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需要学哪些学要哪些专业知识?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的区别
2016-05-26
收藏
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的区别
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计算机编程能力的要求
作为数据分析很多情况下需要用到成型的分析工具,比如EXCEL、SPSS,或者SAS、R。一个完全不懂编程,不会敲代码的人完全可以是一名能好的数据分析师,因为一般情况下OFFICE包含的几个工具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数据分析的要求了。很多的数据分析人员做的工作都是从原始数据到各种拆分汇总,再经过分析,最后形成完整的分析报告。当然原始数据可以是别人提供,也可以自己提取(作为一名合格的数据分析师,懂点SQL知识是很有好处的)。
而数据挖掘则需要有编程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举两个理由:第一个,目前的数据挖掘方面及相关的研究生方面绝大多数是隶属于计算机系;第二点,在招聘岗位上,国内比较大的公司挂的岗位名称大多数为“数据挖掘工程师”。从这两点就可以明确看出数据挖掘跟计算机跟编程有很大的联系。
2、在对行业的理解的能力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据分析师,对于所从事的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和理解是必须要具备的,并且能够将数据与自身的业务紧密结合起来。简单举个例子来说,给你一份业务经营报表,你就能在脑海中勾画出目前经营状况图,能够看出哪里出现了问题。但是,从事数据挖掘不一定要求对行业有这么高的要求。
3、专业知识面的要求
数据分析师出对行业要了解外,还要懂得一些统计学、营销、经济、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当然能了解数据挖掘的一些知识会更好。数据挖掘工程师则要求要比较熟悉数据库技术、熟悉数据挖掘的各种算法,能够根据业务需求建立数据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甚至需要对已有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优化或者开发新的算法模型。想要成为优秀的数据挖掘工程师,良好的数学、统计学、数据库、编程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一句话来概括的话,数据分析师更关注于业务层面,数据挖掘工程师更关注于技术层面。
数据分析师与数据挖掘工程师的相似点:
1、都跟数据打交道。
他们玩的都是数据,如果没有数据或者搜集不到数据,他们都要丢饭碗。
2、知识技能有很多交叉点。
他们都需要懂统计学,懂数据分析一些常用的方法,对数据的敏感度比较好。
3、在职业上他们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很多时候数据分析师也在做挖掘方面的工作,而数据挖掘工程师也会做数据分析的工作,数据分析也有很多时候用到数据挖掘的工具和模型,很多数据分析从业者使用SAS、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做数据挖掘项目时同样需要有人懂业务懂数据,能够根据业务需要提出正确的数据挖掘需求和方案能够提出备选的算法模型,实际上这样的人一脚在数据分析上另一只脚已经在数据挖掘上了。
事实上没有必要将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分的特别清,但是我们需要看到两者的区别和联系,作为一名数据行业的从业者,要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数据挖掘
数据分析
SQL

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展开全部1、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数据分析师的基础知识。对于初级数据分析师,了解一些描述统计相关的基础内容,有一定的公式计算能力即可,了解常用统计模型算法则是加分。对于高级数据分析师,统计模型相关知识是必备能力,线性代数(主要是矩阵计算相关知识)最好也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数据挖掘工程师,除了统计学以外,各类算法也需要熟练使用,对数学的要求是最高的。2、分析工具。对于初级数据分析师,玩转Excel是必须的,数据透视表和公式使用必须熟练,VBA是加分。另外,还要学会一个统计分析工具,SPSS作为入门是比较好的。对于高级数据分析师,使用分析工具是核心能力,VBA基本必备,SPSS/SAS/R至少要熟练使用其中之一,其他分析工具(如Matlab)视情况而定。3、编程语言。对于初级数据分析师,会写SQL查询,有需要的话写写Hadoop和Hive查询,基本就OK了。对于高级数据分析师,除了SQL以外,学习Python是很有必要的,用来获取和处理数据都是事半功倍。当然其他编程语言也是可以的。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
收起
展开全部数据分析的从业者,通常被称为是数据分析师,而数据分析师在不同的公司,是有不同的工作方向,需要掌握到的知识也并不完全一样。一般来说,数据分析要求掌握相应的数据分析工具,包括python,SQL,R,excel,tableau等,其次是要具备数据分析思维,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是,通过数据分析给出合理的指导。业务型的数据分析师,工作任务当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SQL,以及数据展现工具excel,tableau,ppt等。日常一般是从接业务需求开始,然后就是制定分析计划,取数分析,分析报告(结果展示)。在现在大数据的趋势下,Python是学数据分析必须掌握的一个工具,解决数据处理问题非常高效,如果需要Python数据分析资料可私我。展开全部如果你打算成为一名数据分析师,希望能提升数据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的水平。但是网上资料一大堆,完全零基础的你该从哪开始学习?视频下载了很多,无法坚持学习?经常遇到问题,却得不到及时解决,浪费大量宝贵时间。
