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老ppt是因为什么

您好,欢迎来到新东方
热门搜索:
按拼音检索:
词语: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拼音]:qīng shān bù lǎo,lǜ shuǐ cháng cún
[释义]:指经过的时间长久,比喻永存。
有关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成语
有关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歇后语
热门课程推荐青山不老阅读答案
青山不老阅读答案
范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青山不老梁衡《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姓高,名富。(1987年12月)1.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3.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2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2分)2.不好。①“记植树英雄高富”太直露,而“青山不老”则富于文学色彩,含蓄、耐人寻味;(1分)②“青山”突出了植树老人十五年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2分)③“青山不老”寓意深刻,意味着老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万古流芳。(2分)3.合适。尽管老人平凡普通,不为人知,但老人的奉献和执著精神与这些伟人是一样的。(2分)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华罗庚在讲台上告别人世,老人也要植树到生命的最后,直到爬不动为止,他们不都是为事业献身、至死不渝吗?(2分)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老人对生死也很坦然,他已将生命转化为一座青山,他同达尔文、爱因斯坦一样,都达到了一种化境了。所以老人同这些伟人相比,是完全可以的。(2分)原文地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青山不老梁衡《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姓高,名富。(1987年12月)1.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2.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3.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2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2分)2.不好。①“记植树英雄高富”太直露,而“青山不老”则富于文学色彩,含蓄、耐人寻味;(1分)②“青山”突出了植树老人十五年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2分)③“青山不老”寓意深刻,意味着老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万古流芳。(2分)3.合适。尽管老人平凡普通,不为人知,但老人的奉献和执著精神与这些伟人是一样的。(2分)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华罗庚在讲台上告别人世,老人也要植树到生命的最后,直到爬不动为止,他们不都是为事业献身、至死不渝吗?(2分)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老人对生死也很坦然,他已将生命转化为一座青山,他同达尔文、爱因斯坦一样,都达到了一种化境了。所以老人同这些伟人相比,是完全可以的。(2分)
范文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青山不老梁衡《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姓高,名富。(1987年12月)19.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20.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5分)21.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阅读答案:19.答:【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2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2分)】20.答:【不好。①“记植树英雄高富”太直露,而“青山不老”则富于文学色彩,含蓄、耐人寻味;(1分)②“青山”突出了植树老人十五年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2分)③“青山不老”寓意深刻,意味着老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万古流芳。(2分)】21.答:【合适。尽管老人平凡普通,不为人知,但老人的奉献和执著精神与这些伟人是一样的。(2分)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华罗庚在讲台上告别人世,老人也要植树到生命的最后,直到爬不动为止,他们不都是为事业献身、至死不渝吗?(2分)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老人对生死也很坦然,他已将生命转化为一座青山,他同达尔文、爱因斯坦一样,都达到了一种化境了。所以老人同这些伟人相比,是完全可以的。(2分)】
