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为什么蚊子老是咬我咬人厉害?

花蚊子体内的毒素叫抗凝血素,花蚊子体内的抗凝血素浓度最高,叮人特别痒痛,叮泡也大。花蚊子的学名为“白纹伊蚊”,其蚊体中小型、黑色,有银白色斑纹,因此也被称为“花斑蚊”,是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花蚊子和主要蚊种库蚊不同,它们不仅在夜间吸血,还有白天吸血的习惯。它们在叮咬人体时通常一边吸血,一边把自己的唾液注入人体内,登革热病毒也随之注入人的体内。花蚊子吸血时常不是一次吸饱,而是东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间断吸血,这样就增加了传播疾病的危险。花蚊子不仅可传播登革热,近年来流行的基孔肯雅和引起巴西小头寨卡热的传播都与花蚊子有关。扩展资料:防止蚊子叮咬的方法:1、常洗澡,古龙香水可驱蚊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流汗时及时擦去汗液,可以减少汗液气味对蚊虫的吸引。少用香皂和香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2、巧用蚊子不喜欢的气味蚊子对特殊的气味比较害怕,一些天然植物对蚊子有驱避作用。比如夜来香、艾叶草,其中最明显的是除虫菊,对蚊子有很强的驱避甚至杀灭作用。柠檬草油、香茅和香叶醇等气味蚊子也不喜欢。3、户外运动穿浅色衣服在蚊子较多的地方活动时,尽量穿浅色的长袖衣服,同时要穿袜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蚊接触,蚊子感觉到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也会减少叮咬。4、家中积水及时清空不要给蚊子留生存空间,专家建议,居民家庭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星期彻底换水一次,要彻底清理空调托盘、花盆底碟(托盘儿)积水;每周检查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或者更换具有防渗等功能的安全地漏,保持地漏处无积水;凤凰网-登录 查找 蚊子咬?花3分钟看完本文,一准儿破!凤凰网-从花蚊子谈登革热的风险为什么花斑蚊喜欢在小水洼里产卵?1 可以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在空间喷洒或熏蒸灭蚊。也可用杀蚊香,电蚊香等灭蚊武器。2 在居室装上纱窗纱门或使用蚊帐,也不失为有效的防蚊办法。3 花斑蚊最喜停在黑色衣服上,故应穿浅色衣服。4 要多吃蔬菜。蔬菜中有一些含有蚊子不喜欢的气味,如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及大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等,人吃下后,蚊子也会离你远点。5 尽量穿袜子。许多女孩子喜欢光脚穿鞋,殊不知穿袜子后,蚊子感觉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会减少叮咬。6 夏天洗澡最好少用香皂。一般来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不过,并非所有的香味都会招惹蚊子,如男士常用的古龙水中因带檀香味,反能起驱蚊的作用。扩展资料:种类蚊子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按蚊、伊蚊和库蚊。它们形态各有特色,很易识别。按蚊又称疟蚊,叮人时身体如钉,可垂直扎入人畜皮肉。库蚊又称家蚊,叮咬时身体与触面平行。伊蚊又称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猖狂攻击人畜,可传播多种烈性传染病。因此,有人称它为昆虫世界的头号“恶棍”。-花斑蚊这是什么虫子蚊子因为它们属于清水容器型。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称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的特性。对人有很强的攻击力,一方面严重骚扰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传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扩展资料: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卵的抗旱力很强,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树洞、竹筒、空罐、轮胎、水洼等)孳生,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成蚊栖息在树丛,蚊虽喜在室外活动,但亦会飞进室内,雌蚊在日间吸食血(高峰期出现于日出后两小时内及日落前两小时内),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等。参考资料:花蚊子-蚊子为什么有花纹?花斑蚊,学名又叫伊蚊,它最大的特点是身体黑白相间。伊蚊多孳生于树洞、竹筒、叶液、缸罐、石穴、坑洼等小型积水中,有些种类则在稻田、沼泽、水塘中生长。卵单产,通常产于容器的潮湿内壁或孳生场所的湿土上。滞育卵耐低温和干燥,并以此越冬或度过干旱季节。分布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种类近1000种,中国有100余种。花斑蚊主要在白天吸食人血,叮人凶猛,可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等疾病;它们喜欢在白天活动,喜欢阴凉的地方。花斑蚊飞行速度极快,可随心所欲地做前后滚翻、俯冲、急转弯、突然加速或减速等“高难动作”,有“亚洲虎蚊”之称。这个是蚊子的基因导致的。蚊子 (吸食类昆虫) 蚊子(mosquito),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形态特征:蚊子的身体结构:昆虫,身体和脚皆细长。蚊子是多细胞生物。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一条后腿仅重约025mg。蚊子有22颗牙齿。只有一对翅膀,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像一根极细的注射器针头。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头部: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 对,喙1 支。触角(Antenna)有15 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胸部: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 对,中胸有翅1 对,后胸有1 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 1 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纵脉(V)2 .4 .5 各分两支,其余纵脉均不分支。