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三大天尊辅佐玉帝的八部天官是什么天尊

道教神谱&&
&&& 玉清元始天尊
&&&&&&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称“虚皇道君”。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清微天玉清境。天尊之体常存不灭,至天地初开,授道历劫度人。他主宰和像征宇宙混沌初显、阴阳未判的第一个大世纪,道教称“混元”时期。&
&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称“太上道君”。灵宝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禹余天上清境。道教认为“灵宝出法,随世度人”。他主宰和像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
&&&&&太清道德天尊&
&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称“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大赤天太清境。他主宰和像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的第三个大世纪,道教称“太初”时期。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皆“道?”所化,其本皆“道”。太上老君历劫化生度人,殷时聚形为老子,传《道德》真言。后授天师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创立道教。&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
&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玉皇大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玄穹高上帝”简称“玉帝”。为太极界最高之神,居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总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主也。道教太乙真莲宗开宗祖师郭道师曰:【一气化三清,三清合一体,就是玉皇大天尊】。言简易赅,无极、太极一体两面。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
& 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接玉皇大帝&
& 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
&&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居崑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
&&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籙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三官大帝亦太极界之神。在玄黄判分,天地肇定后,乃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帝出,而为治理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过,而司众生祸福之神。又称为上元、中元、下元三元。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集仙录以:”张道陵于龙虎山,修三元默朝之道”。所以人间祀奉三官,系自汉张道陵始。至元魏时,乃以三官配为三元节: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定为天官大帝诞辰;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定为地官大帝诞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定为水官大帝诞辰。&
&&&&& 四御,又称“四极大帝”。& 道经中称四御为辅佐玉帝、代天行化的四位天帝。
&北极紫微大帝
&&&北极紫微大帝为万星帝主也。北极紫微大帝万星之主,掌理人间祸福善恶,前因后果富贵贫贱,生死时间,无不由之而予夺焉。凡一切星球人民,皆归其总治,即中界之主宰也,然犹仰承玉帝之命令施行,不敢自尊。紫微大帝的生日为农历四月十八日。&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西方曰太极,由天皇大帝主之。接晋书天文志云:「勾陈宫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故天皇大帝综御万神也。&
&南极长生大帝&
& 即俗称南极星君也。史记天官书:「狼比有大星,曰南极老人」,又观象玩占云:「南极老人星主寿考」正义云:「角亢在辰为寿星,三月之时,万物始生,建于春气,布养各尽其性,不罹灾天,故寿」。俗以为寿星明现,天下理安。若备醴祭告,可得福享寿,故南极曰长生大帝,而总御万灵也。&
& 土皇是道教的地神。中国古代就有地神,即后土,职掌阴阳造化、山河秀丽。道教以后土为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之一,神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五方五老天君,为东南西北中五方之天神,一说为元始天王所化。五方五老的名号分别为: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五老君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南朝宋前所出之《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卷上云:“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号曰苍帝,姓阎讳开明,字灵威仰。头戴青精玉冠,衣九气青羽衣。常驾苍龙,建鹑旗,从神甲乙,官将九十万人。…… 上导九天之和气,下引九泉之流芳,养二仪以长存,护阴阳以永昌”;“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号曰赤帝,姓洞浮,讳极炎,字赤熛弩。头戴赤精玉冠,衣三气丹羽飞衣。常驾丹龙,建朱旗,从神丙丁,官将三十万人。 ……上导泰清玄元之灵化,下和三气之陶镕,令万物之永存,运天精之南夏”;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号曰黄帝,姓通班,讳元氏,字含枢纽。头戴黄精玉冠,衣五色飞衣。常驾黄龙,建黄旗,从神戊己,官将十二万人,……上等自然之和,下旋五土之灵,天地守以不亏,阴阳用之不倾”;“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号曰白帝,姓上金,讳昌开,字曜魄宝,一字白招拒。头戴白精玉冠,衣白羽飞衣。常驾白龙,建素旗,从神庚辛,官将七十万人。……上导洪精于上天,下和众生于灵衢”;“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号曰黑帝,姓黑节,讳灵会,字隐侯局,一字叶光纪。头戴玄精玉冠,衣玄羽飞衣。常驾黑龙,建皂旗,从神壬癸,官将五十万人。……上导五帝之流气,下拯生生之众和,护二仪而不倾,保群命以永安。”
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
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
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
