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5000里的浩瀚诗史开头的关于长征诗诗

有关长征的诗歌朗诵
有关长征的诗歌朗诵
学习啦【朗诵技巧】 编辑:思媛
  红军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那么有关长征的诗歌朗诵有哪些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长征的诗歌朗诵,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长征的诗歌篇一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瀚史诗
  独版在二十世纪的中华大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抄在了斯诺的美式笔记里
  让全人类的读者
  为之颤栗
  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
  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
  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
  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
  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
  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
  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
  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
  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
  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
  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
  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
  造就了一种精神
  震惊了两个世纪
  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
  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
  这条英雄的路啊
  还要我们继续
  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一直走下去
  有关长征的诗歌篇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有关长征的诗歌篇三
  陆定一、贾拓夫合编于吴起镇 1935.10
  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雩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
  十一月里来走湖南,宣临兰道一齐占, 冲破两道封锁线,赫得何键狗胆寒。
  十二月里来过汀江,广西军阀大恐慌,四道封锁线都突破,势如破竹谁敢挡。
  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过乌江, 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
  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
  三月打回贵州省,二次占领遵义城,打坍王家烈八个团,消灭薛吴两师兵。
  四月里来向南进,打了贵阳打昆明,巧妙渡过金沙江,浩浩荡荡蜀中行。
  五月里来泸定桥,刘文辉打得如飞跑,大渡河天险从容过,十七个英雄姓名标
  六月里来天气热,夹金山上还积雪,一四两个方面军,懋功取得大会合。
  七月进入川西北,艰苦奋斗为那个,为了抗日救中国。
  八月继续向前进,草地行军不怕冷,草地从来无人过,无坚不摧是红军。
  月出发潘州城,陕甘支队东北行,腊子口渭河安然过,打了步兵打骑兵。
  二万五长征到陕北,南北红军大会合,粉碎敌人新&围剿&,统一人民救中国!
长征的诗歌朗诵相关文章:
本文已影响 人
[有关长征的诗歌朗诵]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712人看了觉得好
770人看了觉得好
793人看了觉得好
【朗诵技巧】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史诗长征和长征史诗-中国社会科学网
史诗长征和长征史诗
日 09:31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郝安
内容摘要:中国工农红军80多年前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不朽的史诗。在史诗般的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诵。
关键词:长征;史诗;毛泽东;长征史诗;诗词
作者简介:
&  中国工农红军80多年前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堪称不朽的史诗。在史诗般的长征路上和秦晋高原,作为统帅、战士、诗人的毛泽东,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戎马倥偬间,也不辍吟哦或默诵。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两年间,毛泽东接连写下了《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共9篇诗词,从而形成了诗人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  毛泽东曾说,他的这些诗词是在“马背上哼成的”。然而,正是这些在马背上哼成的诗作,以其纵横恣肆、雄视百代的气势和力度,成为了无与伦比的描写长征的伟大史诗。  一  点染江山,是毛泽东诗词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他长征时期的诗词中,山的形象,更占着十分突出的地位。9首诗词,几乎首首都提到了山,有6首干脆就以山名篇。其中《十六字令三首》更是直接以山作为吟咏的对象。  自古以来,模山范水,诗人常事。然而,毛泽东之写山咏水,却完全不同于旧日山水诗人。他的诗情意境,在山水之间又超乎山水之外。山高他站得更高,山远他看得更远。在快马加鞭的马背上,毛泽东看到的山是有生命的,能够飞舞奔驰的,散发着山野气息和阳刚气息,充满着动感和力度。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著名天险之一。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便是红军越过娄山关天险时的艺术写照。全词悲壮凝重,声情激越,俨然一幅战地素描:繁霜铺地,西风肃杀,长空迷茫,雁鸣凄厉。然而,如铁的雄关在红军的脚下又算得了什么!“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铿锵的词句使我们感受的不再是苍凉,而是遒劲;不再是凄清,而是豪健。  《十六字令三首》并非成于一时,亦非指的一山。