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飞行过程中开门机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打开舱门,人能张开嘴说话口吗二战时期的飞机时速500km以上请问导演开的?

在霍尔果斯口岸采访国防大学教授刘波

  看完陆路交通线,再看当年的空中航线。伊犁机场是苏联援华物资进入中国之后的第一个航空中转站。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空军在战斗中蒙受巨大损失。争取苏联援助,重建中国空军成为燃眉之急。在中苏两国共同努力下,短短35天时间,一座座简易机场、临时飞机装配厂、航空学校就在大西北拔地而起,大批苏联航空教官和技术人员开始进驻工作,中国政府全力配合,苏联援华抗战的空中大通道高速运转起来。

  伊犁机场,现如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航空枢纽,就在飞机跑道旁边不远处一座小型纪念馆里,还留存着当年苏联和中国飞行员共同训练、工作的历史印迹。

  国防大学教授刘波说,1938年底,日本扩大了对华侵略战争,中国制空权日益缩小,此时,苏联加大对中国援助,首批就给中国提供100多架飞机,装备4个航空大队。在此背景下,中国建起了5个空中中转枢纽,伊宁是其中一个枢纽。纪念馆展厅里的伊-15战斗机和伊-16战斗机,就是苏联援华时期主要提供的战斗机类型。在苏联先后提供的1000架飞机中,伊-16战斗机更先进,比日军还先进。按照当时的飞机性能,空中飞行距离600公里就需要加油,所以伊犁、迪化、哈密等5个航空点,是按照当时飞机的最大飞行距离进行选址。

在原国际通道中转站二台采访当地文史专家

  从纪念馆展厅里的图片上看,当年伊宁不光有航空中转站,还有一座苏联为中国空军培养飞行员的航空学校。展厅内的一张照片就是抗战期间中国空军著名的飞虎英雄、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复,他曾经在伊宁航空学校学习过一年时间。当时航空学校教官都是苏联人,他们主要教授中国飞行员学习战斗机、轰炸机和侦察机三类,当时总共培训400多人,300多名飞行员,100多名机械师。

  从历史照片来看,飞行员居住的宿舍条件比较艰苦,都是平顶的干打垒房子,但是大家的学习成效很显著。刘波教授说,当时中国飞行员学习非常刻苦,很多科目都是苏联教官只教一遍,很多人开飞机上天,就可以做高难度的特技飞行表演,把很多苏联教官吓一跳,等他们下来时,苏联教官把他们臭骂一顿,但是他们心里都是很佩服中国飞行员的。当时很多飞行员培训时间仅为苏联的四分之一,苏联教官称这为“中国神话”。当时兰州建有飞机装配厂,后来转到哈密,苏联把大批飞机零部件从陆路运到哈密,在这里完成组装,再由刚刚完成培训的中国飞行员驾驶,直接飞赴抗日前线。

记者徐佳慧介绍西北援华国际大通道起点霍尔果斯边境界碑

  自1937年10月起,苏联援华抗战物资经由西北国际大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战场。在中苏两国政府密切合作下,在新疆、甘肃等地方政府支持配合下,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这条事关中国抗战前途命运的西北国际大通道始终保持高效运转。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协作、大运输进程中,兰州作为这条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战略支点,到底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呢?在下一集的节目时间里,中央台采访组将走进兰州,一起追寻中苏联合抗战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Sonic barrier)是一种,当(通常是)的速度接近时,将会逐渐追上自

己发出的。声波叠合累积的结果,会造成(Shock Wave)的产生,进而对飞行器的加速产生障碍,而这种因为音速造成提升速度的障碍称为音障。突破音障进入超音速后,从最前端起会产生一股形的音锥,在旁观者听来这股有如爆炸一般,故称为或(Sonic Boom)。强烈的音爆不仅会对地面建筑物产生损害,对于本身伸出冲击面之外部分也会产生破坏。

除此之外,由于在物体的速度快要接近音速时,周边的空气受到声波叠合而呈现非常高压的状态,因此一旦物体穿越音障后,周围压力将会陡降。在比较潮湿的,有时陡降的压力所造成的瞬间低温可能会让气温低于它的(Dew Point),使得水汽凝结变成微小的水珠,肉眼看来就像是云雾般的状态。但由于这个低压带会随着空气离机身的距离增加而恢复到常压,因此整体看来形状像是一个以物体为中心轴、向四周均匀扩散的状。

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在达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数M0.9空中时速约950公里时,局部气流的速度可能就达到音速,产生局部,从而使气动阻力剧增。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发动机有更大的推力。更严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经机翼和机身表面的气流,变得非常紊乱,从而使飞机剧烈抖动,操纵十分困难。同时,机翼会下沉、机头往下栽;如果这时飞机正在爬升,机身会突

然自动上仰。这些讨厌的症状,都可能导致飞机坠毁。这就是所谓“音障”问题。由于声波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移动中的声源便可追上自己发出的声波。当物体速度增加到与音速相同时,声波开始在物体前面堆积。如果这个物体有足够的加速度,便能突破这个不稳定的声波屏障,冲到声音的前面去,也就是冲破音障。

一个以超音速前进的物体,会持续在其前方产生稳定的压力波(弓形)。当物体朝观察者前进时,观察者不会听到声音;物体通过后,所产生的波()朝向地面传来,波间的压力差会形成可听见的效应,也就是音爆。

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比音速低时,同飞机接触的空气好像“通信员”似的,以传递声音的速度向前“通知”前面即将遭遇飞机的空气,使它们“让路”。但当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时,飞机前面的空气因来不及躲避而被紧密地压缩在一起,堆聚成一层薄薄的波面——,激波后面,空气因被压缩,使突然升高,阻止了飞机的进一步加速,并可能使机翼和尾翼剧烈振颤而发生爆炸。

而音障不单单仅有,还有来自空气的阻力,当飞行物体要接近1(声速单位)飞行时,前方急速冲来的空气不能够像平常一样通过机身扩散开,于是气体都堆积到了飞行体的周围,产生极大的压力,也会引发出一种看不见的空气旋涡,俗称“死亡漩涡”,这也被叫做音障,如果机身不作特殊加固处理,那么将会被瞬间摇成碎片。

与流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对流体产生扰动。

下面,以飞机与的扰动为例,当飞机引起大气的扰动之后,这个扰动将以波的形式向空间传播。理想的形式为球面波。但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在1时刻飞机在地点1引起球面波1,

