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夜几号由来

德国狂欢节的由来 关于德国狂欢节的来历_烧荒网
德国狂欢节的由来 关于德国狂欢节的来历
狂欢节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的传统节日,有些地区也叫谢肉节,在狂欢节前几天这段时间里,都要禁止食肉,禁止娱乐。但是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狂欢节时间并不一样。德国狂欢节是在每年春季举行,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自由向往的庆祝方式。下面来看看德国狂欢节的由来和来历
德国狂欢节的由来
狂欢节亦称谢肉节。英文为carnival,音意合译作“嘉年华会”。它是欧洲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在世界上许多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颇为盛行。狂欢节一般在封斋之前举行。因封斋期间教会禁止食肉,人们便在此节期间举行各种宴饮和游乐活动,称为“谢肉”。狂欢者最初由葡萄牙人自非洲传入欧洲,逐渐形成一种规模盛大的非基督教的联欢活动。虽然狂欢节在许多国家盛行,但节日开始的时间各国并不相同。有的国家始于圣诞节。有的始于元旦,有的在二三月间。
即使同一国家,也有因地而异的情况。如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始于1月6日,而科隆却是11月11日11时11分。规模最大、最疯狂、最激动人心的狂欢节活动,要数巴西的旧都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一到,商店关门,工厂停工,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节日期间,法律失效,而行使一种“谁也不属于谁的,谁也管不着谁”的原则。夫妻、邻居、厂主与职工之间的固定关系可以暂时打破和重新组合。外国人无需护照就可以自由往来。每逢狂欢节,世界各国几十万游客纷纷前往巴西,争相观看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独特风采。
德国狂欢节主要是在天主教地区,即德国西南部的巴伐利亚、莱茵地区、西法伦地区等地流行。狂欢节名义上是从11月11日11点11分开始,至来年的玫瑰星期一(约在一月或二月,每年不同)结束。但人们不可能每天都狂欢,最热闹的街头狂欢节,是从每年玫瑰星期一前的一个星期四,也就是“女人狂欢节”开始。“女人狂欢节”的德文是Weiberfastnacht,本来应该翻译成“女人斋戒夜”。然而,因为天主教的斋戒习俗是一天三餐照吃不误,偶尔有人少吃多饮。加上这一天欢乐的气氛,人们更喜欢用“女人狂欢节”和“脂肪星期四”来称呼这个节日。乃至以讹传讹,这一天被称为“肮脏的星期四”——据说,斋戒之前,人们要把肚子尽量填饱,因此吃得更丰盛。
德国统一的历史不长,各地的风俗差异也很大。因此,“女人狂欢节”在德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最热闹的是杜塞尔多夫、科隆和麦茨这三个城市。每逢狂欢节放假的也只有这几个州。而在东德和北德,人们对此不屑一顾。
关于德国狂欢节的来历
关于德国狂欢节的来历众说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狂欢节是德国农民的春节,农民们通过各种活动来表达他们抵御恶魔、驱逐严冬、迎接春天、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另一种说法则是根据天主教的习俗。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复活,这一天为复活节。复活节前的40天是耶稣在开始传教前于旷野守斋祈祷的40个昼夜,天主教称为封斋节。在整个封斋节的40天里,禁止天主教徒食肉、娱乐、婚配等一切喜庆活动。为此人们趁封斋节到来之前尽情地欢宴、畅饮、狂歌漫舞、化装游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今,狂欢节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是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个大节日,就其内容而言,它大概已不单单是农民的节日或是宗教的节日,其间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民族特色。
在德国,各地区的狂欢节也各具特色,科隆狂欢节是德国最为热闹的狂欢节,它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他们怪诞的装扮、无所顾忌的举止令众人叫绝。威斯特法伦狂欢节则独具匠心,绍尔兰人过节有用鞭子抽打门槛的习俗,鞭子征着丰收,抽打意味着唤醒春天。在黑森林山区和博登湖畔的阿雷曼狂欢节中,女巫和古老的木制面具别具一格,在狂欢星期二还要举行服饰游行,阿雷曼的服饰可称是德国的瑰宝。在南德乡村狂欢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狂欢婚礼,它分为大人婚礼和孩子婚礼两种。孩子们装扮成新郎、新娘、傧相、牧师、来宾乃至未来的婴儿,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化募,然后美美地饱餐一顿。成人的婚礼,新郎、新娘均由男青年扮演,新婚双方朗诵优美动人的诗句,其间夹杂插科打诨,极富幽默感。最终男女双方以离婚而告终。狂欢节在德国南部比较盛行,北部基督教教区对此并不热情,不过在北德沿海小城市达梅却以极具北方色彩的节日风情而引人注目。这里的狂欢节没有欢声雷动的狂欢景象,一切活动都是在安静、样和的气氛中进行的。在节日这一天,一个狂人打着灯为游行队伍开道,紧随其后的是骑兵队、狗熊、蒙面巨人、仙鹤及“王子”乘坐的狂人船。游行队伍平静地穿过街巷,毫无狂欢景象。作为德国惟一的少数民族,索布族人也过狂欢节,他们称狂欢节为“托普斯特”。在节日期间,男女青年乔装打扮,走街穿巷,祈求布施。他们把化募所得或美餐一顿,或作为春日的郊游之资。