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腹部:分11 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 节明显可见,有的蚊种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 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内部结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胸内有1 对唾腺,每一唾腺分3 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 ),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 )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蚊喙为刺吸式口器, 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 个,上、下颚各1 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但雄蚊的上、下颚已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 对,为下颚的附肢。按蚊的雌、雄蚊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生殖系统:雄蚊有睾丸1 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 对,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的末端有受精囊(按蚊1 个,库蚊和伊蚊3 个)和1 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 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0llice ),顶端的为增殖卵泡囊,中间为幼小卵泡囊,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囊。当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发育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个发育成熟。每排出一次卵,顺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个膨大部。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成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
蚊子和老鼠、蟑螂、苍蝇一起,长期以来被列为“四害”,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影响,而且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它们进行传播的,因此人们对这些动物深恶痛绝。现在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从南到北,蚊子也将慢慢回归,人们又将展开新一轮与蚊子的斗争。在蚊子的大阵营中,有一类蚊子对人们的侵害程度,要比其它蚊子大的多,这就是白纹伊蚊,也叫亚洲虎蚊,即人们常说的花蚊子。白纹伊蚊白纹伊蚊隶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伊蚊属,是我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省份比较常见的蚊种。从我国分布的蚊子种类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库蚊,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占比接近90%;第二种是伊蚊,花蚊子就属于这类,数量占比大约为8%;第三种是按蚊,数量比较少,吸血时身体与皮肤表面呈一定角度。在这3类蚊子中,伊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其它种类蚊子相比个头大很多。对于白纹伊蚊来说,除了个头大之外,它们的身体还有比较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腹部和足部,长有由鳞片构成的白色或银白色的斑纹,这就是”白纹”名字的由来。这种蚊子的生活习性既有与其它蚊子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喜欢在阴暗和潮湿的区域生活,最主要的滋生地点,则是那些自然或人工环境中的积水区,像池塘、河岸、树洞、岩石缝隙、盛水容器等等。但也有与其它蚊很多子不同的习性,那就是习惯于白天活动,吸血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日落前的三个小时左右。白纹伊蚊叮人为何这么厉害?白纹伊蚊和其它蚊子一样,叮人的都是雌性蚊子,这些雌性蚊子的嘴部,都拥有一根细长的针管状,专门吸食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血液。白纹伊蚊和其他种类的蚊子相比,它们在叮人时,向人体释放的“麻醉剂”的量比较大,而且它们是在白天活动,周围的环境比较嘈杂,在叮人时人们不容易觉察到。白纹伊蚊通过红外感应,精确定位出要叮咬的目标,当停留在人们的皮肤表面后,就会寻找皮下的毛细血管,然后将”针管”插入皮肤,释放出较多的“唾液”,其中不仅含有麻醉剂,而且还有扩张血管、抗凝血的物质,这样就能达到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吸血效率的目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觉察不出花蚊子的叮咬,但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一旦免疫系统发现了释放在皮下毛细血管的上述物质后,也相应释放出一类叫组胺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血管内壁细胞出现分离,一部分蚊子分泌的物质就会深入到皮肤细胞中,最终引起皮肤上面起包现象。由于花蚊子分泌并注入的物质,要比其它蚊子多得多,因此人体的免疫系统做出的反应会更为明显,结果就是起的包很大,更疼更痒。而且,人体免疫系统能力越强,分泌的对抗性“组胺”物质也越多,也会加大蚊子叮咬后的反应。白纹伊蚊怎么到我国的?有关资料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其实还没有出现花蚊子的影子,当时花蚊子主要栖息在东南亚区域,这个地区温度非常高,降雨量也很大,花蚊子长久以来形成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行为特征,不可能突然在自然条件下实现大范围的空间转移,再加上花蚊子的飞行能力以及寿命的限制,也不支持它们跨越万水千山来到我国。