范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青山不老梁衡《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写庞德与关羽决战,身后抬着一具棺材,以示此行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埋了就是。真一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这种气概大约只有战争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书本上才能见到。但是当我在一个小山沟里遇到一位无名老者时,我却比读这段《三国演义》还要激动。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沟里,山上全是树,所以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谈话就如坐在船上,四围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但是我知道这条山沟以外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可是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的这个手端一杆旱烟的瘦小老头,他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还有他的棺材。那棺材就停在与他一墙之隔的东屋里。老人每天早晨起来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他是在六十五岁时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的,现在已有五人离世,却已绿满沟坡。他现在已八十一岁,他知道终有一天早晨他会爬不起来,所以那边准备了棺材。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也是在一天他栽树回来时,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在城里工作,三番五次地回来接他出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那边的棺材就是这价值结束时的归宿。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去年冬天一次就从林业收入中资助村民每户买了一台电视机,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但他还不满意,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他爬不动为止。我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谈话,像是站在生死边界上的谈天,但又是这样随便。主人像数家里的锅碗那样数着东沟西坡的树,又拍拍那堵墙开个玩笑,吸口烟……我还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采访。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而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根下的淤泥也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荡的小院。我不知怎么一下又想到那具棺材,不觉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就再出不来。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如果将自己的生命注入一种事业,那么生与死便不再有什么界线。他活着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样东西;他死了,这东西还永恒地存在。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达尔文和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因为他们所要发现的都已发现。老人是这样的坦然,因为他的生命已转化为一座青山。青山是不会老的。老人姓高,名富。(1987年12月)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本文题目是“青山不老”,如果换成“记植树英雄高富”好不好?为什么?文章最后引用周恩来、华罗庚的事迹和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名言,有将老人与这些伟人相比的意思,你认为这样写合适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阅读答案:【小题】(4分)①因为他们两人都备下了棺材,表现了决死的勇气,有相似之处(或:用庞德的大丈夫气概衬托高富的忘我精神)(2分);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增加读者的兴趣。(2分)【小题】(6分)不好。①“记植树英雄高富”太直露,而“青山不老”则富于文学色彩,含蓄、耐人寻味;(2分)②“青山”突出了植树老人十五年辛勤劳动创造的奇迹,把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2分)③“青山不老”寓意深刻,意味着老人的崇高精神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万古流芳。(2分)【小题】(6分)合适。尽管老人平凡普通,不为人知,但老人的奉献和执著精神与这些伟人是一样的。(2分)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华罗庚在讲台上告别人世,老人也要植树到生命的最后,直到爬不动为止,他们不都是为事业献身、至死不渝吗?(2分)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说过,生死于他们无所谓了,老人对生死也很坦然,他已将生命转化为一座青山,他同达尔文、爱因斯坦一样,都达到了一种化境了。所以老人同这些伟人相比,是完全可以的。(2分)解析:【小题】无【小题】无【小题】无
范文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不老的艾青阿古拉泰今年5月5日,是诗人艾青辞世九周年。每每念及艾老,便想起创办《诗选刊》的日子。创刊号上,艾老的题词“新诗充满希望”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于是,在同胞诗人查干的带领下,前往北京,拜望这位饮誉诗坛的前辈。那天下午,我们准时叩响丰收胡同的红门,高瑛老师盛情将我们迎进客厅。艾老泰然地坐在对面的藤椅上,严峻的面庞上仅挂着一丝的笑。与高瑛老师的热情相比,他的温度仿佛全在内心。我先被艾老宽广的额头吸引住了。这额头是独特而富有诗意的,青筋暴突,像一条条蚯蚓,耕耘着思想的沃土。花白的头发向后拗过,使人想起秋天的芦苇,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艾老询问《诗选刊》的情况,我一一作答。艾老说,诗要合着时代的脉搏,要表达人民的心声;诗可以轻歌曼舞,但更要振聋发聩;诗,应成为黑夜里的火把,不要陶醉于做庆典午夜的礼花……那么多深邃的诗论,使我深受教益,只悔恨自己没有带上小本子完整地记录下来。艾老问起查干夫妇在北京的新生活,使我腾出眼睛来环顾客厅四壁。左面是西方现代派画家的作品,怪诞而抽象,色彩华丽;艾老背后是黄永玉画的“猫头鹰”,不过此猫头鹰非遭批判那只猫头鹰,那一张是大泼墨,黑的,这幅着了色,温暖了许多。作者题款曰:“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我注意到艾老的眼睛,一只明亮,一只紧闭——那段特殊的日子里,艾老的一只眼睛失明了。我的目光在画幅和艾老之间来回移动,象征-比喻-拟人。暗自叹服画家的才情。