在德国狂欢节的这两三个月中,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也包含在其间,它们与狂欢节交织在一起,成为狂欢节重要的活动内容。如慕尼黑的箍桶匠舞节。1463年,慕尼黑瘟疫横行,一位年轻的箍桶匠用自己的胆量和舞蹈唤起市民的生活勇气,从而战胜瘟疫,迎来新生活。为了纪念这位箍桶匠而设立了节日。如今,这一节日已成为狂欢节期间一次重要的有历史性意义的活动。每逢狂欢节到来前,在慕尼黑都要举行盛况空前的、持续一个月的箍桶匠舞节的庆祝活动。20个制桶青工身穿具有民族特色的工作服,在慕尼黑玛丽广场编队起舞。再如,德国南部城市齐格玛林根市的“抬杆婚礼节”也是狂欢节期间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新婚伴侣坐在一根长杆上,由小伙子抬着绕市政大楼前的井台一圈,他们坐在颤悠悠的长杆上向众人散发喜糖,以庆新喜。这一活动深深吸引着一些庆贺金婚、银婚的老夫妇,他们也纷纷坐上长杆,唱着“祝你生活愉快”的歌曲,庆祝他们长达数十年的美满婚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原文作者个人观点,与烧荒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NEW ARTICLE
06-18 09:49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48
06-18 09:18
06-18 09:18
06-18 09:12
06-18 08:57
06-18 08:56
HOT ARTICLE
01-06 20:18
01-06 20:13
01-06 20:18
01-07 13:07
01-07 13:10
01-08 19:56
01-08 20:06
01-08 20:03
01-08 20:13
01-09 16:22狂欢化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狂欢化”这一文化美学及诗学命题,是前苏联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文论家之一的()提出来的。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
狂欢化来源
在其代表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两本专著中,巴赫金都谈到了狂欢化问题。他认为只有从狂欢化的角度,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切入,才能真正把握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本质特征。而在长篇小说话语研究的散论中,巴赫金则试图通过研究狂欢化问题来探讨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
狂欢化特征
“狂欢化的渊源,就是狂欢节本身。” 中世纪晚期的各大城市(如罗马、威尼斯、巴黎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的时间,过着狂欢节的生活。在这期间,人们放弃那种教规常规下、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打破严格的等级秩序,同一切人随意不拘的交往,随心所欲地妆扮自己,狂放不羁地载歌载舞,自由自在地说说笑笑,纵情于食欲声色。因而这种狂欢活动,还与肉体—物质因素联系在一起。但照巴赫金的解释,这不是个体化了的肉体—物质因素,而是充斥宇宙、生生不息的人民大众。在其看来,狂欢节的主要特点是:狂欢时,先前存在的等级关系和官衔差别统统暂时取消,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际关系而得到了再生;狂欢节上,笑谑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笑谑是节庆的、欢乐的,它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狂欢节上,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被摹拟的话语与摹拟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多语并存现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
狂欢化主要观点
1、重视民间的诙谐文化,把狂欢化文学看作是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2、提倡平等对待一切文学体裁、语言和风格,否定文学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切权威性。
3、寻求各种复杂的文学因素的融合,注重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
4.、以狂欢化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思维结构,重视语言环境和话语交际的分析。
5、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和世界,拒绝把人和世界看成已经完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圣诞快乐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