展开全部
数据分析需要学习以下几点:一、统计学。二、编程能力。三、数据库。四、数据仓库。五、数据分析方法。六、数据分析工具。想要成为数据分析师应该重点学习以下两点:1.python、SQL、R语言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工具,python都是最好的数据入门语言,而R语言倾向于统计分析、绘图等,SQL是数据库。既然是数据分析,平时更多的时间就是与数据分析打交道,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等一系列数据分析工作都需要上面的工具来完成。2.业务能力数据分析师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数据分析来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增长,所以业务能力也是必须。企业的产品、用户、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的员工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建立帮助企业建立具体的业务指标、辅助企业进行运营决策等。当然这些都是数据分析师最基本也是各位想转行的小伙伴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以后想要有更好的发展,还需要学习更多的技能,例如企业管理,人工智能等。关于数据分析师的学习可以到CDA数据分析认证中心看看。全球CDA持证者秉承着先进商业数据分析的新理念,遵循着《CDA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新规范,发挥着自身数据专业能力,推动科技创新进步,助力经济持续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1)具有业务敏感度,反应迅速,能够良好沟通;2)具有数据分析和数据仓库建模的项目实践经验;3)3年及以上数据分析经验,有互联网产品、运营分析经验;4)熟悉R、SAS、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熟练运用Python,熟练使用SQL、Hive等;5)本科或以上学历,数学、统计、计算机、运筹学等相关专业;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扫描二维码下载
×个人、企业类侵权投诉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类别色情低俗
涉嫌违法犯罪
时政信息不实
垃圾广告
低质灌水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说明
做任务开宝箱累计完成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一、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概述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都是从数据中提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二者有很多联系,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和实现手法有所区分。 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不同之处: 1、在应用工具上,数据挖掘一般要通过自己的编程来实现需要掌握编程语言;而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借助现有的分析工具进行。 2、在行业知识方面,数据分析要求对所从事的行业有比较深的了解和理解,并且能够将数据与自身的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而数据挖掘不需要有太多的行业的专业知识。 3、交叉学科方面,数据分析需要结合统计学、营销学、心理学以及金融、政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数据挖掘更多的是注重技术层面的结合以及数学和计算机的集合 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相似之处: 1、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都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操作进而得到有价值的知识。 2、都需要懂统计学,懂数据处理一些常用的方法,对数据的敏感度比较好。 3、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数据分析人员开始使用编程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如SAS、R、SPSS等。而数据挖掘人员在结果表达及分析方面也会借助数据分析的手段。二者的关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二、数据挖掘1 数学预备知识 概率论:支撑整个数据挖掘算法和机器学习算法的数学基础,要熟悉常见的一些概率分布。 矩阵论:线性代数中对数据挖掘最有用的部分,还有一些线性空间相关知识也很重要。 信息论:将信息和数学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完美的表达的桥梁,需要掌握信息熵、信息增益等相关知识。 统计学:数据分析最早的依赖基础,通常和概率论一起应用,现在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很多都是基于统计的,常见的均值、方差、协方差等都要熟练掌握。2 编程基础 数据挖掘需要一定的编程基础,因为要实现模型以及数据的处理很多工作都是需要程序来进行的,数据挖掘常用的编程语言如下: SQL:数据库的熟练使用是任何数据挖掘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 C++ :有很多的标准模板库以及机器学习模型库进行调用可以方便编程实现。 Python:对字符串处理有极大的优势,是解释型语言,实现简单,而且有很多开源的机器学习模型库的支持,可处理大规模数据。 