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五戒,不行十善五戒是什么意思,不求往生,只念阿弥陀佛用来增加福报是否来生可作天人?

*佛教的特色  佛教*化既体现着佛教在异域文明中的自我调适能力,也体现着****吸收和转化外来文化的智慧和胸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佛教的特色,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佛教*化的过程,既是对传统儒道文化的批判也是对儒道文化上的深刻吸收。当其传入*之后,为了在*得到发展,首先使自己*化,从而具有*文化特质的教义结构和宗派体系,在不断去粗取精的发展过程就形成了世俗化、简易性和圆融性,更好的发扬了佛教的根本精神,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国家建设,使佛教更好地与*国情、*社会,*人民相适应,在**文化结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一、*佛教的世俗化  *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吸收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漫长的*化的过程中,*佛教形成了它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世俗化就是其中之一。  世俗化是指宗教界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佛教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的趋势。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在本质上意味着为了宗教神圣性的有所作为。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对于出世和入世,我们知道佛教产生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  一方面,佛教的现实基础决定了佛教不可能具有绝对的超然性。另一方面,佛教的超然性又是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标志之一。这就决定了佛教对出世和入世的态度必须有某种指导原则。同时,佛教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会相应地做出反馈并调整和外界的关系,这种调整涉及到佛教自身的主动调整和向外的被动调整。*佛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众生*等说,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既是对佛陀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挥,也特别反映了*佛教对个人道德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然而,这类说法却也符合在*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适合*广大民众想追求幸福来世的心理需要和少数**者用来麻醉民众的**需要。因为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禹,都将主体自身的行善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每个人在成圣之路上是*等的。儒家也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佛家也是人人都能成为佛。可见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对*佛教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寺院经济为佛教的世俗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又加速了佛教世俗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简易性  佛教讲信、解、行、证,信是第一位的,信、解又必须落实到行、证的宗教实践上。如何行、证又与一定的理论指导相联系。从历史上看,原始佛教比较偏重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以说明人生皆苦,从而强调通过宗教实践获得人生解脱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从部派佛教开始,就对宇宙万法的实有假有、心性的净染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特别是轮回与解脱的主体,成为各派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形成了许多精致的理论。到后来的大乘佛教,在神化并崇奉佛菩萨的同时,也过多地对信仰作了哲学理论上的论证与发挥。佛教传入*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惠能南宗以“不立文字”为标帜,以自性顿悟来统摄一切传统的修持形式与修持内容,并以中道不二为指导破除了对读经、坐禅、出家、戒行等传统佛教的修行方法的执著,从而更好地适应了中土社会和民众的需要,促进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净土宗则认为,世风混浊,没有佛的帮助,光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的教义是难行道,而以信佛的因缘愿生净土,凭借佛的愿力,即借他力往生**净土的是易行道,因而提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的念佛法门,认为如此则能在死后往生安乐国土。这种简便易行的念佛法门特别适合文化水*不高的老百姓追求解脱的心理需要,故在*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许多人虽然不一定懂得净土宗,却都知道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唐武宗灭佛以后,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都一蹶不振,而理论简易、法门简便的禅宗和净土宗却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入宋以后,禅净融合逐渐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的简易性趋向。  三、*佛教的`圆融性  佛教以“格义”和“比附”的方式融入以儒道两家为主流思想的*社会之中。“格义”就是用儒道两家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经典中那些难懂的名相,使人们对佛教的教义发生理解和认识,从而产生信仰,如用道家的“无”来解释佛教的“空”,用道家的“无为”来理解佛教的“涅”等。佛教丰富的义理是用繁富的名相来表述的,这些名相在中土语言之中并没有恰如其分的对应词。所以*佛教早期的高僧大德就只好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老庄思想或儒家观点去理解、阐述佛教理论,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基本特色,也形成了*佛教最早的一批著作。读道安、慧远、僧肇等人的著作,可以体会到其间浓郁的老庄玄学味道。也就是说,这些*佛教理论的奠基者们的著作,实际上就是以佛教为土体,吸收和融合儒道两家而形成的思想成果。  魏晋玄学为了调和儒道以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曾把《老子》书中“有生于无”的说法,论释为“以无为本、为体,以有为用”的基本观念,提出了体用、本末、有无、动静、一多等哲学范畴。这不但对魏晋佛学用来解释印度大乘空宗的般若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佛教各派各家用以建构和诠释自家的缘起理论和心性学说,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如果说魏晋时期的“六家七宗”佛学,是按照玄学家的思路理解印度般若理论的,那么,“六家七宗”之后的佛教哲学则是接此而往下讲的,即部分地把道家和魏晋玄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与印度佛教的概念、范畴相结合,而形成了具有*文化特征的一种佛教哲学形态。