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比较A、B两种C·B是什么抗生素吗对某细菌的杀菌效果,小明利用细菌培养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第一节 免疫分子随堂测验

6、具有异物性的一切物质都是抗原。

7、蛋白质不管其化学结构如何,都是良好的抗原。

8、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或蛋白质抗原与人类结肠黏膜之间有共同抗原。

9、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本质是

第二节 免疫细胞随堂测验

第三节 免疫应答随堂测验

基础免疫学概论-单元测验

46、具有异物性的一切物质都是抗原。

47、所有自身成分都不是抗原物质。

48、TD-Ag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

49、T细胞表位必需与MHC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被TCR识别。

50、补体成分大多数以非活性的酶前体存在于血清中。

51、补体系统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52、经典途径是联系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纽带。

53、凡是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分子都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54、MHC是一个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决定移植组织是否相容的基因。

55、HLA-I类分子分布于专职APC、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

56、HLA-Ⅱ类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57、成熟B细胞主要定居于骨髓内。

58、B细胞上CD19分子可以作为治疗B细胞白血病的靶点。

59、Th2细胞主要辅助CTL细胞活化。

60、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由CD28-B7分子提供的。

61、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清除抗原后都发生了凋亡。

62、CTL可以通过释放颗粒酶和穿孔素杀伤靶细胞。

63、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再次应答的是IgG。

64、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BCR识别抗原的构象决定簇。

65、完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即( )性和( )性,而半抗原只具有( )性,而无( )性。

66、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本质是( )。

67、根据诱导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可将抗原分为( )和( )两类。

68、在血里含量最高的Ig是( ),含量最低的Ig是( ),出现最早的Ig是( ),局部粘膜表面存在的Ig是( ),最不稳定的Ig是( )。

69、HLA基因复合体定位于( )染色体上。

70、强直性脊柱炎与( )抗原相关性显著。

71、哺乳动物的B细胞是在( )中发育成熟的。

72、B细胞活化最重要的第二信号分子对是( )和( )。

1、患者李 xx,男, 11 岁,因高热、头痛,右侧腹股沟疼痛,行走不便而入院。 患儿于 6 天前参加夏令营活动时,不慎右足底被刺伤,因伤口小,不以为然, 未作任何处理。 3 天后伤口有轻度肿痛,第 5 天半夜开始发高烧、无抽搐,右 侧腹股沟疼痛,行走明显不便,未进行任何治疗,第 6 天就诊入院。体格检查 发现右足底伤口及右侧腹股沟皮肤红肿、触之微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生理 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象: WBC123109/L ,血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 粒细胞 12%,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76%、淋巴细胞 10%、单核细胞 2%。临床诊断: 右足底外伤性感染并发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炎及菌血症。 问题: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患儿右足底被刺伤后,局部感染,为什么右侧腹 股沟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及高热?

第一节 机体抗感染免疫的类型和机制随堂测验

第二节 机体针对不同病原体的抗感染免疫随堂测验

12、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不包括
    A、胞外菌可自发改变表面分子的表达,逃逸中和抗体的识别
    C、有些细菌表面具有多聚糖,从而防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被吞噬

14、以下关于抗胞内菌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胞内菌在宿主细胞内繁殖以逃避吞噬细胞、补体及抗体的攻击
    C、活化的巨噬细胞在吞噬及杀灭胞内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患者李 XX,男,35岁。因近日胃口欠佳、乏力、反复出现头晕、肝区不适入院。 患者入院前,自感全身乏力、萎靡、食欲不振,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失 眠,巩膜、皮肤出现黄染入院。患者自述 6 年前体检发现 HbsAg阳性,未作任何 治疗。入院后,体格检查:肝肿大于肋下 1cm、压痛,左肋下可触及脾脏;实验 室检查:谷丙转氨酶升高, 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住院后经用拉米夫定、 肝泰乐、 维生素等抗病毒和护肝药物治疗两个月, 病情仍未见好转; 根据患者病情迁延不 愈,医生随即在原用药的基础上使用干扰素治疗( 500 万 U/次),使用干扰素 4 个月后,病人自感状态好转, 使用干扰素治疗 6 个月,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正常, HbsAg转阴性,病人病愈出院。 问题: 为什么使用干扰素能治愈乙肝?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随堂测验

16、脱敏疗法治疗I型超敏反应机制错误的是
    B、小剂量多次注射变应原,使有限数量致敏肥大细胞脱出少量颗粒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随堂测验

56、关于抗毒素使用,不正确的是
    C、因抗毒素可以中和外毒素,从而提高机体特异性抗病能力,故可做免疫增强剂,多次给儿童注射。
    D、因抗毒素在人体内存留时间较短,只能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57、肥大细胞一般不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58、在血清病患者的皮肤中可发现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59、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60、Ⅱ型超敏反应是由( )或( )类抗体与(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1、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的机制主要是:( )、( )和( )。

62、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类型是( )抗原,抗体类型是( )和( ),有补体参与,局部有( )细胞聚集。

1、患者,女, 26 岁,因感冒、支气管肺炎,到医院就诊。医嘱于青霉素 80 万 U肌注,2 次/日,常规皮试阴性,观察 30 分钟,患者无不良反应离院, 4 小时 后患者由家人以急症送回医院,患者已出现胸闷、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大汗淋 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至 60/45mmHg 。同时合并大小便失禁。临床诊断:青 霉素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患者平卧、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1mg,按医 嘱静注高渗糖及阿托品 0.5mg。随后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脉搏触摸不到,患 者呈昏迷状,心电图示室颤波,立即电击除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注地西 泮 10mg、地塞米松 20mg、利多卡因 200mg等,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 心电监护,抗休克,导尿并留置尿管。 继之出现肺水肿症状, 双肺底大量湿罗音, 皮下注射吗啡 10mg,静注毛花苷 C (西地兰)0.4mg、地塞米松 20mg、氨茶碱 0.125g等,呼吸机接酒精湿化瓶, 抢救 2 小时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 140 次/分,血压 100/83mmHg ,12 小时后意识转清醒。 问题: 1.青霉素皮试阴性,解释患者仍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2.试述临床上注射青霉素抗生素时应注意事项以及出现过敏性休克应采取的急救措施。

第一节 自身免疫概念和分类随堂测验

13、自身免疫一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14、自身免疫对机体不一定是有害的。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的病理损伤机制随堂测验

14、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自身抗体出现导致甲状腺上皮细胞破坏所致。

15、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机制是细胞免疫机制。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诱发因素随堂测验

