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须翁的白人参和红人参的功效与作用是假的?

(净、副净扮二卒上)(净)杀贼拾贼囊,救民占民房,当官领官仓,一兵吃三粮。(副净)如今不是这样唱了。(净)你唱来!(副净)贼凶少弃囊,民逃剩空房,官穷不开仓,千兵无一粮。(净)这等说,我们这穷兵当真要饿死了。(副净)也差不多哩。(净)前日鼓噪之时,元帅着忙,许俺们就粮南京,这几日不见动静,想又变卦了。(副净)他变了卦,俺们依旧鼓噪,有何难哉。(净)闲话少说,且到辕门点卯,再作商量。正是 “不怕饿杀,谁肯犯法”。(俱下)

【北新水令】(丑扮柳敬亭,背包裹上)走出了空林落叶响萧萧,一丛丛芦花红蓼。倒戴着接? 帽,横跨着湛卢刀,白髯儿飘飘,谁认的诙谐玩世东方老。

  俺柳敬亭冲风冒雨,沿江行来,并不见乱兵抢粮,想是讹传了。且喜已到武昌城外,不免在这草地下打开包裹,换了靴帽,好去投书。(坐地换靴帽介)

【南步步娇】(副净、净上)晓雨城边饥乌叫,来往荒烟道,军营半里遥。(指介)风卷旌旗,鼓角缥缈,前面是辕门了,大家趱行几步。饿腹好难熬,还点三八卯。

 (丑起拱介)两位将爷,借问一声,那是将军辕门?(净向副净私语介)这个老儿是江北语音,不是逃兵,就是流贼。(副净)何不收拾起来,诈他几文,且买饭吃。(净)妙!(副净问介)你寻将军衙门么?(丑)正是。(净)待我送你去。(丢绳套住丑介)(丑)呵呀!怎么拿起我来了?(副净)俺们是武昌营专管巡逻的弓兵,不拿你,拿谁呀。(丑推二净倒地,指笑介)两个没眼色的花子,怪不得饿的东倒西歪的。(净)你怎晓得我们捱饿。(丑)不为你们捱饿,我为何到此?(副净)这等说来,你敢是解粮来的么?(丑)不是解粮的,是做甚的。(净)啐!我们瞎眼了,快搬行李,送老哥辕门去。(副净、净同丑行介)

【北折桂令】(丑)你看城枕着江水滔滔,鹦鹉洲阔,黄鹤楼高。鸡犬寂寥,人烟惨淡,市井萧条。都只把豺狼喂饱,好江城画破图抛。满耳呼号,鼙鼓声雄,铁马嘶骄。

 (副净指介)这是帅府辕门了。(唤介)老哥在此等候,待我传鼓。(击鼓介)(末扮中军官上)封拜惟知元帅大,征诛不让帝王尊。(问介)门外击鼓,有何军情,速速报来。(净)适在汛地捉了一个面生可疑之人,口称解粮到此,未知真假,拏赴辕门,听候发落。(末问丑介)你称解粮到此,有何公文?(丑)没有公文,止有书函。(末)这就可疑了。

【南江儿水】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凭空何处军粮到。无端左支右调,看他神情,大抵非逃即盗。

 (丑)此话差矣,若是逃、盗,为何自寻辕门。(末)说的也是。既有书函,待我替你传进。(丑)这是一封密书,要当面交与元帅的。(末)这话益发可疑了。你且外边伺候,待我禀过元帅,传你进见。(净、副净、丑俱下)(内吹打开门,杂扮军卒六人各执械对立介)(小生扮左良玉戎服上)荆襄雄镇大江滨,四海安危七尺身。日日军储劳计画,那能谈笑净烟尘。(升坐,吩咐介)昨因饥兵鼓噪,本帅诈他就粮南京;后来细想:兵去就粮,何如粮来就兵。闻得九江助饷,不日就到,今日暂免点卯,各回汛地,静候关粮。(末)得令。(虚下,即上)奉元帅军令,挂牌免卯,三军各回汛地了。(小生)有甚军情,早早报来。(末)别无军情,只有差役一名,口称解粮到此,要见元帅。(小生喜介)果然粮船到了,可喜,可喜!(问介)所赉文书,系何衙门?(末)并无文书,止有私书,要当堂投递。(小生)这话就奇了,或是流贼细作,亦未可定。(吩咐介)左右军牢,小心防备,着他膝行而进。(众)是!(末唤丑进介)(左右交执器械,丑钻入见介)(揖介)元帅在上,晚生拜揖了。(小生)唗!你是何等样人,敢到此处放肆。(丑)晚生一介平民,怎敢放肆。