从标明的时间看,是毛泽东从1934年底到1935年春在长征途中一路吟成的。小令,寥寥16字,极短极窄。或许正因为如此,古人流传甚少,佳作更是罕见。但才大的人无施不可,一代词宗毛泽东拿得起,放得下。他偏偏就以小令简劲的笔触,描绘了岭竖狼牙、峰成剑锷的奇特山象,表现了诗人和红军战士的伟大气魄。三首各有意境,却又是一幅完整绚烂的图画;三首处处写的是山,却处处凸显了长征途中领袖和战士的英姿。“倒海翻江卷巨澜”,这不正是惊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铁流么?刺破青天,赖以柱其间的擎天大柱,不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的象征么?三首共48个字,可谓奇情壮采,词约义丰。  在由通渭向六盘山进军的途中,毛泽东“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由是,他又以“昆仑”为题,吟成了同样是“横空出世”的《念奴娇·昆仑》。在这里,我们看到、聆听到的,是在昆仑之上、比昆仑更高的历史巨人在向自然巨人发话:“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是藐视古往、举重若轻的大纛豪风:“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毛泽东既写出了山的伟大,更写出了人的伟大,而且还写出了人比山更为伟大。  1935年10月,工农红军历尽千辛万苦,已横跨10个省,长驱两万里,到达甘肃省的六盘山下。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如果说过了雪山草地,红军的胜利已经在望,那么,登上六盘山,则是胜利在握了。毛泽东驻足山巅,不觉诗兴勃发。此时的诗雄毛泽东回顾坎坷征途,瞻望革命前景,即席口占了一首《长征谣》,当时就在红军中,后来又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流传。这首《长征谣》,即是1949年公开发表时,词名改为“清平乐”的《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金声玉振,壮语惊人!“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排山倒海,推宕生姿。纵览全词,雄浑,豪放,磊落,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极富感染力的杰作。  日,一场伏击战在吴起镇打响。战斗以俘敌700人、缴获战马200匹而胜利结束。当这场战斗的指挥员彭德怀风尘仆仆从前线回到指挥部,毛泽东情绪激动地在一张作战电令纸上写下《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0多年后,在1947年彭德怀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的祝捷大会上,毛泽东兴之所至,又重新吟诵这首诗。吴起镇这场伏击战后,中央红军胜利结束了艰难的长征,开始在西北重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毛泽东如此钟情于山,挚爱于山,是因为他和他的事业与山结下了不解的特殊因缘:湘潭的韶山,是他的诞生地。同学少年,相继在湘乡的东山和长沙的岳麓山求学。1927年秋收起义,他领着队伍上了井冈山。井冈山就是他马背写作的起点。从此,毛泽东和他的红军处处以山为家。在湘赣山区,在赣南山区,在闽西山区,毛泽东说他是占山为王,几乎天天依山而据,凭山而立。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崇山峻岭,万水千山。直到抗日战争开始之前,红军和蒋介石所处的位置,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还是“我们在山上,他在水边”。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的宝塔山下,在河北的西柏坡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撼天动地的辉煌……  山,既是革命的发祥地,又是红军的摇篮;山,既是战斗的屏障,又是进军的阻碍。可以说,山,伴随了毛泽东轰轰烈烈、叱咤风云的一生。由此,我们便不难悟出,毛泽东为什么在他的诗词中,这样喜欢写山咏山,这样喜欢提到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钟义见)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 湖湘名人录 - 新湖南
从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来源:]       15:38:56
提要:通过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领略毛泽东的伟岸人格与非凡气度,感悟长征的波澜壮阔与精神价值。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人和英勇红军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光辉奇迹,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一、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诗词创作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他还是一个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创作了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
毛泽东自幼酷爱诗词,一生都在进行诗词的研究和创作。但有三个历史阶段,他的诗词作品相对集中一些,创作热情更加高涨一些。这三个时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五十年代末大跃进至文革之前的历史时期。
这三个历史阶段,既有战争年代,又有和平时期,但也存在某些共性特点:要么他所处的环境险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要么他身处逆境、人生坎坷。越是处在这样的状况,越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创作激情。
长征时期血雨腥风,红军处境艰险,毛泽东也是九死一生。然而,这恰恰刺激了毛泽东的创作欲望。1949年12月,毛泽东在去苏联访问的火车上,对陪同前往的苏联人尼?费德林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处于极度考验,身心交瘁之时,当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时候,居然还有诗兴来表达这样严峻的现实,恐怕谁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当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倒写了几首歪诗,尽管写得不好,却是一片真诚的。现在条件好了,生活安定了,反倒一行也写不出来了。”
美国学者保罗?安格尔在《革命的领袖,浪漫的诗人》一文中,也这样描述:“毛泽东曾多次遭遇到生命的危险。在长征中,他有三次差一点死去。他常常能在战斗发生后就写出一首诗来。其中有几首诗是关于长征的,作于那变幻莫测凶险异常的征途中。可以肯定,那时没有什么人的头脑里会想到诗歌。”
