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适合当母狗?

前苏联小狗——“莱卡”

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二颗人造卫星,卫星上搭乘了即将飞上太空的第一个地球生命——小狗“莱卡”。

“莱卡”在全世界的关注下进入专门为它设计的、火箭头部的加压密封舱内,开始了太空征程。但不久之后,前苏联官方之后公布了“莱卡”命运的官方版本:“莱卡”完成了长达一周的飞行任务,到达离地球1600公里的高处后死去。

但在2002年,当时的生物医学家马拉山科夫揭示了关于“莱卡”命运的真相:其实,“莱卡”当年刚飞上天没几个小时就死于惊吓和中暑衰竭。原来,科学家们在“莱卡”身体表面和皮下安装了感应器,用来监测它的呼吸和心跳,进入太空后,监测数据会自动传回地面。“莱卡”身上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显示,“莱卡”上天不久,心率达到平日的三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莱卡”承受着巨大的痛楚。

如果前苏联小狗“莱卡”未被吓死,那么等待它的命运其实也很残酷。在科学家们收集完感应器传回的数据后,它将吃完最后一顿含有剧毒的晚餐,然后安静地死去。

听起来残酷的安乐死,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项“动物福利”。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人类的太空技术才刚刚起步,科学家们尚无法预测假如动物上了太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科学家也完全没有把握动物们在安全地到达太空后,能够安全地把它们带回地球。以安乐死的方法结束生命,对许多动物来说是身体痛苦的终结。

即使到太空科技发达的21世纪,许多成功回归地球的动物也要接受安乐死的命运。因为除了失重,动物们在太空中还要经受大剂量的太阳和宇宙辐射的考验。2013年5月,俄罗斯一个装载老鼠、蝾螈等生物上太空进行测试的太空舱返回地球,在长达1个月的太空旅程后,大部分被送上太空的动物均因强辐射“壮烈牺牲”。幸运生还的动物也要接受安乐死,然后被解剖、研究及分析。

“莱卡”短暂的太空旅程证明,哺乳动物能够承受火箭发射后一定的严酷环境,为载人飞行铺平了道路。

美国猕猴——“艾伯特”家族

前苏联科学家爱把狗送上太空,美国科学家则更热衷于让猴子成为“太空先锋”。不幸的是,大多数美国“太空猴”都在早期的太空实验中魂断九霄。

1948年6月11日,带着美国人民的希望,猕猴“艾伯特一世”随“V-2远程火箭”发射升空,但不幸的是,这只猕猴在飞行途中死于窒息。“艾伯特一世”连看到机会的机会都没有,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第一“猴”。

1949年6月14日,美国猕猴“艾伯特二世”终于被送到了距地面134公里高的地方,成功获得“太空第一猴”的桂冠。返回地球时,火箭的降落伞出了故障,在火箭和地面猛烈的撞击中“艾伯特二世”灰飞烟灭。

1949年9月16日,猕猴“艾伯特三世”搭乘的火箭在升空到一万米时发生爆炸,导致“艾伯特三世”尸骨无存,此后,美国科学家又先后将“艾伯特四世”、“艾伯特五世”两只猴子相继送上太空,它们都在火箭发射过程中先后遇难。美国宇航局甚至没有详细记录这两只猴子的死因。

美国宇航局曾将一只叫“波尼”的猴子送上太空,以模拟人在太空中的生理反应。顺利在太空中飞行8天后,波尼突然感到不适。虽然它很快被运回了地球,但一天后还是不治而亡。科学家发现,波尼的身体上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孤独”。自波尼事件后,科学家才开始让猴子成双成对地上天。

1951年9月20日,艾伯特家族的另一个后代“艾伯特六世”和11只老鼠一道搭乘空蜂火箭开始了航天旅行。“艾伯特六世”和两只老鼠搭乘的火箭成功着陆,美国人民欢欣雀跃,但科学家随后发现“艾伯特六世”和2只老鼠在着陆 2小时后死了。美国宇航局在调查后公布了“艾伯特六世”的死亡原因:因密封舱温度过高而被热死。

直到1959年5月28日,猕猴“艾布尔”和松鼠猴贝克尔搭乘“朱比特”号火箭飞到了距地球480公里的太空中,并安全返回地球,美国才有了第一个能活着返回地球的太空猴。