&太乙救苦天尊&
& 太乙救苦天尊是由古代道家哲学理论名词“太一”演变而来的。“太一”本指形成天地方物的元气,“太一”,元祖也。养之不穷,用之不竭,能生万物,乃气之祖宗,造化之基也。被称为“太一”的元气是先天地万物而存在的宇宙本源,是道家、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因此,也可以说“太一”即"道"。太乙救苦天尊.就是拯救受苦受难之人,超度地狱鬼魂的最尊贵的天神。&
三十二天帝及诸神将&
& 道教认为,上有卅二天,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每方有八位天帝及诸神将,分别为东八天、西八天、南八天和北八天。图中为东八天帝、西八天帝、东方神将和西方神将。&
&东八天帝&
&西八天帝&
&西八神将&
&东八神将&
&众神朝圣&
&&& 道教是多神教。其神仙体系,上有道尊天神,下有山川土地之神,中有得道神仙真人。此图只是部份道教神仙朝见玉皇大帝。&
& 道教认为,人神之主玉皇大帝为体察天上人间的实情,出跸巡视,有众神扈跸而行。以下二幅就是众神随圣行跸的场面,图中有天皇、紫微、星君天将、灵官功曹等神仙。&
馆藏&1148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道教基础知识中国道教建筑的总体布局示意图.ppt39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9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道教基础知识 中国道教建筑的总体布局示意图 山门 组成: 三门殿 幡杆 华表 供奉: 门神 土地爷 山门殿实图 白云观 --北京最大的道观,中国著名道观之一
灵官殿 灵官殿主要供奉道教的护法镇山神―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又叫五显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其形象一般为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 灵官殿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但有的也说是唐太宗时的王恶。 《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幼孤不读,有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逢萨真人相助作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 玉帝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灵官殿实图 三清殿 道教宫观的主殿 主要供奉道家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Q“皇道君”。 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清微天玉清境。 天尊之w常存不纾至天地初_,授道辖俣热恕 ,道教Q“混元”r期。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Q“太上道君”。 `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禹N天上清境。 道教J椤办`出法,S世度人”。 他主宰和像徵混沌初判、分明的第二大世o,道教Q“洪元”r期。 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一,又Q“太上老君”。 道德天尊居三十六天之上的大赤天太清境。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道教神话里有玉皇大帝吗?他是怎么来的呢?道教里最高神是原始天尊吗?他与玉帝关系呢?
疯人兔0015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有 三清(原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是原始天尊玉皇大帝的来历: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圣号.宋真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经中全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出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幼而敏慧,长而慈仁,将国中库藏财宝,尽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靠、饥馑残疾的一切众生.净乐国王驾崩后,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众生,遂舍国赴普明香岩山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初号自然觉皇,又经亿劫,始证玉帝.万神之帝: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白居易有诗称「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总执天道: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三才主宰,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只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奉祀: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福建和台湾省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也.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的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称“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称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关于元始天尊的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出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帝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天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世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光,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第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道教百科名片道教标志——太极八卦图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广泛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精华思想内容。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风民俗、伦理道德、思维习惯、民间信仰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目录展开展开道教定义、教理教义和核心概念是道教的基础。 