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起身告辞,艾老微笑着站起来,简洁地道别后,径直走向书房。望着艾老微驼的背影,心中感叹,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诗的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又一年春天,葡萄牙文版的《艾青诗选》在澳门举行首发仪式,特邀艾青伉俪出席,那时澳门回归尚有时日。我来到他家,诗人夫妇正整装待发。艾老西装革履,依旧是当年在法兰西留学时的风采,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艾丹向我讲述办理手续的繁缛与缓慢,艾老接过话茬:“噢,接受别人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一次‘贵宾’……”凝望着诗人的目光,触电了一样,我真切地感受到艾青不老,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是那样的深,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他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自诞生那日起,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饱尝了苦难,信念却历久弥坚。艾老不老,激情犹在!最后一次见到艾老,是1994年一个冬日。我们一起用餐完毕,艾老示意我们先走。我和艾丹在晚霞晕染的庭院里伫立。一会儿,艾老拄着拐杖步履维艰地走出来。斜阳暖暖地映在那张智慧的额头上。我向他招手,他轻轻地向我挥手。我向他挥手,他再度向我挥手,却停住,不走了。我示意目送他回去,他再度挥手。艾丹告诉我:“他不愿熟悉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他太坚强,骨折后走路已十分艰难,但一直不肯坐轮椅。”我的眼睛湿润了。啊,不老的艾青!这就是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在巴黎听到“中国人,你们国家都亡了,还在这里干什么”之后,毅然扔掉画笔拿起枪,让彩虹化作闪电,从胸膛里飞出血丝用呼吸摩擦铜号发出呐喊之声的战士;这就是那个在狱中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澎湃着火热激情的赤子;这就是那个沉寂多年后火山一样喷发炽烈情愫写出《鱼化石》《光的赞歌》的伟岸的诗人!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叱咤风云的诗人,波澜壮阔的诗人,如今,他的身边已是一片平静的海。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镀满余辉的小四合院,诗的丰碑耸立在心中。(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仔细阅读全文,请你说说艾青的“不老”表现在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__2.作者第一次见到艾青时,对他作了怎样的描写?表现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3.结合上下文,理解:①请你联系上下文语境,说说画上的题款:“益鸟也/为人造福/却常常生活在毁誉之中”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夫妇整装待发去澳门时,为什么艾青的神情却显得有些庄严?________________4.“此刻,他,正礁石般挺立在夕阳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答案:解析:1.①如秋天的芦苇一样,依然保持着风刮过的形态和抗争的姿势;②历经了多少风云与沧桑啊,思维还是那么活跃,那么年轻;③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还是那样的深,信念还是那样的坚定;④他太坚强了,仍像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每项1分,共4分)2.神态、外貌描写;(2分)表现了艾青把热情藏于心里,善于思考,有深刻的思想见地和不屈斗争的性格特征。(2分)3.①这幅画是诗人艾青的象征,艾青用诗指引人们走向光明,但在那个时期他自己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以至于一只眼睛失明了。(3分)②因为是“接受别人的邀请,到自己的土地上去做‘贵宾’”,这庄严的神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期盼澳门早日回归祖国怀抱的心情。(3分)4.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作者把诗人比作伟岸的礁石,表现了作者对诗人精神的赞扬和崇敬。(2分)
范文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留得青山在吴钟麟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现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的,手抄罗马尼亚的,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我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而且这阴影始终不散,缭绕听课全程。讲授《西游记》的猪八戒形象,施教授语出惊人地评议说此为农民典型,教室一下子沉寂下来。那时高喊的是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二把手呢,可猪八戒形象却不怎么高雅,岂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不为所动,严谨地摆出根据:猪八戒的武器钉耙不就是农民用来翻地的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比较笨,农民的脑筋转得不是没城里人快吗?说到此身边开始有些浮动,那时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说:“但是猪八戒最可贵可爱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农民最朴实厚道。”这下教室轻松了。但施教授还是拖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但绝无鄙视农民兄弟。”又十分低调。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但在那时的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本色:艺术至上。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文汇报》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阅读答案:答案:1.CE;解析:(1)(2)(3)(4)看法:示例一: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但往往是悲剧结局;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而像施蛰存一样的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4分)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却不堪折磨而投湖自尽,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4分)(“留得青山在”的作用2分,联系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现象2分,共4分)