11、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时由于免疫自稳功能较高引起的。

25、自身免疫一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26、自身免疫对机体不一定是有害的。

27、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机制是细胞免疫机制。

28、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时由于免疫自稳功能较高引起的。

29、(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 )并出现( ),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 )。

30、( )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31、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 )有关。

32、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 )。

1、某患,女, 23岁,主述“晨僵 3 月余,伴腕掌关节痛 2 月余”。患者 3 个月前 无明显诱因出现晨僵,每次持续时间在 2 小时左右,后自行缓解。 2 个月前出现 腕、掌指关节痛。查体:腕关节,近端指关节压痛,双侧指关节对称性关节肿,右手掌指关节处见皮下结节,余无特殊。免疫学检查:IgG 15.3g/L 、 IgA 4470mg/L、IgM 3640mg/L、C3 0.98g/L

第一节 免疫缺陷病概念、特点和分类随堂测验

    A、免疫系统中任何一个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随堂测验

4、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 ) 感染引起的

5、AIDS的传播方式是:( ) 、( )和( ) 。

6、AIDS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为( ) 、( )和( )。

1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 )感染引起的。

14、AIDS的传播方式是:( ) 、( )和( ) 。

15、IDD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 )和( )两大类。

16、AIDS病的典型临床特征为( )、( )和( )。

17、引起常见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包括 ( ) 、 ( )、( ) 和 ( ) 等。

免疫缺陷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1、患者,男,42岁,已婚。自述有静脉注射毒品史3年。因气短3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20天于2013年5月9日入院急诊。病人于2013年2月26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3层楼后气短、喘息,休息后可缓解。不伴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及其它不适。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注入抗生素并服用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缓解。4月1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气短、喘息,伴乏力,活动后明显。此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平卧,夜间呼吸困难明显。无咳嗽咳痰、头痛、肌痛、腹泻等。4月30日出现低热,体温为37.4℃,当地卫生院胸片示“双肺絮状阴影”,血象“白细胞不高”,血沉52mm/h,予头孢曲松、激素等治疗(计量不详)并隔离1天后体温降至正常,但气短无明显缓解,5月8日呼吸困难加重,由当地卫生院转至我院。发病以来出现明显乏力、纳差和消瘦,体重下降约5kg。实验室检查入院当日(5月9日)血常规WBC

第一节 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机制随堂测验

11、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可采用LAK 细胞。

12、某一细胞群体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为①通过其Ag受体识别肿瘤细胞特异Ag,在Th辅助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该细胞活化后,分泌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该细胞是NK。

第二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随堂测验

12、肿瘤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表达降低可使其逃避机体免疫监视。

13、癌胚抗原在宿主体内抗原性极弱。

26、某一细胞群体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为①通过其Ag受体识别肿瘤细胞特异Ag,在Th辅助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该细胞活化后,分泌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该细胞是NK。

27、某一细胞群体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为:①释放溶酶体直接杀伤;②ADCC效应;③分泌TNF等细胞因子。该细胞是MΦ

28、将细胞因子基因导人体内,使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生长或间接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等机制达治疗肿瘤的目的方法是过继免疫治疗

29、癌胚抗原在宿主体内抗原性极弱。

30、肿瘤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表达降低可使其逃避机体免疫监视。

31、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多为TSA。

32、自发性肿瘤的抗原主要为TAA。

33、实验诱发肿瘤的特点是化学、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有明显个体差异。

肿瘤免疫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1、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已成为 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另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近年来研究表明, DC 在启动抗 肿瘤免疫中发挥着强大的功能, 以 DC 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 的热点。目前 DC 的临床研究已相当广泛, 在黑色素瘤、 卵巢癌、肾癌、乳腺癌、 前列腺癌、淋巴瘤及各种血液性肿瘤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1.黑色素瘤 Lau 等利用 16 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 DC,通过黑色素瘤 抗原 gp100 限制性多肽和酪氨酸酶致敏后回输, 其中 1 例完全缓解, 2 例部分 缓解。O’Rourke 等应用肿瘤全细胞抗原致敏 DC 后治疗 17 例恶性黑色素瘤患 者,其中 12 例完成全部治疗, 3 例完全缓解, 3 例部分缓解,患者无不良反应。 2.肾癌 近年来,肾癌的免疫治疗备受关注。 Kugler 等对 17 例肾癌患者采用电融合 技术,将自身肿瘤细胞与同种异体 DC 融合,诱导出 Muc-1 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 CTL,其中 4 例完全缓解, 2 例部分缓解, 41 %的患者均有不同的疗效。 Marten 等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自体 DC,并用超声导入转移性肾癌患者的淋巴结或周 围组织治疗, 15 例患者中 7 例病情进展缓慢, 1 例完全缓解,治疗期间患者外 周血中淋巴细胞增生明显。 3前列腺癌 目前有研究表明, 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 PSA 的 mRNA 转染DC 能有效激 活抗原特异性 CTL。Heiser 等对 13 例前列腺患者进行 PSA-mRNA转染致敏 DC, 13 例患者体内 PSA 均有下降,无不良反应,显示出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4淋巴瘤 Timmerman等应用特异性抗原体外致敏 DC 并过继回输治疗 35 例 B 细胞淋巴瘤 患者。 10 例先期治疗患者中 4 例有效, 2 例完全缓解; 其余 25 例患者在第一 次化疗后接种 DC 瘤苗,其中 15 例产生淋巴瘤特异性 T 细胞增殖和体液反应。 结合以上病例,分析讨论 DC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优缺点?

第一节 移植排斥反应发生机制随堂测验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的类型随堂测验

32、根据移植物的来源及其遗传背景不同,可将移植分为( ),( ),( ),( )四种.