所谓道教,是中国上古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纳入多源的巫史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柱,并囊括易学、儒家、墨家、道家、中医、阴阳、神仙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修炼思想、功夫境界、信仰成分和伦理观念,在度世救人、长生成仙进而追求体道和真的总目标下神学化、方术化为多层次的宗教体系。[1]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道教发端萌芽于上古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年)祭祀天帝,正式创建于东汉中后期祖天师张陵(34年—156年)立教,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祖。道教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道教源远流长,起源于上古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自发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道教在起源上有它的特殊性,它不是由某个教主在短时间内创建的,而是从发源、萌芽到正式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衍化酝酿过程。第二,道教是秦汉道家黄老之学的神学化和方术化,融鬼神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于一炉,鬼神崇拜决定了道教的神祗系统和斋醮科仪,方仙信仰决定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和炼丹方术,黄老学说决定了道教的宗教哲学和教理教义。[3]第三,道教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将中国易、儒、道、墨、医、阴阳多种文化要素都杂取博收进自己的大葫芦中,同时也借鉴了印度宗教的一些因素。第四,道教的目标是度世救人、长生成仙和合道通神,贵生乐生,因此有着逍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五,道教信仰层次多元化,包括神仙信仰、丹道修真、玄学研究和方术活动,因而体系庞杂、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民间信仰、民间宗教和玄学方术大多可以纳入道教范畴。[4]道教的基本教理可以归纳为五大理论:道神一元论。道为神之源,神以道为本。道和神仙都是道教的核心信仰,尊道与敬神具有一致性。道物依成论。道化生元气,元气生万物。万物之中皆有道,人具有道性,通过修炼能够与道合一。生道合一论。道教贵生、重生、乐生,生命是道的体现。养生可以长生久视,修炼能够得道成仙。道术体用论。道以术为用,术以道为体。道与术相辅相成,二者互含互摄、相须而行,方能得道。道俗圆融论。修道之人应该兼行济世度人和成仙证道,通过炼性炼命,返朴归真,使人性合神性。道教的教理五论之中,道神一元论为根本,道物依成论、生道合一论、道术体用论为依据,道俗圆融论为目标。[5]道教的基本教义可以归纳为:,——道教最高信仰,拜神寻仙——道教神仙崇拜,——道教善恶报应,——道教修炼秘诀,——道教为人品质[6],——道教处世方式,不属天地——道教逍遥精神,——道教伦理道德,——道教民俗风情,——道教核心宗旨[7]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道教创世理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教活动准则天人同构,阴阳协调,形神共养,统筹兼顾——道教养生原理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道教成仙途径:道:炁:阴、阳:精、气、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水、木、火、土:上、下、东、南、西、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乾、坤、艮、兑、震、巽、坎、离: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8]《》 《》 《》 《》 《》 《》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 、《》、 《》(《》)《》 、《》 、《》《》(《》)、 《》、(《心印妙经》)《》 、《》 等等。道教劝善三圣经: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现存之《道藏》是由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及其弟奉诏主持编修。英宗九年又诏通妙真人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鬼神信仰、方仙信仰和黄老道家。上古时代,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黄帝时期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时期,燕齐和荆楚等地出现了宣扬长生成仙的方士,尊奉黄帝和老子为得道成仙的神仙祖师,提出寻求仙人仙境和不死仙药的主张,并实践导引吐纳、炼丹服药等修炼方术,形成了方仙道。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道教便以“道”为基点建立神学理论体系;道家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道教继承发扬。道家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的得道成仙思想成为道教核心信仰。战国中期的齐国出现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学派,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罢黜百家”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理论。道教的产生还有四大重要源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学理论和阴阳学说。孔子、孟子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被道教吸收,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被道教承袭;《易经》被道士当做基本经典来研究应用,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邹衍创造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成为道教理论、修炼法术的重要来源。[9]促使道教产生的历史条件有:深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两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统治黑暗腐朽,民众深陷苦难之中,祈求神灵拯救自己;汉朝统治思想的宗教化,神仙方术、宗天神学、谶纬神学被帝王推崇而广泛流行;印度宗教的启示和借鉴,佛教传入中国成为道教产生的催化剂。[10]东汉时期三大道教经典的出现,是道教信仰和道教理论形成的标志。《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养生炼丹术;张陵的《老子想尔注》提出道气长存、大道至威,主旨是佐国辅命、养育群生。