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为何不先杀奸臣高俅童贯和高俅哪个官大等人在去诏安?这样他们就不会死了,你说对吗?

  梁山义军是当朝的心腹大患,一直要千方百计地根除之。童贯两输宋江以后,天子下旨高俅调兵选将,前去剿捕,务要扫清水泊,杀绝种类。他亲率十节度使兵马,先后三次攻打梁山泊义军,三战三败,最后被梁山好汉张顺在水中捉住,成为宋江的阶下囚。按照宋江对投降者来之不拒、如数收降的一贯做法,他也应招降纳叛,把高俅留在梁山。要不然就应该把这个恶贯满盈的俘虏格杀勿论,一杀了之。但是,高俅刚被捉上梁山泊,还心神未定,不知所措,更不知道自己将会遭到怎样厄运,好汉们义愤填膺之时,宋江却一反常态,不问青红皂白,违背好汉意志,不顾大伙能否接受,纳头便拜,不但不杀高俅,反而待如上宾,连续三天盛情款待,最后以饯行客人的方式放走了高俅,演释了一场放虎归山的丑剧,做成了一桩肮脏的政治交易。宋江如此放纵、款待高俅,并不是梁山泊这个“小庙”装不下大和尚,也不是不便杀掉高俅,而是与他固有的政治目的分不开的,也就是为了达成招安,向当朝献媚,得到皇上的恩准,谋求一官半职。换句话说,宋江放开了高俅的生路,最终想要得到是自己的出路。  宋江的招安之心早已有之。第59回,宋江吴用去少华山,以降香之名救鲁智深,在黄河入渭河处,把去西岳降香的朝庭差来的宿元景太尉框入梁山时,他就对宿太尉说:“宋江原是郓城县小吏,为被官司所逼,不得已哨聚山林,权借梁山泊避难,专等朝庭招安,与国家出力。”第71回,宋江聚众108条好汉,准备在梁山泊建一座罗天大醮时,他向大伙表白:“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108条好汉排好座次,歃血为盟后,宋江在他的《满江红》词曲中信誓旦旦写道:“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不但这样,他还在武松、李逵等好汉当场反对招安时,反劝道:“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宋江盲目而天真地认为:“今皇上至圣至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昏眯,有云开见日,知我等替天行道,不扰良民,赦罪招安,同心报国,竭力施功,有何不美?因此只愿早早招安,别无他意。”可见,他对皇上降诏充满着幻想。  宋江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身居梁山泊,长期与当朝处于敌对状态,只有武力接触,没有直接对话的机会,天高皇帝远,对宋徽宗降诏的真实意图不甚了解,心存疑虑,要摸清朝庭对自己要求招安的态度,让皇上知晓自己招安的真实想法,得到朝庭的赏识与恩赦,在梁山泊与朝庭之间无捷径可走的情况下,为了解决心头之患,宋江先后通过三个渠道,齐头并进,分头打探朝庭对招安的态度与动向:  (一)亲自上阵,派出细作展开地下侦探。为了早日招安,宋江想了好多办法打探朝庭的消息。第72回,宋江聚众108条好汉以后,经一翻装扮,趁正月十五日去东京观花灯之际,亲自到皇上的私人名妓李师师家里打听朝庭对招安的动向与消息,设法进一步找人找关系,为招安作准备。  (二)在捉拿高俅以前,宋江如数放回三打梁山中被捉的宋方人员,让他们回去直接宣传自己的招安主张。宋江对被捉的宋军兵马,全都采取将“活捉上山去的人,尽数放回,不肯杀害,又与盘缠,令回乡里”的宽容做法。第79回,宋江二败高俅,将关胜、张清活捉的云中雁门节度使韩存保解上忠义堂,宋江亲解其缚,请坐厅上,殷勤相待。次日具备鞍马,送出谷口,路上韩存保感激无地,说了宋江许多好处。第77回,宋江在忠义堂上,令卢俊义捉得的宋将酆美解上堂来,自解其缚,请入堂内上坐,亲自捧杯陪话,奉酒压惊。并留下他住了两天,备办鞍马,送下山去。宋江对酆美说道:“望将军回朝,善言解救。倘得他日重见恩光,生死不忘大德。酆美拜谢不杀之恩,登程下山,宋江令人直送出界。宋江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在宽大恩赐他们后,使他们感激自己的不杀之恩,放回去后,让他们充当自己的喉舌,把自己无法向当朝直接表达的意图,从他们的嘴里诉说出来。