33、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强度,机制和表现,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可分为( ),( )和( )反应三类。

34、同种异体移植时,移植物抗原经宿主APC细胞摄取、加工后,提呈给宿主T细胞识别,称为( );而移植物抗原由移植物细胞自身MHC分子提呈给宿主T细胞识别,称为( )。

35、移植排斥反应时,由受者免疫细胞对移植物进行攻击和破坏,称为( );而由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的组织进行的攻击和破坏,称为( )。

36、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中,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受者体内的( )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受者特异性( )介导的;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移植免疫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1、麻省总医院 Sykes 等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应用低毒性受者预处理方案 及供者骨髓细胞诱导 T 细胞免疫耐受的临床尝试。患有白血病及其晚期肾衰的 55 岁女性患者,经免疫抑制、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TG;15mg/kg,i .v.)、7Gy 胸腺局部照射及持续口服环孢素 A(CsA) 治疗。患者于胸腺照 射后第 2 天接受 HLA 及 ABO 血型匹配的姐妹骨髓细胞 (2.73108 / kg) 及肾脏移植。在移植后第 57 天及 112 天,患者又接受供者 CD3+白细胞 (1.03107 / kg) 注射。尽管早期 患者外周血中供者细胞占总外周血细胞的 50%左右,后期患者外周血中供者细 胞占总外周血细胞的 l %。于移植后 73 天停止口服 CsA 治疗,即此时患者不再 接受任何免疫抑制治疗。有意义的是,在随后观察的 14 个星期,供者肾脏移植 物无排斥迹象,生理功能完好。 问题:结合上面病例,讨论分析机体通过何种机制诱导免疫移植耐受?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概述随堂测验

16、新生儿从母乳获得sIgA属于自然免疫。

17、接种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18、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19、接种疫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20、人工主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

23、新生儿从母乳获得sIgA属于自然免疫。

24、接种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25、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26、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实用。

27、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

28、接种疫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29、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30、人工主动免疫发挥作用的潜伏期较长。

31、人工被动免疫发挥作用的潜伏期较长。

32、人工被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

33、人工主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

34、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好。

35、灭活疫苗的接种次数比减毒活疫苗多。

36、灭活疫苗不如减毒活疫苗稳定。

37、灭活疫苗比减毒活疫苗安全。

38、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和( )两种。

40、减毒活疫苗除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外,还可产生( )免疫,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还有( )免疫形成。

41、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包括( ),( )和( )。

免疫防治单元作业-案例分析

1、男,4 个月。因低热半月而入院。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足月顺产,出生体 重 2.3kg ,无窒息史,出生时即接种卡介苗。母乳喂养,无抽搐史。自出生后反 复患呼吸道感染及鹅口疮,治疗效果欠佳。有一兄亦是生后反复感染, 4 个月时 在家中死亡,具体病因不详。体检:体温 37.8℃,意识清楚,营养发育欠佳, 慢性病容,贫血貌,内眦间距 3cm,无特殊面容。口腔黏膜有大片白色膜状物附 着,不易拭去,咽部充血。左上臂有一黄豆大小创面,有脓血分泌物。全身浅表 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未见异常。腹胀,有脐疝,肝肋下 1cm,质中,脾未触及。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 87~95g/L ,白细胞 (8.5 ~12.5)3109/L ,中性粒细胞 0.55 ~0.70 ,淋巴细胞 0.35~0.46,血小板 553109/L;血 IgG 2.1g/L ,IgA 0.57g/L ,IgM 0.71g/L 。入院诊断:上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营养不良,脐疝。 入院后第 3 天出现高热,为弛张热,体温 38.5 ~41oC,经静脉滴注先锋霉素Ⅴ 号、丁胺卡那霉素、大蒜素等,输血浆及新鲜全血,病情无好转。骨髓检查仅提 示感染,无其他异常。血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肥达氏反应阴性,血钙 1.95mmol/L,血磷 2.02mmol/L,PPD皮肤试验 ( -) 。3 次 X线胸片均未见胸腺影, 余无异常发现。 入院后高热持续不退, 肝脾进行性增大, 全身皮肤巩膜出现黄疸 并逐渐加重,颜面四肢明显水肿,腹水征阳性,并出现心衰、中毒性肠麻痹,频 繁抽搐及昏迷。住院第 23 天因全身衰竭而死亡。死亡前诊断:①细胞免疫缺陷 病;②粟粒性结核;③败血症;④鹅口疮;⑤营养不良;⑥脐疝。 尸检:身长 63cm,皮肤巩膜明显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平髂嵴,重 485g, 肝表面及切面上有散在的 0.1 ~0.2cm 大的淡黄色结节。脾重 75g,脾表现及切 面有与肝脏同样的小结节。 腹膜后有三个直径约 1.5cm 的淋巴结,切面呈灰黄色, 其他部位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腺萎缩,仅重 2g;甲状旁腺缺如。镜检:①肝脾 及腹膜后淋巴结内均有粟粒样结节, 有部分呈干酪样坏死, 多数由上皮细胞组成, 内有大量抗酸杆菌;②肾上腺、肝脾及两肺有巨细胞包涵体;③胸腺小叶不清, 未见哈氏小体,淋巴细胞极少,肠内未见到集合淋巴小结。病理诊断:①先天性 胸腺发育不良;②播散性卡介苗病;③巨细胞病毒感染 问题:1.何为播散性卡介苗病? 2.本患儿出现播散性卡介苗病的原因是什么?

《免疫与临床》期末测试卷

96、胞外菌的免疫逃逸机制不包括
    A、胞外菌可自发改变表面分子的表达,逃逸中和抗体的识别
    C、有些细菌表面具有多聚糖,从而防止与吞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被吞噬
    E、某些胞外菌可通过缺乏适当的表面蛋白或降解C3b等作用来逃避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

98、以下关于抗胞内菌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胞内菌在宿主细胞内繁殖以逃避吞噬细胞、补体及抗体的攻击
    C、活化的巨噬细胞在吞噬及杀灭胞内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E、肉芽肿是胞内菌感染转为慢性感染时,在宿主感染局部形成的以局限化感染的结构

254、肥大细胞一般不参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

255、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256、在血清病患者的皮肤中可发现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257、自身免疫一定引起自身免疫病。

258、自身免疫对机体不一定是有害的。

259、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由于自身抗体出现导致甲状腺上皮细胞破坏所致。

260、多发性硬化症的发生机制是细胞免疫机制。

261、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时由于免疫自稳功能较高引起的。

262、某一细胞群体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为①通过其Ag受体识别肿瘤细胞特异Ag,在Th辅助下直接杀伤肿瘤细胞;②该细胞活化后,分泌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该细胞是NK。

263、某一细胞群体杀伤肿瘤细胞机制为:①释放溶酶体直接杀伤;②ADCC效应;③分泌TNF等细胞因子,该细胞是MΦ。

264、将细胞因子基因导人体内,使之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生长或间接激活抗肿瘤免疫功能等机制达治疗肿瘤的目的方法是过继免疫治疗。

265、癌胚抗原在宿主体内抗原性极弱。

266、增强抗体具有促进肿瘤生长作用。

267、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可采用LAK 细胞。

268、肿瘤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表达降低可使其逃避机体免疫监视。

269、病毒诱发的肿瘤抗原多为TSA。

270、自发性肿瘤的抗原主要为TAA。

271、实验诱发肿瘤的特点是化学、物理因素诱发的肿瘤抗原有明显个体差异。

272、新生儿从母乳获得sIgA属于自然免疫。

273、接种疫苗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274、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275、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实用。