范文六: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2分)青山行季宇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注:青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享誉中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园位于景区内。1.作者为什么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6分)2.文章第五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这句话的理解。(6分)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一点谈谈对你写作的启示。(6分)阅读答案:【答案】1.这是因为宁静的青山埋葬着千古诗人,这里留下了诗人众多的足迹,并激起了诗人奔放的情怀与灵感,所以作者内心“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4分)这表达了对李白仰慕和敬挽的情怀。(2分)2.第五段中“青山墓园”是作者青山行的主要目的地,表达了作者的瞻仰之情,此承接上文;(2分)由对青山墓园景物及太白墓的描写引发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2分)3.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3分)李白虽才4.写作特色:第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有机结合;第三,运用引用手法表现人物。(3分)启示主要有两点。第一,要注意由现实的人、物、景触发联想,使行文更丰富。第二,写人叙事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立体的展现人和事物。(3分)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3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于信息的筛选。注意联系下文“这都是因为李白啊”,结合第三段作者所写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2.结合上文分析作者来到青山所包含的对李白的仰慕的情感,联系下文对于李白来到当涂的生活与创作。3.本题考查对于句子的理解。此句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于李白的诗歌成就的总结,也是引起下文,对李白一生时运不济,报国无门的概括。4.首先明确写作手法,然后举例子分析,最后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既有实景的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在表达方式上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利于表现人物,也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阅读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2分)青山行季宇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注:青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境内,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享誉中外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墓园位于景区内。1.作者为什么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6分)2.文章第五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这句话的理解。(6分)4.本文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突出特色?请选取一点谈谈对你写作的启示。(6分)阅读答案:【答案】1.这是因为宁静的青山埋葬着千古诗人,这里留下了诗人众多的足迹,并激起了诗人奔放的情怀与灵感,所以作者内心“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4分)这表达了对李白仰慕和敬挽的情怀。(2分)2.第五段中“青山墓园”是作者青山行的主要目的地,表达了作者的瞻仰之情,此承接上文;(2分)由对青山墓园景物及太白墓的描写引发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2分)3.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3分)李白虽才4.写作特色:第一,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多种手法有机结合;第三,运用引用手法表现人物。(3分)启示主要有两点。第一,要注意由现实的人、物、景触发联想,使行文更丰富。第二,写人叙事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立体的展现人和事物。(3分)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3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对于信息的筛选。注意联系下文“这都是因为李白啊”,结合第三段作者所写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2.结合上文分析作者来到青山所包含的对李白的仰慕的情感,联系下文对于李白来到当涂的生活与创作。3.本题考查对于句子的理解。