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陵令令尹是什么官职职?

文言文语段练习78篇-疾风资料库
文言文语段练习78篇
发布时间: 20:07&&&&发布人:
文言文语段练习78篇
文言文语段练习78篇目录一、杨氏入山之大穴二、文侯与虞人期猎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四、南歧之见五、善呼者六、献不死之药七、足自当止八、范缜治学九、戏巫十、曲突徙薪十一、谁杀陈他  十二、姜太师认父十三、商汤见伊尹十四、乐不思蜀十五、文征明习字十六、管宁割席十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十八、公孙仪相鲁十九、陶侃惜谷二十、以 叶 隐 形二十一、薛谭学讴二十二、诫子书二十三、幽王击鼓 二十四、农夫与行者二十五、齐威王之时喜隐 二十六、宋之逊告密二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二十八、司马光好学二十九、欧阳修苦读三十、王冕僧寺夜读三十一、张无垢勤学三十二、师旷论学三十三、七录三十四、凿壁借光三十五、程门立雪三十六、学弈三十七、李生论善学者三十八、问说三十九、教学相长四十、颜回好学四十一、邴原泣学四十二、董遇“三余”读书四十三、推敲四十四、勤训四十五、刺客列传四十六、岑文本官高而忧四十七、郭林宗至汝南四十八、何岳得金不昧四十九、皇后谏大宗五十、沧河老兵五十一、终不知车五十二、攻韩五十三、宋濂尝与客饮五十四、 柳下季存国五十五、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五十六、芒山有盗临刑五十七、王罴性俭率五十八、廉颇思赵五十九、要做则做六十、臣僚见太祖六十一、宣王好射六十二、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六十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六十四、投笔从戎六十五、郑之鄙人学为盖六十六、枭与鸠对话六十七、棉花六十八、不孝者五六十九、愚 溪七十、罴 说 七十一、患难见知交 七十二、废弈向学七十三、婆媳棋局七十四、富不易妻七十五、速进则阖七十六、三人越谷七十七、心不在马七十八、田子退金一、杨氏入山之大穴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区别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或含义。入山之大穴 与众共之 杨谢而从之2.在括号中填写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同出。3.杨氏答应了要定居穴中吗?由哪句话可看出来?4.穴中人为什么不让杨氏“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呢?二、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①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②是日,饮酒乐,天雨 (      )③公将焉之  (     )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   (      )2.与“公将焉之”中“焉”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不复出焉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乃往,身自罢之。 ②天又雨,公将焉之?③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4.这则小故事中,魏文候表现出来的             的品德至今还值得我们学习。三、与荀彧追伤郭嘉书曹操郭奉孝年不满四十,相与周旋十一年,阻险艰难,皆共罹之。又以其通达,见世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卒尔失之,悲痛伤心!今表增其子满千户,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 《求知如采金》)注:郭嘉,字奉孝,和荀彧一样,都是曹操重要谋士。1.分别解释下面二句话中的“以”字。(1)又以其通达以: (2)欲以后事属之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皆共罹之 罹:3.把下面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1)何意卒尔失之 翻译:(2)然何益亡者 翻译:四、南歧之见 (明·刘元卿)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①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选自《贤奕编·警喻》)[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③焦:细瘦。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B.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 D.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异 哉 人 之 颈 也 焦而 不 吾 类!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4.南歧人为什么会笑外方人?五、善呼者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四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1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与之弟子籍。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六、献不死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①者,谒者②操之以入。中射之士③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④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⑤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⑥,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②谒者:管进谒的人。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④说王:向荆王解说。⑤是:这。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可食乎?’曰:‘可。’”这里可以理解为2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足自当止晋王述①初以家贫,求试宛陵令②,所受赠遗③千数百条。王导④戒⑤之,答曰:“足⑥自当止。”时人未之达⑦也。其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⑧,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⑨。予尝读而笑之。夫所谓廉士者,唯贫而不改其节⑩,故可贵也;今以不足而贪求,既足而后止,尚可为廉乎?而史臣著之,以为美谈,亦已陋矣。                     (选自《滹南遗老集》,作者王若虚)  [注]①王述,字怀祖,晋朝的大官。②求试宛陵令:求得宛陵县的县官。③遗:此处读“w&i”。④王导:当时的丞相。⑤戒:劝告。⑥足:富足。⑦未之达:即未达之,不明白他的品格。⑧绝伦:超过一般人。⑨叹:赞叹。⑩节:节操。著:写。陋:没见识。  1、解释文中标红字的词语。    遗:          尝: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大意。王导戒之,答曰:“足自当止。”  3、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穷而不贪才值得赞扬。 B.作者认为贪足之后才不贪,算不得廉洁,不值得赞扬。  C.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算不得廉洁。 D.按照作者的观点王述的行为是值得赞叹的。八、范缜治学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注: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hu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juē):草鞋.(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闻 沛 国 刘 王 献 聚 众 讲 说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⑴少: ⑵从: ⑶善:3.