东汉中后期两大道教派别的建立,是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顺帝时期,张陵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建立五斗米道(天师道),奉《老子》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道术。张陵在巴蜀建立了二十四治教区,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灵帝时期,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崇奉中皇太乙,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11]魏晋时期,对农民利用道教起义有了认识的统治者对道教采取利用和抑制并行的政策,使其分化为士族道教和民间道教。葛洪将道教神仙方术和儒家纲常名教相结合,构建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为上层士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庄玄学盛行,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364年,杨羲声言南岳夫人授予上清真经,创立上清派;同时期,葛巢甫创建灵宝派,以传授洞玄灵宝部经而得名。民间仍然传播着通俗的道教,巴蜀地区五斗米道继续发展,李特、李雄领导的流民起义得到天师道首领范长生的支持;江南地区流行帛家道、李家道和杜子恭的天师道,399年爆发了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起义。北魏太武帝时期,寇谦之以儒家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南朝宋文帝时期,陆静修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朝道教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南朝梁时期,陶弘景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12]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规定“道大佛小”,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玄宗推动道教发展到全盛,并编纂了历史上首部道藏《开元道藏》。盛唐高道辈出,孙思邈的《千金方》推动了医药学的发展,成玄英、李荣和王玄览的重玄学说发展了道教理论建设,司马承祯的《坐忘论》、《天隐子》提出的修炼方法成为内丹学先驱,道教学者对道教教义、修炼、斋醮及科学技术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此时的道派在理论教义和法术科仪上相互融合,以茅山宗和楼观道最为兴盛。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最为突出,他们在尊崇道教的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此时一些道教学者为维护道教信仰而不懈努力,杜光庭对老学研究、神仙学说作了总结,修订完善了斋醮科仪;钟离权和吕洞宾的《钟吕传道集》促进了内丹学说的兴起;唐朝道士的炼丹实践积累了大量化学知识,成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北宋统治者继承了唐朝崇奉道教的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为此奠定了基础。宋真宗和宋徽宗掀起了两次崇道热潮,编修道藏,大建宫观,册封神仙。北宋时期符箓道法兴盛,最有影响力的是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箓,高道众多的茅山宗实力最强盛,龙虎宗张天师与统治者联系日益加强。内丹学经过陈抟、张伯端等人的发扬而流行,陈抟在易学、黄老、内丹三方面都颇有建树,张伯端的《悟真篇》是修炼术上一部承先启后的重要经典。[13]南宋统治者对待道教的态度与北宋基本一致,诸帝为延续国祚而祠祀神仙,崇道最甚的宋理宗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张继先创造的“正一雷法”使龙虎宗表现出新活力,成为官方指定的符箓道派首领,除了传统的三山符箓,还衍生出了王文卿的神霄派、雷时中的天心派、黄舜申的清微派、宁全真的东华派和何真公的净明道等新道派。白玉蟾发展了内丹修炼,创立了先命后性、性命双修的金丹南宗。北方地区,不愿与金朝统治者合作的汉族士人在山东、河北建立了三大新道派。萧抱珍创立的太一道由天师道符箓演变而来,刘德仁创立的真大道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钟吕二人的内丹思想,并以合一三教、“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特点。元朝前期,邱处机西游中亚机遇成吉思汗,获得宠信而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尹志平、李志长相继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期,道门兴旺,宫观遍地。但在年的两次佛、道辩论中,全真道两次败北,遭受沉重打击,由盛而衰。元朝统一全国后,全真道南下传教,并与金丹南宗交流。两派有着共同的内丹理论渊源,陈致虚提出的“五祖七真”传承系统被认可后,元惠宗时全真道和金丹南宗正式合并为一。真大道也融入全真道。1277年,元世祖授予张宗演天师头衔和统领江南道教的权力,龙虎宗成为南方道教的核心,并形成了一个支派——玄教。茅山宗、太一道、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等符箓道派继续发展,宣扬“忠孝净明”的净明道也在江西流行。新旧符箓道派教义和法术都很接近,有着合流归一的理论基础,1304年元成宗敕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标志着正一道的正式形成。[14]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数量极多的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张三丰及其武当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382年,朱元璋设立道录司总理全国道教,分全真、正一两种分别管理,标志着道教由官方正式划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派别。明朝皇帝不重视全真道,却使其潜心自守内炼。隐仙张三丰强调三教归一,提出了筑基修性、还丹修命的内丹学。擅长斋醮祈禳、符箓法术的正一道在官方和民间都十分盛行,张天师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张宇初申明道统源流、整顿不良道风,竭力将内丹与符箓统为一体。明朝道教最大的特点是世俗化和民间化。陆西星、伍守阳发展了内丹学说,使丹道修炼走向民间。罗梦鸿融通佛道创立罗祖教(无为教),提出“无生老母,真空家乡”,受其影响的各种民间宗教雨后春笋般出现。民间宗教最初基本上由道教演化而来,道教思想教义、神仙谱系、丹道法术为其吸收。道教对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末四大高僧都有很大影响,儒者林兆恩借鉴道教创立了三一教(夏教)。在文艺领域,出现了以神仙鬼怪为主题的神魔小说,也有一大批以神仙人物为题材的戏曲问世。明朝道教的神仙信仰、伦理道德、科仪方术深入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供奉老君、玉帝、真武、三官、文昌、关帝、娘娘、城隍、土地等神仙的宫观祠庙星罗棋布于城镇街巷、乡村田野。