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与数字化时代的特点该怎么样融合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融合
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的内涵对当代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现代设计角度来说,将中国传统艺术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中,可以促进中国现代设计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本身就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无论经历多少年,它都是我们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充分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交汇,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
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
1.传统艺术
我国传统艺术的内容非常丰富多彩。比如绘画、剪纸、园林都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都有辉煌的成就,都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内涵丰富,得到了全世界的推崇。所谓传统艺术,指的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所特有的一种艺术文化和精神,经历时间的洗礼以特有的方式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模式,这种艺术的沉淀最终形成了具有独特气息的传统艺术形式。
2.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现代主义设计,通常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又称为“技术美”,或“机器艺术”。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源于创造灵感的产物,它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已经诞生。现代设计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就已经出现,传统设计中工匠同时担任制造者和设计者职责。随着近现代的推进,机械化生产逐渐代替了制造者,自此设计与制造明确的区分开来,设计慢慢形成当代独立的一门学科。传统艺术设计受现代美术的影响,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现代设计也随之形成。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传统艺术开始影响到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最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设计也开始推陈出新,不断进化。
二、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传统艺术从其性质上可以分为意境设计、程序设计及艺术语言设计,它对于现代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
1.意境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意境作为艺术文化中的本质,蕴含着设计的审美趋势。艺术设计者通过对自然形态及社会状态中寻找灵感,产生创新灵感,在新的思维意识之下,设计出新颖独特的设计作品。传统艺术给现代设计所带来的中国韵味和意境,为其设计拓展了新的途径。
2.现代设计中程序美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艺术程序是在深思熟虑及精髓提炼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通过笔和线条及简单的润色所构成的一种设计模式,就像是一名正在翩翩起舞的芭蕾舞者一样,干练优雅。程序本身就包含着独特的美感,如果中国艺术缺少了这种美感,那么就会失去了作品的韵味。在现代设计中,可以通过搜集和整理所需的资料,筛选出所需的素材,以灵动流畅形态和搭配协调色彩,加上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元素的巧妙结合,必然能创作出耳目一新的设计作品。这对于提高设计者水平,拓展设计市场十分有利。以发展的眼光来合理对待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交融,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用不断创新和探知的精神来推动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设计本身就像语言一样,以不同的造型向人们传输者不同的含义。通过对传统艺术语言的运用和改善,让其具有现代审美特色,进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构建出不同的现代设计风格,这也是现代设计中不断的追求的目标。比如说凤凰卫视的台标中,就选用了传统艺术中源于彩陶上的凤造型,并以“喜相逢”的结构形式来结合,进而呈现出一种具有现代特色又包含了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图案,里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语言,以一种具有生命力和亲和力的设计造型来感染着社会。
三、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趋势
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说是时代不断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现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流行趋势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首先,从狭义角度上来说,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结合,其实就是通过现代手法对传统图案进行加工改造,在不失去其内涵的同时以巧妙的形式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虽然设计中的色彩、构图等手法都是采用的现代形式,但整部作品中的内涵和灵魂却是源于传统图形中,这种新形式的创作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优秀作品。其次,从广义角度上分析,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并非是将传统艺术元素直接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传统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没有具体到某一物品上,因此,只有打开视野和思想,灵活运用传统艺术元素到现代设计中,创造出自然流畅的设计作品。纵观整个世界中的设计作品,可以发现现代设计并非是一味的趋于民族化,而是呈现出一种融入时代风格的世界标准化姿态。随着西方艺术热潮的来临,给中国现代设计打来巨大的冲击,如果是一味的挪用国外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追求民族化,那么就会使现代设计作品失去其个性,没有发展的前景。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流动的社会化,中国现代设计要想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就要在中国民族文化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以创新手法有机结合,构建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总之,中国传统艺术是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它可以给现代设计带来源源不绝的灵感。我国传统艺术内涵深厚,是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有着其独特魅力和内涵。中国现代设计要想使其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就不断发掘和提炼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建立一套以中国传统艺术为背景的设计体系,这对于现代设计来说,不但具有理论参考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现实实践意义。