Matlab:拥有强大的矩阵运算,也是解释型语言,有很多发展较成熟库可以直接调用,支持数据结果的可视化表示,但是处理数据量有限。 R:近年兴起的数据分析编程语言,数据可视化做的比较好,语法简单,学习成本很低,很多非程序设计人员都可以数量掌握。 Java:使用范围最广的编程语言,有很多社区进行交流,进行编程实现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不足之处就是实现功能的代码量较大(相对于其他数据挖掘编程语言)。 Scala: 一种具有面向对象风格、函数式风格、更高层的并发模型的编程语言。同时Scala是大数据处理平台Spark的实现语言。3 数据挖掘的模型知识 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是紧密相关的,要进行数据挖掘需要掌握一些机器学习所用的方法和模型知识,通过模型的训练可以得到处理数据的最优的模型。数据挖掘常用的模型如下:3.1 监督学习模型 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类,通过已有的训练样本(即已知数据以及其对应的输出)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这个模型属于某个函数的集合,最优则表示在某个评价准则下是最佳的),再利用这个模型将所有的输入映射为相应的输出,对输出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实现分类的目的,也就具有了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3.1.1决策树: 决策树是用于分类和预测的主要技术之一,决策树学习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它着眼于从一组无次序、无规则的实例中推理出以决策树表示的分类规则。构造决策树的目的是找出属性和类别间的关系,用它来预测将来未知类别的记录的类别。它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在决策树的内部节点进行属性的比较,并根据不同属性值判断从该节点向下的分支,在决策树的叶节点得到结论。 主要的决策树算法有ID3、C4.5(C5.0)、CART、PUBLIC、SLIQ和SPRINT算法等。它们在选择测试属性采用的技术、生成的决策树的结构、剪枝的方法以及时刻,能否处理大数据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3.1.2 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Bayes)分类算法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如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算法。这些算法主要利用Bayes定理来预测一个未知类别的样本属于各个类别的可能性,选择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个类别作为该样本的最终类别。由于贝叶斯定理的成立本身需要一个很强的条件独立性假设前提,而此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分类准确性就会下降。为此就出现了许多降低独立性假设的贝叶斯分类算法,如TAN(Tree Augmented Native Bayes)算法,它是在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属性对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3.1.3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大量的节点(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网络,即”神经网络”,以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神经网络通常需要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就是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训练改变了网络节点的连接权的值使其具有分类的功能,经过训练的网络就可用于对象的识别。目前,神经网络已有上百种不同的模型,常见的有BP神经网络、径向基RBF网络、Hopfield网络、随机神经网络(Boltzmann机)、竞争神经网络(Hamming网络,自组织映射网络)等。但是当前的神经网络仍普遍存在收敛速度慢、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和不可解释等缺点。3.1.4 支持向量机(SVM) 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是根据统计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以最大化分类间隔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来提高学习机的泛化能力,较好地解决了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对于分类问题,支持向量机算法根据区域中的样本计算该区域的决策曲面,由此确定该区域中未知样本的类别。3.1.5 集成学习分类模型 集成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范式,它试图通过连续调用单个的学习算法,获得不同的基学习器,然后根据规则组合这些学习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显著的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主要采用(加权)投票的方法组合多个基学习器,常见的算法有装袋(Bagging)、提升/推进(Boosting)、随机森林等。集成学习由于采用了投票平均的方法组合多个分类器,所以有可能减少单个分类器的误差,获得对问题空间模型更加准确的表示,从而提高分类器的分类准确度。3.1.6 其他分类学习模型 此外还有logistics回归模型、隐马尔科夫分类模型(HMM)、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众多的分类模型,对于处理不同的数据、分析不同的问题,各种模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3.2 无监督学习模型 在非监督式学习中,数据并不被特别标识,学习模型是为了推断出数据的一些内在结构,应用场景包括关联规则的学习以及聚类等。