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传承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它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增添了无数的自信和自豪,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日渐密切与频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突显,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因此立足于中国的发展现状,不断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方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对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奠定伦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包含很多伦理道德内容,并始终强调德才是为人做事的根本,凡事都应以修身为先,立德为首。认为人民才是立国之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克己奉公精神,再到“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思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互助情怀等,都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重德观点。因此以尊敬、崇尚的态度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观念,弘扬历代先贤、仁人志士的模范事迹,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传承的道德基因深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结合时代要求赋予传统文化当中的仁爱、诚信、正义、和合等内容更多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够彰显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使传统文化当中的道德观念能与当代的文化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成为今天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积淀着很多关于国家治理的经验、启示和教训。如商汤就曾经在他的洗澡盆上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样,意在警醒自己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敢于革新;老子思想当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也是在不断提醒我们,治理国家既要有宏观布局,同时也要兼顾细致耐心。今天我们既要以敬畏之心去学习和吸纳传统文化当中包含的治国理政先进经验,同时更应运用好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成功的经验中汲取营养,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为今天我们去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以,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为根基,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心。因此,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推进传统文化中爱国、诚信、文明等内容与国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充分结合,使其成为贴近人民生活、令群众广泛参与的重要文化内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为人们认同的观点和内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全体社会大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重要保证。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实践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给养,它是当代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社会大众文化素养的重要来源。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扬弃继承、创新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根基应对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竞争,为今天我们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更多的来源和支撑。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从在古代代表着开放、交流、包容的“丝绸之路”到今天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它们都是以传统文化当中的“天下一家”、“以和为贵”等思想为基础不断发展,成为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典型案例,可以说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全球性意义的。因此今天想要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必须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当中具有永恒魅力、重要价值的内容转化为同今天与时俱进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进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相适应、相协调;第二要进一步去吸收、借鉴和融通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成果,通过不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通过广泛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份,更好地凝练和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第三要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方法。要重视当今网络传播等各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和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不断融通多媒体资源,从而充分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对外传播的传统文化内容上也要坚持做到去传播更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观念内容,要切实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地传播到相应国家和地区,切实提升传播效果。  闫冰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九班的肖毅薇,我今天带来的主题讲话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马上即将迎来我们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我们感受到了屈原为了坚守正道,为了楚国的命运,奔波,振臂高呼。
《离骚》通过屈原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屈原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屈原的为国奉献精神也体现在现代社会之中。疫情横行的当下,无数的医护人员与志愿者奔赴抗疫一线,与受难的同胞们携手并肩站在一起,“同呼吸,共患难”,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这样崇高的爱国情怀,将凝聚起磅礴的奋斗力量。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肩负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的大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弘扬奉献精神,必须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基础。作为学生,努力完成学业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因此,好好学习,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有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根基,体,美是两双翅膀让新青年飞得更高更远。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必须以奋发作为务实担当为动力。在学校应对学校安排的公益活动积极参加,不要过分的强调个人自身利益,体现不计较得失的精神。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过:“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吾辈青年定将成为祖国的骄傲,新时代的大旗即将传入我们手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也将在新青年的接力之中发扬光大。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考复习背诵资料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 奋斗目标:强国富民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2、共产党怎样带领人民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
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站起来;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富起来;改革开放,强起来。
3、我国如何做出改革开放的抉择
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4、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我国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5、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关键抉择,关键一招,必由之路。
党的基本路线:幸福线,政治保证。
6、改革开放的意义、作用
(1)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 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3)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活力源泉,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决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7、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2)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3)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8、十九大召开的意义: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9、怎样认识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的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以及党的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是自我完善,不是根本改变,基本制度没有变)。
10、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4)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1、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1)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3)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12、为什么要共享发展成果(=为什么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3、怎样共享发展成果(=怎样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正确认识创新: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2、为什么日常生活需要创新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 可以创新。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
3、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2)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4)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5)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6)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7)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4、科技现状喜: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5、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4)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6、教育的作用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4)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7、国家如何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个人)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大国重器和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企业)
(3)创新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权利角度)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怎样理解民主的价值
(1)一般来说,民民主价值的实现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2)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2、我国民主发展历程
1840年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愿望在近代没能实现。
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956年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改革开放后,不懈探索。
3、新型民主的特点(=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4、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民主的实现形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我国的民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6、什么是公民参与
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7、公民参与的途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8、民主监督的意义
(1)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
(2)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9、为什么要增强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0、怎样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公民怎样参与民主生活)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2)公民要自觉增强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3)其次,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4)最后,公民要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和民主生活,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什么是法治: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
2、法治的作用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和重要标志,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法治的要求
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法治好要求实行善治。
4、什么是良法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个人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5、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的依据: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依法治国的新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6、政府的作用:管理社会生活;提供公共服务
7、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8、依法行政的意义(=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原则。
(2)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有利于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 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9、怎样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3)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0、怎样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5)社会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11、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3)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4)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中华文化的内容: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4、文化自信的来源: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5、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神动力。
(2)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
(4)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有利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国家)
(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7、传统美德有哪些
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尚;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8、为什么弘扬传统美德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
9、怎样弘扬传统美德?
(1)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10、民族精神的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1、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3)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2、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
(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4)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14为什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5、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其他特点:①增速趋缓;②出生率低;③老龄化加剧;④男女性别比失衡;⑤城乡分布不均衡;⑥“独生子女”社会问题;
2、为什么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3)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4)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二孩政策”: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1)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2)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3)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现状)
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础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4)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5)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5、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所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6、怎样建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
(国家):
(1)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4)要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5)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6)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7)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8)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9)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青少年:
(1)宣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与破坏环境、资源行为作斗争;
(2)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节约粮食,减少浪费,践行“光盘行动”;绿色出行,尽量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多骑自行车;节约用水、用电,人走灯关……
企业:
(1)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2)增强责任意识,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坚持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7、怎样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何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8、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我国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5、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 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广大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福祉。
(3)有利于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6、国家如何促进民族发展?
(1)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疔保障制度。
(3)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7、青少年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积极同破坏民族的言行作斗争。要热爱祖国,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8、为什么要反对分裂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9、怎样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10、怎样理解“一国两制”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2)“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
11、为什么要坚持“一国两制”?
(1)“一国两制”是处理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3)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2、怎样保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稳定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13、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统一
(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尚未完全实现统一。
(2)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3)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4)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多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14、怎样实现祖国统一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3)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新时代两个“一百年”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两个阶段目标(“两步走”战略)
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990温饱;2000总体小康;2020全面小康;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50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中国梦的内涵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4、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5、怎样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5)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分离开启时代新征程。
6、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
(1) 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括号里四个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为什么要做奋斗者
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0、中国人为什么敢自信(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1、如何做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2)对文化有底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3)对发展有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4)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5)自信的中国人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6)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