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与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的异同

相对于唐宋时期的兴盛,禅宗在清中叶以后逐渐凋零,到清末已衰颓至极。但是,禅宗与中华本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根深蒂固,终未至于失传绝嗣的地步,至民国时期,禅宗仍然法脉绵延,宗风犹存,不仅有敬安法师、圆瑛法师、太虚大师、虚云老和尚、来果禅师、明真法师、印顺法师、月溪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主持佛法,重振禅宗,更有袁焕仙、贾题韬、南怀瑾等一批长者、居士大力扶持,继承变革,成为禅宗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滥觞。

虚云老和尚是晚清以来竭力振兴禅宗的杰出代表。他毕生弘法,以一身直嗣或远续了禅门五宗的法脉。他深究经藏,修习禅定,在禅修方法、禅境分析、禅病对治等方面都有见地,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禅学理论。又以广博的胸怀,融会诸宗,禅净双修,广弘禅教,被誉为“禅宗泰斗”。下面就虚云老和尚的弘教事业和禅学思想分别介绍。

一、弘演五宗法脉,振兴六大祖庭

虚云老和尚(),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性彻,五十岁后自号虚云,改字幻游,湖南湘乡人。自幼喜读佛典,十五岁时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诸刹,渐萌出家的念头。次年,择机离家,欲往南岳出家,半途被截回。后被父强徒居闽地,并配娶田、谭二氏,禁锢于一室而无染。咸丰八年(1858),他十九岁,与从弟潜至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次年,于妙莲和尚座下受具足戒。此后,习苦行,住岩穴三载,方回涌泉寺,奉师命外出参学,遍历大江南北,习禅研教,亲近善知识。曾自普陀起香三步一跪拜,朝五台;只身入藏地,远至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归国,在扬州高旻寺禅七中悟透禅关,疑根顿断,得偈云:“杯子扑落地,响音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不息。”又颂偈曰:“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光绪十八年(1892),虚云和尚接受戒师妙莲的临济衣钵,成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同时,他又在耀成和尚座下承嗣曹洞宗法脉,为曹洞宗第四十七世。民国二十一年(1933),虚云和尚又应福建长汀八宝山青持明湛和尚之请,遥接了法眼宗祖师良庆和尚法脉,为法眼宗第八世。民国二十二年(1934),受湖南沩山宝生和尚与长沙郭涵斋居士之请 ,应允远承兴阳词铎禅师所传沩仰宗法脉,成为其第八世。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振南华祖庭工程告竣,虚云和尚受李济深、李汉魂、邹洪诸公之请主持云门大觉禅寺的重修工作,其间,他又遥承己庵深静禅师法脉,是为云门宗第十二世。

虚云老和尚不仅承嗣了禅宗的五宗法脉,而且也继承了五宗的宗旨和家风。这在《岁朝寓香山寺监院请上堂》有记载:

乃举僧问演禅师:“如何是临济下事?”祖云:“忤逆闻雷心胆战。”问:“如何是云门宗事?”祖云:“红旗闪烁阵云开。”问:“如何是沩仰宗事?”祖云:“断碑横古路。”问:“如何是曹洞宗事?”祖云:“持书不到家。”问:“如何是法眼宗事?”祖云:“夜巡不犯禁。”惟我临济门庭,全机大用,向剑刃上求人,电光中垂手,倘遇俊流,不留朕迹,掀翻露布,截断葛藤,当轩宝剑,觌面呈堂,滞壳迷封,不堪种草,且如何是临济下事?振威一喝:

众所周知,禅宗流传到明清之际,只有临济和曹洞二宗法脉犹存,其余的云门、沩仰、法眼三宗均无法嗣记载,虚云老和尚远嗣了禅宗五家的法脉,不仅只有象征意义,而且有继绝开新的意义。文中关于临济“全机大用”的记载,表明了虚云老和尚对临济宗的首嗣之功。

为光大宗门,虚云老和尚清理五宗源流,在《校正星灯集》中附录各派源流,并为临济宗续演派法字。文曰:

附号派八十字,如取法名。名派取演字,字派取古字。文曰:

古佛灵知见,星灯总一同。
冥阳孰殊异,万化体皆容。
镜鉴群情畅,碧潭皎月浓。
随缘认得渠,纵横任西东。
显密三藏教,禅律阴骘丛。
修契幻华梦,应物悉玲珑。
怍悛奋悠志,宝珠自莹瑛。
严奉善逝敕,杲日满天红。

民国二十四年(1935),虚云老和尚在鼓山主持《增订鼓山列祖联芳集》的编辑刊印,于其中附载《禅宗五宗源流》,为沩仰宗法派号继演五十六字。文曰:

词德宣衍道大兴,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弥布周沙界,香云普荫灿古今。
慈悲济世愿无尽,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启拈花宏沩上,圆相心灯永昌明。

为法眼宗继演五十六字:

深演妙明耀乾坤,湛寂虚怀海印容。
清净觉圆悬智镜,慧鉴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舍昌普化,宏开拈花续传灯。
继振云门关一旨,惠泽苍生法雨隆。