常见的聚类算法如下所示:3.2.1 K-means聚类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初始随机给定K个簇中心,按照最邻近原则把待分类样本点分到各个簇。然后按平均法重新计算各个簇的质心,从而确定新的簇心。一直迭代,直到簇心的移动距离小于某个给定的值。3.2.2 基于密度的聚类 根据密度完成对象的聚类。它根据对象周围的密度(如DBSCAN)不断增长聚类。典型的基于密度方法包括:DBSCAN(Densit-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with Noise):该算法通过不断生长足够高密度区域来进行聚类;它能从含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此方法将一个聚类定义为一组“密度连接”的点集。OPTICS(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并不明确产生一个聚类,而是为自动交互的聚类分析计算出一个增强聚类顺序。3.2.3 层次聚类方法 层次聚类方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层次的分解,直到某种条件满足为止。层次凝聚的代表是AGNES算法,层次分裂的代表是DIANA算法。具体又可分为凝聚的,分裂的两种方案。 凝聚的层次聚类是一种自底向上的策略,首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绝大多数层次聚类方法属于这一类,它们只是在簇间相似度的定义上有所不同。 分裂的层次聚类与凝聚的层次聚类相反,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它首先将所有对象置于同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止条件。3.2.4 谱聚类 谱聚类(Spectral Clustering, SC)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将带权无向图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最优子图,使子图内部尽量相似,而子图间距离尽量距离较远,以达到常见的聚类的目的。其中的最优是指最优目标函数不同,可以是割边最小分割, 也可以是分割规模差不多且割边最小的分割。谱聚类能够识别任意形状的样本空间且收敛于全局最优解,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样本数据的相似矩阵(拉普拉斯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后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 此外常用的聚类方法还有基于网格的聚类、模糊聚类算法、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基于统计学的聚类算法(COBWeb、AutoClass)等。3.3 半监督学习 3.3.1 半监督学习概述 半监督学习算法要求输入数据部分被标识,部分没有被标识,这种学习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但是模型首先需要学习数据的内在结构以便合理的组织数据来进行预测。应用场景包括分类和回归,算法包括一些对常用监督式学习算法的延伸,这些算法首先试图对未标识数据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再对标识的数据进行预测。如图论推理算法(Graph Inference)或者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Laplacian SVM.)等。3.3.2 Multi-view algorithm(多视角算法) 一般多用于可以进行自然特征分裂的数据集中.考虑特殊情况(每个数据点表征两个特征):每一个数据点看成是两个特征的集合,然后利用协同训练(Co-training algorithm)进行处理.协同训练(co-training)算法,此类算法隐含地利用了聚类假设或流形假设,它们使用两个或多个学习器,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器挑选若干个置信度高的未标记示例进行相互标记,从而使得模型得以更新。3.3.3 Graph-Based Algorithms(基于图的算法) 基于图的算法是基于图正则化框架的半监督学习算法,此类算法直接或间接地利用了流形假设,它们通常先根据训练例及某种相似度度量建立一个图,图中结点对应了(有标记或未标记)示例,边为示例间的相似度,然后,定义所需优化的目标函数并使用决策函数在图上的光滑性作为正则化项来求取最优模型参数。**3.4 文本处理模型 3.4.1 分词模型** 分词模型主要在处理文本过程中使用,在此特指中文分词模型。中文分词算法现在一般分为三类: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理解,基于统计的分词。 基于字符串匹配分词: 机械分词算法。将待分的字符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匹配。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最大长度匹配和最小长度匹配;单纯分词和分词与标注过程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所以常用的有:正向最大匹配,逆向最大匹配,最少切分法。实际应用中,将机械分词作为初分手段,利用语言信息提高切分准确率。优先识别具有明显特征的词,以这些词为断点,将原字符串分为较小字符串再机械匹配,以减少匹配错误率;或将分词与词类标注结合。 基于理解分词: 分词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等模拟人对句子的理解,包括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系统,总控部分。总控部分协调下,分词字系统可以获得有关词,句子等的句法和语义信息对分词歧义进行判断。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信息。 