重修整理。现已恢复旧貌,重放光彩。[16]
原为中一部分,五代时建。取意于唐朝诗人《登龙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近是河一句”。明王阳明两次讲学于此。嘉靖间立阳明牌位祀之,曰新建伯祠,东建海日祠祀文成父尚书王华,二祠统称曰二王祠。万历间,以冠带袍笏塑像。阳阴脸青,以门人徐爱、钱德洪配亲。清乾隆间设。1954年迄今借作“梨洲文献馆”。[17]
龙泉石井 位于中天阁东北处,茂林修竹间,古井终年不涸,因曰龙泉井。北宋任鄞县令,与余姚县令为同科进士,时来余姚。作《龙泉寺石井》诗:“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以潜龙自比,抒政治抱负。南宋高宗赵构避金兵,经余姚去宁波下海,金兵北退,又重临余姚龙泉山,驻跸七天,饮龙泉井水,觉得十分甘甜,取十瓮以去,山名益振。[18]
祭忠台 位于龙山绝顶。明正统间,邑人成器等在此遥祭为宦官王振所杀害之刘球。故名。台旁石刻有书祭忠台三字,早已废。[19]
四先贤故里碑亭 位于龙泉山南坡,坐北朝南,为纪念、王阳明、、四位先贤的风节、思想和历史功绩。严、王两碑亭建立清乾隆十九年(1754),朱、黄两碑建于清末。四亭原置于接宫官处(今龙山剧院前),后两迁至现址。1982年重建,四亭各有楹联、亭额碑名。[20]
龙山景点,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建国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周而复、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
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21]
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交界处。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墓下建客星庵,立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巅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22]
位于十五岙村化安山,墓盖瓦如人字,呈圆弧山墙状。墓前设石桌、石凳。墓内无棺,遗体安置石床上,以期速朽。东南与忠端公墓两相对照。墓碣为四明(宁波)万经隶书。撰神道碑、撰墓志铭。后神道碑等湮灭。1956年省公布为浙江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修复,1995年修建墓道,两旁植梅花百株,并建有龙虎草堂。[23]
位于西北,系人工水库,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度假村,由香港先生投资。[24]
位于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25]
位于余姚大岚山柿林村溪边。沿溪悬崖峭壁数里,高数十米,石呈红褐色。岩缝中间生杂树,岩树花草,红绿相间,古名杀羊岩,相传仙人“杀羊渍血”于此。溪名赤水,因名丹山赤水,上有赤水桥。[26]
余姚四岩窗 位于大俞山巅。系一长方形悬崖。腰部列四洞穴,岩高30余米,长约60米,如四个窗户。唐刘长卿诗云:“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岩下深谷有清泉碧潭,旁有屏风岩,上刻“四明山心”。
余姚芦山禅寺 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建国后,60年代,宁波、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27-28]
河姆渡遗址
位于余姚,1973年6月底发现。经两期发掘、专家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科学测定,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为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掘面积约占4万平方米,相互迭压为四个文化层组成,共出土文物7000件,第四层最为重要。(一)发现大量稻谷堆积。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发源地之一。(二)发现大批木结构建筑遗迹。房屋为木结构干栏式长屋,营建技术,已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并用榫卯接合。(三)出土刀、匕、锤、铲、矛、碗等木器。家畜遗骸数量繁多,哺乳类有灵长目2种,偶蹄目9种,啮齿目2种,食肉目11种,长鼻、奇蹄目各1种。此外爬行类3种,鱼类8种,并有犀牛、象等骸骨发现。(四)夹炭黑陶,主要有釜、罐、盆、盘、钵5种。(五)出土耜、镰、哨、箭、镞骨器等20种。(六)墓葬27座,随葬品42件,及数十具河姆渡人遗骸。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余姚市丈亭镇西岳村鲻山东麓。遗址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5米,出土石器有斧、凿;陶片夹炭黑陶为主。夹砂灰红陶次之,从各种器型综合考察,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层。距今六千年。