儒家关注天下国家、礼乐教化,倡导忠孝仁义,是一种**理论思想,被历代**者奉为**和教化的依据;道家和道教非常重视清静无为、修炼养生。在三家长期的思想交涉过程中,佛教也凸现了理论思辨的优势与心灵慰藉的功能,由此出现了“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和“二十学儒,四十学道,五十学佛”的说法,通过对二家作用领域划定界限的方法使佛教融入到*文化结构之中。不同的作用领域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且是一个由表及里、从此及彼的发展序列,由此又保证了佛教相对于儒道二家的思想优势。*佛教的特色扩展阅读*佛教的特色(扩展1)——佛教语录佛教语录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是用*实、生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语录才能算得上是走心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佛教语录,欢迎阅读与收藏。  佛教语录 篇1  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石一乾坤,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7、佛曰:一切皆为虚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8、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9、佛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0、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1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1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13、佛曰: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14、问佛: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15、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16、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佛说∶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17、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18、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19、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20、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21、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22、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  23、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24、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诸多痛苦。  2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26、古寺月色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27、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28、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9、佛曰:执著如渊,是渐入**的沿线佛曰:执著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佛曰:执著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佛曰:不要再求***,入我  空门,早已超脱涅磐  30、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31、空中,梧桐落叶飘零;眼前,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32、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33、轮回自然界万物最灿烂之日,为何就是委地之时?  34、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35、妙谛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  佛教语录 篇2  1、佛、世间何为最珍贵?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语。经数载,沧桑巨变。佛再问之,答曰、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正拥有!  2、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3、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4、要克服对**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5、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选自《雨巷》  6、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7、道生于*和安静,德生于谦和大度,慈生于博爱真诚,善生于感恩包容,福生于快乐满足,喜生于健康成就,愿道德慈善福喜集您一生!  8、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9、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10、诸法共相依止,如草木山河依止于地,地依止水,是一切各各相依。——源自:《大智度论》  11、生、老、病、死、忧伤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存在的属性都是苦!  12、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完颜寿《朝中措》  13、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此中何法。名为梵行。——《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4、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  15、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中秋节**快乐,吉祥如意!  佛教语录 篇3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3、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4、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5、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土。  6、只身步步海天涯、路无归、霜满颜。  