之后飞机以v的速度前行,球面波以u的速度扩散,在2时刻飞机在地点2引起球面波2,两者速度不变。如此积累,因为飞机始终在向前,则若干波的叠加后形状。

以上是飞机匀速飞行的情况,若飞机加速,则情况更加明显。 如果飞机速度没有超音速,即v<u,则波始终在飞机之前。但当v=u时,则飞机与波开始保持静止。飞机继续加速,v>u时,第一次引起的扰动波将与以后引起的扰动波叠加,并始终处于飞机前部不远处。这个不断叠加的波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激波了。

音障现象是一个统计结果。

如果仅仅是因为在音速附近,所以出现音障现象,那么飞机整体均应出现音障现象,因为飞机整体是一个速度。如果说音障造成了,那么整个飞机都应在液化环境中。所以用音障来介绍飞机周围的液化现象是不合适的。尽管在音速的时候出现了空气液化的情况,液化应该从其自身的产生条件来考虑。当湿度大的空气受到压缩时,空气中的水就会液化。当飞机速度很高的时候,将在迎风面形成高压,高压下空气中水汽沸点升高,就会出现液化现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飞机后半部分没有雾的现象。因为飞机后部压力低,甚至出现负压,即使前方的水颗粒进入该区域,也会汽化而看不出来。

关于飞机周围压力变化,可以看做飞机不动,空气吹飞机,迎风面会出现高压,背部负压,这在流体力学里面是有结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最大速度已超过每小时700公里。要进一步提高速度,

就会碰到所谓“音障”问题。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由于受的影响,数值是有变化的。而大气温度会随着高度而变化,因此不同飞行高度下音速也不同。在情况下,海平面音速为每小时1227.6公里,在11000米的高空,是每小时1065.6公里。时速700多公里的飞机,迎面气流在流过机体表面的时候,由于表面各处的形状不同,局部时速可能远超出700公里。这种“音障”,曾使高速们深感迷惑。因为每当他们的飞机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飞机操纵上都会产生奇特的反应,处置不当就会机毁人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和美国的“雷电”式战斗机,在接近音速的高速飞行时,最早感觉到空气的压缩性效应。也就是说,在高速飞行的飞机前部,由于局部激波的产生,空气受到压缩,阻力急剧增加。“喷火”式飞机用最大功率俯冲时,速度可达音速的十分之九。这样快的速度,已足以使飞机感受到空气的压缩效应。为了更好地表达飞行速度接近或超过的程度,科学家采用了一个反映飞行速度的重要参数:。它是飞行速度与当地音速的比值,简称M数。M数是以奥地利物理学家伊·马赫的姓氏命名的。马赫曾在19世纪末期进行过枪弹弹丸的超音速实验,最早发现扰动源在超音速气流中产生的波阵面,即马赫波的存在。M数小于1,表示飞行速度小于音速,是亚音速飞行;M数等于1,表示飞行速度与音速相等;M数大于1,表示飞行速度大于音速,是。

后期,飞行速度达到了650-750公里/小时的战斗机,已经接近飞行速度的极限。例如美国的P-5lD“野马”式战斗机,最大速度每小时765公里,大概是用螺旋桨推进的活塞式战斗机中,飞得最快的了。若要进一步提高飞行速度,必须增加发动机推力。但是已经无能为力。航空科学家们认识到,要向音速冲击,必须使用全新的航空发动机,也就是。

二战末期,研制成功Me-163和新型战斗机,投入了前线作战。这两种都是当时一般人从未见过的,具有后掠形机翼。前者装有1台液体燃料,速度为933公里/小时;后者装2台,最大速度870公里/小时,是世界上第一种实战喷气式战斗机。它们的速度虽然显著超过对手的活塞式战斗机,但是由于数量稀少,又不够灵活,它们的参战,对挽救法西斯德国失败的命运,实际上没有起什么作用。

德国的出现,促使前反各国加快了研制本国喷气式战斗机的步伐。英国的“”式战斗机很快也飞上蓝天,苏联的著名飞机设计局,例如、拉沃奇金、和等飞机设计局,都相继着手研制能与德国新式战斗机相匹敌的飞机。

米格设计局研制出了伊-250试验型高速战斗机(),它采用复合动力装置,由一台活塞式发动机和一台组成。在高度7000米时,这种发动机产生的总功率为2800,可使飞行速度达到825公里/小时。1945年3月3日,试飞员杰耶夫驾驶伊-250完成了首飞。伊250在战斗机中,是飞行速度率先达到825公里/小时的第一种飞机。它进行了小批量生产。

研制出苏-5试验型截击机,也采用了复合动力装置。1945年4月,苏-5速度达到800公里/小时。另一种型号苏-7,除外,还加装了液体火箭(推力300公斤),可短时间提高飞行速度。拉沃奇金和雅科夫列夫设计的战斗机,也安装了液体火箭加速器。但是,用液体火箭加速器来提高飞行速度的办法并不可靠,其燃料和氧化剂仅够使用几分钟;而且具有腐蚀性的硝酸氧化剂,使用起来也十分麻烦,甚至会发生发动机爆炸事故。试飞员拉斯托尔古耶夫,就在一次火箭助推加速器爆炸事故中以身殉职。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航空界中止了液体火箭加速器在飞机上的使用,全力发展涡轮喷气发动机。

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冲破了和螺旋桨给飞机速度带来的限制。不过,尽管有了新型的动力装置,在向音速迈进的道路上,也是障碍重重。

家和飞机设计师们密切合作。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结果表明:要进一步提高,飞机必须采用新的空气动力外形,例如后掠形机翼要设法减薄。前苏联中央茹科夫斯基流体动力研究所的专家们,曾对后掠翼和的配置型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风洞试验。由奥斯托斯拉夫斯基领导进行的试验中,曾用飞机在高空投放装有固体火箭加速器的模型小飞机。模型从飞机上投下后,在滑翔下落过程中,火箭加速器点火,使模型飞机的速度超过音速。专家们据此探索超音速飞行的规律性。苏联飞行研究所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了解在空气可压缩性和气动弹性作用增大下,高速飞机所具有的空气动力特性。这些基础研究,对超音速飞机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对超音速飞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1型“空中火箭”式超音速火箭动力上。研制X-l最初的意图,是想制造出一架飞行速度略微超过音速的飞机。X-l飞机的翼型很薄,没有后掠角。它采用做动力。由于飞机上所能携带的火箭燃料数量有限,火箭发动机工作的时间很短,因此不能用X-1自己的动力从跑道上起飞,而需要把它挂在一架B-29型“超级堡垒”重型轰炸机的机身下,升入天空。

飞行员在升空之前,已经在X-l的座舱内坐好。轰炸机飞到高空后,象投炸弹那样,把X-l投放开去。X-l离开轰炸机后,在滑翔飞行中,再开动自己的火箭发动机加速飞行。X-1进行第一次空中投放试验,是在1946年1月19日;而首次在空中开动其火箭动力试飞,则要等到当年12月9日才进行,使用的是X-l的2号原型机。