276、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

277、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

278、接种疫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

279、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属于人工主动免疫。

280、人工主动免疫发挥作用的潜伏期较长。

281、人工被动免疫发挥作用的潜伏期较长。

282、人工被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

283、人工主动免疫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

284、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好。

285、灭活疫苗的接种次数比减毒活疫苗多。

286、灭活疫苗不如减毒活疫苗稳定。

287、灭活疫苗比减毒活疫苗安全。

288、Ⅱ型超敏反应是由{ }或{ }类抗体与{ }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289、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的机制主要是:{ }、{ }和{ }。

290、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类型是{ }抗原,抗体类型是{ }和{ },有补体参与,局部有{ }细胞聚集。

291、{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如果这种免疫应答对自身组织造成{ }并出现{ },引起临床症状时,称为{ }。

292、{ }与人心肌间质、心肌和肾基底膜等有共同抗原成分。

293、大肠杆菌O14型脂多糖与人结肠黏膜有共同抗原,所以与{ }有关。

294、甲状腺球蛋白、精子、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和眼晶体蛋白都属于{ }抗原。

295、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 } 感染引起的。

297、IDD按其发病原因可分为{ }和{ }两大类。

298、IDD根据主要累及的免疫成分不同,可分为包括体液免疫缺陷病、{ } 、{ }、吞噬细胞缺陷病和补体系统缺陷病。

301、引起常见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包括 { } 、 { } 、{ } 和 { } 等。

302、根据移植物的来源及其遗传背景不同,可将移植分为{ },{ },{ },{ }四种。

303、根据排斥反应发生的时间,强度,机制和表现,宿主抗移植物反应可分为{ },{ }和{ }反应三类。

304、同种异体移植时,移植物抗原经宿主APC细胞摄取、加工后,提呈给宿主T细胞识别,称为{ };而移植物抗原由移植物细胞自身MHC分子提呈给宿主T细胞识别,称为{ }。

305、移植排斥反应时,由受者免疫细胞对移植物进行攻击和破坏,称为{ };而由移植物中的免疫细胞对受者的组织进行的攻击和破坏,称为{ }。

306、同种异体排斥反应中,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受者体内的{ }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受者特异性{ }介导的;而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307、特异性免疫获得的方式有{ }和{ }两种。

309、减毒活疫苗除能诱导机体产生{ }免疫外,还可产生{ }免疫,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还有 { }免疫形成。

310、用于免疫治疗的抗体包括{ },{ }和{ }。

8、分解代谢是将小分子的前体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构建为较大的分子并且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

9、合成代谢是指将较大的分子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分解成小的分子并且释放能量的化学反应。

10、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可遗传的变化的一门遗传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 生命的化学特征

19、氢键可以存在于带电荷的和不带电荷的分子之间。

20、带有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距离越小,产生的离子键作用力就越大。

21、质量大的分子,如脂肪,也是“生物大分子”。

30、下列关于蛋白质结构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48、20种标准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38,但在已知蛋白质的分子量估算氨基酸残基个数时却用110,为什么?( )
    C、反映了典型的小分子蛋白中的氨基酸数量,只有小分子蛋白质能用这个方法

84、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氨基酸的pI为中性,因为-COOH和-NH2的解离度相同。

85、构型的改变必须有旧的共价健的破坏和新的共价键的形成,而构象的改变则不发生此变化。

86、生物体内只有蛋白质才含有氨基酸。

87、所有的蛋白质都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

88、用羧肽酶A水解一个肽,发现释放最快的是Leu,其次是Gly,据此可断定,此肽的C端序列是Gly-Leu。

89、蛋白质分子中个别氨基酸的取代未必会引起蛋白质活性的改变。

90、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其病因是由于血红蛋白的代谢发生障碍。

91、在蛋白质和多肽中,只有一种连接氨基酸残基的共价键,即肽键。

92、从热力学上讲蛋白质分子最稳定的构象是自由能最低时的构象。

93、天然氨基酸都有一个不对称α-碳原子。

94、变性后的蛋白质其分子量也发生改变。

95、蛋白质在等电点时净电荷为零,溶解度最小。

96、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对动物来说基本不需要的氨基酸。

97、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化合物。

98、因为羧基碳和亚氨基氮之间的部分双键性质,所以肽键不能自由旋转。

99、所有的蛋白质都有酶活性。

100、α-碳和羧基碳之间的键不能自由旋转。

101、多数氨基酸有D-和L-两种不同构型,而构型的改变涉及共价键的破裂。

102、所有氨基酸都具有旋光性。

103、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

104、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构象。

105、某一氨基酸晶体溶于pH7.0的水中,所得溶液的pH为8.0,则此氨基酸的pI点必大于8.0。

106、蛋白质的变性是蛋白质立体结构的破坏,因此涉及肽键的断裂。

107、蛋白质是生物大分子,但并不都具有四级结构。

108、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都是氧的载体,前者是一个典型的变构蛋白,在与氧结合过程中表现变构效应,而后者却不是。

110、多肽链主链骨架是由许许多多肽单位(肽平面)通过α-碳原子连接而成的。

111、FDNB法和Edman降解法测定蛋白质多肽链N-端氨基酸的原理是相同的。

112、并非所有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自由羧基和一个自由氨基。

113、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它的酸碱性质主要取决于肽链上可解离的R基团。

114、在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中,每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是一个亚基。

115、所有的肽和蛋白质都能和硫酸铜的碱性溶液发生双缩脲反应。

116、一个蛋白质分子中有两个半胱氨酸存在时,它们之间可以形成两个二硫键。

117、盐析法可使蛋白质沉淀,但不引起变性,所以盐析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制备。

118、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就是它的三级结构。

119、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最重要的作用力是氢键。

120、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它的每个亚基单独存在时仍能保存蛋白质原有的生物活性。

121、变性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是由于其分子表面的电荷及水膜被破坏引起的。

122、蛋白质二级结构的稳定性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肽链上每个肽键都参与氢键的形成。

123、蛋白质变性时,天然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与一级结构均被破坏。

124、在分子筛层析时,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首先被洗脱出来。

125、肌红蛋白是具有典型四级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其分子中的Fe2+可与1个氧分子结合。