7、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8、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9、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1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11、撒谎是**的根源,它使一个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里出现臭味,他所说的话语,不为人喜欢,而且受别人轻视。  12、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  13、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我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14、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  15、中秋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佛教的特色(扩展2)——论*佛教哲学的几个特点论*佛教哲学的几个特点  公历**前,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洛阳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佛教的发源地,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佛教哲学的几个特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佛教哲学思想家围绕追求智慧、以求得人生解脱这个佛教主题,如何浅论*佛教哲学的几个特点?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其中历史最悠久、思想最博大精深的教派。长期以来,在哲学和宗教学研究上,很多人认为"宗教就是唯心**",这并非完全正确。汤用彤先生曾说:"佛法,亦宗教,亦哲学",佛教也包含哲学,它不只有唯心**,在很大程度上,它包含唯物**的世界观和辩证法的思想,佛教哲学是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佛教自汉代传入*后,与*固有文化和思想逐渐相融合,演变成*化的佛教,并与*固有的哲学相互交流、渗透,形成了*佛教哲学。*历代佛教思想家阐发富有哲学性和思想性的概念,如缘起、因果、*等、解脱等,充分涉及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等哲学问题。研究*佛教哲学,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现实意义重大。  1、*有自己的佛教哲学  学术界曾对*历史上有没有形成佛教哲学存在争议。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印度佛教哲学与*固有文化和哲学相互碰撞、融合,日趋*化,形成了*佛教哲学的新学说。现今已形成学界共识。*佛教哲学是*古代最庞大、最复杂的宗教哲学体系,属于*哲学,也是佛教哲学,它既与*传统哲学不同,也不是印度佛教哲学的翻版。  (一)*佛教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不同  佛教自东汉传入*,在这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受*本土文化、思想、习俗的影响很深,吸取了大量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比起印度佛教,*化的佛教更加主张在现实生活中去追求精神解脱,表现的更加圆融。印度佛教追求超越现实的人生和世界,争取在来世进入极乐世界。显然,*佛教哲学不同于印度佛教哲学。  (二)*佛教哲学与*固有哲学不同  佛教哲学是为求得人生解脱所作的论证,追求福慧双修,以修得正果,到达彼岸世界,到达理想的、**的精神境界。一般认为,*儒、道两个教派的哲学家更加肯定现实,他们主张在现实的世界中和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塑造更为理想的人格。所以,*佛教哲学和*传统哲学在精神追求方面有很大区别。  2、*佛教哲学的特点  *佛教哲学思想家围绕追求智慧、以求得人生解脱这个佛教主题,表述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主要观点有:关于人生、为人的观点;关于人生所处环境的论述;以及根据对人生、以及人生所处环境的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修正错误行为、追求智慧,以获得更大的福报,最终到达彼岸世界、修得正果。以上三个问题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和认识论、实践论的问题,它们构成了*佛教哲学的体系。*佛教的哲学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这个体系中。其中最具**性的特点有:  (一)缘起论  "缘起"是佛法的精髓,这里的"缘",含义即就是哲学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中的"因",即原因、前提。佛法讲"缘起性空",就是指世间上没有独存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缘起论的基本思想是"缘集则法生,缘去则法灭"的观点,意思是世间任何事物都不会凭空产生,都是在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由一定关系相互结合,才能产生。事物也不会孤立存在,都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存在。同时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它周围与它相互有关系的事物。事物的**也和它周围的事物有关系。缘起理念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更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是区别于其他宗教、哲学的最大特征。  这种"缘集则法生,缘去则法灭"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关系论、过程论的哲学思想。根据佛教哲学中这种"缘起论"的思想,事物是关系的体现,包含了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哲学理念。同时"缘起论"认为"缘起"不仅包含关系的思想,"缘起"也是一个过程。事物"缘集则法生,缘去则法灭",就表明,缘起是一个过程。在*佛教认为,由于宇宙万物是缘起的,有生住异灭四相,并且这四相是不断变异的过程。人亦如此,处在生老病死不断流转的过程之中。"缘起"的这种过程思想包含着事物运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思想,属于辩证思维的表现。  (二)因果论  "因果",是佛教又一非常重要的理念,*佛教的"因果"观认为一切事物之间都有因果关系,这是一切实有事物的普遍关系。因果彼此关联,相互依存存在。佛教用这种因果规律来说明世间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佛教阐述不仅外在世界中存在因果,而且人也处在因果网里;不仅过去、眼前、未来有因果,而且因果在无始以来、以至于无终的未来,都存在着而且发挥着作用。它与*****哲学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互通的。  *佛教基于这种"因果"的理论,进一步阐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主要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与人生结果的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为佛教一心向善的道德准则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二谛义  佛教中"二谛"指的是"真谛"和"俗谛",这与哲学中"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异曲同工。这里的"谛"是正确的认识、真理的意思。佛教著作对"谛"有两个方面的解释:一方面,人们对某物的认识和此物的实际情况是完全一致的,即认识的绝对性;另一方面,人们对某物的认识只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的认识,即认识的相对性。