又过了大约一年,X-l的首次超音速飞行才获得成功。完成人类航空史上这项创举的,是美国空军的试飞员上尉。他是在1947年10月14日完成的。24岁的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得比声音更快的人,使他的名字载入航空史册。那是一次很艰难的飞行。耶格尔驾驶X-l在12800米的高空,使飞行速度达到1078公里/小时,相当于M1.015。

在人类首次突破“音障”之后,研制超音速飞机的进展就加快了。美国空军和海军在竞创速度记录方面展开了竞争。1951年8月7日,的道格拉斯 D.558-II型“空中火箭”式研究机的速度,达到M1.88。有趣的是,X-l型和D.558-II型,都被称为“空中火箭”。 D.558-II也是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由试飞员威廉·布里奇曼驾驶。8天之后,布里奇曼驾驶这架研究机,飞达22721米的高度,使他成为当时不但飞得最快,而且飞得最高的人。接着,在1953年,“空中火箭”的飞行速度,又超过了M2.0,约合2172公里/小时。

人们通过理论研究和一系列研究机的飞行实践,包括付出了血的代价,终于掌握了超音速飞行的规律。高速飞行研究的成果,首先被用于军事上,各国竞相研制。1954年,前苏联的和美国的F-100“超佩刀”问世,这是两架最先服役的仅依靠本身喷气发动机即可在中超过音速的战斗机;很快,1958年F-104和又将这一记录提高到了M2.0。尽管这些数据都是在飞机高空中加力全开的短时间才能达到,但人们对追求这一瞬间的辉煌还是乐此不疲。将“高空高速”这一情结发挥到极致的是两种“双三”飞机,米格-25和SR-71,它们的升限高达30000米,最大速度则达到了惊人的M3.0,已经接近了的极限。随着近年来实战得到的经验,“高空高速”并不实用,这股热潮才逐渐冷却。

除了以外,同样有人在陆地上尝试取得突破音障的速度极限,并且获得了成功。(Thrust SSC,SSC是「超音速车」SuperSonic Car的缩写)是一辆由英国人设计制造,使用两具战斗机用涡扇引擎(Turbofan Engine)为动力,专门用来打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Land Speed Record,因此经常被简称为LSR)的特殊车辆。迄今(2005年中)为止Thrust SSC除了是世界陆上极速纪录冠军之外,它也是第一辆在正式规则之下,于陆地上突破音障的车子,创下一英里距离内平均车速1227.99公里/小时(763.035英里/小时)的惊人成绩。

Thrust SSC是由LSR领域非常知名的英国老将理察·诺伯(Richard Noble)与一位退休的英国陆基防空飞弹空气动力学专家朗·艾尔(Ron Ayers)合作设计的喷射动力车,使用两具原本是用于F-4幽灵二式(Phantom II)战斗机的军用版劳斯莱斯「斯佩」系列涡扇引擎(Rolls-Royce "Spey")做为动力来源,包括初期用来测试车辆基本稳定性、输出较小的Spey Mk 202,与正式测速时实际使用、动力较强大的Spey Mk 205型。Spey系列引擎其实从未正式推出过使用「Mk 205」这种代号的版本,取而代之的,有许多Mk 202型引擎在出厂后追加了用来提升稳定性与耐用性的改良套件,而Mk 205则是用来称呼一些直接在出厂时就内建改良套件的强化版Mk 202型之惯称。由于材料经过改良,Mk 205可以承受比Mk 202更高的涡轮机温度,透过供油系统的修改喷入较多的燃料后,产生出比标准型Mk 202更大的推进力。相对于Mk 202约20,500磅的推进力,改良型的Mk 205拥有高达25,000磅的推力,使得使用两具Spey Mk 205作为动力的Thrust SSC,拥有相当于145辆的惊人推进能力。

在总数超过50,000磅的最大推进力之下,重约 10吨的Thrust SSC初估可以在4秒之内由静止加速到161公里/小时的速度,在16秒内由静止加速到1,000公里/小时,如果顺利的话,它理论上可在半分钟内划过8 公里长的距离,并且达到1370公里/小时(约850英里/小时)的理论极速。

实际负责驾驶Thrust SSC挑战世界纪录的安迪·(Andy Green)是一位现役的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驾驶员,在英军的幽灵式战斗机退役之前,他原本是个驾驶此型战机的高手。虽然在过去十余年的世界纪录挑战中 Thrust SSC的计划发起人兼总监的理察·诺伯一直是亲身上阵驾驶挑战车辆,但在这次的计划中诺伯决定退居幕后不自己上阵,改以选秀淘汰的方式选出了安迪·格林来实际驾驶纪录挑战车。为了习惯超音速车独特的后轮转向设计,格林曾在英国本土利用一辆加长轴距与改为后轮转向的奇怪旧型Mini改装车练习如何利用后轮控制转向。根据车队方面表示,后轮转向车在超高速的直线行驶上拥有胜过前轮转向设计的直线稳定性,这对于习惯前轮转向的绝大部分汽车驾驶来说,是种很难理解与想像的事实。

Thrust SSC计划的发起人理察·诺伯(Richard Noble)是个在1970到1980年代间,就已非常活耀于陆地极速纪录挑战界的名人,曾经在1983年10月4日时,驾驶以一具劳斯莱斯亚文式喷射引擎(Rolls-Royce "Avon" Turbo Jet)为动力的速度挑战车「推进二号」(Thrust2),在美国内华达州雷诺城北200英里的黑岩沙漠(Black Rock Desert)中,以往返各一趟1英里区间内平均车速1019.47公里/小时(633.468英里/小时)的成绩,拿下那时的正式世界陆地极速头衔。在此之前,1979年时美国人史坦·巴瑞特(Stan Barrett)曾驾驶一辆命名为百威火箭(Budweiser Rocket)的纪录挑战车跑出749英里/小时的成绩,但因为百威火箭的燃料槽容量过小无法在一个小时的中间整备时间内及即时补充燃料、调头、进行第二次反方向的加速测时,因此百威火箭的纪录并不符合正式纪录规则的要求而鲜少被承认是世界纪录。