作者:于淼
&&&&&&&&&&&&&&&&&&&&&&&&&&&&&&&&&&&&&&&&&&&&&&&&&&&&&&&&&&&&&&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没有了
传统艺术论文&&&&&&&&&&&&
论文投稿&&&&&&&&&&&&
期刊推荐&&&&&&&&&&&&数字化时代 我们该如何阅读
日 09:16&来源:
&□本报记者 李敬/文 刘晨/图& & &您平均每个月读多少本书?您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间有多长?&& & 上周,本报联合蚌埠新闻网展开网友调查,结果显示,49.7%参与调查的网友平时以数字化阅读为主,且近三成网友认为手机成为重要的阅读工具之一。48%网友每月读纸质书不足一本,多数受访市民表示尽管认为纸质书籍阅读的感觉更好,但自己及周围人纸质书籍阅读的时间和数量明显偏少。& & 对比此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最新调查,记者发现,国民阅读率正在缓慢上升。但随着信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读书观念和阅读习惯同样悄然发生变化,功利化、实用性的阅读及数字化&浅阅读&变身主流。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阅读?&& & 屏奴增多 数字阅读持续升温& & 我们都熟知&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但你听说过&屏奴&吗?你是否属于&屏奴&一族?由于触屏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显示屏幕,&屏奴&一词由此而来。  现实生活中,&屏奴&们几乎随处可见。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人们低着头,专心摆弄手机、电子书或平板电脑;在餐厅或游乐场,人们总要拿起手机浏览新闻、拍拍美食,顺便转发朋友圈。  正在公交车内通过手机上网浏览的王莉告诉记者,自己平时上班太忙,没时间看书。下班后又累得没心情看书,于是只能利用上下班路上的短暂时间,看手机新闻、刷微博、浏览小说,断断续续地进行阅读。  儿子出国,让68岁的纪阿姨成了大龄&屏奴&。看看儿子的微信消息、了解国内即时新闻。各类资讯看得多了,纪阿姨突然觉得自己重新认识了这个时代。  本报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市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持续增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达到49.7%。&  92%的人们认为数字阅读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方便随时随地阅读、方便信息检索等。尤其是手机阅读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受到众多年轻读者的青睐。  根据调查,46%的读者日常阅读通过手机进行。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征吸引了约49%的被调查者青睐数字阅读。约15%的被调查者认为,价格便宜是自己倾向数字阅读的原因之一。而约11%的读者则对数字阅读带来的强烈互动感乐此不疲。& &  去年开始,微信阅读异军突起,以&朋友圈&、&订阅号&为代表的社交化分享式阅读,成为移动数字化阅读的新特点。尽管&微信&的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其快速的传播能力已经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  如今,部分&屏奴&年龄越来越小。为了让孩子乖乖在家,不少家长给孩子配了平板电脑、手机等&电子保姆&,导致很多小孩3岁前就看似&聪明&地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浏览有声读物。  随着&屏奴&人群呈几何倍数的快速递增,数字阅读仍在持续升温。&& & 实用书热销 全民阅读热情渐燃& & 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传统出版业面临不小的冲击。  然而在调查中,仍有57%的读者认为纸质书&更有阅读的感觉&、&有收藏价值&。在随访中,不少年龄较大的市民更愿意&拿一本书阅读&。  闲暇时间,一杯清茶、几本图书,茶香袅袅,书香悠然。部分网友认为,纸质图书能带给人们美妙的阅读体验,这种感觉是电子书所不具备的。同时,面对故事性、逻辑性强的文章或图书,数字阅读难以读深、读透,而传统图书可以随时回看、品味。正因为这一点,78%的读者认为纸质书籍更具有传承性,不会被电子书籍取代。  互联网给读者阅读方式带来变化的同时,也为实体书店发展带来更多思考。  个体书店经营惨淡,部分个体书店老板转而投身网络书店寻求收益,期待在约36%的网购书籍中分一杯羹。  &相比电商,价格战不是持久计,唯有提升软硬件设施,跟上时代&,蚌埠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卖场管理中心主任王斌说,&迎合读者阅读习惯的同时,借助多种营销活动提倡看正版图书,让人们坐下来享受读书的乐趣。&  8月18日,位于淮河路的新华书店图书城内人头攒动,往来购书的市民络绎不绝,公众阅读的热情似乎瞬间被点燃。记者了解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店庆促销活动,限时打折的力度堪比电商。原本安静的卖场此时显得略有些喧嚣,尽管是周一,书店内的客流量依然在平时的10倍左右。其中,年轻家长成为购书的新生增长点,体现了年轻家长本身的知识素养及对幼儿教育的持续关注。  同样,位于淮河文化广场的蚌埠市图书馆,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阅读。上周末,记者走访时发现,各种阅览室中几乎坐满了读者。馆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几年读者的借阅面越来越广泛,过去娱乐休闲期刊受欢迎,现在读者更关注提升自身修养素质的书籍。  单纯从图书销售的榜单来看,教辅考辅、职场小说、健康指南等几类书销量最佳,功利性、实用性的阅读已经成为当前的阅读趋势。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及学者纷纷表示担忧。  市委党校教师陈小洁认为,快速消费时代,功利性阅读盛行。那些提高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在校学生涉猎教辅材料以外的书籍偏少,年轻人读书多是为了获得具体、速效的指导。她认为,这一方面与社会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长期通过网络、手机等数字平台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会导致人们静下心来完整读完一本书的能力渐渐弱化。&& & 未来,如何更好地阅读?& & 数字阅读方式的持续升温,折射出人们碎片化阅读的加剧。与之相对的,则是纸质阅读为代表的严肃阅读不足。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科相关负责人看来,碎片化阅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这必然导致阅读变得零碎。碎片化阅读易使人形成惰性依赖,不容易形成深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一个人每天可供阅读的时长是相对固定的,数字化阅读的兴起,必然会在阅读量上挤占纸质读物的阅读机会。&&  陈小洁对此表示认同,但指出,碎片化阅读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在短时间内为人们带来大量信息、知识和娱乐,进行快速、及时的互动参与,这些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手机上网看新闻和资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它非常便利,有利于快速了解各种资讯,把握需要的信息&。