[15]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的宗教,将正一真人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道教限制不断加强。鸦片战争后,国家落后衰弱,西方思潮入侵,道教更是江河日下。清朝正一道地位很低,娄近垣是清朝正一道中唯一能以著述流传后世者。王常月提出了“戒行精严”的修道思想,促进了“龙门中兴”,促使全真道复苏。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成绩斐然,有闵一得、刘一明、李西月、李西月等学者。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真人封号和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又沉重打击了神仙信仰,道教衰落得无以复加。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道教学者是陈撄宁,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仙学”理论,意在促进道教与时俱进。[16]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和正一道“授箓”仪典恢复,宫观得到恢复和新建,道教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获重获了新生。[17]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妈祖;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18]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大量数不胜数的民间信仰祠庙。[19]道教在明朝时期正式传入台湾。日占时期,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供奉佛像才能保全,造成了佛道不分的混杂现象。1949年,张恩溥天师来到台湾,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台湾道教以正一道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使得道教成分复杂,包括天师道、一贯道、轩辕教等教派和妈祖、关帝、王爷等信仰。[20]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21]香港道教在明朝开始活跃。1961年成立的道教联合会,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供奉的神灵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吕祖、妈祖、观音。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22]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加强与大陆、港台道教界的交流,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23]道教对少数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和中南地区。道教在少数民族中,多不建宫观、不做职业道士,而是采取将道教信仰与本民族信仰相结合的形式。根据民族工作者统计,我国的少数民族中,信仰道教为主的有壮、瑶、白、苗、彝、羌、黎、土家、布依、纳西等二十余个,信众超过1000万人。[24]道教也传入日韩朝、东南亚、欧美等国,在一些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25]【注】若欲详细了解道教史,请阅读词条。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神系纷繁复杂,神祇数量极多。现今道教神仙主要有四大体系:正统道教神系、民间信仰神系、上古神话神系、神魔小说神系。在道教最高规格的罗天大醮仪式中,会恭请3600位神仙。[26]下面介绍一些正统道教及其民间信仰中名气较大、知名度较高的重要神仙。神魔小说中虚构的神祇暂且不谈。【人气最高的十大神仙】1.:每个人的守护神、吉祥神,深深融入国人的生活、思维之中2.:主管人间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神明,商业金融业的祖师爷、保护神3.:道教海神,平安女神,慈爱之神,航运业保护神,沿海人民心中的“娘妈”4.:道教战神,武财神,忠义的化身,商业、会计业、理发业的祖师爷5.:主管人间福祉、利禄、寿命的三尊吉祥神,纳福、添禄、增寿6.:守卫门户的神明,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7.:饮食之神,掌管家庭祸福,督查人间善恶8.:保护一方水土,佑护五谷丰登,财源滚滚[27]9.:代表最广泛的民间道教信仰的八位神仙10.:道祖道德天尊,教化世人的慈爱天神 是道教的最高神:玉清(盘古),上清,太清()。三清是大道的化身,三位一体。《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清居于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合称三清境。[28]三清是创世神。元始天尊造化天地,灵宝天尊度化万物,道德天尊教化世人。是道教的众神之帝。总领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众生,统御儒、道、释三教和其他诸神仙圣佛,治理宇宙万物。三清和玉帝的关系类似于大股东和总经理,三清是创世神,玉帝是治世神。玉皇大帝也是儒教的最高神——天帝。另外,玉皇大帝还是民间信仰的最高神。玉帝的全称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金阙云宫九穹历御万道无为通明大殿昊天金阙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儒教尊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民间称天、上天、苍天、昊天、皇天、、等。[29]玉皇殿前:,,,是玉皇大帝统治宇宙三界的助手,又称为四辅:、、、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娘娘合称(上、下、东、南、西、北),代表宇宙无限的空间。(众星之母)(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司命星君,司禄星君,延寿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阳明贪狼星君,阴精巨门星君,真人禄存星君,玄冥文曲星君,丹元廉贞星君,北极武曲星君,天关破军星君)星君(计都星君、火德星君、木德星君、太阴星君、土德星君、罗睺星君、太阳星君、金德星君、水德星君)(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三十六七十二(女仙之首),妈祖天后(航海渔船),(泰山女神),送子娘娘(生育子嗣)(轩辕黄帝之师,术数之祖),,,,,,太姥娘娘,(八仙之一),(救产保胎),,,,,,,,,五文昌(文昌帝君,魁星星君,朱衣神君,纯阳帝君,文衡帝君)(酒圣,文圣,医圣,武圣,史圣,书圣,草圣,画圣吴,诗圣,茶圣)(至圣孔子、复圣颜回、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圣人、,天枢上相(,,,)玄天(明朝保护神,武当山主神)(忠义的化身,武圣)(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四大元帅(马、赵、温、关),梅山七圣,五百灵官,诸将,凌烟阁二十四臣,正财神,文财神,武财神,儒商之祖,道商之祖(玄坛真君赵公明和招宝天尊、纳珍天尊、利市仙官、招财使者)钟吕二仙,,,,,,(戏蟾),(偏财神)福禄寿三星,,八仙,门神,麻姑,彭祖,,,(全名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上元一品天官主赐福,中元二品地官主赦罪,下元三品水官主解厄。)