然而,诺伯虽然靠着推进二号拿下世界纪录头衔,却对自己的表现不很满意。这是因为推进二号创下的纪录仅仅只比13年前的1970年时,前代纪录保持者美国人盖瑞·加伯利希(Gary Gabelich)的蓝火焰号(Blue Flame)那1001.67公里/小时(622.407英里/小时)的成绩快了不到20公里/小时,进步程度有限(世界纪录认证单位要求的最小进步幅度是1%,而诺伯只跑出2%的勉强及格成绩),除此之外推进二号也未能在1公里区间长度的测试项目上赢过前代冠军(这表示推进二号的瞬间高速能力没有前代冠军强),等于是个半调子的世界纪录。诺伯深知如果要成为货真价实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下一个要挑战的关卡是700英里/小时,这对于速度挑战者来说是个非常关键的魔法数字,因为700英里/小时已经非常接近声音在地表的传递速率,而物理学告诉我们要突破音障所需面对的问题,与次音速的领域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是,推进二号仅有的一具涡轮喷射引擎不可能提供突破音障所需的力量,于是诺伯只好将这个目标暂时搁置,开了一家小公司经营起平价轻型飞机的制造与销售,挑战驾船横跨大西洋的世界纪录。

一直到多年之后的1990年时,发生了两件让诺伯决定重操旧业的事情。其一是诺伯在波奈维尔盐床(Bonneville Salt Flats,一个非常知名的起步加速竞赛胜地)遇到了他长年来的老对手,美国籍的五届世界极速纪录保持人克雷格·布瑞勒夫(Craig Breedlove)。布瑞勒夫告诉诺伯他先前才刚取得两具通用电气(GE)出品的J-79涡轮喷射引擎(J-79是美国版的F-4幽灵式战斗机所使用的引擎,除此之外,早期型的F-16战隼式战机也是使用这款非常经典的航空动力系统),打算利用这两具引擎作为他著名的「号」(Spirit of America)挑战新一代世界极速纪录的推力源。诺伯很明白如果顺利的话,布瑞勒夫极有可能成功突破音障,为了不让美国人的团队抢得俱乐部的第一张会员,他开始募集赞助商筹措资金来源、寻找适合的合作团队与动力来源,开始了接下来的一系列英美超音速对抗。

另一个让诺伯决定重新启动陆地极速纪录挑战计划的原因,则是他在参观英国的布鲁克兰博物馆(Brooklands Museum)时,结识了在那里当馆内导游解说员的朗·艾尔。退休后在博物馆当导游义工的朗·艾尔并不是个小人物,他是英国军方负责发展猎犬式地对空飞弹(Bloodhound)时,研发单位的首席空气动力工程师。两个对挑战速度纪录皆有高度兴致的老手在偶然的机会凑在一起,于是决定正式开始携手合作研发新一代的速度纪录挑战车,也就是日后的Thrust SSC。

根据规划,在实际进行极速挑战之前, Thrust SSC需经过四个不同阶段的测试,第一阶段是初期的引擎点火测试,再来是引擎全预热测试,慢速跑道测试,与全预热跑道测试。Thrust SSC是在位于英国法恩堡机场(Farnborough Airfield,也就是著名的法恩堡航空展之举办场地)的防卫研究局(Defence Research Agency, DRA)进行实车测试,该计划在英国的总部也设在法恩堡机场内。在1996年9月3日,法恩堡航空展举行的期间,挑战计划的重要赞助者之一、英国的肯特郡麦可亲王(HRH Prince Michael of Kent)参观了Thrust SSC计划的总部。而在9月8日,另一位皇族参观了Thrust SSC的基地--已逝约旦国王胡笙(HMK Hussein bin Talal,)的拜访不只是单纯的给予挑战团队鼓励,配合上皇家约旦航空(Royal Jordanian Airlines)对Thrust SSC计划的赞助,胡笙国王邀请英国团队作为他与约旦皇家空军的贵宾,到该国的贾夫沙漠(Jafr Desert)挑战陆地极速纪录,该国将提供位于贾夫的费萨尔国王空军基地(King Feisal Air Base, Al Jafr)作为挑战队伍的临时驻所。而在法恩堡航空展的活动期间,在大西洋另一头的波奈维尔盐床上,克雷格·布瑞勒夫与他的美国精神号团队,已经开始实际进行纪录挑战前的测试。

不过,纵使有这么多的好消息,Thrust SSC的第一次实车上路还是有点让人失望。1996年9月23日Thrust SSC在法恩堡机场的跑道上首次依靠自身的动力在陆面上移动,以73%的推力进行静止、加速到40英里/小时、刹车到滑行车速、再加速到70mph的慢速测试。不料就在第一段加速完成进行刹车的瞬间,Thrust SSC的两个前轮因为刹车性能太好而锁死打滑,左前轮与右前轮相继爆胎,结果使得喷射车瘫痪在法恩堡机场25与29号跑道的交叉点达两小时,最后才利用大型吊车移除返回机棚,迫使几架预定要降落在该机场的民航机转移到其他机场降落。

在排除了一些初期的问题之后,Thrust SSC分别在1996年的秋天与1996年冬、1997年春之间,前往约旦进行陆上极速纪录的挑战,但碍于贾夫沙漠的地面太过坚硬所造成的高速震动问题,与过度严苛的气候特性,极速挑战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果,只留下870公里/小时(540英里/小时)的纪录。英国挑战队终于在隔年沙漠风暴季节来临之前,放弃在约旦创下纪录的尝试,返回英国重新整备,迎接1997年夏季起,在美国进行的下一次挑战。在这段期间,美国队在黑岩沙漠发生了重大意外,1996年10月28日美国精神号在将进1085公里/小时的超高速下,车身向右倾倒、飞出测试道界线外足足3公里远,撞毁的车鼻让驾驶人克雷格·布瑞勒夫暴露在高速空气中却束手无策,虽然事后布瑞勒夫毫发无伤,但因美国精神号损毁严重需要很大规模的修复,使得打破音障的第一张候补会员资格,又传回到英国团队手中。

在与(世界汽车联盟)的协议中,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陆地上打破的人,安迪·格林得在黑岩沙漠上来回往返预计路线各一次,以极速持续行驶1英里(其中包括较短的1公里版本成绩),取两次测试的平均值作为正式成绩,以消弥因风向而影响成绩的可能。在两次测试期间Thrust SSC号与它的工作小组有一个小时整的时间可以进行重新整备、调校与掉头的工作,在这样的规则下如能跑出1.01的速度,获得世界第一人(车)的资格。

Thrust SSC在1997年9月25日曾一度创下1149.30公里/小时(714.144英里/小时)的1英里区间平均车速,原本是有资格打破世界纪录,但却因为中间的整备时间正好超过一小时些许,因此不被视为是正式成绩。为了正式打破纪录与实际突破音障,英国挑战队继续留在黑岩沙漠持续的测试与尝试,终于在 1997年10月15日,分别在往返两趟计时中分别创下公里/小时(759.333英里/小时 SCC在10月15日创下公里/小时的一公里区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与公里/小时的1英里区间世界陆上极速纪录,是世界上首度在陆地上打破音障的壮举。凑巧的是,这天正好离人类第一次突破音障--由美国传奇的试飞飞行员查克·耶格尔(Chuck Yeager)驾驶贝尔(Bell)X-1火箭实验机创下,正好隔了50年又一个月不到!