126、双缩脲反应可被用于蛋白质的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

46、病毒分子中,只含有一种核酸。

47、脱氧核糖核苷中的糖环3′-位没有羟基。

48、如果一种核酸分子里含有T,那么它一定是DNA。

49、具有对底物分子切割功能的都是蛋白质。

50、毫无例外,从结构基因中的DNA序列可以推出相应的蛋白质序列。

51、DNA序列特异性结合蛋白一般在小沟里识别和结合DNA。

52、杂交双链是指DNA双链分开后两股单链的重新结合。

53、tRNA的二级结构是倒L型。

54、DNA分子中的G和C的含量愈高,其熔点(Tm)值愈大。

55、如果DNA一条链的碱基顺序是CTGGAC,则互补链的碱基序列为GACCTG。

56、在tRNA分子中,除四种基本碱基(A、G、C、U)外,还含有稀有碱基。

57、一种生物所有体细胞DNA的碱基组成均是相同的,可作为该种生物的特征。

58、不同来源的同一类RNA的碱基组成相同。

59、DNA热变性后浮力密度增加,黏度下降。

60、核酸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沉淀的方法来获取核酸。

61、核酸探针是指带有标记的一段核酸单链。

62、DNA是遗传物质,而RNA则不是。

63、作为遗传物质的DNA都是双链的。

64、进化程度越高的生物其细胞中DNA含量越大。

65、DNA适宜于保存在极稀的电解质溶液中。

67、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染色体均为DNA与组蛋白的复合体。

68、核酸的紫外吸收与溶液的pH无关。

69、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DNA分子多为负超螺旋。

70、在所有病毒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既含有RNA又含有DNA的病毒。

71、生物体的不同组织中的DNA,其碱基组成也不同。

72、核酸中的修饰成分(也叫稀有成分)大部分是在tRNA中发现的。

73、DNA的Tm值和AT含量有关,AT含量高则Tm高。

74、真核生物mRNA的5`端有一个多聚A的结构。

75、DNA的Tm值随(A+T)/(G+C)比值的增加而减少。

76、B-DNA代表细胞内DNA的基本构象,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呈现A型、Z型和三股螺旋的局 部构象。

77、DNA复性(退火)一般在低于其Tm值约20℃的温度下进行的。

78、用碱水解核酸时,可以得到2′-和3′-核苷酸的混合物。

79、mRNA是细胞内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RNA。

80、tRNA的二级结构中的额外环是tRNA分类的重要指标。

81、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82、两个核酸样品A和B,如果A的大于B的,那么A的纯度大于B 的纯度。

83、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两端均带有游离的3′-OH。

5、以下关于糖的变旋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糖的变旋现象是指糖溶液放置后,旋光方向从右旋变为左旋或从左旋变为右旋
    B、糖的变旋现象是指新配制的溶液会发生旋光度的改变,而旋光方向不一定改变
    D、糖变旋后,分子中会多一个不对称碳原子(即手性碳),这个C叫异头碳

16、蔗糖是还原性的糖

17、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18、葡萄糖和甘露糖是差向异构体

第六章 生物膜与物质运输

30、以下关于生物膜的组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某确定的真核细胞中(如肝细胞),所有细胞内膜的脂类和蛋白质的组成相同
    D、单一的有机体中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差异很大

41、质膜上糖蛋白的糖基都位于膜的外侧

42、生物膜像分子筛一样对大分子不能通过,对小分子能以很高的速度通过

43、ATP不是化学能量的储存库

44、生物膜上的膜蛋白基本上不是球蛋白,所以它们不溶于水。

45、生物膜上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46、水是能通透脂双层膜的。

47、细胞膜类似于球蛋白,有亲水的表面和疏水的内部。

48、生物膜的脂双层基本结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代一代传下去,但这与遗传信息无关。

49、生物膜中的糖都与脂或蛋白质共价连接。

50、真核细胞中,胞内浓度比胞外低,胞内 浓度比胞外高。

51、脂溶性小分子、疏水小分子主要通过简单扩散通过细胞质膜。

52、膜蛋白不溶于水,它们基本上不含α螺旋。

53、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起着双重调节作用,既可以提高膜的流动性,也可以降低膜的流动性。

54、细胞膜的两个表面(外表面、内表面)有不同的蛋白质和不同的酶。

55、膜的独特功能由特定的蛋白质执行,功能越复杂的生物膜,膜蛋白的含量越高。

56、由特定的蛋白质帮助一些物质进行跨膜转运,并需细胞提供能量的作用称为促进扩散。

57、不同生物膜所含的脂类和蛋白质的比例基本相同。

58、简单扩散和促进扩散的相同点是都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帮助。

59、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不同点在于被转运的物质不同。

60、脂肪酸链愈长,其不饱和程度愈高,则相变温度愈低。

61、蛋白质分子与磷脂分子一样,在膜中也有扩散运动、转动和翻转,但其速度较磷脂低。

62、生物膜中的糖都与脂或蛋白质共价连接。

第七章 生物催化剂——酶

4、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较小区域
    C、一般来说,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
    D、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

6、下列关于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0、酶促反应速度对底物浓度作图,当底物浓度达一定程度时,得到的是零级反应,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

50、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

51、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

52、某些调节酶的S形曲线表明,酶与少量底物结合可增加其对后续底物分子的亲和力

53、测定酶活力时,底物浓度不必大于酶浓度。

54、对于可逆反应而言,酶既可以改变正反应速度,又可以改变逆反应速度。

55、酶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

56、酶活力的测定实际上就是酶的定量测定。

57、某己糖激酶作用于葡萄糖和果糖的值分别为mol/L和mol/L,由此可以看出其对果糖的亲和力更高。

58、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与酶浓度无关。

59、在非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条件下,加入足量的底物,酶促反应能够达到正常Vmax

60、诱导酶是指当细胞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的产物

61、酶可以促进化学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转移。

62、因为是酶的特征常数,所以它只与酶的性质有关,而与酶的底物无关。

63、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值。

65、酶的最适pH值是一个常数,每一种酶只有一个确定的最适pH值。

66、酶的最适温度与其作用时间有关,作用时间长,则最适温度高,反之,则最适温度低。

67、金属离子作为酶的激活剂,可以相互取代或者相互拮抗。

68、增加不可逆抑制剂的浓度,可以实现酶活性的完全抑制。

69、竞争性可逆抑制剂与酶的底物两者结合酶的部位是相同的。

70、酶促反应的最适pH值只取决于酶蛋白本身的结构。

29、有关乳酸循环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B、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是避免乳酸损失和因乳酸过多引起的酸中毒

49、在肌肉细胞中,有氧时比无氧时产生的乳酸少的原因不属于的是( )
    C、无氧状态下,磷酸戊糖途径是主要的产能的途径,此过程不会产生乳酸
    D、有氧状态下,产生的丙酮酸被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而不产生乳酸