也就是借助这帮人的力量,起到自己无法起到的作用,做到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  (三)不杀高俅,放回朝中,寄希望于高俅直接秉报皇上。宋江深知,要想顺利招安,没有“媒人作嫁”是办不成的。高俅的被捉,在宋江看来,就好比是朝廷送上门来的求之不得的直接牵线人,给自己带来了天赐良机,更似上帝送来的一把扶梯,可以顺梯而上。因此,宋江把高俅当作一件为自己斡旋的工具,将招安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高俅身上。第一天,他不仅杀牛宰马,大设筵宴,执盏擎杯加以款待,而且低三下四,苦苦哀求,装出一副非常可怜的样子,说道:“文面小吏,安敢反逆圣朝!奈缘积累罪犯,逼得如此。二次虽奉天恩,中间委曲奸弊,难以屡陈。万望太尉(高俅)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报。”高俅在忠义堂上,见梁山泊众多好汉智勇威严、英雄勇烈的阵势,五分惧怯,便假惺惺地对宋江许诺说:“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当重奏,请降宽恩大赦,前来招安,重赏加官,大小义士,尽食天禄,以为良臣。”第二天,高俅在宋江设排的筳宴上,又拍胸表态道:“若是义士肯放了高某回京,便将全家于天子前保奏义士,定来招安,国家重用。若更翻变,天所不盖,地所不载,死于枪箭之下。”又说:“义士,恐不信高某之言,可留下众将为当”。第三天,高俅定要下山,宋江等相留不住,再设筵宴送行。第四天,宋江与军师吴用带二十余骑,送高俅等众节度使下山,过金沙滩二十里外饯别。  宋江满以为如此一来,高俅必不食言,就可以大功告成,如愿招安了。其实,宋江高估了高俅,他根本不可能担当宋江所托。因为,扫清水泊,消灭梁山义军,杀绝种类是蔡京、童贯、高俅一伙奸臣的最终目标。我们只要看一看第75回,高俅对天子差往梁山泊降诏的使者殿前太尉陈宗善说的话,就能看出高俅对招安的态度和丑恶用心了。他说:“今朝廷商量招安宋江一事,若是高俅在内,必然阻住,况此贼辈,累辱朝廷,罪恶滔天。今更赦宥罪犯,引入京城,必有后患。意思是说,招安宋江一事我高俅是不会同意的,如果要我高俅参与意见的话,一定要阻止的。因为,把他们引进京城,将会后患无穷,万万不可这样做。”正因为这样,高俅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攻打梁山泊,在以后的数次招安问题上,高俅费尽了心机,耍尽了花招,百般叼难宋江,使宋江以及众多好汉最终成了四大奸臣的玩物和傀儡,惨死在他的魔掌之下。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宋江活捉高俅又把他放了,这事让人憋气。高俅那厮,不但是梁山好汉的“私敌”,也是国家人民的“公敌”。不少人,是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的,只可惜抓他不到。现在活捉了,正可以“大快人心”一把,怎么又放了呢?不要说林冲几个,便是我等,也想不通。  决定要放的是宋江。想当时宋江一定很为难。他夹在山寨与朝廷之间,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手里捏着高俅这个活宝贝,杀也不是,放也不是。所以,宋江虽然大获全胜,心情却很沉重,忧心忡忡,一脸的难色。  因此,我很想替宋江拿个主意。  办法也无非三条: 杀,放,不杀也不放。  杀了高俅,自然大快人心。林冲(还有杨志、鲁智深)不用说,武松、李逵、刘唐以及三阮,也一定拍手称快、喝彩叫好。投反对票的,除高俅自己,不大会有别人。但站在宋江的立场上,为他所谓“招安大事”计,却是不杀为好。宋江是铁了心要投降的。为了投降,他只想把事情闹大(闹大了才能引起注意,也才好和朝廷讲价),却不想和朝廷闹翻(闹翻可就没戏了)。所以,他可以大败官兵,也可以杀个把芝麻小官,甚至不大不小的官,比如曾是蔡京门人的华州太守贺某等等,却杀不得高俅。高俅不比别人。