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佛教徒人数有多少?

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佛教协会主要工作任务是: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佛教组织和佛教界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樑纽带作用。

(三)密切联繫全国各民族佛教徒,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戒律清规、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六)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七)开展佛学研究及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九)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了解,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十)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二条 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六条 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佛教组织和佛教界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樑纽带作用。

(三)密切联繫全国各民族佛教徒,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戒律清规、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六)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七)开展佛学研究及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九)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了解,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十)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 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五)授权理事会必要时从理事中增补常务理事;

(六)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的报告;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八条 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分配办法,由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代表人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按分配名额协商提名,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核确定。

第九条 全国代表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 全国代表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理事会的职权:

(一)贯彻实施本会章程和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二)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推举咨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聘请名誉理事。

(三)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决定专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四)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长提名决定秘书长;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五)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增补常务理事,罢免和接受请辞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增聘、解聘名誉理事。

(六)授权会长会议在必要时任免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免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七)全国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三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採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一)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审议年度工作总结和计画;

(三)审议年度财务结算和预算报告;

(四)讨论和决定本会重要工作事项,制定本会规章制度;

(五)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常务理事可连选连任。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採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代表会议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方可延长任期。

第十八条 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会长委託、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外代表本会,对内领导会务;

(二)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重要会务;必要时,可委託副会长主持上述会议;

(三)督促和检查全国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本会签署有关档案;

(五)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副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副会长协助会长执行职务。驻会副会长由会长提名,会长会议确定。

第二十一条 会长会议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 会长办公会议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三条 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画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决定;

(二)协调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本会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交理事会或会长会议决定;

(四)提名本会工作部门、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负责人,交会长办公会议决定;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 本会理事会设定咨议委员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理事会推举产生。咨议委员会任期与本届理事会相同。

第二十五条 咨议委员会支持、辅佐理事会的工作,参议会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二十六条 本会理事会设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慈善公益委员会、权益保护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居士事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由会长会议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理事会从理事中推举产生。

第二十八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设定若干工作部门,分别承办有关工作事项。

第二十九条 本会根据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设定文化、教育、慈善、服务等事业机构。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会的经费来源:

(二)地方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等缴纳的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第三十一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準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本会必须配备具有合格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理事会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章程的修改程式

第三十七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三十八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方能生效。

第六章 终止程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一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四十四条 本章程经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四十五条 本会的决议和决定,各地佛教协会(分会)、佛教寺院、佛教院校和其他佛教组织有遵守与履行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各省市均设有地方性佛教协会。截止至2012年,三大语系佛教活动场所有3.3万余座,僧尼约24万人,其中汉传佛教寺院2.8万余座,僧尼10万余人;藏传佛教寺院3000余座,僧尼13万余人;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1600余座,僧人近万人(其中比丘2千多人)。现有各种不同层次的佛学院38座,佛教期刊100余种,较有影响的佛教网站近200家。各地佛教界均设有公益慈善组织和佛教文化机构,据不完全统计, 如今中国的佛教徒人数有1亿多人。

帕巴拉·格列朗杰(藏)

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刀述仁(傣)、圣辉、净慧(已故)

学诚(驻会协助会长工作)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藏)

多吉扎·江白洛桑(藏)

策墨林·单增赤列(藏)

香根·巴登多吉(藏)、永寿

释永信(河南省少林寺方丈)、明生、祜巴龙庄勐(傣)、觉醒、如瑞(女)、贾拉森(蒙)、湛如、妙江

心澄、道慈、纯一、正慈、印顺、增勤

那仓·向巴昂翁(藏)、张琳(驻会)、怀善、宗家顺(驻会)、卢浔(驻会)、演觉

常藏、胡雪峰(蒙)、赛赤·确吉洛智嘉措(藏)、都罕听(傣)、印乐、慧明、肖占军、慧庆、普法

从1953年5月30日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至2015年4月20日中国佛协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中国佛教协会共产生了六位会长,他们分别是:圆瑛大师、喜饶嘉措大师、赵朴初居士、一诚长老、传印长老、学诚法师。

第一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7.3)

名誉会长: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虚云、查乾葛根

副会长:喜饶嘉措、公德林·晋美吉村、能海、赵朴初、噶喇藏、祜巴、阿旺嘉措

(1953年9月20日圆瑛法师圆寂。喜饶嘉措大师于当年10月27日举行的中国佛教协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上被推举为代理会长,于1955年8月举行的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当选为会长。)

第二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2.2)

副会长:噶登赛特、应慈、静权、松榴·阿戛牟尼、能海、赵朴初、噶喇藏、阿旺嘉措、巨赞、周叔迦、伍古腊

第三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7)

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应慈

副会长:阿旺嘉措、噶丹赤巴·土登贡嘎、赵朴初、能海、松榴·阿戛牟尼、噶喇藏、巨赞、周叔迦、伍古腊、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工作受冲击。1980年恢复)

第四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7.2)

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副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坚白赤列、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夏茸尕布、巨赞、正果、明真、宫明·姜巴曲日木

秘书长:赵朴初(暂兼)

第五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3.10)

名誉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

副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夏茸尕布、正果、明真、宫明·姜巴曲日木、李荣熙、色结堪苏·伦珠陶凯、贡唐仓、嘉雅、乌兰、圆拙、隆莲、刀述仁、周绍良、多吉扎·江白洛桑

第六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2.9)

副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李荣熙、贡唐仓·丹贝旺旭、乌兰、圆拙、隆莲、刀述仁、周绍良、多吉扎·江白洛桑、明旸、伍并亚·温撒、波米·强巴洛卓、真禅、茗山、却西、阿嘉·洛桑图丹久美嘉措、净慧、策墨林·丹增赤列、一诚、生辉、香根·巴登多吉

第七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0.2.3)

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

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圣辉、刀述仁(傣)、净慧、学诚、多吉扎·江白洛桑(藏)、策墨林·单增赤列(藏)、香根·巴登多吉(藏)、明学、加羊加措、刘炳森、珠康·土登克珠、加木样·图布丹、根通、戒忍、永寿、释永信、明生、都龙庄、觉醒

第八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5.4)

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藏) 本焕 一诚

会 长:传印(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方丈)

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 刀述仁(傣) 圣辉 净慧 学诚(协助会长工作)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藏) 珠康·土登克珠(藏) 多吉扎·江白洛桑(藏) 策墨林·单增赤列(藏) 香根·巴登多吉(藏) 永寿 释永信 明生 祜巴龙庄勐(傣) 觉醒 如瑞(女) 贾拉森(蒙) 湛如 妙江 心澄 道慈 纯一 正慈 印顺 增勤

第九届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人名单(2015.4开始)

名誉会长:帕巴拉·格列朗杰(藏) 一诚 传印

会 长:学诚法师(福建莆田广化寺方丈、陕西扶风法门寺方丈、北京龙泉寺方丈)

副会长: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藏)、祜巴龙庄勐(傣)、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藏)、圣辉、道慈、珠康·土登克珠(藏)、策墨林·丹增赤列(藏)、香根·巴登多吉(藏)、永寿、永信、明生、觉醒、如瑞(女)、湛如、妙江、心澄、纯一、正慈、印顺、增勤、演觉、宗性、仁青安杰(藏)、直孔穷仓·洛桑强巴(藏)、赵九九(蒙)、普法、静波、胡雪峰(蒙)、明海、东宝仲巴(藏)、诏等傣(傣)、则悟

在开展佛教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并开办灵岩山分院和栖霞山分院;上海、福建、四川、甘肃、西藏等地也各自创办了佛学院。恢复金陵刻经处,成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发掘、拓印、整理、研究和印行房山石经。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先后多次参加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和亚洲宗教和平会议;与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佛教徒的友好往来频繁,1980年与1984年在西安与日本佛教界共同举行了善导大师圆寂1300周年纪念法会和惠果、空海纪念堂落成典礼法会。

全国汉传佛教院校申请学位授予资格办法(试行)

全国汉传佛教院校学位授予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藏传佛教寺庙经师资格评定和聘任办法

南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藏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汉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

南传佛教寺院住持任职办法

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

前身是《现代佛学》,创办于1950年6月,1953年成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刊。1964年末因极左思潮影响而停办,前后共出版了144期。1981年复刊,更名“法音”。始为季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1988年改为月刊。《法音》创办人为赵朴初居士,首任主编为巨赞法师(1981—1984),第二任主编为净慧法师(1985—2002),现任主编为学诚法师(2003—)。

杂誌(国内统一刊号CN11-2619/B)为双月刊,是由赵朴初先生创办,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宗教文化期刊。杂誌主要面向佛教界、文化界、艺术界人士及社会大众,旨在通过对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对当下佛教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解读,对重要佛教文化事件的关注与报导,不断探索和实践赵朴初先生“人间佛教”的思想,充分展示佛教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佛教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进一步了解当下佛教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创作成果,进一步了解当下佛教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不断推动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不断推动佛教艺术的研究与创作。

