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是哪个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的陵墓

中国十大帝王陵墓排行_中华城市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84,911贴子:
中国十大帝王陵墓排行收藏
NO.10桥陵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位于蒲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丰山。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是峰恋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叫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唐睿宗李旦,是唐朝第五代皇帝,他是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但时间不长,无甚建树,因能洞察形势,选立有武功的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及时禅位,退居太上皇,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君主。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并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携程品牌酒店2折起,比连锁酒店官网还要便宜的价格只在携程,随时入住,免费接站.
NO.9茂陵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县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兴平县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县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茂陵不仅在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到他死前后共用了53年。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由于陪葬物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俑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
NO.8西夏陵西夏陵内现存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显陵、寿陵、庄陵、康陵,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会火,是不是都在陕西
NO.7清东陵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东距遵化市26公里,西至北京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列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清东陵和清西陵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31处世界遗产之一。2001年年初,被列为国家最高级别的“4A”级旅游景区。
NO.6汉阳陵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高陵县三县区。汉阳陵占地20平方公里,有190多个外藏坑,其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地位和等级最高,出土了大量陶俑,包括武士、仕女、文官,还有陶塑家畜、木车马。最近新建成开放的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文物保护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被2005年召开的国际古迹保护理事会第十五届年会确定为全世界文物保护和展示的示范工程,是目前中国第一座紧贴帝陵、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不同小气候环境中、对遗址实现全封闭保护,并采用国际上先进配套设施的现代化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NO.5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金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NO.4明十三陵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位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江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西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房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兰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武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夷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舂陵   --来自荆山的野人