52、以下关于三羧酸循环的陈述正确的是( )
    A、除琥珀酸脱氢酶处在线粒体内膜外,其他的酶均在于细胞质中

53、丙酮酸脱氢酶系催化底物脱下的氢,最终是交给FAD生成FADH2的。

54、6-磷酸葡萄糖是糖代谢中各个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55、醛缩酶是糖酵解关键酶,催化单向反应。

56、1摩尔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需经一次脱氢,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最终生成2摩尔ATP分子。

57、若无氧存在时,糖酵解途径中脱氢反应产生的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若有氧存在下,则进入线粒体氧化。

58、三羧酸循环被认为是需氧途径,因为还原型的辅助因子通过电子传递链而被氧化,以使循环所需的载氢体再生

59、沿糖酵解途径简单逆行,可从丙酮酸等小分子前体物质合成葡萄糖。

60、动物体内的乙酰CoA不能作为糖异生的物质

61、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之一,酵解途径和三羧酸循环都是在线粒体内进行的。

62、TCA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是ATP。

63、每分子葡萄糖经三羧酸循环产生的ATP分子数比糖酵解时产生的ATP分子数多一倍。

64、哺乳动物无氧下不能存活,因为葡萄糖酵解不能合成ATP。

65、ATP是果糖磷酸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66、糖有氧氧化形成ATP的方式有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两种形式,而糖的无氧氧化形成ATP的方式只有底物水平磷酸化一种方式。

67、糖酵解反应有氧无氧均能进行。

47、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是磷酸肌酸。

48、生物体内所有磷酸化合物都属高能化合物。

49、NADH和NADPH都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链。

50、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生物体内氧化释放的能量完全相同。

51、细胞内NADH可自由穿过线粒体内膜。

52、ATP增多时,可促进线粒体中的氧化磷酸化。

53、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的存在与否有关。

54、解偶联剂的作用是使呼吸链的氧化过程不能进行。

55、有机酸脱羧是体内二氧化碳生成的主要方式。

56、呼吸链上各组分的位置取决于它的氧化还原能力,氧化力越强的物质位于呼吸链的上 游,还原力越强的物质位于呼吸链的下游。

57、氧化磷酸化的速度取决于ADP的浓度,ADP的浓度越低,氧化磷酸化速度越快。

58、ATP是能量的携带者和传递者。

59、只有在有氧条件下呼吸链才能传递电子。

72、甘油在甘油激酶的催化下,生成α-磷酸甘油,反应消耗ATP,为可逆反应。

73、脂肪酸的β-氧化和α-氧化都是从羧基端开始的。

74、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才能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

75、脂肪酸β-氧化酶系存在于胞浆中。

76、肉碱可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77、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CoA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苹果酸。

78、饱和脂肪酸的脱饱和作用是在内质网上、在去饱和酶系的作用下完成的。

79、动物细胞中,涉及CO2固定的所有羧化反应需要硫胺素焦磷酸(TPP)。

80、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需要作为还原反应的供氢体。

81、维生素也就是泛酸,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辅酶A和酰基载体蛋白,并通过他们在代谢中发挥作用。

82、机体首先经从头合成途经生成十六碳的饱和脂肪酸,然后经过加工生成各种脂肪酸。

83、当糖供应不足时,酮体可以代部分替葡萄糖,成为脑组织和肌肉组织的重要能源

84、胆固醇作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可调节膜的流动性,因为胆固醇是两性分子。

85、酰基载体蛋白(ACP)负责脂肪酸从线粒体到胞液的转运。

第十一章 含氮小分子的代谢

65、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比例。

66、谷氨酸在转氨作用和使游离氨再利用方面都是重要分子。

67、氨甲酰磷酸可以合成尿素和嘌呤。

68、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都是体内硫酸根的主要供体

69、磷酸吡哆醛只作为转氨酶的辅酶。

70、在动物体内,酪氨酸可以经羟化作用产生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

71、尿嘧啶的分解产物β-丙氨酸能转化成脂肪酸。

72、嘌呤核苷酸的合成顺序是,首先合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腺嘌呤核苷酸和鸟嘌呤核苷酸。

73、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伴随着脱氢和脱羧反应。

74、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是在核糖核苷三磷酸水平上完成的。

75、甲硫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在非反刍动物体内能合成。

76、L-谷氨酸脱氢酶主要存在于动物肌肉组织中,它的辅酶是。

77、生糖氨基酸不能转变为脂肪。

78、谷氨酰胺是中性无毒的氨基酸,是体内迅速解除氨毒的一种物质,也是氨的储存及运输形式。

79、只有哺乳动物的肝脏能合成尿素,因为催化精氨酸水解成尿素的精氨酸酶存在于哺乳动物肝脏。

80、尿素合成途径存在于肝细胞的胞质中。

81、当由dUMP生成dTMP时,其甲基供体是携带甲基的叶酸衍生物。

82、生物体不可以利用游离的碱基或核苷合成核苷酸。

83、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是相同的,即都是先合成碱基环再与磷酸核糖生成核苷酸。

84、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参与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及尿素合成过程,存在于细胞质中。

85、转氨酶催化的反应不可逆。

86、Ala和Glu是生酮氨基酸。

87、体内氨基酸氧化酶的活力都很高,各种氨基酸在专一氨基酸氧化酶的作用下进行脱氨基反应。

第十二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21、以下关于动物体内糖异生途径,正确的是( )
    B、动物喂食高脂肪的饲料后可把不需要的脂肪转变成糖原储存起来以备后用
    C、果糖-1,6-二磷酸转变成6-磷酸果糖的反应不被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该酶仅催化酵解途径
    D、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葡萄糖由己糖激酶催化,该酶同时参与了酵解过程

3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C、对于营养状况良好的人来说,糖原和甘油三脂存储的能量一样多
    D、人类不能利用脂肪酸作为能源,因为人类缺乏乙醛酸循环的酶类

42、细胞的区域化在代谢调节上的作用,除了把不同的酶系统和代谢物分隔在特定的区间,还通过膜上的运载系统调节代谢物、辅酶和金属离子的浓度。

43、在动物体内蛋白质经代谢可转变为脂肪,但不能转变为糖。

44、天冬氨酸转氨甲酰酶是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限速酶,该途径的终产物CTP是它的别构抑制剂,ATP为其别构激活剂。

