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中科院好还是地震局好地质所读博怎么样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大旱之后未必有大震,但是构造性大旱之后,必然发生地震。这是气象学和地震学重要的关联之处,为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大旱重灾区筛选出大震可能风险区,与地震构造带对比去除不可能发生地震的平静区,与构造活动带和地震活动带对比确定可能发生地震的监测风险区,收集地震活动前兆,根据天文规律确定大震可能发生的时间。

按四川省气象干旱(伏旱)标准监测,截至8月22日8时,全省有84县站气象干旱持续,其中轻旱22县站,中旱18县站,重旱14县站,特旱30县站,经综合研判,目前已有5个市(州)达到重旱以上等级,预计22—25日全省高温晴热天气持续,伏旱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程度进一步加重。


图1 2022年8月22日四川干旱监测图

图1显示,甘孜、小金、三台、石棉、甘洛、乐山、资阳是可能的大震风险检测区。

2011版《中国地震和火山分布图》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网站


据了解,四川省气象台发布干旱橙色预警的标准是:5个以上市(州)达到气象干旱重旱等级,且至少3个市(州)出现气象干旱特旱等级,影响特别严重,预计干旱天气或干旱范围进一步发展。

当天下午,泸州、宜宾两市气象台新发布了干旱黄色预警,资阳市气象台则宣布将8月18日发布的干旱黄色预警升级为干旱橙色预警。

四川旱情在全国也“排”上了号。

中央气象台8月22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据8月22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预计,未来3天,上述旱区大部仍维持高温少雨天气,气象干旱将持续发展。


据8月22日气象干旱监测,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大部、浙江大部、福建大部、江西、湖南、贵州大部、重庆、四川大部、陕西东南部、甘肃东南部和西藏中东部等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2022年8月22日全国气象干旱监测图显示,西藏、云南、四川、台湾最为严重,与中国地震带最吻合。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图1-3)。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我们在2022年9月9日指出,对比中国地震带,西藏、台湾和云南应该划为风险监测区。 


通过综合研究,在2007年我曾列出8个地区,大致为北美西海岸、日本列岛、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和南美西海岸一带,这其中约有一半可能会发生强震。这些地区也是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观测和预测的重点。

我在2011318指出,现在,日本列岛、印度尼西亚、中国西部和南美西海岸一带都先后发生了8级以上地震,余下的北美西海岸、海湾地区、土耳其、菲律宾、中国台湾和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发生强震的概率增大。

2017年531下午123分,台湾海域发生里氏7.2级(中国地震台报告为6.2级)有感地震,威力相当于32颗原子弹,震源深度达271公里。

台湾学者纷纷提出警告,台湾地区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内部有能量未释放完。未来还有机会出现8级以上地震,提醒民众仍要做好防震准备。

  台湾应用地质学教授李锡堤说,台湾地区东北隐没带地震的周期,大约为100年到百余年,期间会有5060年的活跃期,然后趋向平静期,再开始活跃,如此不断循环。

李锡堤指出,从1999年的921大地震过后,就开始了台湾地震周期中的活跃期,使得规模6以上灾害型地震,23年就出现一次。以此初估,台湾地震活跃期还有4050年左右的时间,未来有可能出现规模8以上大地震。

新华社快讯: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北京时间2017429423,菲律宾棉兰老岛,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50公里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下面附图)。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大面积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干旱和山火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特大地震需要的能量巨大,应该有一个大面积长时间的能量积累过程:高温、干旱和山火。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有人对旱震理论的理解是,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因此提出大旱后没有大震的反例,轻而易举的否定了旱震理论。主流派不认可旱震理论,否定了旱震理论对唐山地震的预测。谁是谁非至今未有定论。关键的问题在于,并非所有的大旱都对应事后的大震,也并非所有的大震都对应事前的大旱。这就给旱震理论的运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

       这也是为什么,早在 2011 年,时任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张永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预测地震,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预测。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我们回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而目前中国西南干旱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构造活动地区,是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叠加的结果,简单的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必须做好长期抗旱的准备。2004年美国GBN报告预测“中国南部地区在2010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2010年以后,中国北方水患不断,南方一片干旱”,这不是空穴来风。

  地震是地震构造研究的课题,干旱是气象变化研究的课题,地震与干旱的关系是跨学科难题。以己之短,搏人之长,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少有人问津,也很少有人去评判,这方面的理论往往自消自灭,不为科学主流所关注。事实上,跨学科难题是科学研究的突破口,本课题不仅有利于干旱预测,也有利于地震预测,正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学术难题。