中国佛教协会所属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的具有极强专业性的佛学研究刊物,成果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本刊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于1992年创办,依然由宋立道教授、释圣凯法师担任主编,学术委员均为国内佛学研究界的着名专家学者,撰稿人均为国内外佛学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从事佛学研究与教学的一流学者。创刊以来,本刊为发掘和整理中国佛教的深厚思想内涵,推进佛教文化研究,推进佛教界与学术界的交流,繁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是中国佛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佛学研究学术刊物(半年刊,国内外发行),由《中国佛学》编委会主编。它的宗旨是展现以中国佛学院为主,兼顾与佛教学术研究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教内外学术交流。内容主要以汉传佛教教史、义理研究为主,同时也刊登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综述、动态等。期刊始于1985年5月成立的中国佛学院学生会主办的不定期会刊。1992年初一度中断,1993年复刊。2010年第28期开始,正式更名为《中国佛学》,由中华书局出版,面向海内外发行。

2015年5月13日,在北京广济寺举办“文明互鑒·弘扬玄奘精神座谈会”。学诚在会上指出,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为中国和中亚、南亚各国、各民族之间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友好往来的桥樑,彰显了佛教作为东亚、南亚各国、各民族文化纽带的独特作用,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鑒贡献了积极力量;玄奘大师光大佛教、传承文化的远大理想,回报祖国、利益人民的爱国情怀,为法忘躯、普度众生的担当精神,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促进交流、敦睦友谊的光辉事迹,留下了一笔值得认真学习继承、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会长学诚倡议设立“玄奘大师奖”,用以表彰对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国内外人士。同时,拟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设立“玄奘研究中心”,开展玄奘研究及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研究。

与会专家认为,玄奘大师是“法门之领袖”、“中国之脊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是中国人主动学习域外文化的先驱之一。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为佛教的传播、亚洲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卓越贡献。

座谈会探讨了玄奘大师的历史功绩,玄奘精神的内涵和现代价值,以及如何发挥佛教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等。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30人出席。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父亲是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19.佛何时修炼成佛?

29岁出家修道,35岁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时为周穆王二年。十二月八日。

知一切法,唯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光明,证法身。

22.佛教化何等人,令得何利益?

教化凡人,令成圣种,教化罗汉令作菩萨,教化菩萨,令入佛位。

平庸愚钝之辈,六道众生皆是。

世间凡夫分为六辈,各由其道,故名六道,其名:天、阿修罗、人.[三善道]。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

即是一切有生命之物,以其受生,因缘不一,故名众生。

居于地内,状若牢狱,此处众生,受苦最剧。

27.何为饿鬼? 鬼神之类,以常受饥饿,心无厌足,故称饿鬼,分为无财、少财、多财等别。

禽、兽、鳞、虫之类,以形体横斜,故名旁生,以上三道,皆是恶业之所招感,故称三恶道。

在人间之上,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类,共二十八天。

又名非天,居近须弥山大海中,好与天人相战斗。

31.神仙、妖怪。当属何道?

神仙妖怪里神属鬼,即饿鬼中多财者,仙属人,修得生理变易,或属鬼,谓灵鬼等,或属天,为四大天王统摄。妖怪则多鬼畜。

32.问二十八天,其名若何?

佛说人道,所居之地,分为四种。分四大洲:1.东为胜身洲。2.南为赡部洲。西为牛贺洲。4.北为俱卢洲。又名胜处。此四洲。身高寿命,长短有别。若论果报南赡部洲为下下,若说值佛教法,赡部洲为上上。佛生印度。是赡部洲之中。我国中华,在南洲东部。南赡部洲又译为阎浮提,义为胜金。

闻佛说法声音,而得道果,故名声闻。共分四果:1.须陀洹、2.斯陀含、3.阿陀含、4.阿罗汉。

35.声闻四果,其名若何?

初果须陀洹:译为预流,谓初入圣流,七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往来,谓一番生死,证阿罗汉果。

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尽此一生,证阿罗汉果。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永不复来三界受生,四果最高。

名观因缘生法,而证觉道,故名缘觉。也已修出三界,与阿罗汉一样,只其功德比阿罗汉殊胜。

称谓菩提萨垛,此云觉有情,是内怀佛道,外观凡相者。

佛有十种徳号,此居其首。不变名如,随缘名来。佛有 不变之体,随缘之用,故名曰如来。

39.佛以何等法为教化?

佛以因果法,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六度法,四摄法等教化众生。

一切事物必有开始,是之为因,必有终结,是之为果。

因果之法,以同类相应为定律,故善因结善果,恶因界恶果。

42.受因果法的教育者有何利益?

知有因,则受苦者不怨尤,知有果,为善者劝,为恶者戒。

43.何为四谛法?1.苦谛。2.集谛。3.灭谛。4.道谛。谛为祥审之言,真是之法。

佛说有八种苦充满世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炽胜苦。

45.世间没有乐事吗?

乐也是苦,因为世间快乐,常易坏灭,乐坏灭之时,其苦倍增,乐为苦因,是名坏苦。

46.当有不苦不乐时,难道也是苦吗?

是名行苦,虽不现苦乐之相,而身心迁变,一念头接一念头,流转不停故亦是苦,常见世人以无事做时为苦,而欲行事,找些事做,即可证明。

47.何为五阴炽盛苦?

我们的身心分为:色、受、想、行、识五阴,又名五蕴阴,为覆盖,被笼罩,难以解脱,故名炽盛。

有质碍者为色,其相有四:1.地,2.水,3.火,4.风。凡固体通名为地;凡液体通名为水;凡气体通名为风;凡温度通名为火。身内如是,身外亦然。

49.何者为受? 心能领纳外色,名为受。

心感受外色后,能因外色而想像,是为想。

心想外色后,既有好与恶之念,取与舍等,发为身口之业,是名为行。

对于外色,种种分别,记忆不忘,是名为识。

识有六种:1.缘眼见色,名眼识。2.缘耳闻声,名耳识。3.缘鼻接触香味,名鼻识。4.缘舌知味,名舌识。5.缘身觉触,名身识。6.了别事物想,想像,是名意识。大乘法在分意识为7.未那识.8.阿赖耶识。共八种。

佛识一切苦恼,是由于起贪.嗔.痴三种意识的罪恶,多生多世此意识心的污垢已经集结成为习惯,习性,苦果而由自己召集之义,故称集谛。

贪则追求,求而为得,则苦恼生,求了也得到了,却不知足,则苦恼生。

尤人怨物,丧心致愤,发脾气则苦恼生。

以无为有,义妄为真,祁神禱鬼,空生畏惧,不通达真实佛慧,则苦恼生。

佛说贪、嗔、痴、三毒灭除则苦恼生,三种意恶,断除净尽,则苦恼众真实消灭,故名灭谛。

佛说欲灭苦者,当修八圣道:1.正见。2.正思。3.正语。4.正业。5.正进。6.正定。7.正念。8.正命。

识正果,明正邪,是名正见。

常思济物利人,是名正思。

远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常做真实和悦.柔软审思之语,是名正语。

不猎杀,捕渔,屠宰,放牧,造酒等行业及制造一切伤人之器具者,是名正业。

一切恶事不做,一切善事努力做,力行不怠,是名正进。

65.什么是正定? 行佛教诲,坚定不移,名正定。

于佛、法、僧,常念不忘,是名正念。

不犯禁戒,清净自活,是名正命。

为证明众生三世因果相续不断之法,所从起者为因,依附者为缘,数为十二: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死。

69.佛说四谛法,有何意趣?令闻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70.修持四谛法,有何效果?

修正道则烦恼断,烦恼断则苦恼灭,苦恼灭则身心得解脱而自在,不致为业所牵,不复来世受生,而成阿罗汉果。

71.三世因果,于十二因缘如何分配?

无明、行二支为过去所做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为现在所得之果。爱、取、有三支为现在所造之因。生、老死是未来所得之果。

72.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之状,是怎样的?

无明为缘而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入,缘六入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缘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老死。

73.怎样解释无明为缘而生行?

无明者迷于事理,妄有作为,故生行。

既然妄有作为,养成习惯,于心坎中,染著不失,故名緣行生识,识解释为:即习惯所成之第二天性

75.何谓緣识生名色?

识本身是“了别与执取”的功能,是没有形相的,只是一个名字,然而此执取的功能,它所执取的对象是有形相的,故名色。所以于一心识,含有名色之二,此正是识神托胎时。

76何谓缘名色生六入?

名色在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为六尘之所入处,故名六入,又名六处。此正是胎成形时。

77.何谓缘六入生触?

由于有六入,能与六尘接触,所谓眼触色,耳触生,鼻触香,舌触味,身触冷暖滑涩等,意触法,此为出胎后。

78.何谓缘触生受?缘受生爱?

既与六尘接触乃生感受,或苦或乐,或为无记,此在十岁内外。

感受乐受者,心生爱著,感受苦者,心生憎恨,此在二十岁。

79.何谓缘取生有? 爱憎心盛,对于外物,心生贪著,此在三十岁内外。

心既然贪著,发自身、口、意,而造善恶业种种事迹,故名有,此善恶事,各有所属。有的人归善道,做善业。有的人取恶念,归恶道,做恶事,乃作为来生受报之因,故名有,此在三十岁后。

81.何谓缘有而有生?

既然做了受报之因,必获所感之果。即于所感之处,得后有身,是为有生。受因果业报的业力形成。

82.何谓缘生而有老死?