故*佛教中的"谛"有"真谛"和"俗谛"之分。  另外,*佛教认为人的认识能力会受到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认识在广度、深度和准确性上都是有限的,因此,正确的认识是一种"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对某物的认识和此物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的,*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的存在、发展都离不开时间、空间,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发展之中,所以根本不存在常驻不变的东西。佛教中这种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思想,又和*****哲学有关观点产生共鸣。  3、*佛教哲学特点的现代意义  *佛教博大精深,其中的哲学思想需要我们学习者一生去琢磨。本文只举出几点。佛教为人类开示的解脱之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仰体系、哲学体系,也是价值体系。它带给我们的意义更值得我们深思。当前社会,充斥着各种负面现象,信仰危机、道德丧失、良心堕落等等,亟待一种能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良方",而*佛教哲学,这一具有宗教人文精神的哲学,就是这剂"良方"。  一方面,*佛教哲学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发挥了很大的引导作用。现代人不断追求利益和欲望,反而有过多烦忧,心理失衡,佛教哲学中的智慧学说能够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一丝*静,提醒人们勿忘本心,不至于迷途或迷途后能够知返。  另一方面,*佛教哲学思想不仅能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且能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佛教哲学思想中缘起论、因果论以及*等的哲学都教导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维护生态*衡。这对现今意义重大。  拓展阅读:*佛教的特色  一、*佛教的世俗化  *佛教既继承了佛陀创教的基本精神, 同时又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 吸收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在漫长的*化的过程中,*佛教形成了它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思想特点,世俗化就是其中之一。世俗化是指宗教界面对社会环境的冲击, 佛教在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的趋势。它反映了宗教自身的调整功能以及宗教和外界的交互作用, 在本质上意味着为了宗教神圣性的有所作为。印度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和*佛教为佛教世俗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良好的土壤。如何合理地把握出世和入世的关系在新世纪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时代课题。对于出世和入世,我们知道佛教产生于现实而超脱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一方面, 佛教的现实基础决定了佛教不可能具有绝对的超然性;另一方面, 佛教的超然性又是佛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标志之一。这就决定了佛教对出世和入世的态度必须有某种指导原则。同时, 佛教在面临外部冲击的情况下会相应地做出反馈并调整和外界的关系, 这种调整涉及到佛教自身的主动调整和向外的被动调整。*佛教强调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众生*等说, 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 这既是对佛陀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挥, 也特别反映了*佛教对个人道德完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然而, 这类说法却也符合在*传统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 适合*广大民众想追求幸福来世的心理需要和少数**者用来麻醉民众的**需要。因为儒家无论是性善论, 还是性恶论, 都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禹, 都将主体自身的行善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 每个人在成圣之路上是*等的。儒家也是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佛家也是人人都能成为佛。可见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 对*佛教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寺院经济为佛教的世俗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它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又加速了佛教世俗化的进程。  二、*佛教的简易性  佛教讲信、解、行、证, 信是第一位的, 信、解又必须落实到行、证的宗教实践上。如何行、证又与一定的理论指导相联系。从历史上看, 原始佛教比较偏重于对人生现象的分析以说明人生皆苦, 从而强调通过宗教实践获得人生解脱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从部派佛教开始, 就对宇宙万法的实有假有、心性的净染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特别是轮回与解脱的主体, 成为各派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 并形成了许多精致的理论。到后来的大乘佛教, 在神化并崇奉佛菩萨的同时, 也过多地对信仰作了哲学理论上的论证与发挥。佛教传入*后, 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但在*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 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惠能南宗以“不立文字”为标帜, 以自性顿悟来统摄一切传统的修持形式与修持内容, 并以中道不二为指导破除了对读经、坐禅、出家、戒行等传统佛教的修行方法的执著, 从而更好地适应了中土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促进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净土宗则认为, 世风混浊, 没有佛的帮助, 光靠自力, 解脱甚难, 靠自力解脱的教义是难行道, 而以信佛的因缘愿生净土, 凭借佛的愿力, 即借他力往生**净土的是易行道, 因而提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的念佛法门, 认为如此则能在死后往生安乐国土。这种简便易行的念佛法门特别适合文化水*不高的老百姓追求解脱的心理需要, 故在*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许多人虽然不一定懂得净土宗, 却都知道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唐武宗灭佛以后, 天台、华严、唯识等宗派都一蹶不振, 而理论简易、法门简便的禅宗和净土宗却仍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入宋以后, 禅净融合逐渐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的简易性趋向。  