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雨和雪在高空形成的条件是雨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雪呢?应该怎么理解呢?

洪兰江:
各位媒体朋友,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12月份新闻发布会。首先介绍一下参加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
国家气候中心天气预报室正研级高工王秀文;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服务室正研级高工艾婉秀。
今天发布会的内容主要有两项:
第一项,11月份全国天气气候的特征、国内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的回顾以及未来10天天气展望。
第二项,介绍201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侯选事件和评选活动的主要安排。
下面请陈振林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2013-12-03 14:38:40
陈振林:
1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22.5毫米,较常年同期(18.8毫米)偏多19.7%。从空间分布上看,黑龙江大部、吉林大部、辽宁东部、新疆西部及中部局部、青海大部、甘肃中南部、山东东部、河南北部、湖南东南部、江西中部、福建、广东西南部及东部、广西、海南等地降水偏多5成~2倍,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除上述地区外,全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新疆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河北大部、北京、天津、西藏大部、四川南部、云南、安徽中东部、江苏中南部等地偏少5~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
11月,东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32.2毫米,较常年同期(13.5毫米)偏多139%,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20.7毫米,较常年同期(50.8毫米)偏多138%,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多。
11月,海南、广西等省(区)共7站发生极端日降水量事件 ,其中广西扶绥(197.6毫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2013-12-03 14:39:05
陈振林:
11月,我国平均气温3.6℃,较常年同期(2.9℃)偏高0.7℃。从空间分看,总体呈现“西北冷 东北暖”分布,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大部、北京、天津、及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偏高1~4℃,黑龙江西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偏高4~6℃ ;新疆西南部、青海局部气温偏低1~2℃,局部2 ℃以上。11月,东北平均气温-1.4℃,较常年同期(-3.8℃)偏高2.4℃,为1991年来第2高值,仅次于2004年。
11月,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和青海等省共21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 ,其中河南修武(11.2?C),辽宁义县(14.7?C)两站日降温突破历史极值。
2013-12-03 14:41:48
陈振林:
11月国内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东北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强降雪。
11月下半月,东北地区出现两次暴雪、大暴雪天气过程。11月16-20日,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中东部和辽宁北部出现降雪或雨夹雪天气。上述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40毫米,黑龙江东部、吉林东部等地40~50毫米,吉林汪清(72.2毫米),黑龙江尚志(66.4毫米)、双鸭山(65.0毫米)等地超过60毫米;吉林扶余、通化、汪清、图们及黑龙江尚志等地的日降水量突破11月日降水量历史记录。11月24-26日,东北地区再次出现明显降雪过程,其中中东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30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黑龙江双鸭山(60.4毫米);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宝清、佳木斯、绥滨、勃利、七台河、富锦、通河、同江、桦川、方正、嘉荫、桦南及吉林和龙等地的日降水量突破11月日降水量历史记录。
据统计,11月16-30日,黑龙江、吉林两省平均降水量为31.5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两省有16站最大积雪深度居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位,有49站最大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其中黑龙江双鸭山(67.7厘米)、桦南(65厘米)、尚志(64.5厘米)、集贤(62.6厘米),吉林汪清(65厘米)、北大壶(60.4厘米)等6站超过60厘米。
2013-12-03 14:48:26
陈振林:
2、台风“海燕”影响我国。
11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台风(第30号“海燕”和第31号“杨柳”),接近常年同期(2.3个),其中台风“海燕”影响我国。“海燕”于11月4日08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8日07时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北部沿海登陆;11日05时在越南广宁省沿海登陆;11日09时进入我国广西境内。其主要特点有:
强度大。“海燕”登陆菲律宾前后,最大风速达75米/秒,风力17级以上(最大风力17级,其上限阈值是61.2米/秒),为超强台风。也是新中国建国以来11月份擦过海南的最强台风。
移速快。“海燕”多数时间的移速为每小时30~35公里,经过菲律宾前后移速达到每小时35~40公里,在西沙群岛以南海域移速达每小时40~45公里,个别时段内曾经超过每小时50公里。
路径曲折。“海燕”路径明显北翘,最终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为1949年以来11月份首个登陆越南北部的台风。“海燕”登陆越南后,仍以台风级强度(12级,33米/秒)移入我国广西境内,并东折向广西东部以东地区,为历史少见。
风雨强。受“海燕”影响,10日08时至12日08时,广西中南部、海南大部、广东雷州半岛等地降雨量有100~2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其中海南保亭局地达545毫米、广西博白局地515毫米;与此同时,两广沿海、海南岛及周边海域出现7~9级大风,局地阵风达11~13级。
影响大。据民政部门统计,受“海燕”影响,广西、海南、广东3省(自治区)共有421.2万人受灾,因灾死亡9人,4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28.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40.4亿元。
2013-12-03 14:49:59
陈振林:
3.北方冬麦区及江南大部干旱缓解
11月,北方冬麦区先后出现4次降水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10~50毫米,有效改善了土壤墒情,旱情得到缓解;江南地区出现两次明显降水过程,累计降水量有50~10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100毫米,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多2~5成,部分地区偏多5成以上,江西等地前期的干旱得到明显缓解。
2013-12-03 14:55:30
陈振林:
4.中东部出现雾霾天气
11月,我国中东部出现雾霾天气。华北至江南的大部地区,以及重庆西南部、广东中部、云南西南部等地雾霾日数在5天以上,其中江苏、安徽东部、浙江北部达10~15天,局部地区超过15天。与常年同期相比,江苏、安徽东部、浙江北部、河南中部、天津、河北西南部等地雾霾日数偏多5~10天,其中江苏大部偏多10天以上。
2013-12-03 14:55:51
陈振林:
11月国外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 台风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横扫菲律宾中部地区,造成严重灾害,截至11月29日,“海燕”在菲律宾造成5598人死亡,1759人失踪,近3万人受伤;11月11日,越南北部遭“海燕”袭击,导致至少10人死亡,4人失踪,84人受伤;11月15日,越南中部遭台风“杨柳”袭击,导致36人死亡,9人失踪,8万人无家可归。
2013-12-03 14:56:39
陈振林:
2.暴雨洪涝
11月15-17日,南非连遭暴雨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11月16-19日,沙特频遭大雨和暴雨袭击,造成至少15人死亡,8人失踪。11月18日,意大利西南部岛屿遭洪水袭击,导致17人死亡。11月26日,印度班加罗尔因连降大雨造成房屋倒塌,导致5人死亡。
3.龙卷风
11月17日,美国中西部遭到龙卷风及强风暴袭击,导致8人死亡,约1万人受到影响,经济损失超过10亿美元。
4.暴风雪
11月下旬,美国西部遭暴风雪袭击,致13人死亡。
5.雷电
11月下旬,南非遭遇雷电天气,致9人死亡。
2013-12-03 15:16:04
陈振林:
三是介绍一下11月气象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一)东北地区强降雪不利于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11月,东北地区中东部两次大范围强降雪天气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导致温室大棚内温度降低,采光困难,蔬菜和花卉等生长受到抑制;部分温室和大棚出现膜破或顶塌,甚至整体倾倒,牲畜棚圈被雪压塌,导致棚内作物、幼畜和弱畜受冻。另外,降雪还对东北地区粮食的存储晾晒及运输产生不利影响。
2013-12-03 15:20:49
陈振林:
(二)北方冬麦区大部光温条件较好,旱区降水较及时,利于冬小麦出苗和分蘖。
11月,北方冬麦区降水及时,麦区大部墒情改善,河南、陕西大部、山西大部前期旱情得以缓解,加之麦区光热条件良好,冬小麦长势较好,仅陕西关中东部、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部分无灌溉条件地区存在轻度农业干旱。
2013-12-03 15:21:20
陈振林:
(三)江淮、江汉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冬小麦、油菜苗期生长。
11月,江淮、江汉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日照较充足,墒情适宜,光温水匹配较好,冬小麦播种出苗、油菜移栽顺利,目前苗情较好,均以一、二类苗为主。
2013-12-03 15:21:31
陈振林:
(四)江南、华南大部时段气象条件利晚稻收晒,台风“海燕”致局部农业和渔业受损
江南、华南大部时段日照较充足,农田土壤墒情适宜,利于油菜苗期生长和晚稻成熟收晒。但10-12日,第30号台风“海燕”给江南和华南带来强风暴雨,对晚稻成熟收晒不利,并造成部分地区甘蔗倒伏、果树枝条折断、果实脱落、瓜菜被淹,农业和渔业设施也遭受较大损失。“海燕”带来的有利一面是增加了库塘蓄水,保证了秋冬种用水需求,并及时缓解了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等地的旱情,利于油菜补种和苗情转化升级,目前基本达到齐苗,长势较好。
2013-12-03 15:21:41
陈振林:
(五)西南大部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油菜移栽活棵
西南地区大部光热条件较好,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油菜移栽活棵;仅四川东南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北部部分地区多阴雨天气,日照不足40小时,不利于作物光合积累与生长发育,部分低洼田块土壤过湿,作物根系发育受到一定影响。