NO.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没有乾陵?
NO.2乾陵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第一楼主的
NO.1黄帝陵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庙门北有一过厅和一碑亭,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最北边坐落着大殿,大殿前还有一株高大的古柏,叫“挂甲柏”。据传,这是汉武帝挂金甲印烙所致。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真牛逼,陕西历史遗迹无人匹敌
太昊陵-天下第一陵,十八大皇陵之首!
大部分都是陕西的,唐太宗昭陵应该入
楼主高兴就好。。。
太祖的呢?
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八宝山秒之
有几个没被挖过的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齐宣帝永安陵石刻,是南朝萧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的陵墓石刻,位于今江苏省丹阳市东北胡桥镇的狮子湾,狮子湾位于胡桥镇北偏西张庄村东的田野上,与其子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相邻,但泰安陵石刻已经在文革时期被毁,只剩下孤零零的永安陵两尊石兽屹立在胡桥镇外的高地之上。
从胡桥中心的三叉路口朝西北那条路走出去不远,就可以看到右手边远方高地上的两尊石兽,他们已经在那里屹立了1500年,静静眺望着眼下大地的风云变换。
陵南向,现已平。陵前现存石兽1对,东为母天禄,西为麒麟。母天禄昂首挺胸,形象威武,身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米,体围2.75米;双角今已残断,颔下垂须卷曲于胸际;有翼,翼面作卷云纹,中有细鳞;后有长翅,足4爪,右前足爪下攫1小兽。麒麟头已失,余部尚完好。身长2.9米,残高2.42米,颈高1.38米,体围2.4米。天禄于1979年8月向南平行移动1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永安陵石刻是南朝萧齐时代的早期作品,也是代表作之一。尽管跟后来的景安陵,修安陵比,永安陵石刻在艺术成就上略逊,但是南齐石刻夸张的弯曲,圆雕的头部,以及对爪子的细致刻画,和以头部角的造型区分石刻的艺术特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尽管萧承之死于刘宋时期,但是该墓在萧道成废宋帝建齐以后,进行了扩建,该墓的石刻应该也是成于萧齐早期,该石刻在艺术上,已经和初宁陵,狮子坝等刘宋时期的石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亦逐渐形成了南朝时期陵墓石刻自己的风格。
首先,身体的姿态发生了变化,永安陵独角麒麟的姿态,已经颠覆了刘宋时期相对自然站立,步伐较小的风格,虽然还没有如同修安陵一般夸大的S型造型,但是整个身体已经有了流向型的扭曲,而且整个身体变得不再那么健硕,而是更加的修长。特别是石兽的颈部,异常的修长,修长的颈部和头部的圆雕技法,形成了独特的美感。这一点与中亚亚述,伊朗等地的浮雕狮子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兽的头部改方为圆的同时,对眼睛和嘴部张力的凸显,也是南齐石刻的重要特征,略有外凸的眼睛十分有神,嘴部的张力,不在如刘宋时期那么机械,而是加入了气势和力度的凸显,活脱脱的一副怒吼的状态。石刻整个头颈部的艺术特质,已经完全超越了东汉和南朝早期,也非常好的诠释了南朝时期人们对神兽的想象。永安陵以后的帝陵石兽,和修安陵,金王陈,吴家村等地墓葬出土的狮子图中的神兽十分神似。
石兽足部尤其是爪子的刻画,是南齐陵墓石刻开南朝石刻艺术风格的一点,永安陵石兽足部肌肉发达,四个爪子刚劲有力,而且四足之间距离很大,为扩步前行之感。而神兽胡须飘飘(永安陵单角麒麟的胡子是南朝陵墓石刻里保存较好的)颇有仙风道骨,似游于云间,符合南朝时期的生死观,墓主的灵魂会乘着神兽上达天国。
永安陵石刻头部的角十分明显,西部的单角麒麟,角突兀于额前,肉感很足,且并不臃肿。东部应为双角天禄。天禄的爪下有一个小兽,虽然已因风化无法看清其面部,但是依偎之感颇为可爱,在后期的南朝石刻中尚不见此类石刻,不知是否为安陵孤例,以母天禄象征高帝母,以体现高帝崇慕父母恩德之意。
永安陵石刻是南朝陵墓艺术史大变革时期的代表作品,在很多方面开启南朝艺术气象的同时,也体现了宋齐时期外交和民族融合的特征,石兽身上细腻的卷云纹,刻画入木三分,石兽已不似刘宋时期石刻不重雕琢而重本真的特色,将更多的想象和艺术技法融入其中。石兽通体纹饰精美,卷云和回旋的花纹同时体现了佛教里祥云的特征,以及华夏民族追求圆融的艺术气质,是南朝时期不可多得艺术精品。
永安陵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石刻遗存,相传过去这一代一个妇女在经过石刻时莫名其妙的被怪风卷于空中,人们久不能破解此迷,就请了方士,方士说是村口的天禄作怪,于是村民就将天禄的头砸掉,这也就是今天永安陵天禄无头的原因,只为传说,聊表闲趣。