1955年,毛泽东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曾颇有感慨地说:“我的确曾经写诗,那时我过着戎马生活,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战争环境不仅培养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也成就了毛泽东的军旅诗词。
毛泽东在长征时期一共创作了八首诗词,分别是《忆秦娥?娄山关》 《十六字令三首》 《七律?长征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
我们先把这几首诗词作品重温一遍。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说的长征,是指毛泽东本人所经历的长征,也就是中央红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而党史意义上的长征是一、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长征,时间是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有人把《沁园春?雪》也算作毛泽东长征时期的作品,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这首词是1936年2月写的,当时中央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开始东征了。
二、毛泽东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
日,毛泽东会见印尼共产党总书记艾地率领的代表团时指出:“现在全世界都说二万五千里长征伟大,你们相信吗?我是相信,又不相信。那是因为犯错误,不得不跑,跑的结果,三十万人只剩二万五千人。”
在中央苏区时期,博古等人不断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顽固推行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乎把中央苏区断送殆尽。毛泽东一直受到排挤和打压,处于人生的逆境状态。早在长征出发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之中。
1934年夏天,毛泽东填写了《清平乐?会昌》一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这是他在中央苏区写的最后一首词,实际上他是在向中央苏区告别。尽管这首词也表现了高度的乐观、坚韧和从容,但是字里行间也表露出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愤懑。
1958年,毛泽东对“踏遍青山人未老”进行了解释,反映了他当年情绪状态的实际情况:“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
唐代诗人唐彦谦《道中逢故人 》一诗有这样一句:“愁牵白发三千丈,踏入青山几万重。”毛泽东极力克制,不在别人面前流露自己的情绪,努力把忧愁埋藏在心底,这是难能可贵的。正如清朝沈德潜所云:“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长征开始之后,博古、李德又采取转移中的逃跑主义和搬家式的行动,致使中央红军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毛泽东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可谓是郁闷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1935年2月,毛泽东创作了《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西风凛冽,大雁嘶鸣,霜花遍地,残月高悬,这俨然是黎明前的黑暗。山路崎岖,马蹄声细碎杂乱,军号声时断时续、时强时弱,战斗的气氛异常紧张。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临危受命,重新执掌兵权,这时又攻克娄山关,打了个大胜仗。按说此时的毛泽东应该心情舒畅,但是他写的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忧患沉郁。因为此时红军依然处于困境,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攻克娄山关的胜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红军的被动局面,还远远无法扫除毛泽东内心深处的纠结和郁闷。
1958年,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刊印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对《忆秦娥?娄山关》批注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心情沉郁说明毛泽东对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怀着一种深沉的忧患意识。
按照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编排顺序,毛泽东所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
诗人毛泽东在长征时期的心境状态,可以用《忆秦娥?娄山关》作为分水岭。在它之前,毛泽东的心情基本上是沉郁的;在它之后,毛泽东的情绪不断好转,逐渐告别郁闷,变得越来越舒快。
由于蒋介石政权内部分崩离析、各怀鬼胎,国民党的军事行动从来就做不到战略协同,而重新指挥红军的毛泽东运筹帷幄、用兵如神,使红军得以绝处逢生。在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之后,红军最终把长征演绎成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宏伟史诗。长征这一历史事件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又意味深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通过这样一些诗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从“不怕”到“更喜”,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显得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栩栩如生。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了六盘山,长征胜利在望,毛泽东创作了《清平乐?六盘山》。第一句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立于六盘山顶峰,久久凝望着大雁飞向南方,直到它们在视野中完全消失。这句话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自古以来,大雁传书,能够引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毛泽东这深情一“望”,一定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是对长征艰难困苦的回味,是对一路上壮烈牺牲的烈士的缅怀,是对中央根据地老百姓的牵挂,是对仍然在南方打游击的战友们的担忧,也是对没有参加长征的弟弟毛泽覃的思念。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难以揣测。