     如何区分构造干旱和气象干旱:是否伴随构造活动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必须伴随相应的构造活动。

       2003年重庆井喷和2006年重庆干旱,构造活动和干旱的叠加形成了构造干旱,2008年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就符合旱震理论。

      日本地震专家高桥学,他是立命馆大学环太平洋文明研究中心特任教授,他举例说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千叶县的房聪半岛和三浦半岛都发生过异臭。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前,均有异臭的报告。

       再比如1976年7月27日晚唐山大地震前夜,在林西矿区就不知道哪里飘来一股淡黄色的散发着硫磺味的“臭雾”!

            2022年9月2日我们在博文《今夏极端天气的反思: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中指出,2022年夏季全球高温干旱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这就是说,下一场危机是地震和严寒。

       新华社成都9月5日电(记者吴光于、董小红)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公里。记者从甘孜州和雅安市两地了解到,截至5日18时,地震已导致21人遇难。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发生6.8级地震, 甘孜州泸定县是2022年夏季高温干旱重灾区(见下面附图)。这是旱震理论的又一证据。


        温室效应的追随者一直在预言全球变暖,但是,他们只是提出了变暖的证据,并未预测变暖的发展过程。何时处于变暖高峰?何时变暖得到缓解?全球变暖取决于哪些因素?就连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

    2022年夏季高温并非发生在温室气体排放的高潮节点上

       温室气体的排放是一个平稳缓慢的过程,可以导致全球气温的缓慢上升,不会触发气候高温突变,更何况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年期间温室排放明显减少,难以解释2022年夏季的北半球高温突变。

        18:1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发文指出,据联合早报消息,全球碳计划组织(GCP)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及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今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9年减少了约24亿吨,降幅达7%,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

      据法新社报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一年内减少24亿吨的产量大大多于以往的年度最高纪录,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减少量为9亿吨,或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减少为5亿吨。

       该报告称,今年4月疫情封锁的高峰时期,全球日均碳排放量下降了17%,但自那以来已经大幅回升,并再度接近2019年的水平。

       报告称,美国今年的碳排放量减少了12%,降幅最大,其次是欧盟,减少了11%。由于中国在控制疫情后推动了经济复苏,其排放量可能会在2020年下降幅度仅为1.7%。

       最近,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和2019年相比,今年4月份全球日均碳排放量下降了大约1870万吨,按照比例换算大约是17%的降幅。这个数字非常惊人,几乎是和2006年的碳排放量相持平。

       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全球碳项目(Global Carbon Project,缩写GCP)罗伯特·杰克逊作出了大胆的推测:“我们将会看到,今年的全球碳排放至少可以下降4%,甚至可能下降7%或8%。不管是哪个结果,这都可以创造二战以来最大的单年降幅,或许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下降。”

       为了量化这个调查,研究人员对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碳排放量的详细调查,这次抽样调查覆盖了全球85%的人口和97%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说是相当完整。

 研究人员发现,在4月初的时候,大概有全球89%碳排放来源的国家处于或多或少的封锁状态。为了更加精确地描述封锁给碳排放带来的变化,他们将封锁的严密程度分为了三个等级,然后分别对三个等级的封锁状态对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和碳排放相关活动的影响。其中“强制性的全国性封锁,除特殊的关键行业外所有家庭实施封闭”的国家和地区,属于封锁最严密的级别。

       结果显示,在封锁最严密的这些地区,以汽车、火车为主的地面交通日均减少50%,而空中交通甚至更多,减少了70%。而这两种交通模式的下降,也分别带来了36%和60%的碳排放减少。

       而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和2019年的全球日均排放量相比,地面交通的排放量减少了43%。这个数字之所以比前面的比例高,就在于空中交通排放的二氧化碳本来就比较低,平均每年只占到全世界所有碳排放的3%,而陆地交通所占的比例几乎是空中交通的10倍、

       和去年12月份的平均水平相比,全球的碳在1月到4月中旬排放量一共减少了10.48亿吨,其中大约23%的降幅来自于中国,20%来自于美国,9%来自于印度。

       研究人员相信,碳排放量连续十几年以1%增长的势头,今年终将会首次迎来逆转。根据他们的估算,即使是全球在6月中旬开始全面复工(以非必要企业也完全复工、陆地和空中交通全部恢复为标准),那么今年的碳排放量也将比去年降低4%。如果封锁时间进一步延长,那么降幅也将随之增加,最多可以达到7-8%。

       我们总说,危机就是危险与机遇并存,或许就是这个意思吧。不管怎么说,今年上半年的碳排放量下降,对于人类来说是个喘息之机,或许也是地球给我们的一次机会。人类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保护好脆弱的环境,剩下的问题在于:人类会不会去思考呢?

