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讲元和名称解释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佛光”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现象,叫做“日晕”。是阴沉天气时,强烈阳光照射云雾表面后形成的一种衍射现象。“佛光”奇观的出现要有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因此比较罕见。
佛家认为佛光是菩萨头轮放射出来的光芒。具体解释有四种:
1.佛所带来的光明。
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
3.指佛李睁像表面的光泽。
4.也称“峨眉宝光”。
扩展资料:
佛教传说
佛家认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因为佛光是从佛的眉宇间放射出的救世之光,吉祥悔橘之光。传说1600多年前,敦煌莫高窟建窟前曾闪现“金光”和“千佛”的奇异景象。那么,“金光”和“佛光”的出现,是“佛祖显灵”。
公元366年的一天傍晚,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敦煌市附近的一座沙山上,“佛光”的一次偶尔呈现被一个叫乐僔的和尚无意中看到了。看到“佛光”的乐僔当即跪下,并朗声发愿要把他见到“佛光”的地方变成一个令人崇敬的圣洁宝地。受这一理念的感召,经过工匠们千余年断断续续的构筑,终于成就了人们今天看到的这座举世闻名的文碧扰团化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
在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碑文上记载了这一段莫高窟创建的原始动机。文献有将“金光”解释为霞或因幻觉所见的“光象”,也有将它解释为“佛光”的,如余秋雨在其《文化苦旅》中用白话文对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前半段,特别是对“乐僔……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作了较为详细而生动的阐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
佛家认为佛光是菩萨头轮放射出来的光芒。
1.佛所带来的光型首明。佛教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觉悟众生犹如太阳破除昏暗,故云。《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金山晃然,魔光佛光,自观他观,邪正混杂。”
2.谓佛像上空呈现的光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八:“五台山佛光,其传旧矣。《唐穆宗实录》: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河东节度使裴度奏:五台山佛光寺侧,庆云现,若金仙乘狻猊,领其徒千万,自巳至申乃灭。”
3.指佛像表面的光泽。明李贽《与城老》:“﹝寺庙﹞既幸落成,佛光灿然。”
4.也称“峨眉宝光”。太阳相对方向处的云层或雾层上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人背太阳而立,光线通过云雾区小水滴经衍射作用所致。常见于山区,中国峨眉山最常见。
看上去是一个七彩光环。而人影在光环正中。而且人影随着人而动,变幻之奇,出人意外。自公元63年发现以来,不仅具有19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以世界奇观名驰中外。
佛教所说的人有佛光应是指这个人与佛有缘,佛缘,佛教用语,指某人和佛教中的人物有感性上的联系,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联系可以是佛教中所认为的前世,也可以是今世。有佛教信仰的人认为:有佛缘的人一般都可以在人间受到佛、菩萨及其它佛教人物的爱护和关照。
特征
一般来讲,和佛有缘的人有卜轿数以下几种特征:
长相,和佛教中某个人物相似。
出生日期,和佛教中某个人物的出生、出道日相同。
佛缘,就是说与佛有缘.