位于余姚城区舜江楼南。全长90多米,共106级,石砌3孔拱桥,桥身连两边桥堍,其长43.39米,中孔净跨14.2米。桥面宽5.61米,两侧石板22块,望柱24根,其中桥顶4根雕刻着狮首莲花座。东侧曰:“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西侧联曰:“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始建于宋庆历七年(1047)为木桥,称德惠桥,后易名虹桥。元至顺三年(1332)改建石桥,易名通济桥。现存之桥为清雍正七年重建。古时海船沿甬江入姚江西上,此桥为第一座桥,故称“浙东第一桥”。
位于余姚通济桥北堍旧城墙上。坐北朝南,二层五间,抬梁式穿斗式结合木结构,下层四周有围廊,连城墙高11.86米。元至元年间()建。后屡毁屡建。1982年遭火,同年修复。
余姚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保护单位名称
河姆渡遗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王阳明故居
阳明先生讲学处
马步龙窑址
四先贤故里碑
九缸岭窑址
孙氏合葬墓
“高风千古”石坊
李家塔板桥
仙圣庙戏台
朱舜水纪念堂
清晖佳气楼
鲞架山遗址
前河头徐家
田螺山遗址
余姚著名人物
虞世南画像
,唐代诗人,之一,字伯施,余姚人。父,兄,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又名严遵,字子陵,汉元帝建昭二年八月十二日出生于姚北(现下河),是一位历代传颂的高风亮节之士。
,字伯安,号,明成化八年(1472年)出生于余姚城内的,是大师,教育家、军事家、书法家。
,字鲁屿,号舜水,出生于余姚城内,是中国明清之际的学者,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先驱。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学问家。
,汉代人。是传世、德行远著的学者名宦。
,余姚人中难得的一员勇猛的武将,为经营江东(下游地区),建立政权的基业立下汗马功劳。
(164年—233年),是三国时期的经学家。
(281年—356年),字,是东晋时期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
(约285年—340年),字叔宁,东晋的历史学家,是天文学家虞喜之弟。
(1107年—1174年),字,是南宋时期学者,有胆略的谏臣。
,字不朋,余姚烛湖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学者。因著《雪斋野语》一书被人们尊称为“雪斋先生”。
(1116年—1178年),字致君,祖籍宛丘(今河南淮阳),幼年随父迁居姚江,是为余姚人,南宋学者。
,字子高,南宋理宗年间人,出生于梁弄姚巷。是南宋理宗景定三年的状元。
(1143年—1189年),字精之,祖籍浚都(今),生于余姚。是宋太宗后裔。
(1154年—1206年),字季和。是南宋前期的儒家名臣。
(1170年—1241年),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余姚石山樟树人(今属慈溪)。是南宋时期“江湖派”诗人中的诗家。
杨璲,字元度,号西园,元末明初人,一生崇尚儒学,是在姚江的传人。(),字性常,一字德常,以文学知名,是思想家王阳明的六世祖。
谢迁(1449年—1531年),字于乔,号木斋。是明代前期秉节直谅的大臣,为当时世称的“天下三贤相”之一。
(1460年—1519年),字德成,号一川。出生于横河孙家境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是一位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谋判分裂,不惜以身殉难的忠烈之士。
(1471年—1537年),字本端,号小野,出生于余姚北城门内清晖佳气楼。是明代的文章家。
(1487年—1517年),字日仁,号横山,余姚马堰(现属慈溪)人,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最先及门弟子,妹夫。是的主要传人。
(1487年—1548年),字汝佩,号三溪,王阳明学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志士,严尊师说的王学传人。
(1498年—1536年),字汝化,是明代余姚三状元之一。
(1496年—1574年),名宽,字德洪,以字行,又字洪甫。出生于余姚绪山(即龙泉山)北麓的瑞云楼,又曾在绪山就学,因此取名绪山,学者尊称他为绪山先生。是五代吴越国君的第十九世裔孙,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嘉靖十一年进士。
(1516年—1591年),字元朴,号麟阳,是王阳明弟子中最年轻的学生,明代的学者型官员。
(1522年—1566年),字子相,明代余姚人,历官兵部主事、同知,俱有惠政。曾守山海关,忠贞为国。精理学,一洗陈言。
(1528年—1555年),字见甫,系谢迁之长玄孙,是明嘉靖年间浙东地区的抗倭英雄。
,字际明,号惟圣,生活正德至万历年间,是明代的军事家。
(1566年—1641年),字美度,一字相攸,号六桐、,园居士、道人,是明代的戏曲作家。
(1575年—1656年),字叔则,号求如,晚年居住横岙之山,又号石浪老樵,是晚明王学传人,的首创者。
(1582年—1659年),字子虚,号拙修,出生于城南半霖,是南宋臣相史浩之后裔,是姚江书院首创者之一。
(1584年—1626年),字真长,号白安,城东黄竹浦人,明季骨干人物,思想家黄宗羲的父亲。
(1590年—1671年),原名之琦,字伯球,号苍曙,出生于余姚城内山麓。他是明军将领,明末清初学者的胞兄。
韩孔当(1599年—1671年),字仁甫,是姚江书院第二代主讲。
(1604年—1646年),字硕肤,天启年间阁老之孙。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志士。著有《五世传赞》、《存直录》等作。