        可惜的是,2020年温室气体大幅减排并未给全球变暖降温,反而在2022年夏季出现异常高温,这是谁的错?

      不要贪天之功,攫为己有。这不仅导致灾害预测方向出现错误,而且违背超级灾害链循环发生的自然规律。

历史记录表明,全球变暖——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地壳均衡下沉——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剧烈活动——最终导致全球变冷,构成全球变化的全过程。全球变暖最终导致的超级火山喷发,使全球面临类似恐龙灭绝的巨大灾难之中。

全球变暖导致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发生

据人民网2016113日报道,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专家预测称,60年后地球上将发生世界性洪水,大洋水平面将会上升2米,导致众多大城市被淹没。

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已经或行将成为海岸带的重大灾害。过去100年中世界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2厘米左右。100年后,大约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米。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首先要淹没大片土地和许多沿海城市。位于其上的许多世界名城,例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威尼斯、悉尼、东京、里约热内卢、天津、上海、广洲等等都将被淹没。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一些低平的岛国将处于半淹没状态。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由于人类历史暂短,至今没有全球变暖对人类伤害的历史纪录。但是,大规模火山喷发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全球变暖和生物大灭绝,这是有据可查的。

 我们在1999年撰文提出,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能大约有2%被平流层的臭氧吸收,7%被电离层吸收。当黑子活动高峰发生太阳风暴时,会大量破坏南极臭氧,随之产生“臭氧洞漏能效应”和“地磁层漏能效应”,使被地磁层和臭氧层阻隔的9%的太阳能由平流层进入对流层,导致南极平流层变冷对流层变暖。收缩的平流层自转变快,膨胀的对流层自转变慢,这是赤道高空风产生的一个原因。

 正X射线,γ射线和紫外线,大约占太阳辐射光谱总能量的9%.在80~400km高度范围的电离层,γ射线和X射线被N2和O2/O3所吸收,在15~55km高度的臭氧层,99%的紫外线被O3所吸收.即在地球磁层、大气层和臭氧层被破坏的时候,到达生物圈的太阳辐射能将增大9%,造成地表温度的大幅度波动.与此同时,到达地表的γ射线、X射线和过量紫外线将造成大规模的生物灭绝.这就是臭氧洞漏能效应.

       2022年3月,两极地区同时异常增温只能用两极臭氧洞异常扩大和臭氧洞漏能效应来解释。

       1998年20世纪最热纪录的条件:年20世纪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1998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2,1997年北极出现臭氧洞。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最热纪录的条件:年连续三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年年之间没有发生8.5级以上特大地震,2015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排名第4。

        2022年3月19日地球两极正在经历异常的极端高温的条件:2020年9月南极出现臭氧洞(面积排序12位),2020年3月北极出现最大臭氧洞。

      近日,科学家们在南极洲观看到了一种罕见的现象。本应在隆冬时节一片黑暗的南极洲上空,却被耀眼的粉红色霞光笼罩。造成这种现象的,居然与发生在今年一月份、距离南极洲7000公里的汤加火山喷发有关。

       汤加火山于1月15日喷发,产生了一股垂直羽流,延伸至地球表面50公里以上高空。在喷发后的12个小时里,水和火山灰释放的热量是地球重力波的最大来源。火山喷发还产生了类似波纹的重力波。卫星观测显示,这种重力波延伸到整个太平洋盆地。

       火山喷发还在地球大气层中引发了大气波,其围绕地球回荡了至少6次,并达到理论上的最大速度——在地球大气层中看到的最快速度,即320米/秒。

       论文作者称,一个单一事件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这在观测记录中是独一无二的,这将有助于科学家改进未来的大气和气候模型。

      “这是一次真正的大喷发,是迄今为止观察到的一次真正独特的喷发。”论文主要作者、巴斯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科学中心的Corwin Wright说,“我们从未见过大气波以这样的速度在全世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接近理论极限。这次喷发是一次惊人的自然实验,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将增强人们对大气的理解,并帮助改进大气和气候模型。”