扩展资料
实际上,佛光是光的自然现象,是阳光照在云雾表面所起的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的。夏天和初冬的午后,摄身岩下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一个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环,中央虚明如镜。
观者背向偏西的阳光,有时会发现光环中出现自己的身影,举手投足,影皆随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时同址观看,观者也只能只见已影,不见旁人。谭钟岳诗云:“非云非雾起层空,异彩奇辉迥不同。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帆改在佛光中。”
佛光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然物理现象,其本质是太阳自观赏者的身后,将人影投射到观赏者面前的云彩之上,云彩中的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特的圆圈形彩虹,人影正在其中。佛光的出现无原则要阳光、地形和云海等众多自然因素的结合,只有在极少数具备了以上条件的地方才可欣赏到。
峨嵋山舍身岩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观赏场所。19世纪初,科学界便把这种难得的自然现象命名为“峨嵋宝光”。在金顶的摄身岩前,这种自然现象并非十分难得,据统计,平均每五天左右就有可能出现一次便于观赏佛光的天气条件,其时间一般在午后3:00-4:00之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展开全部
现实中,佛光这个词取自德文,原意为圣像周围的光环。佛光指粗糙表面上人的头影周围的亮光或当人的影子映落在覆盖有露珠的草地表面时他的头影周围的亮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头影四周没有彩色,只有一个白色晕圈。虽然产生佛光有两类自然作用过程,但景象看上去是一样的。一类过程必须有露水珠(产生的景象可称作露水佛光);另一类只要求一个粗糙表面(称作干燥佛光)。
我们佛教所说的所谓佛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光,而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可以感受到,但不一定能用肉眼看到~~"佛光普照",是指佛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众生心。把众生的心照亮了,把贪嗔痴消灭除尽,把黑暗照成光明,息灭八万四千种则侍袭习气毛病。我们学佛法,就是要灭除贪嗔痴,不要执著,我怎没看见佛光呢?研究佛法,开了智慧,这岂不是佛光吗?若越研究越糊涂,不懂真正佛法的道理,是因为没有灭谈哗除习气毛病,不能说佛光不普照。自己不开智慧,贪嗔痴还是老样子,一点也没有改。佛光普照也非所照。不是有照,也不是无照,照而不照,无照而照。这就是说,自己的智慧光明现出来,就是佛光普照;自己的智慧光明不现出来,就是佛光不普照。佛光譬如电力公司,我们所住的房子,将电线、电灯的开关等等都已装妥,已经接通电力了。但如果不去按开关,这电灯始终不会明亮,这屋内永远是黑暗的。为什么?因为电不通,不起作用。要按开关,立刻灯光明亮,照破黑暗。我们众生的心,就是开关,把心的开关打开,佛光就亮了。若心的开关不开,就是有佛光,也照不到。这个譬喻虽浅,但有相同之理。各位!快把心的开关打开,接受佛的智慧光来引证,这样就得到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芒能够遍照一切时,一切处!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孙兄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展开全部佛光就是人的辉光,平时是看不见的,通过修炼也可以显现出来运蠢洞,也旁枯许你在某个时候辉光档李被环境激发出来了,刚好那和尚看见了收起 更多回答(10)

Q1:属蛇的本命年是哪几年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生平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诗歌理论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3000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新乐府序》)。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文学创作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长恨歌》歌咏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75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本集和研究资料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白居易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谙(音安):熟悉。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胜:胜过.蓝:靛青。能不:怎么能够不。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放言(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视蓍(音师):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如果。复:又。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涧底松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注释:涧底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诗题下作者自注,“念寒俊也。”寒俊:地位孤残的有才之士。百尺:指树高。大十围:有十围粗。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手之间合拱的粗细。寒:孤寒。卑:低下。度.度量。这句说:到老死也得不到良工的赏识。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朝会等大典的地方。这里指宫殿。欠,缺少。