三、毛泽东长征诗词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长征时期的诗词作品,每一首都有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都有各自的具体内容。我们主要是从共性方面去梳理它们的主要内容。
1、雄关漫道真如铁
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畅谈实现中国梦。他用《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国的昨天,来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
长征是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遭遇重大挫折之后的凤凰涅磐,是中国革命漫漫征途的重大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的沉重一页,也是中国革命史的辉煌篇章。当然,我们不能要求诗词作品像纪实文学、像电影或电视连续剧那样全景式地呈现长征的整个过程或者各种细节。
毛泽东以真实的感受、开阔的视野、浪漫的情怀、深厚的功力谱写了光辉灿烂的长征诗篇。这些作品生动形象地反映和再现了长征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战胜千里雪,翻越六盘山,割尾巴战斗等等。
毛泽东的这些诗词的确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众志成城、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为我们深入解读长征和长征精神提供了鲜活教材。
2、踏遍青山人未老
毛泽东来自山区,与山有不解之缘。他有不少作品以山为题,写山的诗句则更是不胜枚举。长征诗词中, 毛泽东描绘最多的也是山,比娄山关、五岭、磅礴、乌蒙山、岷山、昆仑山、六盘山等等。
毛泽东以山记史,以山言志,以山造境。山的深沉, 山的坚韧, 山的博大, 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最典型的就是《十六字令三首》,他把山写得瑰伟雄奇,绚丽璀璨,流动回旋。
《十六字令三首》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毛泽东用夸张手法突出山的高度,反衬红军飞越高山的英雄形象。在这里,山是客观的,是审美的对象,更是征服的对象。
《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化静为动,强调山的宏大。他把群山比作汹涌澎湃的巨浪和奔腾厮杀的战马,宛如滚滚向前的革命洪流。在这里,山是主观的,是主体的形象,是审美的联想。
《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山把天捅破了而自身完好无损,天塌下来有山顶着。山,无私无畏、无坚不摧,真可谓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山,顶天立地,勇于担当,俨然就是救国救民的红军队伍的化身。在这里,山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毛泽东诗词中多次出现红旗这个意象。比如,“旗号镰刀斧头”“红旗越过汀江”。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既代表红军,代表红色政权,又代表中国革命道路。毛泽东南征北战,红旗就是他的生命。
而毛泽东又常常把山与红旗联系在一起。如,“山下旌旗在望”“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不周山下红旗乱”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等等。
山加红旗意象是毛泽东长期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毛泽东为了追求知识走出韶山,为了思索救国救民真理而登临岳麓山,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而引兵井冈山。毛泽东的人生道路是从山里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成功之路是在山里寻求到并延伸出来的。
长征时期的《清平乐?六盘山》中也有山+红旗这个意象,“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中国革命的红旗,从井冈山一路打到中央苏区,又打到六盘山上,不但没有倒,反而更加鲜艳夺目。在六盘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昭示着万里长征的革命性质,也是红军战士革命意志的艺术再现。
3、坚定执着诗言志
“诗言志”是毛泽东的一贯主张,也是他的创作指南。诗词不仅生动记录了毛泽东一生的奋斗足迹,也形象地寄寓了他领导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的价值取向与使命担当,深刻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追求和理想境界。
长征所追求的直接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彻底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一个是迅速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毛泽东长征诗词中,有两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长征的这两个目的。
第一句是《清平乐?六盘山》中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本意是指凶神恶煞。毛泽东1958年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批注中,对苍龙的具体含义专门进行了说明:“苍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当前全副精神要对付的是蒋不是日。”
很显然,抵抗蒋介石是万里长征的当务之急。不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红军自身难保,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是实现伟大理想的具体行动,直接抒发了英勇红军一定要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第二句是《念奴娇?昆仑》中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昆仑山长年积雪。夏天冰雪溶化,会导致水灾,危害中国。于是毛泽东决心倚天抽剑把它劈为三段。然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还东国”原作“留中国”,1958年,毛泽东批注道:“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侵略中国,而毛泽东在分配昆仑山时却还能想到要照顾日本人民,这是何等的博大胸襟!“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天下太平和世界大同,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共同追求,当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但是,只要还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这一理想就不可能实现。