既有生后,渐渐变易,名老,复归坏灭,名死。

83.此十二因缘法只有三世作用吗?

因缘相续,何止三世,三世复三世,乃至无穷,循环无穷。

84.此十二因缘法有穷尽吗?

此十二因缘,不但相续,乃复循环,过去无明,即现在之爱、取。过去行。即现在之有,是为因,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皆是未来生、老死之相,是为果。因即生果,果复为因,因果循环不断,是故无穷。

85.佛说此十二因缘,有何意趣?欲使听闻者,反缘生为缘灭故。

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行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缘灭则生缘灭,既得无生,不受后有,制造解脱。

88.缘灭解脱后怎么样?

既成缘觉圣果,亦名辟支佛。

89.六度之法是菩萨行法都包括什么?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此六者为六波罗蜜。六度是佛教积极之法,菩萨所行,阿罗汉与缘觉并非圆满之果,需进大乘菩萨法修六度万行,方为究竟涅磐之道,得究竟圣果。

90.如何修“布施度”?

见一切求索者,随力所能及,无不施与,或以财物施,或以无畏施,或以佛法施,不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名度。

91.如何修“无畏布施”?

见有厄难,恐怖危逼,方便救济,使无怖畏,称为无畏施。

92.如何是修“持戒度”?

佛说教戒,止人过非。主要戒不外:杀,盗,淫,妄,酒

五事。五戒、八戒在家居士应持。十戒与二百五十戒出家人应持。十重四十八轻为菩萨大戒,不论在家出家凡发心修菩萨行者,皆得受之。得证涅磐,故名度。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五戒加上不著香花鬘,不涂香戒,不歌舞娼妓,不往观听戒,不非时食戒,故名八关斋戒。

涅磐此云圆寂。谓善无不备,恶无不息,是佛断德之果名。断德:一.断尽烦恼,二.智慧圆满,三.恩德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96.什么是修“忍辱度”?

应忍耐他之烦恼侵害,内心不怀报复之意,于利衰、毁、称、讥、苦、乐等法,皆当能忍之,于顺逆之境,不动于心,安然忍受。

97.如何修“精进度”?

声闻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常勤策励。初学者对诸业障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病缘所迫,益宜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消灭,善根福慧增长。

98.如何修“禅定度”?

修禅定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遣除妄想,妄想尽处,心便安定,安定极处,心力坚固,而得自在,自在之至,无入不化,无入不化便无有我,无我故无分段,无分段故无往来,无往来即无生灭,此成佛之要道,如来雪山六年,树下七日,皆修禅定。

99.如何修“般若度”?

般若是佛智,已究竟解脱,故名度。菩萨修行般若当成佛道,故亦名度。不起妄念,知法界一相不起分别,知法相随缘,不坏假名。【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为修行般若。

100.为何称“六度法”为佛教积极之法?

菩萨行修六度,不独为自度,亦为度他,且以度他为自度,所谓度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既然度众生为要务,岂非积极之法。又观菩萨所发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福智无边誓愿集。三.佛法无边誓愿学。四.如来无边誓愿事。五.无上正觉誓愿成,岂非积极之行吗?然此诸行,不出六度,故六度为积极之法。结语:佛教基础是讲因果,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我们每天每时的所作所为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念善即天堂的因,一念恶可以到地狱的果。昨日的因,今日的果,今日之果,明日之因。所谓“智者除心不除事,愚人除事不除心”。前者是重因的表现,后者是重果的愚钝。又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修持佛法,应首重因果,有了好的因,肯定有好的果。

物质生活富足,不是一定带来精神充实。金钱买不来菩提心,失去善良心,富裕反而使人空虚,聪明反而增加违法和犯罪。人生如梦,对生死大事应有紧迫感,为生存和虚幻的名利地位奋斗竞争,不能认真思考生死大事和人生结局,没时间修持佛法,只能糊涂一生。

学佛法的关键:不在于你读了多少经典,而在于照着佛的教导做了多少。佛教基础知识100题是初学佛法首先应该了解和学习的,这些基础理论掌握扎实了,也即具备了学习大乘佛法的资格和条件。

四谛法:小乘佛法。佛弟子闻佛讲法音声,而悟得四谛法,证阿罗汉果,因只为自己解脱,而不为他人解脱,如小船只载自己,而不能装载他人,故名小乘法。

十二因缘法:中乘佛法,凭籍十二因缘修行悟道的叫辟支佛,又叫缘觉。

六度法:大乘佛法,菩萨修六度万行而园证佛果。

皈依佛,佛在哪里?佛在法里,只有如法修行,皈依法,才是真正皈依佛。

1.内心起瞋恚,要以①因缘观②不净观③【慈悲观对治】。2.人是众因缘和合而生,故名①【众生】②化生③人生。3.人所居住的国土是①西牛货洲②北俱卢洲③【南赡部洲】。4.佛陀在①【七叶窟】②王舍城③鹿野苑 为五比丘说法。5.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有①四苦②八苦③【以上皆是】。

6.声闻是听闻到①【四圣谛】②十二因缘③三法印而悟道。7.佛陀的侍者①迦叶②【阿难】 ③目犍连。

8.断除三界烦恼的圣人是①【阿罗汉】②菩萨③神明 9.弥勒菩萨住在①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兜率天】。10.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是指①慧远②【祩宏】③憨山。

11.称为妙吉祥的菩萨是①普贤②【文殊师利】③观音菩萨。

12.在家的菩萨戒是受①六重四十八轻戒②【十重四十八轻戒】③六重二十八轻戒。

13.菩萨初地是①发光地②离垢地③【欢喜地】。14.僧伽是①涅盘义②【和合众】③杀贼义。

15.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经中称①五浊恶世②【三浊恶世】③十浊恶世。16.佛教最短的经是①普门品②弥陀经③【心经】。

17.净土三经是指①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②【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18.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经典是①般若经②法句经③【四十二章经】。19.欲行菩萨道,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①【发菩提心】②不放逸③禅定。20.第一位到中国的有名译经家是①安世高②【鸠摩罗什】③圆测。21.佛陀开示弟子当精进不放逸,因为人命在①数日间②饭食间③【呼吸间】。22.何谓三藏?①佛、法、僧②戒、定、慧③【经、律、论】。23.天台宗以哪部经为依据?①华严经②【法华经】③楞严经。

24.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是①目犍连②【舍利弗】③大迦叶。25.八正道中,属于慧学的有①【正见、正思惟】②正语、正命③正定、正精进。

26.佛教是属于怎样的宗教①乐观的宗教②【实观的宗教】③悲观的宗教。27.佛陀弟子中,多闻第一的是①【阿难】②富楼那③阿难陀。

28.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观音菩萨的道场是②,文殊菩萨的道场是①,普贤菩萨的道场是④,地藏菩萨的道场是③。

①山西五台山②【浙江普陀山】③安徽九华山④四川峨嵋山 29.《维摩经》的理想世界是①【人间净土】②十方净土③东方净土。30.佛教史上第一座精舍为:①祇园精舍 ②【竹林精舍】 ③山谷精舍。31.六度的正确次序是

①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③忍辱,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般若。④精进,忍辱、禅定,布施,持戒,般若

32.四大菩萨中,观音菩萨代表③,文殊菩萨代表①,普贤菩萨代表②,地藏菩萨代表④。

①大智 ②大行 ③大悲 ④【大愿】 33.西方三圣是。

①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

②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

③阿弥陀佛,普贤菩萨,观音菩萨

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34.我们应当以①研究观察的态度 ②【正见】 ③众人的话 来认识世间上的善恶。

35.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是修习①得神通②【戒定慧】③死后升天。36.东方三圣是()。

①【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②药师琉璃光佛,弥勒菩萨,地藏菩萨

③药师琉璃光如来,虚空藏菩萨,常精进菩萨

④药师琉璃光如来,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

37.佛教以莲花代表:①智慧 ②【清净】 ③不贪着。38.佛门的四众弟子是指。

①沙弥,比丘,沙弥尼,比丘尼

②【在家的男居士和女居士,出家的男众和女众】 ③方丈,当家,居士,清众

④菩萨,罗汉,出家人,居士

38.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①【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②中道实相③诸法性空。

39.普贤骑象表示:①慈悲 ②智慧 ③【行愿之威猛】。

40.佛弟子做人的基本道德是①【五戒】②八关斋戒③菩萨戒。41.佛教教义异于其它宗教的特质是:①和平②持戒 ③【缘起】。42.佛法所说的空是指①空空洞洞②财色酒气③【无自性之义】。43.佛教讲的三毒是指()。①烟草,老鼠药,海洛因

②【贪欲,嗔怒,愚痴】

③杀生,邪淫,偷盗 砒霜,敌敌畏,烈酒 44.佛陀十号之一的两足尊,其含义是指

①【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具足】。

②佛陀的两只脚最为尊贵。

③佛陀擅长飞毛腿,走路没有人能赶得上,所以称为两足尊

④佛陀的神足通能刹那万里,来去无影无踪,一切菩萨罗汉所不能及,因此称为两足尊。

4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段经文出自

①地藏经 ②妙法莲华经 ③【金刚经】 ④六祖坛经 46.波罗蜜是指:①菠萝 ②甚深智慧 ③【到达彼岸】。47.三宝是指

①精气神 ②日月星 ③【佛法僧】 ④戒定慧

48.檀那是:①檀香木的一种 ②维那法师的尊称 ③【施主的意思】。

49.「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称为:①三种无常 ②【三法印】 ③三乘道。50.五戒不包括:①不饮酒 ②不杀生 ③【不旅行】。51.优婆塞和优婆夷分别是指