如同大部分的世界纪录挑战队伍一样,Thrust SSC团队在完成尝试留下历史性的纪录之后,就回到故乡英国解散队伍,回归各自原本的工作岗位。而挑战时所使用的各式设备、活动基地与最重要的挑战车本身,则以拍卖出售的方式处理。目前,Thrust SSC与它的前辈Thrust2,都被安置在位于英格兰工业城市(Coventry)的考文垂交通博物馆内展示。

约旦的胡笙国王在Thrust SSC打破世界纪录后,亲自写信给理察·诺伯表示恭贺之意。根据诺伯的说法,胡笙国王是他与整个挑战团队所遇过的支持者中,最具有启发意义的一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时间为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俄罗斯法定结束日期为1945年9月3日),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2]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经济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战争最后以美利坚合众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股票的狂潮,收盘时转手的股票达到1300万股,创历史最高纪录。随之而来的是股票市场的崩溃和银行的挤兑风潮,使美国经济陷入绝境,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就这样爆发了。法西斯独裁 1922年10月,意大利王国国王任命墨索里尼担任意大利王国总理,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王国开始建立。

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集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36年,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使军部实力大大加强。不久,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之后,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与日本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并且干预西班牙内战。

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

1920年成立的国际联盟虽然是各国为防止武装冲突、加强普遍和平与安全而建立国际机构的第一次尝试,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它的作用只是帮助大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巩固了战后世界体系。受英法两国的操纵,它缺乏对侵略行为的有力制裁,并且由于美国的缺席,进一步削弱了它的职能。到二战前国际联盟已经形同虚设,无力阻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从而在世界东方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之后中国政府向国联求助,却并未得到国联的积极回应。当时西方大国普遍奉行绥靖政策,意图通过纵容法西斯的行径来换取暂时的和平,由此日本得以自行其是。这场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二战已经浮现。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一步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态势。

装备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战士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领土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埃塞俄比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在经过7个月的抵抗之后,因西方国家的出卖和两国实力差距过大,埃塞俄比亚寡不敌众,最终沦陷。这次战争进一步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软弱无能,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共和国的国际纵队正在作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终亲法西斯的佛朗哥势力获得胜利,重新在西班牙复辟帝制。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并吞了奥地利。接着,希特勒以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为借口,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面对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爱德华·达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慕尼黑开会,签订协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况下,强行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意志第三帝国。历史上把这次会议称为“慕尼黑阴谋”。至此,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德意志第三帝国更加肆无忌惮,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意志第三帝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扩展的步伐。苏联对英、法两国更加不信任,出于自己国家的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由此,在与苏联商讨了瓜分波兰和东欧势力范围,得到苏联的中立保证之后,希特勒决定放手一搏。这一条约进一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大陆政策”是明治政府“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体现。  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朝鲜,最终目标是征服中国。为进一步推行其政策,日本进行了多方面的准备。  1915年,日本打着“日中提携”的旗号,以“援助”和“威压”两手,强迫袁世凯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还用“提携、援助”手段,扶植段祺瑞。同时,利诱盘踞东北的张作霖,攫取了东北大批权益。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了加紧侵略中国的“东方会议”,再次鼓吹明治以来的侵略扩张思想,要求采取积极政策,尽快以铁血的手段征服中国。1928年,当张学良为维护国家统一,决定“易帜”,服从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日本特务当面威胁。日本军国主义者企图以“和平外交”手段建立亲日政府的幻想破灭后,便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和扩张,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大国非但没有挺身而出,反而采取了明哲保身、处处退让的绥靖政策,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气焰,对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等国出于想利用日本反苏、压制中国革命力量等目的,对日本侵华行径采取了姑息养奸的纵容政策。次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无视中国核心利益明确表示,“事件不是政府间而是地方局部冲突,不适用于国际公约”。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对中国政府提出的申诉也只是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中日双方停止一切冲突,并且把中国东北划为“非武装区”,由“国际共管”。这实际上是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行为的纵容和偏袒,进一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是,英美法等西方大国继续采取绥靖政策,不愿制裁日本,只是重申《九国公约》,对侵略者和被略侵者不加区别,要求双方停止战争行动,致使日本法西斯侵略更加猖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并在英法的实际纵容下得手。1936年3月,德国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同时宣布废除《洛伽诺公约》。对于希特勒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法国按兵不动,英国也不愿采取任何实质性的制裁措施。这不仅使得希特勒这一冒险军事行动获得成功,同时也让他摸清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底牌,导致日后德国的侵略扩张更加肆无忌惮。  1936年7月,西班牙法西斯首领佛朗哥叛乱。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对“共产主义威胁”,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英法对此却采取所谓的“不干涉政策”,美国也宣称在冲突中保持“中立”。最终,促使德意迅速靠近,签署《柏林协定》,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938年3月,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并与希特勒达成协议,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在英法的继续纵容下,德国不费一枪一弹吞并奥地利,奥地利沦为德国的一个省。奥地利是英法的盟友,对此英法两国虽然表面上提出了抗议照会,但实际上4月初英法美就承认了德国对奥地利的侵略,分别撤销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1938年9月,德国陈兵捷德边境,将侵略的黑手伸向捷克斯洛伐克。

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原本是法西斯轴心国阵营的意大利、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在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后也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兼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 德意志第三帝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党)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

主要仆从国与轴心国的合作国

临时领导人印度国民军最高指挥官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 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总统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

9月4日 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 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华沙保卫战

9月12日 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9月17日 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1月1—2日 苏联最高苏维埃决定接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加入苏联,并与乌克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

11月4日 美国会通过“中立法”修正案

11月30日 苏芬战争爆发

2月24日 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4月9日 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丹麦投降

5月10日 德军入侵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卢森堡投降;英国张伯伦下台,丘吉尔组阁

5月14日 荷兰军队停止抵抗,女王流亡英国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5月28日 比利时国王宣布投降

6月10日 德军占领挪威全境;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6月14日 德军占领巴黎

6月18日 戴高乐将军号召进行抵抗并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6月22日 法德签订康边停战协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7月16日 希特勒下令准备"海狮计划"

7月31日 德国军政领导人会议决定准备发动对苏战争,并增加到180个陆军师

8月 攻占英属肯尼亚和苏丹的一部分领土,然后又夺取了英属索马里

8月13日 德空军开始集中轰炸英国,不列颠空战爆发

9月 日本军队侵入老挝

9月16日意大利占领埃及西北要塞西迪巴腊尼

9月27日 德、意、日在柏林签订三国协定

10月12日 德国入侵罗马尼亚

10月28日 意大利入侵希腊

12月18日 希特勒签署关于对苏战争的第21号命令(“巴巴洛萨计划”)