      “我们的研究很好地展示了全球波浪是如何被火山喷发期间蒸发的大量海水驱动的。然而,我的直觉是,这次喷发还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论文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物理系的Scott Osprey说,“随着大量水蒸气在平流层中扩散,人们将关注南极臭氧空洞及其在春季的严重程度。”

我们在2018年11月17日指出,足够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也会产生相应的球面大气对流,影响大气对流的正常结构,形成相应的灾害链。汤加的球面对称点为西非的加纳,是能量的集中地,但是,由太阳能量形成的大气对流,火山灰一般在低纬度升起,在两极落下,与半球面对流模型完全一致。这是南极洲红光形成的原因,可导致9月末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

南极洲红光是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的前兆。

汤加火山在2021年1月15日喷发,会增强2022年3月春分时北极臭氧低值区的“臭氧洞漏能效应”,是今年异常高温的重要原因。

年6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敲响地球内能释放警钟

特大地震的轨迹:能量积累、前兆和爆发

全球869-20128.5级以上地震在14世纪发生1次,16世纪发生1次,17世纪发生4次,18世纪9次,19世纪发生7次,20世纪发生10次,21世纪发生6次。小冰期高潮的17世纪地震进入活跃期,温暖期的20-21世纪数量激增,

我们在2019年12月3日指出,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有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1-2)。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过去20年,发生了68.5级以上地震。年的后十年值得警惕。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2012年的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历史数据表明,8.5级以上特大地震总是在亚洲的日本、印尼苏门答腊、俄国的勘察加、中国和美洲的智利、美国特别是阿拉斯加、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反复发生。其中,智利12次,印尼苏门答腊6次,日本6次,美国4次,频率最大。

我们在2008年和2011年给出的特大地震路线图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大面积长时间的异常高温干旱和山火是特大地震发生的前兆

特大地震需要的能量巨大,应该有一个大面积长时间的能量积累过程:高温、干旱和山火。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印度遇122年来最高温!2022极端高温季开始:与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

       中新网2022年1月21日电 据“中央社”报道,日前,印度气象局的研究显示,印度过去19年来气温显著升高,其中2000年是导致气候变暖的转折点,进而引发近年的天灾。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印度到2040年将面临灾难性后果。

       印度气象局(IMD)最新《印度2018年气候声明》报告指出,印度近年天然灾害明显增加,包括2018年克勒拉省的洪水及北部出现的沙尘暴,都与2000年以来的气温显著升高有关。印度气象局这份报告把19年来印度气温明显增加及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发现印度的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模式类似。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2018年全球气候概况》报告,地表气温从2000年以来出现气温上升最快趋势,20个“最热”的一年都出现在过去22年间。来自印度政府及独立机构的科学家警告,如果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040年,印度的气温将上升1.5摄氏度,可能影响印度的农业,对沿海地区也将造成危害,且将使一些物种灭绝。

       数据表明,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活跃期,与年全球气温快速上升密切相关。

        2022年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巴基斯坦也出现了类似的温度。巴基斯坦气象部门表示,在该国的大部分地区,白天的温度可能比正常温度高5摄氏度至8摄氏度。该部门警告说,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的山区,异常的高温会加速冰雪融化,并可能在脆弱地区引发冰湖溃决洪水或山洪暴发。空气质量已经恶化,大片土地面临极度的火灾危险。

 今年,印度出现了有史以来最热的3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1摄氏度,比长期平均气温高出1.86摄氏度。巴基斯坦也记录了至少60年来最热的3月,许多气象站打破了纪录。 譬如,巴基斯南部城市土尔巴特(Turbat)在2017年5月28日就记录了世界第四高的温度——53.7摄氏度。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预计21世纪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将大幅增加,而热浪是由高压系统触发的。

       世界气象组织并解释道,在季风季节前,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经常出现高温,尤其是在5月。但热浪发生在4月的情况,不太常见。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然而,这与该组织对气候变化的预期是一致的。热浪比过去更频繁、更强烈、开始得更早。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其第六次评估报告中说,本世纪南亚的热浪和湿热压力将更加强烈和频繁。印度地球科学部最近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度气候变化的公开出版物。它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温度变化。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

       印度季风季节前的热浪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覆盖面积预计在21世纪将显著增加(高度可信)。

       据第一财经5月1日报道,当地时间30日,印度气象局预测,5月,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可能高达50摄氏度,对作物和工业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读数已经接近印度122年来最高水平了。