虚云老和尚为诸宗继演的法派号,今天仍为禅宗丛林所奉行。据现有的不完整资料,虚云老和尚所传曹洞宗法嗣有宽贤、复彻等人,再传法孙有惟因、今果等数十人。所传法眼宗法嗣有本智、本观等,再传法孙有灵意、寂照等人。所传临济宗法嗣有海灯本明、观本明一等人,再传法孙有一诚常妙、瑞觉常亮等数十人。所传云门宗法嗣有妙道朗耀、妙定宽度、妙宗净慧、妙慈法云等人。所传沩仰宗法嗣有宣法自寿、宣化度轮、宣成达定、宣扬性福、宣玄圣一、宣云满觉、宣传月川、宣明心明等人,再传法孙有衍心一诚、衍妙戒全、衍悟悟圣等数十人。现在虚云老和尚所嗣诸宗法脉代相传承,已有三、四世之多。

虚云老和尚的鼓山弟子岑学吕居士是这样回忆恩师的:

夫诸佛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诸祖以续佛慧命,乘愿再来。岂惟自了,有大悲大愿存焉。悲大,故忧之也深;愿大,故任之也重。吾师于五十六岁以前是自度,五十六岁以后是度人。窃窥其行履,志大气刚,心坚行苦,故能度生众而收效弘。历尽折磨,九死而不死,坐阅世变;有生而无生,至其手建大小梵刹数十,归依门下弟子中外百数十万人。此举世所供知者也。而独于吾师之重振纲宗,续佛慧命,有为世所不尽知者。溯自达摩西来,至六祖而一花五叶。临济开玄要之宗,洞山立君臣之义,沩仰发体用之论,云门示三关之捷,法眼呈六相之分,拈花妙义,大布东方。及后则曹洞专主少林,沩仰则圆相渐隐,云门于韩大伯后,难见其人。法眼盛于永明,而入高丽。独临济尚存香火耳。元明以降,禅门宗匠,自中峰楚石,以递紫柏、憨山、天童、玉琳,屈指可数,狮炫其绝响矣。百余年后,吾师出世。于鼓山传法曹洞,兼嗣宗临济,中兴云门,扶持法眼,延续沩仰,兴灭继绝,慧日同光,以一身而参与五宗法脉,舍西竺龙树外其谁耶!

岑学吕居士是从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总体趋势来评价虚云老和尚的。虚云老和尚在禅宗面临香火危机之时,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扶持法眼,延续沩仰,“兴灭继绝,慧日同光,以一身而参与五宗法脉”,其功劳可比于印度佛教史上的龙树。这个评价是有历史根据的。

法脉的延续,需要有安僧度众的道场。有鉴于此,虚云老和尚在佛教寺院面临种种厄难的局势下,以超凡的毅力,积数十年之精力,“共修罗宅,驻十六寺,五兴祖刹,披心沥胆,受尽折磨”,  历坐十五座道场,重建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余处,先后修复禅宗六大祖庭。罗列如下:  

1900 年,虚云老和尚在云南鸡足山将钵盂庵改建为十方丛林,命名“护国祝圣寺”,历时十年,大体竣工。

1921年,应云南总督唐继尧之请,移锡昆明华亭寺,重建古刹,百废俱兴,改名“云栖寺”。

1929年,值九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应林森、海军总司令杨树庄、前省政府主席方声涛等人邀请,接任鼓山住持,重兴涌泉寺。

1934 年,虚云老和尚以九十五岁高龄,应请主持重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道场、广东曲江南华寺,殚精竭力,经营十载,次第完成“更改河流以避凶煞”、“新建殿堂以式庄严”、“创禅堂安僧众以续慧命”等十项主要建制,新建殿堂房舍二百四十三楹,新塑大小圣像六百九十尊。

1943 年冬,南华寺修建甫毕,发愿重兴云门宗祖庭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经十年擘画 ,新建殿堂一百八十余楹 ,塑佛像八十余尊。

虚云老和尚在时局动荡、社会巨变的情势下,始终坚持他护教利生的悲愿,能综观佛教全局, 积极投入佛教社会活动。

辛亥革命后,虚云老和尚从鸡足山赴上海,参与佛教总会成立事宜,维护佛教权益。还拟办佛学院、布道团、医院, 开展慈善救济事业。重兴南华寺时,适值日军侵华,虚云老和尚提议全寺僧众每日礼忏二小时为全国军民消灾祈福,全体减省晚食,节积余粮以献助国家赈济灾民。1942 年,应重庆国民政府之请,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1946 年秋,又应请前往广州六榕寺主持水陆法会,追荐抗战阵亡将士。

1.来源未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禅宗美学

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重要美学思潮和派别。禅宗美学是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流布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中国特点的佛教宗派。禅宗思想建立在浑融的东方神秘主义宇宙论基础之上,其核心问题主要是探讨人类如何从无涯的尘世苦海中解脱出来,通过禅的智慧顿悟无边的佛性,从而达到“见性成佛”、“逍遥自在”的生命自由境界——成佛境界。从此意义上,可以说禅宗哲学就是一种生命哲学。禅宗认为宇宙万事万物都统摄于真如本性之中——“真如缘起”论。永恒绝对、无所不在的真如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本体,是宇宙的心。万事万物都缘起于真如,都包容在真如之中,因此,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世人皆由真如派生; “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在世人的自性中即蕴含着无穷的佛性,只要世人除却妄念迷性,就会顿悟佛性,自成佛道,达到解脱的绝对自由境界。在禅宗看来,佛与众生的区别只不过是刹那间的事情。由于禅宗主张顿悟成佛,所以也有人称其为顿教。