①女居士和男居士 ②【男居士和女居士】 ③出家男众和出家女众 ④老人和年青人

52.有一尊菩萨手握利剑,骑狮子座上,他是

①观音菩萨 ②普贤菩萨 ③【文殊菩萨】 ④地藏菩萨 ③53.《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又称为

①弥勒菩萨 ②地藏菩萨 ③文殊师利菩萨 ④【观音菩萨】 54.四恩是指

①【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②父母恩、佛恩、天地恩、老师恩

③医生恩、国王恩、父母恩、朋友恩

④佛陀恩、亲戚恩、父母恩、朋友恩

55.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 ①持戒,修定,发慧

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④供养三宝,常念阿弥陀佛,做早晚功课 56.诸供养中以法供养功德最大,法供养是指 ①做社会慈善事业

②【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③到寺院里给僧人供养素斋

④有钱出钱,无钱出力,见义勇为。57.佛教说的四大皆空是指 ①酒色财气四大皆空

②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并不存在,所以叫空

③【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是缘起性空的】

④看破红尘就是四大皆空

58.现世在此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下一个在此世界成佛的是()①燃灯佛 ②迦叶佛 ③【弥勒尊佛】 ④阿弥陀佛 59.人生最大的错误是:①杀生 ②妄语 ③【邪见】。

61.四圣谛包括:①苦谛、集谛 ②灭谛、道谛 ③【以上皆是】。62..中国禅宗第六祖是:①莲池大师 ②【惠能大师】 ③慧可大师。63..印度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①无着 ②舍利弗 ③【龙树菩萨】。64..佛教的教主是:①观世音菩萨 ②【释迦牟尼佛】 ③阿弥陀佛。65..净土宗的修持不求:①念佛 ②发愿 ③【神通】。66.中国佛教于:①【东汉】 ②唐朝 ③明清时传来中国。

67.以下何部经典不是谈般若空性①心经②四十二章经③金刚经。68.佛教不以修持:①【神通 】②缘起 ③无常为目的。69..佛教弟子包括:①出家僧众 ②在家信众 ③【以上皆是】。70..念佛的目的是:①【清净自心】 ②求名求利 ③求佛摩顶。71.以下何者不是佛教徒应有的行为:①持戒 ②【贪污】 ③布施。72.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①不淫 ②【不邪淫】 ③不手淫。

73.三论宗的三论系指中论、十二门论:①【百论】 ②俱舍论 ③大智度论。③74.八苦中,指因身的不协调所引起的是:①怨憎会苦 ②爱别离苦 ③【老、病、死苦】。

75.「住胎如处牢狱,出胎如被山夹」,是指八苦中的:①求不得苦 ②【生苦】 ③死苦。

76.观十二因缘而:(1)悟道者,称为①【缘觉】 ②声闻 ③菩萨之义。77.六度中的禅定波罗蜜是用来对治:①【散乱】 ②愚痴 ③瞋恨。78.苦、乐、不苦不乐是属于:①触 ②【受】 ③取 的范围。79.佛陀于:①蓝毘尼园 ②【拘尸那罗】 ③鹿野苑入涅盘。

80.佛陀初转法轮之地是:①【鹿野苑】 ②蓝毗尼园 ③拘尸那罗。

81.佛陀入涅盘前所度的最后一位弟子是:①【须跋陀罗】 ②阿难 ③舍利弗。

82.佛经有云「人有三事胜过诸天」,即①戒、定、慧 ②【忆念、梵行、勤勇】 ③贪、瞋、痴

83.净土九品的中品人士,发的是:①菩提心 ②增上生心 ③【出离心】。84.修学佛教五乘共法,仍应以:①【归依三宝】 ②行六度 ③布施为第一条件。

85.学佛应以:①布施 ②正定 ③【正见】 为首要。

86.正见就是:①【正确的见解】 ②正当的职业 ③正确的视野。87.凡由思心所力|意志力所推动的,都是:①命 ②运 ③业。

88.杀父、杀母等五无间业,来生将堕:①阿修罗道 ②地狱道 ③畜生道。89.诸业在没有受报以前是:①可以抵消 ②【不会失坏】 ③有钱可以化解。90.人死了:①一定为鬼 ②一定升天 ③【要看生前的善恶行为而定】。91.供养父母是属于:①悲田 ②敬田 ③【恩田】。

92.十善业当中比例占最多的是:①身业 ②【口业】 ③意业,故不可不慎。93.修定主要依于:①布施、持戒 ②慈心、悲心 ③【慈心、净戒】。94.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①法华经 ②【华严经】 ③阿弥陀经。95.哪一部经是佛无问自说:①金刚经 ②六祖坛经 ③【阿弥陀经】。96.三昧水忏的因缘起于:①玉琳国师 ②【悟达国师】 ③中峰国师。

97.人天三福行是:①【布施、持戒、禅定】 ②戒、定、慧 ③布施、爱语、同事。

98.完全断尽贪瞋痴不再轮回生死的圣者,是指:①菩萨 ②佛陀 ③【阿罗汉】 ④以上皆是。

99.民国初年,提倡人生佛教的是:①弘一大师 ②【太虚大师】 ③虚云老和尚。

100.被中国佛教尊为「八宗之祖」的是:①【龙树菩萨】 ②马鸣菩萨 ③世亲菩萨。

101.以诵《阿弥陀经》为主的忏仪是:①【三时系念】 ②三昧水忏 ③梁皇宝忏。

102.智者大师是:①三论宗 ②【天台宗】 ③华严宗 的祖师。103.在家学佛的男众称为:①优婆夷 ②【优婆塞】 ③式叉摩那。

104.佛是:①功德具足 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③福慧双全之圣人 ④【以上皆是】。

105.二乘人是指:①人、天 ②富人、贫人 ③【声闻、缘觉】。

106.三界是:①你、我、他 ②佛、法、僧 ③【欲界、色界、无色界】。107.四生是指胎生、卵生、湿生、①【化生】 ②旁生 ③往生。108.三毒之一的「贪病」,要以①慈悲、忍、禅定 ②【知足、舍、持戒之法来对治】。

109.菩萨所修的四摄法是指: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②苦、集、灭、道 ③菩萨、声闻、缘觉。

110.「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句话是:①【太虚】 ②虚云 ③圆瑛大师 所说。

111.下列何者是佛教信仰的仪式?①进香、建醮 ②扶乩、烧王船 ③【皈依三宝、受八关斋戒】。

112.人间佛教的意义:①由人修行而成佛 ②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 ③【以上皆是】。

113.佛教教旗,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所放出的色光制成的,此色光有:①【五色】 ②六色 ③七色。

①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地狱道、菩萨道

②【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③君、臣、父、子、师、友。

115.人在睡觉中,有时前六识不起作用,但不是死亡,因为有:①第六识 ②【第七识】 ③第八识执持根身。

116.三藏十二部经指的是:①经的内容 ②【将佛陀所说法,依形式与内容所作的分类】 ③经的数目。

117.守戒是:①自己好就可以,不管他人感受 ②守好三纲五常之戒 ③【以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名誉、身体等为原则】。

118.三恶趣,悉由烦恼的:①【贪、瞋、痴】 ②憍、怒、诳 ③慢、执、见 所召感的业报。

119.近代佛教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现代佛教星云大师倡导:①寺院 ②祖师 ③【人间生活 的佛教】。

120.「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句话的出处是源自:①金刚经 ②【法华经】 ③华严经。

121.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①未生善令不生 ②【未生善令得生③】 未生善令增长。

122.释迦牟尼佛比弥勒菩萨早九劫成佛,原因在于:①修行赞叹法门 ②修难行能行的菩萨道 ③【以上皆是】。

123.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善心布施可以度化:①瞋心重的人 ②【悭贪不舍的人】 ③散乱不定的人。

124.人死之后,有三种力量会决定他的上升或下堕:①随重业 ②随习气 ③随意念 ④【以上皆是】。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意译为:①三种菩萨道 ②万德庄严 ③【无上正等正觉】。

126.依维摩诘经所示「居士」的意思是指:①退居隐逸者 ②【在家学佛的人】③已受在家菩萨戒人 127.亲属过世或欲超渡,应多为亡者:①布施修福 ②诵经礼忏 ③【以上皆是】。

128.佛教传到中国后,由①【陈思王曹植】 ②梁武帝 ③武则天,根据印度与西域的梵音,配合中国的因调,首先作成了渔山梵呗。

129.人天果报以:①布施、持戒、忍辱 ②布施、持戒、爱语 ③【布施、持戒、修定】 为主。

130.不绮语是指:①【不说无意义的话】 ②不说粗鲁、使人难堪的话 ③不说挑拨离间的话。

131.持戒的根本精神是基于: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 ②【本于慈悲而自愿持戒】 ③希望三业清净。

132.佛和菩萨都具有高尚道德、人格圆满。因此我们礼拜诸佛菩萨是:①对佛菩萨恭敬、尊重的表现 ②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事的模范,由此引发自己内在的自心佛 ③【以上皆对】。

133.可以用来验证是否何乎佛法旨者的是:①八正道 ②四正勤 ③【三法印】 134.中国佛教史上唐代著名的高僧,曾于七世纪到印度取经的是:①【玄奘】 ②义净 ③法显 大师。

135.苏东坡因佛印禅师一句话,而输掉御赐的玉带,此句话是:

①【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②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③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36.四无量心中,喜无量心是随喜他人的喜乐;舍无量心是:

①【心住平等,不偏爱人,也不偏恨怨敌】 ②舍去一切的荣华富贵 ③以上皆对。

137.何谓随喜功德?

