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姑庵的师傅圆寂以后道场和尚怎么圆寂办

天津市南开区南门外大街上有一座莲宗寺。道场清净,戒律严明,是个正信正法之地。

莲宗寺位于天津市南门外大街,是1949年后天津仅存的一座尼僧寺院,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仅占地一亩一分,分前殿与后殿,建筑十分有特点。但创建者际然法师在开山时所发“来僧不赶,去僧不留,自己不亲度徒众”的愿言,使此寺十方丛林的清严道风名闻遐迩。此道风被际然尼师的接班人圣慧法师继承至今,并将作为莲宗寺的传院家风而保留。

际然法师是满族正白旗人,俗姓爱新觉罗,原籍在沈阳金家哈拉。祖先是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九子,早在际然大师曾祖父时,家境就已经败落,靠着朝廷发给旗人的钱粮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皇粮取消后,过着贫困的生活。

1935年,际然披剃於北京拈花寺的量源法师,次年回到天津开始募化净资买地备料。买了地皮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那一亩多地成了鬼子的养马场。际然大师怀着满腔的怒火,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找鬼子交涉,从灭绝人性的鬼子手中夺回了失地!她那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她那处变不惊的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一段佳话。

际然法师是满族正白旗人,俗姓爱新觉罗,原籍在沈阳金家哈拉。祖先是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九子,早在际然大师曾祖父时,家境就已经败落,靠着朝廷发给旗人的钱粮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皇粮取消后,过着贫困的生活。

1935年,际然披剃於北京拈花寺的量源法师,次年回到天津开始募化净资买地备料。买了地皮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那一亩多地成了鬼子的养马场。际然大师怀着满腔的怒火,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找鬼子交涉,从灭绝人性的鬼子手中夺回了失地!她那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她那处变不惊的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一段佳话。

际然法师是满族正白旗人,俗姓爱新觉罗,原籍在沈阳金家哈拉。祖先是皇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九子,早在际然大师曾祖父时,家境就已经败落,靠着朝廷发给旗人的钱粮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皇粮取消后,过着贫困的生活。

1935年,际然披剃於北京拈花寺的量源法师,次年回到天津开始募化净资买地备料。买了地皮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入中国,那一亩多地成了鬼子的养马场。际然大师怀着满腔的怒火,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找鬼子交涉,从灭绝人性的鬼子手中夺回了失地!她那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她那处变不惊的高风亮节,给人们留下一段佳话。

1938年首建大殿,后又修山门和东西两厢及后楼念佛堂。全部工程由际然法师亲自设计,购料及监工,历时十三年才陆续完工。因该寺地处于闹市区,毗邻多为妓院、大烟馆等秽处,故取之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又以莲宗也是净土宗念佛法门之意,故称莲宗寺。

文革期间,尼僧被迫还俗,际然法师虽蓄发但仍居寺内清斋静修。直到1980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由政府拨款22万元按原风格重新修建莲宗寺。际然法师也在1988年莲宗寺开光之际,由香港大光法师重又落发。目前莲宗寺还在进一步修建中。

如今的莲宗寺是两进院,有苏州园林风格,殿堂严整。有三门殿是际然法师圆寂后1996年重建的三大开间东西各延半间,建筑讲究,庄严古朴。内设弥勒、韦驮、伽蓝菩萨和擎天持杵的两尊金刚,法相威严雄壮。坐北向南的大雄宝殿,宏伟壮观。“大雄宝殿”匾额为北洋军政大员江朝宗1942年书写。殿外抱柱有楹联曰:“九品莲台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出天台”,乃津门名书家龚望隶书。抱柱是金箔扑底、黑漆描字,风格迥异。大殿内主供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东、西为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设龛供奉观音,地藏菩萨。五尊佛菩萨像皆为明朝铜质包金,是日本投降前准备运走的国宝,弥足珍贵。东西两壁塑有十六罗汉行乐作法玻璃浮雕,栩栩如生。殿后边有五开间的小二层楼,上层为念佛堂兼藏经阁,堂前对联曰:“一念真纯灵山地,六时讽诵大罗天”。堂内供奉阿弥陀佛,并珍藏着弥足珍贵的百本日本《大正藏》一部,这些都是莲宗寺的骄傲。楼下斋堂楹联言简意赅:“三餐常念农夫苦,一饭难忘佛祖恩”。