梁木:栋梁之材。喻:明了。苍苍:深青色,此指天。造物意:造就对物的用意。但:只。地:地位。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金口(石单)(章密低)、张安世,他们二人同时显贵,所以后来便用“金、张”代表贵族。世禄:世代俸禄优厚,指官做得大。金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七代为内侍。张安世子孙相继,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做侍中等高官者凡十余人。左思《咏史》说:“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原宪”一作“黄实”。黄实;东汉名士,家贫,父为牛医。)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用乱麻或草编成。也指贫者的衣服。貂蝉:冠上的装饰品。汉时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插貂尾,附以金蝉。这句说:牛衣的寒贱哪能比貂蝉的高贵。高下:高指地位高,富有;下指地位低,贫穷。沉沉:深沉、幽深。珊瑚:多产于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所分泌的右灰质骨骼,状如树枝,多为红色,可做装饰品。历历。分明的样子。白榆:星名。这里把白榆当作榆树。古乐府:“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以上两句说。珊瑚生长在
Q2:蛇年出生的本命年是哪一年呢
本命年就是你的12周岁,24周岁,36周岁,,,每12年一个本命年也就是你属蛇的,以后的每一个蛇年都是你的本命年
Q3:蛇年本命年应该注意的问题
广西贺州有一个千年古镇,叫黄姚。以山青、水秀、奇石、洞幽、树绿、竹美而闻名,人称“小桂林”,又被誉为中国四大古镇。黄姚的山,千峰竞秀。一座座石山,如擎天巨柱,直逼云天,高峻雄伟;有的亭亭玉立,风姿妩媚,秀色迷人。黄姚的山,形态奇特,岩崖峥嵘,陡峭嵯峨,奇甲天下。古镇被五座大山所环抱,曰“五马归槽”。黄姚的山,葱林密布。树木或挺立于山巅,刚劲挺拔,雄风无比;或长于悬崖,傲然盘曲,凌空欲飞;或扎于岩缝,不屈不折,铁骨铮铮。黄姚的山,无山不洞。洞中景物,多有稀奇古怪的钟乳石,色彩缤纷,千姿百态。黄姚的水,秀丽迷人。源于龙冲,流经天然街和龙畔街的两条小溪,又因其注入了两个龙潭的水,叫龙溪。发源于苦竹冲,流经金屏寨,从禹门汇入姚江的小溪,因溪中有宝珠山而取名珠溪。而以桂江支注上游五指山为源头的小溪,流经皇竹、阳朔,跃下风过坡,奔向老街北面的松树峡,流过石跳桥,即叫姚江。传说古镇三水环绕,四水归源,五马归槽,实为风水宝地。姚江在中兴街水埠头到东门楼一带,河床狭长,随山而移,蜿蜒曲折,因其下游筑坝而成湖泊,水波不兴,水面如镜。溪河两岸,有千年古榕,合抱的油樟,珍稀树种龙鳞树,各种不知名的树木,或长于江畔,苍翠盘郁;或长于岩缝,蜡干虬枝,条条老藤,簇簇修竹,丛丛野花,依偎着溪畔河岸,格外绚丽,恰似一个个巨型盘景扑入游人的眼帘。景随物移,目不暇接,似在山水画廊中。游览黄姚山水,文明阁是不能不去的。文明阁座落于古镇东南面的天马山上,为黄姚名胜之首,天马山也因其而独秀于群山秀水。文明阁建于明朝末年,依山而建,傍水而立。山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树成林,绿树成荫,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题诗、楹联、石刻众多,四季游客如织。文明阁是桂东道教名山,建成后,道士在此打醮,诉求风调雨顺,人间太平,一年一小醮,五年一大醮。打醮时日,信徒们从四乡六寨扶老携幼,蜂拥而来,山上山下,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有游人说黄姚山水“甲桂林”“甲阳朔”。这是“放大”了的赞誉。依我说,黄姚山水以其未经刻意雕塑的深沉、朴实、野趣而使桂林阳朔山水稍有逊色,其小桥、流水的景致,虽比不上周庄、鲁镇人文景观的厚重,但其所特有的山傍水、水伴山的悠悠神韵,以其千年民居古宅、千年石板街形成的“九宫八卦”迷宫被众多中外游客视为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Q4:蛇年本命年要带什么
传统的做法的,都是红的内衣,红袜子。
Q5:2023年属相运势及运程
2023为辛丑牛年,而鼠与牛恰好又呈现出的关系,因此这一年,属鼠人的综合运势可以表现得相当强劲,值得期待。吉星方面,主要有“文昌”和“岁合”,能够持续发挥力量,带来很多好的事情;凶星方面……属牛2023年运势及运程2023辛丑牛年,对于属牛人来说属于本命年,综合运势必然会很差。凶星特别多,不管是“太岁”“剑锋”,还是“伏尸”和“黄幡”,都会带来可怕的事情。好在还有“岁驾”吉星的帮衬,能够稍微起到一点缓解的作用,但也不能怀有太大的期望。属牛人在值太岁的年份中,要能够清醒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困境,积极寻找对策,不要被困难吓倒……属虎2023年运势及运程进入2023年,属虎人的综合运势表现得只能说是一般。对于其他生肖朋友而言,可能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但对于向来刻苦奋进的属虎人而言,肯定会觉得全年特别痛苦,很难熬下去。“孤辰”会直接影响到其情绪,做事提不起精神,人也会变得消极沉闷起来。“红鸾”会带来不错的桃花运……属兔2023年运势及运程进入2023年,属兔人的运势表现一般,不过由于凶星比较多,还是应当提高警惕心。“丧门”“地丧”“披头”联合在一起的话,威力还是挺强大的,要做好全方位的防范工作。属兔人性格柔弱,做事也有些拖拖拉拉,这对于人生未来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在这一年……属龙2023年运势及运程进入2023辛丑牛年,意味着属龙人也开始正式踏入破太岁的年份,会遭受诸多打击,生活坎坷异常。“贯索”和“勾神”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会让属龙人很难招架,虽说能够得到“太阴贵人”的暗中助力,也难以扭转整个困顿的局面。属龙人拥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在运势低迷的年份中,他们可能会感到极度丧气和苦恼,觉得一身的本事无处施展……属蛇2023年运势及运程蛇与牛为三合关系,因此在2023辛丑牛年,属蛇人的综合运势还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是事业、财运,还是感情、健康,均能够朝着好的方向不断进发。“华盖”吉星全年环绕在其左右,默默释放能量,发挥强有力的作用;“正财”吉星可以让属蛇人在事业上表现突出,获取丰厚的收入;不过要谨防“吊客”凶星,可能会引……属马2023年运势及运程对于属马人来说,2023为害太岁的年份,不管是事业、财运,还是感情、健康,都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咸池”会制造很多烂桃花,甚至还会严重影响到其正常的生活;“小耗”会对金钱造成威胁,破财和破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另外还有“死符”,对健康的冲击力还是挺大的,要能够立即引起重视。属马人性格非常不羁,做事完全不在乎外界因素……属羊2023年运势及运程进入2023年,对于属羊人来说属于冲太岁的年份,不管是事业、财运还是感情、健康,表现得都不会特别好。“阑干”顾名思义,会制造很多阻碍和麻烦,让前行的道路磨难重重;“大耗”对财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属羊人随时都有可能陷入经济危机之中;至于“岁破”,则会对属羊人造成全方位的打击,一定要懂得及时规避风险。生活中要与人友好相