范缜”性质直”在文中表现为: (用原文句子回答),而”恒芒布衣,徒行于路”又可见他的 性格.4.选出对画线句子” 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无耻愧.”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他的门下,觉得无比羞愧.B.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他的门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C. 刘王献 家门前有许多豪华的车马经过,范缜在家门口(看),觉得无比羞愧.D. 刘王献 家门前乘车马的显贵客人很多,范缜在家门口(看),一点也不觉得羞愧. 5.用自己的话说说刘王献亲自为范缜举行冠礼的原因。6.读了这篇短文,你对范缜有什么评价?请谈谈理由。九、戏巫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  巫过,下砂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1、用“/”正确标出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号 求 救 于 人 甚 哀。2、译出下面2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①相去各里所。②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3、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人?十、曲突徙薪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烟囱),傍有积薪。客胃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则且有火患,主人默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hang),余各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悟而请之。
1.文中四处横线要填入恰当的词,依次正确的一项是(   )A.焉  尔  因  以  B.然  之  以  而 C.焉  尔  因  且  D.然  之  以  且2.指出下面两句中的通假字。①不则且有火患(“ ”通“    ”)②曲突徙薪亡恩泽(“ ”通“      ”)3.翻译以下两句。①不则将有火患  译文                              。②焦头烂额为上客 译文                              。4.“主人乃悟而请之”,主人悟出了什么道理?(  )A.应该首先感谢有先见之明的人。  B.不应忘记提醒过自己的人。C.更要感激进忠言的人。      D.要接受不听忠告的教训,勇于承认错误。十一、谁杀陈他  有甲(某人)欲谒(拜见)见邑宰(县令的别称),问左右曰:“令何所好?”或语曰:“好《公羊传》(旧题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由汉代人写定,是一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书)。”后入见,令问:“君读何书?”答曰:“惟业(读,从事)《公羊传》。”试问:“谁杀陈他(陈他为《公羊传》中一人物,春秋时陈国国君,被蔡国人所杀)者?”甲良久对田:“平生实不杀陈他。”令察谬误,因复戏之曰:“君不杀陈他,请(问)是谁杀?”于是大怖,徒跣出走。人问其故,乃大语曰:“见明府(对县令的尊称),便以死事见访(向我调查人命案子),后直不敢复来,遇赦当出耳。” 1.选出与例句中的“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例句:或语曰:“好《公羊传》。”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或王命急宣 C.或遇其叱咄 D.或异二者之为2.找出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①( )后入见。 ③( )试问:“谁杀陈他者?”3.翻译句子。或语曰:“好《公羊传》。”              4.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种人?              十二、姜太师认父 《王氏见闻记》蜀有姜太师者,失其名,许田(今河南许昌市许田镇)人也。幼年为黄巾所掠,亡失父母。从先主(指五代时前蜀先主王建)征伐,屡立功勋,后继领数镇节钺(指节度使),官至极品(最高的官级,这里指太师)。有掌厩夫(马夫)姜老者,事刍秣(粮草)数十年。姜每入厩,见其小过,必笞之。如是积年,计其数,将及数百。后老不任鞭棰(鞭打),因泣告夫人,乞(哀求)放归乡里。夫人曰:“汝何许人?”对曰:“许田人。”“复有何骨肉?”对曰:“当被掠之时,一妻一男,迄今不知去处。”又问其儿小字及妻姓氏行第(兄弟姊妹中的排行),并房眷近亲,皆言之。及姜归宅,夫人具言姜老欲乞假归乡,因问得所失男女亲属姓名。姜大惊,疑其父也。使人细问之,其男身有何记验(记号,标志),曰:“我儿脚心上有一黑子,余不记之。”姜大哭,密遣人送出剑门之外,奏先主曰:“臣父近自关东来。”遂将金帛车马迎入宅,父子如初。姜报(追补)挞(鞭打)父之过,斋僧数万,终身不挞从者。1.选出加点词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幼年为黄巾所掠A.不足为外人道也  B.项为之僵  C.此为何若人  D.贤能为之用2.解释句中的加点词。①见其小过,必笞之( ) ②因泣告夫人( )③汝何许人( )      ④迄今不知去处( )十三、商汤见伊尹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令彭氏之子御御:驾车B.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贱人:出身低贱的人C.彼受赐矣赐:恩惠,恩德D.因下彭氏之子下:下令2.请将“君将何之?”一句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中,作为君主的商汤有什么特点?试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四、乐不思蜀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注释: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③蜀技:四川的歌舞。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⑤陇、蜀:都指四川。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颇思蜀否?(很)B.宜泣而答(应当)C.会王复问(正巧)D.诚如尊命(假使)2.比较以下三句,解释各句加点的“乃”字。①人之无情,乃何至于是邪? ②乃心西悲,无日不思。③何乃似郤正语邪?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句中加点的2个“为之”。为之①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②感怆。为之①           为之②           4.翻译“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一句。5.写出文中除“乐不思蜀”之外的1个成语。           十五、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十六、管宁割席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者 宁 读如 故 歆 废 书 出 观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4.故事中管宁、华歆2个人物能给我们很多的启示,请任选1个角度讲讲你从中得到的体会。十七、蔡磷坚还亡友财徐珂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亡何,其人亡(逃走)B.且父未尝语我也(告诉)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爸爸)D.卒辇而致之(送还)2、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爸爸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十八、公孙仪相鲁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③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枉于法,则免于相 免:避免。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尽:都。