2013-12-03 15:22:01
陈振林:
(六)中东部大部出现较强降温,南方部分露地蔬菜和经济林果遭受冻害或寒害
26-29日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较强降温天气过程,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温持续时间较短,温度条件总体利于冬小麦抗寒锻炼和抑制部分麦苗旺长;但江淮大部、江汉北部、江南东部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北部降至5℃以下,部分露地蔬菜、经济林果遭受冻害或寒害。
2013-12-03 15:22:11
陈振林:
四是介绍一下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
未来十天,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12月8日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1-2℃,其中西北、华北、东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幅度在3℃以上。8日后,冷空气势力有所加强,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呈下降趋势。未来10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除东北地区东部、西南部分地区有3-15毫米降水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毫米或无降水。
黄淮江淮等地有雾霾。12月8日前,华北南部、黄淮、江淮及四川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雾霾天气。8日后,上述地区的雾、霾天气减弱或消散。
2013-12-03 15:22:20
陈振林:
主要冷空气天气过程。4-6日,受冷空气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黄淮等地有4-5级偏北风,气温将下降4-6℃;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西南地区东部的部分地区有小雨。8-11日,另一股冷空气将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等地将有6-8℃降温,局部地区降温10℃左右,并伴有5级左右偏北风;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有小到中雪,西南部分地区有小雨;11日前后,东部海区有7-9级偏北风。
2013-12-03 15:22:33
陈振林:
五、关注与建议
(一)气象服务提示
关注冷空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入12月,冬季风将明显加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起伏较大,需防范强寒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公众需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地添衣保暖,预防感冒和心脑血管等疾病。
关注低温雨雪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2月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增多,需防范雪灾对农牧业的危害,以及局地阶段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需防范雾霾天气对交通和健康的影响。12月,中东部地区处于雾霾天气的多发季节。各地需防范因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物增多,对道路交通和人体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农业生产建议
北方设施农业和畜牧业要做好防寒防冻工作。设施农业应及时加固棚架、修补破损棚膜、密封温室墙体裂缝;强降温天气来临前,可采用加盖草苫等防寒物品、温室内加扣小拱棚或张挂保温幕等增温措施,确保棚内作物正常生长;降雪过后要及时扫除积雪;牧区要做好牲畜防寒保暖和饲料储备工作。
北方冬麦区要加强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墒情、苗情偏差的麦田应在昼消夜冻时进行冬灌,浇灌时水量不宜过大,浇后可适当锄划,破除土壤板结;土壤不实和苗情偏旺的麦田,要进行镇压,以控旺、保墒,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南方地区要注意预防冻害和湿渍害。冷空气来临前可采取稻草和薄膜覆盖、熏烟、增施热性磷钾肥等措施防止露地蔬菜、经济林果等遭受冻害;各地要及时清沟理墒,预防湿渍害;苗情偏差田块应合理施肥,促进作物稳健生长。
2013-12-03 15:22:44
洪兰江:
今天发布的第二项主要内容是2013年国内外十大事件的评选。
这项活动可能各位记者朋友也了解,中国气象局几年来每年年底都要开展一项评选活动,今年主要在12月份来进行评选。
为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知识,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中国气象局定于2013年12月举办“2013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投票评选活动。
2013-12-03 15:24:46
陈振林:
国内的16个备选事件是这样的:
1.5次强降雨过程接连袭击四川,都江堰出现百年一遇大暴雨
6月1日至7月11日,四川省共出现5次强降雨过程,平均降水量30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1.1%,为1957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7月7-11日,都江堰幸福镇累计降雨量达1151毫米,相当于当地年均降雨量(1240毫米),为百年一遇。持续强降雨造成四川多地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出现超警以上洪水,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暴雨致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出现1999年以来最大洪涝