①顺从众生的心意,为众生服务 ②见到众生做善事,内心感到欢喜 ③【以许多珍贵的物品供养佛陀和十方菩萨】。

138.十善业又分身、口、意三类,意善业有三,是指:

①离贪欲、离瞋恚、离邪见 ②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139.俗话说:「家家弥陀,户户()。」可见佛教在中国社会影响至深且广。①【观音】 ②势至 ③文殊 菩萨。

140.人死后,是依:①灵魂 ②【业力】③上帝 决定往生趣向。141.佛历元年是由什么时候算起?

①佛陀出世时 ②佛陀证悟时 ③【佛陀入灭时算起】。142.目前中国佛教出家众受菩萨戒后,头顶上燃戒疤是:

①佛陀所规定的 ②国家所规定的 ③【是出自个人发心,与教规或个人在教中地位无关】。

143.念佛法门是:①老太婆 ②三根普被 ③出家人 的修行法门 144.佛门中,为什么常有拜忏的法会?

①借着礼拜诸佛功德,而清净业障,增长福报 ②用清净的心为众生和自己求忏悔 ③【以上皆是】。

145.一般佛教徒经常诵读的经典是:①普门品 ②弥陀经 ③金刚经 ④【以上皆是】。

146.修行不问是与非、有理与无理,这是什么心呢?①无怨的心 ②无谓的心 ③【平等的心】。

147.进入佛堂,应有那些礼貌?①不得涕唾 ②不得高声谈笑 ③不可任意批评④【以上皆是】。

148.佛教用什么东西供佛最为适宜?

①十供养(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②三供养(身恭敬、口赞佛、意随喜)③【以上皆是】

149.经本应如何放置?①置于高处、净处、正处 ②不与秽物同放在一起 ③放在众书之上 ④【以上皆是】。

150.超荐亡灵时,诵持什么经最适宜?①楞严经 ②【弥陀经、往生咒】 ③圆觉经

151.为人祝寿时,最适合诵什么经祝福?①普门品、大悲咒 ②金刚经 ③心经 ④【以上皆可】。

152.三藏十二部经指的是:①经的内容 ②【将佛陀所说的法,依形式与内容所作的分类】 ③经的数目

153.「因果定律」是:

①只有信仰佛教的人,才会受因果业报,只要不信仰佛教,便不受因果定律所支配

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管何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受因果定律支配】 ③这不过是佛教用来规范人的方法罢了。

154.下列各经典中,属于佛教者为:①龙华真经 ②血盆经 ③【法华经】。155.中国佛教第一座佛教寺院是:①【白马寺】 ②招提寺 ③永平寺 传来中国

156.佛教的「万法唯识」,这是:①华严宗 ②【法相宗】 ③天台宗 的主要思想。

157.世亲是:①中观 ②禅宗 ③【唯识】 思想的弘扬者

158.六度中不受外境所惑,保持清明的心境,来判断非、邪恶的是指:①布施 ②持戒 ③忍辱 ④【智慧】

159.菩萨以慈、悲、喜、舍四种精神,度无量众生,称为①大菩提心 ②阿罗汉心 ③【四无量心】

160.阿弥陀经是:①法相宗 ②【净土宗】 ③密宗,所依的经典 161.佛陀在世时,印度最忠诚拥护佛法的国王是:

①阿育王和波斯匿王 ②频婆娑罗王和优填王 ③【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 162.佛陀初转法轮是宣说:①十二因缘 ②三法印 ③【四圣谛】 163.十善业中,属于「身」的三善业是指: 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②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 ③不贪、不瞋、不痴

164.密宗所谓「三密相应」是指:①心、意、识 ②【身、口、意】 ③知、情、意,与佛相应。

165.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内容是:①六度 ②【缘起法】 ③八正道

166.佛门中的「四大」皆空是指:①【地、水、火、风】 ②酒、色、财、气

167.佛陀告诉弟子们,佛涅盘后应以:①苦行 ②【戒法】 ③弥勒菩萨 为师。

168.佛陀在那一部经中宣说断善根的阐提也可成佛 ①【法华经】 ②涅盘经 ③以上皆是

169.佛教的出家人姓「释」是由:①玄奘大师 ②六祖大师 ③【道安大师】所提出。

【判断题】(每题3分,共10题,对的打√,错的打×)

一、佛陀胸前有一个标志表示万德圆满,本来并非文字,武则天创造文字时才被称为文字,这个字正确的写法是卐(×)或是卍(√)。

二、佛教认为世界是如来佛创造的,信仰他的人不论生前做善事恶事死后都可以往生到天堂,不信仰他的人一定被打落地狱受苦(×)。

三、佛教四大菩萨中普贤菩萨骑的是六牙大白象,表示菩萨修大乘六度万行,能度无量的众生(√)。四、五戒是修行的基础,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说谎、不饮酒(√)。

五、法轮功盗取佛教的名词而歪曲佛教的教义精神,迷惑和欺骗广大群众,自害害人,佛教人士认为这是附佛法外道(√)。

六、被后人尊称为唯一一部中国人讲的佛经的经书是《六祖法宝坛经》(√)。

七、中国佛教以修持为主的宗派是禅宗、净土宗和密宗,近代印光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禅宗(×)。

八、流通佛教经书法宝,为人讲解佛法,劝人行善积德,这叫财布施(×)。

九、佛教讲贪欲嗔恚愚痴等诸惑,烦心恼身,谓之烦恼,而不仅仅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麻烦(√)。

1、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

2、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

3、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财施的果报是来世获得聪明智慧。(X)

1.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2.由身口意造作的业可分为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3.六识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4.四威仪是指:【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5.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6.往生极乐世界应具备的三种数据是:【信】、【愿】、【行】。7.大乘佛教里的四大菩萨是:【文殊】、【普贤】、【观音】、【地藏】菩萨。8.「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语,是出自【阿弥陀经】。9.人天三福业是指:【布施】、【持戒】、【修定】。10.【地藏王菩萨】曾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11.中国四大菩萨的精神,象征着【悲】、【智】、【愿】、【行】四大德行。12.在寺院看到大肚子,笑容满面的是【弥勒菩萨】。13.八正道中,定学的内容有:【正精进】、【正念】、【正定】。14.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是【药师佛】;娑婆世界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15.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16.佛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17.《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8.中国四大佛教的名山圣地是:【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普陀山】。19.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20.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21.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22.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蕴。23.三增上学就是:【戒】、【定】、【慧】。24.「五戒」是【戒杀】、【戒盗】、【戒淫】、【戒妄】、【戒酒】。25.「八苦」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盛】苦。

26.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7.修大乘佛法,不出六度四摄法门。其中六度中【布施】能度悭吝;【持戒】能度

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可以度懈怠;【禅定】可以度散乱;【般若】 可以度愚痴。

28..诵经前所念诵的四句「开经偈」,其偈文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9.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30.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是【印度人】,未出家前是一位太子,名叫【悉达多】。

31.「正念」就是指保持清净的意念,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思想】、【言语】和【行为】。

32.一切事物都会变化,有生起,便有灭坏,这是【诸行无常】的道理。33.佛教徒诵持早晚课,有何目的?了解【自己的内心】、【自己犯错的来源】、【清净自心】、增长道念与福德。

34.为什么要拜佛?因为【思念】而拜佛、为【尊敬】而拜佛、为【感恩】而拜佛、为【成佛】而拜佛。

35.见到佛像应该如何?【问讯】、合掌、礼拜、【瞻礼】、围绕、【观想】。36.看经时应该如何?【体会经义】、默看默记、【不要草率】如对圣贤。37.念佛注意的要点是:要虔铡ⅰ疽辞小俊ⅰ疽獝a久】、【要专一】。38.《生经》中,佛陀开示弟子阿难:「已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

39.梁武帝请宝志禅师为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名之为【梁皇宝忏】。40.佛陀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者是【阿难尊者】。41.近世纪以来最早提倡人间佛教的是【太虚】大师。42.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 43.佛光会是国际性的【佛教人民团体】组织。44.人是由【:四大】、【五蕴】的假合,故又名为有情众生。45.涅盘是:【寂灭】、【解脱】的意思。46.佛光山的法脉承自:【临济宗】。47.般若有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方便般若。48.布施的种类有三,是:【财施】、【法施】、【无畏施】。49.六大根本烦恼是指:【贪】、【瞋】、【痴】、【慢】、【疑】与【不正见】。50.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51.四圣谛中的道谛,主要的修习法门是指:【八正道】。