【北雁儿落带得胜令】俺是个不出山老渔樵,那晓得王侯大宾客小。看这长枪大剑列门旗,只当深林密树穿荒草。尽着狐狸纵横虎咆哮,这威风何须要。偏吓俺孤身客无门跑,便作个长揖儿不是骄。(拱介)求饶,军中礼原不晓。(笑介)气也么消,有书函将军仔细瞧。

 (小生问介)有谁的书函?(丑)归德侯老先生寄来奉候的。(小生)侯司徒是俺的恩帅,你如何认得?(丑)晚生现在侯府。(小生拱介)这等失敬了。(问介)书在那里?(丑送上书介)(小生)吩咐掩门。(内吹打掩门,众下)(小生)尊客请坐。(丑傍坐介)(小生看书介)

【南侥侥令】看他谆谆情意好,不啻教儿曹。这书中文理,一时也看不透彻,无非劝俺镇守边方,不可移兵内地。(叹介)恩帅,恩帅!那知俺左良玉,一片忠心天可告,怎肯背深恩,辱荐保。

  (问丑介)足下尊姓大号?(丑)不敢,晚生姓柳,草号敬亭。(杂捧茶上)(小生)敬亭请茶。(丑接茶介)(小生)你可知这座武昌城,自经张献忠一番焚掠,十室九空。俺虽镇守在此,缺草乏粮,日日鼓噪,连俺也做不得主了。(丑气介)元帅说那里话,自古道 “兵随将转”,再没个将逐兵移的。

【北收江南】你坐在细柳营,手握着虎龙韬,管千军山可动,令不摇。饥兵鼓噪犯天朝,将军无计,从他去自逍遥。这恶名怎逃,这恶名怎逃。说不起三军权柄帅难操。

 (摔茶锺於地下介)(小生怒介)呵呀!这等无礼,竟把茶杯掷地。(丑笑介)晚生怎敢无礼,一时说的高兴,顺手摔去了。(小生)顺手摔去,难道你的心做不得主么。(丑)心若做得主呵,也不叫手下乱动了。(小生笑介)敬亭讲的有理。只因兵丁饿的急了,许他就粮内里。亦是无可奈何之一着。(丑)晚生远来,也饿急了,元帅竟不问一声儿。(小生)我倒忘了,叫左右快摆饭来。(丑摩腹介)好饿,好饿!(小生催介)可恶奴才,还不快摆!(丑起介)等不得了,竟往内里吃去罢。(向内行介)(小生怒介)如何进我内里?(丑回顾介)饿的急了。(小生)饿的急了,就许你进内里么?(丑笑介)饿的急了,也不许进内里,元帅竟也晓得哩。(小生大笑介)句句讥诮俺的错处,好个舌辩之士。俺这帐下倒少不得你这个人哩。

【南园林好】俺虽是江湖泛交,认得出滑稽曼老;这胸次包罗不少,能直谏,会旁嘲。

  (丑)那里,那里!只不过游戏江湖,图哺啜耳。(小生问介)俺看敬亭,既与缙绅往来,必有绝技,正要请教。(丑)晚生自幼失学,有何技艺。偶读几句野史,信口演说,曾蒙吴桥范大司马、桐城何老相国,谬加赏赞,因而得交缙绅,实堪惭愧。