持续时间也很长,各个媒体也都持续关注,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7-8月,松花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9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7%,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嫩江流域平均降水量32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6%,为199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暴雨致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干流出现超警洪水,超警幅度一度达2.42米。
2013-12-03 15:26:19
陈振林:
3.夏季1951年来最强高温热浪袭击南方,伏旱损失超四百亿
7-8月,南方的沪浙赣湘渝黔苏鄂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最多。有477站次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为历史同期最多。7月1日至8月21日,南方地区区域平均降水量135.2毫米,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江南及贵州等地伏旱迅速发展;8月15日,干旱面积达最大(71.2万平方公里)。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直接经济损失480多亿元。
4.1月份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空气质量下降
1月,全国出现4次较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7-13日,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雾霾过程,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100米。江苏、北京、浙江、安徽、山东月平均雾霾日数分别为23.9天、14.5天、13.8天、10.4天、7.8天,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站点PM2.5浓度超标日数达到25天以上。石家庄PM2.5浓度高达329微克/立方米,北京海淀区宝联大气成分观测站1月12日的PM2.5日均浓度达到396微克/立方米,为近5年来同期最高值。
2013-12-03 15:26:38
陈振林:
5.今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发威,华南罕见被11个台风“轰炸”
截至11月30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31个台风,较常年(27.4个)偏多3.6个,是继1994年之后台风数量最多的一年。登陆我国的台风达9个,较常年(6.8个)偏多2.2个,9个登陆和2个影响台风共造成17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其中,“尤特”造成广东、湖南、广西、海南等省(区)83人死亡,13人失踪是今年造成死亡失踪人数最多的台风;“天兔”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45米/秒,是今年登陆我国大陆最强台风;“菲特”是造成经济损失最重的台风;“蝴蝶”虽然没有登陆,但影响较大,导致10余艘渔船沉没。
6.2013年“春不入春”,春天来去匆匆
2013年,华北、黄淮、江淮大部入春时间较常年同期偏晚10~20天;春季长度一般有16~45天,较常年偏短20天以上。其中,北京入春偏晚11天,春季长度(31天)较常年偏短22天;天津入春偏晚10天,春季长度(40天)较常年偏短12天;石家庄入春(4月12日)较常年(3月29日)偏晚14天,春季长度(29天)较常年偏短24天。
7.低温和春涝“双碰头”,东北春耕备播受影响
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东北地区多雨雪天气,平均降水量(164.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6.4%,为1952年以来同期最多。去年12月至今年4月,连续5个月气温持续明显偏低,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3.1℃,为1958年以来同期最低。低温、春涝“双碰头”,导致春播延后7~10天。
8. “菲特”台风增雨,浙江余姚成“一片汪洋”
10月7日,23号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42米/秒)。时逢天文大潮,浙江沿海出现50~100厘米的风暴增水,多地超过警戒潮位。余姚平均降雨量达499.9毫米,为百年一遇,强降水将余姚变成了一片汪洋。“菲特”造成经济损失达623.3亿元。
2013-12-03 15:26:45
陈振林:
9.10月罕见雾霾天气导致东北数千所学校停课
10月20-22日,东北出现大范围雾霾,长春、沈阳、哈尔滨出现重度雾霾,大部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局部不足10米。哈尔滨PM2.5高达100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到“严重污染”级别,整个城市沦为“雾城”。东北三省交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城市交通瘫痪,高速路封闭,各大医院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激增2成以上,数千所学校停课。
10.特大暴雨过程袭击辽宁,抚顺上百人死亡失踪
8月15-17日,辽宁省出现区域性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06毫米。抚顺清原县日降水量245毫米,为该站有气象纪录以来最大值。降水造成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或绝收、交通受阻、电力通讯中断等,抚顺市76人死亡、88人失踪。
11.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齐袭南方9省