圣祖(宇宙之源,鸿钧老祖),圣母(大地之母,承天效法),轩辕(雷部的最高统治者,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上古四方天帝(、、、),,,,(上元一品天官)、(中元二品地官)、(下元三品水官)、(又称东极青华大帝,上保救人类,下超度幽冥,治九幽冥府一切神鬼,是有着“道教观音”、“道教地藏 ”两重神格的大慈尊。),(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转轮王)、、、黑白无常(拘人生魂)(华佗),(孙思邈),(吴夲),()(,,,,,,,,,) 行业神数目过多,不便累述,具体内容请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区域特有神祇:都江堰,温州,茅山,福州,台湾,广西,香港等等。(南华真人、冲虚真人、通玄真人、洞灵真人)王禅老祖,北极真人,紫阳真人,重阳真人,长春真人,三丰真人天师,天师历史上,很多人物为道教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史上十大崇道皇帝】1.嬴政:毕生致力于派遣方士东海寻仙,五次大规模东巡求取长生仙药。2.刘彻:封禅五岳,大量重用神仙方士,效法秦始皇大搞祀神求仙活动。3.李世民:实行道家无为治国政策,晚年热衷长生方术,喜好服食丹药。4.李治:册封大圣祖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尊奉《道德经》为上经。5.李隆基:掀起老君崇拜热潮,规定玄学道举制度,编纂《开元道藏》。6.赵恒:尊奉赵公明为圣祖,热衷天书祥瑞,册封泰山大帝、碧霞元君。7.赵佶:自号“道君皇帝”,加封玉皇大帝,首开册封关公、妈祖先河。8.赵昀:敕命张天师为江南道教统领,积极推广劝善书《太上感应篇》。9.朱棣:自诩为玄天真武大帝化身,推崇张三丰,建设宫观大兴武当山。10.朱厚熜: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徒方士,热爱斋醮乩仙,迷恋丹药方术。[30],,,,,禹帝,,,,,,,,庚桑子,,,,,,,,,,,,,,,,,,,,,,,,,茅固,茅衷,,,,,,,,,,,,,,,帛和,,,,,,,,,,,葛巢甫,,,,,,,,,,,,,,,,,,,,,,,,,,,,,,薛幽栖,,,,,,,,,,,,,,,,,,,,,,,,,,,,,,张虚白,,,,,,,,,,,,,,,,,,,,,,,,,,,,,,,,,,,,,,,,,,,,闵一德,,,,,,,[31]【注】道教未正式成立之前的先秦、秦汉人物中有些不属于道家、神仙家,但他们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也被奉为道教神仙,故列入其中。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元以后为,和等的总称。宋三年(1239(年)),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提举三山(、、)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标志。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以《》(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南宋初年期间由于陕西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主要是)所创立的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婚娶。(全真道南宗人士不提倡出家。)全真派道士满发,戴。历史上,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经典派()、(正一道)、(金丹派)、五类。道教派别结构(3张)按地区分有、、、、、、、、、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庄子休)、正阳派(钟离汉)、(吕洞宾)、海蟾派()、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紫阳派()、伍柳派(伍冲虚、)、重阳派()、派()、金山派()、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太上老君)、(太乙天尊)、(谭处瑞)、()、金辉派()、(张虚静)、()、派()、玄武派()、()、云阳派()、虚无派()、(何仙姑)、金丹派()、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王重阳)、(()、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张三丰)、先天派、、象界(马呈)等。 历史上还有:五大宗之分法——正一宗(张道陵)、(吕纯阳)、(王重阳)、真大宗()、太一宗(黄洞一);四大派的分法——天师道、、灵宝道、清微道还有八派的分法——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中国道教协会是中国道教徒联合的爱国宗教团体和教务组织,会址设于北京白云观,成立于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本部机关部门有办公室、道教教务处、对外联络处、研究室(道教文化研究所)、中国道教学院、《中国道教》编辑部、服务部等。其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道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兴办道教事业,弘扬道教教义,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传扬道教文化,发扬优良传统,促进道教与相适应;积极参加、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道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道术一词,源出《.天下篇》,与“方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以下只讲经典科教。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大概解释如下: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发展的需要。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所谓“卜”,它包括、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占卜——所谓占卜,是以《》为理论依据,结合、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选吉——主要著作以《》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测局——主要著作以《》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变化规律的术数学。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不一而足。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天人合一,替天行正道的崇高目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道教行礼手势:很多电影电视里面是误导的,其实道士在行礼时、居士在道观拜神时不能行合十,而应该行作揖礼。