她说,网络文本的阅读,类似于快餐文化,通俗易懂。但稍显浮躁,缺少思考。而书本能弥补这个缺陷,可以引发较深的思考。她称这个过程为&磨脑子&。  在市委党校,读书的群体带动作用正在显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的10位老师们组成读书交流会,每位老师选择近期读的书进行推荐,并借助科技手段,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定期分享与交流。&有的分享文学书,有的是专业书,有的是历史经典,五花八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参与的老师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与知识,并把阅读的力量通过课堂教授给每一位学生。  在新华书店,王斌和他的团队同样在推动内部的阅读体制建立。从逼迫自己和同事们阅读,到人人主动阅读并书写读后感。阅读为整个销售团队带来的不仅是业绩的上浮,更是专业素养的提升。  设置读书专区,吸引市民进店,近距离传递书香带来的文化氛围。王斌的理念是:从不进书店,到进入书店阅读,能够提升市民购买书籍的几率。而从不读书到迷上数字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王斌认为,只有先创造阅读的氛围,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慢慢提升格调。  此前,蚌埠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发文,&书香满珠城&全民阅读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好书推介、图书漂流等系列活动同期展开,为炎热的夏季送来阵阵书香。  在工作中,新闻出版科负责人发现,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读书的群体带动作用更为明显。&  而未来,面对不断苏醒的阅读意识和逐步提升的阅读需求,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借助多种科技手段吸引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作用,陈小洁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她说,在国内的部分大城市,随着咖啡馆、酒吧文化的兴起,阅读交流逐渐有了固定场所。&有着共同爱好的人开始聚在一起,共同体意识也逐渐养成。这样,读书的程度会更深入,更助于文化的提升。&读什么、怎么读方面,陈小洁认为,以经典著作为主。同时,在专业书籍之余,应多阅读人文社科类图书,提高自身修养和内涵。& &(感谢蚌埠新闻网提供网络支持)
[责任编辑: 成凯]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浅论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该如何发展
当前图书馆建设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向数字化发展.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图书馆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以及该如何发展,这必须从数字化图书馆与传统型图书馆之间的比较出发,认清二者的区别和各自的优势,才能使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化时代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
呼伦贝尔学院图书馆 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人民日报:主动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来源:&&
  当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信息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成为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在“互联网+”时代,占领不了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就抢占不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新高地,就掌握不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能不能把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好,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最大正能量”,关键在于党的新闻媒体能不能主动实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变革与创新,充分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做好媒体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强化“互联网+”时代的阵地意识
  继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数与网的技术革新带来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重塑着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在“互联网+”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参与进去”是党的新闻媒体的必然选择,更是阵地不能丢的责任和使命使然。
  主动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大势。“互联网+”给诸多传统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充分说明,“互联网+”是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发展大势,正在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互联网+”是一个必须迈上去的台阶。我们要以积极心态拥抱新技术、迎接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引领新时代,主动探索“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数字化生存”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新闻信息消费需求空前强烈,媒体传播空间和覆盖范围大大拓展,这为党的新闻媒体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如果墨守成规,抱持守成心态,被动应对甚至以不变应万变,传统媒体只能日渐式微。
  主动占领“互联网+”时代的舆论阵地。我国网民规模已超7亿,这是“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现实背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新闻舆论阵地没有真空,正确的思想舆论不去占领,必然被各种错误的思想舆论占领。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互联网越是成为复杂多变的大舆论场,越是成为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党的新闻媒体就越要有不当“鸵鸟”、担当有为的阵地意识,越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进取意识,挺身入局、主动作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当好“专业队”,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好手中的“金话筒”,发挥“定盘星”作用,巩固和拓展互联网这个新的舆论阵地,打赢新闻舆论争夺战。