3月19-20日,华南、江南出现大范围的雷雨大风、冰雹和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共造成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福建、广东等9省(区)25人死亡,150多个县(市、区)受灾,紧急转移安置和救助22.4万人。同时,灾害还造成2600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
12.东北华北前冬持续低温,渤海、黄海海冰面积近25年来最大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12日,东北平均气温为-17.5℃,较常年同期偏低4.0℃,为近45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华北平均气温为-9.3℃,较常年同期偏低2.8℃,为近42年来历史同期最低。持续低温导致渤海、黄海海冰发展迅速。1月12日,渤海海冰面积约2.47万平方公里,达到近25年来同期最大值,为近25年同期平均值的2.5倍。海冰对于水产养殖影响严重,给航运带来了不利影响。
2013-12-03 15:27:02
陈振林:
13.西南地区连续5年出现冬春干旱
2009年以来,西南地区连续5年降水量偏少,连年发生冬春旱。2013年1-2月,西南大部降水量不足30毫米,其中云南中北部等地降水不足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以上,部分地区偏高2~4℃。温度高、雨水少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部分地区达到特旱,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异龙湖西部彻底干涸。
14.11月中旬东北大范围暴雪让哈尔滨长春等地学校纷纷停课
11月16-20日,东北出现了入冬以来首场大范围强降雪。黑龙江、吉林有10站日降水量超过11月历史极大值,黑龙江中东部、吉林中东部积雪深度普遍达10~40厘米,吉林汪清达51厘米、黑龙江尚志达64厘米。强降雪导致东北三省多条高速公路关闭,部分客运车辆停运,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哈尔滨、长春中小学和幼儿园停课。
2013-12-03 15:27:53
陈振林:
15.延安百余处革命遗址在7月份连续暴雨袭击中遭破坏
7月,延安市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是常年同期降水量(109.4毫米)的近4倍;暴雨32站次,为历年同期的8倍。暴雨滑塌造成延安凤凰山、宝塔山、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延安新闻纪念馆、新华社、解放日报等新闻机构旧址和名人故居等百余处文物旧址严重受损。此外,暴雨还引发7819处山坡滑塌,4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0亿元。
16.今年江西持续少雨,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至近10年最小
目前风云3号卫星的监测,从今年8月份和今年的11月份的对比来看,目前已经比常年同期面积偏小32%,十年来最小的。
今年江西降水量135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6%。尤其是7-10月,江西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5成,中北部偏少5~8成。监测显示,鄱阳湖水域面积缩小明显,11月4日鄱阳湖水域面积仅为1375平方公里,比去年同期偏小272平方公里,与历史同期相比偏小32%,是近10年同期最小。11月13日湖口水位仅有7.8米,也是近10年来同期最低水位。
2013-12-03 15:28:15
陈振林:
国外十大天气气候备选事件是这样的:
1.连续大暴雨导致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现120年来最大洪灾
7-8月,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结雅河和布列亚河流域(黑龙江支流)平均降水量达254.5毫米,较常年同期(157.6毫米)偏多62%。连续大暴雨导致俄罗斯远东地区出现了120年来最大的洪灾。受灾最严重的哈巴洛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犹太自治区,累计超过17万人受灾,洪灾造成道路和电力系统被摧毁,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卢布。
2.全球最强台风“海燕” 海啸般洗劫菲律宾
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登陆菲律宾,登陆前后最大风速达75米/秒,超过了风力划分的最大级别17级,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遭遇的最强台风。“海燕”带来的强风巨浪几乎摧毁了从海岸到内陆纵深1公里地带上的所有建筑物,如同发生了一场海啸。截至11月29日,“海燕”已造成5598人遇难,1759人失踪。
3.印度北部6000余人在暴雨接连袭击中死亡失踪
6月15-17日印度北部连降暴雨,北阿坎德省出现连续60小时大雨,省会德哈拉丹24小时雨量达370毫米,创下当地历史纪录。暴雨引发严重洪涝和滑坡及泥石流,近6000人死亡或失踪。7月印度北方邦又连遭暴雨,至少150人死亡,50万人被迫转移。受灾最严重的勒金布尔地区,150个村庄被洪水吞噬。
4.连续暴雨致中欧经历了“世纪洪水”袭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中欧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平均降水量达77.6毫米,较常年同期(35.3毫米)偏多1.2倍,为近34年历史同期最多。连续暴雨使中欧遭遇了“世纪洪水”袭击,多瑙河水位为1954年来历史最高,洪涝灾害共造成16人死亡。
2013-12-03 15:28:25
陈振林:
5.上半年龙卷风掠走美国近百人,3名职业“追风”者随风而去
1月30日,美国南部部分地区遭龙卷风袭击,导致至少2人死亡。2月11日,强龙卷风侵袭密西西比、阿拉巴马等州,造成60余人受伤、200多间房屋被毁。5月14-15日,德克萨斯州遭受了十多次龙卷风,至少6人死亡,超过100人受伤。5月20日,多次龙卷风袭击俄克拉荷马市,91人死亡,大面积街区被夷为平地。5月31日,龙卷风再次吹袭美国俄克拉何马、密苏里等州,造成至少12人死亡,3名职业追风者在此次追踪龙卷风中随风而去。