【北沽美酒带太平令】俺读些稗官词,寄牢骚,稗官词,寄牢骚,对江山吃一斗苦松醪。小鼓儿颤杖轻敲,寸板儿软手频摇;一字字臣忠子孝,一声声龙吟虎啸;快舌尖钢刀出鞘,响喉咙轰雷烈炮。呀!似这般冷嘲、热挑,用不着笔抄,墨描。劝英豪,一盘错帐速勾了。

 (小生)说的爽快,竟不知敬亭有此绝技,就留下榻衙斋,早晚领教罢。

【清江引】从此谈今论古日倾倒,风雨开怀抱。你那苏张舌辩高,我的巧射惊羿奡,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丑)闲话多时,到底不知元帅向内移兵,有何主见?(小生)耿耿臣心,惟天可表,不须口劝,何用书责。

(小生)臣心如水照清霄,(丑)咫尺天颜路不遥,
(小生)要与西南撑半壁,(丑)不须东看海门潮。


农历二月十五日,是道祖太上老君降圣之辰。

太上老君,又称“太清道德天尊”、“无量度人降生天尊”、“开皇末劫天尊”等,居玉几下三皇洞神太极宫,即大赤天宫。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合称“三清道祖”,或“三洞教主”、“三宝君”等,是道教对信仰之“道”的人格化及对“道性”的诠释,也是道教信仰的最高尊神和无上教主。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的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右侧,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

道经记载,道祖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道祖常常分身降世,传教度人,弘扬道法。

太上道祖无始无终,生天生地,为教化众生降圣成凡,世号老子,度人无数,屡世为王者之师,传授的《道德经》虽仅五千字,但包含了天地、宇宙、人身的大智慧。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也因此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为道教道祖老君的圣诞。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经历天地,不可称载,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其随方设教,历劫为师,隐显有无,罔得而测,然垂世立教应现之迹,昭昭然若日月。

孔子曾专门慕名求教于老子,得其教诲,并发出老子犹龙的赞美。东汉时,老君再次下降,传授汉天师盟威之道,教以谢罪自新,奉道行诫的法门,由此开启了今日的道教。

二月十五,不仅是老君降诞之日,更是大道显化,重启生机之时。不仅适宜祈福纳祥,更是学道之士返本还源,谢罪自新的良辰吉日。每到二月十五,无论道俗,均隆重庆贺。

农历二月十五,恭贺太清仙境道德天尊降诞之辰,我等弟子恭诵《太清宝诰》祈愿老君再降、广度沉沦。

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假名易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隐圣显凡。总千二百之官君。包万亿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阴阳,命雷霆用九五数。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太清仙境,大赤天宫。巍巍金阙之高,渺渺重霄之上。降生于无量数劫,说法于万二千天。五千秘言,融三才之妙道;八十余度,接六趣之众生。圣德崇高,玄功广博。大悲大愿,大圣大慈。无量度人,降生天尊。

无极变化,冥寂圆通。为教父于太清,佐医王于三界。生成万类,总领群生。起死回骸而沾恩离枯,飞符走箓而灭迹邪魔。显蜀都于青牛,度函谷于紫炁。还淳返朴,谈道德五千言;校罪定功,为洞神十二部。大悲大愿,大圣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一、农历二月十五玄元降圣节

大唐开元三年,玄宗皇帝亲自下诏,定二月十五为玄元节,规定为法定节日,全国休假三日以襄庆祝。从此老君的诞辰便由天子主持庆贺,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宫观都在这一天遥相呼应,共襄盛举。

玄宗皇帝为庆贺老君圣诞还特作《玄元皇帝赞》一首:

大唐开成五年(840)武宗皇帝下敕旨,改老君圣诞日为降圣节,并全国放假三日。而后的宋元明清各朝,都因循唐代制度,在二月十五这一天以传统的周礼雅乐为老君举行盛大的醮献礼,各地的大道观则在这几天举行修斋行道的祈福道场,并逐渐发展出热闹的庙会,这与游春活动结合在一起,又被称之为花朝节。