吕章成,字裁之,号馀民,是明末清初余姚的一位身怀奇才的气节之士。
,字雨殷,姚北天华街(今朗霞街道天华)人,明末抗清志士。
,字履恭,余姚临山卫人,少年时即有侠义心肠,轻财好义,是明末一位坚持,为大义而断绝亲情的抗清英烈。
史标(1616年—1693年),字显臣,是沈国模弟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是姚江书院第三代主讲。
(1616年—1651年),字完勋,号笃庵,是明末清初的抗清将领,。
(1616年—1689年),字晦木,号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通德乡黄竹浦人,黄宗羲胞弟,抗清义士、学者。
(1618年—1663年),字泽望,号缩斋,世称先生,黄宗羲二弟,清初学者。
徐景范,字文亦,号正庵,是清代中兴“姚江书院”的王学传人。著有《四勿徽录》、《学问偶存》、《五经疑》、《纪史》、《正庵诗稿》等作。
(1643年—1709年),黄宗羲第三子,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通德乡黄竹浦人,清初史学家,是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者。
(1648年—1711年),原名行中,字允斯,后改名廷采,字念鲁。余姚城区人,是清朝初期浙东地区的重要史学家。
劳史(1655年—1713年),字麟书,号馀山,是清康熙至雍正年间的平民学者。
(1683年—1759年),字敷公,字右民,号一斋,又号客星山人。姚北临山人,是清代康熙至乾隆间的诗人。著有《四书质疑》、《经义质疑》、《删后诗文存》、《客星零草》、《寓峡草》、《九九乐府》、《一知杂著》、《定泉诗话》等作。
,字子政,清朝的天文历算学家。
(1717年—1795年),字绍弓,好矶渔,人称抱经先生,是清代的经籍校勘学家、藏书家。
(1743年—1796年),字与桐,又字二云,号,是的历史学家,的殿军。
(1751年—1825年),字载青,号凤西。清代学者,书法家。
(生卒年未详),字式筌,号。梁弄人,诸生,清乾嘉时藏书家。
(1791年—1836年),字季卫,号槿圃,余姚城北武胜门人。是清代余姚地区的桥梁建筑师。好土木营建,尤长桥梁建筑,相继督造修建余姚东门外皇山桥(今改建混凝土闸桥)、跨舜江的(今存,为余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城石巍桥(今河填桥废)、转良桥(今称最良桥)。又捐资3万缗,扩建北门外候青桥,改3孔为5孔,民感其德,改名。桥成,越年卒。建宅即今
(1800年—1873年),字久香,号耐庵,文治先生之子,姚城东门外酱园街人。清中晚期闻名全国的考试官。
(1811年—1861年),郑巷黄李鲍村人,是清年间余姚“十八局”佃农起义的领袖。
(1815年—1893年),字慰亭,号了翁,是清代后期的天文、历算、史地学家,是的七世孙。
,初名琳,字巳兰,号解虚心室主人。清代学者翁元圻曾孙,晚清的书法家。
(434年—499年),字景豫,出生于虞氏豪强大族之家,是南北朝时期的贵官巨宦。
阮令瀛(474年—540年),原姓石,是南北时期萧梁朝的文宣皇太后。
(866年—930年),少年时曾做过和尚,故又名顾和尚。是五代时期余姚人中的胡名将。
(1212年—1266年),字元实,号静见,梁弄汪巷人。是宋代较有才气,注重儒学的官员。
,字以中,号汝湖,泗门人,明大学士谢迁之子。又是奸相的知心朋友。
(1504年—1587年),字汝立,号南渠、期斋,出生于余姚南城的玉兰堂。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亦是依附严嵩奸党的亲信之一。
(1517年—1597年),字儒参,明代中期为治理洪水作出重大贡献的大臣。
孙如游(1549年—1624年),字,是忠烈公孙燧的曾孙,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
,祖籍余姚双雁乡(今东南街道茭湖上王村),为明神宗的皇后,世称孝端皇后。
,号云谷,浙江绍兴余姚人,明万历年间参将,臂力惊人,能举千斤,且擅长剑术。参加明军入朝作战,取得不错战绩。
(1645年—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江村,原籍余姚匡堰乡(今属慈溪市)。是清代的书画、古董鉴赏家、收藏家、历史学家。
(1840年—1901年),原名维诞,字小村,是清末的外交大臣。
高似孙,字续古,号疏寮,原籍鄞县,晚年迁居余姚。是宋代的家和目录学家。
(181年—249年),字义封,三国时期丹阳故鄣(今浙江)人。是余姚有史籍可查的首任。
,余姚丰南郎霞宋家人。近代银行家,上海中国银行负责人。
,名承乾,字楚九,号磋玖,清同治十一年出生于余姚通德乡黄竹浦(今属梁辉镇)医药世家,为的创始人。对近代医药业和娱乐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1886年—1964年),原名梦然,后改梦麟,字兆贤、少贤,号孟邻,笔名唯心。日诞生于余姚老蒋村。美国教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校长、西南联合大学主要领导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教育活动家。
,余姚云和乡人。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一代青年的导师、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乳名修年,字海槎,别号克难居士。二十一年(日)生于余姚凤亭乡,为中国农学家。
,日出生于余姚镇精忠乡东溜场村(今属慈溪),现代园艺学奠基人,逝世前为名誉理事、一级教授。