52.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行者是应修持【六度波罗蜜】等广大行。53.请列出您所熟悉的佛教法器,如:【大磬】。(尚有如:铛子、铃鼓、木鱼)54.修学佛法必须具备:【闻】、【思】、【修】三慧。55.和佛光山有缘的人都可称为:【佛光人】。56.请写出你所知的三部经典:【法华经】、【阿弥陀经】、【心经】。57.六祖坛经是:【惠能大师】所叙述。58..佛教称晚餐为:【药石】。

59.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60.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是【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度众生。61..佛法的纲领是悲智双撸粢匀酥眢w为喻,【智】是目,【悲】是足。62.六尘指:【色】、【声】、【香】、【味】、【触】、【法】。63.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64.出家法师所穿的鞋子称为【罗汉】鞋。

65.在家居士如参加共修会或礼佛、诵经时,所穿着黑色宽袖大袍的衣服称为【海青】。

66.供僧法会,通常是在农历【七】月举行。

67.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听到有人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68.八不缘起是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69.佛经中,对三宝的譬喻:【佛】是大医王;【法】如药;【僧】如照顾患者的护士。

70.四依法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71.众生流转生死的相状,可以用十二因缘及【惑】、【业】、【苦】来说明。72.佛说世界上有四事不可轻,即:【小王子】、【小蛇】、【小火】、【小沙弥】。73.佛陀所说的世间正见,可略分为:【有善有恶】、【有业有报】、【有前生有后世】、【有凡夫有圣人】。

74.业从造业与受报的时间来说,可分为三时业,即指:【现报业】、【生报业】、【后报业】。

75.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是指:【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或

76.《阿弥陀经》中所说「五根」是指:【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77.明末四大高僧是指:【云栖祩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蕅益智旭】。78.【无住】的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抱持一种自在、不执着的生活态度,如偈云:「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79.佛教中的四众弟子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学佛的男众(称)【优婆塞】,学佛的女众(称)【优婆夷】 80.中国佛教大乘八宗,是指:【天台宗】、【净土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三论宗】、【密宗】、【律宗】。

81.佛光会员四句偈是: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

82.菩萨的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83.中国境内第一位出家人是:【朱士行】。84.佛陀的法身即是诸法的自性。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 85.「法身」是:【理法】的聚集,「报身」是【智法】的聚集,「应化身」是【功德法】的

聚集。86.经云:「【念佛】一句,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 87.法的意义,一般通指【任持自性】与【轨生物解】二义。88.【戒】、【定】、【慧】三学是佛教的实践纲领。89.七佛通戒偈是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90.禅门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91.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听到有人念【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

92.八不缘起是指:「【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93.现在中国佛教有五大大佛:东方的大佛是【灵山大佛】 南方的大佛是【天坛大佛】 西方的大佛【乐山大佛)北方的大佛是【云岗石窟大佛】

中原的大佛是【龙门石窟大佛】

94.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95.般若译成汉语是:【智慧】 96.中国佛教第一个寺院叫:【白马寺】 97.地藏菩萨的弘誓愿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 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供奉佛菩萨的意义】

佛菩萨的造像,不是依照人像塑造的,而是依照《佛说造像度量经》,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很明确的显示出来。相好是果报,而果报是从修因上来的,让你一看到相好,就要想到一定要修好因,才会有好果报。此意义很深!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这一尊佛代表真如「本性」,菩萨代表从「性」起「用」。本性是空、是体,起用是有。体、相、用;「体」是空寂的,从「体」能够现「相」,现「相」就有作用。菩萨代表「相」、代表「用」佛代表「本体」。若供养的是西方三圣,三幅都是阿弥陀佛,没有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无量寿经》上讲得很清楚,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也说得很明白,西方世界人的容貌、身相完全与阿弥陀佛一样。所以,当中自然是阿弥陀佛,两边是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无量觉」;也就是三皈依所说的「觉而不迷」。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能觉而不迷,这就是阿弥陀佛,这是从名号的意义总说。从经典上细说,《无量寿经》自始至终就是说明阿弥陀佛觉而不迷的形象。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形象,就要想到阿弥陀佛种种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慧,要发心向他学习。所以见到这尊像,听到这个名号,就要想起《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与《观无量寿佛经》,所讲的理论、道理与修学方法。修学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以佛的标准向佛学习,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说法,学得像阿弥陀佛一样,这是学佛。若是看到阿弥陀佛,他是他,我是我,互不相干,那就错了。

左边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代表乐于助人,见到众生有苦难,立刻就伸出援手,所以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取这个意思。

观世音菩萨也有三部经,按顺序来说,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五十三参的「第七回向」,观世音菩萨代表第七回向菩萨。这里面有自己修行的方法,和度化众生的方法,说得很圆满。第二部在《楞严经》里,《楞严经》共有十卷,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这一部经里,观世音菩萨主要是说明,他如何修行证果,很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原理原则,无论我们修学哪个法门都用得上。第三部在《法华经》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一品流通得最广。《普门品》里所说的内容,是观世音菩萨如何去帮助一切苦难的大众,也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帮助众生的原理原则、方法及效果。这三部经,被称之为「观音三经」,都是附属于大经之中,并非独立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要想到这三部典籍里,所讲的理论、方法与境界。

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是最大的势力,所以称为「大势至」;最大的势力就是高度圆满的智慧。大势至菩萨的经典,也不是独立的,是附属在《楞严经》里,称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经文不长,只有两百四十四个字,比《般若心经》还短;《般若心经》有两百六十个字。虽然经文很短,其义理展开,无有穷尽,广大深远。印光大师将这一章经文,收在净土四经之后,成为「净土五经」,净土经论就非常圆满。这一章可说是净土宗的心经,比《般若心经》义趣还要深广。《般若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的核心、精华,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不仅是净土的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的核心。不仅是世尊一代时教的中心,实在讲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无边法门的核心。

佛菩萨形像是在提醒我们,若我们对于经论不熟悉,见到佛菩萨形像,想不起经中的教诲,那就得不到好处。所以听到佛菩萨名号,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佛菩萨的教诲,依教奉行,这就是佛菩萨开我们自性的光明。阿弥陀佛启发我们无量觉,觉而不迷;观音菩萨启发我们自性的大慈大悲。慈悲是好,但是要有理智,若没有理智,是感情的慈悲,不但不好,反而有害。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又有一句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是说明慈悲若是感情的,就容易出祸害;方便要是感情的,就会堕落。所以,慈悲与方便,一定要建立在高度智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感情用事。

听到佛菩萨的名号,见到佛菩萨的形像,就要想到佛菩萨教导我们的原理原则,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依照这个方法去学习,会得到殊胜的果报,这岂不是佛菩萨天天在开启我们的自性光明?

在家里供奉佛像,你明了其意义,佛像就开光了。你不明了,将佛像当作神明供奉,天天在他面前祷告,供一点香花水果,然后向他求福。那个供品就是贿赂,送一点贿赂,就希求佛菩萨保佑,把诸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看待,此罪业多深重!天天造罪业,还以为佛菩萨会保佑,这完全错了。家庭里供奉佛菩萨形像,是希望利用家庭做为道场,家家都是道场,人人都能认真学佛,我们的社会、国家、世界,自然就能得到和平。

供佛的大殿,从外面看是两层,真俗二谛;里面看是一层,告诉我们,真俗不二,万法一如。它的意思是说:外表是有差别,实质是一致的(没有两样的)

佛教正规的建筑,一进山门,第一个见到的建筑物就是天王殿,里面供养四大天王——护法神,当中供着弥勒菩萨。这样的供奉方式,使人一进山门,第一眼就看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看他那笑眯眯的样子,就是告诉我们:你想学佛吗?先要笑脸迎人,不能发脾气;发脾气不能学佛,一定要欢欢喜喜。再看,他肚皮很大。「大」代表什么都包容,不与人计较。所以也代表平等心、喜悦相——对待任何人、任何事物,心里都欢欢喜喜、平平静静的,不要跟任何人计较。有这些条件才可以入佛门学佛。所以弥勒菩萨面对着大门,告诉来者:要有我这个条件,才够资格入佛门。

旁边的护法,分东、南、西、北四大天王。

东方天王叫持国天王,代表负责任。主持一个家庭的事务,我们叫持家。主持一个公司的事务,是总经理、董事长。主持一个国家的事务,是帝王、总统。要怎样去做呢?一定要负责尽职。能把自己本分的职责,尽心尽力做到圆满,这个社会和谐,国家一定富强。

南方天王叫增长天王。单单把我们职责之内的事情做得很好还不够,还要天天求进步。不进则退啊!时代永远在进步,所以增长天王告诉我们: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你看佛门不落伍啊!佛门真是讲进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他不是跟着时代,是领导时代走啊。西方广目天王,叫我们多看;北方多闻天王,叫我们多听。这就是中国人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成就根本的学问,行万里路,就是今天所谓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处去看看。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采纳;缺点,我们警惕、改进。我们能够「舍人之短,取人之长」,来建造自己的社会、建造自己的国家,那这个国家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国家。这叫真正的护法!你要一看就晓得,并且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朝着理想目标精进!四大天王手上都拿着道具,这些道具也是表法的。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着琵琶。代表做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要知道「中道」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象弹琴一样,琴弦松了,弹不了,紧了它就断了。儒家讲中庸,佛法讲中道,就是负责尽职,要做得恰到好处,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能不及,事情才能圆满。