对于我们奉道之士而言,降圣节不仅是一个庆祝道祖圣寿的喜庆节日,更是我们研学老君教旨,诚心谢罪,自清自静,以求能够返本还源,最终与老君融合一体的神圣时刻。凭借这一时刻,一个新的“我”也诞生了。

二、太上老君是大道的显化而成

在道教信仰中,老君即大道。大道无始无终,无形无相,然而大道之气凝结在了一起,就有了人格化的老君。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老君是大道显化而成的身体。

老君创造了天地。在天地之初,老君居住于空洞之中,他以无心无欲运行着阴阳二气,天地因此被分开,日月也开始运行,人类、万物便在大道的滋养下逐步生成,这一切都是老君自然而然地神功。

老君是人类的启蒙者。从伏羲、女娲的年代开始,老君就多次下降人间,变化成睿智的贤者,为菇毛饮血的先民带来了耕种、烹煮、嫁娶等启蒙的教化,我们也可以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诸先贤,都是禀赋了大道之气应化而生的。

老君是人类的救度者。人类世界日渐发展,虚伪、巧诈日益呈现,淳朴的民风日渐浇离,老君因此授予人类重返大道的智慧与妙法。甲申洪灾之后,老君重开太平之世,那些生时能够践行老君教导的生命这时能够超越生死,成为太平之世的种民,并最终与道合真,永世长生。

三、太上老君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

玉清圣境元始天尊,又称虚皇道君。主宰和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阴阳未判的“无极状态”是道教的第一个大世纪,道教称混元时期。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为诞辰。

上清真境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主宰和象征混沌始清、阴阳初分、灵宝出法,随世度人的道教第二个大世纪,道教称洪元时期。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诞辰。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主宰和象征天地形成、万物化生、天生五气、地生五味、人民食之、得以生存的道教第三个大世纪,道教称太初时期。圣诞是二月十五。

玉清、上清、太清之号,皆为大道的别称,是道教对“道”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阐释,其本皆“道”,三清华诞是道教最重要的诞辰之一。

四、太上老君,象征师宝,随方设教

道教以“玉清天宝君、上清灵宝君、太清神宝君”为道教三宝,尊为最高之神。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故又有以所本的三要旨,尊为三宝。学道者,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作为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

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下降凡间,为太初之师,开辟天地,分判阴阳。从此以后劫劫分身下世,开化人天。太上老君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

汉顺帝时,老君降于蜀山鹤鸣山,授张道陵天师《正一盟盛》秘箓。又与永寿元年下降蜀都宣说北斗、南斗二经。有道之乡方知解谢之门,广宣教化,无量度人。老君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

五、太上老君,洞神教主,说三十二部尊经

据《道教三洞宗元》载,天宝君元始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灵宝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道德天尊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

三洞经典,合称三十六部尊经。其中,《洞真》以不杂为义,《洞玄》以不滞为名,《洞神》以不测为用。故洞言通也。三洞上下,玄义相通。《洞真》者,灵秘不杂,故得名真。《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洞神》者,召制鬼神,其功不测,故得名神。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三洞经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修道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

六、太上老君降圣人间有什么玄义?

老君以慈为怀,怜悯下方生民日渐迷失真道,所以从他自己的大道本体之中降下真气,托胎于母亲玄妙玉女体内九九八十一年,在殷王武丁的时候诞生于李树之下。

1、老君即是大道,天地日月的创造者,却降圣为凡,甘为胎婴八十一年,他是以此践习着婴儿守柔弱的妙法。

2、老君即是大道,却降圣为凡,以白发的老相来开始新的生命,这实际寓意着以终结来返归开始。因为人类都以开始而后终结,老君却以终结作为开端,是修道者返老还婴之相。

3、老君即是大道,无始无终,却降圣为凡,以胎婴来诞生,是要成为一个有始有生、有血有肉的人,以此来展开他对人的教化与救度。

4、老君即是大道,却降圣为凡,以凡躯历人生之苦,体人间之冷暖,察人世之真伪,并人言流传《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宏伟之篇,并最终以凡躯圆满了道行,返还道境。