计划在2020年实现载人航天的伊朗是航天界的“话题国家”,一切只因为他们的航天猴含冤而“死”了。

2013年2月份,伊朗第二次发射火箭,声称已将太空猴送入太空并安全带回地面。根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播放的画面,发射前一只身穿太空服猴子被绑在椅上,图像显示这只猴子的右眼上方有一个明显的红色胎记,还有一圈围绕头部的浅色毛发。但这些明显标记在报道太空舱成功回收、猴子成功返回地球的消息中的猴子身上却没有:这只被伊朗视为“国民英雄”的猴子的右眼上方没有胎记,而围绕头部的浅色毛发也不见了。

外媒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原因:其一是伊朗根本没有发射火箭;其二是伊朗成功发射并回收了太空舱,但发现原来的猴子已死亡,伊朗羞于承认任务失败便用另一只活猴代替。

如第二种猜测成立,那么这只为航天事业牺牲的猴子比起史上其他牺牲者都不幸,不说青史不留名,连存在过的痕迹都被抹去了。

从失败的经验中,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在动物选择、训练上都总结出了自己的准则,以期减少动物宇航员的无谓牺牲。

俄罗斯在挑选太空狗时,选择的几乎都是“小杂种”狗。第一个原因是太空舱比较狭窄,火箭载重量也小,太空狗的体重不能超过6公斤,身高不能超过35厘米,“小杂种”狗更适合。第二个原因是“小杂种”狗对环境适应力强,更易在太空中生存下来。

相对于公狗,母狗也更合适。公狗耐不住性饥渴,难于管理,优秀的母狗就有机会加入俄罗斯的太空狗队。在这种情况下,母狗莱卡才有机会成为“太空第一生物”。

要承受太空中异样的外在环境、难以想象的孤独,太空动物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小狗莱卡正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最后才被吓死的。

1961年1月31日,美国黑猩猩哈姆在接受250多个小时训练后进入太空,它的任务就是看到仪表盘上闪蓝光时扳动拉杆。在太空舱进入太空后不久,心理素质过硬的哈姆镇定自若,顺利地扳动了拉杆,让太空舱成功地降落在海洋里。

如今,科学家在训练“动物宇航员”时,完全是按照选人类宇航员的标准来的。中国1966年上天的小狗“小豹”和“珊珊”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上天前,“小豹”和“珊珊”要走“独木桥”,锻炼平衡能力;被捆绑在木板上不断翻转,增强抗眩晕的本领;捆在震动器上,预先温习火箭发射时的强烈震动;装进小铁箱,用离心机高速旋转……

它们让浩瀚的宇宙不再寂寞

动物宇航员的牺牲史实际上也是人类的技术成长史。正是通过这些血淋淋的牺牲,人类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进入太空、登上月球、继而向火星和外太空发起挑战。它们是人类的英雄。

如今,技术发展让动物们献身于人类航天事业的几率大大降低,但航空业的发展依旧离不开动物。猴子、猩猩、狗、青蛙、鱼、老鼠……将帮助我们解决有关人类探索更远太阳系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宇宙辐射对生物的影响、哺乳动物在失重状态下的生育模式、火星的重力环境与地球的相似性……

我们不应该忽略这些还在为人类太空事业做贡献的特殊宇航员,因为正是它们揭示了生命的美丽、让浩瀚的宇宙不再寂寞。

  名字对人们来说特别重要,关乎着一个人的一生,好的名字还能够助你逢凶化吉。现实生活中爱养宠物的人士会给自己的宠物起一个洋气的名字,宠物的名字自然是没有那么多讲究。你知道洋气母狗的名字改如何取吗?一起看看怎么说吧。


  豆豆、乐乐、宝宝、球球

  嘉嘉、雪花、海豚、可可

  若若、诺诺、多多、美美

  娜娜、珍妮、妞妞、拉拉

  米菲、露露、丢丢、素素

  丝路、娇娇、了了、欣欣

  想想、安娜、雪宝宝、小公主

  芬芳;牛奶、可乐、咖啡

  奶茶、雪糕、精灵、珍珠

  水滴、雪球、奶搪、叮当

  苹果、玫瑰、百合、草莓

  绿茶、橙子、果汁、果冻

  布丁、丁香、佳佳、小惜

  天天、白雪、小冰、天使

  安琪、琪琪、小爱、宝宝

  仙仙、仙妮、安妮、菲菲

  甜甜、球球、米莉、果果

  糖糖、点点、宝贝、贝贝

  莫莫、小雪、洛洛、开心

  奈奈、香香、天涯、点点

  小结:为狗狗取名的方法有很多种,无论是英文名字还是中文名字都需要尽可能简短一点,其中中文名最好是两个字或者三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联酋国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