墓主介绍与考证
关于狮子湾南朝石刻的墓主,是齐宣帝萧承之的提法,最早源于朱楔先生的作品,南齐的帝王,因为老家在山东枣庄峄城镇,亦称为古兰陵,后来永嘉南渡后,从其始祖萧整开始,居住于武进县,后侨郡亦称兰陵,史称南兰陵,所以萧齐君主死后均由水路迁回原籍埋葬。其陵区大致分布在丹阳水晶山周围的建山,胡桥二镇的八处地点,一丝不乱。
在朱楔先生考察南朝陵墓石刻时,狮子湾和赵家湾均有石刻遗存,狮子湾在东,赵家湾在西,朱楔先生认定此二陵为父子无疑,且石刻为南齐早期风格,于是将东侧狮子湾的皇陵考证为齐宣帝永安陵,西侧赵家湾的皇陵考证为齐高帝的泰安陵。
史料中关于永安陵泰安陵亦有如下的记载:
《南齐书》卷十二,皇后:“ 高昭刘皇后,讳智容,广陵人也。宋泰豫元年殂,年五十。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门生王清与墓工始下锸,有白兔跳起,寻之不得,及坟成,兔还栖其上。”
《南齐书》卷二,本纪第二,高帝下:“壬戌,上崩于临光殿,年五十六。四月,庚寅,上谥曰太祖高皇帝。奉梓宫于东府前渚升龙舟。丙午,窆武进泰安陵。”
《舆地志》云:“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隧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至陵所。”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江南道一,丹阳县下载:“泰安陵,在县口三十二里。”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两浙西路,镇江府,古迹下载:“齐高帝泰安陵在丹阳县北三十一里”
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古迹,丹阳县下载:“高帝泰安陵在县东北三十一里”。
《乾隆丹阳县志》卷十九,古迹下载:“泰安陵,在县北三十里尚德乡。
看来永安陵与泰安陵相邻,并在胡桥镇北偏西一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日本学者小尼孝夫等人提出,朱楔先生把永安陵和泰安陵的关系搞反了,但是依据并不充分。
根据中国古代尚右的传统,长辈的墓葬应该在晚辈墓葬的右边也就是东边,所以笔者认为朱楔先生对永安陵的考证是比较准确的。
关于永安陵还有一个小故事,相传宣帝死后,他的子孙为他选择墓地的时候,风水先生告诉他们狮子湾这里风水很好,葬在这里,家族就会荣耀万分,后来高帝将宣帝葬于此,此地就有祥云浮现。当时刘宋皇帝宋明帝和宋后废帝十分忌惮,还曾经派人来破坏这里的风水,可惜天不佑宋,反倒葬送了自家江山。
从丹阳汽车站坐到胡桥镇的班车,没记错的话是5路,或者坐到建山的班车,在胡桥镇中心十字路口下,胡桥镇中心的十字会分出东西两条路来,镇中心十字的标志建筑,是一家仁康药店,一般公交都会在此地分流,西边的通向界牌后巷,东边的通向建山郫城。
胡桥镇中心的路叫麒麟路,在十字路口麒麟路会向西拐,东边的路叫仙泉路。一直沿着麒麟路走出胡桥镇不远,朝右手边远处的高地望去,就能看到永安陵的麒麟。穿过村子走过去即可。那个村子应该叫张庄村,狗很多也很凶。
发表评论:
馆藏&4162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齐梁故里_百度百科
齐梁故里指的是南朝时期的“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常州西北与江苏丹阳东北一带)。这里是公元五至六世纪统治中国南半部半壁江山达78年的南朝齐、梁两代共11位皇帝的故居地。
齐梁故里齐梁故里
这里有皇家寺庙皇业寺和皇家祠堂萧氏祠堂的遗址。“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南朝齐梁帝王死后大都归葬丹阳。现存的11处、26件南朝陵墓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丹阳的南朝帝王陵墓及其石刻被公认为全国文物之瑰宝,其艺术价值可以和同时代的北魏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相提并论。丹阳的南朝陵墓石刻保护规划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准,根据规划要求,整个南朝石刻风景区占地5000亩,初步规划3000亩。景区内重点规划建设丹阳齐梁文化公园、齐梁公园、中国石刻艺术博物馆、齐梁历史文化博物馆。
丹阳梁文帝建陵石刻
齐梁故里萧氏立朝
自420年取代东晋王朝到589年隋朝统一中国,经历了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等四个朝代,武进(南兰陵)的是宋朝握有重兵的将军,时宋朝诸王内讧,萧道成受命一讨平之。废帝暴虐无道,被禁军所杀。萧道成立顺帝,自己则授相国,封齐王。479年四月,顺帝被迫逊位,高帝萧道成建齐朝。他生活节俭,拒用奢侈物品,在位仅四年便去世,终年56岁。此后武帝萧赜、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鸾、东昏侯萧宝卷、和帝先后在位,共七位皇帝。
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东晋北府兵将领废恭帝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以别于唐宋之赵宋。从此,中国的南方进入南朝时期。南朝先后、齐、梁、四代更替,每个朝代都很短暂,各存在了几十年。齐、梁两朝定都(今南京)。齐历七帝、时23年,梁朝历四、时55年。两朝帝皆萧氏家族。