此句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于李白的诗歌成就的总结,也是引起下文,对李白一生时运不济,报国无门的概括。4.首先明确写作手法,然后举例子分析,最后分析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文章既有实景的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想象与联想。虚实结合,内容充实。在表达方式上采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既有利于表现人物,也有利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范文七:阅读下面的文字青 山 行季宇①初秋的一天,我们乘车来到马鞍山,开始向青山进发。车窗外,江南的景色一一掠过,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安静的集市,宁静的原野,就连秋日的阳光也暖洋洋的,飘浮着令人向往的闲适。当涂的秋天是富有诗意的,可就在这一片安宁恬淡之中却充满了令人心动的喧哗。②这都是因为李白啊!③这位“千古一诗人”与这块土地有着不解之缘。据考证,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此地,埋骨青山。可以说,当涂的山山水水印满了李白的足迹,也一次次激荡起诗人奔放的情怀和灵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当涂才使我们备感不同寻常,踏上这块土地,就连我们的呼吸也充满了浓郁的诗情。④渐渐地,青山出现在了眼前。秋天的青山是丰盈的,也是朴素的。这是一个绿的世界,到处草木盛开,一片葱茏。据说,以前这里曾经长满了枫树和野菊,每到秋天,漫山红遍,野菊怒放,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一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李白就常来这里,登高望远,饮酒作诗,消磨他在人生的最后岁月。⑤今天的青山墓园掩映在一片松柏苍翠之中,显得古朴而肃穆。屹立于墓前的石碑,高五尺有余,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出自杜甫之手笔。山风轻拂着,仿佛在轻声诉说;墓园上芳草萋萋,树影婆娑;远处偶有鸟鸣传来,四周一片宁静。置身在这样的幽静中,极目远眺,李白笔下的山水宛如一幅水彩画缓缓展开──呵,山与水,水与天,紧紧相连,融为一体,迷迷蒙蒙的景色,带着些许梦幻。在这梦幻之中,历史仿佛向我们走来……⑥青年李白第一次踏上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诗人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和“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梦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一路上,他飘飘若仙,豪情万丈,南下江陵,游洞庭,溯湘江,之后抵江夏,继而登庐山,下金陵,并来到了当涂。那也是一个秋天啊,艳阳高照,或清风明月,诗人沿着长江,泛舟而下,一路上美景如画,诗酒当歌。⑦天宝六年,这是李白政治上最失意的时期。长安三年,他屡遭谗毁,饱受打击。离开长安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再次来到了当涂。⑧此时的李白,内心充满了太多的苦闷!他不理解为什么“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而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苦难更使他忧心如焚。天宝六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夜。李白很想为国家出力,可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寄情于山水与诗酒,并从中得到些许慰藉,以抚慰自己痛苦的心灵。⑨至德二年,李白一生中最严重的政治打击降临了。就在这一年,隐居于庐山的李白不幸卷入了永王李璘事件。他原本抱着一片救国热忱,没想到却卷入了一场宫廷之争,流放夜郎。这是李白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夜郎万里道,西去令人老”、“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⑩晚年的李白再次滞留于当涂。此时的他已是贫病交加,穷困潦倒。在致其族叔李阳冰的信中,当年“散金三十万”、一向豪放潇洒的李白只能徒唤无奈,发出“英雄气短”的哀叹:“赠微所费广,斗水浇长鲸。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宝应元年,一代大诗人李白在当涂寓所离开了人世。⑾雨果在巴尔扎克追悼会上曾说过,一个伟大的死会给我们带来宗教上的震撼。“那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那不是虚无,而是永恒;那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想李白的死也是如此。在青山凭吊时,我们的心情一直很沉重。李白一生以诗名,他的诗登峰造极,不可逾越。所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人说,有诗歌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从这一点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中国知识分子向来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人生的最高理想。李白的不幸就在于时运不济,报国无门。这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悲痛。在这大悲痛的深处,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忠诚,是一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不朽的伟大精神。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4分)2.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6分)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指出两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7分)阅读答案:【答案】1.①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当涂,并终老于此,这里布满了他的足迹;②当涂的山水激发了李白的诗情,使李白因诗而名;③正是因为李白的存在,当涂的山水才显得不同寻常。