三、*佛教的圆融性  佛教以“ 格义” 和“ 比附” 的方式融入以儒道两家为主流思想的*社会之中。“格义”就是用儒道两家的概念去解释佛教经典中那些难懂的名相, 使人们对佛教的教义发生理解和认识, 从而产生信仰, 如用道家的“ 无” 来解释佛教的“ 空” , 用道家的“ 无为” 来理解佛教的“ 涅” 等。佛教丰富的义理是用繁富的名相来表述的,这些名相在中土语言之中并没有恰如其分的对应词。所以*佛教早期的高僧大德就只好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老庄思想或儒家观点去理解、阐述佛教理论, 由此奠定了*佛教的基本特色, 也形成了*佛教最早的一批著作。读道安、慧远、僧肇等人的著作, 可以体会到其间浓郁的老庄玄学味道。也就是说, 这些*佛教理论的奠基者们的著作, 实际上就是以佛教为土体, 吸收和融合儒道两家而形成的思想成果。  魏晋玄学为了调和儒道以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曾把《老子》书中“有生于无”的说法, 论释为“ 以无为本、为体, 以有为用” 的基本观念, 提出了体用、本末、有无、动静、一多等哲学范畴。这不但对魏晋佛学用来解释印度大乘空宗的般若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而且,对后来*佛教各派各家用以建构和诠释自家的缘起理论和心性学说, 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 如果说魏晋时期的“ 六家七宗”佛学, 是按照玄学家的思路理解印度般若理论的, 那么, “六家七宗”之后的佛教哲学则是接此而往下讲的, 即部分地把道家和魏晋玄学的重要概念和范畴, 与印度佛教的概念、范畴相结合, 而形成了具有*文化特征的一种佛教哲学形态。儒家关注天下国家、礼乐教化, 倡导忠孝仁义, 是一种**理论思想, 被历代**者奉为**和教化的依据;道家和道教非常重视清静无为、修炼养生。在三家长期的思想交涉过程中, 佛教也凸现了理论思辨的优势与心灵慰藉的功能, 由此出现了“ 以儒治世, 以道治身, 以佛治心” 和“ 二十学儒, 四十学道, 五十学佛” 的说法, 通过对二家作用领域划定界限的方法使佛教融入到*文化结构之中。不同的作用领域又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 并且是一个由表及里、从此及彼的发展序列, 由此又保证了佛教相对于儒道二家的思想优势。*佛教的特色(扩展3)——佛教语录1、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亦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2、如果内心不再有坏的作用那一部分,我们便不再会从其中引起痛苦、烦恼,从而达到永恒的愉快、安详。3、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缘起法性空无。4、世间之事,没有偶然,有的只是在天道轨迹之下的必然,因果循环,生生不息。5、你们只有思之苦,无姻之缘,未看破红尘方为上岸。6、茶凉了,就别再续了,再续,也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人走了,就别再留了,再留下,也不是原来的感觉了;情没了,就别回味了,再回味,也不是原来的心情了。慢慢的都会远,渐渐的都会淡,拥有时,好好珍惜,离开了,默默祝福,人生的旅途,没有人是应该要陪你走到最后的。7、世间事,最后我也只是相信因果!尤其善恶!有时时间长短不定,别以为任何人可以脱离!天道昭昭,莫多行不义!从善,走正,不欺,勇敢!是为爱自己!8、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9、万发缘生,皆系缘份!10、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11、算什么命,能算出来吗?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上师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你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脱。12、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13、当前的困难终究都会过去,从容应对;当下的福运不要使尽,福尽祸至。众生皆苦,人生一切起落皆有定数,待人、待物都要留有余地。14、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15、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16、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距离;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17、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si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18、前世,你是我亲手种下的一株碗莲,别的莲都开了,只有你,直到枯萎,也没能把你清丽的容颜展现在我眼前。19、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20、生活就像是跟老天对弈,对你而言,你走棋,那叫选择;老天走棋,那叫挑战。21、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22、人生中有许多的**为力,我们要学会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只有拿得起,才能放得下,看得开,我们才能读的懂人生。23、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24、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25、不让别人起烦恼、自己也不起烦恼,这叫有修行了。26、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27、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28、要容纳,好坏都能容纳,要圆融,凡事都能圆融。29、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30、用*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智慧心来处世,用菩提心契佛心。31、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一颗心,想到哪里都是情愫。佛说:随缘放下,心安是家。32、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33、凡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34、内心*和,才能在心里装下满满的幸福。*和的人,看得开,放得下,想得明白,过得洒脱。35、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36、眼之所看不如心之所见。37、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38、看的淡一点,伤的就会少一点,时间过了,爱情淡了,也就散了。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缘是一块冰,要度***。佛问苦吗?我说不苦。佛于是许我一段缘,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前世的500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39、暮深竹骨瘦,绿减稻香肥;莫讶山行远,僧归月照扉!40、善良是黑夜的月光,给夜行的人照亮前行的路;善良是寒冬的暖阳,给寒冷的人些许温暖的光;善良是酷暑的微风,给闷热的人一丝期待的凉。41、活着,要学会接纳,所有爱恨情仇,都是生命一部分,别用情感来选择,莫拿标准去衡量,只有斑斓多姿,才能领略各异风景;要懂得宽容,外界与他人,没谁是你的假设,佛以悲胸阔,人因谅得友,聚散天定,对错随心;要坦然淡忘,往昔心灵的负重,重叠为精神的枷锁,唯有放下,方不至于太累。42、你与我尘霜满面,相见不相识。43、存善意发善心执善念做善事,如果做不到,至少要时不时地提醒一下自已不要作恶。