齐梁故里帝位更迭
刘宋末年,皇族之间连年混战,民谣曰:遥望,小江逆流萦,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大权集中在中领军将军手中。升明三年?公元479年 ,废宋顺帝, 自立为帝?齐高帝 ,国号齐,史称南齐或萧齐。
称帝后,采取了一些为了巩固统治地位的积极措施,主要有实行“土断”,即“诸王悉不得营立邑邸、封略山湖。”同时,整理户籍、减轻租税等。在位四年就死了,其子侄为争夺皇位,爆发内战。萧鸾?道成侄 于公元494年,连杀两个新立的皇帝,夺得帝位?即 ,在位五年。其间及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多处发生农民起义,虽相继剿灭,齐王朝的统治也被大大削弱。和帝中兴元年?501年 雍州刺史率兵进入,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次年,改为相国,进爵梁王。不久自立为帝?梁武帝 ,国号梁,史称萧梁。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期间南朝与北魏 战争很少,是一个相对安定时期。梁武帝鉴于宋、齐两代的皇族内争,士族、庶族外乱,统治削弱,朝代短暂的教训,采取了对皇族、官僚生活上优容,政治上严防的方针。还极力提倡儒学和佛教,粉饰太平,梁武帝太清元年即547年,原东魏司徒降梁,封为河南王大将军,后与梁朝临贺王萧正德勾结,带兵反叛,渡江进攻。武帝子孙在各地拥有兵众,虽来救援,但因各怀争夺皇位的野心,保存实力,不肯进击。太清三年三月,侯景攻破,城内原有十余万人,在被围百余天后,饿死近绝,武帝也被饿死。侯景纵兵烧劫,化为焦土,江南成为废墟。史称“侯景之乱”。
立三子纲为帝,是为简文帝。自立。其后梁武帝七子萧绎镇守江陵,派将军王僧辩和陈霸先击败侯景,攻破。萧绎在江陵自立为帝,是为元帝。承圣三年,西魏攻下江陵,杀梁元帝,立萧 为帝。同时,王僧辩也立北齐扶植的?梁武帝侄 为帝,陈霸先杀两人,另立梁元帝之子方智为帝,号敬帝,自掌大权,后又废敬帝自立? ,国号陈。
齐梁故里权威证据
1.《南齐书·志第十 ·祥瑞》——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故杀建安王休仁。云:“后顺帝自东城即位,论者谓应之,乃是上所居东城里也。”
2. 梁武帝这次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以记其事。在文中他写下了曲阿美酒的故事,原文为:“()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美也。”显然,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中的故事就源于此文。
3.《齐粱两朝开国皇帝的祖坟分别在胡桥张巷北五公里和镇南一公里,祖坟建立时他俩均未登上皇位,选的位置也均在附近。近几十年来的现实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在兽西边的赵家湾,旧有齐高帝泰安陵,陵前原有2石兽残躯,相距18.5米,毁于1968年。原文见《南齐书--列传第一 皇后》: 高昭刘皇后,讳智容,广陵人也。祖玄之,父寿之,并员外郎。后母桓氏梦吞玉胜生后,时有紫光满室,以告寿之,寿之曰:“恨男。
”桓曰:“虽女,亦足兴家矣。”后母寝卧,家人常见上如有云气焉。年十余岁,归太祖,严正有礼法,家庭肃然。宋泰豫元年殂,年五十。归葬宣帝墓侧,今泰安陵也。门生王清与始下锸,有白兔跳起,寻之不得,及坟成,兔还栖其上。升明二年,赠竟陵公国夫人;三年,赠齐国妃;印绶如太妃。建元元年,尊谥昭皇后。三年,赠后父金紫光禄大夫,母桓氏上虞都;寿之子兴道司徒属,豫章内史,义徽光禄大夫,义伦通直郎。”
4.齐高帝和梁武帝的父亲小时候就一起攀登家乡丹阳金牛山(今丹阳胡桥水晶山)玩耍,进一步证明祖宅就离金牛山很近的胡桥南部张巷!
5.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小时候就一起玩耍原文见《南史》卷六 本纪第六 梁本纪上“梁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姓萧氏,与齐同承淮阴令整。整生皇高祖辖,位济阴太守。辖生皇曾祖副子,位州治中从事。副子生皇祖道赐,位南台治书侍御史。道赐生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皇考外甚清和,而内怀英气,与齐高少而款狎。尝共登金牛山,路侧有枯骨纵横,齐高谓皇考曰:“周文王以来几年,当复有掩此枯骨者乎?”言之懔然动色。
6.齐高帝家乡有一条秦始皇驰道“天子之路”,而丹阳胡桥张巷向西到丹阳大泊沿今天的京沪高铁走向正好有一条秦始皇驰道“驰道”,这又让张巷即“”得到更进一步的映证!原文见《南齐
皇业寺遗址
书---志第十 祥瑞》-----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故明帝杀建安王休仁。苏偘云:“后从帝自东城即位,论者谓应之,乃是武进县上所居也。”熊襄云:“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案顺帝实当援立,犹如晋之怀、愍,亦有。齐运既无巡幸,路名或是秦旧,疑不能详。注意:这里的“”二字,进一步证明皇帝祖宅在非武进县城
7.胡桥张巷村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梁武帝皇业寺。张巷乃是一个小乡村,并不是县城或名胜,但建有一座“梁武帝皇业寺”并且有梁武帝亲笔题写的匾额“赦建皇业寺”大字。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