《念奴娇?昆仑》的寓意十分深刻。毛泽东想改造昆仑山,其实质就是要打倒帝国主义。1958年,他在解释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时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这首词的主旨广阔而且重大,堪称旷世罕见,塑造了一个立足中华、放眼世界、胸怀全人类,比昆仑山更加伟岸的光辉形象。
4、红军不怕远征难
1936 年10 月,毛泽东接受斯诺的访谈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横渡中国最长、最深、最危险的江河,越过中国一些最高和最险峻的山口。通过强悍的土著居民地区,跋涉荒无人烟的草地,经受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在占全中国白军半数的敌人的追击下,通过了所有这一切天然险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攻坚克难是长征诗词的一个重要内容。“西风烈”“山,离天三尺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六盘上山高峰”“山高路远坑深”。长征路上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一个个鬼门关,都是对红军的严峻考验。
毛泽东勇于面对一切挑战,他傲视万物,藐视一切艰难险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别以为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英勇红军一越而过。“五岭逶迤腾细浪”,横亘于南方数省之间的五岭山脉连绵起伏,在毛泽东看来只不过是小溪流中翻滚的几朵浪花,简直是不足挂齿。
“乌蒙磅礴走泥丸”,山势险峻、高耸入云的乌蒙山,毛泽东也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充其量也就是在红军脚下滚动的小泥团而已,实在微不足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红军到达六盘山,吃尽了苦头,可毛泽东屈指一算也也只有二万里行程,实在很不过瘾,感觉意犹未尽。
5、英雄群像真伟岸
古往今来,以诗歌形式记载英雄业绩、表现英雄行为、歌颂英雄品质、塑造英雄形象的作品不计其数。但是这些作品往往侧重表达个人之志,抒发个人情怀,所讴歌的对象要么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英雄人物,要么是由个体英雄形象组成的集合。而毛泽东的长征诗词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 中写道:“毛泽东的叙述,已经开始脱离‘个人历史’的范畴,有点不着痕迹地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处于支配地位,但是你看不清他作为个人的存在。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了。”
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内容不是他个人的奋斗史或征战史,所塑造的形象也绝不是他本人的自画像。他不是着眼于描述个体英雄形象,而是致力于塑造红军英雄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昂扬的战斗意志,刚毅的英雄性格。这一英雄形象顶天立地、光辉灿烂,具有排山倒海的无穷力量。
除《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专门颂扬彭大将军之外,其他作品的主人公都没有具体所指。长征诗词所描写的任何军事行动,如攻打娄山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等,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红军的统一行动。
毛泽东不少诗句中有“我”字,如“春来我不先开口”“我返自崖君去矣”“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这里“我”就是作者本人。但在长征诗词的“而今我谓昆仑”“唯我彭大将军”当中,“我”就不光是作者本人了,既是自我,也是我们;既是个体,也是群体;既是作者,也是红军。
在“而今迈步从头越”“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些诗句中,已经看不到“我”这个字,毛泽东似乎已经不记得自我了。表面上“我”已然淡出,可明明又身处其中,只是不再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小我”已经完全被红军队伍的“大我”所涵盖所替代,已经进入到“无我”的境界。
毛泽东经历了从小我走向大我,然后走向忘我,最后变成无我的过程。诗言志的中国诗歌传统,被毛泽东升华为小我与大我,有我与无我合二为一的全新境界。
最后,我简单地谈谈第四个问题,即毛泽东长征诗词的艺术魅力。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新颖别致、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描绘出了前人和同时代其它诗人不曾创作的锦绣中华新图画,塑造出了文学史上未曾出现过的英雄人物新形象。不仅形象地记录了中央红军所走过的漫漫征程,而且还以诗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热情讴歌了崇高之美、自然之美、人格之美,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第一、诗人的心路历程和革命的曲折发展相统一。
第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
第三、清醒地认识困难和磅礴的英雄气概相统一。
第四、通俗的诗词语言与深邃的哲理思想相统一。
第五、战争画卷的纪实与历史规律的把握相统一。
第六、个人情感的起伏与红军命运的悲欢相统一。
第七、英雄主义的人格与崇高理想的追求相统一。
(来源:人民网 主讲人:汪建新)
汪建新,教授,1964年9月出生,江西婺源人。1989年6月进入江西省委党校工作。2001年2月至2003年4月担任南昌市青山湖区区委副书记。2004年9月调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先后担任对外交流与培训开发部主任和教务部主任,2015年8月担任学院副院长。著有《破译广告》、《问鼎名牌》、《品读历史深处的女人》、《毛泽东诗传》等专著,主讲电视系列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责编:朱晓华]新湖南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征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