6.2013年是有现代记录以来第十个最暖年份
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0.85℃。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年。11月13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3年世界气候状况初步报告》,2013年是自1850年有现代记录以来第十个最暖年份。1-9月,大部分陆地区域的气温高于平均值,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比1961-1990年平均值高出0.48℃。其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该国1月7日平均最高气温达40.3℃,南澳大利亚州的蒙巴当天最高气温达49.6℃,创下历史新高。
2013-12-03 15:30:27
陈振林:
7.9月双台风夹击墨西哥,人员伤亡惨重
今年的大西洋飓风季是1982年以来形成飓风数量最少的飓风季,是1950年以来排名第6最不活跃的大西洋飓风季。然而,9月15日,热带风暴“曼纽尔(Manuel)”在墨西哥曼萨尼约市(Manzanillo)附近登陆。9月16日,来自大西洋的飓风“英格丽德(Ingrid)”也在墨西哥同一地区接踵而至。在双热带风暴夹击下,暴雨引发洪灾和泥石流,共有139人死亡,35人受伤,53人失踪,受灾总人数超过120万人。
8.年初4次暴风雪致美国交通瘫痪和几十人伤亡
2月8-9日,美国东北部地区遭遇特大暴雪侵袭,造成至少12人死亡、60余人受伤,5300多架次航班被取消,交通大面积瘫痪,5个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3月6日,暴风雪袭击美国中东部,导致4人遇难、20万户居民断电、1900余航班停飞。3月23日,美国中西部地区遭遇暴风雪,大量航班被迫取消。4月11日,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多州遭暴风雪袭击,至少3人死亡,6万户家庭断电。
2013-12-03 15:30:40
陈振林:
9.北印度洋龙王发威,台风“费林”致印度43人死亡
10月12日,北印度洋超强台风“费林”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登陆,登陆时风力达17级,平均风速超过200公里/小时。台风带来强降雨,近100万人转移避险,创疏散人数纪录。“费林”造成43人死亡,60万人无家可归,1200万人受灾,约30万间房屋被毁,超过50万公顷农田被摧毁,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
10.夏季高温炙烤北半球,多地最高气温屡破纪录
夏季,北半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持续高温热浪天气。6月17-19日,酷暑天气席卷德国,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在35℃以上,19日法兰克福气温近40℃,部分高速公路因高温拱起破裂。7月上中旬,英国遭受持续高温热浪袭击,至少760人因酷热死亡。8月初意大利避暑胜地阿尔卑斯山南麓出现40℃高温。6月1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最高气温达34.4℃,破1969年以来历史纪录。7月中旬,美国大部遭高温热浪袭击,至少6人死亡。8月初印度安得拉邦最高气温达到47℃,热浪共造成该邦1100多人死亡。7-8月,日本东京连续多日出现35℃以上高温,创下近150年来高温日数纪录,数万人中暑,数十人死亡。
11.1月份澳大利亚频遭高温热浪袭击林火不断
1月上中旬,澳大利亚连遭高温热浪袭击。1月7日,悉尼温度高达42℃,超过1972年来最高纪录。高温引发5个州多次出现山林大火,塔斯马尼亚州100多座房屋被烧毁,新南威尔士州上万只羊被烧死;18日,热浪再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山林大火失控。
12.印度尼西亚林火烟霾袭击新加坡,污染指数创新高
6月中旬,受印度尼西亚林火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遭受烟霾天气袭击,新加坡污染指数创16年来最高值。一些户外游览项目取消,赴新游客数量减少,给当地造成较大损失。
2013-12-03 15:30:49
陈振林:
13.历史罕见低温冻死孟加拉国和印度近200人
2012/2013年冬季,孟加拉国和印度两国北部出现50年来罕见低温。孟加拉国北部气温较常年偏低7℃,至少80人因寒冷死亡。印度新德里1月2日最低气温1.9℃,当天有23人被冻死。整个冬季印度至少114人被冻死。天气严寒和日照不足也导致当地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14.1月严寒暴雪横扫欧洲多国,仅波兰就冻死30余人
1月14日,暴雪严寒横扫英国、法国、德国、波兰、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白俄罗斯等欧洲多国,大量航班、列车延误或取消,多人因严寒或交通事故丧生。严寒暴雪造成波兰31人死亡,引发道路交通事故49起。受暴雪影响,英国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的运输量减少20%,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飞机起降减少40%,数千名旅客滞留。
15.40年来最严重干旱导致印度西部农作物绝收
印度西部由于连续两年雨季降水量偏少,雨量不足导致库塘水位跌至历史最低点。3月,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导致大片农作物枯萎绝产,数百万人受影响。当地不少工厂因水源短缺关闭,工人失业。
16.天降“石头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1200多人受伤
地球以外运行着大量小型物体,很多与地球擦肩而过,引起虚惊,也有少数会造访地球。2月15日,一个小天体撞向地球,在高空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块,形成了“陨石雨”,降落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当地许多建筑遭破坏,1200多人受伤。照片是陨石滑落天空比较壮观的场面。类似小天体迫近地球的事件国内外已多次监测到,它们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空间天气的一部分,各国正在积极制定应对这种威胁的对策。
今天发布内容简要汇报到这里,谢谢大家!