5、老君的降圣为凡,是以有为的方法,向人类传递他的无为之法,这种自高返低,从有入无的方式,也正是大道救度人类的慈悲之所至。

七、无世不出,无世不应,历劫度人的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即“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开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师宝天尊”等。全称“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气所成日神宝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简称“太上老君”。

关于老君的来历,《云笈七签》云:“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太上老君是无世不出、无世不应的至真无上大神,是道的根本化身。道,犹如一条源源不断的河流,每一滴从这条大河中流出的水滴都可以驱使天地生成、应显万物生化,这每一滴涓涓细流可以变成圣明君王,可以造就山川湖泊,可以变成青鸾白鹤,亦可以变成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所以,我们来自于道、根源于道,道是宇宙万事万物之根本。

道的显化,就是太上老君,所以《老子想尔注》中说“散则为气,聚则为太上老君”。老君,又以神通变化,于黄帝时代化身为崆峒山的广成先生,传授轩辕黄帝无为之道,故而谓之“帝者师、王者师”;早些劫数前,老君化号为“金真静老天尊”,于本劫化身为周朝的“老聃”,应尹喜真人之,在西游函谷关之前留下了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后人尊为“道祖”。

道祖还于汉代两次下降四川成都,第一次授予祖天师张道陵三天辅教大法天师之位,及雌雄剑和印诰;第二次则于成都南门外的“玉局治”传授天师北斗本命经诀。由此之后,道教的教团和正一教法正式流行天下。当代人念诵《北斗经》就是当时老君和天师对话的记载文本。文中主要教人弃恶行善、积功改过,并斋醮北斗、三官、五帝、九府、四司以消灾延寿,故而老君是传教之祖、赐福之神,为“道德天尊”。李唐家族为老君后代,尊奉老君为“玄元上德皇帝”,在唐朝,考科举除了儒家的六经以外还需考察《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和《冲虚经》等道家经典。

纵观中国历史,最强盛莫过于汉、唐二朝。汉代,以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七十余年,开创“文景之治”;陇西李氏更是太上老君的后代子孙,唐高祖李渊为老君三十代圣孙,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玄元皇帝”,践行道家开明治国、亲民贵生的思想,赢得四方民心,致使八方来朝,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这两朝的兴盛都与太上老君有密切的关系。

八、无为父、万物母,太上老君的根由

“太上老君”四字,具有极深的胜义。太者,言空间之最大;上者,言高下之最上;老者,言时间之最久;君者,言世间之最贵,所以“太上老君”四字包含至大、至高、至久、至贵,老君是道的根本化身,人们用“太上老君”透过有形的文字,来赞美不可说的“道”的化身。

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色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太上老君也。

老君在天为万天之主,在圣为万圣之君,在仙为万仙之总,在真为万真之先,在星为天皇大帝,在教为太上老君。道经上说道君垂迹有一千二百号,或显一百八十名,或号“无为父”,或号“万物母”,与大道而轮化,为天地而立根。

浩浩荡荡,不可名也,但后人为了赞颂老君的功德,以十个名号来尊称老君,统称为“老君十号”:一号无名君,二号无上元老,三号太上老君,四号高上老子,五号天皇大帝,六号玄中大法师,七号有古先生,八号金阙帝君,九号太上高皇,十号虚无大真人。

道不可见、不可闻,但为了垂示理教,则能于寂然不动之中,使未见之人亲见道体,是未闻之者亲闻大道。于是产生真身、法身两种法相,所谓的“真身”即前面谈及的“道体”,经中所谓“犹如虚空,圆满清静,不生不灭。”;而“法身”则是“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三界特尊”的有形之象。