不得不向大家说明。莲宗寺迄今为止仍供奉着历史最为悠久的明朝三世佛、观世音菩萨与地藏王菩萨。据说这是天津年代最为久远的几尊佛像了。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于两汉之际从印度传入我国。

进入我国之后,佛教与我国的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

直到今天,佛教已经在我国发展了几千年。

虽然在我国历史上的一段时间,佛教饱受统治阶级的镇压与摧残。

但总体来说,佛教在我国还是不断发展的。

我国佛寺众多,佛教典籍林立。

近年来,佛教已发展成为一项旅游文化资源,吸引着许许多多前来朝拜的人。

但不得不说的是,随着现代利己主义思想的传播,许多寺院功利化主义现象十分明显。

寺院不再是众多尼众们潜心修行的圣地,而成为了许多人敛财的一种手段。

然而,在我国东北,却有一所寺院超脱于世俗之外。

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一天也只吃一顿。

道源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是大悲寺僧团下院。

作为东北“纯正”的尼姑庵,这座庵堂有着自己的坚持。

道源寺周围群山环绕,环境清幽,十分适合修行。

寺庙创建于2001年秋天。

创建之初,寺庙仅有两位比丘尼师傅和十几位出家居士。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寺院的僧尼人数逐步增加。

实际上,该寺庙其实是一座尼姑庵。

寺庙里没有男性,只有一百多位女性。

这些入住寺庙的女性要经过两到三年的考验之后才可剃度。

寺庙规定众多,生活条件也很艰苦,尼姑们日复一日地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该寺庙没有任何形式的盈利模式。

在寺庙外面的围栏边,设有“清修道场,谢绝旅游”、“寺内禁止放钱、拍照、喧哗、吸烟、吐痰”等字样。

寺庙免费对外开放,也不设功德箱,尼姑们做佛事也不得收钱。

与大悲寺戒律一样,该寺尼姑持不捉金钱戒,终生不能碰钱。

对于尼姑们每天的作息时间,寺院也有着严格规定。

每晚10点开始休息,早上2点就必须起床。

一天只能休息四个小时。

此外,尼姑们一天只能吃一次饭,饭菜也十分清淡。

尼姑们过了饭点就不被允许进食。

在饭点,所有尼姑一起进食。

吃饭时碗不离手,要保持安静,不能嬉笑打闹。

碗中的食物必须吃完,不允许剩饭,以免浪费。

吃完饭后,尼姑们要把自己的饭碗清洗干净,之后放回原位。

寺庙内没有电脑、电视和网络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尼姑们每天的日常除了诵经念佛,就只有修行。

寺庙对她们的出行也有着严格限制:尼姑和修行的出家者,平时不得外出。

如果真的有事,常住则会安排人统一外出。

当然,她们并不是真的与世隔绝。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以后,尼姑们会在一段时间内外出“行脚”,她们中的大部分会有长达半个月的修行时间。

两周左右的修行,她们需要长途跋涉,走完差不多600多公里的路程。

这就要求她们不仅有充沛的体力,还要有坚韧的毅力。

“行脚”途中,她们身着僧衣,背上背着锡杖、香炉和生活用品,分为一列,井然有序地前行着。

无论是烈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她们勇往直前,不改初心。

行进路上,她们是最独特的存在。

熙熙攘攘的行人,好奇观望的司机,都在张望着她们。

她们的一举一动、举手投足都引起周围人的注视。

她们不为外界所扰,执着于远方。

她们背着沉重的背包,走过崎岖的小道。

吃斋时间快到,她们排练整齐,前去化斋。

她们只乞食,不求取金钱。

热心的民众施与她们食物。

乞食归来,她们将食物交给“净人”。

然后,她们列坐整齐,等待过斋。

过斋前,她们还要将食物布施于鬼神,以显敬畏之心。

尼姑们再唱一篇“供养文”,方可进食。

如果当天并没有乞求到食物,她们就只能饿着肚子。

晚上休息,她们不能沿途借助任何场所。

尼姑不住旅社,不住寺庙,也不能借住人家。

草垛旁、马路边、洞穴里,都可以成为她们居住的场所。

她们风餐露宿,四海为家。

闲暇时分,她们写日记、读经、用针戳破脚上的水泡。

她们始终保持初心,坚定本心。

寺庙注重的是尼姑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所以,道源寺里面的尼姑严格地遵守着清规戒律。

