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话气苦些,头毛的是什么意思


自从有「最难懂方言」评选开始,温州话就没掉过链子,回回榜一。早些年的全球性语言学期刊《Linguistics》经过正经调研后确认:温州话确实是中国方言理解度最低的语言之一。
网络百科上,还好心地对「温州市」的温州话发音做了标注,但是…这确定不是盲打的外星文?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鬼话”指的就是听不懂的话。
美国人拍的电视剧中有一个片段:破译了无数声音密码的FBI,被某天监听到的语言难倒了,一番无用的抓耳挠腮之后,资深探员也只能无奈表示:“这是一种非常生僻的方言,叫温州话。中国人称它为‘恶魔之语’。”这里的「恶魔之语」(Devil’s lauguage),大概率是从中国人的口语“鬼话”翻译过去的。
因为难懂,说它是鬼话多少带点嗔怪的感觉,但是这个中国独一份的「鬼话」,曾作为「军事密码」在越南战争中立过奇功。
上世纪条件艰苦,战争中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发报机,但通讯很容易被截听,普通方言也很容易被“破译”,只有温州人像风语者一样,讲着堪比“摩丝密码”的温州话,最终,立了大功。
01·叛逆 古怪 可爱
「叛逆」「古怪」「 可爱」拿这三个「人物形容词」来形容温州话,丝毫不违和。
先是叛逆。别人的拖鞋,在它这是鞋拖;别人的包子,是它的馒头;别人讲热闹,它非说闹热;你说咸菜,它说菜咸;你说生螃蟹,它说螃蟹生;(意思上倒是没啥毛病)
再来是古怪。月光同月亮,天光同天亮,吃天光同吃早餐;吵架叫论场,眼红叫眼汪热,害羞叫睇人睛;膝盖叫脚窟头,腋窝叫拉扎下,床头叫眠床头。还有一些人称称谓,更是古里古气。姑姑叫姑娘,阿姨叫姨娘,年轻叫后生,小孩叫琐细儿……
《温州一家人》剧照
尽管古怪,但也难掩可爱。「动词后置于名词」是温州话的一大特点。据说,有个四五十岁的温州老爷们坐火车,想让乘务员帮忙关灯,反复喊:“灯关关,灯关关。”引得一车人侧目围观。
如此看来,鬼话——温州话的魅力,远不止于难解难懂,更可爱在丰富饱满。
02·最难方言成就了最多的语言名家
温州方言实实在在称得上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也是为什么尽管难倒了一大批英雄汉,但中国颇具盛名的语言名家,都是从研究温州方言开始的。
古时,岭南部分地区被称为骆越,福建被称为闽越,而温州一带被称为瓯越,显然,这些地方的方言基础都是古「越」语。
而魏晋时期,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部分北方人民南迁,随后大多定居在江浙皖赣一带,“魏晋”古汉语的精华被保留下来。到现在,甚至有不少人认为:今天的温州话就是魏晋时期中国的“普通话”。
电视剧《琅琊榜》剧照
另有记载,有一批福建人民迁徙至温州一带定居。也就是说,温州话其实是融合了,古越语、古汉语和福建话等多层次语言。
最终的研究结论,不约而同:温州话是汉语中一支独立的方言,它既不同于吴语,也不同于闽语,而且,还保留着许多古越语的痕迹。(温州话:所以,懂我的难懂了吗?)
再加上温州方言的声调,要比普通话的ā á ǎ à生多出四个来,是少见地完整保留了古汉语八个声调的方言: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举个例子,温州话发音的:“麦”、“铁”、“桌”,声调为先降后升的曲折调,但这种发音在普通话中已经找不到了。
据说,有这么一个事,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妹子,满心欢喜找了一个在巴黎的中国人学汉语,结果来到中国后,发现没人听得懂她说的话,因为,她学的是温州话……
到这种程度,是不是以为温州话的难懂二三事就结束了。别急,还没。
《温州人在巴黎》剧照
03·相隔一蓬草 说话不知道
温州方言作为一个整体“一致对外”时,难到跨越国界。但没想到,对内依然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两句话先感受一下:“三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相隔一蓬草,说话不知道。”
《温州市志》里有这样一句话:“温州方言种类之多、差异之大,可称全国之最、世界之最。
温州方言粗略一算在十余种以上。瓯语,是超过一半温州人讲的方言,也就是大多数外地人指的温州话。“苍南、平阳有北港话、蛮话、金乡话;泰顺有罗阳话、蛮讲话、畲客话;乐清有大荆话,洞头有闽南话;永嘉有仙居话、青田话等等。”
而且,它们各自都蛮有个性,相当傲娇:我听不懂你,你也别想听懂我。有网友说,他们宿舍三个温州人互相听不懂。
04·温州话成国际传播语种
早在2013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就正式确定,新增“温州话”为第61种对外国际传播语种,国际台还专门开设了温州话方言节目专栏。温州,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长期在国家级媒体开通日播方言节目的城市。
是的,你没看错。难到“妈都不认识”的温州话成了国际传播语种。
刨根问底,源头其实是因为温州人强大的生意基因。在中国的商人群落中,「温商」应该算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成就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他们很早就有杀到海外市场的心思,当然他们也确实那么做了,而且非常成功。
有句话说,哪里有生意,哪里就有温州人。后来,温州人频频成功的案例惊艳世界,「温商」也被誉为“东方的犹太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海内外,五大洲,因此,温州也成了全国著名的侨乡。
《温州一家人》剧照
早些年,在意大利、法国的温州人非常之多。有人说,在巴黎,如果你会温州话,就更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北大出版社的《新编实用意大利语》就是用温州方言和普通话联合注音的,旅意温州人之众,可见一斑。
包括有个段子,虽不知真假,但也格外传神:一位不懂外语的温州人到西欧旅游,想了个抖机灵的法子,只要看到中国人就凑上去用温州话问:“你是温州人吗?”没想到还真碰上不少,最后美滋滋玩一圈,平安回家。
如此看来,把“温州话”定为对外国际传播语种,合情合理合乎事实。
《温州一家人》剧照
05·方言的宿命是消逝?
2014年的一个调查已经显示,本地小朋友也听不懂温州话了,饭桌上,大人叽里呱啦,小孩面面相觑,只能用QQ桌下沟通。
网言网语盛行的时代,晦涩的方言就像古早的老干部搪瓷缸子,偶尔复古潮、怀旧风来袭,被端出来喝几口水。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放在角落里积灰。
不过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少年轻人也主动推广起温州话,比如《彩虹合唱团》,在团长金承志的带领下,在某节目里表演的《乘风破浪》,让全国观众大受震撼:“没想到温州方言能有这么浪这么野的一面。”“全程高能!”
“再来亿遍”
跟谈恋爱似的,如果对温州话的第一印象,仅仅止步于“高冷难懂,生人勿近”那它内核里可爱、俏皮、浪漫的元素,就被遗憾错过了。
比如:温州话讲「吃三餐」“吃早饭”叫做“吃天光”;“吃午饭”叫做“吃日昼”;“吃晚饭”叫做“吃黄昏”;现在看来当然不够日常,但古语里的浪漫也很难掩盖。
更何况,温州话还见证了一段历史,它自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这种饱满的生命力不值得被留住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州话豆毛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