       我们讨论了全球增温与特大地震的对应关系,也讨论了中国增温与8级以上地震对应关系,还讨论了美国高温山火与地下热能的对应关系。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极端高温仅仅归因于气候变化还为时过早。

 事实上,印度高温与全球特大地震活跃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对应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和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见表1-3)

        显然,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增强了印度的高温发展,也为(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积累了能量。

      2022年 4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文称,酷热正席卷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影响着这个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数亿人。

       据世界气象组织,印度气象部门表示,2022年4月28日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达到了43-46摄氏度,这种高温将持续到5月2日。

        印度增温过程开始于1951年,即1950年8月15日中国西藏8.6级地震之后,表明此次地震导致青藏高原地震带开裂,大量能量开始释放,导致印度高温开始异常。

  印度高温与全球特大地震活跃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1951年至2015年期间,印度极端温暖天气的频率增加,对应年特大地震活跃期(对应8.5级特大地震7次)和年(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特大地震活跃期;在1986年至2015年的近30年期间,变暖趋势加速(高度可信)。自1986年以来,最热的一天、最热的一夜和最冷的一夜都出现了显著的变暖(对应8.5级特大地震6次,见表1-3)

        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年太阳黑子峰值可能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

新华社华盛顿2022年2月15日电(记者谭晶晶)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14日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北美洲西南部地区过去22年遭遇1200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该区域的旱情很可能持续至2022年年末。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受降水量少和高温天气影响,北美洲西南部地区经历异常干旱,2021年的旱情尤为严重。自2000年至2021年的22个水文年,该地区的平均降水量比1950年至1999年50年间水平下降8.3%,气温较平均水平升高0.91摄氏度。这22个水文年成为该地区至少自公元800年以来最为干旱的22年。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全球变暖导致的地震活动增强并没有引起气象学家的重视,他们只注意气象变化,忽视了构造运动导致的更严重的灾害:海平面上升只能淹没沿海地区,地震灾难将遍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内陆和青藏高原也不能幸免。

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变暖速度和规模,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地震强度将明显高于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目前特大地震数量刚刚持平,强度还相差很多,今后30-50年会更加强烈。

冰川消长,海平面升降,使大陆和海洋在小冰期和温暖期有方向相反的垂直均衡运动,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

如果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异常变暖,大震间断就是动力方向转换造成的间歇期。间歇期意味原来能量耗净,需要更多反向的积累能量,且下次大震将发生在年的变暖时期。

如果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异常变冷,美国大震预测就在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和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发生。

“热穹顶”来自构造干旱:地热涡是热源

吉林大学:杨学祥,杨冬红

       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形成这一波极端天气的原因,正是由于北美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热穹顶”现象,导致热空气无法消散。所谓“热穹顶”,是指天空中热高气压区域停滞不动,并像泵一样不断排斥冷空气,吸收热空气,使气温越升越高。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罩子盖在了这个地区,热空气被困在里面出不来,外面还不停向里面输送热空气。

 根据地理结构分析,美加边境属于中纬地区,发生的大气环流是西风带,西风会将太平洋中的热空气带向北美大陆。而这次大气环流在北美大陆上出现变化,使原本热气流变得波动性更强,弯曲度更大和移动速度更为缓慢,前面气流流速慢,后面气流速度快,这就造成了前面气流还没有流过,后面气流还在往前面顶,就会使出现变化的地方产生“交通堵塞”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气流发生弯曲,弯曲的地方自然就会向北边低气压区域移动,最终气流形成“Ω”形状,这个形状就被称为“Ω块”(OMEGA BLOCK),中间区域就会不停地吸收后面气流的热量,这就导致内部高温不散。

       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称: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来说,比一千年才会发生一次的事件还要罕见。换种话来说就是,在某个地方1000年都不一定会经历“热穹顶”这种情况。这就被形容为千年难遇的现象。

  著名气象学家汤懋苍的地热涡理论曾受到国际气象界的关注,在富集地热的地区,有地下水源则含水热气生成巨量云层,降雨充沛,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墨脱地区;缺水则干燥热气蒸腾,烘烤尽土壤水分,造成赤地千里,其前提条件是长期无降水,所形成的干旱称为构造干旱。