2013-12-03 15:31:03
洪兰江:
谢谢陈振林司长的介绍。从2007年开始,中国气象局每年都举办由公众投票评选的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的活动,这项活动的目的就在于广泛的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知识,同时提高全社会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意识。可以说每届都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媒体的关注,此次活动已经成为宣传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重要平台。目前气象专家结合天气气候事件的阶段性、灾害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等因素,筛选出了国内外天气气候事件各16个,接下来由公众通过媒体公开投票,选出今年的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希望媒体朋友能够更多的关注报道,以引导公众参与这项活动。
下面我们进入提问环节。
2013-12-03 15:31:44
农民日报记者:
前不久统计局公布了今年的粮食产量,我国粮食总产量又实现了十连增,回顾2013年,是一个气象灾害比较多的一个年份,从年初东北地区的干旱,到西南、西北地区的连旱,还有夏季的时候南旱北涝。年初的时候专家说过一句话,说气象灾害不等于农业灾害,农业灾害不等于粮食减产。但是我觉得要让这两个“不等于”实现可能需要若干部门的共同努力、共同工作,想请问气象部门在其中做了哪些工作?起到了哪些作用?
2013-12-03 15:32:25
陈振林:
正如这位记者朋友提到的,今年在自然灾害比较多发、突发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产量最终还是实现了十连增,这确实是多个部门共同配合,许多惠农、强农的措施得到落实的结果,包括气象灾害的防范,最大程度的防灾减灾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气象为农服务始终是气象服务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今年为保障粮食安全我们做的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方面,针对东北的春涝、南方的干旱,还有其他地区的台风影响等,我们加强监测预警,采取措施,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损失。监测预警还是针对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的天气,像年初的东北春涝,针对备耕加强监测,及时提供有关信息,最大程度的减轻灾害影响。还采取了人工增雨、抗旱、人工防雹来减轻影响。人工影响天气是各地政府普遍采取的,特别是在灾害面前,在干旱、冰雹这个灾害天气发生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这是第一方面,加强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
第二方面,我们比较关注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所谓全过程,今年开始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都纳入了服务日常业务常态化服务的范畴,所以时间覆盖全过程。所谓全方位,是针对农业生产,对大的流通、对经营,甚至贸易,也要作出相应的服务。开展全球和中国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预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很受有关部门欢迎。掌握了国内外粮食的趋势,在对外市场研判,甚至双方贸易谈判当中,都能起到借鉴和支撑保障作用。
2013-12-03 15:32:42
陈振林:
第三方面,量身定做,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农用天气预报不是简单的天气预报,是针对农业不同的方面,包括设施农业,露天大田农作物等等,分门别类地开展农用天气预报。同时,现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营主体也在发生变化,我们针对不同农村经营主体,怎么开展服务也想了很多办法,就是把我们的服务直接送到用户手里。就像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社、乡村、乡村基层的服务站和农业生产管理者,还有我们的农机手。像每年收麦的时候移动的一道风景线,75万名的农机手也及时接收到了气象服务的信息。
这是简单概括的三个方面,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力度,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谢谢!