1月22日 英军占领托布鲁克(北非)

2月9日 德国宣布吞并卢森堡

3月21日 英美联军开始进攻突尼斯

4月6日 德、意同时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盟军同埃军一起收复亚的斯亚贝巴

4月13日 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

4月17日 南斯拉夫军队投降

4月21日 希腊军队投降

4月27日 德军进入雅典

5月13日 阿尼姆率德意军余部投降

5月30日 德空降部队占领克里特岛,希腊国王流亡伦敦

6月22日 德国进攻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

6月28日 德军占领明斯克

7月10日—9月10日 斯摩棱斯克战役

8月 日本出兵进入柬埔寨

8月14日 英美签订大西洋宪章

8月29日 德意就在欧洲建立“新秩序”发表宣言

9月8日 德军包围列宁格勒

9月30日 莫斯科保卫战爆发

10月19日 英国军事生产工人全国会议通过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10月30日 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爆发

12月 日军占领吉尔伯特群岛

12月5日 苏军在莫斯科转入反攻

12月7日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2月9日 日军占领曼谷

12月10日 关岛守军向日军投降

12月19日 希特勒任德军最高统帅

12月24日 日军进攻长沙,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

12月25日 日军占领香港

12月27日 日军占领英属新几内亚、威克岛

1月1日 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1月3日 日军进入马尼拉

1月11日 日军占领吉隆坡

1月31日 日军占领马来亚

2月15日 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新加坡弃守

2月25日 中国远征军进驻缅甸

2月28日 日军占领爪哇岛

3月5日 日军占领巴达维亚(雅加达)

3月15日 日军占领整个荷属东印度

3月20日 同古战役爆发,中国远征军痛击日军

3月29日 日军占领安达曼群岛、沙捞越、文莱、婆罗洲

4月20日 仁安羌大捷,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围英军

5月 中国远征军开始撤入国内,撤退时伤亡惨重

5月4—8日 珊瑚海海战

5月5日日军占领菲律宾群岛、瓜达尔卡纳群岛

5月30日 日军攻占印缅边境西北部的塔曼提

6月4—7日 日本舰队在中途岛战败

6月6日 日军占领阿图岛、基斯卡岛

7月17日 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

8月12—15日 英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

8月26日 日军占领瑙鲁

9月2日 日军占领葡属帝汶

10月23日 英国在阿拉曼开始进攻,阿拉曼战役爆发

11月13日 英军进入托布鲁克

1月13日 德国宣布总动员

1月14—26日英美卡萨布兰卡会谈

2月1日 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率队投降,次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2月8—14日 苏军解放库尔斯克、克拉斯诺达尔、顿河罗斯托夫、伏罗希洛夫格勒

5月7日 英第1集团军占领突尼斯市

5月12—13日 德“非洲”集团军群在突尼斯投降

7月10日 英美陆战队在西西里岛登陆

7月24—25日 意大利法西斯政府被推翻,墨索里尼被捕,巴多里奥政府建立

9月8日 意大利宣告投降,德军占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省

11月20日 塔拉瓦战役爆发

11月28—12月1日 德黑兰会议

1月-11月,苏军开展十次斯大林突击,至年底基本收复德占区

4月—12月 豫湘桂战役爆发,国军一溃千里

6月4日 盟军开进罗马

6月6日 英美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6月13日 德国V—1飞弹首次射击英国本土

6月15日 美军在赛班岛登陆

6月23—24日 苏军在白俄罗斯开始进攻

7月18日 日本东条英机内阁辞职,小矶国昭组阁

8月1日—10月2日 华沙起义

8月4日 盟军收复密支那

8月12日 美军收复关岛

8月15日 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

8月19日 巴黎爆发武装起义

8月23日 罗马尼亚人民举行武装起义

8月25日 盟军解放巴黎

8月26日 美英事实上承认戴高乐政府

8月28日 盟军开进马赛和土伦

8月31日 苏军进入布加勒斯特

9月 肃清罗马尼亚全境德军

9月2日 盟军进入比利时

9月5日 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

9月11日 德国特里尔,美第一集团军开始在德国土地上作战

9月12日 南北两支盟军在巴黎马赛间的蒙巴尔会师

9月底 保加利亚在苏军协助下解放全部国土

10月6日 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0月12日 雅典解放

10月20日 美军在莱特岛登陆;南军与苏军协同作战解放贝尔格莱德

10月24—25日 莱特湾海战

11月17日 地拉那解放

11月29日 阿尔巴尼亚解放

12月16—25日 德军在阿登反攻

2月3日 苏军进抵奥得河,波兰全境获得解放;美军进入马尼拉

2月4—11日 雅尔塔会议

2月8日 盟军在莱茵河地区开始进攻

2月13日 苏军解放布达佩斯

2月19日—3月17日 美军和日军在硫磺岛交战

3月4日 美军收复马尼拉

3月30日 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与英军胜利会师

4月1日 美军占领冲绳岛

4月12日 美国罗斯福总统逝世

4月13日 苏联红军经顽强战斗后攻克维也纳

4月16日 苏军开始进攻柏林

4月28日 墨索里尼被处死;荷兰德军投降

4月29日 德军在北意大利投降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苏联占领国会大厦

5月1日 英军解放仰光

5月2日 苏军占领柏林

5月4日 意大利人民肃清境内敌军

5月5日 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布拉格起义;丹麦德军投降

5月8日 签署德军无条件投降书

5月9日 苏军突入布拉格

5月11日 捷克斯洛伐克解放

5月15日 南斯拉夫解放

6月5日 苏、美、英、法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6月10日 挪威德军投降

6月24日 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

6月26日 签署联合国宪章

6月30日 美军占领冲绳岛

7月17日—8月2日 波茨坦会议

8月6日 美国原子弹炸毁广岛

8月8日 苏军对日宣战,苏军进攻朝鲜半岛东北部

8月9日 原子弹轰炸长崎,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3]

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 苏中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9月2日 日本代表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东京湾内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签署正式投降书

9月9日 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陆军大礼堂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递交投降书

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
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
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
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缅甸战场(滇缅战争)
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此战,波军死亡66300人,伤133700人,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含投降数),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死亡10600人,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地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德意志第三帝国在实施武装力量的动员与展开措施中,采取了先机制敌的方针。德意志第三帝国武装力量对波兰的军事行动说明,预先组建的陆军和空军集团出其不意的实施密集突击,有着显著的作用。