45、凡接受共价修饰调节的酶都不能通过别构效应进行调节,同样,别构酶都不接受共价修饰调节。

46、共价修饰调节酶被磷酸化后活性增大,去磷酸化后活性降低。

47、共价修饰酶的活性调节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因此不是一种快速调节方式。

第十三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

1、DNA按半保留方式复制。如果一个完全放射标记的双链DNA分子,放在不含有放射标记物的溶液中,进行两轮复制,所产生的四个DNA分子的放射活性将会怎样( )

32、与细菌不同,真核生物染色体DNA的复制需要多个起始点的原因是( )
    D、如果只有一个复制原点,真核生物的复制速率很慢,需要的时间很长

39、中心法则概括了DNA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主导作用。

40、以D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叫DNA聚合酶。

41、DNA半不连续复制是指复制时一条链的合成方向是5′→3′,而另一条链方向是3′→5′。

42、原核细胞的DNA聚合酶一般都不具有核酸外切酶的活性。

43、真核生物DNA聚合酶共有5种,全部是用来合成染色体DNA的。

44、复制原点就是DNA复制的起始部位,真核生物只有1个,而原核生物有多个。

45、端粒酶是一种具有反转录活性的蛋白质。

46、DNA受到损伤,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修复,并且都需要消耗ATP提供能量。

47、DNA的生物合成都是通过复制的方式完成的。

48、DNA的复制在细胞周期的S期和M期都可以进行。

49、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即反转录酶。

50、逆转录酶催化RNA指导的DNA合成不需要RNA引物。

51、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DNA片段都具有粘性末端。

52、重组修复可把DNA损伤部位彻底修复。

53、所有核酸的复制都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第十四章 RNA的生物合成——转录

28、在具备转录的条件下,DNA分子中的两条链在体内都可能被转录成RNA。

29、真核生物mRNA多数为多顺反子,而原核生物mRNA多数为单顺反子。

30、真核生物的mRNA均含有polyA结构和帽子结构,原核mRNA则无。

31、真核生物mRNA的两端都是有3′-OH。

32、依赖DNA的RNA聚合酶也叫转录酶,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即反转录酶。

33、RNA是基因表达的第一产物。

34、mRNA通常都处在核糖体内,而不以游离状态存在。

35、细菌的RNA聚合酶全酶由核心酶和ρ因子所组成。

36、转录时,大肠杆菌RNA聚合酶核心酶(α2ββ′)能专一识别DNA的起始信号。

37、核酶只能以RNA为底物进行催化反应。

38、目前已知基因的启动子全部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序列中。

39、原核生物基因转录的终止都要依赖σ因子的参与。

40、真核生物的RNA都必须经过剪切、修饰才能成熟

41、转录时仅以DNA一条单链或DNA一条单链的某一区段为模板进行,因此称为不对称转录。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7、下列关于遗传密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B、密码第3位(即3′端)碱基与反密码子的第1位(即5′端)碱基配对具有一定自由度,有时会出现多对一的情况

38、关于真核生物的蛋白质的合成正确的是( )
    D、所有蛋白质起始合成时都是将3种氨基酸加入到氨基酸序列中

70、蛋白质生物合成所需的能量都由ATP直接供给。

71、由于遗传密码的通用性,真核细胞的mRNA可在原核翻译系统中得到正常的翻译。

72、核糖体蛋白不仅仅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73、在翻译起始阶段,有完整的核糖体与mRNA的5′端结合,从而开始蛋白质的合成。

74、蛋白质合成过程中,肽基转移酶起转肽作用和水解肽链作用。

75、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所有的氨酰-tRNA都是首先进入核糖体的A位点。

76、从DNA分子的三联体密码可以毫不怀疑地推断出某一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但氨基酸序列并不能准确地推导出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77、与核糖体蛋白相比,rRNA仅作为核糖体的结构骨架,在蛋白质合成中没有什么直接的作用。

78、多肽链的折叠发生在蛋白质合成结束以后才开始。

79、每种氨基酸只能有一种特定的tRNA与之对应。

80、每个氨酰-tRNA进入核糖体的A位都需要延长因子的参与,并消耗1分子GTP。

81、人工合成多肽的方向也是从N端到C端。

82、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都是由AGCU 4种碱基构成的。

83、原核细胞新生肽链N端第一个残基为fMet;真核细胞新生肽链N端为Met。

84、EF-Tu的GTPase 活性越高,翻译的速度就越快,但翻译的忠实性越低。

85、把延长的肽链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需要延伸因子EF-G和GTP水解。

86、氨基酸和mRNA模板上的密码子之间的互补作用决定合成的多肽链中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87、当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为U或G时,这种tRNA可读两种密码子

88、在肽链的延长过程中,每增加1个氨基酸残基,消耗2分子的GTP。

89、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的氨基酸活化反应为可逆的反应。

90、把延长的肽链从A位点转移到P位点需要延伸因子EF-G和GTP水解。

91、原核生物翻译的起始氨基酸是Met,真核生物的起始氨基酸是fMet。

92、细菌的mRNA仅包含编码氨基酸的核苷酸。

93、大肠杆菌的mRNA可以边合成边进行翻译。

94、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95、核糖体含有多种蛋白。

96、氨酰基-tRNA结合到核糖体的A位点需要EF-G和GTP的水解。

97、翻译的终止需要释放因子,但不需水解NTP。

98、核糖体有4个氨酰基-tRNA的结合位点。

99、大肠杆菌的mRNA合成后几分钟内就被降解掉了。

100、原核生物的翻译起始靠近SD序列的mRNA的AUG开始,而真核生物在mRNA的靠近3′端的AUG开始。

101、原核生物中翻译和转录相耦联,而真核生物不是。

102、细菌的核糖体的3种RNA分布在3个独立的核糖体亚基中。

103、多核糖体可以不包含mRNA。

104、细菌的mRNA是双链,一条含有密码子,另一条含反密码子。

105、将完整的核糖体结合到mRNA需要ATP的水解。

106、真核生物中翻译起始时mRNA的3′端和5′端相关联,而原核生物中不是。

第十六章 基因表达的调节

2、下列有关乳糖操纵子调控系统的论述,错误的是( )
    B、乳糖操纵子由三个结构基因及其上游的启动子和操纵基因组成

20、真核基因经常被断开( )
    B、因为编码序列“外显子”被非编码序列“内含子”所分隔
    C、表明真核基因可能有多种表达产物,因为它有可能在mRNA加工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外显子重组方式

22、下列关于酵母和哺乳动物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
    A、大多数酵母基因没有内含子,而大多数哺乳动物基因有许多内含子
    B、酵母基因组的大部分基因比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部分基因小
    D、尽管酵母基因比哺乳动物基因小,但大多数酵母蛋白与哺乳动物相应的蛋白大小大致相同