南方增长天王,这是代表日新又新,他手上拿的是剑......慧剑(智慧之剑),是「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的意思。西方广目天王,身上缠着一条龙,有的时候是一条蛇,蛇跟龙都是一样的意思。代表变化!我们常说:「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这个世界现实的社会,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是变化无常,变化多端,一定要把他看清楚,才能够从容应付。龙表的就是这个意思。

北方多闻天王手上拿一把伞;伞是遮盖。千变万化的世界,种种染污,要防止,不要被污染。所以广学多闻的同时,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要不受染污。要对现实社会能够完全理解,才有智慧、能力,知道应该用什么态度、方法,来应付、处理,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天王殿是在教导我们这些啊!不单是神明,对他烧几炷香,他就保佑你平安,那就大错特错了!【供具的教育意义】

佛前供一杯水,有什么意义呢?表法的呀!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象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我们的心要象水一样平、一样静。看到这杯供水,就想我的心要象水一样的清净、平等。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处处都是提醒、教育自己。佛菩萨不闻、也不吃,什么都不要。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开光的意义】

在一般世人的观念中,佛堂无论大小,供养佛像一定要举行开光仪式,此传统由来已久。开光的意义,现在知道的人很少。若说佛像开光之后就灵验,没有开光就不灵验,这是迷信的说法,也是对于实际事理完全不明了的说法。佛家的开光仪式,实际上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启用仪式。当有新的建筑物、新的设施启用时,一定要接待社会大众,举行启用仪式。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大众,为何要有此设施,这对社会大众有何好处。佛家供奉佛像,或是新建筑落成,也举行仪式,就称作「开光」。

道场有许多信徒参与开光仪式,那是唱戏表演给大众看。但是表演的每个细节,都要将意义说明白,大家恍然大悟,才不至于迷信。在开光仪式中,拿一只笔去点眼睛,笔代表智慧、文学;拿毛巾擦脸,表把灰尘擦掉,将心地里的污垢洗净。拿镜子是照自己,也可以照别人,自他不二,生佛一如,都是取很深的意思。那种形式,有些场合可以用,有些场合不必用,只要将供奉的意义说清楚就行了。

「开光」二字的意思就是让佛菩萨形像,及这些建筑,开发我们自性的光明。绝对不是说,找一个出家人替佛菩萨像开光就灵了,出家人还是凡夫,若凡夫替佛菩萨像开光,那佛菩萨也变成凡夫了。果真开光就灵,不开光就不灵,你何必拜佛菩萨,不如拜这个法师,法师比佛菩萨还灵,这不是颠倒吗?这是世间人错误的观念。所以,开光仪式就是启用典礼仪式,是要告诉大众,塑造佛像、盖建筑,代表的意义,我们应以何种心态来供奉,要将这些理事说明清楚。这种种设施是佛陀教育的手段,不是目的。佛陀教育的高明,就是将教学与艺术结合成一体。这是至今有很多人想到,但是还无法做到的,而佛法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彻底实施了,这是最完美的教学。

党的基础知识问答题一、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强调指出,每个共产党员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的动摇。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召开?党的诞生纪念日是哪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举行;党的诞生纪念日是7月1日。

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条是申请入党的条件,也是对共产党员的起码要求;党章第二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一条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其基本内容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阶级作基础、以优秀分子为成员、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所形成的具体体现在党的理想、宗旨和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员和党的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中的一种特质。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党的先进性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根本前提。

七、决定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八、当前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

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章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十、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

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

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党的纪律是根据党的性质、纲领,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确立的各种

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的组织和党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新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党的纪律的内容包括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经济纪律、保密纪律、群众纪律、人事纪律、外事纪律等。

十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十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内容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 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四、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著名的三大优良作风是

三大优良作风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十五、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十六、“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根本问题,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提出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全面贯彻这一科学理论,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十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十八、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1、全面把握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指导思想;

2、合理确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目标;

3、深刻理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四条主要原则。

十九、党员的党费缴纳时间是什么时候?

应为正式转为中共预备党员开始缴纳。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二十一、党员的八项义务

1、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3、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4、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5、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6、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7、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8、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二十二、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在权力上的区别

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其它的权利同正式党员一样。

在最开始入党的时候是希望能够加入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组织,更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小就教导我,给我讲解一些党的先进事迹,后来也通过自己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要使我们的国家不断发展不仅要有过硬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要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从而更好的为同学服务、为人民服务。在非典期间,我看到了共产党员发挥的先进模范作用,在冰雪灾难面前,在汶川地震面前,我也看到了共产党员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精神,这些都感染我要加入共产党这个伟大的组织,来更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汽车设计基础知识――问答题

一、不同行驶速度下行驶阻力对燃油经济性影响的变化。

标准答案:行驶阻力主要由滚动阻力和空气阻力组成。滚动阻力受轮胎滚动阻力系数和车重的影响。空气阻力受空气阻力系数和迎风面积的影响。等速行驶时,滚动阻力是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对燃油经济性影响较大。改善低速时的油耗,主要是降低滚动阻力,而改善高速时的油耗量的有效措施是降低空气阻力

二、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标准答案:轻微事故:是指一次造成轻伤1~2人;或机动车事故财产损失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事故损失不足200元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一次造成重伤1~2人;或轻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2人;或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财产损失3万元以上不足6万元的事故。特大事故: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重伤11人以上 ;或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或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或财产损失6万元以 的事故。

三、简述汽车制动跑偏的概念并分析制动跑偏的产生原因?

标准答案:汽车直线行驶制动时,在转向盘固定不动的条件下,汽车有自动向左侧偏或向右侧偏驶的现象,称为制动跑偏。制动跑偏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左右车轮、特别是转向轴左右车轮制动力不相等造成的;也会由于在制动时,汽车悬架导向杆系与转向系拉杆在运动学上不协调,发生杆系间的运动干涉,致使转向轮偏转造成跑偏。

四、论述汽车前后轮同时抱死及防抱死时的方向稳定性。

标准答案:汽车制动时前后轮同时抱死,可以避免后轴侧滑带来的危险,而且只有在最大制动强度下,才使汽车丧失转向能力,可以认为是一种较好的制动情况。从前述制动力学分析可知,在前后轮同时抱死及抱死以前,产生的地面制动力总是等于前后轮制动器的制动力,因而在抱死时获得的最大地面制动力等于此时的制动器制动力,即产生最大地面制动力所需的踏板力(制动系统压力)最小,制动系的效率最高,充分发挥了轮胎-道路的附着性能。

五、汽车采用差速装置的原因?

标准答案:答:汽车转弯行驶时,内、外侧车轮中心在同一时间内移过的曲线距离不同,外侧大于内侧,若内、外侧车轮固定在同一根轴上,必然是外轮边滚动边滑移,内轮边滚动边滑转,结果增加了轮胎的磨损,恶化了转向和制动性能。对4wd或多轴驱动汽车轴间如无差速器同样也会在轴间产生类似的现象,并且有寄生功率循环传递,从而增大驱动轮载荷,增加总的能量耗损;降低汽车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通过性,并加速传动系统的损坏,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差速装置的原因。

六、请简述交通量的特性?

标准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端面或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也称为交通流量或流量。交通量是一个随机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通量都是变化的。交通量随时在变化,在表达方式上通常取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间段的代表交通量。如果以辆/日为单位,平均交通量可表达为: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或周平均日交通量。其中,年平均日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控制性指标,用作道路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等的依据。1)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性 ①月变化:一年内个月交通量的变化称为月变化。②周变化:交通量的周变化是指一周内各天的交通量变化,因此也称日变化。③时变化:表示各小时交通量变化的曲线,称为交通量的时变图。2)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性交通量的大小除了随时间而变化外还随空间的不同而变化。这种随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特性称为空间分布特性。

七、论述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在汽车开发过程中的应用?