他不但是当朝太尉,而且是天子宠臣。杀了高俅,就等于是和朝廷翻脸,和皇上翻脸。这个脸,宋江翻不起。  于是宋江便把高俅放了。依宋江的一相情愿,原本是指望高俅能在皇上面前为他说项的。宋江深知,他能不能投降,关键不在自己,而在朝廷,更在皇上。然而,作为先前的“猥琐小吏”,此刻的“犯上草寇”,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和那“至尊天子”说上话。他的种种想法、愿望、要求,包括投降的乞求,都不可能直截了当地“上达天听”,而只能通过高俅之流来“中转”。这就是宋江决计要放高俅回去的根本原因。可惜,高俅是个小人。根本不讲诚信,还使了不少坏,害得宋江“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宋江应该知道高俅是什么货色,也应该知道高俅那厮根本就靠不住。因此他的做法,应该是把高俅当作可居的奇货和讲价的筹码扣在梁山,不杀也不放。也不光是留做人质,而是要他不断地写信给皇上,催皇上快快派人来招安。如果不写呢?对不起,那宋某就只好请林冲兄弟来和太尉大人说话了,就像当初对宿太尉所说的那样:“只怕弟兄们惊了太尉。”对宿太尉那样的“清官”尚且可以连哄带骗,高俅这混蛋为什么就吓他不得?  甚至在我看来,宋江还可以动点“真格的”,比如让林冲隔三岔五来臭骂一通,或者狠揍一顿(只是不可往死里打)。这既可以让林冲出出气,也能逼高俅就范。那皇帝老儿原本对高俅就言听计从,又耽心高俅小命难保,自然会乖乖地下诏招安,还得客客气气地恭请宋大人下山。如果三番五次都弄不来一纸诏书,则证明该“奇货”已毫无利用价值,那就交给林冲发落好了。送给林冲的这份人情,比招待高俅的几顿酒肉值钱得多。  那么,倘若那厮果真弄来了招安诏书,又怎么办呢?也不妨碍林冲报仇雪恨。因为这时高俅已毫无用处,留下来只能是一个祸害。他会到皇帝那里搬弄是非不说,宋高两人同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有这么一段“过节”,岂非说有多尴尬就有多尴尬?再说了,这种祸国殃民的东西,留他作甚?因此不妨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在招安天使将到未到之际,结果了他。朝廷来人问起时,宋江可以双肩一耸两手一摊,对不起得很,天使晚来一步,高大人一片孝心匆匆忙忙见老祖宗去了。至于死因嘛,尽管随便编: 失足落水啦,忽染暴疾啦,有的是说法。宋江身边有个诡计多端的吴用,何愁做不了这点手脚?又有个“神医安道全”,自然不难出具全套“医生证明”。反正这时生米早已煮成熟饭,朝廷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因此而收回成命吧?自古道,君无戏言,何况那“君”又是昏君,好糊弄得很。此计的关键是掌握好时间,必须是招安天使“将到未到”之际,早了晚了都不合适。  这无疑是最好的一个办法: 既不耽误招安(没准还能加快),又不妨碍报仇(顶多拖上几天);既不悖于“忠”(替皇上除了奸臣),又不碍于“义”(让弟兄出了恶气)。忠义双全,一举两得,好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可惜,这个办法也是不灵的。  不灵的原因,是宋江做不来。也不是做不来,而是不能做。如果梁山寨主是高俅,用不着咱们出这馊主意,他早就这么干了。然而宋江不行。因为高俅是小人,宋江是君子。小人可以无恶不作,君子却须正大光明,这样的诡计,如何使得?宋江倘若果真做出这种两面三刀的勾当,他在弟兄们面前,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然而反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想当初,宋江为了赚秦明上山,拉卢俊义下水,什么狠毒之计没用过?卢俊义差一点掉了脑袋,秦明则被整得家破人亡,还连累了不少无辜平民,正所谓“只为一人归水浒,致令百姓受兵戈”,宋江却并无愧疚,众人也说他是“义气深重”。这可真是咄咄怪事!莫非对自己弟兄(还有无辜百姓)就可以“使坏”,对高俅那样的混蛋反倒应该“行善”?  
