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经典在的经典文字记载于哪里?

2018-10-14 19:36 来源: 广州光孝寺
原标题:文以载道——佛教的文学观
金秋云高淡,法乐文载道。今天上午的周末讲堂,光孝寺常住恒悟法师如约而至,与大众分享“文以载道——佛教的文学观”。法师引经据典,讲说佛教文学的起源,阐述佛教文学的特色,与大众一同赏析佛教文学作品,总结了佛教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令大众对佛教与文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各位居士,上午吉祥!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比较轻松有趣的主题:佛教的文学观。在座各位都是佛弟子,应该都知道三宝之中,有一个“法宝”,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法宝,就是佛教的经典,用文字记载的。最初,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两个地方语言不通、文字不同,就需要翻译。所以佛教文学,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佛经是教导世人证得佛法真理的,这跟文学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佛陀讲经的时候,为了将艰深的义理讲得通俗明白,他就随宜采用比喻、排比、拟人、类比等各种艺术手法,令讲演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弟子对佛法的领悟。这些讲经的内容记载下来,就形成了佛教史上最早的文学作品——佛经文学。
不过,中国的语言跟梵语是不同的,翻译起来也有一些难点。翻译的原则有三点:信、达、雅。信,就是真实可信、不增不删,是忠实于原文的,用词也准确;达,就是文法通顺、语句流畅,容易看明白;雅,就是篇章典雅优美,读起来很愉悦。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那时候两国文化交流不够,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的印度僧人比较少,语言不太通,能把佛经的意思用汉字表达出来就不容易了,所以早期的汉译佛经,只能做到“信”。后来大家对佛教了解更多,来华的外国僧人,以及通晓梵语的中国人都越来越多,就慢慢做到“达”、做到“雅”。
佛经翻译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次组织严密的译经,要有庞大的团队来做,有:“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等九个职务,几十上百号人,每个人在他的专业领域都是全国顶尖的人才。所以佛经翻译出来,其文学水平是相当高的。随着汉译佛经的广泛流传,佛教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文学的影响尤为深远。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成语,很多都是来源于佛教,可谓俗语佛源。
比如说:一厢情愿、一笔勾销、三生有幸、七手八脚、十字街头、不可思议、心猿意马、想入非非、随机应变、心领神会、胡说八道等等,有一些词在语言环境的演化中,已经脱离原意了。比如说:想入非非,原意是指“想进入四禅天中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用想能到达“非非”吗?禅修才行。所以这个词是说你方法完全搞错了。还有“胡说八道”,原本是表示“胡僧(外国僧人)宣说八正道”,这是很好的事情,只是你不懂外语。后来就演变成某人说话不可信了。
二、佛教文学的思想特色
我们说的“佛教文学”,主要指具有文学艺术特点的佛教经典,所以佛教文学是最能体现“文以载道”理念的,因为所有佛经都是“道”的载体。那佛教文学的特色,具体有那些呢?大概有以下四点:一、明辨是非,改恶向善。《四十二章经》宣讲了五戒十善等法,引导大众明辨是非,防非止恶。二、多行布施,广种福田。布施是六度之首,包括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在《施饭转胜》等经典中,都强调了布施的功德。三、远离财色,断欲绝求。《四十二章经》说,“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蔽者爱与欲也。”过分的欲求令人心不清明。四、慈悲为怀、自利利他、信心坚定、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大涅槃经》里的雪山童子“舍身闻偈”,是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
三、佛教文学的艺术手法
佛教义理精深玄妙,为让弟子们容易理解接受,佛陀在说法时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了多种方法,不拘一格地讲解经义。比喻、排比是最常用到的艺术手法,在《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到“八种喻”,从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对譬喻进行了区分。读《法华经》的居士,可能知道法华七喻,其中最为有名、人所共知的是“火宅”和“三车”二喻:“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好像火宅一样,我们身在其中,片刻不得安宁,应该速求出离三界。
在《文殊菩萨警众偈》中,也有大家熟知的比喻:“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日子一天天过去,生命像池子里的水越来越少,我们就像池鱼,有什么好快乐的呢?
排比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让语句显得层次分明,也可以增添气势。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这一段:“于彼一一毛孔中,出生异色不可说;于彼一一异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中,出宝莲华不可说;于彼一一宝莲华,各有宝叶不可说。”尤其是在佛经偈颂中,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为频繁。这种结构相同的句法,反复描述出同一性质、范围的意象,使句法“结构相似”的呈现出堆栈之美。此外,佛经之中不乏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类叠、层递、拟人、通感等修辞技巧的例子,使篇章结构典雅优美,不但具有音韵上的美感,亦利于记诵。
四、名士与诗僧作品赏析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还成为虔诚的佛教徒。诸如谢灵运、李白、杜甫、王维、苏轼、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与佛教有密切来往的文人。这些文人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经常会将佛教思想观念融入到自己的诗文作品中去,借助诗文来弘扬佛法,表达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修行感悟。
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文人的佛理诗文数量非常多,仅以唐诗而言,与佛教内容相关的诗歌就占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十一。由此足见佛教诗文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深。我们选取几段诗文来鉴赏。
香火一炉灯一盏,
白头夜礼佛名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
直到如今醉未醒。
——白居易
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朱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苦把身拘碍;人生过百年,便是超三界,此外更无别计策。极品随朝,谁知倪宫保?百万缠腰,谁似挑三老?富贵不坚牢,达人须自晓。兰蕙蓬蒿,看来都是草,鸾凤鸱鸮,算来都是鸟,北邙路儿人怎逃?及早寻欢乐,痛饮百万觞,唱三千套,无常到来犹恨少。——唐伯虎《清江引》词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佛教对文人思想的影响,也使得许多不得志者能够心开意朗,不被现实生活的苦恼所打败。佛教的出家僧人,也有十分擅长诗词文章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寒山、拾得二位大士,其他历代祖师大德,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契此和尚的《播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现在很多人喜欢仓央嘉措活佛的诗,其实他本人不通汉语,现在大家看到他的诗,是后人翻译过来的,还有很多假借他的名义,也传的很广。像相思十诫、问佛这些,都不是仓央嘉措本人的作品。
五、佛教文学的作用及其影响
佛教文学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用“文以载道”来总结,具体载的是什么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
一、劝世说理、化世导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善恶道理,引导世俗风气。如河南桐柏水帘寺的楹联:
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佛门广大难渡不善之人
天上下雨滋润万物,但是滋润不了无根之草。佛门慈悲接引一切众生,但是没有善根就很难度化,因为他不信善法。这是劝世人要保留善良之心,不要丢掉人的根本。
二、启发心智、破迷开悟。能启发大众的智慧,破除心中的迷障。如安徽九华山甘露寺的楹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有些人认为宿命已定,特别悲观,所以告诉他“事在人为”, 要付出努力;又有人钻牛角尖,苦苦执着一物,就是不肯放下,那要告诉他“境由心造”,你还没有执着某物的时候,还很自在的呀!你退后一步,路就宽了。
三、宣扬教义、净化人心。向一切大众宣扬觉悟真理、解脱烦恼的方法,不要在邪路上越走越远,净化世人被五欲尘劳染污的心。萧山观音寺有楹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这是劝那些造恶业的人,能救你的,是你一念善心,有那么多人劝你,诸佛菩萨加持你,你自己如果不肯回头,谁也没有办法。如果你能回头是岸,转迷为悟,也不劳菩萨来慈悲救护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经典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