法兰西战役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6月2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对英法盟军所实施的进攻战役。1940年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荷军投降。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并开始从迪南和色当地区向索姆河口方向扩大战果。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1940年5月28日,比利时投降。法军的抵抗毫无组织。德军坦克兵团迅速向法国腹地推进。领导新政府的贝当元帅请求德国武装力量统帅部停战。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法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停战协定,按照协定德、意军队占领法国大部,其粮饷由法国政府负担。法国全面停火。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33.5万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此次撤离,意味着西欧落入法西斯势力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9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被德军击沉。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进行空中掩护,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有力抗击了德军空袭,英军损失飞机106架,英军战斗机和地面高射炮火击落德机约140架。

不列颠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而这次战争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大英国协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南罗德西亚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英国的行列;当时属于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与英国并肩作战。同属轴心国的意大利,则派出“空军军团”(Corpo Aereo Italiano)与德国空军一起战斗。战争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国的失败告终,由于损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又无法取得英伦海峡的制空权优势,更无法借由空袭瓦解英国的地面和海军战力,德国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作战计划,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后来,人们把这一场战争称作为血洒长空—不列颠空战。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该计划由时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第1军需部长保卢斯起草和指导,1940年8月底制定完毕。原名为“奥托计划”,后于1940年12月改为“巴巴罗萨”。

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苏联西部领土。“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个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联红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苏德战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数千万人因此死亡。

中途岛战役也称中途岛海战。中途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中途岛一但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得到了

的主动权,所以这场仗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美国损失了1艘航空母舰(“约克城”),1艘驱逐舰(“哈曼”),147架飞机(多为被击落),307人阵亡。日本则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1艘重巡洋舰(“三隈”),332架飞机(包括备用机,被炸毁于航母约280架,仅被击落42架),3500人阵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也称斯大林格勒会战(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志第三帝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其战略上的胜利超出了由英美领导下的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此战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法西斯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南方集团军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意志第三帝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一起,成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上,轴心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1942年10月23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12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这场战争以英国为首的盟军的胜利而告终,扭转了北非战争的格局,结束了非洲装甲军团的攻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致使德意志第三帝国欲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及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也是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联红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伤亡、被俘,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3万人。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柏林会战又称柏林战役(1945年4月16日~5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实施的最后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战役结束后纳粹德国覆灭,欧战结束。

冲绳岛战役,代号为“冰山行动”(Operation Iceberg),是在琉球群岛中冲绳岛进行的一场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中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行动。为期82天的战斗从1945年4月上旬开始直至6月中旬结束,此次战役美军彻底消灭了日本海上和空中力量,达到了为进攻日本本土建立战略基地的目的,消除日本的外部屏障,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之后美军使用原子弹轰炸广岛及长崎,最后导致日本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欧非战场约占2\3,欧非战场死亡人员中的1\3是死于纳粹集中营或是被纳粹集体屠杀、虐杀的,占二战中遭交战各方刻意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总数的80%以上)。

在这7000万人中苏联占2660万(1941年-1945年,军人占35%,苏联方面因战争造成的伤病人数也是及其巨大的,仅在册军人的伤病累计数便高达1830多万人次),中国约占1800万人(1937年-1945年,其中军人约占15%,另外因战争造成的伤病者累计约1600万人次,因此伤亡累计约为3500万人)。

7000万人按死因可分为三类:一是死亡的军人;二是死于屠杀虐杀的平民及战俘;三是死于战争相关原因的人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人死亡人数合计约有1800多万(不含死亡的俘虏);死于交战各方刻意杀戮的平民和战俘大概也有1800多万(其中80%以上死于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之手);而死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等的人数则在1500-3000多万(这个主观性比较强,看所在国怎么划定相关原因的范围了,中华民国和苏联等国后来都大幅调增了各自的死亡人数,正因如此二战死亡人数便有了万的变化)。比如中华民国所列的伤亡数为3500万,其中死亡占1800万,而在这死亡的1800万人中属于前两类死因的人数大概占20%,苏联前两类的死亡人数则要占到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华民国死亡的1800万人中还包括了诸如1942年河南大旱引发饥荒而死亡的300多万人以及其他非沦陷区各种原因的非正常死亡,因为战争导致救援无力灾情扩大,把这些死亡列入也是合理的。而抗战胜利后不久中华民国所公布的死亡人数为800多万,统计标准有所变化。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死亡、伤病、被俘、失踪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的损失为例:苏军损失累计为2959.3万。其中死亡为681.7万(阵亡占76%,因伤致死占16%,因病、事故等死亡占8%),被俘或失踪为445.6万,伤病累计为1832万人次(受伤占82.9%,因病减员占16.6%,冻伤占0.5%)。另外,军队所处的战争态势不同,其损失的构成便有极大差别,以苏德战争期间的苏军为例,苏军的历年月均损失为:1941年71万,1942年61.4万,1943年65.5万,1944年57.3万,1945年70万,相差并不太大,损失最惨的1941年与损失最轻微的1944年之比不过为1.24倍,但其历年损失中死、伤、俘构成比例却有天壤之别,其1941年死亡及被俘失踪人员月平均为49.6万,1942年为27.1万,1943年19.2万,1944年14.7万,1945年18.6万,其高低之差达3.37倍以上。一般来说,处于进攻的一方其伤员所占比例较大,而败退的一方,由于其伤员无法及时撤出,或最终成为俘虏,或因得不到有效医治而死亡,因此败退的一方其损失中死亡、被俘人员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大,其中又尤以被合围的部队最为典型,如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的28万德军,除了3万多伤员空运出围外,剩下的就非死即俘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所遇也有类与此,一个个的岛屿成了已丧失制海权的日军的死亡陷阱,死亡成了绝大部分守岛日军的归宿。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伤亡列表

保加利亚(从1944年起)
保加利亚(到1944年)
(包括德意志第三帝国军队中的奥地利人和苏台德德意志人)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死亡人数高达5500万,军人占3200万;约有3500万人负伤;4500万人被捕或放逐。

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苏、美、英、法、中五国通过大西洋会晤、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制度的创建,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中、美、苏、英、法则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48年以来,安理会共授权进行了60余项维和行动。联合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从不扩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等数百个国际条约。

在战后初期新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成为战后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经济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现代国际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关于告发及惩处欧洲各轴心国家主要战犯”的伦敦协定和《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从1945年开始对法西斯德国主要战犯进行了国际审判。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由中、苏、美、英等11国代表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从1946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及其司法实践,对战争法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国际法院于1946年在海牙设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首先,在亚洲的东部,中国、越南、朝鲜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扩展到中东、北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以来,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非洲,到80年代初除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外,非洲国家几乎都取得独立。拉丁美洲战后民族运动也在深入发展,其中1959年的古巴革命胜利,影响尤为重要。60年代以来,亚非拉总共有104个民族独立国家,其中新独立国家达69个。这一系列斗争的胜利摧毁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结束了几百年的殖民统治,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民族独立国家的普遍出现为发展中国家走上世界舞台奠定了基础。