,公历日生于浙江余姚梁辉乡杨梅潭村,为中国现代病理学创始人,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出生于余姚城内笋行弄锈衣坊。字子亭,以“半坡”为号,教育家、历史学家,现代史学界公认的明史专家。1965年曾将旧籍245种,3130册赠送给梨洲文献馆及余姚。
,日出生于余姚低塘姆湖严家村。社会学家,中国犯罪学的开拓者。严景耀、夫妇俱为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
,祖籍余姚。日生于上海。日逝世于北京。是集画家、小说家、诗人于一身的艺术家。
,日生于余姚(一说生于上海),一名颂平,又名元崇,为中国现代史学家。
(1856年—1938年),字馥笙,号福荪、寄篁,又取号东渔,畈人。曾在朗霞篁封桥住过。编纂有《六仓志》,留有《东渔印存》。
(1903年—1952年)幼名寅生,又名挹青,字琴堂。姚北周巷人。与合办《余姚评论》、《余姚青年》等刊物。
(1894年—1967年)余姚候青门高家弄人。与亲戚合资创办“余姚唯一特产制造厂”,生产笋干菜,以“唯一”商标向政府注册。
(1906年—1990年),又名柱常,笔名裘重,出生于北麓的邬家道地。为上海《新闻日报》的编委,中国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另著有《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
楼适夷(1905年-),中共余姚第一任支部书记。1944年12月到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浙东行政公署担任文教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1980年写有散文《夸我的故乡》《适夷散文选》。
,又名瑞云,字挹斐,1931年出生于余姚桥。中国山水画家,有不少画是余姚山水,出版过专集三本。
,1937年出生于余姚镇,北京天文台研究员。1989年在发现一颗闪烁绿色光环的行星状星云,被国际天文界命名为“”。
,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大陆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日生,浙江余姚人,家世显赫,物理系学士,美国物理博士,曾任职于,太空研究所及。1973年回台湾后,担任物理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后曾担任行院政务委员,并于1993年当选第一届民选校长。[5]
余姚城市荣誉
中国经济实力
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市)
中国卫生城市[30]
中国科技先进(县)市
中国体育先进(县)市
中国文化模范(县)市
中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
2009年中国十大(县级)最具幸福感城市
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先进县(市、区)
2010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2011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
201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金奖
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文明城市提名
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国城市民生成就大奖
全球绿色城市
低碳先锋城市[31]
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中国第20位和第11位。
浙江省森林城市
浙江省环保模范城市
2017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32]
2017年工业百强县(市)[33]
.中国文明网[引用日期]
.余姚新闻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站 [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东方热线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浙江[引用日期]
.余姚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中国宁波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搜狐网[引用日期]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东方网[引用日期]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建德新闻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浙江在线[引用日期]
.中青在线[引用日期]
.中国宁波网[引用日期]
.余姚市人民政府网[引用日期]
.中国 余姚[引用日期]
.余姚市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浪[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经济参考网[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火车站换乘一号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