Q6:十二生肖有哪些?
被人看小pp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一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朋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祝寿时常说的一句祝福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除了终南山,我国被称"南山"的地方有300多处,但我觉得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山,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南山应该是我们将要前往的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古称"鳌山",海拔270米,位于三亚市以西约40公里处,是我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许多游客来三亚旅游的必选之地。
自古以来,南山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来被佛家称为吉祥福泽之地。据佛教经典记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救度芸芸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便是"常居南海愿"。因此佛家自古就把南海边这座南山看成是一个圣地。在唐代时,我国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四次都无功而返,第五次东渡时又受台风所扰,在海上漂泊了14天后终于在南山脚下登岸,停留1年多后返回中原,在条件更加艰难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却成功了。鉴真在日本提及东渡胜利的原因时说:是由于在南海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上宣扬佛教有功,得到了观音菩萨的保护,这才东渡圆满。所以在后人看来,南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福地。正由于南山同观音菩萨及鉴真和尚结下如此深厚的佛缘,海南省政府就在濒临南海的南山,计划投资60亿人民币兴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一个佛教文化苑。
南山佛教文化苑是南山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园区,有不二法门、金玉观音、慈航普渡园、如意吉祥园、南山寺、海上观音等景观。现在我要重点为大家介绍的是金玉观音及海上观音两个园区中的"天下之最"。
这座雄伟壮观、仿南北朝风格的门楼是南山佛教文化苑的大门——不二法门,古时称之为阙楼。阙楼是古代皇室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场所。门楼上正面的“不二”和背面的“一实”这四个大字都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老先生94岁高龄时专门为此所书。按佛教的理解,“不二”就是“一实”的意思。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是平等的,没有彼与此之间的区别,就称之为“不二”。“不二”是佛教84000个法门中的至高法门。佛主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据大乘佛教说,佛陀当年在世间发现众生有84000种烦恼,针对这所有的烦恼,佛陀找到了84000个解决烦恼的办法、悟道的途径,这就被称为“法门”。在84000个法门之中,“不二法门”被称为至高法门。
国宝"金玉观音"是南山的"开元之佛",供奉在金玉观音殿内。这尊金玉观音总高度为3.8米,耗用150公斤黄金和白银,120克拉南非钻石,上千颗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翡翠,白玉等精工制成,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为天下上最仰贵的金玉观音像,估价为1.92亿元人民币。更为可贵的是,在金玉观音开光时,由西藏活佛将两颗舍利子布置在了雕塑的头颅之内,此中一颗为佛陀的真身舍利。在20xx年,金玉观音洒净仪式时,却发现观音的头颅里又多出了108颗"金刚舍利"。有人说这是金玉观音自生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不得而知,这108颗"金刚舍利"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正因为这样的佛门祥瑞,许多人就会特地在金玉观音殿里请一尊金玉观音像,由得道高僧开光后,放在殿内的佛窟中供奉,保佑自己家庭、事业、爱情等。
海上观音被誉为"天下上最大的海上金属雕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站像。雕像连同金刚宝座总高108米,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超过14.4米,也被列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海上观音像是个一体化三尊,三尊为一体的观音站像,三尊观音像手势各异,分别为持箧、持莲、持珠,分别代表智慧、清净和解脱。观音菩萨慈颜微笑,恬静安祥,体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襟和神韵。海上观音像于20xx年正式落成,并于该年农历3月16日,即观音菩萨诞辰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当时海内外佛教界108位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这一佛门盛会,两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前来瞻仰巍然耸立海上的观世音菩萨的风采,场面蔚为壮观。