44、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45、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胸襟的宽窄,决定命运的格局,你能包容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凡事看得开、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隐忍性情,懂得克制欲望,退却时理智,谦让时大度,除却杂念私心,少些攀比计较,才会随缘自适。46、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47、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48、一个人只有心存善念,才有纯洁的财路,倘若一个人心中有恶,那么不管是钱财还是道路都将是黑暗的。49、感恩一切,坏的是他人给我的磨砺,好的是他人的施予。50、每一个人,都不能十全十美,都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喜欢。所以,在收获**的时候感激,在遭遇谩骂、嘲讽、冷眼时笑笑。淡然处之,开心做自己就好。51、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52、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53、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54、不满怀期待,不心存猜想,不问也不索取。只是顺其自然,因为注定的事情,它必然会发生。55、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56、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57、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58、宣传净土法门,普遍为众生介绍这个法门,才能报佛恩于少许,才能报一点佛恩,不这样做不能报佛恩。59、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60、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61、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62、没人能一手把你拽到天堂,也没人能一脚把你踩到**,命运中所谓痛苦与快乐,只是内心感受,当你超越自己的狭隘和自私时,你会感到处处是天堂;当你被烦恼纠缠不清时,哪里都是**。所以说,万法唯心,命自我造。命运如何,就看你怎么去努力,怎么去看待。命运就在你的手里,也在你的心里。63、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64、你不要直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65、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66、纠结与磨难是对人生智慧最好的历练。生活的难度不在经历本身,而在如何克服自己的主观与偏执。更温和,更宽阔,许多时候不是否定别人,而是随时做好准备,否定自我。67、葬在大海里的,不只有鱼,还有誓言。飞在天空上的,不只有鸟,还有**。68、人生无惧,无论荣华富贵,还是低贱穷困,我们都要从容不迫,学会积极的看待人生,缘来了,则聚;缘去了,则散。69、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70、佛说法,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要是接受教化的人没有开悟;这是佛慈悲到了极处!我们明白之后,才知道要感恩。71、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72、善良和爱都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你的善良需要带点锋芒,你的爱需要带点理智。73、人生学会随缘,才活得潇洒自在。74、原来那些统统是佛菩萨应化,来成就自己圆满的道业,你怎么不感恩戴德?75、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76、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77、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78、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79、所有大乘佛法,其心要即为菩提心,无论修何种法,没有菩提心,无法获得解脱,根本没有成就的可能,若发此心,一切皆能具足,一定能够成佛。80、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81、人生有输有赢,得势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放纵自己;**逆境时不可消极颓唐,放弃自己。成功的人生,要自己定义;快乐的人生,要自己创造!*佛教的特色(扩展4)——山玉兰佛教花语山玉兰佛教花语  山玉兰(学名:Magnolia delavayi Franch。):常绿乔木,高达12米,胸径80厘米,树皮灰色或灰黑色,粗糙而开裂,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山玉兰的花语:超凡脱俗,永恒的美丽与辉煌  优昙花也叫作山玉兰,是一种常绿乔木,高达12米,胸径80厘米,树皮灰色或灰黑色,粗糙而开裂。嫩枝榄绿色,被淡黄褐色*伏柔毛,老枝粗壮,具圆点状皮孔。叶厚革质,卵形,卵状长圆形,边缘波状,叶面初被卷曲长毛,后无毛。花芳香,杯状,直径15—20厘米;花被片9—10,外轮3淡绿色,长圆形,向外反卷,内两轮乳白色,倒卵状匙形。聚合果卵状长圆体形,蓇葖狭椭圆体形,背缝线两瓣全裂,被细黄色柔毛,顶端缘外弯。花期4—6月,果期8—10月。  优昙花常生长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喜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幼苗喜荫,成株喜光,但也较耐荫。阳性,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喜深厚肥沃土壤,也耐干旱和石灰质土,忌水湿;生长较慢,寿命长达千年。  据《徐霞客游记》载,优昙花即佛教所谓“昙花一现”的佛教圣花。今昆明温泉曹溪寺昙花古树尚存。该种树冠婆婆,入夏乳白而芳香的大花盛开,衬以光绿大叶,为极珍贵的庭园观赏树种,亦为其分布区的重要庭园及造林树种。  山玉兰的传说  传说优昙是天上玉皇大帝身边一个负责礼佛的`玉女,有一天月神来到玉皇大帝这里述职,看见了玉女,就爱**玉女,而玉女也对月神情有独钟。可是后来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勃然大怒,就把玉女贬下了凡尘,化成了优昙花,三千年才开一次花。而月神则被关在月神宫殿里不得出来,只有优昙花开的时候,他才可以和优昙见一次面。  于是月神就在月宫里种了一大株优昙花,朝夕焚香祈祷。后来终于感动了佛祖,佛祖就把月宫里的那棵优昙花的一根枝条种在了凡间的一个山谷里,这里的优昙花每年盛开一次,从此月神和优昙就能够年年见面了。  玉兰花的花语  紫色玉兰花的花语——芳香情思  紫色的玉兰花又叫做木笔或者是玉堂春,属于木兰科。紫色的玉兰花艳丽而芳香淡雅。同时也是一味中药,由于玉兰花在未开时,是一种褐色的花苞,其形状就是立着的毛笔头一般,因而有着木笔的之称。我们如果想要赞美文人的才华时,可以选择赠送一束紫色的玉兰花。  白玉兰花花语—报恩、真挚以及纯洁的爱  白色的玉兰花开时,满树花香,虽然白色的玉兰花花期短暂,但开放之时非常的漂亮,而且白色的玉兰花还**忠贞不二的美好爱情寓意。每当到了喜庆的节日之时,人们常常会选择赠送玉兰花,从而表达出爱意;同时也有百年长久、友谊常青的美好寓意。白色的玉兰花,往往在花开时节,有着那芳郁的香味,不仅清新可人,而且还有一种特有的气质。*佛教的特色(扩展5)——有关佛教的名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是关于佛教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1、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於顺违境,无爱恚心。