禅宗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的归旨就是试图通过神秘的宗教理论,给世人指点一条能够达到绝对生命自由境界的捷径,让人类从神秘虚幻的顿悟体验里,暂时得到自由的超越与解脱,飞升到佛性清净的极地。美是自由的象征,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境界,也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人类如何摆脱各种羁绊束缚而走向自由?这一问题恰恰也是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作为一种生命哲学而存在的禅宗与中国美学可以说是血脉相通、紧密相关的。禅宗思想对中国美学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其内在因素亦在于两者都十分关注生命自由的问题。另外,禅宗用来把握世界本体、宇宙真性的一整套思维观照方式,对中国美学思想特别是艺术创造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禅宗所追求的极致境界是人的本性与宇宙本体的绝对冥契合一。它从神秘的“真如缘起”宇宙观出发,认为宇宙世间存在着永恒的、常驻不灭、无所不在的佛性。真如佛性派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又无不印现真如佛性,所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作为个体存在的每个人,都具有清净的佛性,都是那永恒不朽、无所不在的佛性——“宇宙之心”化育而成,因而,只要世人除却迷妄、内外明彻,只要世人对这种自身佛性顿悟冥合,即可与宇宙之心相圆融,与永恒的佛性相契通,并在刹那间体悟到永恒的生命极境。 在禅宗看来,这种与宇宙本体冥契神合的境界,就是人生终极的涅槃境界,即绝对的美和自由的境界。禅宗在探讨哲学或美学诸问题时,并不象儒家那样,只着眼于社会的人际伦理关系,理性思维的视野多局限在社会日常生活的范围。禅宗试图寻求一种终极的答案,它将人类理性思维的视野放大到无边无际的宇宙之中,在整个宇宙本体的大背景之下,来探讨生命现象,因此,在思维的时空上远远超过了儒家以至道家,在总体思维方式上也显得比儒道两家更廓大、空灵和精致,同时也更富神秘色彩。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认为永驻不灭、无所不在、灵明不昧的真如佛性——宇宙之心是不可言说的。它无所不在,却又无法确定、无法表述、无法传达, “佛性犹如水中月,可见不可取,”“在不住中又常住”。任何逻辑思维,任何语言概念,都不能把握、无法描述它,要想冥合这个不可言说的“第一义”,只有靠人自性的体悟,在直觉中悟见永恒的佛性。禅宗这一思想对于揭示艺术审美的特性及规律极富启发意义。艺术所要传达的东西,有许多是无法言说的。唐代司空图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之论,可以说是深得禅意。以禅喻诗的宋代严羽认为艺术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致“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艺术品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审美所追求的极致境界,正是禅宗所说的那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语言所能表达,既确定而又不确定,合目的而又无目的的整体意象。

禅宗在宗教实践上主张顿悟成佛,认为坐禅非禅,反对念经打坐,反对累世修行。世人若想达到成佛境地,只要主体的内省参悟,“用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绝对自由的神秘境界,只有靠神秘的顿悟体验才能达到。这种体验顿悟就象宇宙的佛性一样,也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用禅宗的话说就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禅宗主张的直觉顿悟式的智慧观照与审美观照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艺术审美观照并不是理智活动,也不是功利活动,它是人们对审美对象的一种直觉把握,正是在直觉观照中人们才真正体会到美和自由。禅宗顿悟思想对中国美学影响甚大,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禅宗美学顿悟直觉论的建立,冲破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美学规范,把艺术审美从伦理教化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使之真正回归到自身的规律、特性之中。在禅宗美学的理论影响下,艺术审美的特征问题,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禅宗具有强烈的破坏意识与创新精神,因此常被人视为佛教的异端。它宣称“唯我独尊”,因为自性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一切外在的偶像,一切佛经教义,一切修行规范,不仅与真如佛性相去甚远,而且妨碍人们去顿悟无所不在、无法言喻的佛性,让人自性迷妄,因此,禅宗提出“超佛越祖”、“呵佛骂祖”,甚至喊出“逢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的淋漓快语。这种破坏意识与创新精神同绝对自由境界的追求是密不可分的。禅宗无视保守主义、形式主义、公式主义,即任何约束和限制的东西。禅宗思想放荡不羁,无视一切偶像,有冲击一切外在文明枷锁的狂禅味道,接近于道家却超过了道家,它对传统文化的保守稳固状态构成了强有力的冲撞,对艺术上突破传统、追求新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上许多激进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朱耷、谭嗣同等人,都在禅宗里汲取怀疑一切、追求绝对自由的破坏意识与创新精神,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无疑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尽管禅宗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它使中国古典美学进一步走向了成熟,但是,它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应充分看到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宗美学的代表人物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