基于统计分词: 相邻的字同时出现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构成一个词语,对语料中的字组频度进行统计,不需要切词字典,但错误率很高。可以考虑:使用基本词典进行关键词分词,使用统计方法识别新词组,两者结合。3.4.2 TF-IDF模型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用于资讯检索与资讯探勘的常用加权技术。TF-IDF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以评估一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TF-IDF加权的各种形式常被搜寻引擎应用,作为文件与用户查询之间相关程度的度量或评级。除了TF-IDF以外,因特网上的搜寻引擎还会使用基于连结分析的评级方法,以确定文件在搜寻结果中出现的顺序。 TF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TF高,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很少出现,则认为此词或者短语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合用来分类。TFIDF实际上是:TF * IDF,TF词频(Term Frequency),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表示词条在文档d中出现的频率(另一说:TF词频(Term Frequency)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包含词条t的文档越少,也就是n越小,IDF越大,则说明词条t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如果某一类文档C中包含词条t的文档数为m,而其它类包含t的文档总数为k,显然所有包含t的文档数n=m+k,当m大的时候,n也大,按照IDF公式得到的IDF的值会小,就说明该词条t类别区分能力不强。(另一说: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指果包含词条的文档越少,IDF越大,则说明词条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但是实际上,如果一个词条在一个类的文档中频繁出现,则说明该词条能够很好代表这个类的文本的特征,这样的词条应该给它们赋予较高的权重,并选来作为该类文本的特征词以区别与其它类文档。这就是IDF的不足之处.3.4.3 LDA模型 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是一种文档主题生成模型,也称为一个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包含词、主题和文档三层结构。所谓生成模型,就是说,我们认为一篇文章的每个词都是通过“以一定概率选择了某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中以一定概率选择某个词语”这样一个过程得到。文档到主题服从多项式分布,主题到词服从多项式分布。 LDA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document collection)或语料库(corpus)中潜藏的主题信息。它采用了词袋(bag of words)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每一篇文档视为一个词频向量,从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了易于建模的数字信息。但是词袋方法没有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顺序,这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为模型的改进提供了契机。每一篇文档代表了一些主题所构成的一个概率分布,而每一个主题又代表了很多单词所构成的一个概率分布。4 模型评价指标 4.1 模型评价概述 建模构建过程中会得出一系列的分析结果、模式或模型。同一个采样数据可以利用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模型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从这些模型中自动找出一个最好的模型出来,另外就是要针对业务对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 模型效果评价通常分两步,第一步是直接使用原来建立模型的样本数据来进行检验。假如这一步都通不过,那么所建立的决策支持信息价值就不太大了。一般来说,在这一步应得到较好的评价。这说明你确实从这批数据样本中挖掘出了符合实际的规律性。第一步通过后,第二步是另外找一批数据,已知这些数据是反映客观实际的、规律性的。这次的检验效果可能会比前一种差,差多少是要注意的,若是差到所不能容忍程度,那就要考虑第一步构建的样本数据是否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或是模型本身是否够完善。这时候可能要对前面的工作进行反思了。若这一步也得到了肯定的结果时,那所建立的数据挖掘模型应得到很好的评价了。4.2 常用的模型评价方法 4.2.1 预测准确率 预测准确率又称作精度是检索出相关文档数与检索出的文档总数的比率,衡量的是检索系统的查准率。取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接近1,查准率就越高。 计算公式:正确率 = 提取出的正确信息条数 / 提取出的信息条数4.2.2 召回率 召回率是指检索出的相关文档数和文档库中所有的相关文档数的比率,衡量的是检索系统的查全率。取值在0和1之间,数值越接近1,查全率就越高。 计算公式:召回率 = 提取出的正确信息条数 / 样本中的信息条数4.2.3 综合指标F值 F值为正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能够综合平衡的去表示模型的性能效果。 计算公式:F值 = 正确率 * 召回率 * 2 / (正确率 + 召回率)4.2.4 ROC曲线 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型评价方法,可为选定临界值给出定量提示。