老君法身是在太空之中,结炁凝真,勉强显示一个能令人类瞻仰的庄严身相。其体大无边,相好具备,上无所攀,下无所蹑。在云华之上,身如金色,面放五色之光,自然化出神王、力士,青龙白兽,麒麟狮子,列于前后。或作千叶莲华,光明如日,头建七耀云霞之冠,身披九色离罗之帔,项负圆光,手执五明,或乘八景玉舆,驾五色神龙,建流霄丹节,后拥九光鹤盖。来则无影,去无所踪,悟者此心通达,迷者永劫沉沦。欲识道之真身,不出于此。

十、“历劫禀形,随方演化”的太上老君

根本的“太上老君”是不随时空改变的至真大道,即《灵宝经》所谓“上无复祖,唯道为身”的“道之真身”,但为了度化世间众生,老君分化出“微妙具足”的法身来凡间开度世人。按照《珠韬玉札》的记载老君降迹行教分千二百号,百八十名。

自三皇五帝时,人心逐渐浇漓,于是老君更名换姓、匡扶世教。在伏羲时,人心变异、法度不兴,老君化号郁华子,教以画八卦、造书契,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是为文教之始也。

神农时,人类尚处于茹毛饮血之时,老君化号大成子教以化生之道。教人播百穀以代猎杀,和百药以救百病,止杀禽兽,区分类聚。长善遏恶,以全其生。不食血肉,故无业累,垂示好生之道。

祝融时,人多食生肉,还不知以火烹煮,所以多声疾苦。于是老君化号广寿子, 教以安神之道。教人钻木出火,用黏土陶铸为器,再以火烹饪,保人寿命。

轩辕时,老君化身为广成子。《南华经》云: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听闻崆峒山有广成子精于修道,于是起身前往请教。广成子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于周朝受“柱下史”一职,类似现代的国家博物馆馆长。周幽王时,泾渭地区大地震动,老君知周朝将乱,于是驾着青牛车西出函谷关。当时的关令,姓尹名喜,是一位修道爱好者。他观察到东方有一片紫云朝西方而去,下令自己的手下要留意最近有无相貌奇伟之人出现。果然,函谷关迎来一位鹤发童颜骑青牛的老者,尹喜挽留老君暂缓出关,留下一些文墨供世人参学。

道本不可着笔墨,但为教化愚迷,老君垂迹写成道德上下两篇,合计约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流传后世。至汉代,张道陵天师追慕老君的德行,注解《道德经》,写成《老子想尔注》,并两次受老君降授,开创了天师道,道教的教团从此正式形成。

1、为什么要叫人参,还要从这里说起:深秋的一天,有两兄弟要进山去打猎。好心的老人劝他们说,马上就要下雪,别进山啦!万一碰上封山,你们就下不了山啊!可他俩凭着自己年轻力壮,硬是不听老人劝,带了弓箭刀叉,进山打猎了。

2、进山后,兄弟俩果然打了不少野物。正当他们继续追捕猎物时,天开始下雪,接着很快就大雪封山。两人没法,只好躲进一个山洞。平时他们除了在山洞里烧吃野物,还到洞旁边挖些野生植物来充饥,改善口味。他们发觉有一种外形很像人形的东西味道很甜,便挖了许多,用它们当水果吃。不久,他们发觉,这种东西虽然吃了浑身长劲儿,但是多吃会出鼻血。为此,他们每天只吃一点点,不敢多吃。有时天气放晴,他们就踏着厚厚的积雪,到附近打些野物。转眼间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兄弟俩扛着许多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3、村里的人见他们还活着,而且长得又白又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在山里吃了些什么。他们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经历,并把带回来的几枝植物根块给大家看。村民们一看,这东西很像人,却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有个德高望重的白须长者笑着说:“它长得像人,你们两兄弟又亏它相助才得以生还,就叫它‘人生’吧!”

4、后来,人们又把“人生”改叫“人参”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市场上的假人参 的文章

 

随机推荐