2013-12-03 15:41:04
中国天气网记者:
刚刚陈司长提到东北的强降雪,我们也比较关注,16日以来,东部地区出现了连续的强降雪,有的地方打破了很多的历史记录,我想问一下陈司长,东北强降雪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异常的?与历史同期相比有什么特点?
2013-12-03 15:41:13
艾婉秀:
刚才陈司长说了,11月份东北地区有两次比较强的降雪,从我们目前分析的情况来看,从16日~30日整个降雪量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吉林平均降雪量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总分布情况来看,黑龙江东部降雪量和同期相比偏多了,所以从降雪量的情况来看,就比较明显了。从单站情况来看,有10个站日降雪量超过了11月份历史的极值,所以从数据来看情况是异常的。
强降雪出现的原因,从天气形势分析来看,主要是东北地区这个地方出现了明显的低涡活动,而且低涡的活动气旋移动的速度比较慢,所以在低涡气旋的西边、东边,有从海上过来的气流与气旋汇合,造成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降雪。东北出现两次也是不多见的,从降雪量来看,局地已经破了1961年以来降雪量的极值。
2013-12-03 15:41:39
新华社记者:
前段时间气象局下发了《贯彻落实大气污染行动计划的实施方案》,我想请陈司长能不能给我们解读一下这个实施方案有哪些亮点?
2013-12-03 15:50:16
陈振林:
国务院9月份出台《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以来》,各部门、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应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下发了《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止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环境气象观测网络方面要加强建设,不断完善。这几年也是根据我们环境气象研究服务需求出发加强,利用我们的观测网优势,包括气象卫星、地面观测站网,空中、地面结合,相互补充。同时也和环保部门优势互补,这么一个环境观测网络建设的布局。当然针对大气运动的规律,特别是预报服务的要求,我们也强化大气在空间垂直梯度的观测这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污染物转移路径这方面的观测,这些都是部门的特色,要发挥好,跟环保部门在环境观测网络上形成国家统一布局的一个整体的环境空气质量的观测。
第二,发展以数据预报为主要手段的空气环境气象的预报体系。这里面实际上我们的环境气象预报结合天气预报的优势,针对大气污染和污染天气、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与空气质量,我们发布1到3天,短期4到7天,中期和长期结合的环境气象预报体系,也针对重点区域的空间分辨率,也是力求精细化,目前也可以达到5公里以下的雾霾天气情况预报,这是预报方面要加强这方面的精细化和准确率。
2013-12-03 15:50:40
陈振林:
除了这几个大的方面之外,我们还注重提升科技支撑,加强研究,重点还是提升雾霾天气包括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的能力,有好多未知的东西还需要探索。因为大气成分在空气当中还存在着二次转化,二次污染。而且大气成份的变化对天气预报也会产生相互作用,这些都需要不断的通过研究、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它的规律,提升我们的预报服务水平,这是科技支撑方面。另外,我们还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意识。既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也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采取一些防范措施。确实,大气污染是大家都逃不掉的,都是有责任、有义务的,所以我们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整个社会的广泛参与。
我想这是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谢谢!
2013-12-03 15:50:54
中国气象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中央气象台从11月4日起,在24小时累计降水量预报中增加了一个纯雪量的预报,什么是纯雪量的预报,能不能为公众解释一下?另外纯雪量预报的精确度方面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指导意义?
2013-12-03 15:51:05
王秀文:
什么是纯雪量预报,就是雪降落到地面融化成水的量,不包括下雨的降雨量,就是在气候预报中明确的指出是雪还是雨,如果是雪,这个雪化成水的量有多少,告诉给大家。
纯雪量的精确度,在预报中还是比较难,一个是与大气的垂直气温有很大的关系,一般的预报地面气温在0~2摄氏度的时候,这个难度是最大的,因为判断下雨还是下雪这个比较难,气温在0~2摄氏度之间有时候会下雪,有时候会下雨,有的时候会下雨夹雪,就是说同样的温度可以下雪,也可以下雨,所以说预报的时候难度相当大。
纯雪量预报有哪些意义,对公众生活和防灾减灾中哪些作用?下雨和下雪造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就是说同样降雪量是2毫米,下雪可能对交通、人民生活可能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果是下雨,就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下雪,同样是2毫米,可能下雪就影响很大。
2013-12-03 16:05:41
洪兰江:
今天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2013-12-03 16:05: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雪的因素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