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译文: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十九、陶侃惜谷《晋书》【原文】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译文】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1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译文:4. 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二十、以 叶 隐 形《笑林》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辨,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携叶入市上,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审问),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1.我国古代还有个故事与这个故事惊人相似,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2.解释句中加点词。①吏遂缚诣县(    )  ②可以隐形(      )3.本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表现楚人?二十一、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二十二、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 静以修身② 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 非宁静无以致远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答:二十三、幽王击鼓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⑤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⑦(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之下,为天下笑。《吕氏春秋》【注释】①宅:居住,这里指处于。②丰、镐:地名,都在今陕西长安县附近。③高葆:堡垒1类的建筑物。 ④王路:官道。 ⑤即:如果。⑥褒姒:幽王的宠妃。 ⑦丽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戎寇尝至(     ) ②褒姒大说,喜之(    ) ③因数击鼓(      ) (      ) ④置鼓其上( )2.文章活画了1个昏君的形象,请按要求摘录原文。(多摘少摘不得分)①荒淫:               ②昏庸:              ③下场:             3.翻译句子。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为天下笑。                                 4.这个故事传说给人以启示,请你说说:①给平常人的启示:                        ②给为官者的启示:                       ③给执法者的启示:                       二十四、农夫与行者道傍有甫田(大田),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田且甫矣,数息而后一锄,将终岁无能为乎!”农夫闻之,招行者谓曰:“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子盍(何不)示我以耕之道?”行者于是解衣下田,忙忙然,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而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徐谓农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农夫曰:“耕曷难乎?子之速耕,殆难也。夫子一息而数锄,则作者常少,而辍者常多;余数息而一锄,则作者常多,而辍者常少。以其所常多者,较其所常少者,以其所常少者,较其所常多者,孰为速而孰为迟乎?孰(谁;哪个)为逸而孰为劳乎?”行者服而退。1.下列句中的“而”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夫耕之,数息而后一锄     而:才。  B.余将老于农矣,而莫知所以耕   而:可是C.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而:就。D.行者服而退           而:却。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甚矣,农之惰也                         ②孰为逸而孰为劳乎                            3.故事里的过路人,他不懂得种田的规律,没有正确分析广大田地和人的有限体力之间的矛盾。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二十五、齐威王之时喜隐 [司马迁]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1.威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导致①       、           、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大鸟止于王庭”,“不蜚不鸣”是喻②                        。2.下列各项中,用法 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国且危亡/ 年且九十     B.止王之庭/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C.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不亦说乎 D. 在于旦暮/薄暮暝暝3.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何陋之有   B.吾谁与归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皆还齐侵地4.齐威王的话里饱含着1个成语,请你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成语           。5.以“旦”“暮”为词素各写1个成语。①            ②   二十六、宋之逊告密 《朝野佥载》唐洛阳丞(中央和地方官的副职都称“丞”)宋之逊,太常主簿之问(宋之问,唐朝著名诗人,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但人品不高,谄附权贵。)弟,罗织(罗列网织罪名,即诬陷)杀驸马王同皎。初,之逊谄附张易之兄弟(即易之、昌宗兄弟二人,他们是武则天的幸臣。则天死后被宰相张柬之杀死),出(被贬逐)为兖州司仓(管理粮仓的官),遂亡而归。王同皎匿之于小房。同皎,慷慨之士也,忿逆韦(唐中宗韦皇后,杀中宗,临朝乱政。后被唐玄宗所杀,故称“逆”。)与武三思(武则天的侄子,曾封王,与韦皇后私通,专擅朝政,被玄宗所杀)乱国,与一二所亲论之,每至切齿。之逊于帘下窃听之,遣侄昙上书告之,以希(迎合)韦之旨。武三思等果大怒,奏诛同皎之党。兄弟并授五品官。之逊为光禄丞,之问为鸿胪丞,昙为尚衣奉御。天下怨之,皆相谓曰:“之问等绯衫(红色官服。唐朝时五品官才能穿红袍),王同皎血染也。”诛逆韦之后,之逊等长流岭南。
客谓浮休子(人名)曰:“来俊臣(武则天时的酷吏,惯会罗织罪名。)之徒如何?”对曰:“昔有狮子王,于深山获一豺,将食之。豺曰:‘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狮子王喜。周年之后,无可送。王曰:‘汝杀众生亦已多,今次到汝,汝其图之。’豺默然无应,遂咬杀之。俊臣之辈,何异豺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以希(迎合)韦之旨(     )  ②兄弟并授五品官(       )2.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请为王送二鹿以自赎A.士卒多为用者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辙也未之见焉  D.君与俱来3.翻译文中划线句:俊臣之辈,何异豺也!                                       4.《宋之逊告密》一则,刻画了告密者的        和他们       的灵魂。