——《佛说十善业道经》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普贤菩萨警众偈  4、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华严经》  5、人身难得,六情难具,口辩难中,才聪难致,寿命难获,明人难遭,直言难有,大心难发,经法难闻,如来难值。——《五苦章句经》  6、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八大人觉经》  7、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佛说十善业道经》  8、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八大人觉经》  9、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佛说十善业道经》  10、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1、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华严经》  12、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无量寿经》  13、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14、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佛说十善业道经》  15、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佛教的特色(扩展6)——伤感佛教句子1、 【佛说人生】①若是无奈造诣大事,就用巨大的方式,去做小事;②心灵深处发出的善意,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是一种无声而主要的力气;③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运气,比懂得命运是什么来得重要;④凡事以善意解释,心无旁骛的工作,自能不受末节枝叶的事所困扰;⑤世上没有真正的黑暗,只有晦昧的眼睛。2、 【经典禅语】1、发现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矫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成绩。发明了所有的过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就是美满。2、多看自己的毛病,才干纠正自己的错误;多看别人的长处,方能学到别人的功德。3、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3、 穷人问佛:我为何这样穷佛说: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穷人:我赤贫如洗如何给予佛:一个人一贫如洗也可以给予别人七种东西:颜施:微笑处事;言施:说夸奖抚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对人和气;眼施:善义的目光给予别人;身施:以举动辅助别人;座施:即忍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4、 人生要做到这多少点:人生老是有输有赢,得势顺境时,千万不要得意洋洋,放荡自己;**逆境时,千万不可消极颓唐,放弃自己;人生胜利的定义,要自己去找,别迷失在别人的见解中。5、 人生十四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卑,最大的无知是诈骗,最大的悲哀是嫉妒,最大的错误是自弃,最可信服的是精进,最大的破产是失望,最大的财产是健康,最大的债权是情债,最大的礼物是饶恕,最大的欠缺是顿悟,最大的快慰是布施,最可怜的性格是自大,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可以 来吧看--------- 净土五经,
地藏经, 普门品。 了解五戒十善凡事都有因果存在的
万事都是在了业了缘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看破了才能放下 随缘了才能自在放不下的越多,烦恼就越多.1,我以为终有一天,彻底将爱记,将你忘记, 可是,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2,孤单是手机里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每天接的电话越来越多,每天发的短信越来越多。 可是当你突然看到一片曾经在梦里反复出现的葵花花田,你兴奋地拍照,大声地呐喊,可是过后却不知道要把拍好的照片传给手机里的谁,那一瞬间你突然明白,一路走到现在,一直没有人站在你身边,陪你看风景3.,世上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挽回的,譬如良知,譬如体重, 但是不可挽回的东西更多,譬如旧梦,譬如岁月,譬如对一个人的感觉。4,爱着的人,和睡在身边的人,不是同一个,这是常有的事。 把爱她的话,说给别的人听,这是常有的事。 想着将来,计划着将来,但将来永远都不会出现,这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说,人的一生,有时候,就这样,渐渐结束了。5,再也没有一个人,让你看到她笑,会轻扬唇角,看到她皱眉,欲以身代6,为什么要知道对方的秘密呢?世上最黑暗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底。7,无论我变得如何强大,你仍然会是我的弱点8,我想送给你那一朵握紧在手里的花,还不够完成一个童话, 所以看着你浅笑安然,匆匆走过有我的年华。9,留着一个号码,不过是为了守候—个人。10,我会一直在,纵使寂寞开成海。11,有些人,你以为可以见面的。有些事,你以为可以一直继续的。 然后,也许在你转身的那个刹那。有些人,你就再也见不到了。 当太阳落下,又升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 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12,我以为我害怕的,是告别的时刻,原来,我同样害怕重逢。13,希望你别迷路了,希望你交到好朋友,希望你别再被人欺负,希望你幸福,希望你一个人,也能够坚强14,我的心碎了,可是我没有胶水。15,你可以选择爱我或者不爱我,而我只能选择爱你或者更加爱你。16,某些人的爱情,只是一种“当时的情绪”。如果对方错将这份情绪当做长远的爱情,是本身的幼稚。17,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18,如果你相信命,那么一切的偶然都是注定。如果你不相信命,那么一切的注定都是偶然。19,谢谢你 让我曾经看过天堂的模样。20,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21,我们永远无法预计未来,年轻的时候我们太坦诚,而长大之后我们又太不坦诚。22,也许爱不是怀念,不是热烈,而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23,时间会慢慢沉淀,有些人会在你心底慢慢模糊。学会放手,你的幸福需要自己的成全。24,用力,缄默。如你所见,这是我的可悲之处。25,一些很期待的生活,总是在你自以为是的梦想中消磨了,然后给予你一个很失望的打 击。 有些东西,想起来总是很美好的,于是在你的想当然中,荒废了一场本来可以很开心的现实。26,那颗心,曾经为他多少次激烈且默默地跳动。是真的真的很爱,才将一颗真心奉上,任由践踏27,在岁月的宽恕下,成长却如期而至,回眸却已不知青春在转瞬间不见了。可是,天空依然有鸟飞过。所有的事情终究是有往后的。28,倒不是真的有多爱你 只是不想再寻寻觅觅。29,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首先要爱自己。我没有办法一无所有的爱你。30,是谁规定了灰姑娘必须被王子拯救? 没有问过灰姑娘愿不愿意,也没有人问过她爱不爱王子,好像只要她的脚合适的穿**水晶 鞋,就理该感激涕零的跟王子回宫,然后永远在幸福中诚惶诚恐。31,我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见面,你还会这样喜欢我吗? ----我们本来一辈子不见面。32, 思念不重,像一整个秋天的落叶。33,你是我小心维护的梦,我疲倦地享受着,这个无法靠近的光芒。34,四季很好,如果你在。35,握住你爱的人的手吧,也许下辈子,走在身边的,就是别人了。36,如果现在多一张机票,你会和我一起走吗?37,睹物思人的后半句,永远都是物是人非。38,十年前追求完美,几近苛刻;十年后才发现,当初最不完美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39,得不到,就永不会患得患失,不需追索美好的背面,不必顾及爱情泯逝。一个人的天堂,也没什么不好。40,没有什么过不去,我不相信幸福,我相信你。 41,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42,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可以对另一个人的伤痛感同身受。你万箭穿心,你痛不欲 生,也仅仅是你一个人的事,别人也许会同情,也许会嗟叹,但永远不会清楚你伤口究竟溃烂到何种境地。 43,我有很多个梦想。每个梦想里都有你。 44,生命的开始不过是一场早已写好的结束。 我们都是带线的玩偶,向着那写好的结局一路狂奔, 直到——穷途末路。