(答对一条给1分,全对给3分。)2.过渡或承上启下。(1分)第四段描写青山,第五段接着写青山上的“墓园”,这是承上;(1分)由对青山墓园的描写引出了下文对李白多次来到当涂生活、创作情况的叙述,这是启下。(1分)(语句通顺给1分)3.李白的诗歌成就登峰造极不可逾越,他的一生是与诗歌相伴的一生,所以他是幸福的;(2分)李白虽才高出众,但时运不济,没有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又是不幸的。(2分)4.示例:(1)虚实结合(1分)本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 “青山墓园”,也写到了由现实的景物触发的联想(李白在当涂的经历以及这里昔日的景物等)。这使得文章内容丰富,李白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2分)(2)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1分)本文在表达方式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中既有对当涂秋景的生动描绘,也有对李白一生的概括和评价,还抒发了对李白的缅怀、仰慕、叹息之情。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使文章感情充沛、自然,内涵丰富,感染力强。(2分)(语句通顺给1分,写到其他的艺术手法也可以,赏析语言意思表达准确即可)【解析】略
范文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留得青山在吴钟麟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现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的,手抄罗马尼亚的,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我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而且这阴影始终不散,缭绕听课全程。讲授《西游记》的猪八戒形象,施教授语出惊人地评议说此为农民典型,教室一下子沉寂下来。那时高喊的是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二把手呢,可猪八戒形象却不怎么高雅,岂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不为所动,严谨地摆出根据:猪八戒的武器钉耙不就是农民用来翻地的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比较笨,农民的脑筋转得不是没城里人快吗?说到此身边开始有些浮动,那时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说:“但是猪八戒最可贵可爱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农民最朴实厚道。”这下教室轻松了。但施教授还是拖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但绝无鄙视农民兄弟。”又十分低调。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但在那时的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本色:艺术至上。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文汇报》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6分)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8分)阅读答案:【答案】1.C E2.(6分)①生活中,幽默风趣,慈祥可爱。②学识上,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见解独到。③在动荡中,低调忍耐又机智灵活,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3.(6分))①“抄”是模仿,从模仿走向创作是初学者的必由之路,符合创作规律。“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②“抄”是开阔眼界,博采众长。“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4.(8分)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总的来说就是低调、忍耐的处世态度。(1分)具体表现:①自损形象,自我抹黑,态度坦诚。他自曝是鲁迅笔下的“洋场恶少”;告诉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对待,小心中毒”。(1分)②自我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写了《才与德》之后,主动找党委承认错误,深刻反省,得以再登讲台。(1分)③用幽默机智化解危机。如:发现工农子弟对讲课观点不满后,及时“提高声调”,化解紧张气氛;用幽默笔调写改造日记,引人发笑又容易得人宽恕。(1分)看法:示例一: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但往往是悲剧结局;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而像施蛰存一样的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4分)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却不堪折磨而投湖自尽,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4分)【解析】1.C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D不给分。B“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是在深挖灵魂,做自我检讨,而《才与德》一文中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表述。故给1分。A施蛰存说“没有拜读完”,只是一种调侃,体现的是他幽默风趣的特点,作者认为施教授不应当在公开场合这样说,而不是不应该不读完作品。D“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程度过重,客观上有讽刺的效果;不是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敷衍和自我保护。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每点2分,每点中有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3.“抄”是模仿,每点3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抄”是开阔眼界,博采众长。4.“留得青山在”的作用2分,联系生活中正面或反面的事例、现象2分,共4分