她们心无旁骛,摒弃一切杂念。

在这里,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嬉笑怒骂。

在决定出行的那天,她们就斩断情丝,与亲人、朋友进行了告别。

她们挣脱了世俗的枷锁,了却尘世,心无牵挂。

在这里,遵行教义是每个人的自律。

她们吃斋念佛,摒弃功利,成为自己的信仰,然后,做自己的信徒。

二、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2014年如果有幸看到这群尼姑们,会发现她们在9月8日凌晨,从盘道锦场出发,途径辽宁、河北等地,最终于9月22日晚到达北戴河,完成了她们一年一度的修行。

2015年9月16日,尹红侠在作品《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随笔》中提到了海城市道源寺的尼众。

作品中,作者看到一组尼众“执持锡杖,手提香炉,身披霞光,行脚野外”的照片,极为震撼。

在了解完她们的日常后,更为肃然起敬。

看到一众尼姑苦修的场面,他不由得生起敬畏之心。

他的体会是“敬畏让人臣服,口服心服。”

从道源寺开始“行脚”,至今已有二十年的修行历程。

每次修行,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作为佛门弟子,她们讲求“万物有灵”,感念“普度众生”。

途中遇到被车辆碾压的生灵,她们将生灵铲起,就近掩埋。

遇到被弃的亡故小猪尸体,她们用工具将小猪掩埋,告慰其生灵。

她们不忘初心,平等地对待一切亡灵。

民众赠与她们食物,她们回施答谢时,不论长幼,不分贫贱,都恭敬地回以谢礼。

她们是真正的出家人,对万事万物都持有敬畏之心。

她们始终恪守佛教准则,秉持清规戒律,不忘初心。

在佛教商业化的今天,她们始终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她们是佛教中的一股清流,她们是真正的尼姑。

生于红尘,最终归隐于红尘,她们带着自己的虔诚,回归到了最淳朴的状态。

而和这些虔诚的尼姑相比,很多寺庙都没有如此赤忱和“通透”了。

佛教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

本土化之后的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高度契合。

佛家讲究“轮回”,认为凡事都有因果,号召人们心存善念,慈悲为怀。

因此,中国人认为善恶终有报。

佛家号召人们向善,僧尼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和中国人骨子里的善良有关。

原本如此看来,佛教应该是较为真挚和淳朴的,不会沾染上利益等“不洁之气”。

但事实上,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对佛教的追寻,佛教已发展成为一种旅游产业。

许多人慕名而来,希望可以感受佛门的清净,以便获得内心的宁静。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旅游产业,在帮助人们了解佛教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商业化模式的推行,许多寺庙开始违背自己的初衷,变得功利化和庸俗化。

佛教商业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将寺庙承包给商人或企业,产生商业化行为。

每年寺庙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前去朝拜,每次朝拜后寺庙都能获得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些收入主要包括香火钱和门票。

每逢旅游旺季,佛寺的门票就会水涨船高。

仅就门票而言,有的地方的寺庙收入就可以高达上亿元。

即使是最虔诚的信徒,要想去佛寺参拜,也必须支付起高昂的门票。

为获取高额利润,寺庙也会有天价高香头香或强制消费的行为。

许多人来寺庙参观,却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消费。

除了香火钱和门票之外,寺庙获取利润的方式还包括捐款。

这些捐款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

伴随而来的,是一些僧侣借佛教名义进行敛财。

这类人的意志并不坚定,他们巧取豪夺,披着佛教的外衣夺取财富。

他们内心并不虔诚,心中尚有许多杂念。

进入佛门之后,就想着“借佛敛财”,之后再迅速还俗。

而道源寺与这些寺庙不同,这座寺庙没有浓厚的商业化模式,尼姑们守着清规戒律,过着安然平静的生活,她们的内心,没有得失之心,一心问道求佛,也从未想过将自己的寺庙打造成旅行的一个景点。

对她们来说,钱财不过身外之物,活着只是为了参透世间,勘破一切的劫难和悲伤。

对她们来说,尼姑入庙后绝不碰钱,则轻了钱财带来的烦恼之欲;一天只吃一顿,则减轻了口腹之欲带来的无端思量。

苏蕾.佛教文化主题旅游产品评价指标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2]郭兰萍.论当今中国佛教的功利化和庸俗化[J].青年文学家,2014.

[3]尹红侠.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随笔[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尚怎么圆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