  无降水的干旱为地表缺水的表层干旱,称为气象干旱,一旦有了降水就会得到缓解。而构造干旱是地下缺水的深度干旱,即使有少量降水也无法缓解。构造干旱的特点是面积大,范围广,时间长,与地热带、构造带和地震带分布和地震周期有关,这就是旱震理论所讨论的内容。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地震发生后,2005年3月29日、2007年9月12日又连续发生2次8.5级以上地震,印度洋板块北推印度大陆向青藏高原挤压态势愈演愈烈。这一构造背景导致2006年四川特大干旱和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我们称2006年的四川干旱为构造干旱。2009年9月2日印尼爪哇岛发生里氏7.4级强烈地震,2010年3月6日苏门答腊西南以远地区发生7.1级地震,表明该地区地应力积累依然强烈。


       美国加州的高温干旱从2012年一直持续至今,我们称之为构造干旱,是2021年北美“热穹顶”主要的热能来源。2021年7月29日阿拉斯加发生8.1级地震就是证据。

       耿庆国提出了旱震理论: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

       美国的异常干旱和暖冬可以被锁定在旱震理论的范围之内,可检验的异常现象接踵而来。

       中新网2015年4月2日电据“中央社”报道,由于严重干旱,美国加州州长布朗(JerryBrown)下令实施强制性限水措施。这在加州历史上是第一次。

       综合分析表明,美国西海岸地下的甲烷高压气体是干旱、高温、龙卷风、暴雨、山火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原因,是大震发生的明显前兆。四川汶川地震是前车之鉴。

       请注意监测加州的天然气地表和地下浓度异常。它是大震发生的最可靠前兆。

       杜乐天认为,山火可能源自地下排气,加州山火拉响了灾害警报。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9年07月05日01时33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纬35.71度,西经117.51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专家预测,未来几周发生另一场大于6.4级地震的几率为9% ,一次大于5级的几率为20%。

        事实上,2012年2月20日我们在《给美国同行的协查通报》中指出,干旱和暖冬是加州地震前兆,大震不发,干旱不止。

       根据月亮赤纬角极值激发地震的历史规律,大震可能发生在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地下能量释放后,高烧将逐渐退去。

       干旱、山火、高温、火山活动、地震,美国灾难源于加州地下能量释放,由此引发的点源能量喷发模式即将进入能量释放高潮。


根据百年来地震历史记录,8.5级以上地震集中发生在拉阿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地震活跃的主要标志,7级或8级地震为标准分辨不出地震的活跃度(震级差一级,所释放的能量差30倍,即9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8级地震释放能量的30倍)。2006年我们给出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的地震分布证据: 

表1  8.5级以上强震集中在拉马德雷(PDO)冷位相时期(杨冬红,杨学祥;2006)

注:括号()内为国外数据。

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2418)次。在PDO“冷位相发生61900年以来国外数据:4)次,在PDO“暖位相发生11)次,在PDO“冷位相及其边界发生11(7)次,在PDO“暖位相发生0次,在PDO“冷位相已发生6次。规律表明,PDO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的集中爆发时期和低温期。2000年进入了PDO冷位相时期,年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和低温期。年是8.5级以上特大地震的活跃期。

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PDO冷位相与低温冻害对应的物理原因。以8.5级地震为标准,很好地区分了地震活跃期和间歇期,并对地震活动的增强有预测作用,实用价值很大。

表2  1890年以来特大地震活跃期和拉马德雷(PDO)冷位相对应关系



特大地震为Ms 8.5级以上强震,括号内为国外数据,?表示预测

我们在2006年确定的地震活跃期判定标准正在被学术界接受,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同。2006年的预测已经得到证实,目前8.5级以上强震已由2006年的2次增加到6次。

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期,年为太阳黑子峰值,预计年全球进入新的特大地震活跃期。日本和美国大震将在其中爆发(见表3)。

表3 年全球8.5级以上地震、月亮赤纬角极值与拉马德雷冷位相的对应性 











































       印度和巴基斯坦高温提供了特大地震周期的新的证据,特别最值得关注的是,增大青藏高原地震发生概率。

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是元凶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可能将上升3.3米。对此,科学家警告,而上涨幅度一旦突破4米,世界上所有的沿海城市都必须搬迁,受影响人口数量远超此前估计的4.8亿。 

气象学家指出的全球变暖10大危害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冰盖萎缩、海水酸化、积雪覆盖面积减少、极端气候事件等等。