具体手势如图: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 行此礼,表示恭敬。道教的节日很多,凡诸天上帝、尊神圣诞、得道之日,均作为道教节日举行斋醮法会庆贺。主要节日有:1.三清节。三清为道教最高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大清道德天尊,其诞辰分别是冬至日、夏至日、二月十五。2.三元节。上元节为正月十五;中元节为七月十五;下元节为十月十五,祀天、地、水官。后第四代天师张盛每逢下元节在龙虎山开坛授箓,从此开科范为常。3.诸神圣诞。玉皇大帝圣诞(正月初九);祖天师张道陵圣诞(正月十五);邱祖圣诞(正月十九);勾陈大帝圣诞(二月初一);文昌帝君圣诞(二月初三);王母娘娘圣诞、真武大帝圣诞(三月初三);财神赵公明圣诞(三月十五);吕祖圣诞(四月十四);关圣帝君圣诞(六月廿四);斗姆元君圣诞(九月初九);妈祖圣诞(三月廿三);许真君圣诞(八月初一)等。4.其他节日:天腊之辰(正月初一);地腊之辰(五月初五);观世音成道日(六月十九);道德腊之辰(七月初七);祖天师飞升(九月初九)等。[32]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斋”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全真派道士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都是在持斋以奉道。“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33]道教的神仙境界主要分为六种,三十六天、神山仙岛、洞天福地是神仙的居所,名山大川、幽冥地府、人间宫观是仙境的延伸。三十六天从上到下依次为:::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平育贾奕天、龙变梵度天、玉隆腾胜天、无上常融天无色界四天:秀乐禁上天、翰宠妙成天、渊通元洞天、皓庭霄度天:无极昙誓天、上揲阮乐天、无思江由天、太黄翁重天、始黄孝芒天、显定极风天、太安皇崖天、元载孔升天、太焕极瑶天、玄明恭庆天、观明端靖天、虚明堂曜天、竺落皇笳天、耀明宗飘天、玄明恭华天、赤明和阳天、太极濛翳天、虚无越衡天欲界六天:七曜摩夷天、元明文举天、玄胎平育天、清明何童天、太明玉完天、太皇黄曾天[34]:位于西极大陆,有万里之广,一万一千里之高,上有不死树、不死水、凉风山、悬圃山,进入天阙即可成为神仙。蓬莱三神山:位于东极大海,包括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岛,秦皇汉武曾经蓬莱寻仙。大小方诸山:位于南极大海,包括大方诸岛、小方诸岛和东华山,大方诸岛上有不死甘泉水;东华山是东王公治所。:位于遥远大海,十洲是东海祖洲、瀛洲、生洲,南海炎洲、长洲,西海流洲、凤麟洲、聚窟洲,北海玄洲、元洲;三岛是东海方丈岛、蓬丘岛和西北海昆仑岛。[35]洞天,指山中有洞室通达天界,贯通诸山;福地,指得福之地,居住于此能够受福度世、修成地仙。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依次为: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罗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苍山洞。为上仙所统治,依次为:霍桐山洞、东岳太山洞、南岳衡山洞、西岳华山洞、北岳常山洞、中岳嵩山洞、峨眉山洞、庐山洞、四明山洞、会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沩山洞、潜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华盖山洞、盖竹山洞、都峤山洞、白石山洞、句漏山洞、九疑山洞、洞阳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钟山洞、良常山洞、紫盖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华山洞。为真人所统治,依次为:地肺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山、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36]名山大川吸取天地灵气,是修炼的绝佳场所。道教发源地:大邑鹤鸣山符箓三山: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江西阁皂山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东北道教名山:黑龙江松峰山,辽宁千山华北道教名山:北京圣莲山,北京妙峰山,北京丫髻山,山西绵山,山西北武当山,河北张果老山西北道教名山:陕西终南山,佳县白云山,甘肃崆峒山,新疆天山,新疆昆仑山华东道教名山:苏州穹窿山,杭州玉皇山,山东崂山,山东昆嵛山,江西庐山,上饶三清山,安徽黄山,安徽天柱山,淮南八公山,台州天台山,绍兴会稽山,温州雁荡山,福建武夷山,泉州清源山,台湾阿里山中南道教名山:河南王屋山,洛阳老君山,广东罗浮山,襄阳真武山,咸宁九宫山,长阳中武当山,英山南武当山,湖南五雷山,海南文笔峰西南道教名山:新津老君山,宜宾真武山,大理巍宝山,腾冲云峰山[37]人间的宫观是神仙的象征性住所,是向神灵祈祷的地方,道教活动场所主要称谓有宫、观、庙,还有院、殿、祠、堂、坛、馆、庵、阁、洞、府等称谓。[38]道派祖庭:北京白云观、芮城永乐宫、户县重阳宫——全真道祖庭;龙虎山天师府——正一道祖庭;句容茅山道院——上清派祖庭;阁皂山万寿崇真宫——灵宝派祖庭;天台山桐柏宫——金丹南宗祖庭;西山万寿宫——净明道祖庭;子午谷金仙观——韩国道教祖庭神仙祖庙:鹿邑太清宫、涡阳天静宫——太上老君祖庙;天山天池西王母祖庙——王母娘娘祖庙;武当山太和宫——真武大帝祖庙;梓潼七曲山大庙——文昌帝君祖庙解州关帝庙——关圣帝君祖庙;泰山碧霞祠——碧霞元君祖庙;泰山岱庙——东岳大帝祖庙;湄州妈祖庙——天后娘娘祖庙;白礁慈济宫——保生大帝祖庙;华北名观:北京东岳庙,金融街吕祖宫,地安门火神庙,天津天后宫,唐山玉清观,曲阳北岳庙,鹿泉十方院,承德魁星楼,恒山北岳庙,绵山大罗宫,万荣后土祠,北武当山道观,呼和浩特太清宫东北名观: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吉林玄帝观,松峰山海云观西北名观:周至楼观台,西安八仙宫,西安都城隍庙,华山玉泉院,华阴西岳庙,宝鸡金台观,佳县白云观,留坝张良庙,紫阳真人宫,兰州白云观,天水太昊宫,天水玉泉观,崆峒山太和宫,西宁土楼观华东名观:泰山王母池,崂山太清宫,崂山上清宫,昆嵛山神清观,烟台蓬莱阁,上海城隍庙,上海白云观,浦东钦赐仰殿,苏州玄妙观,穹窿山上真观,太仓天妃宫,周庄澄虚道院,无锡三山道院,镇江润州道院,金坛乾元观,常州白龙观,扬州琼花观,丰县天师观,杭州抱朴道院,玉皇山福星观,乌镇修真观,会稽山禹庙,新昌重阳宫,慈城清道观,金华黄大仙祖宫,天台山紫阳宫,雁荡山仙姑洞,合肥城隍庙,涂山禹王宫,齐云山太素宫,南昌万寿宫,庐山仙人洞,龙虎山大上清宫,龙虎山正一观,三清山三清宫,葛仙山葛仙祠中南名观:嵩山中岳庙,鹿邑明道宫,淮阴太昊陵,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开封延庆观,武汉长春观,武当山紫霄宫,九宫山瑞庆宫,衡山南岳大庙,张家界紫霞观,广州三元宫,广州纯阳观,广州黄大仙祠,增城何仙姑家庙,花都圆玄道观,佛山祖庙,南海庆云洞,惠州西湖元妙观,罗浮山黄龙观,文笔峰玉蟾宫[37]西南名观:重庆老君洞,成都青羊宫,鹤鸣山道观,都江堰二王庙,青城山天师洞,青城山建福宫,三台云台观,贵阳仙人洞,昆明太和宫,巍宝山土主庙,腾冲云峰山道观[39]海外名观:台北木栅指南宫,台北行天宫,鹿港天后宫,香港黄大仙祠,蓬瀛仙馆,澳门妈祖阁庙,新加坡顺天宫,马来西亚柔佛古庙,越南河内真武观,日本横滨天后宫,美国纽约天后宫,加拿大多伦多蓬莱阁,西班牙巴塞罗那清净宫,澳大利亚纽省青松观幽冥地府是鬼的世界,需要神仙监管,所以地狱是特殊的仙境。