朋友们,南山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山,去饱览南山的美好风光,感悟佛教文化的精深微妙。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三
各位朋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祝寿时常说的一句祝福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除了终南山,我国被称"南山"的地方有300多处,但我觉得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山,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南山应该是我们将要前往的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古称"鳌山",海拔270米,位于三亚市以西约40公里处,是我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许多游客来三亚旅游的必选之地。
自古以来,南山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来被佛家称为吉祥福泽之地。据佛教经典记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救度芸芸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便是"常居南海愿"。因此佛家自古就把南海边这座南山看成是一个圣地。在唐代时,我国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四次都无功而返,第五次东渡时又受台风所扰,在海上漂泊了14天后终于在南山脚下登岸,停留1年多后返回中原,在条件更加艰难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却成功了。鉴真在日本提及东渡胜利的原因时说:是由于在南海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上宣扬佛教有功,得到了观音菩萨的保护,这才东渡圆满。所以在后人看来,南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福地。正由于南山同观音菩萨及鉴真和尚结下如此深厚的佛缘,海南省政府就在濒临南海的南山,计划投资60亿人民币兴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一个佛教文化苑。
南山佛教文化苑是南山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园区,有不二法门、金玉观音、慈航普渡园、如意吉祥园、南山寺、海上观音等景观。现在我要重点为大家介绍的是金玉观音及海上观音两个园区中的"天下之最"。
这座雄伟壮观、仿南北朝风格的门楼是南山佛教文化苑的大门——不二法门,古时称之为阙楼。阙楼是古代皇室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场所。门楼上正面的“不二”和背面的“一实”这四个大字都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老先生94岁高龄时专门为此所书。按佛教的理解,“不二”就是“一实”的意思。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是平等的,没有彼与此之间的区别,就称之为“不二”。“不二”是佛教84000个法门中的至高法门。佛主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据大乘佛教说,佛陀当年在世间发现众生有84000种烦恼,针对这所有的烦恼,佛陀找到了84000个解决烦恼的办法、悟道的途径,这就被称为“法门”。在84000个法门之中,“不二法门”被称为至高法门。
国宝"金玉观音"是南山的"开元之佛",供奉在金玉观音殿内。这尊金玉观音总高度为3.8米,耗用150公斤黄金和白银,120克拉南非钻石,上千颗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翡翠,白玉等精工制成,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为天下上最仰贵的金玉观音像,估价为1.92亿元人民币。更为可贵的是,在金玉观音开光时,由西藏活佛将两颗舍利子布置在了雕塑的头颅之内,此中一颗为佛陀的真身舍利。在20xx年,金玉观音洒净仪式时,却发现观音的头颅里又多出了108颗"金刚舍利"。有人说这是金玉观音自生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不得而知,这108颗"金刚舍利"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正因为这样的佛门祥瑞,许多人就会特地在金玉观音殿里请一尊金玉观音像,由得道高僧开光后,放在殿内的佛窟中供奉,保佑自己家庭、事业、爱情等。
海上观音被誉为"天下上最大的海上金属雕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站像。雕像连同金刚宝座总高108米,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超过14.4米,也被列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海上观音像是个一体化三尊,三尊为一体的观音站像,三尊观音像手势各异,分别为持箧、持莲、持珠,分别代表智慧、清净和解脱。观音菩萨慈颜微笑,恬静安祥,体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襟和神韵。海上观音像于20xx年正式落成,并于该年农历3月16日,即观音菩萨诞辰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当时海内外佛教界108位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这一佛门盛会,两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前来瞻仰巍然耸立海上的观世音菩萨的风采,场面蔚为壮观。