24、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都是蛋白质。

25、机体能在基因表达过程的任何阶段进行调节

26、增强子可以远距离和无方向性地增强基因的表达

27、真核生物的基因不组成操纵子,不生成多顺反子mRNA

28、所有转录产物中,除编码序列外的核苷酸在后加工时都必须被切除,才能得到有翻译功能的mRNA

29、一个操纵子的全部基因都排列在一起,其中调节基因可远离结构基因,控制部位可接受调节基因产物的调节

30、凡有锌指结构的蛋白质均有与DNA结合的功能。

31、起转录调控作用的DNA元件都能结合蛋白质因子。

32、阻遏蛋白是能与操纵基因结合从而阻碍转录的蛋白质。

33、大肠杆菌在葡萄糖和乳糖均丰富的培养基中优先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乳糖,是因为此时阻遏蛋白与操纵基因结合而阻碍乳糖操纵子的开放。

34、色氨酸的合成受基因表达、阻遏、弱化作用和反馈抑制的控制。

35、在色氨酸浓度的控制下,核糖体停泊在Trp引导区一串色氨酸密码子上,但并不与之脱离。

36、许多长基因并非其编码序列较长,而是其含有较长的内含子。

37、在某些情况下,同一段DNA序列可编码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38、lacA的突变体是半乳糖苷透性酶的缺陷。

39、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调节的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40、操纵子结构是原核细胞特有的。

41、真核细胞的基因转录也具有抗终止作用。

42、真核细胞核的三类基因的转录都受到增强子的调节。

43、某一个基因的转录活性越强,则该基因所处的DNA序列对 DNase I就越敏感。

44、由于增强子的作用与距离无关,因此某一个增强子可同时提高与它同在一条染色体DNA上所有的基因的转录效率。

45、大肠杆菌lac操纵子阻遏蛋白是以相同亚基组成二聚体形式起作用的。

46、利用操纵子控制酶的合成属于翻译水平的调节。

25、连接酶和E.coli连接酶都能催化平末端和黏性末端的连接。

26、连接酶和E.coli连接酶都能催化双链DNA和单链DNA的连接。

27、连接酶和E.coli连接酶作用时都需要和ATP作为辅助因子。

29、根据限制酶的结构. 所需辅助因子及裂解DNA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类,3类限制酶都能切割双链DNA。

30、迄今所发现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既能作用于双链DNA,又能作用于单链DNA。

31、DNA多态性就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32、能够在不同的宿主细胞中复制的质粒叫穿梭质粒。

33、pBR322可以用于平性末端. 黏性末端连接和同聚物接尾法连接,无论用哪种方法连接,都可以用同一种酶回收外源片段。

34、所谓引物就是同DNA互补的一小段RNA分子。

35、如果PCR的每一次循环都把上一次循环中合成的DNA加了一倍,那么,10个循环就扩增了1000倍,20个循环就扩增了100万倍,30个循环就扩增了10亿倍。

36、PCR既能用于扩增任何天然存在的核苷酸序列,又能重新设计任何天然核苷酸序列的两个末端。因此,任意两个天然存在的DNA序列都能快速有效的扩增,并拼接在一起。

54、蛋白质变性时,天然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与一级结构均被破坏。

55、诱导酶是指当细胞加入特定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这种诱导物往往是该酶的产物。

57、呼吸链上各组分的位置取决于它的氧化还原能力,氧化力越强的物质位于呼吸链的上 游,还原力越强的物质位于呼吸链的下游。

58、1摩尔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需经一次脱氢,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过程,最终生成2摩尔ATP分子。

59、TCA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直接生成的是ATP。

60、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需要NADPH+H+作为还原反应的供氢体。

61、胆固醇作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可调节膜的流动性,因为胆固醇是两性分子。

62、精氨酸在精氨酸酶的作用下水解形成尿素。

63、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多个复制原点。

64、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65、当底物处于饱和水平时,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66、6-磷酸葡萄糖是糖代谢中各个代谢途径的交叉点。

67、若无氧存在时,糖酵解途径中脱氢反应产生的NADH+H+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若有氧存在下,则NADH+H+进入线粒体氧化。

68、从核糖体上释放出来的多肽,大多数不具有生物活性。

69、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70、肉碱可抑制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71、脂肪酸从头合成中,将糖代谢生成的乙酰CoA从线粒体内转移到胞液中的化合物是苹果酸。

72、核糖体活性中心的A位和P位均在大亚基上。

73、核糖体活性中心的A位和P位均在大亚基上。

74、1分子葡萄糖转化为2分子乳酸净生成 分子ATP

75、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

76、密码GGC的对应反密码子是 。

77、一个N端氨基酸为丙氨酸的20肽,其开放阅读框架至少应由多少 bp核苷酸残基组成

78、嘧啶环的第1位氮及第4、5、6位碳来自

79、氨酰- tRNA合成酶对 和tRNA均有专一性,它至少有两个识别位点

80、在弱酸性条件下,α-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生成 物质,该反应可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8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通常以 作为起始密码子

82、ATP的生成方式有 和氧化磷酸化

83、糖酵解途径的反应全部在细胞 进行

84、甘油和脂肪酸的活化形式分别为α-磷酸甘油和

85、参与尿素合成的氨基酸有精氨酸、天冬氨酸和 ,这些氨基酸可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86、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以mRNA 作为模板, 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

(选择20个20分,填空52个26分,名词解释6个18分,简答6个24分,论述1个12分)

注:以下内容主要是老师的红字部分,可能看的过程有些吃力,大家结合课件和书本看哈,帮助理解,不过老师说过考点重点在红字部分的

第一章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差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2、生物安全防护基本要求

–实验对象: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综合措施: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设施、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周围环境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原则

?积极防止操作者在污染的环境中接触生物危害物;

?主动封闭生物危害材料产生之源,防止从操作部位向周围环境释放;

?尽量减少生物危害材料向周围环境意外释放所造成的后果。

3、实验室必须设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

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要求:一级最低,四级最高。

4、在主实验室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5、各级生物防护实验室特点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1/P1):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2/P2 )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3/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BSL-4/P4 ):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是实验室工作人员与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直接接触的一级屏障。

?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净化排气)

?根据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的差异,生物安全柜可分为I、Ⅱ、Ⅲ级3种类型。

?实验室应按要求分别配备I、Ⅱ、Ⅲ级生物安全柜。

Ⅰ级生物安全柜:外部空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B是什么抗生素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