气象学家忽略了地质学上的两项重要活动:地震和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事实上,由于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改变了地表的物质分布,破坏了地表的地壳均衡,引发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在2011年撰文指出,强震与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地球物理解释是:全球冷暖变化导致的海平面升降,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或卸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或上升,并导致相应的水平运动。 

全球8.5级以上大震集中发生在亚洲和美洲 

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地震和气候相互影响的地球物理模型,地震火山活动和气候的相互影响具有普遍意义。气象学家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全球变暖的最大危害是,与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互动,引发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4次,亚洲和美洲各发生2次。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7次,亚洲发生3次,美洲发生4次。

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8.5级以上地震发生6次,亚洲发生5次,美洲发生1次。

趋势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美国地震的可能性也不能忽视。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三大统计特征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一个统计特征是,地震的发生地点具有明显的洲际差别:只发生在美洲和亚洲(见表1-2)。美洲、亚洲与欧洲、非洲、澳洲的最大差别是具有高耸的山脉和广袤的山地冰川。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二个统计特征是,全球8.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时间和频率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其规律就是集中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这为我们预防地震和预测地震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根据。这也否定了特大地震发生的随机特性,表明特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见表1-2)。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已过去20年,发生了68.5级以上地震。年的后十年值得警惕。

全球8.5级以上地震第三个统计特征是,海岛的9级地震发生后,8.5级以上地震连续发生,这对日本地震有参考意义。2004200520072012年的4年中,印尼苏门答腊岛发生了48.5级以上地震;阿拉斯加半岛在195719641965年也发生了3次强震(见表1)。日本的后续地震不得不防。

对比表明,亚洲进入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 

全球气候变暖已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导致许多湖泊崩堤。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尼泊尔境内的三千二百五十二个冰川和二千三百二十三个冰川湖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观测显示,这些地区的气温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升高了整整一摄氏度。研究表明,尼泊尔境内的二十个冰川湖和不丹境内的二十四个冰川湖的水位持续上升,五至十年内,这些湖泊将会崩堤,世界其它地区的许多冰川湖也面临同样的威胁。由山岳冰川融化而成的水是河流的源头。如果全球的冰川快速融化,世界上许多河流将会干涸,可饮用水的水源将迅速减少,人类以及动物的生存就会面临严重威胁。另外,全球水位上升也将减少人类的可用土地。

4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破坏性地震。外媒报道,科学家确认地震后世界最高峰高度下降1英寸约合2.5厘米。其证据来自欧洲航天局Sentinel-1A卫星429日在珠穆朗玛峰上采集到的数据。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近30年冰盖融化显著,自然是地壳均衡最强烈的地区。中国地震后,陆海地壳的负荷在内陆地区得到大致调整,接下来就是在陆海连接处的岛弧发生强震。岛弧强震是全球范围的,遍布东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这就完成了一个循环。

如果上述规律成立,下一个8级以上强震就必定发生在陆海连接处,按路线图,危险性的排列为:日本、印尼、堪察加半岛附近高纬度地区、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其中,日本、俄罗斯和印尼发生强震的风险最大,其后是南北美太平洋沿海地区。

事实上,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年日本发生9级地震,2012年印尼发生8.6级地震。

青藏高原冰盖融化将导致地壳均衡上升,这与尼泊尔大地震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下降相矛盾,除非尼泊尔地区的冰川不是融化,而是增加。

事实上,尼泊尔地区的冰川确实在稳定的增加,从而导致地壳的均衡下降。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415日报道,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最新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引发的全球冰川消融趋势相反,1999年到2008年期间,喜马拉雅山脉的部分冰川不但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长。

全球变暖正导致冰川、冰帽、冰盖消融,造成海平面上升,威胁低地和岛屿上的居民安全。然而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研究发现,与这种全球趋势完全不同的是,1999年到2008年间,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喀喇昆仑山脉(Karakoram)冰川却在以每年11厘米到22厘米的速度增长。

喀喇昆仑山位于中国、印度、以及巴基斯坦等国边境上,冰川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脉是除两极外世界上最大的冰体所在地,是恒河与雅鲁藏布江等著名大河的源头。

腾讯科学讯(悠悠/编译)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前喜马拉雅山脉整体气候处于改变之中,但是气候如何变化对某些特殊地区的影响“仍然不清楚”。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类似于地球其它地区,正处于加速消退状态;而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导致的珠峰下降证实了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冰川则处于稳定增长状态。

尼泊尔大地震是更大地震的前兆和信号,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区域的大地震可能性在全球变暖中持续增大。