45,我们相爱过吗?”“相爱过。”“多久?”“一瞬间。” 46,幸好爱情不是一切,幸好一切不都是爱情。 47,没有你逃到哪里心都是死灰。 48,上辈子我欠你的,这辈子我来还,这辈子你欠我的,下辈子来还我。 49,开始的时侯,我们就知道,总会有终结 50,很多时候,我*静地做着一些事,喝水,失眠,然后突然很疼痛地想你,真的很疼,疼得我弯下了腰哭泣。 51,这么执着的爱着你,是出自爱情,还是不甘心。 52,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53,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54,你的幸福路人皆知,我的狼狈无处遁形。 55,有些事以温暖而美好的姿态定格,停留在我的记忆。 56,孤单是你想约朋友逛街,结果发现朋友已经约了别的朋友,于是他对你说抱歉。*佛教的特色(扩展7)——佛教经典诗句佛教经典诗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眼睛有病 空中见花 花为幻化 说生说灭 皆是颠倒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色不二 性相不二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叫我们不要胡思乱想 现量见物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空性圆融 万法无碍 一一相 皆具无量义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因果循环 六道轮回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无相为体 相用无穷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迷者为苦 觉者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性为体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谁, 谁入**。  地藏法门 诸佛之师  1、寒山问舍得:“人家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骂我、骗我时如何处治?”   舍得:“只可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  3、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4、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5、持身正大、见吾不释有何妨;存心僻、任尔烧香无点益。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7、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8、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9、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0、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1、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六十六条经典禅语值得收藏细细领悟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4、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5、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6、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7、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9、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10、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4、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去反咬他一口吗?  17、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1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20、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21、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23、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24、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25、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7、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8、用伤害别人的**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9、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31、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淡无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4、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35、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3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3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38、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39、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40、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4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4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43、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46、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48、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49、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50、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善五戒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