因此,人为活动的影响,极有可能是花蚊子侵入我国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外贸联系日益增强,其中就包括木材的进口。而运输到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木材,内部都含有一定的水分,而且树干里都有不同程度的缝隙或者树洞,原本栖局在这些木头里的花蚊子,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就来到了我国。此后,有一部分花蚊子逐渐适应了我国南方的自然气候,并且在产卵量大、成长期短的加持下,慢慢站稳了“脚跟”,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栖息范围越来越广,最后从南方一直发展到我国大部分区域。如何应对花蚊子?花蚊子不但在叮咬人后,给皮肤留下了一个个大包,而且还会传播高达60多种疾病,包括让人们熟知的登革热、疟疾、丝虫病等,而且还会打通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疾病传播的通道。因此,无论是花蚊子还是其它蚊子,消灭它们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蚊子的产卵、孵化和幼虫生长,都离不开水,所以,有效清除环境中的积水,是从根本上减少蚊子的重要措施。从室内来说,除了安装纱窗外,及时清除室内水盆、开口容器内的水,生活垃圾随产随清,定期给鱼池、开口鱼箱、花瓶换水,在蚊子爆发的夏季,适时使用蚊香、灭蚊剂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当然,对付室外大量的花蚊子和其它蚊子,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尝试使用生物控制的方式,比如引入天敌、药物喷洒、基因控制等,也都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从长期来看,蚊子种群是否能从根本上大幅下降、下降之后会对生态系统有什么连带影响,目前还未可知。
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最近,中国天气公布了一个最近3天蚊子活动地图,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未来三天我国除西部之外的绝大多数地区将会面临严重的蚊子问题,多地将会爆发蚊虫大战。蚊子预报系统是通过全国智能网格进行精细化分析,同时根据蚊子的生长特点,绘制出的蚊子出没地图。从这项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已经进入了蚊虫多发季节。根据北京最近几年的检测,发现威胁我国的蚊子主要有三个属的蚊子,分别是伊蚊属(也就是花蚊子),库蚊属以及按蚊属。其中库蚊属数量最多,占据蚊虫总数的90.61%,伊蚊第二占据重量的8.4%。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伊蚊数量占比有所上升。和其他两种蚊子相比,伊蚊活动时间主要是白天,在夜晚比较多的蚊子是其他两种蚊子。伊蚊伊蚊能够传播很多疾病,登革热就是通过伊蚊来传播,因此伊蚊也是所有蚊子中最凶残的种类。国外把伊蚊称为“亚洲虎蚊”,这是因为这种蚊子身体呈黑色,有白色的斑纹,类似于老虎。再者是因为它叮人非常凶残,人体免疫力越强,被叮的包越大,这是因为当蚊子叮咬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一种叫“组胺”的物质,可以使人体的血管内壁的细胞分离,使一部分液体深入到皮肤之中,而这些液体,就在皮肤表面形成一个包。人体的免疫力越强,释放出的“组胺”的物质越多,包也就越大,所以小孩子的包比较大,这是因为小孩子的免疫系统面对异物入侵时,反应更强烈。而其他蚊子咬人时,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包,所以伊蚊咬人看起来非常凶。和其他两种蚊子相比,伊蚊叮咬人最多,这是因为其他两种蚊子容易被人们感觉到,而伊蚊在咬人时会向人体释放麻醉剂。伊蚊在吸血时,会先在人体皮肤表面寻找毛细血管,等到寻找到后会向要叮咬的位置吐口水,口水中包含一种麻醉剂,可以使人们感觉不到蚊虫的叮咬;口水中还含有抗凝物质,这是因为人体的血液会凝固,蚊子释放抗凝物质是防止自己在吸血过程中血液凝固,从而导致它们的口器无法拔出。蚊子传播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它们口水中的病毒,比如:登革热病毒。伊蚊和其他蚊子一样,嘴巴中有一根吸管一样的口器,口器会刺破皮肤而吸血,而在吸血过程中,蚊子的口水也会随着伤口进入到人体内部,此时蚊子所携带的登革热等病毒就会随之进入到人体。这里多说一句,虽然蚊子叮咬能传播很多病毒,但是艾滋病并不能通过蚊子传播,这是因为蚊子口器内有防回流措施,不会将自己吸到的血再反流到另一个人身上。而且蚊子体内有杀死艾滋病的系统,所以它们的口水中不会有艾滋病毒。还有,艾滋病在空气中生存很短暂,即使蚊子口器中携带少量艾滋病毒,也不会造成人体患病。这是因为想要感染人体,至少需要一定数量的病毒,科学家曾经计算过,想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艾滋病,至少需要上万只蚊子同时叮咬。消灭伊蚊的方法伊蚊能够传播很多病毒,所以在伊蚊经常出没的城市,市政府会在相应季节做好消灭伊蚊的工作。其中最常见的消灭伊蚊的方式是清除积水。伊蚊和其他蚊子一样,喜欢将卵产在静水上,静水也就是不流动的水。所以花盆的底部,屋顶的屋檐上,以及沟壑处的积水都有可能会产生伊蚊。在上个世纪30年代时,我国台湾曾经发生了一次登革热,研究发现当时的消防用储备水变成了伊蚊的繁殖场所。为了消灭伊蚊,当地清除了消防用储备水,但过后不久发现没有效果,后来才发现当地人喜欢浇花,而浇花时会有少量水淤积在水盆底部,为伊蚊繁殖提供了便利。除了清理家庭周围的积水之外,目前在伊蚊爆发的地区,用的比较多的是基因灭蚊的方法。国外一家Oxitec公司,培育了一种特殊的转基因雄性蚊子。我们知道,雄性蚊子并不叮咬人,只有雌性蚊子在怀孕期间才会以人类或者牲畜的血液为食。这些转基因雄性蚊子会与野外的蚊子交配,但交配后蚊子并不会产下健康的后代,而是还未成年便会死去,因此这种基因就被形象地命名为“自杀基因”。按照预期的目的,多次大剂量投放转基因蚊子能够导致伊蚊野外种群灭绝。但是,根据已经投放过的地区反馈,这种转基因蚊子并没有彻底消灭伊蚊。而且生物学家也会比较担心,转基因蚊子被投放到野外后,会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真的能凭借个人喜好,而决定一个物种的灭绝与否吗?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权利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蚊子老是咬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