标准答案:①外形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以概念图为基础,直接采用cas系统完成外形设计:首先从概念图中抽出特征外线作为外形的基本线,制作断面线构成汽车外形网格,以曲率连续变化构造圆滑、连续、光顺的曲面、必须确认车身外围板上重要的点在光顺的表面上,由这些点合成外饰件和内饰件的数据,采用边合成边设计的方法使整体和谐,然后在计算机上选择车身的颜色,组合外界的光线进行色调的配合与材质感的再现、对车身和整体进行各个视角的检查,合成世界各地风景,在特大屏幕上逼真地显示。使汽车车身造型更具备市场的针对性。②设计计划阶段。设计阶段分为性能设计和总体设计,在计算机虚拟现实将在本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性能设计通常为模拟汽车的各种试验;撞车试验模拟;振动 试验模拟、空调性能模拟、乘坐与操纵环境模拟以及发动机机舱冷却性能模拟。总体设计通常为发动机空间、底盘装配和车身附件装备模拟、一般由设计部门将制作好的各种零部件数据和发动机型号、底盘规格数据组合到车身数据上,自动制成总统数据,并反复检查它的工艺性,探讨组装作业的可行性,确保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③ 制作车身及零件的生产数据阶段。当新车型外形确定以后.由外形cad系统制作外形数据.它仅表示外表可见部分的形状参数,必须把外板和内板结构材料参数数据合成以获得车身结构的主数据,它是由数百个细小曲面组成的零件数据。把这些数据传输到生产部门,合成加工数据后输入数控加工机械加工模具。④ 生产准备阶段。生产准备阶段依托前工序的cad数据应用cam技术,全方位地对车身制造各个环节的工艺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身附件装备模拟、一般由设计部门将制作好的各种零部件数据和发动机型号、底盘规格数据组合到车身数据上,自动制成总统数据,并反复检查它的工艺性,探讨组装作业的可行性,确保生产过程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八、汽车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简述。

标准答案:答:汽车噪声控制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隔声方法,用某种隔声装置将声源与周围环境隔离,常用的有隔声材料和隔声结构;吸声方法,在空间布置吸声材料,降低能量的反射量;减振降噪法,在传播振动的路径中间装上弹性元件,隔绝或衰减振动的传播;阻尼方法,采用阻尼减振和隔振法来减小机械系统的振动;主动噪声控制方法,亦称为有源消声、它根据两个声波的相干性或者波辐射的原理,通过认为的制造一个控制声源,使其发生的声音与原来的噪声源辐射噪声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声波,使二者作用结果互相抵消,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记得,我非常崇敬季羡林先生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章里,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过非常精辟的论述。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本人并不信佛,但他对印度文化和佛教,以及中国佛教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即便是一个佛教徒也提不出的深刻见地和学术观点。比如,他说,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季先生的评价可谓公正精辟。但他老人家也要求我们对于这样的研究“更要细微、具体、事实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论断”。

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博士京口授浮徒经,以及后来的汉永明帝梦金人,派遣使臣迎取佛像、传教士传教,翻译最早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修建洛阳白马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许多人并不十分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是直接从佛陀的故乡尼泊尔和印度进来的,而是从今天的中亚,西域传播而来的。其传播路线有二条:一条是北传路线是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新疆的喀什、和田、吐鲁番、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进来的;一条是南传线路,既通过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的海上线路。

初传佛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翻译佛经,和如何适应中国化的问题。魏晋南北朝以来,佛经逐渐被翻译成了汉文,但是要想让人们理解和读懂、听懂这些外来的异族思想,首要的任务就是如何用汉语文化的习惯解释佛教的名词概念,如何让我们原有的道家和儒家思想接纳外来的佛教,让其本土化、民族化,这一过程经过了二三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佛教的传入由于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所以在魏晋六朝时期发展的非常迅猛。通过修建各种大规模的石窟寺,如克孜尔石窟、伯孜克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创作了难以记数的佛教石刻造像,全国各地兴建了大小不一的寺院,大量的佛经翻译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佛教建筑的传承就不可能留下这麽多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的雕塑艺术,基本上就是佛教的雕塑艺术。壁画艺术也是如此。

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对道德的说教色彩较重,而对形而上的思考较少,逻辑性差,我们的古代哲学不但有浓郁的道德说教,也有很多的诗意,直观而且唯美,这种理解很难用西方的哲学概念加以解释。佛教进来后,特别是佛教的唯识、般若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理性,对宋明理学的心性概念,对中国哲学中的思辨精神的提升都有重要的影响。 又如为了方便给一般不识字的普通信众讲说佛经故事,由此产生了宝卷、讲俗等,后又发展成为通俗的小说;唐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画家很少没有不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尤其是宋朝的文人画也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绘画的影响;敦煌壁画采用了西域的画法;禅宗有南北之分,书法以禅宗的标准来进行区别也有南北之分,书画家董其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大书法家都抄写过佛经《华严经》、《心经》等,王羲之就是一例。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中国的书法艺术的水平,而且也刺激了古代音韵学的发展;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比如元宵节也是跟佛教有关的节日,是释迦麽尼降服众妖魔的日子,世界通明一体,灯火辉煌象征着世界的光明和美好;佛教的音乐,在历代也被统治阶层所重视。隋炀帝收入宫廷的礼乐《九部乐》之中,就有不少是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朝的音乐,尤其受到了佛乐和胡乐的影响。佛教音乐使人听后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受,今天在民间还是很盛行,特别是五台山、峨眉山的佛教音乐依然非常的盛行。

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也十分广泛。佛经浩如烟海,仅《大正藏》便收录了一万多卷经文。佛教中的许多经典,如教界广为流传的《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即使单是从文学角度来看,也足以是传世力作。

佛经所展现的时空观,更是国人闻所未闻的。中国人的时空观比较狭窄,正如庄子所言,“六合之外,圣人论而不议”。而佛经阐述的时空,则为我们展现了极为磅礴的气势。在《维摩经》中,维摩诘示病,佛陀派弟子前往问候。其居处虽仅一丈,但数百人进入后并不感拥挤,房间也未曾变大,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舍利弗进屋后转念:众人前来探病,却连坐处也没有,当于何坐?此念方起,维摩诘便询问文殊菩萨:您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处的座椅最为殊胜庄严?文殊菩萨答言:距东方三十六恒河沙国,有须弥相佛国,那里的狮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庄严美妙堪称一绝。维摩诘便示现神通之力,即刻运来千万狮子座安放于丈室之内。佛经中的叙述,是以整个宇宙为舞台,以无限时空为背景。对于不信佛教的人来说,或许只是当作神话看待。即便如此,它那开放的想象空间,也从另一个角度极大地拓展了国人的思维。

佛教典籍的体裁也非常丰富,既有诗歌式、散文式的,也有小说式、戏剧式的。即使不从信仰层面来接受,也可作为文化传承来学习,因而在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中非常普及。早在东晋时期,即有十八高贤会集庐山,于高僧慧远法师门下同结莲社,共修净业。及至唐宋,文人好佛之风更盛。著名的王勃、王维、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等,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文学作品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因此,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很难透彻这些作品的底蕴。

此外,还有部分作品直接取材于佛教或相关内容,如《西游记》便是以唐僧(玄奘三藏)

西去印度取经的经历为题材。学过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之一,对汉传佛教贡献卓著。《西游记》取材于这段历史,创作中自然渗透了许多佛教思想。遗憾的是,经过部分影视作品的演绎,唐僧反而成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拙劣陪衬,未能再现历史真实。而《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笔记小说,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至于名著《红楼梦》中,则为读者展现了许多极富禅意的诗作。如果对佛教一无所知的话,势必无法正确解读这些作品。

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其中,尤以雕塑领域更为突出。存世作品中,佛教造像不仅数量众多,更有着令世人瞩目的艺术价值。如果没有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众多石窟中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没有巍峨梵宇中的诸佛菩萨,雕塑艺术宝库将减少一半以上的珍藏,中国雕塑史也决不会象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丰厚、那么有份量。

而存世的古建筑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寺庙建筑。如现存最早的两座唐代古建,均为佛寺殿堂,即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至于古塔,基本都是佛教建筑。尤其是那些经典之作,如嵩山嵩岳寺塔、山西应县木塔、大理崇圣寺三塔、苏州云岩寺塔等等,虽然风格造型各异,但都是清一色的佛塔。俗话说,“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既因自然景观而名,亦因人文景观而胜,而佛教名胜正是人文景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的绘画、书法作品,同样离不开佛教题材。山水画中,有古寺梵刹、阿兰若处;人物画中,则有诸佛菩萨、金刚罗汉、高僧大德。而各个朝代抄写的经书,则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为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古代书法作品。其中,书法大家的抄经名作便不胜枚举,如王羲之书《遗教经》、张旭书《心经》、柳公权书《金刚经》、苏轼书《圆觉经》、赵孟頫书《妙法莲华经》、林则徐书《阿弥陀经》、欧阳渐书《心经》、弘一大师书《华严经》等等。此外,敦煌还保存有大量唐人写经,既是珍贵的佛教典籍,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宝库。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直接以佛教相关题材乃至佛教经文为创作内容,更蕴涵着佛法的境界和精神。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与西画截然不同。西画重视写实,而国画重视写意,逸笔草草,直抒胸臆。“意”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作品的品位有多高,主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没有相当的文化和宗教素养,作品如何能有空灵深邃的境界呢?正所谓“功夫在画外”。相应的,如果我们不具备佛学修养,也很难追随创作者的创作

心路,进入那种意境之中。现代人的心如此浮躁,若不了解作品之后的背景,如何穿越百千年的时空,领略那番禅意、体会那份超然呢?

是智慧的宗教,这一点对于无论是否真正懂得佛教的中国人,都会基本上认同这一观点。已经接触佛教的自不必说了,没有接触过佛教的,实际上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影响。自佛教从西域传至中国后,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国人的青睐,并在已经很完备的儒教、道教思想的夹攻下,卓然自立,形成三教鼎立之势,若没有自身超越的智慧,实难想像!二千年来,佛教思想已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建筑、诗歌、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特别是佛教中国化后产生的禅宗思想,更是成为后世不竭的思想源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0年中国佛教徒人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