二十七、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①啖粥而读 音:义:②辄以水沃面 音:义:③食不给 音:义: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 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二十八、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1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二十九、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读书是务。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1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三十、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只有剩骨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B.必以分人C.属予作文以记之D.以刀劈狼首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三十一、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如是者十四年B 其如土石何 /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三十二、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
[不成器]翻译文言文语段。玉不琢,
翻译文言文语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翻译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考点:考点名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如:“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个句子中的“开张”是扩大的意思,“圣听”是对皇帝听闻的一种尊敬的说法,现代汉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只能根据原文的意思来翻译。整句话可译为“确实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古文今译方法: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例1: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译文: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道:“我不如老农。” 原文: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论语·子路》) 译文:又请求学种菜蔬。孔子道:“我不如老菜农。” 上面的译文紧扣原文,字词落实,句法结构基本上与原文对等。 但对直译不能作简单化的理解。由于古今汉语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今译时对原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或增补词语也是必要的。例2: 原文:逐之,三周华不注。(《齐晋鞌之战》) 译文:〔晋军〕追赶齐军,围着华不注山绕了三圈。译文在“追赶”前补上了省略的主语“晋军”,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把状语“三”调整为补语。如果拘泥于原文,译成“追赶他们,三圈围绕华不注山”,就不符合“达”的要求。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这种方法多用来翻译诗歌。例3: 原文:凌余陈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楚辞·九歌·国殇》) 译文:阵势冲破乱了行, 车上四马,一死一受伤。 埋了两车轮,不解马头韁, 擂得战鼓咚咚响。 天昏地黑,鬼哭神号, 片甲不留,死在疆场上。(郭沫若《屈原赋今译》) 由上面的译文可以看出,意译不强求字、词、句的对等,而着重从整体上表达原作的内容,力求体现原作的风采神韵,译法比直译灵活自由。但对学习文言文来说,应该坚持用直译的方法作今译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古文今译常见错误: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例如:(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 这类错误也很多。例如: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 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 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例如:(1)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袁枚《黄生借书说》) (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古文直译: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例如: (1) 原文: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2) 原文:谁为为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宋·蒋捷《一剪梅》对译:谁为做事?谁让听我的? 调整:为谁做事?让谁听我的? (3) 原文:邴夏御齐侯。(《齐晋鞌之战》) 对译: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晋侯饮赵盾酒。(《晋灵公不君》) 对译: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例(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例(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例(4)中“饮”与“赵盾”之间是古汉语特有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今译时,词序应调整为“使赵盾饮酒”。例(5)的“羞”是意动用法,“于薛”是补语,翻译时要调为状语。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例如: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 对译: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衰落, 增补:第一次击鼓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已经衰落, 原文:三而竭。(《曹刿论战》) 对译:第三次便泄尽了。增补:第三次〔击鼓〕〔士气〕便泄尽了。 原文在“再”、“三”之前承前省略了谓语动词“鼓”,在“衰”、“竭”前面省略了主语“士气”。翻译时分别补出“击鼓”和“士气”,这样才能使语意清楚。 增补词语时应该慎重,要“惜字如金”,只有在不增补词语原意就无法表达清楚的情况下,才能增补。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例如: 原文:狼度简子之去远。(《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像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1) 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公叔段。 译文: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下庄公和公叔段。(《郑伯克段于鄢》) (2)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年四十七。(《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3)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译文:“道”可以用言词表达的,就不是“常道”。 原文(1)中的人名、国名都保留不译;原文(2)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原文(3)中的“道”、“常道”都是具特定含义的哲学概念,也保留原貌。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CopyRight&2012- All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史令是什么官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