范文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赵青山箫江元青花,元代青花瓷器,现今存世已不足三百件。元青花,古董收藏家心中的王者。赵青山有一件元青花,小瓶,细口,圆肚。蓝宝石样的青花,有意趣天成之美。他只给几个挚友看过。在墨城的古玩界,赵青山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自幼喜欢收集瓶瓶罐罐,长大后,更是痴迷。他每得一件古董,必反复把玩,久而久之,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鉴宝方法,不用眼看,用手摸就能断出是哪朝哪代的。1937年炎夏,从天津来了一位古董商,戴一副金丝眼镜,很儒雅的样子。古董商说,听说赵先生鉴宝高明,特来讨教。赵青山也不客套,问,什么规矩?古董商说,断对了听你的,断错了听我的。赵青山用黑布蒙住眼睛。古董商从随身带的锦盒里拿出两只小瓶,外观一模一样,放在赵青山的手中。赵青山十指连动。突然嘿嘿一笑,小指在两只瓶底一拂,朗声说:左手康熙,右手光绪,是不是?古董商汗都下来了,说赵爷,我服输,听您的。这事在墨城传为佳话。赵青山的名气大增。赵青山原以为古董商不会再露面。可没过几日,古董商又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地讨教古董鉴定知识。赵青山欣赏他言而有信的不凡气度,一来二去,两人竟成了朋友。后来,两人交情深了,赵青山就拿出收藏多年的古董,让他对比揣摩。但有一件珍品,赵青山没有拿出,甚至提都没提,就是元青花小瓶。赵青山认为,他们的交情还没到那份上。一个秋风料峭的晚上,古董商置备一些酒菜到赵府。与赵青山推杯换盏间,古董商看似不经意地问:听说先生有一件元青花,可否让在下见识一下?赵青山一惊:他怎么知道我有元青花?是谁泄露了秘密?赵青山醉眼迷蒙地望着古董商,想从他脸上看出点什么。古董商不自然地笑了笑。“啪”一声,酒杯掉地。赵青山醉卧桌上,打起呼噜。自此,赵青山再也没见过古董商。兵荒马乱的年代,出名不见得是好事。距墨城不足百里,有一座马山,山上盘踞一伙响马,他们绑了赵青山的老婆,要赵青山拿五百两黄金去赎。赵青山没有犹豫,他变卖所有产业和收藏多年的古董,只留下元青花小瓶。老婆安然回家,赵青山甚是高兴,他说,我虽破了产,但换回一家人永久的安宁,值!几年后,赵青山的住所来了一队日本鬼子。为首的军官用标准的普通话说,赵先生,别来无恙。赵青山看此人面熟,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日本军官脱下军帽,戴上金丝眼镜,赵青山认出,此人正是那天津来的古董商。赵青山一笑说,原来你是日本人。赵青山往太师椅上一坐,说,今天又想让我鉴定什么古董?日本军官说,我是专程来拜访先生的,顺便与先生做一笔生意。我们知道,那件元青花,还在你手上。我们大佐愿出高价买你的元青花,还望先生成全。赵青山说,如今我家居简陋,哪还有什么元青花。你信也罢,不信也罢,我说没有就是没有。日本军官说,既然先生一意孤行,在下也帮不了你。说完,走出房门。日本鬼子像饿狼一样扑进房里,见东西就砸。赵青山上前阻拦,被按在地上,打得爬不起来。日本鬼子搜了一阵,没搜到,又把赵青山拖到院子里,用枪托猛捣其身。赵青山的妻子眼见丈夫快被打死,情急之下,忘了丈夫嘱咐她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拿出元青花,从院子里的槐树底下挖出一个包裹,大喊,别打了,东西在这儿。赵青山见妻子拿出元青花,大叫一声:不!口吐鲜血,昏死过去。没几日,赵青山郁郁而亡。(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小说开头对元青花进行了描写,这样描写的目的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B.“古董商”第一次见赵青山时“戴一副金丝眼镜,儒雅的样子”,这样的打扮,目的是让赵青山信服,他是一位真正的古董商。C.小说第三段写到赵青山“嘿嘿一笑”,这“嘿嘿一笑”表现了赵青山不用眼看,只用手摸就能断出是哪朝哪代的古董后的喜悦之情。D.正是由于赵青山在古玩界“响当当”的名声,才使他的老婆被绑架.他们绑架的真正目的是得到五百两黄金。E.赵青山的妻子是为了救丈夫才将元青花挖出来的,也正是这一“挖”,要了赵青山的命。(2)联系全文,分析“古董商”在没有亲见、甚至没听赵青山提到过元青花的情况下,他是凭什么断定赵青山有元青花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通读全文,你从中可以看出赵青山是个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赵青山死于元青花,你认为值不值?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AD(2)①赵青山给几个挚友看过元青花,“古董商”可能有所耳闻,但此时未能确定。②通过跟赵青山的交往,“古董商”领教了他高超的鉴宝水平,也了解了他对宝物的痴迷,又通过请求一看,观察赵青山的反应,基本断定元青花就在赵青山的手中。③跟赵青山交往是“古董商”蓄意而为,他时刻关注着元青花的下落。尽管赵家历经响马勒索,赵青山破产救妻,但卖出的东西中没有元青花,他肯定知道。(意对即可)(3)①精通古董;②痴迷收藏;③爱宝如命;④重义轻利;⑤宁死不屈。(意对即可)(4)示例一:不值。再贵重的东西都不如生命珍贵,当生命因外物受到威胁时,明智的选择当是弃物保命,否则,两者都可能失去。像赵青山,就是这样的结局。示例二:值。生命固然珍贵,但世上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个人尊严和民族气节。赵青山虽然丢掉性命也没保住元青花,但他活出了价值,可谓死得重比泰山。(言之有理即可)
范文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考)留得青山在吴钟麟施蛰存教授最初留给我的印象是风趣幽默。1957年我就读于华师大,在钱谷融教授《论文学是人学》的研讨会场,钱教授致开场白:“有位先生原有妻室,社交中又认识了某女士,他很苦恼,尽管爱她,却不敢挽着她的手臂走进社交场合。诸位,我就是那位先生,那位女士就是我的《论文学是人学》。今天,我终于把她带到大庭广众中来了!”会场笑声一片。主持人是施教授,他说:“钱老师的大作很精彩,可惜我没拜读完,”我纳闷,怎么这样说?“而钱老师的开场白更精彩,讲了个三角恋爱,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拿出讨论三角恋爱的热情来研讨论文。开始吧!”会场像炸开了锅。这是初识风采。我们文学社请施教授指导小说创作,他开口就一个字:“抄。”大家傻了,他还引经据典:“天下文章一大抄嘛!”大家更傻了:这不是误导吗?不仅如此,他还现身说法教我们如何抄得巧妙不露破绽:“我熟悉东欧文学,就头抄波兰,手抄罗马尼亚,脚抄匈牙利的,谁能认出来!”大家如坠云里雾里,不过颇觉有趣。他见大家目瞪口呆,话锋一转:“大家练毛笔一定写过描红,要按笔顺涂满框框,这就是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我说匈牙利什么的,意思是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听罢顿觉施教授博学多才,慈祥可爱。