朋友们,南山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山,去饱览南山的美好风光,感悟佛教文化的精深微妙。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四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五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六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守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七
各位朋友,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祝寿时常说的一句祝福语: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这里的南山指的是终南山,除了终南山,我国被称"南山"的地方有300多处,但我觉得大多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山,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南山应该是我们将要前往的三亚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古称"鳌山",海拔270米,位于三亚市以西约40公里处,是我国首批5a级旅游风景区,也是许多游客来三亚旅游的必选之地。
自古以来,南山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历来被佛家称为吉祥福泽之地。据佛教经典记载,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为了救度芸芸众生,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二愿便是"常居南海愿"。因此佛家自古就把南海边这座南山看成是一个圣地。在唐代时,我国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前四次都无功而返,第五次东渡时又受台风所扰,在海上漂泊了14天后终于在南山脚下登岸,停留1年多后返回中原,在条件更加艰难的情况下,第六次东渡却成功了。鉴真在日本提及东渡胜利的原因时说:是由于在南海观世音菩萨的道场上宣扬佛教有功,得到了观音菩萨的保护,这才东渡圆满。所以在后人看来,南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福地。正由于南山同观音菩萨及鉴真和尚结下如此深厚的佛缘,海南省政府就在濒临南海的南山,计划投资60亿人民币兴建了我国南方最大的一个佛教文化苑。
南山佛教文化苑是南山文化旅游区的主要园区,有不二法门、金玉观音、慈航普渡园、如意吉祥园、南山寺、海上观音等景观。现在我要重点为大家介绍的是金玉观音及海上观音两个园区中的"天下之最"。
这座雄伟壮观、仿南北朝风格的门楼是南山佛教文化苑的大门——不二法门,古时称之为阙楼。阙楼是古代皇室登高望远、开阔视野的场所。门楼上正面的“不二”和背面的“一实”这四个大字都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顾廷龙老先生94岁高龄时专门为此所书。按佛教的理解,“不二”就是“一实”的意思。万事万物归根到底都是平等的,没有彼与此之间的区别,就称之为“不二”。“不二”是佛教84000个法门中的至高法门。佛主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据大乘佛教说,佛陀当年在世间发现众生有84000种烦恼,针对这所有的烦恼,佛陀找到了84000个解决烦恼的办法、悟道的途径,这就被称为“法门”。在84000个法门之中,“不二法门”被称为至高法门。
国宝"金玉观音"是南山的"开元之佛",供奉在金玉观音殿内。这尊金玉观音总高度为3.8米,耗用150公斤黄金和白银,120克拉南非钻石,上千颗珍珠、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珊瑚、松石、翡翠,白玉等精工制成,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认证为天下上最仰贵的金玉观音像,估价为1.92亿元人民币。更为可贵的是,在金玉观音开光时,由西藏活佛将两颗舍利子布置在了雕塑的头颅之内,此中一颗为佛陀的真身舍利。在20xx年,金玉观音洒净仪式时,却发现观音的头颅里又多出了108颗"金刚舍利"。有人说这是金玉观音自生的,到底是不是,我们不得而知,这108颗"金刚舍利"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正因为这样的佛门祥瑞,许多人就会特地在金玉观音殿里请一尊金玉观音像,由得道高僧开光后,放在殿内的佛窟中供奉,保佑自己家庭、事业、爱情等。
海上观音被誉为"天下上最大的海上金属雕像",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观音站像。雕像连同金刚宝座总高108米,比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超过14.4米,也被列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海上观音像是个一体化三尊,三尊为一体的观音站像,三尊观音像手势各异,分别为持箧、持莲、持珠,分别代表智慧、清净和解脱。观音菩萨慈颜微笑,恬静安祥,体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襟和神韵。海上观音像于20xx年正式落成,并于该年农历3月16日,即观音菩萨诞辰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光典礼。当时海内外佛教界108位高僧大德前来参加这一佛门盛会,两万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前来瞻仰巍然耸立海上的观世音菩萨的风采,场面蔚为壮观。
朋友们,南山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山,去饱览南山的美好风光,感悟佛教文化的精深微妙。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八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有关终南山王维心得体会实用九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和名称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