尼泊尔大地震不能用板块碰撞来解释,冰川消长导致的地壳均衡是主要动力。印度洋海平面上升也能导致印度洋地壳的下降运动,推动印度大陆挤压青藏高原。 

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威胁,不仅在于冰川融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而且在于地表巨量的物质转移所产生的地壳均衡运动使特大地震在美洲和亚洲集中发生。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相互影响,构成气象-地质超级灾害链。

高温之后的自然调节:海平面上升导致深海巨震频发降低气温

2002年郭增建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迁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近20年。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气温上升与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有关,同时这一时期也没有发生巨大的海震。巨震指赤道两侧各40o范围内的8.5级和大于8.5级的海震[7]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后,全球低温冻害和暴雪灾害频繁发生。郭增建的“深海巨震降温说”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郭增建等人指出,9级和9级以上地震与北半球和我国的气温有很好的相关性。1868年以后的北半球温度下降与1868年和1877年间的智利两个Mt9.0级大地震有关。1900年以后的北半球的温度下降可能与1906年厄瓜多尔Mw8.8级大地震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周围大量Ms8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量特多有关。1952年之后的温度短时下降以及1960年以后的明显的长时段下降可能与1952195719601964年的4Mw9.0~9.5级的环太平洋大地震有关。由于1960年智利特大地震为Mw9.5级,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为Mw9.2级,所以1960年以后北半球和中国气温下降明显,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1833年苏门答腊9级地震、1837年智利瓦尔的维西9.25级地震和1841年堪察加9级地震组成一个9级以上地震小高潮,对应1833年之后气温的低水平段[8]

20041226日印尼苏门答腊9.1级特大地震和海啸拉开了新一轮9级地震的序幕,200520072012年又连续发生38.5级以上地震,2011227日智利发生8.8级地震,20113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 

警告: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高温之后是特大地震的降温过程

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和最小值形成的潮汐变化,改变地球的形状和扁率,影响地球自转速度,使全球8级以上强震具有近似9年的变化规律。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年为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年,我们预测8级强震多发。

我们在2008年指出,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有7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年已经发生了38.5级以上强震(见表3),我们推测:年拉马德雷冷位相前17年为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时期。

实际上,年连续三年又发生了三次8.5级以上强震,证实了我们的预测。

目前还有年三年的最后期限,年特大地震集中爆发时期接近尾声。

由于极强厄尔尼诺和月亮赤纬角的激发作用,8.5级以上强震集中爆发的数量和强度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强海洋地壳跷跷板运动。

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喷发出千年积累的地下热能,形成异常的大气振荡;

2022年6月太阳耀斑猛烈喷发,增强地磁层漏能效应和臭氧洞漏能效应;

根据球面点喷数学模型,汤加的球面对称点为西非的加纳,是能量的集中地,也是高温集中在欧洲的原因。南极红光就是证据;

汤加火山灰增大了两极臭氧洞或低值区,形成臭氧洞漏能效应,使两极异常增温;北半球异常增温已成为事实,关注2022年9月末南极臭氧洞异常扩大造成的南极增温以及增大厄尔尼诺形成的可能性。

年可能为太阳黑子峰值,导致太阳能量释放增加;年也是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导致地球潮汐最大形变,增强地震火山活动和地球内能释放。

6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和千年一遇汤加火山喷发敲响地球内能释放的警钟。

杨学祥. 地球深部动力学说的意义与进展. 见:张中杰,高锐,吕庆田,等。中国大陆地球深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庆贺藤吉文院士从事地球物理研究50周年。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14-318

杨冬红,杨学祥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西北地震学报. ): 96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林玎,杨学祥,杨冬红。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海洋预报。2005223):5-10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有多少人关注灾害预警。中国社会报。2006814日,第二版。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

杨学祥,杨冬红。2007: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 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

杨学祥。透过专家看世界 专家观点仅仅是某专业的观点。格式:PDF 页数:15 上传日期: 02:42:37

杨学祥,杨冬红。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雾霾进入高发期。2013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万方数据库。

杨学祥,杨冬红。20141-2月潮汐组合与雾霾对应的检验。2014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14224-237,万方数据库。

杨冬红, 杨学祥灾害链警钟:长白山火山喷发和小冰期相互作用及其危害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杨冬红, 杨学祥直面巨灾威胁:气象-地震-经济超级灾害链周期及其预测方法. . 第三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暨平安京津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年: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中科院好还是地震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