  高俅啥人?太尉。宋朝除皇帝外最大的官。比宰相。御史大夫都高的官。宋朝实行无为而治。宰相,太尉,御史大夫是最大的官,甚至压过皇权。相当于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军委秘书长。一个小小的黑社会头子,土匪。借他个胆子也不敢。
  围观,顶贴引暴尿
  宋江是封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腐儒,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骑墙派,卖友求荣的投机分子  
  宋江就是个投降派,政治投机分子,和刘少奇一路货色!
  弱智。七擒孟获呢?
  @无需你的眷顾
14:08:09  宋江是封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的腐儒,革命意志不坚定的骑墙派,卖友求荣的投机分子  -----------------------------  这贴子应该晚上半夜12点发才好看。
  宋江梦到时入体制内,笑醒了
  @健康电影
14:15:59  宋江就是个投降派,政治投机分子,和刘少奇一路货色!  -----------------------------  和矮子一路货色  我们私下长说,如果少奇在,矮子不敢如此搞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历史上的高俅是奸臣吗?_历史频道_新浪网
历史上的高俅是奸臣吗?
  文/ 张祖涛
  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场,因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术,被喜爱蹴鞠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便飞黄腾达,很快官至太尉。他陷害林冲,手段之毒辣,心计之精巧,让开卷不久的读者瞠目结舌! 120回《水浒传》结束,108 条梁山好汉被高俅阴谋陷害几近死绝。
  高俅(?―1126 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
  元v八年(1093 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脸孔。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
  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 余年。
  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
  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 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担任大将。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再者,高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靖康元年(1126 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皇帝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宋钦宗处死并枭首。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乱世之秋,他的下场比童贯、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倒也并非偶然。而且,《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艺术家虚构的一个英雄人物,高俅如何迫害他的情节同样纯属虚构。从史书、文人笔记等现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林冲、李逵等108 将,更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1119 年)到宣和三年。起义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一代名将张叔夜。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和同时期的蔡京、童贯相比,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
  历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后来的坊间百姓和艺术家们加工成为奸臣,一者或许是他因善于蹴鞠竟然获得高官厚禄来得过于容易;二者或许是因为他为官贪欲确实在靖康年间曾经被大臣上书揭发过。高俅掌管禁军20 余年,不仅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还把禁军当做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于是军队“纪律废弛”、“军政不修”,成为“人不知兵,无一可用”的无用摆设,以至当国家面临虎狼之师金军的进攻,开封城内几十万禁军很快瓦解,作为大宋的最高军事统帅之一的高俅显然难辞其咎。这也难怪被人弹劾揭发了。高俅的历史结局是于1126年病死于开封。盖棺论定,时人对他的评价是大节无亏,总体上尚算是一个好人。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经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于是,众口铄“金”,高俅在小说《水浒传》中扮个丑角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受过也就不足为怪了。
(责编:xsy)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每个领导心中都有个阅兵梦。一朝权在手,便把兵来阅。其实,山寨阅兵式的参与者多数也并...
彭晓辉认为,假设人只能学一门学科,那唯一要学的就是性学。身为国内唯一的人类性学研究...
中国不忘历史,主动回击日本右翼势力挑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江两赢童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