施教授后来教我们明清文学,可他的自我介绍却让我久久不解:“我叫施蛰存,就是鲁迅鲁老夫子所骂的‘洋场恶少’是也,听我的课要用批判眼光,小心中毒。”这难道也是幽默?好像又不全是,虽然校党委书记说过,教你们的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学问有,但意识是资产阶级的,你们要批判吸取,但施教授何以要自损形象呢?讲《西游记》,施教授语出惊人,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教室顿时沉寂。那时称工人为领导阶级,农民为同盟军,这不是丑化农民吗?施教授还摆出根据:“钉耙不是农民翻地的铁搭吗?猪八戒饭量大,农民劳动强度大肚量也大;猪八戒较笨,农民的脑筋不是没城里人转得快吗?”周围有些骚动,有不少工农子弟。施教授提高声调:“但猪八戒最可贵的是诚朴忠厚,这也是农民兄弟的特色。”这下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轻松了。他又补了一句:“这是我个人意见,批判对待,当心中毒。”应该说这个评析颇有见地,在那种大气候下无所顾忌地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而他为何给自己脸上抹黑呢?不久风云突变,中国大地上那场政治运动让教授们渐次落马,不由得担心起施教授能否继续教我们。谢天谢地,开学了,他依然踏上讲台,却这样开头:“我是主动向党委认错的,因为态度好,所以被允许继续讲课。”其实施教授没有发表什么过激言论,在高年级同学恳请下才写了《才与德》。那是因为看到党支部书记只是小学程度,却要当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实在勉为其难,于是只能带着孙女在走廊晒太阳。施教授说老同志对革命有功,应该感谢,但不妨授以禄,不一定授以位,否则既误事也难受。他的心情是真诚的,然而又自责:“我是出于好心,但思想方法有问题,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之嫌。”施教授说的我们亲眼目睹,也有同感,感觉不到错在哪儿,干嘛要检讨?但我们庆幸可以继续聆听他幽默风趣又见解独到的讲课。我毕业离校,只知道后来他被赶到资料室。十年动乱开始,我坐不住了。教我课的恩师纷纷关牛棚,挨批斗,像施老师那样三十年代就挨批的还能有好果子吃吗?走遍凄冷校园,见不到一位老师,失望之余在布告栏发现了老师们的改造日记,我又读到施教授的文字:“今日劳改项目是清扫落叶。我扫啊扫,忽然想到昨天不是扫干净了吗,怎么今天又这么多了呢?深入一思考领悟了,昨天扫的是旧的,今天扫的是新的,要不停地扫。这好比我们这批旧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要不停地改造,改造一辈子。此为劳改一得。”我顿觉轻松:施老师健在。再读禁不住笑了。施老师写得巧妙,说他改造得不认真,他时刻在触碰灵魂;说认真,又没有实质内容,幽默笔调打了个擦边球,引人发笑又容易得到宽恕。风暴过后是晴朗,施老师终于迎来第二春,重返讲台,先后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敬慰奖”,满载荣誉在98岁高龄仙逝。直到此时,半个世纪前萦绕我心头的结终于解开:在风浪迭起的年代,施教授的低调、忍耐,原来只为留得青山在。施教授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名家,还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更是我人生征途的导师。(《文汇报》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施蛰存在研讨会上承接钱教授开场白的即兴发言很是幽默风趣,但作者认为施教授没有读完钱教授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的。B.施教授在《才与德》一文中,批评小学程度的党支部书记担任教授扎堆的中文系的领导是外行领导内行,学生们比较认同。C.施教授评猪八戒为农民典型,这虽然只是他的一种学术观点,但在那种大气候下提出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艺术至上的传统本色。D.施教授有关打扫落叶的劳改日记批判了所谓的劳动改造,引人发笑,同时又不容易让别人抓住他的把柄,实在是高妙。E.本文记述了施蛰存先生的几件事,有记叙,有议论,评传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对施先生的崇敬和赞美之情。(2)本文介绍了施蛰存先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施蛰存先生指导小说创作时所说的“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在文中有哪些表现?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1)CE(2)①生活中,幽默风趣,慈祥可爱。②学识上,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见解独到。③在动荡中,低调忍耐又机智灵活,是善渡险滩恶浪的智者。(每点中有两个要点。意思对即可。)(3)施蛰存所说的“抄”是一种幽默诙谐的说法,其中暗含着小说创作的技巧和规律。①“抄”是模仿,从模仿走向创作是初学者的必由之路,符合创作规律。“我说的抄,也就是先要模仿,等摸到规律就可以创造了。”②“抄”是开阔眼界,“阅读面要广,见多才识广,基础大金字塔才高。”③“抄”是指创造性地吸收借鉴。多所借鉴才能博采众长。“天下文章一大抄”,“抄得巧妙不露破绽”。(要有概括有分析。)(4)施蛰存先生“留得青山在”的处世之道总的来说就是低调、忍耐的处世态度。具体表现:①自损形象,自我抹黑,态度坦诚。他自曝是鲁迅笔下的“洋场恶少”;告诉学生对自己的意见要“批判对待,小心中毒”。②自我检讨,主动承认“错误”。写了《才与德》之后,主动找党委承认错误,深刻反省,得以再登讲台。③用幽默机智化解危机。如:发现工农子弟对讲课观点不满后,及时“提高声调”,化解紧张气氛;用幽默笔调写改造日记,引人发笑又容易得人宽恕。(意思对即可)看法:示例一:生活中的逆境总是难免的,面对逆境,有的人宁折不弯,气节可嘉,但往往是悲剧结局;有的人变节夺志,抱憾终生。而像施蛰存一样的真正的智者,既能坚守大节,又善于调整心态,讲究技巧,最终迎来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示例二:“留得青山在”是身处逆境时低调忍耐的人生态度,是保存实力、自我保护,以待时机另图发展的人生智慧。同是文革中,施蛰存隐忍低调,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而老舍却不堪折磨而投湖自尽,两者相比,施先生无疑是人生的智者,而老舍让人倍感遗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山不老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