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果壳网的产品评价怎么写「在行」?

产品定位:知乎用户kingston007在关于在行的分析中对在行的产品定位如下,我认为是非常不错的。在行在第四象限。而知乎与百度知道集中在第三象限。在这个象限坐标下,可以再次分辨出教育平台与咨询平台的分野。教育平台解决的是专业性的问题,追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专业技能的传授,追求的是深度,专业性较高。而咨询性平台则是面向宏观的解决方案,传授的是方法论。对被咨询者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上,也有对个人魅力和综合素质上的要求。
1.
目标用户: 已经工作但最目前所做的工作感到困惑的职场人士寻求职业规划者工作稳定,学业稳定希望寻求生活品质的人士求着生活健康指导的人士寻求金融理财建议的人士可以看到如果要总结这些人群,一定有如下特征:小康以上,中产未满。认真工作,对人生有追求,不满足于现状。热爱生活,追求品质。如果再给这些人群画像,应该是这样的穿纽巴伦,北脸。做地铁,有时Uber。用mac或thinkPad。
逛宜家,喝咖啡。互联网或相关新兴产业公司工作,家住回龙观。
2.
满足用户的核心价值满足上述人士的在当下工作之外的两大延展需求。如何在职场更上一层楼如果让生活更美好
商业模式
1.
盈利能力现阶段在行尚无产品的盈利模式。就收费方式而言,官方话语为:“代收代付”。站方不收取手续费。未来的变现方式猜想:淘宝式的竞价排名?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一是就目前而言,在行行家的综合素质非常之高,收取的咨询费用远低于市场正常价格,处于卖方市场;二是咨询不同于买卖商品,竞价排名折损的不仅是产品公正度,更是对自身价值的自贬;三是以姬十三君如此高逼格的产品作风,竞价排名实在有失风度。 买家竞拍在行时间笔者认为可能性较大的一种盈利方式。在卖方市场中,产品价格的提升不可避免,站方可以成为一个较为公平的拍卖平台,攫取中间利润。广告高端招聘平台从目前产品实践中,学员与行家同行业的可能性颇高,成为一个高端的招聘平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市场环境(竞争对手)
1.
8点后 (欢迎!
8点后)8点后是一个和行家从产品形态到产品定位都十分相似的一个产品,其与行家的不同在:
交流的方式是在线视频,与线下约谈相比。优点: 克服了地理的阻隔,便于建立不同城市之间的连接减少了线下约谈的客套环节,可尽快的直奔主体更加符合互联网边际成本为零的规律,在为在适当的时候试水1对多的约谈方式铺平了道路缺点:面对面的连接可以建立除却生意以外的弱熟人关系,可为行家提供:1,自己的社交圈子 2,招聘人才的军团。
为用户提供:1,结识牛人的机会;2,一次求职的机会。
眼睛对眼睛的聊天有着更强的责任感,产品质量更加优秀站在了产品的鄙视食物链的顶端,用户有着更多的优越感。产品形态多元,除了线下约谈外,还做了秒答app,和博客。当然博客目前只是站方日志性质的一个初级产品。非常有想法的一点是,8点后在“私人导师”入驻的时候会要求领英账号,笔者认为这是很棒的想法,大大有利于对行家的品质控制对行家的介绍明显要详细于在行,原因一是8点后网站上的“私人导师”明显在名气上要小于在行软件,二是其“私人导师”相较于行家做的也是较为专业的技能,详细的描述有利于说服用户。
2.
跟谁学网站创始人为新东方元老陈向东,继承了新东方培训机构的基因。跟谁学是一个面向第二象限的教育类平台。在网站设计与产品服务方面与在行有着较大的不同。产品的目标用户是对各项专业技能有现实需求的人群(学生为主体)产品的实现方式:在线视频或者上门家教产品的付款方式:预付款产品的品控:站方遴选与用户评价产品倾向于对专业技能的培训,产品的标准化是一个关乎生命线的问题,目前站方通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站稳了c2c家教市场的第一梯队。产品的思考:教育的c2c平台能否与装配了互联网基因的教育公司相竞争还是一个未知数,在互联网+教育的产业中,归根到底是教育更重要,而对产品品控的能力将决定市场的最终形态。
产品体验
1.