  创新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传播方式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新闻事业尤其是一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事业。在互联网这个未知远远大于已知的领域,面对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如果还是用同一种话语体系、同一个腔调,还是用老习惯、老办法,必然与时代脱节、与群众渐行渐远。深入到互联网中去,是党的新闻媒体根据时代和社会需求推进创新的必然选择。
  深入研究和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变,新闻舆论工作不能目的明确、方法茫然,不能只有原则、不讲技巧。互联网的根本属性是连接,表层看连接的是信息、网页、终端,本质上连接的是人。互联网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新闻舆论工作也必须强化用户意识,将突破点放在满足受众需求上,从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向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资讯。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受众特点采用不同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面的舆论引导矩阵,形成全媒体大传播格局,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声光色影共争辉的传播效果。
  尽快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自带火箭”的时代。社会变化一日千里,“一招鲜,吃遍天”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既要更新思想意识,也要更新“武器装备”。传统媒体人大多是“爬格子的一代”,日益兴盛的新媒体不是我们的“母语”。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和不甘人后的使命感,在知网、懂网的基础上善用“十八般兵器”,多掌握“几把刷子”;善于用新思维、新载体、新手段做好“看不见的宣传”,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推进以“互联网+”为内核的媒体融合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从来没有顺风顺水的蝶变,也没有一马平川的转型。媒体融合不只是一个技术革新的过程,更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其内核就是“互联网+”。把新媒体运用起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不行,“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更不行。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这意味着媒体融合是一项&“转基因工程”。
  从相加走向相融。以“互联网+”为内核的媒体融合,不是简单地“+互联网”,不是简单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满足于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直接移植到网上,而是要把互联网作为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来谋划布局新闻舆论工作,将其作为新闻生产、媒体服务的新动力。一个“融”字,是要实现从“物理捆绑”到“化学反应”的转变,其实质在于对传统体制机制的打破、重组,加快改变采编部门、新媒体部门、技术部门等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的状况,着力解决重复生产、效率低下、权责模糊、特色不明等问题,真正在内容、理念、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传播载体如何变化,内容始终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采编力量和优质的内容资源是党的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立身之本。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而内容创新是根本。“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为王”,必然是追求专业、权威、深度的内容,是讲求“时、度、效”的内容,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内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媒体融合是一条新的起跑线。永远保持先行一步、主动探索的勇气和行动,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党的新闻媒体就能在融合发展中创造新优势、打开新空间,赢得主动与未来。
  (作者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
  《 人民日报 》( 日 07 版)
(责编:曹昆、文松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观点集粹|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来源:《新闻界》2015年第03期 作者:石磊;郑浩娟;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平面媒体的冲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报纸与杂志广告投放分别下滑9.0%和2.3%。“信息技术的创新、传播与扩散对传统媒体格局形成很大冲击,直接而剧烈地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与传媒发展的数字化转型。”[1]一些传统媒体通过自建网站,开发手机、Pad客户端应用,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平台等多种数字化转型方式,与新媒体融合发展。《2013年度中国数字杂志阅读报告》显示,娱乐、时尚、新闻、数码是首选的阅读内容,由此可见兼具娱乐性的时尚杂志数字化转型具有标杆意义。因此,本文选取时尚杂志《瑞丽》来探讨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一、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杂志媒介融合、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杂志是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马萨石磊郑浩娟——以时尚杂志《瑞丽》为例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率先提出。基本含义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是数字技术、社会需求和产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本文共计5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统计》2011年12期
《科技与出版》2013年06期
《出版参考》2013年16期
《出版参考》2013年21期
《出版参考》2013年18期
《中国传媒科技》2013年19期
《编辑学刊》2014年01期
《出版参考》2007年19期
《出版参考》2009年21期
《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08期
《出版发行研究》2010年01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编辑学刊》2012年01期
《出版广角》2012年05期
《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06期
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出版:新闻界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