将灵敏度(Sensitivity)设在纵轴,1-特异性(1-Specificity)设在横轴,就可得出ROC曲线图。该曲线下的积分面积(Area)大小与每种方法优劣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器正确分类的统计概率,其值越接近1说明该算法效果越好。4.2.5 数据相似度 聚类分群效果可以通过向量数据之间的相似度来衡量,向量数据之间的相似度定义为两个向量之间的距离(实时向量数据与聚类中心向量数据),距离越近则相似度越大,即该实时向量数据归为某个聚类。常用的相似度计算方法有:欧几里得距离法(Euclidean Distance)、皮尔逊相关系数法(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Cosine相似度和Tanimoto系数法。4.2.6 其他的模型评价方法 除上述的模型评价方法外,还有一些较为详细的模型评价方法。如可以用相对绝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根均方差、相对平方根误差等指标来衡量。此外模型的鲁棒性和容错性以及处理数据的速度、能够处理数据的规模等都是衡量一个模型的重要指标。5 数据挖掘开发平台5.1 单机模型开发平台 直接在单机上部署数据挖掘开发环境,比如说安装mysql+python就可以搭建一个数据挖掘环境。5.2分布式集群开发平台 5.2.1 Hadoop集群环境 Hadoop 是一个通过分布式集群技术,将多个物理机或虚拟机(VMware等厂商的虚拟化技术在一个物理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当作一台机器运行。基于Hadoop的数据挖掘数据挖掘一旦完成,就会生成挖掘结果即模式。5.4.2 Spark集群环境 Spark是UC Berkeley AMP lab所开源的类Hadoop MapReduce的通用的并行,Spark,拥有Hadoop MapReduce所具有的优点;但不同于MapReduce的是Job中间输出结果可以保存在内存中,从而不再需要读写HDFS,因此Spark能更好地适用于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等需要迭代的map reduce的算法。 6 数据挖掘的开发流程 6.1 数据获取 6.2 数据清洗 6.3 数据变换 6.4 特征工程 6.5 模型训练 6.6 模型优化 6.7 结果分析三、数据分析相比于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更多在于利用一定的工具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分析数据。最初的数据分析来源于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一些理论,进而结合一定的实际应用场景解决问题。数据分析更多的是偏重于业务层次的,对于大多数非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士来说,掌握一般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入门上手也相对简单。1 数学和专业的预备知识概率论:数据分析的重要数学基础,要熟悉常见的一些概率分布。 统计学:数据分析最早的依赖基础,通常和概率论一起应用,数据分析要掌握常见的均值、方差、协方差等。 心理学:数据分析往往要结合不同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分析人员往往要结合用户的心理进行结果的调整和分析。 专业知识:一般来说,数据分析人员是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分析人员具备一定的行业的专业知识。2 使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功能非常强大非常专业的数据统计软件,界面友好,输出结果美观漂亮。SPSS软件具有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等功能。包含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自动线性模型、一个统计网页入口portal和直复营销direct marketing功能。 SAS: 是一个模块化、集成化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由数十个专用模块构成,功能包括数据访问、数据储存及管理、应用开发、图形处理、数据分析、报告编制、运筹学方法、计量经济学与预测等等。 Excel:办公套件中最能胜任数据分析的软件,简单实用。 Sql: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要操作数据必备的数据库语言。 R: 近年兴起的数据分析编程语言,数据可视化做的比较好,语法简单,学习成本很低,很多非程序设计人员都可以数量掌握。3 数据分析模型选取 数据分析人员可以借助一些现场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这些软件集成了一些良好的分析模型,分析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合适的模型选择。基本的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交叉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漏斗图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矩阵关联分析法等。高级的分析方法有: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应分析法、时间序列等。4 分析结果展示 数据分析的结果通过一些可视化图形或者报表形式进行展示能够增强对分析结果的理解。常用的的分析结果展示方法有: 图表展示:用一些柱状图、饼图、盒图等进行展示。 曲线展示:运用走势曲线或者ROC曲线进行展示。 文字展示:通过语言文字描述进行结果的分析展示,但是不够直观。5 数据分析的流程 5.1 数据获取 5.2 数据清洗 5.3 分析工具选取 5.4 数据分析模型选择 5.5 数据处理 5.6 处理结果展示 5.7 结果数据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挖掘需要学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