幽冥地府主要包括:泰山地狱:东岳大帝主管,位于东岳泰山之下,是收容一般鬼魂的地狱,进行罪行审查。酆都地狱:酆都大帝主管,位于罗酆山六天宫,是管理和考校鬼魂的总部。:即十殿阎王管理的地狱分部,主要位于海底。[40]道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战争、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民俗节日、民族心理、思维习惯、民间信仰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甚至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第一 ,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如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筌,五代十国时的杜光庭、谭峭,宋代的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元代的俞琰、杜道坚、张雨、雷思齐,明代的张宇初、赵宜真、陆西星,清代的王常月、李西月,当代的陈撄宁等等,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 ,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也有非常深刻而突出的影响。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第三 ,从科学技术的领域来看,道教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道教为了实现其长生成仙的理想,从其开创时起,便十分重视修炼方术,试图通过各种方术,来达到它所追求的目标,在中国科学技术的有关领域积累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材料,这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丹鼎派的道士们,为了企图炼制出长生不死之药,积极从事炼丹活动,对各种丹术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在这方面,他们所留下的著作甚多,在这些资料里,虽然科学思想与神仙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但其中合理的菁华是绝不能否认的。而且正是这种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它是近代实验化学的前驱。第四 ,从政治领域来看,道教的社会影响更为广泛。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上层统治者常常利用道教为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服务,因而长期以来,道教均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扶植。不少道教徒直接参与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治斗争,为他们彼此之间的争权夺位出谋划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的道教徒虽“身在山林而心存巍阙”,甚至还有“山中宰相”之称,有的以“终南”为仕途之捷径,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出入宫廷,辅佐王政,道教遂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支柱之一。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并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武器。第五 ,从道德伦理的领域来看,道教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突出。道教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的宗教,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包括功过格等,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当时的社会来说是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诸方面,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它的各种劝善书,在社会上流传很广,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士大夫也对它赞不绝口,为之作注者难计其数,其影响不可低估。第六 ,从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这些领域来看,道教在这些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例如,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的最终目的,这种人生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道教徒尊道重道和唯道是求的传统,历史上许多道教徒为了得道求道,自觉抛弃人世间的一切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甘于恬淡素朴的生活,安贫乐道,刻苦磨炼,主动忍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形式,长期传播于社会,对形成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起了重大作用。第七 ,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方面来看,道家和道教文化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我们大家都承认自己是黄帝子孙,这个思想的渊源,就和道家与道教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广大同胞和海外侨胞不分男女老少,莫不以自己同是道教始祖黄帝子孙而彼此心心相印,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以黄帝为祖宗,这是家喻户晓的事。这个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血浓于水”的这种民族感情比什么都珍贵,它是我们几千年来战胜一切困难、越过无数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武器,在今天仍然显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除以上所讲七个领域之外 ,道教对民间的风俗习俗和民间信仰,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崇拜三官、灶神、城隍神、土地神、财神、雷神、八仙、妈祖等,都和道教有密切关系。[41]民俗节日,民间信仰,财神供奉,妈祖崇拜,仙侠游戏,神话影视,古典音乐中医养生,武术气功,风水堪舆,太极拳剑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的阴阳学说提出了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天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