战后世界政治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第三世界的崛起就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发展的集中表现。1955年亚非会议的召开,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诞生及随后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崛起的三大标志。其中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60年代印度支那三国人民抗美救国斗争,70年代拉美国家发起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斗争,还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斗争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震动了当时的世界,极大地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鼓舞下,东欧和亚洲大陆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壮大,越出了一国范围,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枝独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现了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冲击,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重重,出现多极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战期间,为了战争的需要,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发展相应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用于制造作战武器的科学技术为和平事业服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

基于战争需要,航空技术在二战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空气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新发现,使许多新型作战飞机出现在战场上,如以活塞发动机为动力装置的轰炸机、战斗机和攻击机得到很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并出现了电子对抗飞机和安装雷达、可在夜间作战的战斗机,从而使作战飞机战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整整更新了一代。

1938年,德军飞机的年产量达到5200架,成为当时世界上生产飞机最多的国家之一。1939年,亨克尔公司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标志着航空器动力装置的重大突破,飞机的速度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在二战时期就出现了以作战飞机为主要作战力量遂行的独立空中战役。正是因为拥有强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订了企图通过空袭英国、迫使其投降的海狮计划。而基于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别是炮瞄和引导拦截敌机等要求,极大地促进了英国雷达技术的发展,英国很快生产出不同种类的雷达。雷达的出现使得超视距作战成为可能。正是有了雷达,英国才免遭纳粹铁蹄的践踏。在1940年的不列颠空战中,英国就建立了一个由侦察警戒雷达、地面引导雷达、飞机截击雷达、高炮控制雷达和探照灯雷达等20多个地面雷达站组成的雷达网,有效地遏制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空军的空袭,使德军企图通过空袭轰炸就迫使英国屈服的梦想完全落空。空战期间,英国共损失作战飞机915架,但纳粹德意志第三帝国丧失飞机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以来第一次严重受挫。战争后期,盟军各种新型护航舰艇的出现,雷达、声纳(ASDIC)、高频测向仪(HF/DF)等探测设备的改良以及刺猬弹等先进反潜武备的广泛应用,使从发现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到将其击毁的整个过程变得迅速而有效。

从1943年初开始,曾经几乎使英国的商船航运濒临崩溃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水域的优势已不复存在。随着战争的发展,盟国空军飞机的数量和质量都逐渐超过了轴心国空军。在彻底摧毁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柏林会战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空军动用了7500架飞机对柏林进行了猛烈轰炸,加速了法西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灭亡。在亚洲战场,美国B-29轰炸机在对日作战中战果累累,东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进了地狱。应该说,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战争的进程。

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团猖狂一时,显示出较强的战斗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较早地看到了军事科技对提高武器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性。出于发动侵略战争的需要,他们把当时最先进的军事科技用于武器装备的生产,从而使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大大领先于盟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虽然其军事发展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但暗地里仍秘密研制各种武器装备。

不仅在国内秘密研制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将秘密研制海空武器装备的地点设在国外,如在荷兰制造潜艇,在瑞典制造飞机。到二战爆发前,德军已经装备了多种新型的坦克和装甲战车。这保证了德军二战初期的闪击战一举成功--在空军的协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击的特性,通过不停顿的突击作战,在对方尚未实施充分的战争动员时,就以闪电般的速度对敌重兵集团实施突击,并一举将其击溃。坦克与空军的协同,使德军闪击战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时间竟横扫大半个欧洲。

然而,到战争的中、后期,由于轴心国部队的军事科技与军工企业受到盟国部队的沉重打击,其武器装备的生产能力大为下降。相反,盟国的军事科技则迅猛发展,特别是苏军有了大量的机械化装甲部队后,开创了以坦克为主要突击力量的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战役进攻样式,在战略反攻和进攻时横扫德军如卷云。例如,1943年苏德战场上发生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可以说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战。双方一次在战场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陆战平台就达7000多辆。会战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红军击毁德军坦克1500余辆,使德军装甲集团受到开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

二战时期,有些军事技术是为适应战争需求而产生的。如雷达和导弹技术。20世纪30年代末,德意志第三帝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l、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技术应用到V-l导弹和V-2导弹上。这两种导弹是现代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在1944年6月-9月.德意志第三帝国用它们袭击了英国伦敦,让英国人吃尽了苦头。二战后期,德意志第三帝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所幸均未投入作战使用。战后,导弹作为一种新式武器的出现,已引起当时各国的兴趣和重视。德意志第三帝国战败后,其导弹技术和导弹研究人员大部分被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国等所拥有,并开始加紧对导弹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制造,从而揭开了世界导弹的发展序幕。

核武器是军事科技在二战后期产生的最新成果并被迅速应用到战争中的一个突出例子。原子弹几乎是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生。1938年12月,德意志第三帝国化学家哈恩和物理学家斯特拉斯曼发现铀原子核裂变现象。在1939年以前,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核技术基本上是超过美、英的,然而由于希特勒热衷于欧洲战场上的大规模闪击战,德意志第三帝国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后于美、英。1939年8月,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的建议马上引起美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开始立项拨款,并于1942年8月正式将这一计划命名为曼哈顿工程。为完成这一工程,美国动用了60万名工程技术人员,投资达200亿美元,历时三年多,终于在德意志第三帝国败亡之后、日本垂死挣扎之际的1945年7月l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45年8月6、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最新研制成功的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使两座城市倾刻间化为一片焦热的火海。原子弹的杀伤力令整个世界震惊。原子弹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于8月15日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2015年6月6日至9日,4集纪录片《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在中央电 视台播出后受到各方好评。光明日报社12日在京举办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片客观、真实记录了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的态度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具有较高的说理性和说服力。

《光明与阴霾——德日二战反思录》展现了德日两国对待二战历史截然不同的态度:二战结束后,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纳粹的追责、清算至今仍未停止;而日本战后百般抵赖侵略历史,屡屡修改教科书、领导人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等,严重冲撞着国际公理和正义的底线。

2018年11月7日,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众议院对1939年加拿大拒绝接受德国犹太难民一事正式道歉。1939年,900多名德国犹太人乘坐一艘远洋客轮驶近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要求避难。当时的加拿大政府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迫使客轮返回欧洲。后来,船上的250多人死于纳粹大屠杀。当年幸存下来的数名犹太难民当天也在加拿大众议院旁听了特鲁多的正式道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0万次播放02:10独家视频丨首都各界代表向抗战烈士献花

2020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飞机飞行过程中开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