信息架构在行的安卓版符合Android Design的交互逻辑,对于Android用户,学习成本很小。
2.
申请流程笔者尚未通过一次完整的申请流程,此处挖坑,以后再填。
在行的挑战
1.
约见地点的问题从目前收到的用户反馈来看,约见地点成为了一个十分繁琐的环节。网站邮件式的地点交互方式使这件事情变得异常繁琐,平台以减少信息交流成本为根本,而在这个地方增加了成本。久而久之,平台的公信力,特别是用户心目中的易用性评分回很低。
2.
定价问题目前来看,在行家的推广期,每位行家的定价较真实市场价格是偏低的,在这种方法市场下,对于前期入驻的行家尤其是那些以帮忙的心态入驻的行家影响不大,但随着市场的扩大,供需不平衡的现状将会鼓励行家用网站积攒人气,然后绕开站方建立自己的社交圈这种伤害站方繁荣的事情。
3.
行家的资质审查对于每个平台类咨询实体,都会面临的一个相似问题,在平台做大后,如何把控咨询内容的品质?就行家目前来看,其核心业务互联网与创业板块的明星行家或以积攒人气,或以帮姬十三忙,或以招人为目的入驻。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例如,当产品推广到全国各个城市,如何保证所有申请行家的候选人具有行家的素质?相信在行团队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目前我可以总结到在行团队质量控制的方法 定期组织行家的聚会,一来留住优质行家资源,二来甄别水货行家。将初期产品推广定位在北京这个相对知根知底的城市 初期产品重点分布在互联网和生物科学,较为容易量化的几个行业个人对在行行家质量控制的一个建议对行家的引入邀请码制度,并在行家的自我介绍上写上是哪位行家的引荐。这制度类似与我国唐朝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将引荐者的个人信誉与被引荐者的行家素质联系起来,易于站方追踪,用户也容易放心
旁观的说做事的,开头必须要大大的赞团队,佩服,然后才敢斗胆抛几点出来讨论:1. 轻到如此,60s能说完的,是否还算「知识」,值乎也有这个问题,很像微博、朋友圈的变形(或者说一种插件),毕竟,从松鼠会、果壳、MOOC、在行来看,应该「初心」还是在知识相关的领域的;2.
产品设计非常精巧,迭代把控也非常值得学习,这点很多人都说了,「提问者」终于实现了我们很多人儿时的梦想——全中国每个人都给我一块钱,我就发财了……还可以想个办法调动起「偷听者」的传播动力,可以借鉴传销的模型;3.
运营方面,势能强大,基本不会出现「在行」当时被上百家抄袭的局面了,大家应该都会认为没得抄了吧,这两天,出现的V越来越大了,搞不定这些大V,白搭;4. 但分答流量中心化分配的机制,使得没法自己诞生新的V,没法「源源不断的制造新网红」,作为一个平台,总是感觉缺一口气,这一点倒是知乎一直领先;5. 目前在一个分叉口上,要流量,肯定娱乐化更容易,而且这个产品形态也是娱乐化的,所以这是一条更顺的路,但会不会违背「初心」?哎,又提到这个俗词……本来和「知乎」为了知识女神正在决斗,忽然发现旁边有个更漂亮的,可是,自己已经说了多少年知识女神是这辈子的真爱了,咋个办咋个办,就这个感觉;6. 要和母体脱离运营才走得好,气质如果顺其自然,直观的感觉会渐行渐远,想在一个分答里同时容纳各种气质的大V,不是不可以,但太难了;7. 也许可以走这个路:工具化,类似当年discuzz做的事情,论坛工具,把分答这种形式给做成底层工具,让各种专业圈子、甚至网红个人,都简单部署一个垂直化的分答,以实现数据、运营、氛围的隔离;8. 可以关联其他几类产品,想想他们的关联性:微博,加V、关注;直播;奇葩说;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一个不只颜值,而是真正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网红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从发掘、造星,到流量分发,到变现;最后,结合分答的母体,最后说一句:寺庙里出了个撩妹高手,总觉得怪怪的……============最后的最后,还有问题可以去分答问我(搜:苏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评价怎么写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